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分型辨治面神经麻痹

(2022-12-24 11:21:46)


时间:2020-09-25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朱文元

  面神经麻痹俗称面瘫,急性起病,主要表现为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口眼歪斜,额纹消失,不能皱额蹙眉,眼裂不能闭合或者闭合不全。根据损伤的部位不同,分为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中枢性病变位于面神经核以上至大脑皮层之间的皮质延髓束,通常由脑血管病等引起,还可以伴有语言障碍、偏瘫、偏身感觉障碍等症状。周围性面瘫又称面神经炎或贝尔麻痹,是最常见的面神经疾病,大概占面瘫70%以上,可能因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导致周围性面瘫,一般预后良好。笔者临证分六型辨治。

  风寒外袭 脉络闭阻

  主证:汗出当风,或露卧于庭,或当风啼泣,风邪外袭,突然口眼歪斜,或发热,或不发热,全身酸楚,微恶风寒,头痛,口不渴,尿清长,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治则:疏风散寒,通经活络。

  方药:荆防败毒散合牵正散加减。药用:荆芥(后入)10g,防风9g,羌活6g,独活9g,紫苏10g,川芎9g,生姜3g,白附子6g,白僵蚕6g,全蝎6g。水煎服,每日1剂。

  验案举例:徐某,男,42岁,2007年5月19日初诊。因防震在树下眠睡两夜,晨起时右面部似虫行感,食则右颊部藏饭,口眼向左偏斜,右眼流泪,眼睑不能闭合,伴有全身酸楚,头痛,无汗,微恶风寒,口不渴,小便清,大便如常。伸舌居中,活动自如,质淡红、苔薄白,脉浮。此乃风寒外袭,阻滞脉络,发为面瘫,与内风无涉。治宜疏风散寒,通经活络,方选荆防败毒散合牵正散加减。药用:荆芥(后入)10g,防风10g,羌活6g,独活9g,紫苏10g,川芎9g,白附子6g,白僵蚕6g,白芷12g,全蝎6g,生姜3g。水煎服,每日1剂。共服15剂,口眼基本复正,原方继服5剂,临床治愈。

  风热外袭 阻滞脉络

  主证:突然口眼歪斜,伴有患侧头痛,耳根部疼痛,心中烦躁。口渴、口苦、咽干,小便黄赤,大黄秘结,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则:清热疏风,通经活络。

  方药:清热疏风汤。药选:荆芥(后入)9g,防风9g,菊花9g,钩藤18g,薄荷(后入)9g,蝉蜕9g,板蓝根15g,当归9g,赤芍9g,川芎6g,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剂,若热象严重者加黄芩、栀子、桑叶;头痛者加蔓荆子、藳本;便秘者加大黄;溺赤者加泽泻、竹叶;病程持久,歪僻不复,可加全蝎、蜈蚣等。

  验案举例:张某,女,38岁,2008年1月4日初诊。突然发生左侧面部刺痛不适,口眼歪斜10余天,伴有头痛,患侧耳根部锥刺样疼痛,心烦躁、口渴、口苦、咽干,小便黄赤,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此乃风热之邪外袭,阻滞经脉气血,发为面瘫。治宜清热疏风,通经活络,予清热疏风汤。连服18剂,病痊愈,口眼复正。

  风袭湿遏 阻滞脉络

  主证:平素嗜酒,恣食肥甘或生冷,或久居湿地,湿浊内蕴,外受风袭,或外风挟湿袭入,阻滞脉络而为口眼歪斜,伴有身重体倦,头胀如裹,脘痞胸闷,口中黏腻,大便不爽。兼热者口苦、溺赤、苔黄厚腻、脉濡滑;兼寒者口不渴、溺清、苔白厚腻,脉濡缓。

  治则:祛风化湿,通经活络。

  方药:羌活胜湿汤合牵正散加减。羌活6g,苍术12g,防风9g,藳本9g,蔓荆子9g,川芎6g,赤芍10g,白附子6g,白僵蚕6g,全蝎6g,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剂。偏热者加山栀、黄芩、连翘;偏寒者加藿香、紫苏、白芷;胃脘痞闷,湿阻中焦者加半夏、陈皮、砂仁;小便不利者加云苓、泽泻、猪苓。

  验案举例:郭某,男,36岁,2007年9月20日初诊。平素嗜饮,内有蕴湿,3天前酒后当风,晨起时右侧面部重着不适,口眼歪斜,口中作腻,肢困脘痞,头胀闷,食少纳呆、小便略黄,大便不爽,舌体胖大,质红,苔黄厚腻,脉濡滑。此乃风袭湿遏,阻滞脉络。予羌活胜湿汤合牵正散加减。药用:羌活6g,防风9g,藳本9g,苍术15g,猪苓15g,蔓荆子9g,川芎6g,白附子6g,白僵蚕6g,全蝎6g,黄芩9g,栀子9g,苍术9g,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3剂,头胀身重见轻,纳食有增,腻苔略化。上方服16剂,痊愈。

  气虚风袭 阻滞脉络

  主证:突然口眼歪斜,伴乏力,气短,动则汗出,口不渴,纳食少,尿清长,大便溏稀,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治则:益气疏风,通经活络。

  方药:保元汤合防风汤加减。黄芪30g,党参15g,桂枝6g,防风9g,羌活6g,葛根10g,当归9g,苍术12g,白术12g,木瓜10g,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剂。

  验案举例:郭某,女,76岁,2007年4月10日初诊,右侧面部瘫软无力,口眼向左侧歪斜5天,伴有倦怠乏力,活动时气短,易出汗,口角流涎,右眼不能闭合,流泪,口淡不渴,纳食不香,小便清长,大便溏稀,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此乃高年气虚,腠里空疏,复感于风,脉络阻滞,发为面瘫。予保元汤合防风汤加减。药用:黄芪30g,党参15g,桂枝6g,防风9g,羌活6g,葛根10g,当归9g,苍术12g,白术12g,木瓜10g,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6剂,主证减轻。复诊时加川芎、鸡血藤等养血活血之品,治疗月余,口眼复正。

  血虚风袭 阻滞脉络

  主证:突然口眼歪斜,伴面苍唇淡,头晕心悸,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则:养血疏风,通经活络。

  方药:四物汤合防风汤加减。当归10g,熟地15g,砂仁10g,白芍10g,川芎9g,防风9g,羌活6g,全蝎6g。水煎服,每日1剂。

  验案举例:赵某,男,50岁,2008年5月2日初诊。农作劳累汗出当风,感右鬓抽动,眼发干,继则面部重滞不适,口眼歪斜。伴头晕心悸,面苍唇淡,舌淡苔薄白,脉弱而缓。此乃血虚风袭经络。治宜养血疏风,通经活络。予四物汤合防风汤加减。药用:当归10g,熟地15g,砂仁10g,白芍10g,川芎9g,防风9g,羌活6g,全蝎6g。水煎服,每日1剂。药进10剂,症状减轻,上方加黄芪15g,取气血互生之义。共服上方24剂,痊愈。

  气滞血瘀 外受风袭

  主证:突然口眼歪斜,伴急躁善怒,夜寐不安,头痛,耳根部痛如锥刺,胁肋胀满,唇暗目墨,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弦紧。

  治则:行气活血,疏风通络。

  方药:血府逐瘀汤合防风汤加减,桃仁10g,红花9g,当归9g,川芎6g,赤芍6g,牛膝9g,桔梗5g,柴胡6g,防风9g,羌活6g,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剂。

  验案举例:王某,女,54岁。2007年12月9日初诊。10天前悲伤哀泣,时值寒冬,风袭于脉络,肌肤失养,发为面瘫。右面部板滞不适,口眼歪斜,伴烦躁易怒,夜寐不安,胸闷胁胀,头胀痛,右耳根部锥刺样疼痛,面晦滞不泽,唇暗目青,舌暗淡,有瘀斑,有齿痕,苔白滑,脉细涩。此乃风邪外袭,脉络阻滞,气机郁遏,血行瘀滞。治宜行气活血,疏风通络,予血府逐瘀汤合防风汤加减。药用:桃仁10g,红花9g,当归9g,川芎6g,赤芍6g,牛膝9g,桔梗5g,柴胡6g,防风9g,羌活6g,蜈蚣2条,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剂。上方加减治疗月余,气血流畅,血脉和调,面泽唇红,口眼复正。(朱文元 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中医院)


针灸治疗面神经损伤

 (2023-02-08 04:07:27)[编辑][删除]


时间:2019-08-12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冯宇

 

  马某,男,66岁,2019年6月初因车祸外伤导致右侧颧弓、颧骨2处骨折,在我市某医院住院治疗,因“心律不齐(窦缓)”行保守治疗2周余,回家休养。出院后1周,来我处求诊治疗心脏病,嘱其口服心宝丸治疗窦性心动过缓。患者复诊时述因流鼻涕自己未发觉,进而发现右侧面部皮肤感觉丧失,以颧下、鼻右及右鼻翼周围感觉丧失为主。检查该区域皮肤触、痛、温度等各项感觉完全丧失,右侧颧骨部位可触及骨断端不连续,断端压痛不明显,嗅觉可,下颌关节活动度轻度受限(伤后行开闭口锻炼,效果良好)。根据病变部位及经络循行,取四白右、迎香右、合谷左三穴,行平补平泻法,得气后留针20分钟。同时给以面部手法推拿疏通经络气血,隔日1次。治疗2日,能感知鼻部流涕;治疗1周,面部皮肤感觉基本恢复正常。

  按:面神经损伤的早期发现很有必要,该患者因局部疼痛早期未能及时发现,伤后3周末才因鼻部流涕未发觉而发现此病。在临床中,早期诊断可采用药物、针刺、手术等综合治疗,以最大限度地恢复面神经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研究证实:约75%的面神经损伤能完全恢复,15%能部分恢复。在非手术治疗中,药物治疗常选择激素类、神经营养类、神经生长因子、血管扩张剂等,而针灸治疗因简便廉验更适合基层医院,作为一种绿色治疗方式,能有效避免一些药物的不良反应。在本例病案的治疗中,采用局部取穴法与循经取穴相结合,加用对侧合谷穴,效果良好。(冯宇 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仿山镇卫生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