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咽润喉茶饮方
(2022-12-21 04:01:37)摘自2022-12-20中国中医药报
宋添力 湖北民族大学医学部
呼吸道病毒感染者通常会出现发热、全身酸痛、咽痛、干咳等症状,介绍几款对缓解喉咙不适较有效果的茶饮。
百参润喉茶
材料:百合12g,沙参9g,薄荷6g(后下),绿茶5g。
功效:可滋阴润肺止咳,适合喉咙干痒、偶有干咳、咽部有异物感者。
葛麦润肺茶
材料:葛根5g,麦冬6g,绿茶5g,桑葚6g。
功效:可滋阴润燥、养血润肺,适合临床表现为口苦咽干、口渴欲饮的人群。
桔果利咽茶
材料:桔梗6g,浙贝母5g,龙井茶3g,薄荷6g。
功效:可清热化痰、利咽开音,适合干咳无痰、咽喉干燥、口干鼻燥者以及经常吸烟或慢性咽炎患者。
金菊清肺茶
材料:杭白菊6g,龙井茶6g,雪梨半颗(削皮、切块),金银花5g。
功效:可疏散风热、清肺止咳、清热解毒,适宜体温较高伴有咳嗽咳痰、痰黄黏稠、喉咙疼痛,或伴有目赤肿痛、头痛眩晕等症状的人群。
参地增液茶
材料:玄参6g,生地黄5g,穿心莲6g,大青叶9g,白茶5g。
功效:可化痰止咳、利咽止痛、润肠通便,适合于热邪过盛导致的喉咙疼痛不适、痛如刀割,伴有津亏肠燥的便秘人群。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空腹饮茶,还要避免在用餐时间饮茶,可饭后一个小时左右再饮。忌临睡前喝茶,茶叶中含有咖啡碱,可以兴奋大脑中枢神经,同时也会导致夜尿频多,不利于睡眠。
咽干、咽痒,时有咽部异物感,咯之不出、吞之不下等症状为慢性咽炎。
慢性咽炎主要病机为阴虚火旺、痰气郁结,平时经常熬夜加班,又疏于锻炼,导致脏腑亏损,虚火上炎,上蒸咽喉;加上工作期间抽烟多、喝水少,又有饮酒、饮食偏辛辣等因素的影响,最终导致咽部不适,有异物感、干燥感、微痛,或伴干咳少痰、盗汗、气短乏力等症状。
清肺利咽合剂是临沂市中医医院制剂,由川贝母、麦冬、地黄、玄参、薄荷、牡丹皮、蝉蜕、木蝴蝶、石斛、白芍等中药组成。其中川贝具有化痰止咳、清热散结的功效,主要用于肺虚久咳、痰少咽燥,以及外感风热咳嗽,或痰火郁结、咯痰黄稠等症;麦冬具有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的功效,可用于肺燥干咳痰黏、劳嗽咯血等肺阴不足而致的燥热之证;地黄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功效,可用于热病伤阴,舌红口干,或口渴多饮等症;玄参性味苦咸、性凉,具有清热解毒养阴的功效,主要治疗热病伤阴,舌绛烦渴、咽喉肿痛等病症;薄荷具有疏散风热、利咽透疹、疏肝理气的功效;牡丹皮具有清热凉血、活血散瘀的功效;蝉蜕具有疏散风热、利咽透疹、明目退翳、息风止痉的功效,对于风热郁肺导致的发热、咽痛、声音嘶哑等症有疏散风热、开宣肺气的功效;木蝴蝶具有清肺利咽、疏肝和胃的功效;石斛具有益胃生津、滋阴清热的功效,多用于阴伤津亏,口干烦渴等症;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全方用药精当、配伍合理、标本兼治,共奏养阴清肺、解毒利咽之效。因本方多寒凉药物,脾胃虚寒、便溏者不适合服用。
咽炎。干咳无痰、刷牙时恶心干呕、脉搏弱
经常喉咙发炎,继而引发感冒、发烧。到医院无非是输液,病好了以后,很容易复发。
这是在上海市中医文献馆开的处方,如果对症,很灵的。药方包含了安神、防治感冒、调脾胃、防头痛、纸因咽炎引起的干咳、消炎的药物,不苦,一般情况下2日见效。每日一副,分2次服用。
天麻10
川穹9
茯神30
合欢皮30
夜交藤30
五味子9
焦白术20
咽和喉分为两个部分。喉在下部,位置偏前;咽在上部,位置偏后,咽痛通常都是扁桃体发炎引起的。扁桃体是一对扁卵圆形的淋巴器官,位于口咽外侧壁上。当其发炎时,在口腔内,可观察到扁桃体明显的肿大;在外,用手按压两腮之下,会有明显的疼痛感,这种痛往往是连着鼻子末端一块都在痛。扁桃体发炎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人体是一个相对平衡的整体,当这个平衡被打破的时候,就会出现上热下寒,或上焦过度火热的情况。
心位于人体的上部,其气宜向下降;肾位于人体的下部,其气宜向上升。正是由于这样的生理特性,才能将上焦的火向下引,以资助肾水,使下焦不至于过度寒凉。同样下焦的肾阴向上升,来制约上焦过多的火邪,这就是中医所说的“水火既济”。想要达到“水火既济”的平衡状态,必须依靠脾胃的枢纽作用。
平时父母要固护孩子的脾胃,多给孩子揉揉肚子,提醒孩子及时大便等等。脾胃功能很重要,就像人体的中枢一样。只有脾胃的运转功能正常了,上焦的火才能引下来,不至于因为上焦火邪过旺,而导致咽喉肿痛、扁桃体发炎、口腔溃疡、口干口臭。如果脾胃虚弱,中焦瘀阻不通,上焦的火一直憋在上面下不去,这样的孩子的扁桃体往往都非常容易发炎,一有点风吹草动,嗓子炎症就起来了。
大多数扁桃体急性发炎,都是由于火毒积聚上焦引起的。一般采取清热解毒的治疗方法。用金银花、薄荷泡水代茶饮降火。金银花也叫双花,它和薄荷都属于药食同源的药材,亦食亦药,给孩子食用既有效又放心。
双花薄荷饮
材料:金银花6克,薄荷3克,再加入1块冰糖。让孩子代茶饮,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功效:金银花是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的;薄荷除了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同时还具有利咽透疹、清利头目等作用,而且薄荷叶向外清,发散的作用非常强,很适合咽喉肿痛的人群。 (辽宁 温小田)
干祖望从脾论治慢性咽炎
摘自2023-1-19中国中医药报
吴拥军 严道南 南京中医药大学 陈小宁 陈国丰 干千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黄俭仪
江苏省泰州市中医院
国医大师干祖望是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从事中医耳鼻咽喉科临床工作多年,现就干祖望从脾辨治慢性咽炎经验介绍如下。
临证经验
干祖望认为脾虚型慢性咽炎患者除有咽干咽痛、灼热、咽痒、异物感等一般症状外,还有几个伴随症状可以帮助诊断。胸闷。患者胸前及两膺有闷塞感觉,叹息后可宽畅片刻。所以然者,宗气来源于脾,积于胸中,其病当然如此。双侧颈部有牵掣感。咽部反射感。晨起漱口刷牙,即引起恶心呕吐。此乃脾气一损则胃气上逆所致。偶有耳鸣。听力障碍也有耳中憋气作闷者,此即李东垣所谓胃气一虚,耳、目、口俱为之病,而脾胃互为表里。大便稀溏。患者常年便质偏稀、每日2~3次,此乃脾虚湿盛,大肠传化失职之故。头昏乏力。患者常有不自主头晕昏蒙,尤其在活动后明显。此为脾失健运,精气不能上承之故。
干祖望临证时,常用健脾升清利咽,以四君子汤或参苓白术散为主方,根据患者临床症状适当化裁,每每能收到较好的疗效。
健脾益气法
适用于脾运不健而气虚症状明显者。证见面色无华,少气懒言,声低气怯,畏风寒而易感冒,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质淡,苔薄白,脉细或沉。常用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常用药:党参、白术、茯苓、黄芪、防风、炙甘草等。气短明显者加诃子肉、绞股蓝;乏力甚者加仙鹤草。
健脾渗湿法
适用于脾运不健兼有湿浊不化者。证见咽部黏膜水肿明显,脘腹胀满,大便稀溏、便后擦拭不已,舌体胖大、边有明显齿痕、质润,苔腻,脉细濡或弱。常用方如参苓白术散。常用药:党参、茯苓、白术、山药、白扁豆、砂仁、莲子、薏苡仁、炙甘草。夏月可加藿香、佩兰;久泻不止加罂粟壳、肉豆蔻。
健脾润燥法
适用于脾气虚弱,兼有阴虚津亏者。证见口干咽燥,饮不能解,四肢乏力,或有低热,咽黏膜萎缩或干燥,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质淡红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细虚数。常用方为生脉散合增液汤,方中人参可以太子参或党参代用。常用药:太子参、麦冬、五味子、玄参、生地黄、炙甘草。口干咽干明显者加石斛、白芍;兼有低热者加柴胡、黄芩。
健脾消痰法
适用于脾气亏虚,健运失职,酿生痰浊者。证见咽干明显,反复咯痰,甚则异物感严重,恶心干呕,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质淡红,苔厚腻或糙,脉平或滑。常用方为六君子汤。常用药:党参、白术、茯苓、法半夏、陈皮、炙甘草。痰多者加紫苏子、莱菔子;痰黏者加川贝母、瓜蒌皮;痰附着者加礞石、大黄。
健脾升清法
适用于脾失健运,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者,见面色无华而阴沉,双目无神,常伴头昏头晕,倦怠乏力,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质淡,苔薄白,脉细弱。常用方为补中益气汤。常用药:党参、茯苓、白术、黄芪、柴胡、升麻、葛根、炙甘草。乏力甚者加仙鹤草;头晕甚者加天麻、蒺藜。
健脾和胃法
适用于胃强脾弱,脾运化水液之功为胃热约束者。证见咽喉干燥明显,咽后壁充血,小血管扩张,淋巴滤泡增生明显,伴有腹胀、嗳气、胃痛、嘈杂、便秘等,舌体瘦削、质红,苔少、中间有裂纹。常用方为四君子汤合清胃散。参考选药: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升麻、黄连、当归、生地黄、牡丹皮。腹胀嗳气甚加木香、佛手;便秘甚加火麻仁、郁李仁。
健脾温肾法
本法较为少用,适用于脾肾两亏,失于温煦者。证见咽喉干燥作痛,但痛势隐隐,遇寒加重,受热反轻,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常用方为四君子汤合缩泉丸。常用药: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山药、乌药、益智仁。畏寒甚者加附子、干姜;肾虚明显者加仙茅、淫羊藿。
典型医案
患者,男,44岁,1996年6月28日初诊。咽喉隐痛3年余,发作时时轻时重,有时感觉咽喉干燥,但不欲饮水,时觉咽中如有梗阻、似痰液附着于咽喉间,难以咯出,饮食未见明显异常,大便微溏,曾在他院诊为慢性咽炎,经多方医治,效不佳。查:喉后壁淋巴滤泡增生,黏膜轻度弥漫性充血。舌质胖嫩,苔薄,脉平。
辨证:咽喉者,水谷之道路,脾胃之门户。
治取健脾渗湿法。
药用:太子参10g,麸炒白术10g,茯苓10g,白扁豆10g,山药10g,桔梗6g,马勃3g,玄参10g,金银花10g,甘草3g。每日1服,水煎服。
7月12日二诊:上方连进14服,患者咽喉中症状改善比较明显,异物感、痰黏感减轻。原方去马勃、白扁豆,加芦根30g。以此方加减治疗2月余而告愈。
按
干祖望治疗本病认为,咽干原非虚火上炎、熏蒸咽喉,实因脾虚致湿邪停留中焦,津液失于升腾,无以上承于口。故取健脾渗湿之参苓白术散加减。方中太子参、山药、麸炒白术益气健脾;茯苓、白扁豆渗湿健脾,桔梗载诸药上行,并能宣发肺气而通利水道;金银花、马勃、玄参清热凉血利咽;甘草为佐使,调和诸药。全方共奏益气健脾、生津润燥之功。一般认为,二术(苍术、白术)不入喉门,因其性温而燥,有伤阴之弊。干祖望则认为,脾虚湿阻,清阳不升致咽喉失养而干燥者,取白术健脾化湿,升清利咽,效如桴鼓,犹如湿浊黏腻,死抱一团,阻碍精微上承,此时以白术一燥,则死结自开。李中梓亦认为白术能生津。但若明显偏阴虚者则应慎用,可选白扁豆、薏苡仁等,健脾而不伤阴。
干祖望从脾论治慢性咽炎
国医大师干祖望是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从事中医耳鼻咽喉科临床工作多年,现就干祖望从脾辨治慢性咽炎经验介绍如下。
临证经验
干祖望认为脾虚型慢性咽炎患者除有咽干咽痛、灼热、咽痒、异物感等一般症状外,还有几个伴随症状可以帮助诊断。胸闷。患者胸前及两膺有闷塞感觉,叹息后可宽畅片刻。所以然者,宗气来源于脾,积于胸中,其病当然如此。双侧颈部有牵掣感。咽部反射感。晨起漱口刷牙,即引起恶心呕吐。此乃脾气一损则胃气上逆所致。偶有耳鸣。听力障碍也有耳中憋气作闷者,此即李东垣所谓胃气一虚,耳、目、口俱为之病,而脾胃互为表里。大便稀溏。患者常年便质偏稀、每日2~3次,此乃脾虚湿盛,大肠传化失职之故。头昏乏力。患者常有不自主头晕昏蒙,尤其在活动后明显。此为脾失健运,精气不能上承之故。
干祖望临证时,常用健脾升清利咽,以四君子汤或参苓白术散为主方,根据患者临床症状适当化裁,每每能收到较好的疗效。
健脾益气法适用于脾运不健而气虚症状明显者。证见面色无华,少气懒言,声低气怯,畏风寒而易感冒,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质淡,苔薄白,脉细或沉。常用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常用药:党参、白术、茯苓、黄芪、防风、炙甘草等。气短明显者加诃子肉、绞股蓝;乏力甚者加仙鹤草。
健脾渗湿法适用于脾运不健兼有湿浊不化者。证见咽部黏膜水肿明显,脘腹胀满,大便稀溏、便后擦拭不已,舌体胖大、边有明显齿痕、质润,苔腻,脉细濡或弱。常用方如参苓白术散。常用药:党参、茯苓、白术、山药、白扁豆、砂仁、莲子、薏苡仁、炙甘草。夏月可加藿香、佩兰;久泻不止加罂粟壳、肉豆蔻。
健脾润燥法适用于脾气虚弱,兼有阴虚津亏者。证见口干咽燥,饮不能解,四肢乏力,或有低热,咽黏膜萎缩或干燥,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质淡红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细虚数。常用方为生脉散合增液汤,方中人参可以太子参或党参代用。常用药:太子参、麦冬、五味子、玄参、生地黄、炙甘草。口干咽干明显者加石斛、白芍;兼有低热者加柴胡、黄芩。
健脾消痰法适用于脾气亏虚,健运失职,酿生痰浊者。证见咽干明显,反复咯痰,甚则异物感严重,恶心干呕,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质淡红,苔厚腻或糙,脉平或滑。常用方为六君子汤。常用药:党参、白术、茯苓、法半夏、陈皮、炙甘草。痰多者加紫苏子、莱菔子;痰黏者加川贝母、瓜蒌皮;痰附着者加礞石、大黄。
健脾升清法适用于脾失健运,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者,见面色无华而阴沉,双目无神,常伴头昏头晕,倦怠乏力,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质淡,苔薄白,脉细弱。常用方为补中益气汤。常用药:党参、茯苓、白术、黄芪、柴胡、升麻、葛根、炙甘草。乏力甚者加仙鹤草;头晕甚者加天麻、蒺藜。
健脾和胃法适用于胃强脾弱,脾运化水液之功为胃热约束者。证见咽喉干燥明显,咽后壁充血,小血管扩张,淋巴滤泡增生明显,伴有腹胀、嗳气、胃痛、嘈杂、便秘等,舌体瘦削、质红,苔少、中间有裂纹。常用方为四君子汤合清胃散。参考选药: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升麻、黄连、当归、生地黄、牡丹皮。腹胀嗳气甚加木香、佛手;便秘甚加火麻仁、郁李仁。
健脾温肾法本法较为少用,适用于脾肾两亏,失于温煦者。证见咽喉干燥作痛,但痛势隐隐,遇寒加重,受热反轻,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常用方为四君子汤合缩泉丸。常用药: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山药、乌药、益智仁。畏寒甚者加附子、干姜;肾虚明显者加仙茅、淫羊藿。
典型医案
患者,男,44岁,1996年6月28日初诊。咽喉隐痛3年余,发作时时轻时重,有时感觉咽喉干燥,但不欲饮水,时觉咽中如有梗阻、似痰液附着于咽喉间,难以咯出,饮食未见明显异常,大便微溏,曾在他院诊为慢性咽炎,经多方医治,效不佳。查:喉后壁淋巴滤泡增生,黏膜轻度弥漫性充血。舌质胖嫩,苔薄,脉平。
辨证:咽喉者,水谷之道路,脾胃之门户。
治取健脾渗湿法。
药用:太子参10g,麸炒白术10g,茯苓10g,白扁豆10g,山药10g,桔梗6g,马勃3g,玄参10g,金银花10g,甘草3g。每日1服,水煎服。
7月12日二诊:上方连进14服,患者咽喉中症状改善比较明显,异物感、痰黏感减轻。原方去马勃、白扁豆,加芦根30g。以此方加减治疗2月余而告愈。
按干祖望治疗本病认为,咽干原非虚火上炎、熏蒸咽喉,实因脾虚致湿邪停留中焦,津液失于升腾,无以上承于口。故取健脾渗湿之参苓白术散加减。方中太子参、山药、麸炒白术益气健脾;茯苓、白扁豆渗湿健脾,桔梗载诸药上行,并能宣发肺气而通利水道;金银花、马勃、玄参清热凉血利咽;甘草为佐使,调和诸药。全方共奏益气健脾、生津润燥之功。一般认为,二术(苍术、白术)不入喉门,因其性温而燥,有伤阴之弊。干祖望则认为,脾虚湿阻,清阳不升致咽喉失养而干燥者,取白术健脾化湿,升清利咽,效如桴鼓,犹如湿浊黏腻,死抱一团,阻碍精微上承,此时以白术一燥,则死结自开。李中梓亦认为白术能生津。但若明显偏阴虚者则应慎用,可选白扁豆、薏苡仁等,健脾而不伤阴。(吴拥军
严道南 南京中医药大学
玄麦甘桔颗粒
清热滋阴 祛痰利咽
摘自2023-3-10中国中医药报
尚学瑞 河南省辉县市中医院
入春后,门诊上慢性咽炎的患者逐渐多了起来,这与气候多风干燥、不良饮食和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如果慢性咽炎以咽干、咽痛、咽部异物感、喑哑等症状为主,可试试中成药玄麦甘桔颗粒。
组成与功效
中成药玄麦甘桔颗粒由玄参、麦冬、桔梗、甘草四味药组成。据1974年第6期《新中医》杂志中广西中医学院李旭蕃教授《玄麦甘桔汤在咽喉病方面的运用》一文考证,本方出自1965年出版的《中药成药制剂手册》,主治口渴咽干、喉痒咳嗽。此方可以说是《伤寒论》之桔梗汤加玄参、麦冬,或清代《疡医大全》之甘桔汤加玄参而成,也可以说是明代《慎斋遗书》之百合固金汤精减生地黄、熟地黄、贝母、白芍、当归、百合而成。上述三个方剂主要治疗咽干、咽痛、肺痈、胃痈、虚火咳嗽等病症。
玄麦甘桔颗粒有清热滋阴、祛痰利咽之功,主要治疗阴虚火旺、虚火上浮导致的口鼻干燥、咽喉肿痛或咽中有异物感、喑哑等症。药理学研究证明,本药能扩张微血管,改善微循环,增加唾液蛋白分泌,减少炎症组织所致的疼痛,且有清热消炎、祛痰镇咳作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扁桃体炎、急慢性咽炎、急慢性喉炎及咽部脓肿、气管炎等属于阴虚火旺、虚火上炎者。对长期抽烟者、说话唱歌较多者、长期处于空气污染地区而出现口燥咽干或喑哑者更为适宜。
中医认为,若外感燥热之邪或内热稽留,均可致阴虚肺燥,虚热内生,灼伤津液为痰,虚火挟痰循经上炎,结于咽喉,则引发咽干、咽痛诸症。方中玄参性味苦甘咸而寒,可清热凉血、滋阴解毒,《本草纲目》云其“滋阴降火,解斑毒,利咽喉,通小便血滞”,故为君药。麦冬甘微苦微寒,可养阴润肺、生津除烦,为臣药。桔梗苦辛平,可宣肺祛痰、利咽排脓,为佐药。生甘草既清热解毒、祛痰止咳,又调和药性,为佐使药。全方虽药少但配伍精当,成为后世通治咽喉病的基础方。由本方加味制成的中成药如铁笛丸等亦疗效颇佳。
服法及禁忌
玄麦甘桔颗粒为浅棕色至棕色的颗粒,味微甜、微苦。每袋装5g,一次1袋,一日3~4次,开水冲服。服药期间,忌烟酒、辛辣、鱼腥食物。脾虚便溏者不适宜。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年老体弱者请在医师指导下服用。有高血压等严重慢性病者,与其他药品同服时,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梅核气,就是西医里面的臆核症、慢性咽炎之咽堵症
梅核气穴是中医经验穴,临床专治梅核气的梅核气穴,手掌劳宫穴稍下,掌面食指中指缝后一寸。
主舒肝理气、利咽、镇静安神,为梅核气经验穴,多数患者针后一次即愈,取穴宜男左女。
摘自2025-7-11中国中医药报
彭坚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慢性扁桃体炎是由急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导致细菌等病原体在扁桃体定植引起的慢性炎症,属于耳鼻咽喉科常见病。笔者临证治疗慢性扁桃体炎疗效颇佳,现介绍用药经验和验案四则如下。
治疗经验
慢性扁桃体炎,患者以儿童居多,一般扁桃体肿大、颜色发红,咽喉时感不适,偶尔干咳,无痰,咳声短促,听者感觉难受。常伴汗出,尤其以夜汗为多,以头颈部为多,大便偏干,小便偏黄,舌红而干。大部分慢性扁桃体炎都属于阴虚内热,治宜泻热降火滋阴,宜用泻白散加减(笔者经验方):桑白皮10g,地骨皮10g,炙甘草5g,黄芩10g,玄参10g,丹皮10g,浙贝母10g,诃子10g,金果榄10g。泻白散出自宋代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原方包括上方前3味药和粳米,以桑白皮入气分,清泄肺热为君药;地骨皮入血分,清肺中伏火为臣药;炙甘草、粳米养胃和中以扶助肺气,为佐使药。本方是清肺热、养肺阴的祖方,今用一般去粳米。从笔者临床经验来看,本方适合的病机为肺热阴虚,患有慢性扁桃体炎的儿童往往干咳少痰,晚上睡觉时夜汗多,大多属于肺热阴虚,与此相吻合,但原方力量稍弱,故笔者在方中加黄芩助桑白皮清肺热,玄参滋阴,丹皮凉血助地骨皮清伏火,浙贝母化痰,诃子敛肺,金果榄利咽喉止痛。获效后,可再加僵蚕、儿茶、急性子、穿山甲、山慈菇等,软坚散结,制成蜜丸,久服以缩小扁桃体。
由于此类患儿多汗,腠理疏松,抵御风寒的能力差,加之内有炎症存在,特别容易因感冒诱发急性扁桃体炎,一旦发作,则易出现高热,常在39以上,用抗生素或银翘散之类的辛凉解表剂往往无效。此时,如果患儿几天未解大便,干烧无汗,饮食、娱乐、学习尚正常,当升清降浊、分解邪热,宜用《寒温条辨》升降散:僵蚕10g,蝉蜕5g,大黄12g,姜黄9g,以黄酒30g同水煎药,煎好后,加蜂蜜15g冷服。当代名医蒲辅周先生十分重视升降散及其衍生的15首治疗瘟疫的方剂,并在《蒲辅周医疗经验》中详细列举全部方剂。他认为“其名曰升降散,盖取僵蚕、蝉蜕升阳中之清阳,姜黄、大黄降阴中之浊阴,一升一降,内外通和,而杂气之流毒顿消矣”,又说“瘟疫之升降散,有如四时温病之银翘散”。虽然其一再强调升降散治疗热性病的重要作用,但笔者始终心存疑惑,认为瘟疫毕竟不是四时温病,并非经常可以看到,特别是受到现代医学观念的影响,容易把瘟疫同急性传染病等同起来,总觉得难有用此方的机会。直到遇到急性扁桃体炎这一类病,一发作即高热,无外感风热所应有的头痛、咳嗽、鼻塞、微汗出等症状,用银翘散等辛凉解表之剂罔效,发病的部位又在上下出入的门户咽喉之地,才考虑到用升清降浊、清解郁热的方法治疗,选择了本方。可见治病不能囿于病名,而要看所用方与病机是否吻合。
如果高热患儿头痛昏沉思睡,扁桃体红肿严重,舌红苔黄,当清咽降火泻毒,宜用《吴鞠通医案》代赈普济散:桔梗15g,人中黄6g,牛蒡子12g,射干6g,黄芩9g,玄参15g,荆芥12g,薄荷6g,金银花15g,连翘15g,蝉蜕9g,僵蚕9g,马勃6g,板蓝根6g,大青叶9g,生大黄(炒黑)6g。
如果扁桃体上有脓点,已成化脓性扁桃体炎,当清热排脓解毒,宜用《校注妇人大全良方》仙方活命饮:金银花15g,浙贝母10g,皂角刺10g,穿山甲5g,天花粉10g,乳香10g,没药10g,防风10g,白芷10g,陈皮5g,当归10g,赤芍10g,甘草10g。此方是治疗痈疽毒疮的名方,脓未成者,服之可使其消散,脓已成者,服之可促其外溃。从笔者临床经验来看,在急性扁桃体炎初起,恶寒发热,头痛,咽喉疼痛,舌淡苔薄白,扁桃体红肿但尚未见脓点时,可用此原方煎服,也可去当归、赤芍、陈皮、白芷,加荆芥、薄荷、桔梗、僵蚕,即合用六神汤以疏风散结,则更加切合病机。一般服两三剂当热退、肿消、疼痛减轻。若两三天后发热未退,扁桃体一侧或两侧出现小脓点,仍然高热、头痛、舌红苔薄黄、咽喉疼痛,则原方去陈皮,加桔梗排脓,加玄参解毒,加黄芩、黄连、栀子清热,一般三剂可热退脓尽,脓液排出时,疼痛与发热均会减轻。
急性扁桃体炎缓解之后,往往转为慢性扁桃体炎,宜用泻白散加减为蜜丸,坚持服用几个月,使慢性炎症逐渐吸收,能够保持半年到一年不发作,则可痊愈。
验案举隅
案一
汤某,女,3岁,深圳人,1995年9月2日初诊。患儿每月都因扁桃体炎高热住院,全家为此困扰不堪,西医建议动手术摘除,未获同意。目前小孩高热3天,上午10时量体温39.8,舌红有津液,口不渴,咽红,扁桃体红肿疼痛,头不痛,无其他感冒症状,全身滚烫无汗,饮食玩耍如常,发育也良好,询之已经3日不大便,平常大便干结。
方用升降散加减:大黄10g(后下,煎5分钟即可),蝉蜕5g,僵蚕10g,玄参15g,板蓝根25g,土牛膝25g,麦冬15g,生地黄15g。煎法悉照升降散原方。
1剂后即大便通而热退。叮嘱家长:每遇大便干结几天不解时,即将原方服一两剂,俾大便得通而火降。2006年5月患儿来长沙,询之10余年来,再未因为扁桃体炎而发热住院,成长发育良好。观察其扁桃体仍然胖大,但对身体已无危害。
按 儿童慢性扁桃体炎反复急性发作,引起高热不退,在临床所见极多,每次发作,动辄高烧39以上,用抗生素往往须1周左右才能退热,而对证用升降散的患儿,只须两三剂即热退身凉。这类患儿病机大多是阴虚内热,可能与营养过剩或营养失调有关。一些家长看到孩子汗多、时有咳嗽,常发高热,以为是身体虚弱所致,常给孩子服用治虚汗的补药,如黄芪制剂之类,或注射提高免疫功能的药物,不但无效,而且有害。因为这些药物助长了内热,更容易激活慢性炎症。中医的治疗法则应当滋阴清热为主。同时,家长要劝说孩子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辛辣刺激物、冰饮料、高蛋白、高脂肪类的食品,以利于炎症吸收。大部分患儿在发高热之前,即由慢性转为急性扁桃体炎时,往往几天不解大便,睡卧不安,或大量汗出,说明内热正在集聚,津液受到煎熬,此为发病先兆,服用对证药物如升降散之类一两剂,大便通畅,火往下降,即可阻止发热。急性炎症得以控制后,转为慢性期,可用泻白散、引火汤等加减做为蜜丸长期服用,以求根治。只要家长注意以上几点,再经过较长时间的滋阴清热法治疗,阴虚内热的体质得到调整,慢性炎症得以缓缓吸收,最终可治愈,而不必用手术治疗。
该案有笔者的一处用药心得,即板蓝根、玄参、土牛膝同用,对咽喉疼痛有特殊的效果。大凡急性咽喉炎、扁桃体炎,咽喉疼痛而察之咽喉红肿者,均可使用。但有的患儿服用后呕吐,多因其胃气薄弱,又玄参气味苦涩,可去之,以金果榄10g代替。
案二
李某,男,7岁,2006年7月6日初诊。患慢性扁桃体炎,经常发作,每次因为感冒诱发,动辄高热39以上,必须至医院用抗生素滴注方能退热。今年以来发作频繁,平均每个月去医院1次,现发热39.3,汗多,颈背汗出,咽喉疼痛,大便不干,扁桃体红肿,右侧扁桃体有一处凹陷,旁有米粒大黄白色脓点。询之去年发热,西医诊断为化脓性扁桃体炎。口干,舌红,苔黄腻,脉细数。当清热泻火,排脓解毒。
处方:金银花15g,连翘10g,桔梗15g,甘草10g,乳香5g,没药5g,浙贝母10g,黄芩10g,黄连3g,栀子10g,天花粉10g,皂角刺10g,穿山甲5g。3剂,每剂药煎两次,两碗药共分6~8次喂服,每隔两小时1次,每次一两匙,可放糖。
7月9日二诊:服上方1剂后,体温开始下降,2剂后体温退尽,右侧扁桃体上的脓点消失。此时宜用蜜丸缓图,以巩固疗效,处方:咸竹蜂30g,浙贝母30g,儿茶20g,血竭20g,桑白皮20g,地骨皮30g,玄参30g,僵蚕20g,蝉花20g,皂角刺10g,穿山甲10g,天花粉20g,黄芩20g,诃子30g,乳香10g,没药10g,桔梗30g,甘草30g。
2007年5月随访,扁桃体炎至今未曾发作。
按 化脓性扁桃体炎的治疗与痈疽类似。初期脓未成之时,往往有寒战高热,扁桃体一侧有针头大隆起,呈半透明状;中期脓已成或已溃,则高热虽不退,但全身症状减轻,隆起部位出现白色、黄色脓头;脓排尽之后,则可痊愈。在初期阶段可选用仙方活命饮,方中虽有防风、白芷、当归等温散活血之品亦无妨。中期则须去之以免助热,并加黄连、黄芩、栀子等苦寒药,以清热解毒。本病虽然来势凶猛,热度很高,但只要治疗得法,程序不乱,往往有惊无险,3~5天即可治愈。患儿得过一次化脓性扁桃体炎后,形成了一个病灶,容易再度复发,宜服蜜丸善后。
该案有笔者的一处用药心得,即化脓性扁桃体炎的善后用药。善后宜蜜丸缓图,以便长期服用,但古人并无成方可依。笔者自拟的这一处方,以桑白皮、地骨皮、黄芩清泻肺热,桔梗、甘草排脓解毒,浙贝母、玄参、天花粉、皂角刺、穿山甲化痰散结,咸竹蜂、蝉花、僵蚕祛风化痰、消肿散结,乳香、没药活血止痛,诃子敛肺,血竭、儿茶生肌敛疮。其中,蝉花、咸竹蜂的使用当今临床比较少见,蝉花功同蝉蜕,但散结之力过之,竹蜂为生长于竹竿内的蜜蜂,具有祛风、化痰、定惊、止痛之功,为治疗咽喉病的要药,且宜入丸剂,但除了两广地区之外,知之用之者甚少。笔者历来认为,久病入络,选用虫类药以搜剔血络中的顽邪是治疗许多慢性病的重要环节。笔者治疗慢性咽喉炎、扁桃体炎时喜用这两种虫类药,感觉疗效甚佳。
案三
江某,男,4岁,2018年6月5日初诊。经常性咳嗽,睡觉时翻来覆去,不安稳,入睡时出汗多。扁桃体容易发炎红肿,但无明显发烧、感冒。记忆力非常强,好动。纳食不香,形体瘦小,大便干结,精力旺盛,舌红苔黄。
处方:蝉蜕50g,僵蚕50g,大黄90g,姜黄30g,麦冬60g,玄参60g,生地黄60g,桑白皮50g,地骨皮50g,木香50g,枳壳50g,乌梅90g,牛黄3g。水丸,每天两次,每次6g。
8月7日二诊:服用上方后家长述咳嗽基本好转,大便干结情况好转,纳食增多。想再服一剂水丸,保持疗效。处方:蝉蜕60g,僵蚕60g,桑白皮60g,地骨皮60g,木香60g,牛黄3g,枳壳60g,槟榔60g,郁李仁60g,杏仁60g,桃仁60g,鸡屎藤90g。服法同前。
按 本案患儿的咳嗽并非来自外感,明显属于有内火,用升降散、泻白散、增液汤三方合方加减,滋阴、降火、通便,做药丸缓图,取得疗效。这类因为扁桃体肿大刺激咽喉不舒服而咳嗽的儿童非常多,有的发烧,有的不发烧,用一般止咳药没有效果。所谓“见咳休止咳”,通过调节气机,滋阴降火,大便通畅,自然咳嗽止。
案四
龙某,女,5岁,2019年4月13日初诊。鼻腔痒,流稠涕,晨起鼻塞来诊,检查发现双侧上额窦、筛窦及左侧蝶窦黏膜增厚显著,窦壁骨质未见明显破坏;双侧下鼻甲稍肥大,鼻炎顶后壁软组织增厚,相应气道狭窄;双侧腭扁桃体肥大,周围可见少许片状模糊影。目前稍有咳嗽,流鼻涕,呼吸声较重,患儿平日注意力比较难以集中,反应略迟钝。容易出汗,睡眠尚可,纳食正常,大便干结。
处方一:辛夷10g,苍耳子10g,黄芩10g,乌梅15g,虎杖15g,郁李仁10g,皂角刺10g,白芷5g,浙贝母15g,杏仁5g,苏叶10g。7剂,日1剂,水煎服。
处方二:乌梅90g,僵蚕60g,蝉蜕60g,白芷30g,皂角刺60g,黄芩60g,玄参60g,浙贝母60g,辛夷90g,苍耳子60g,郁李仁60g,急性子90g,白芥子60g,石菖蒲90g,牛黄2g,忍冬藤60g,乳没(各)30g。水丸,每天两次,每次6g。服完处方一服此方。
7月20日二诊:服药期间鼻痒、扁桃体肿大、鼻子呼吸不畅均好转。二便调。声音沙哑,检查发现有声带小结。处方:乌梅90g,僵蚕90g,白芷30g,天花粉30g,诃子60g,木蝴蝶50g,辛夷60g,苍耳子60g,石菖蒲60g,黄芩60g,虎杖60g,郁李仁60g,皂角刺60g,急性子60g,石见穿60g,白芥子60g,玄参60g,牛黄2g。水丸,服法同前。
10月19日三诊:服药期症状基本消失,不咳嗽、不流涕、不打喷嚏,一切正常。家长为巩固疗效继续要求丸药一剂,现夜尿三四次,反应比其他小朋友稍迟缓些。饮食佳,便二调,睡眠安稳。处方:辛夷60g,苍耳子60g,白芷50g,皂角刺60g,炮山甲50g,郁李仁50g,益智仁50g,山药50g,乌药30g,白芥子50g,蜂房50g,鹿角霜30g,玄参50g,紫河车50g。水丸,每天两次,每次5g。
按 本案是儿童常见病,因为有慢性扁桃体炎症、腺样体肥大,一旦受寒,则容易发作,出现鼻塞、流鼻涕、呼吸不畅、睡觉打呼噜。长期如此,则影响到脑部供氧,造成注意力不集中等。基本方以辛夷散、升降散、虎梅冲剂加减,加忍冬藤、黄芩、玄参、浙贝母、皂角刺、白芥子、急性子、郁李仁清热化痰散结,乳香、没药活血化瘀。患儿大便不干结,故升降散不用大黄而用牛黄,牛黄对慢性炎症有特殊化解作用。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