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暑益气汤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

(2022-12-20 16:08:48)


时间:2020-10-19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朱晨阳 廖华君

  慢性疲劳综合征(CFS)是一组以持续或反复发作的疲劳,伴有多种精神症状,但无器质性及精神性疾病为特点的症候群。患者除疲劳外,常伴有头痛、低热、肌肉酸痛、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失眠、盗汗等一系列症状。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慢性疲劳综合征多由长期劳累、饮食生活不规律、心理压力、遗传等因素引起神经、免疫、内分泌功能紊乱所致,但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中医虽对此病没有明确的病名记载,但《黄帝内经》已有“困薄”“解堕”“罢极”“倦”等描述,还有“脾主身之肌肉”“四肢皆禀气于胃”等论述,认为人体四肢功能与脾胃之气的强弱有密切的关系。

  中医认为,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病因病机可从感受外邪、饮食不节、劳欲过度、情志不调等方面考虑。外感风寒湿邪,以湿邪为要,湿重则困脾,痹阻关节肌肉。肌肉不利,则出现疼痛。脾土湿郁日久,脾阳不运,渐成虚候。若日常饮食、饮酒无度,脾胃受损,难以运化水谷精微,加之湿邪困顿,气血生成不足,脏腑经络失于濡养,易出现乏力、肢重、身体困倦等症状。《景岳全书》有言:“劳倦不顾者,多成劳损。”现代人生活压力大,昼夜皆劳,所欲不遂,强思营谋,导致情志不调、肝气不舒。肝为罢极之本,若肝气失于疏泄,肝郁乘脾,肝脾不调,则肌肉筋骨无气以生,故不用也。

  李东垣《脾胃论》云:“脾胃虚弱,怠惰嗜卧,四肢不收,精神不足,两脚疲软。”李东垣清暑益气汤与王孟英清暑益气汤病位在肺、暑热耗伤气阴之证不同。东垣清暑益气汤针对病位主要在脾,“时当长夏,湿热大胜,蒸蒸而炽。人感之多四肢困倦,精神短少,懒于动作,胸满气促,肢节沉疼。(《脾胃论》)”故辨证为脾气虚弱,气阴亏损,湿热内蕴之证。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不拘于用东垣清暑益气汤治疗暑热津伤之证,常用此方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旨在切对病机、灵活变通,收获奇效。

  验案

  周某,女,28岁。2020年3月27初诊。主诉自觉疲乏无力,精力不充,久蹲起后眼睛易发黑,腰酸,脱发,汗出可,纳可,入睡稍困难,二便可,月经周期可,经量偏少,舌淡嫩,苔稍水滑,右脉平缓,左脉细弱,沉取少力,左尺弱甚。方拟东垣清暑益气汤加减。

  处方:黄芪30克,党参10克,麸炒白术10克,麸炒苍术15克,炙甘草10克,广升麻5克,北柴胡10克,当归10克,陈皮10克,炒麦芽15克,炒神曲15克,泽泻10克,葛根20克,黄柏10克。7剂。

  4月3日二诊:患者自述服药后疲乏稍有好转,夜间11点左右有睡意,余无明显不适,舌淡嫩,苔可,右脉平缓,左脉细弱,沉取少力,左尺弱甚。继续用东垣清暑益气汤加减。在上方基础上,党参、苍术、广升麻各增加5克,去炒麦芽、黄柏,加砂仁10克(后下)。7剂。

  4月10日三诊:服药后疲乏明显好转,蹲起后不再出现眼睛发黑的症状,面色较前红润,有光泽,精神振,纳眠可,腰酸,二便可,舌淡嫩,苔可,脉象平和,较前有力,左尺明显较上次充实有力。方拟十全大补汤加味。

  处方:熟地黄30克,当归20克,白芍10克,川芎10克,党参10克,茯苓15克,麸炒白术15克,炙甘草10克,黄芪20克,肉桂3克(后下),砂仁5克(后下),陈皮10克。7剂。

  随访:服药后疲乏明显改善,嘱其不必服药,饮食调摄即可。

  按:患者平素自觉疲乏无力,精力不充,腰易酸软,伴有脱发、月经经量少等症,无其他不适,舌淡苔稍水滑,右脉平缓,左脉细弱,沉取少力,左尺弱甚,此为脾气虚弱,元气不足之证。予以东垣清暑益气汤加减,方中黄芪、党参、甘草补益脾气;黄芪配当归补益气血,有当归补血汤之意;白术、苍术、陈皮、泽泻、黄柏燥湿泻浊;麦芽、神曲健脾运脾;升麻、葛根升阳解肌;此外,加入少量柴胡以疏肝解郁,和解表里,助升阳。因患者苔稍水滑,津液未伤,故去麦冬、五味子。

  7剂服后,患者复诊自述疲乏好转,精力稍充。苔由水滑转正常,脉象无明显改变。考虑脾气有所补足,湿邪有所褪,故去味苦寒、清热燥湿之黄柏,换以化湿开胃之砂仁。

  三诊时,患者疲乏明显好转,面色较前红润、有光泽,精神振,纳眠可,舌淡嫩、苔可,脉象平和,较前有力,均为脾气充盛、元气渐复之征象。然仍有腰酸之症状,考虑为前期脾气失运,导致气血不足,故温补脾气之余,兼养肝血,方用十全大补汤,四君补气,四物补血,更入补气之黄芪,佐以肉桂助阳,共奏温补气血之功。另加入陈皮、砂仁以健脾和胃,理气除湿。7剂后,疲乏症状明显改善,精神充足。(朱晨阳 廖华君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温阳化湿治头昏乏力嗜睡

 (2022-12-20 14:59:24)[编辑][删除]


时间:2020-10-19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刘立红

  患者张某,男性,56岁,头昏乏力嗜睡两个月。患者素有高血压、高血脂、早搏病史,一直在服用西药控制。伴有颈椎病、鼻窦炎,近一个月头痛,流脓鼻涕,脑血管检查无异常。先后在武汉同济医院、县中医院治疗,西医给予抗生素抗炎后脓鼻涕减少,头痛减轻。另外考虑脑供血不足给予舒血宁、丹参、川芎嗪等药物输液治疗,但是头昏始终未见好转。头昏前医曾考虑颈椎病引起予以中药内服,针灸推拿、拔罐、贴敷膏药等多方医治疗效不显著。

  患者来诊时,面色暗黄,疲劳貌。自诉颈项酸胀,头昏乏力嗜睡,虽然从不干体力活,但是浑身无力,每晚七八点即睡,早晨睡不醒,白天头昏昏沉沉,无精打采,自诉走路都想睡。颈肩部明显可见药物敷贴后的痕迹,皮肤破损。

  患者舌淡胖、苔薄白腻,左脉弦细尺弱,右脉细滑尺弱。口中乏味、二便可。来诊时仍有少许脓鼻涕。

  看到患者整天昏昏欲睡,脉细,笔者想到《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篇的记载:“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患者症状符合少阴病的心肾虚衰。而患者虽然不用干体力活,但是作为公司负责人,经常四处奔波,脑力活动亦较多,全身呈虚衰状态,所以即使用抗生素虽然鼻窦炎好转,但是头昏未见改善,而虽然屡用活血扩血管的药物,但是过用活血药耗散气血,从而出现“虚虚”的状态。患者仍然流鼻涕,说明表邪未彻底解除。舌苔白腻为内有寒湿,寒湿重浊黏腻,阻碍阳气,故而乏力。

  治疗当以振奋心肾阳气为根本,散寒化湿治其标。方药如下: 麻黄9g,制附片9g,细辛6g,党参20g,麦冬15g,制五味子9g,陈皮9g,法半夏12g,茯苓15g,炙甘草9g,川芎9g,葛根30g,白芷6g,炒苍耳子9g,辛夷花9g。以上药7剂,日1剂,水煎服2次。嘱患者忌食生冷油腻,不宜疲劳。

  本方以麻黄附子细辛汤、生脉散、二陈汤加减组合而成。麻黄附子汤温经解表,生脉散益气养阴,与麻黄附子细辛汤益气温阳。二陈汤燥湿化痰,川芎、葛根升阳活血行气,葛根重用对颈椎病导致的颈项强痛有良好效果,且有降血脂、改善脑动脉硬化作用。白芷、苍耳子、辛夷花通窍止痛排脓,鼻窦炎用之甚效。

  患者服药第二天即打来电话,喜告服药两次后头昏明显减轻,身体有力,嗜睡感觉明显好转。一早就外出工作,嘱患者继续服药。后随访头昏嗜睡乏力全部消失,身体恢复健康。

  按:本患者病情两个月余,在心肾阳虚体质基础上,久用抗生素、活血化瘀药物,导致阳虚加重,阳虚进一步导致体内寒湿邪不能祛除,故头昏越来越严重。经过温阳化湿药物治疗,辨证准确一剂就见效,体现了中医辨证论的优势。患者虽有高血压病史,西医药理学认为麻黄升血压,但是临证辨证准确,并没有忌用麻黄。虽然十八反里乌头反半夏,但是临床证明制附片和半夏同用很安全,在仲景书中也多有合用的方剂。临床可以用于阳虚寒湿患者。(刘立红 安徽省宿松县孚玉镇大河村卫生室)

小暑养生重在健脾养心

 (2024-07-09 05:30:35)[编辑][删除]
小暑养生重在健脾养心
摘自2024-7-8中国中医药报
“小暑时节,人们很容易感觉到精神非常疲惫,甚至出现腹满腹泻、胸闷气短一系列症状。”鲁艺介绍,之所以出现这些症状,跟暑邪热邪、湿邪等特点有关。
鲁艺建议,在饮食上,对于热邪,可以有意识地增加一些性味偏寒凉的食物,起到清热化湿的作用;针对湿邪,选择健脾燥湿或者健脾化湿的食物;对于湿邪困表,可以选择苏叶、藿香、砂仁等食物以燥湿解表。同时,小暑时节要特别注意心和脾的养生。针对心,可以减少过度消耗体力,多静少动,同时避免过度忧思,避免耗伤心血。针对脾,可以多服用薏仁、山药、陈皮等健脾的食物,同时避免过食寒冷,以免造成寒湿困脾的现象。
鲁艺表示,在夏季调节情绪的时候,更倾向于从心这一角度进行调摄,可以在气候温和的时候比如早晨或者傍晚,进行如散步、八段锦等体力消耗不大的活动,以有助于气血流通。在夏季的中午可以进行短时间的午睡或打坐、静坐、闭目养神等。在天气炎热、心情烦躁甚至心率紊乱的时候,可以通过揉按劳宫穴和内关穴以达到清心安神、养心安神的作用。
在食养方面,鲁艺建议,如果心情郁闷压抑时,可用茉莉花、薄荷等泡茶,疏肝解郁;如果心火比较亢盛,如心情烦躁,且伴有口舌生疮、口干舌燥现象,可用竹叶、莲子心等泡茶,帮助清心火;如疲惫没精神,睡眠不好,可以用小麦、龙眼肉煮粥,益气健脾。

避暑养阳莫贪凉

  (2024-07-09 05:31:41)[编辑][删除]
避暑养阳莫贪凉
摘自2024-7-5中国中医药报
王涛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小暑、大暑是全年中最炎热的两个节气。在这炎热的时候,非常适宜养护自身阳气。中医学理论认为,自然环境的变化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小暑阳气鼎盛,人们需及时调整日常生活习惯,遵循自然规律,以保持阴平阳秘的动态平衡,达到防病保健的目的。想在小暑时养好阳,吃、穿、住、行都需要特别注意。
补水消暑 不可贪凉
天热出汗过多时,需要及时补充水分,可以饮用绿豆汤、菊花茶来清热解暑。但要注意夏季消暑不可贪凉,否则稍不注意,寒邪就会乘虚而入,从而损伤脾胃阳气。
小暑期间正值入伏,入伏后,三伏贴、三伏灸等中医外治法对祛除体内寒邪、湿邪的效果显著,也是中医“冬病夏治”理念的体现。
虚邪贼风 避之有时
小暑后,白昼时间较长,这时可适当晚睡早起。建议晚上10:00~11:00间入睡,早上5:30~6:30 起床。中午可以小憩,但时间尽量控制在30分钟左右,以免影响晚上睡眠。在夜间休息时,留心室温不可过低,尽量选取质地轻薄、柔软的卧具,做好腹部的保暖,要做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此外,晚上睡觉时,风扇、空调不可直接吹头,以免风寒从头部侵入,损伤人体的阳气,对健康造成危害。
按摩穴位 自醒解乏
小暑炎热的天气容易让人头晕头昏、无精打采。这是因为暑多夹湿,易导致四肢困倦、头晕乏力等症状。如果存在这些症状,可以通过自我按摩进行调理。
太阳穴
位置:位于头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外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具体方法:用双手食指或拇指置于两侧太阳穴,轻轻按揉,持续30秒。注意不可用力过度,以有酸胀感为宜。
功效:按摩此穴能提神,还可缓解头痛症状。
百会穴
位置: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
具体方法:双手食指叠按于百会穴,缓缓用力,以有酸胀感为宜。持续30秒,反复5次。
功效:按摩此穴可提神醒脑、升举阳气。
风池穴
位置:在项部,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
具体方法:身体正直,头向后仰,将双手拇指分别放置于风池穴两侧。轻轻按揉1分钟,以有酸胀感为宜。
功效:按摩此穴可提神醒脑、缓解眼部疲劳。
运动避高温 炎夏防中暑
在小暑高温天气中,人体本身的热量消耗就很大,如果在高温下活动,更易引起中暑,所以最好选择在早晨或傍晚时运动,也可在家中做瑜伽、太极拳等运动。游泳也是非常适合在夏天进行的运动,不仅能锻炼身体、防暑消夏,还能增强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功能。

小暑养生重在健脾养心

   (2024-07-09 05:30:35)[编辑][删除]
小暑养生重在健脾养心
摘自2024-7-8中国中医药报
“小暑时节,人们很容易感觉到精神非常疲惫,甚至出现腹满腹泻、胸闷气短一系列症状。”鲁艺介绍,之所以出现这些症状,跟暑邪热邪、湿邪等特点有关。
鲁艺建议,在饮食上,对于热邪,可以有意识地增加一些性味偏寒凉的食物,起到清热化湿的作用;针对湿邪,选择健脾燥湿或者健脾化湿的食物;对于湿邪困表,可以选择苏叶、藿香、砂仁等食物以燥湿解表。同时,小暑时节要特别注意心和脾的养生。针对心,可以减少过度消耗体力,多静少动,同时避免过度忧思,避免耗伤心血。针对脾,可以多服用薏仁、山药、陈皮等健脾的食物,同时避免过食寒冷,以免造成寒湿困脾的现象。
鲁艺表示,在夏季调节情绪的时候,更倾向于从心这一角度进行调摄,可以在气候温和的时候比如早晨或者傍晚,进行如散步、八段锦等体力消耗不大的活动,以有助于气血流通。在夏季的中午可以进行短时间的午睡或打坐、静坐、闭目养神等。在天气炎热、心情烦躁甚至心率紊乱的时候,可以通过揉按劳宫穴和内关穴以达到清心安神、养心安神的作用。
在食养方面,鲁艺建议,如果心情郁闷压抑时,可用茉莉花、薄荷等泡茶,疏肝解郁;如果心火比较亢盛,如心情烦躁,且伴有口舌生疮、口干舌燥现象,可用竹叶、莲子心等泡茶,帮助清心火;如疲惫没精神,睡眠不好,可以用小麦、龙眼肉煮粥,益气健脾。
小暑会养生 健康过伏天
摘自2024-7-5中国中医药报
编者按:7月6日进入小暑节气。小暑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一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五个节气,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盛夏。此时既高温炎热,也降水增多,甚至可能出现大暴雨、雷击等现象。民谚“小暑大暑,上蒸下煮”,正是对全年最闷热气候的生动描述。暑湿交蒸时节,如何调摄养生,安然度夏?看看中医专家给出的锦囊妙计。
小暑饮食及养生原则
摘自2024-7-5中国中医药报
唐丽娟 广东省中医院
小暑将至,炎炎似火的盛夏正式登场。《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意指这个时节暑气上升,气候炎热,但还没有热到极点。俗话说“热在三伏”,小暑时期正是伏天的开始。
小暑节气的气候特点是天气炎热、雷暴增多,是全年降水量较多的一个节气。在南方地区,还是台风多发时段,往往会出现风云突变的异常气候,暑热和雨水交替。这个时候雨热同期、高温潮湿,人体内守的阳气很容易浮越在外,气温的升高也会导致心烦气躁,户外活动常常使人汗流浃背,适量出汗可以散热清心,但大汗则会导致气随津泄,伤气又伤阴。因此,出汗后适时补充水液,但不能贪食生冷,否则更伤阳气。小暑时节,虽暑气未极但暑湿俱盛,此时调理养生的重点是消暑宁心、健脾祛湿。
小暑怎么吃
食海蜇,消积润肠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发和利用海蜇的国家,西晋张华在《博物志》就有食用海蜇的记录。海蜇具有清热化痰、消积润肠的功效,将海蜇与黄瓜、蒜、香菜等一起凉拌食用,无疑是小暑时节解暑开胃的佳品。
小暑吃黍,大暑吃谷
许多地方有小暑“食新”的习俗,即尝新米、喝新酒。据说“吃新”也可称作“吃辛”,即在小暑节后第一个辛日,将新黍去皮烹粥,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同食,所以民间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说。
小暑黄鳝赛人参
黄鳝生于水岸泥窟之中,以小暑前后一个月的鳝鱼最为滋补味美。黄鳝味甘、性温,具有补中益气、补肝脾、除风湿、强筋骨等功效,对食积不消引起的腹泻也有一定作用。
吃伏羊
此外,“吃伏羊”也是小暑常见的习俗。入伏吃羊肉,称为“吃伏羊”,这种习俗历史悠久,江苏徐州有民谣唱道“六月六接姑娘,新麦饼羊肉汤”,民间也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之说法。
药膳方推荐
猪脊骨煲
材料:猪脊骨500克,玉米1个,虫草花40克,西洋参10克,红枣2~3枚,精盐适量。
大暑至 夏正浓 巧养生
摘自2024-7-22中国中医药报
编者按:俗话说“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骄阳灼灼,酷热难耐。中医历来注重“天人合一”的养生观念,大暑作为一年中阳气达到鼎盛,由阳转阴的时节,也是养生保健的重要节点。此时节应该如何顺应天时、合理养生呢?一起来看专家带来的中医养生妙招。

大暑:消暑热与祛风寒并行
摘自2024-7-22中国中医药报
唐丽娟 广东省中医院
小暑时天气开始炎热,到了大暑更是酷热蒸人。特别是在中午时分,除了会感受到太阳直射的火热,地面还会传来一阵阵蒸腾上来的热气,使人汗流浃背。且大暑节气亦处于汛期,民间有“小暑大暑,淹死老鼠”的谚语,说明在大小暑这两个节气里降雨频繁,汛、涝最多,在南方又是台风多雨的季节。大雨过后,土地变得湿润起来,道路也出现一个个小水坑,乌云散开,火热的太阳再次出现,直接照射在湿漉漉的地面上,此时在潮湿的空气中夹杂着一股股暑热之气,让人浑身不自在,闷热得难受。
若此时贪图一时的凉快而直吹风扇或者空调,很容易被风寒之邪入侵,加上湿邪作祟,风、寒、湿三邪合并,不仅容易引发感冒,还会使人疲倦乏力、产生昏沉感,更有甚者会出现关节痛。那么大暑时节该如何健康度夏,又有什么消暑民俗?下面一起来看看。
大暑民俗
仙草龟苓膏,暑热消一消
在广东、广西、台湾等地生长着一种植物,因其神奇的祛暑功效,被誉为“仙草”,又名凉粉草、仙人草。它是一种常用的药食两用食材,具有清暑、解渴、除热毒的功效。广东很多地方在大暑时节有吃仙草的习俗,人们通常将该植株晒干后煎煮,用煎汁与米浆混合煮熟,冷却后即成黑色胶状物,质韧而软,以糖拌之,便成了烧仙草。在炎热的夏天,一碗冰冰凉凉的烧仙草下肚,沁人心脾,可谓消暑“利器”。民谚亦云:“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会老。”
另外,珠江三角洲地区流行的另一种小吃龟苓膏,与烧仙草的外观、口味极为相似,它主要以龟甲和土茯苓为原料,再配生地黄等药物精制而成,同样具有清热解毒、滋阴养颜的功效。
喝暑羊,夏天热着过
山东南部地区有在大暑到来这一天喝暑羊(即喝羊肉汤)的习俗。羊肉可以补虚祛寒、温补气血,在三伏天以辣椒油、醋、蒜调味羊肉汤饮用,在温补气血的同时,还通过发汗的方式带走体内寒湿。
过“半年节”,吃“半年圆”
在福建、台湾地区有过“半年节”的民俗,由于大暑在农历的六月,全年即将过半,所以在这一天拜完神明后,全家会一起吃“半年圆”。“半年圆”是用糯米粉做成的,通常制成红白两色,以豆沙等材料做馅儿,煮成甜食来品尝,象征团圆与甜蜜,可以起到健脾开胃、生津止汗的作用。
养生妙招
泡脚祛“人造风寒”
材料:艾叶20克,生姜20克,花椒20克,粗盐30克。
功效:温经通络,散寒助阳。
操作方法:将上述药物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煎煮30~40分钟。取药汁倒入泡脚盆中,待温时(水温45左右为宜)开始泡脚,睡前沐足10~15分钟,1周2~4次。
醒神回阳操
部位:百会穴、头皮。
功效:开窍,醒神,回阳。
操作方法:先用拇指按揉百会穴(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按揉约5分钟,以酸胀为度。然后将手腕充分放松,用五指指腹拍打头皮,每次拍打5~10分钟,每日拍打3~5次。
大暑养生三药膳
摘自2024-7-22中国中医药报
周文清 北京市延庆区妇幼保健院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二十四节气作为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一直指导着中国传统农业生产和百姓日常生活。中医历来重视节气养生,在一年中最为炎热的大暑时节,要做好护阳、祛湿、生津三件事,才能不生病、少生病。
护阳:姜汁藕片
“暑”是炎热的意思,大暑相对小暑更加炎热,是一年中阳光最猛烈、最炎热的时期,也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黄帝内经•四气调神论》中便有“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的记载,指出春夏要注意顾护体内的阳气。
大暑时节,热气逼人,人体阳气浮散于表,腠理开泄。若避暑不当,汗出当风或空调温度过低,可能导致风寒乘虚而入,伤及阳气。此外,过食寒凉同样会伤及脾胃阳气,导致倦怠乏力、大便稀溏、食欲不振等症状的出现。针对这种情况,推荐食用姜汁藕片。
材料:莲藕500克,姜75克,香油10克,醋20克,盐2克,酱油10克。
做法:将藕洗净去皮,切成3毫米左右厚的片;姜去皮,切成末;碗内放入醋、酱油、香油,调成汁待用。锅内加清水烧沸,将藕烫一下,捞入盆中,加姜末、盐拌匀,用盘子盖上,焖2分钟,再装入盘内,然后浇上调味汁即成。
功效:温胃健脾。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生姜作为一种药食同源的中药,其性微温、味辛,入肺、脾、胃经,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等功效,能温胃健脾,帮助脾胃阳虚的纳谷不佳者增进食欲、促进消化。
祛湿:淮山芡实薏苡仁汤
《灵素节注类编》中提出“暑由火湿二气合化故也”,《时病论》中亦有“春雨潇潇,夏雨淋淋,秋雨霏霏,冬雨纷纷,人感之者,皆为湿病”的论述。大暑时节降雨颇多,湿邪也常作祟,人们感受暑湿会出现不同的症状。《仁术便览》中说:“长夏湿热蒸人,人感之四肢困倦,精神减少,懒于动作,胸满气促,肢节疼痛,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心下膨闷,小便黄而数,大便溏而频,或痢或泻,不思饮食,自汗体虚。”就是说,人们感受暑湿常常出现头身困重、少气懒言、大便黏滞不爽等症状。针对这种情况,推荐淮山芡实薏苡仁汤。这道药膳不仅味美,也有不错的祛湿效果。
材料:淮山药20克,芡实15克,薏苡仁30克,黄芪15克,猪排骨150克,盐适量。
做法:淮山药用水浸泡,薏苡仁用锅炒至微黄,排骨洗净切块,芡实、黄芪用清水洗净。将全部材料放进汤煲内,煲一个半小时,然后加入适量盐调味即可。
功效:健脾祛湿,适合脾虚湿重、精神不振、大便稀溏者。
生津:酸梅汤
暑性升散,可致人体腠理开泄而多汗。正常的汗出属于生理现象,有助于人体散热,而大汗淋漓则易耗伤人体津液,《本草求真》中便有“暑热伤津,津和而暑无不和矣”的记载。伤津者临床可表现为口渴喜饮、皮肤干燥、舌干少津、咽干、鼻干、大便干燥、小便短少等症状。
中医认为,酸甘化阴,味酸的药物与味甘的药物同用,可滋阴生津,如乌梅配甘草,故生津润燥推荐饮用酸梅汤。
材料:乌梅6克,山楂3克,陈皮3克,甘草2克,冰糖适量。
做法:将乌梅、山楂、陈皮、甘草洗净后,放入砂锅中,加入清水浸泡1小时以上,然后大火煮开,小火再煮40分钟,最后加入冰糖,再煮10分钟。关火后过滤除渣,放凉后倒入容器,即可饮用。
功效:生津止渴,清暑开胃,消食解腻。

中医助我消暑

   (2024-07-25 09:09:06)[编辑][删除]
中医助我消暑
摘自2024-7-22中国中医药报
大暑,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骄阳似火,暑气蒸腾。正如宋代诗人曾几所云:“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经书聊枕籍,瓜李漫浮沉。”诗人们对大暑的评价还有许多。杜甫《毒热寄简崔评事十六弟》:“大暑运金气,荆扬不知秋。林下有塌翼,水中无行舟。”生动描绘了大暑的酷热难耐。
在这炽热的季节里,我们感受着大自然的热情,也更需注重如何消暑以及养生与调适身心。
民以食为天。大暑时节,饮食对于消暑至关重要。盛夏暑热时的饮食应以清淡为主,提倡不食油腻的菜肴,要多吃些新鲜蔬果,如西瓜、冬瓜、苦瓜等,正如白居易在《销夏》中所写:“何以消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此外,绿豆汤、荷叶粥等清热解暑的美食,也是此时餐桌上的常客。
我最怀念居住乡村时,奶奶制作的酸梅汤。那酸酸甜甜凉凉爽爽的滋味让我难忘。母亲也学着做酸梅汤,但都做不出来那种味道,即使奶奶手把手教,味道也是差了一些。
除了饮食之外,日常起居要有节律,睡眠要保证充足。
大暑有大热,这样的热度虽猛却也是生命绽放的至美时刻。万物于盛夏暑热时,用蓬勃之生长诠释着生命的真谛,我们也应在如此酷热的困境中坚守,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让我们在这炎炎夏日,遵循养生之道,以平和的心情,迎接夏日的热情,享受生活的美好。
愿我们在大暑当行的时光里,如元稹诗中所写:“大暑三秋近,林钟九夏移。”心中充满对未来的期待,静候秋日的清凉与丰收。 (辽宁省营口市 陈裕)

母亲的“三伏姜”

    (2024-07-16 08:58:01)[编辑][删除]
母亲的“三伏姜”
摘自2024-7-15中国中医药报
诸葛保满 广西壮族自治区阳朔县融媒体中心
入伏前后,广西阳朔菜市的生姜便多了起来,纤纤玉指般的藤姜、笨拙紧实的木姜、皮糙肉厚的老姜,一堆堆、一箩箩、一筐筐摆在市场上,令人不禁感叹“又是一年姜熟时”。每每此时,我不免又想起母亲的“三伏姜”。
所谓“三伏姜”,就是在三伏天腌制的酸姜。老家有一种叫“齑坛”的容器,是腌“泡菜”型酸姜的最好器具。入伏后,母亲到地里采摘回新鲜生姜,洗净晾干,腌制酸姜。母亲腌制的酸姜特别香,她先从米缸里量出半斤白米放在铁锅里炒香,等米冷却之后再放到锅里用开水煮,滤掉米渣倒入干净的齑坛中,放入洗净晾干的生姜,再佐以适量的辣椒、八角、桂皮和食盐、冰糖等,将坛盖好,坛沿上水隔离空气,在屋内阴凉处静置三五天后,出坛的酸姜酸、脆、辣,吃起来开胃可口,连同泡好的酸辣椒一起食用,使人顿有畅汗淋漓的痛快之感,三伏天的燥热、烦闷统统抛诸脑后。
母亲的“三伏姜”除“泡菜”之外还有酸姜丝。同样是在三伏天把采回来的鲜姜切成丝晒至半干,拌上料酒、生盐、碎辣椒等搓揉匀净,压紧压实储存在玻璃瓶内,腌制成酸姜丝,延长保存期。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到离家百余里的城里念师范学校,吃不惯食堂的饭菜,入学一个月后,变得又黑又瘦。母亲用玻璃瓶装好酸姜丝,给我带到学校当佐菜,解决我吃不惯食堂饭菜的困扰。很快,同学们也闻“酸”而至,将酸姜丝瓜分殆尽。就这样,母亲的“三伏姜”陪伴了我和同学三年的师范时光,让我们的饭盒里时时洋溢着母爱的味道。
只可惜,母亲如今已经永远离开了我,再也吃不到她亲手腌制的“三伏姜”了。不过,她早已把传统美德和“三伏姜”腌制方法传给了我。每年的三伏天,我便去菜市采购生姜,照着母亲的法子腌制“三伏姜”来犒劳家人,慢慢回味远去的母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论白虎汤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