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百合:皓白如雪清肺火安心定胆养五脏

(2022-12-24 12:30:17)


时间:2020-09-23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杨璞

  每年秋季,百合开始上市。鳞状的块茎皓白如雪,光润洁净。百合药食两用,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已有记载。它不但是食材、药材,还有良好的寓意。比如新婚大吉的日子,一定要给两位新人喝一碗百合做的粥,寓意百年好合。也因为它花开的时候如迷你的荷花一样娇美可爱,也成为很多人阳台上的植物新宠。

此百合非彼百合 食用百合需分清

  关于百合,首先要知道,药用百合与我们在花店见到的百合是两回事,千万不可混淆。

  药用百合有家种与野生之分,家种的鳞片阔而薄,味不甚苦;野生的百合鳞片小而厚,味较苦,一般药房里的百合都是炮制后的。

  虽然家中的百合不是很苦,但是挑嘴的人还是不太喜欢那种味道。于是,有的地方做的百合红枣糯米粥,会放点白砂糖,又香又甜,那点苦味已经浑然不觉。江苏省宜兴市盛产百合。这种百合个头大,入口糯软,苦中带甜,最适合做羹熬粥。有的地方也有与糯米、红枣、莲子同煮的,这种百合羹,已经是许多热衷养生人群的甜点。

秋话百合

时间:2019-08-29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黄煌

 

  每年立秋后,百合就开始上市了。百合比大蒜头大,鳞状的块茎犹如莲花座,剥去外面沾有泥巴的鳞片,里面光润洁净,一片片,象牙色,剥之粘手。

  吃百合很费事。先要把百合剥开,不少瓣尖上还有一点焦黑,要逐片轻轻撕下,伴随着丝丝一声,可以带下一层薄膜,透明的,比笛膜还薄。当年外婆说,不去它,百合更苦。

  老家南面的宜兴市出产百合。这种百合个头大,入口糯软,苦中带甜,最适合做羹熬粥。老家人吃百合,有单吃的,也有与糯米、红枣、莲子同煮的,考究的人家还放入已经炖得烂烂的银耳。这种百合羹,是许多中年女性及老人午后或临睡前的甜点。

  百合是苦的。我小时候不太喜欢吃百合,就因为那种苦味。但我喜欢外婆做的百合红枣糯米粥,放点白砂糖,又香又甜,那点苦味已经浑然不觉。外婆说,百合补肺,吃了不咳嗽。

  学中医之后,我才知道百合确实是一味药,还能够安神。东汉的《伤寒杂病论》里居然还记载一种以百合命名的疾病,叫百合病。这种病表现非常怪异,用张仲景的话来说就是“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然,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

  很长时间我不明白这是什么病,临床多了才发现,百合病其实就是抑郁症的一种类型。江南的秋天,秋雨淅沥,秋风萧瑟,人们不免平添几分忧愁。于是,失眠、胸闷、烦躁、疲劳、口干舌燥等症状就出现了。这正是吃百合的最佳人群。

  百合能消除莫名的烦躁,睡觉之前吃点放糖的百合羹让人安眠。如果症状严重,百合还可以与其他药物配伍,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记载了百合知母汤、百合滑石代赭石汤,还有百合鸡子汤、百合地黄汤等经方。

  我用百合,常与温胆汤、酸枣仁汤同用,对于那些百般无奈、虚烦不眠的患者,此方有助眠安神除烦的效果。但说实话,百合药效相当平和,单用百合,与其说是服用的效果,倒不如是剥百合、聊家常、然后品尝百合的过程,倒也可以化解秋天的悲愁。

  想起当年剥百合时的外婆最安闲,她会边剥百合,边给我们讲故事,内容大多是《珍珠塔》《玉蜻蜓》等传统戏的情节,等到百合剥完,外婆就会去煮百合。百合糯软,红枣鲜甜,外婆看着我们吃百合,特别高兴,常常帮我们碗里加上一大勺白糖。

  除安神以外,百合应该还有其他的功效。上次门诊遇到一位痛风患者,他告诉我,每天食用百合,也能降尿酸。我查阅百合的相关药理文献,发现百合中含有秋水仙碱,而这种化学物质就是治疗痛风的特效药。(黄煌 南京中医药大学)

安心定胆养五脏 清肺火利大小便

  《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百合“主邪气腹胀、心痛。利大小便,补中益气”。唐代药学著作《药性论》中记载百合可以“除心下急、满、痛,治脚气,热咳逆。”《日华子本草》记载百合能“安心,定胆,益志,养五脏。”

  秋季是养肺的季节,南京市名中医、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肺病科主任中医师颜延凤介绍说,百合能清肺部的痰火,补肺部的虚损。比如明代著名中医著作《医学入门》中记载百合“治肺痿,肺痈。”清代药学著作《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百合能“清痰火,补虚损。”

  作为药用的百合,一般是蒸食或煮粥食。其实更合适的食用方法是蒸食百合。明代药学著作《本草品汇精要》中记载:“百合,蒸熟用。”

  虽然百合的补益作用不少,但是依然有禁忌人群。比如百合有利大小便的功效,因此腹泻的人不适合吃。这在《本经逢原》中已有提示:“中气虚寒,二便滑泄者忌之。”刚开始咳嗽的人也不适合服用百合,比如《本草求真》记载:“初嗽不宜遽用。”这里的遽用为立即、匆忙使用的意思。

百合常用食疗方

  百合汤:百合50克,去掉外层黑瓣和枯尖,洗净,加水适量,煮熟,加入白糖少许食之。

  百合莲子汤:洗净百合30克,莲子10~15粒,先将莲子煮烂,再入百合同煮,加冰糖少许食之。此汤有润肺、养神、美容、助眠之功。

  百合粥:粳米或糯米50克,淘洗后煮15~20分钟,再加入洗净百合30克同煮,成粥后加冰糖食用。该粥可养阴、润肺、益胃,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食之尤佳。

  炒百合:净百合50克,精肉片50克,同入油锅中武火炒熟,加入食盐、味精等少许,可当菜肴食用。

  百合蛋花汤:洗净百合50克,加水煮熟,再将鸡蛋2个搅匀,倒入锅中,用汤勺搅动即成蛋花,加入食盐、味精、芝麻油等调料即成汤菜。如鸡蛋去除蛋清,即是百合鸡子黄汤,可作为更年期综合征的食疗方。

阳台种植百合注意事项

  种植百合的花盆需排水良好。一般于9月下旬至11月中旬或春季将成熟健壮的百合花鳞茎阴干数日,然后将老鳞上充实、肥厚的鳞片逐个分掰下来,每个鳞片的基部应带有一小部分茎盘,将鳞片的2/3部分斜插入粗砂或颗粒泥炭中。

  春季扦插,一般经2~4个月即可大部分生根发叶,并在鳞片基部长出小鳞茎,此时即可移栽。若秋季进行扦插,维持温度在20左右,1个多月后鳞片伤口处即产生带根的子球。

  药用百合移栽后,于第2年秋季地上部茎叶枯萎后,及时进行采挖,此时鳞茎发育充分,产量高耐贮藏。采收应在晴天进行,采后洗净,去须根、茎杆,大鳞茎加工成商品,小鳞茎选出作种用。(杨璞)

百合:莫疑衰老多夸语,渍蜜蒸根润上池

时间:2020-10-22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王恒苍 陈永灿

    收合千戏不上枝,绿茎丹萼称施为。灯笼翠干从高揭,火繖流苏直下垂。文豹翻身腾彩仗,赤龙雷爪摆朱旗。莫疑衰老多夸语,渍蜜蒸根润上池。——宋·舒岳祥《百合》

诗词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百合动人的身姿,翠绿的花茎、丹红的花瓣,堪比花中的西施。似开未开时犹如灯笼高挂,绽放之时像一把火红的伞,它的花蕊又如纷纷下垂的流苏。这是用温婉的视角看百合,而在诗人眼中,豪迈的情怀也可与百合相结合,百合的花纹好似林中豹子身上的花纹,它卷翘的花瓣像赤色神龙伸出的爪子,又像战场上远处飘动的滚滚红旗。诗人说,千万不要怀疑我因为衰老了而对百合多有夸赞的言辞,实在是因为百合不仅花儿貌美,而且百合根蜜渍之后食用可以生津,让口中的津液都变得甘甜。

养生解读

  百合,又名强蜀、山丹、夜合花等,是百合科百合属多年生草本球根植物,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欧洲、北美洲等北半球温带地区,全球已发现有至少120个品种。我国是野生百合资源最多的国家,也是百合栽培开发利用最早的国家,历史非常悠久,早在1400多年前,百合就有庭园栽培。如南北朝梁宣帝赞百合花是:“接叶多重,含露低垂,从风偃柳。”药王孙思邈《千金翼方》中记述的百合栽培法已很详细:“上好肥地加粪熟斸讫,春中取根大者,擘取瓣于畦中种,如蒜法,五寸一瓣种之,直作行,又加粪、灌水,苗出即锄四边,绝令无草,春后看稀稠得所,稠处更别移亦得,畦中干,即灌水,三年后甚大如芋,然取食之,又取子种亦得,或一年以后二年以来始生,甚迟,不如种瓣。”《本草纲目》中也提到了按徐锴《岁时广记》“二月种百合法,宜鸡粪”的栽培方法。

  百合,因其花型美,自古便受人们的喜爱,而且其根茎又能够做菜,好看且好吃,其名称还有“百年好合”寓意。百合鳞茎中含丰富淀粉,可食用,亦作药用。我国三大食用百合有兰州百合、宜兴百合和龙牙百合,其中兰州百合含糖量高,味甜,粗纤维少,肉质细腻,堪称食用百合上品;宜兴百合又名卷丹,味稍苦,尤其可药用;龙牙百合介于两者之间。中医学认为,百合味甘、性微寒,入肺、心经,具有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的功效,是老幼咸宜的药食佳品,还是临床上滋阴润肺的要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言其可“利大小便,补中益气”。《日华子本草》中记载百合“安心,定胆,益智,养五脏”,清代《本草备要》谓其能“润肺宁心,清热止嗽,益气调中,止涕泪”。秋冬燥邪为患,肺阴不足,而百合甘寒质润,有润肺之功,对秋燥引起的咳嗽、气喘有一定的帮助。

  现代营养学分析,百合除含有蛋白质、脂肪、还原糖、淀粉,及钙、磷、铁、维生素B族、维生素C等营养物质外,还含有秋水仙碱等多种生物碱。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百合含有甾体皂苷、多糖、酚酸甘油酯、生物碱、黄酮、氨基酸、磷脂及其他烷烃等化学成分,主要为多糖及甾体皂苷。具有镇咳祛痰、降血糖、镇静、抗氧化、抗疲劳、耐缺氧、抗癌等作用。

膳饮品鉴

  百合马蹄肉

  材料:鲜百合240克,马蹄9枚,猪肉末约120克,姜蓉、糖、盐、生抽、蚝油、麻油适量。

  做法:鲜百合切开,洗净沥干;马蹄去皮剁碎。碎猪肉加入腌料,腌15分钟。烧热锅,下油1汤匙,炒熟碎猪肉,放入鲜百合、马蹄及姜蓉,炒匀,最后加调味料,炒至汁干即成。

  功用:本药膳具有止咳补肺、消痰化积的功效。适合于有干咳少痰、咳血、咽干嘶哑、阴虚胃热、阴虚心神不宁、夜寐不安等症状的人群食用。鲜百合味淡,加少许姜及肉碎,增加鲜味,不寒又不燥。

  百合炒西芹

  材料:鲜百合60克,西芹240克,味精、姜、花生油、香油、葱、绍酒、生粉适量。

  做法:将鲜百合掰成瓣状,西芹去叶,洗净,切3厘米长的段。然后将炒锅置大火上烧热,加入花生油,烧至6成热时,下入姜、葱爆香。随即下入西芹、百合、绍酒、精盐、味精,烧熟,湿生粉勾芡,淋入香油,即可食用。

  功用:本药膳具有降压润肺、通便减肥的功效。适合于有高血压、高血脂、体型肥胖的人群食用。

  百合荸荠粥

  材料:百合30克,荸荠60克,粳米150克,蜂蜜适量。

  做法:百合去杂洗净,撕成小片;荸荠洗净去皮,切成小块;粳米淘洗干净。锅中倒入适量水,放入粳米煮至八成熟,加百合、荸荠熬煮成粥,关火,待温热时调入蜂蜜即可。

  功用:本药粥具有养阴清热、润肺化痰的功效。适用于口干、咳嗽、咽痛、溲黄、秋燥干咳、皮肤干燥的人群食用。

  百合麦枣粥

  材料:百合30克,小麦仁30克,大枣9枚,粳米150克。

  做法:百合去杂洗净,掰成片;小麦仁洗净浸泡;大枣洗净,逐枚掰开;粳米淘洗干净。锅中加入适量水,放入百合、小麦仁、大枣、粳米,共同熬煮成粥即可。

  功用:本药粥具有清心安神、和胃助眠的功效。适用于心烦寐差、多梦易醒、夜间口干等人群食用。

  百合枣仁猪肉汤

  材料:瘦猪肉300克,百合30克,酸枣仁12克,食盐适量。

  做法:把猪肉洗净切块,百合、酸枣仁洗净;锅内放水,加入百合、酸枣仁和猪肉,煮至猪肉烂熟后,食盐调味。

  功用:本补汤具有养阴补虚、宁心安神的功效。适合于体质偏弱、心烦不寐、夜梦纷扰的人群食用。

  百合荷叶绿豆饮

  材料:百合30克,荷叶15克,绿豆15克,冰糖适量。

  做法:百合剥开洗净,荷叶、绿豆洗净;锅内放清水适量,加入绿豆烧开,转小火煮至绿豆开花;放入百合和荷叶,继续小火煮至百合熟烂,放入冰糖调味。

  功用:本补汤具有清热解暑、生津止渴的功效。适合于夏季暑天需要解热消暑的人群食用。(王恒苍 陈永灿)

秋槐满地花

 (2022-12-26 05:15:16)[编辑][删除]


时间:2020-09-15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任崇喜

  “榆槐夹路,薇花对溪”,“树之能为荫者,非槐即榆”。在北方,常见的土著树木,莫过于杨柳榆槐。蝶形花科槐属的国槐,枝叶细密,树冠饱满,主干挺拔,树身饱经沧桑。

  国槐叶长椭圆形,深绿色,叶片薄而柔软。春天发芽时,圆而小的嫩绿叶片,在黝黑虬曲的枝干上,极其醒目。夏天,树叶舒展。摘一片绿叶,对折含于唇间,使劲吸气,声音响亮,清脆如柳笛。秋日槐叶金黄,有薄亮的质感,秋阳淡淡,明丽一片。冬天之槐,露出黑的本色,枝条虬曲苍劲,横斜在空中,凸显瘦硬的骨感。

  进入盛夏,国槐黄白的花束纷繁细碎,蔚然成势。蝶形的花冠嵌在古钟形花萼里,巧夺天工;花丝细长如昆虫探出的触须,在小心翼翼地寻找什么;花儿成簇盛开,重重叠叠,悬垂成一团,摇曳在绿叶的云端。

  国槐花期长,自夏逶迤至秋。夏秋之交,雨水充沛,热量充足,国槐绿叶明亮。一串串淡黄花儿掩映在深绿色的树叶当中,摇荡心旌。站在树下可嗅到隐隐的药香。

  国槐别称“金药树”“药槐”。夏日晨色微亮,有人带着长竿和勾镰来采槐米。将整个花枝折下,及时曝晒,晒干后打下的花蕾,人称槐米。槐米是“凉血要药”,可治多种疾病。

  不过三五日,花便绽放开来。花谢后,结槐角。国槐的荚果,似短豆角。青色的槐豆荚,沉甸甸地坠在枝头,晶莹剔透。有风抚来,圆鼓鼓的荚果,从枝叶间垂下来,摇摇晃晃,像串串小灯笼,有槐连灯、九连灯或金角儿之名。

  国槐种子呈肾形,黑褐色,被形象地称为槐豆、天豆。“槐实,气味苦,寒,无毒,久服明目益气,头不白,延年”,可入药用,可食用,且是酿酒的原料。服用槐豆的历史,久矣。南朝梁人庾肩吾常服槐豆,年九十余,目观细字,须发皆黑。扁鹊“明目使发不落法”,“取十月上巳日槐子去皮,纳新瓶中,封口,二七日初服一枚,再有服二枚,日加一枚,至十日又从一枚起,周而复始,延年益气力”。

  “千年松,万年柏,顶不上老槐歇一歇。”国槐高寿,生长缓慢。作为本土树种,槐的种植历史悠久。《花镜》中说:“人多庭前植之,一取其荫,一取三槐吉兆,期许子孙三公之意。”“面三槐,三公位焉”。周朝大力提倡种植槐树,并把槐树喻为国家的栋梁。

  “蓬山高价传新韵,槐市芳年挹盛名。”汉代长安读书人聚会、贸易之地,因多槐而得名“槐市”,“列槐树数百行为队,无墙屋,诸生朔望会此市,各持其郡所出货物及经传书记、笙磬乐器,相与买卖。雍容揖让,侃侃訚訚,或论议槐下”。“绿槐十二街,涣散驰轮蹄”“轻衣德马槐荫路,渐近东华渐少尘”……由长安通往秦川各地的大道两侧,所种槐树被称为“官槐”。

  “一士登甲科,九族光彩新。”科举时代,金榜题名、光宗耀祖是头等大事。孟郊对此深有体会:“长安车马道,高槐结浮阴。下有名利人,一人千万心。”郑谷在考场拼搏十多年,及第后有《槐花》诗云:“毵毵金蕊扑晴空,举子魂惊落照中。今日老郎犹有恨,昔年相虐十秋风。”

  光阴如水,岁月如禅,最难抵挡的,是内心的苍凉。“落日长安道,秋槐满地花”。一地落英,心绪缤纷。 (任崇喜)

谷精草清肝甦胃治疳证

 (2022-12-25 05:12:03)[编辑][删除]


时间:2020-09-23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刘小平

  疳证是由于喂养不当,或其他疾病影响,导致脾胃受损,气液耗伤而形成的一种小儿慢性病,严重影响小儿的正常生长发育。病因为脾胃失调。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诸疳》曰:“疳皆脾胃病,亡津液所作也。”治疗上开扶脾养胃法先河。

  其后,李东垣倡健脾之法,药偏甘温而多刚燥;叶天士立养胃阴之法,药偏甘寒而柔润。笔者临床运用这些方法时发现,温燥之品徒增温燥,易助风热,柔润之流恰碍脾运,增加湿阻。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应该跳出脾胃的桎梏,转换思路治疳证,克服甘温、甘寒药物流弊。翻阅许多书籍,找到了如下信息。

  《湖南药物志》治疳证用谷精草15克,委陵菜15克。水煎服。

  《望诊切脉实录》载疳证验方清肝甦胃饮:谷精草30克,生牡蛎15克,五谷虫3克,鸡内金3克。水煎服。

  上二方中,谷精草均为君药。其味甘平,性偏凉,既不温燥,也不寒腻,能入肝清肝,疏肝和胃。根据《本草便读》记载:“谷精草田中收谷之后,得谷之余气而生……轻浮之质,性禀中和,故能两入厥阴阳明,疏肝和胃。”

  湖南名医谭礼初治疗疳证验案。童某,女,1岁半,初诊1965年9月。患儿7个月前患麻疹合并肺炎,经治愈后,出现低热,纳差,消瘦。近2月余,精神萎靡,终日卧床,每日仅能食鸡蛋大的饭和少许糖开水,夜睡不宁,频呼欲饮。经多家医院诊断为“重度营养不良”,用中西药治疗罔效。望诊:双目凹陷,发脱殆尽,面色黄而乏华,但细察底里气尚有根,四肢消瘦,股肉大脱,腹部膨隆,舌质红,苔薄黄,指纹浮滞。闻诊:声细微弱。切诊:额部稍热,尺肤干涩。诊断为疳证,属饮食积滞中焦,肝胆气郁化火型。治以养胃消积,疏肝清热。方以清肝甦胃饮加味:谷精草30克,五谷虫3克,生牡蛎10克,鸡內金3克,浙贝母10克,黄连3克。水煎服,日3次。先后以原方加减,服药18剂而愈。

  以上验方、医案治疗小儿疳证均以谷精草为主药。一方面,按照“治肝可以和胃”的原则,谭礼初找到“清肝甦胃法”治疳证的新方法。另一方面,按照“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的原则,谷精草药性既不温燥,也无寒腻,故重用其散风热,禀谷之余气,益脾胃而舒达肝气。生牡蛎咸寒能软坚消积,清热敛阴。五谷虫、鸡内金皆具化食消积导滞之能而无耗伤津液之弊,诚为调理脾胃之良药。而《湖南药物志》治疳证验方作为佐证,避免了孤证不立之嫌疑。方虽简而临床应用确有疗效,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刘小平 湖南省洞口县中医院)

润肺化痰川贝母

 (2024-08-08 04:22:06)[编辑][删除]
润肺化痰川贝母
摘自2024-8-7中国中医药报
邓力 四川省成都市中草药研究所
川贝母,简称“川贝”。《中国药典》(2020年版)收载“川贝母”来源于百合科植物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梭砂贝母、太白贝母或瓦布贝母的鳞茎。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松贝”“青贝”“炉贝”和“栽培品”。
川贝入药历史久
《本草经集注》谓“形似聚贝子,故名贝母”。贝母之名首见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言“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疝瘕,喉痹,乳难,金疮,风痉”。此时并未分立百合科贝母属川贝母、浙贝母及葫芦科贝母属土贝母等专条。至兰茂《滇南本草》苦马菜条附案中,首次出现“川贝母”之名。
《本草汇言》言“川者为妙”。《本经逢原》也言:“贝母,川者味甘最佳,西者味薄次之,象山者微苦又次之,一种大而苦者仅能解毒。”可见自古以来,便以川贝母为贝母中的佳品。
川贝母味苦、甘,性微寒,归肺、心经,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散结消痈的功效。现代临床常用于肺热燥咳、干咳少痰、阴虚劳嗽、痰中带血、瘰疬、乳痈、肺痈等症的治疗。常见止咳中成药如川贝雪梨膏、小儿止嗽糖浆、蛇胆川贝散等,皆有用川贝母组方入药。川贝母苦寒清热,故脾胃虚寒者慎用;其甘寒质润,故湿痰证也不宜用。按中药配伍禁忌“十八反”,川贝母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
川贝母含西贝素、川贝酮碱等生物碱和有机酸类等化合物。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川贝母有镇咳、降压、祛痰、平喘、抗炎、抗菌及抗肿瘤等作用。
川贝母有四类
松贝,旧时以四川松潘为集散地,故此得名。其植物来源为植物川贝母、暗紫贝母和甘肃贝母,抽茎前采挖药用。松贝体积最小,其形如豆如珠,故又名“米贝”“珍珠贝”。松贝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习称“怀中抱月”。松贝颗粒圆整而均匀,可置于桌上而不倒,形似观音坐莲台,习称“观音坐莲”。药材质硬而脆,粉性强。
青贝,因旧时集散于四川青川而得名。其药材来源同松贝,采收时间更晚,抽茎后采挖。因生长时间更久,体形比松贝稍大,呈类扁球形,两枚鳞瓣近等大,相对抱合,顶端开裂,犹若双手捧合,习称“观音合掌”。
炉贝,因旧时集散于打箭炉(今四川省康定市)而得名,以梭砂贝母为药材来源。呈长圆锥形,两枚鳞瓣大小相近,顶端瘦尖,均开口,外形酷似马牙,故习称“马牙嘴”。有的外表具有黄棕色斑块,形似老虎的斑纹,称“虎皮斑”。
栽培品,指目前引种栽培的太白贝母和瓦布贝母。药材呈类扁球形或短圆柱形,两枚鳞瓣大小相近,顶部多开裂而较平,表面稍粗糙,有的具有浅黄色斑点。太白贝母主产于甘肃西和、礼县,当地习称西贝母。
多数药皆以生长时间久、形体大者为佳,贝母反其道而行,市场上同种小个子贝母价格高于大个子贝母。如川贝母,以个子最小的松贝为佳,青贝、炉贝及栽培品递减。
贝母品种多混乱
贝母品种繁多,混用现象十分严重。不过历代本草多将贝母分三种,即川贝母、浙贝母及土贝母。三类贝母功效各有所长,不可混用。川贝母偏于甘寒,药效偏于补,以扶正为主,善润肺化痰,宜治肺阴虚久咳痰少者;浙贝母苦寒,药效偏于散,以去邪为主,清热之力为优,善于清肺化痰、开郁散结,而无“润肺”之效;土贝母没有化痰止咳的作用,解毒之效为著,长于散结消肿。
整个百合科贝母“家族”药材外观较相似,川贝母伪品众多。其中,最常见的是以小粒的平贝、浙贝、伊贝或薏苡仁等非贝母类形似之物冒充松贝。小平贝大小瓣极为悬殊,中部小瓣多不到底部,高度仅为大瓣的1/2左右。而松贝的中间瓣则是“顶天立地”,极易区分。小浙贝不能“坐立”,质地较硬,没有明显的“怀中抱月”特征,一侧仅为一浅纵沟或隐约可见一细小心芽。伊贝与炉贝相似,但没有炉贝的典型特点“马牙嘴”。薏苡仁腹面是一条较宽、较深的纵沟,没有川贝“怀中抱月”的特征。
入药“贝母”分三类

厚朴:理气消胀除满消食

 (2023-01-01 07:49:18)[编辑][删除]


时间:2020-08-15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胡献国

  胃复安为临床常用的止吐及催吐药,可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呕吐,对于胃胀气性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嗳气、恶心、呕吐也有较好的疗效。而厚朴类药物有理气消胀,除满消食之功,因而称之为“中药里的胃复安”。

  厚朴花,又名调羹花。为木兰科植物厚朴或凹叶厚朴的花蕾。以含苞未开、身干、完整、柄短、色棕红、香气浓者为佳。中医认为,本品性味苦、辛、温,入脾、肺经,有理气,化湿之功,适用于胸隔胀闷,纳差食少等。《饮片新参》言其“宽中理气。治胸闷,化脾胃湿蚀”。《四川中药志》言其“宽胸理膈,降逆理气”。

  厚朴,又名川朴、油朴。为木兰科植物厚朴或凹叶厚朴的干燥干皮、根皮及枝皮。以皮粗肉细,内色深紫、油性大、香味浓、味苦辛微甜、咀嚼无残渣者为佳。厚朴性味苦、辛,温,归脾、胃、肺、大肠经。有燥湿消痰,下气除满之功,适用于湿滞伤中、脘痞吐泻、食积气滞、腹胀便秘、痰饮喘咳等。《神农本草经》言其“主治胸腹胀、泄泻痢疾,痰饮喘咳等症”。

  厚朴子,又名厚朴实、厚朴果。为木兰科植物厚朴或凹叶厚朴的果实或种子。厚朴子性味苦、温,归脾、胃经。有理气消食之功,适用于脘腹胀满、纳差食少、呃逆等。《名医别录》言其“明目益气”。

  现介绍几则治疗方,供选用。

  厚朴排气合剂(中成药):方由姜厚朴、大黄、木香、炒枳实等组成。于术后6小时、10小时各服1次,每次50ml。服用时摇匀,稍加热后温服。可行气消胀,宽中除满。用于腹部非胃肠吻合术后早期肠麻痹,症见腹部胀满、胀痛不适、腹部膨隆、无排气、排便,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或薄腻等。

  厚朴温中丸(中成药):方由厚朴、化橘红、干姜、草豆蔻、茯苓、甘草、木香等组成。口服,1次6g,1日2次。上药温中行气,燥湿除满。用于脾胃寒温、脘腹胀满、时作疼痛、泛吐清水、食水便溏等。

  平胃丸(中成药):方由苍术、厚朴、陈皮、甘草、大枣、生姜等组成。口服,1次6g,1日2次,饭前服用。可燥湿健脾,宽胸消胀。本品用于脾胃湿盛,不思饮食、脘腹胀满、恶心呕吐、吞酸嗳气。

  朴花茶:厚朴花、茶叶各适量,放入茶杯中,冲入沸水适量,浸泡饮服,每日1剂。可消食理气,适用于脾胃不和、纳差食少、食欲不振等。

  厚朴粥:厚朴10g,大米100g,白糖适量。将厚朴择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粥熟时下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剂,连服3~5天。可燥湿消痰,下气除满,适用于湿滞伤中、脘痞吐泻、食积气滞、腹胀便秘、痰饮喘咳等。

  香薷饮:香薷10g,白扁豆、厚朴各5g。将3药择净,放入药罐中,加清水适量,浸泡10分钟后,水煎取汁,分次饮服,每日1剂。可解表散寒,化湿和中。适用于外感于寒,内伤于湿所致的的恶寒发热、头重头痛、无汗胸闷,或四肢倦怠、腹痛吐泻等。(胡献国 湖北省远安县中医院)

理气药之厚朴

厚朴味苦辛,性温,属理气药范畴。主要作用是下气、除满,燥湿、消胀。对脾胃运化力差,又受寒湿侵袭而致中焦运化失常、寒湿停滞所引起的胸腹满闷,呕吐,腹部胀满等症,可用厚朴配合木香、干姜、草蔻,陈皮、茯苓,半夏,藿香等同用。

厚朴味苦辛,性温,属理气药范畴。主要作用是下气、除满,燥湿、消胀。对脾胃运化力差,又受寒湿侵袭而致中焦运化失常、寒湿停滞所引起的胸腹满闷,呕吐,腹部胀满等症,可用厚朴配合木香干姜、草蔻,陈皮茯苓半夏藿香等同用。如湿邪较重的(胸闷少食,舌苔白厚而腻,脉濡,滑,缓),可再加用苍术,炒苡米,砂壳等。如寒邪化热,热结肠胃而出现腹部胀满,痞硬不喜按,大便秘结、下午身热,谵语等症,可配枳实、生大黄芒硝等同用。例如《伤寒论》中的大承气汤(厚朴,枳实,生大黄、芒硝),小承气汤(厚朴、枳实,生大黄)等。

因本品能降气,故对胸腹胀满,气上逆而喘咳之症,也常配用。例如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桂枝,白芍、炙草、生姜大枣、厚朴、杏仁),可用于外感风寒、自汗的咳喘。苏子降气汤(苏子、半夏、炙草、前胡、厚朴、陈皮,当归,生姜、肉桂),可用于痰多气逆,胸满咳喘等症。

枳实破气,偏用于消积滞、除痞硬,兼能泻火。厚朴下气,偏用于消腹胀、除胃满,兼能燥湿。

大腹皮下气消胀,兼能利水,偏用于腹部水肿。厚朴下气消胀,兼能燥湿除满,偏用于腹胀便结。大腹皮利水之力优于厚朴,厚朴下气之力优于大腹皮。

苍术燥湿,能除胂湿,升清阳。厚朴燥湿,能除胃满降积滞。虽都能燥湿,但一升一降,各有不同。

青皮破肝气郁结,治因怒胁痛。厚朴下胃肠积气,治胀满腹痛。

厚朴花性味功用与厚朴大致相同,但药力较小。兼能理肝气、治肝胃气滞、胃脘闷痛等,又是其特点。厚朴花偏用于上,中二焦,厚朴偏用于中、下二焦。

厚朴生用偏于下气,姜汁炒用,偏于止呕。配党参白术、茯苓,肉蔻、五味子等,可用于治泄。配青皮、川楝子,可用于肝胃气滞而痛。

用量一般为七,八分至二钱。急,重症也有时用到三、四钱或再多些。

本品为温燥下气之晶,虚人及孕妇慎用。

现代研究报导,厚朴煎剂在试管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限强的抑制作用。

厚朴的作用与功效 厚朴使用的注意事项

厚朴为我国特有的珍贵树种,是一种属于木兰科的药用植物,在北亚热带地区分布较广,生长区域主要在四川、湖北等地,树皮是一种珍贵的中药药材。那么 厚朴的作用与功效有哪些呢?在用药过程中有哪些禁忌呢?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厚朴的作用与功效。

 

厚朴为我国特有的珍贵树种,是一种属于木兰科的药用植物,在北亚热带地区分布较广,生长区域主要在四川、湖北等地,树皮是一种珍贵的中药药材。那么厚朴的作用与功效有哪些呢?在用药过程中有哪些禁忌呢?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厚朴的作用与功效。

厚朴——简介

厚朴属于落叶乔木,最高可高达20米;树皮较厚,呈褐色,不开裂;花为白色,直径约10-15厘米,芳香四溢,花盛开时常向外反卷,内两轮白色,倒卵状匙形,长8-8.5厘米,宽3-4.5厘米;花药长1.2-1.5厘米,内向开裂,呈红色;果实是长圆状卵圆形的,长大约有9-15厘米;种子三角状倒卵形,长约1厘米。花期为每年的5-6月,果期为8-10月。

厚朴——产地

厚朴生于海拔300-1 500米的山地林间,主要生长在山坡山麓及路旁溪边的杂木林中,适合在温凉湿润气候和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上生长。主要产于陕西南部、甘肃东南部、河南东南部(商城、新县)、湖北西部、湖南西南部、四川(中部、东部)、贵州东北部等地区。厚朴的树皮、根皮、花、种子及芽皆可入药,以树皮为主,为著名中药。

厚朴——制药

厚朴定植生长20年以上才可以砍树剥皮,砍树剥皮的最佳时期在4~8月的生长盛期进行最好。根皮和枝皮可直接阴干或卷筒后干燥,称根朴和枝朴;而于皮环剥或条剥后,卷筒置沸水中烫软后,埋置阴湿处发汗,待皮内侧或横断面都变成紫褐色或棕褐色,并现油润或光泽时,将可将每段树皮卷成双筒,用竹蔑扎紧,削齐两端,曝晒干燥即成。

厚朴的作用与功效

作用:1、脾胃虚损。用厚朴(去皮,切片)、生姜(连皮,切片)二斤,在水五升中同煮干,去姜,焙朴,再以干姜四两、甘草二两,同厚朴一起,在水五升中煮干,去甘草,焙闰、朴为末加枣肉、生姜同煮熟,去姜,把枣内、药末捣匀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汤送下。方中再加熟附子亦可。此方名“厚朴煎丸”。

2、腹前胀满。用厚朴(制)半斤,甘草、大黄各三两,枣十枚,大枳实五枚,桂二两,生姜五两,加水一培,煎成四升,温服八合。一天服三次,呕吐者再加半夏五合。此名“厚朴七物汤”。

3、霍乱腹痛。用厚朴(炙)四两、桂心二两、枳实五枚、生姜二两,加水六升,煎取二升,分三次服下。此方名“厚朴汤”。

4、气胀心闷,饮食不下,久患不愈。用厚朴以姜汁炙焦后研为末。每服二匙,陈米汤调下,一天三次。

5、月经不通。有厚朴三两(炙过,切细),加水三升,煎成一升,分二次空心服下。三、四剂之后,即见特效。方中如桃仁、红花亦可。

6、痰呕逆。饮食不下。用厚朴一两、姜汁炙黄,研为末,每服二匙,米汤调下。

7、久痢。用厚朴三两、黄连三两,加水三升,煎成一升,空心细细服下。

8、尿浑浊。用厚朴(姜汁炙)一两、白茯苓一钱,加水、酒各一碗,煎成一碗,温服。

9、大肠干结。用厚朴(生研)、猪脏(煮熟捣烂)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姜水送下。

功效:燥湿消痰,下气除满。用于湿滞伤中,脘痞吐泻,食积气滞,腹胀便秘,痰饮喘咳。

主治:1。湿滞伤中,胸腹胀满,食少便溏。2. 食积气滞,胸腹胀痛,大便秘结。3。痰饮咳喘。

厚朴——禁忌  古书《品汇0和1是什么梗?0和1是分别指男同性恋中受的一方和攻的一方。攻受出自日本的原始定义中,“攻(seme)”属于主动方,“受(uke)”属于被动方。如今对BL(男同性恋的爱情)系作品中“攻受”关系比较普遍的说法是:“攻”为1,“受”为0。随着BL文化的深入推广,也有人会将这一概念用到现实中的BL关系中。精要》中记载:"妊娠不可服。"而《本草经疏》记录的更为详细:"凡呕吐不因寒痰冷积,而由于胃虚火气炎上;腹痛因于血虚脾阴不足,而非停滞所致;泄泻因于火热暴注,而非积寒伤冷;腹满因于中气不足、气不归元,而非气实壅滞;中风由于阴虚火炎、猝致僵仆,而非西北真中寒邪;伤寒发热头疼,而无痞塞胀满之候;小儿吐泻乳食,将成慢惊;大人气虚血槁,见发膈证;老人脾虚不能运化。所以说,每一种药使用前都要仔细了解。

厚朴:花皮俱入药
摘自2023-5-25中国中医药报
赵中振 北京中医药大学《本草纲目》研究所
厚朴药用历史已有2000多年,以树皮、根皮、花蕾入药,具有燥湿消痰、下气除满的功效。
厚朴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谓其“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悸,气血痹,死肌,去三虫”。东汉名医张仲景扩大了厚朴的应用范围,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有15首方剂使用了厚朴,并有6首方剂以厚朴冠名,如厚朴三物汤、厚朴七物汤、厚朴麻黄汤等。
厚朴不但在中国广为人知,《日本药局方》也收载有厚朴,但其来源为同属不同种的植物和厚朴,该种是日本的本土植物,在临床上与中国厚朴等同入药,以其为主组成的有柴朴汤、半夏厚朴汤。
化学研究表明,厚朴的主要有效成分有木脂素类,如厚朴酚、和厚朴酚及挥发油类成分,此外还有生物碱类成分。药理研究表明,厚朴具有抗炎、镇痛、调节平滑肌和抗溃疡的作用。
厚朴一身都是宝,除了皮能入药之外,厚朴花也可入药。据考证,厚朴花入药最早载于1936年出版的《饮片新参》,曰其“抱蕊形,色紫黑;温香微苦,宽中理气,治胸闷”。自1963年版《中国药典》(一部)收载厚朴花后,历版《中国药典》均有收载。入夏之后,在香港的街市上常可见到厚朴花,厚朴花还是凉茶不可或缺的原料。厚朴木材坚硬细腻,还可雕琢,日本人喜欢穿的木屐也多是以此为原材料制成的。到过日本的朋友一定吃过厚朴酱吧,这是用厚朴的叶子做的。
厚朴生长期长,一般要到20年以上才可成材。前些年乱砍滥伐厚朴的情况严重,现直径在50厘米的大树几乎见不到了。厚朴资源现在已经极度匮乏,长期以来供不应求,随之而来的便是伪品充斥于市场。多年前,我曾进行过一次市场考察,发现市售以厚朴为名者,来源于6科40多种植物。现在不少地区已将厚朴的栽培列为重点项目,如四川已建立了厚朴的规范化种植基地,并且初见成效。

捏脊刺四缝调厌食

  厚朴:理气消胀除满消食 (2018-11-21 04:59:48)[编辑][删除]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1113/669ee875638943569d560a37f0feae22.png


小儿厌食属中医“纳呆”“不思食”范畴,以长期食欲不振,甚至拒食为特征,是一种慢性消化功能紊乱综合征。喂养不当、先天禀赋不足、病后失调或精神、环境因素都可引起。该病以1~6 岁小儿多见,及时治疗后,预后良好,但迁延日久,因气血生化乏源,患儿则可出现营养不良、贫血、免疫力低下等相关性疾病,并且体格甚至智力发育都会受到影响。

四缝穴,属经外奇穴。民间所谓“扎食气”,即是刺四缝,是点刺四缝穴。四缝穴位于第2~5指掌面,第1、2节横纹中央,是治疗厌食症的特定穴;捏脊疗法属于小儿推拿的一种,又称为提背、捏背。施治时,根据脏腑辨证,在相应的背俞穴部位上用力挟提,连续刺激脊柱部肌肤,达到治病的目的。

西药在治疗小儿厌食上,服药困难,治标不治本,易复发。而中医治疗厌食“以和为贵,以运为健”。脾失健运者治以运脾和胃;脾胃气虚者,治以健脾益气;脾胃阴虚者,治以养胃育阴。

根据患儿特点,采用操作便捷、效果好、副反应小,更有利于患儿接受的中医外治法“刺四缝+捏脊”。针刺四缝穴,能激活经络,调理脾胃,使运化受纳功能恢复,益气健脾、助运消食,并可改善胃肠血液循环,加快胃肠蠕动,刺激胃液分泌,使肠中胰蛋白酶、胰淀粉酶和胰脂肪酶的含量增加,促进肠吸收等作用;捏脊疗法作用于背部的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而督脉“总督诸阳”,足太阳膀胱分布区又为脏腑背俞穴所在,均与体内脏腑功能活动密切相关。捏脊能促使督脉兴奋,振奋阳气,可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同时,捏脊能改善大脑皮层植物神经活动功能,增进小肠吸收功能,使食欲好转,脾胃功能增强,有效改善厌食症状。二者相互作用,共同疏通作用体表经络俞穴,调整人体机能,促进气血运行,加强了补益脾胃、改善厌食的功效。

 

   现代人工作压力大,生活没有节律,所以十个人差不多九个人肝郁,肝郁是中医的说法,就是肝气郁结,肝郁表现出来的不一定就是病,很可能是一种不舒服的感觉,也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亚健康状态。肝郁表现出来的症状通常为:头晕头疼、心烦意乱、不思食饮、喉干胸闷等,其实很多人的颈椎病也是肝郁造成的,从脉象上看多为弦脉,而且肝郁者也多脾虚,从五行上看也是肝木克脾土。肝气郁结属中医里的少阳证,因此用药调理时也多采用和解少阳的小柴胡汤加减方。
   如果采用针刺外治法时应如何配穴呢?肝郁脾虚根在其脏,原穴又是其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故先取其本经原穴:太冲穴和太白穴。若将肝郁之气补为脾用则一举两得,当为上策。因阴经原穴又是其本经五输穴的输(土)穴,五输穴又与五行相配伍,再各取其本经的荥(火)穴:行间穴和大都穴。肝属木,木生火,火生土,肝经取行间穴(荥火),有木(肝)生火(行间穴)之义,再取太冲穴(输土),有火(行间穴)生土(脾)之义,这是其一;脾属土,火生土,脾经取大都穴(荥火),再取太白穴(输土),有火(大都穴)生土(脾)之义,这是其二;这里暗含两个火生土,将多余之火补为脾用,这是其三;而肝的象数恰为四,此四针正暗合其义,这是其四。故舒肝补脾,四针毕矣。

   如针刺不便,此四穴也可自己按揉,久必见效。当然病由心生,若要健康首要的还是要调整自己的身心,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
   偶有所悟,自己一试,果然有效,个人浅见,还望高人指点迷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