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肾气不足脾肾阳虚是老年肾脏病的根本

(2022-12-20 14:48:45)


时间:2020-10-21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林杉

  人体如同一台机器,各个器官如同机器的组成部件,各个部件的正常运行才能保证机器的正常运转。机器的部件有老化的时候,同理人体的器官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出现功能的下降。各种老年疾病随着器官功能减退日益凸显,其中以肾脏最为突出。有研究表明增龄是慢性肾脏病(肾脏病)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很多人认为老年人的肾功能减退是随着年龄增长自然该有的变化。40岁以后,肾功能(肾小球滤过率GFR)会每年以1%~2%的速度减退。老年人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究竟是一种疾病状态,还是一种正常的衰老表现,目前仍存在争议。有不少证据证明这些肾功能的减退,不是都和年龄相关的,而且肾功能减退带来的风险和危害是同样存在的。造成肾小球滤过率降低的因素是和肾功能及结构的异常相关的,如肾血流减少,肾浓缩和酸化功能下降,肾小球和动脉硬化,肾小管萎缩等,这些都是病态的。因此,努力找到影响肾小球滤过率和蛋白尿等的原因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一味以年龄来解释。

  西医对老年肾脏病的认识

  老年人肾脏病临床表现主要以肾小球滤过率减退为主,蛋白尿/白蛋白尿可能并不明显。老年人肾脏病以继发性疾病多见,如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缺血性肾病、肾淀粉样变性等。

  老年人肾小球疾病以膜性肾病、新月体性肾炎多见;而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如IgA肾病等则相对较少。

  目前认为,肾脏随增龄发生的改变与肾血管的变化直接相关,其他可能机制包括全身血流动力学改变、肾毒性物质的长期作用、体液免疫改变及系膜组织过度增生等。在对老年肾脏疾病诊治过程中,应注意先明确肾功能改变是生理性老化还是病理性改变。再确定是肾脏本身疾病引起还是由肾外疾病导致,同时注意有无诱因。还需动态观察病情变化,注意老年的各项生理功能调节、对药物的敏感性等,以减少老年患者各种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同时合理指导老年安全用药,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药物,避免药物滥用,对主要经肾脏代谢的药物,需根据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相应减量或延长给药间隔,必要时检测血药浓度,避免肾毒副作用的发生。

  据2018年老年慢性肾脏病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针对老年肾脏病的治疗提出了以下建议:

  对蛋白尿首先要明确病因并给予积极的治疗。老年人蛋白尿的病因以继发性肾脏病最常见,故应首先明确病因,对合并大量蛋白尿或肾病综合征的老年肾脏病患者,在有条件时应行肾穿刺活组织病理检查。老年患者蛋白尿的处理主要是治疗基础疾病,包括糖尿病、高血压病和肿瘤等;对于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可根据不同的病理类型选择使用糖皮质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治疗,但考虑到老龄、并发症及药物不良反应,与成年人比较,上述药物的使用应谨慎,药物剂量可能要相对减小。

  对老年肾脏病患者高血压进行积极控制,但应注意优选药物、平稳降压。普利/沙坦类降压药(ACEI/ARB) 具有良好的器官保护作用,降压作用平稳,确定无双侧肾动脉狭窄的老年肾脏病患者应优先考虑使用ACEI /ARB,但应从小剂量开始应用,伴有肾功能损伤的患者在初次使用此类药物时,一定要监测血钾和肾功能的变化,长期使用者也不宜骤停,不推荐ACEI和ARB联合使用。

  对肾脏病合并糖尿病的老年人酌情优化血糖控制,根据肾功能选择合适的降糖药物并重视对血管病变的评估。对处于糖尿病前期或早期糖化血红蛋白(HbA1c)> 6.5% 的老年肾脏病患者,应及早开始生活方式管理,可辅以极小低血糖风险且不经肾脏排泄的降糖药物(如伏格列波糖、利格列汀等)。老年肾脏病患者降糖药物的选择原则是既要适宜降低血糖水平又要避免低血糖的发生,降糖药物应根据肾功能调整剂量。不同糖代谢异常水平或不同健康状态下,合并糖尿病的老年肾脏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是不同的:对于预期生存预期10年以上、并发症及伴发疾病较轻者,HbA1c水平应控制在7.5%以下;对预期生存期5年以上、伴有中等程度并发症及伴发疾病者,HbA1c水平可控制在8.0%以下;对于衰弱老年人,HbA1c控制水平可放宽至8.5%以下。

  不建议老年肾脏病患者过度限制蛋白摄入,注意防止营养不良的发生。低蛋白饮食可以明确延缓肾脏病的进展,中国《慢性肾脏病蛋白营养治疗共识》建议:肾脏病1~2期者推荐蛋白质摄入量为0.8g·kg-1·d-1,非糖尿病肾病的肾脏病患者从肾脏病 3期开始低蛋白饮食治疗,而糖尿病肾病患者从GFR下降起即应实施低蛋白饮食治疗。建议蛋白质摄入量<0.6g·kg-1·d-1,其中优质蛋白应占摄入蛋白总量的50% 以上,同时应摄入充足的能量以保证体内蛋白质的合成。

  积极纠正钙、磷代谢紊乱。预防血管钙化和无动力性骨病。建议定期对老年肾脏病 3~5期患者的血清钙、磷及甲状旁腺激素进行共同评估,尤其应重视高磷血症的防治,限制饮食中磷的摄入,但对于老年肾脏病患者,过于严格限制饮食中蛋白(磷的重要来源)摄入可能会诱发营养不良,增加死亡风险。

  中医对老年肾脏病的认识

  脾肾亏虚为本,湿热瘀浊为标。《灵枢·天年》说人生“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宋代虞抟《医学正传》指出:“肾气盛则寿延,肾气衰则寿夭。”肾气盛衰与机体生长壮老已的过程密切相关,肾气盛则机体康健,肾气竭则机体衰亡。所以增龄引起的人体机能变化与中医肾的关系最密切。中医古代文献中并无慢性肾脏病的病名,祖国医学从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及老年人的生理特点等多方面入手,认为老年性慢性肾脏病兼具“虚劳”“肾劳”“肾风”“水肿”“癃闭”“关格”“腰痛”等病的特点。其病变脏腑主要在肾,以“虚”为发病之本,为本虚标实之证,多以脾肾亏虚为本,湿、热、瘀、浊为标。

  病因病机

  湿浊壅滞 久居湿地,冒雨涉水等致湿邪内侵,脾阳被困,或饮食劳倦损及脾气,致脾失转输,水湿不运,泛于肌肤而成水肿。《素问·至真要大论》谓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湿邪困阻,致肺脏肃降功能失司、脾不升清而清浊俱下,故可见脘腹胀满、四肢困重、纳呆、神疲乏力等症状 ;湿邪扰乱下焦,致封藏失职,终致精微物质随尿排出而见蛋白尿。

  湿热中阻 多由湿热内生引起,或为湿热毒邪所致。根据湿与热孰轻孰重的不同,又有湿重于热、热重于湿、湿热并重之分。慢性肾脏病湿热中阻中湿重于热、湿热并重为多见,与肾气亏损一起出现。部分老年人体质虚弱,内生湿热较多,造成水液代谢失常,水湿停聚郁而化热引起。此外,也可见湿热中阻而热重于湿的表现,症以呕吐恶心,大便干结,腰部疼痛,舌苔黄腻,脉象弦滑或滑数为主。

  脾肾气虚 常言道“肾为先天之本”,肾脏藏先天之精,是生命之本原;“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两者因先天、后天的关系相互促进、相互帮助,先天温养激发后天,后天补充培育先天。其次脾气充足才能为肾脏提供所封藏的后天之精。脾脏运化功能是脾气及脾阴、脾阳的协同作用,依赖于肾气及肾阴肾阳的资助和促进,始能健旺;同时肾又主水,并受制于脾脏的运化功能,故二者互相影响。老年肾脏病人脾脏运化失司,肾精无以充养,易导致免疫力低下,久病不愈。

  脾肾阳虚 久病劳欲,以及年老阳气不足,脏腑亏虚,难以抵御外邪,风寒湿邪乘虚侵袭肾脏;亦可随病情迁延由表入里、由上而下,致肾阳受损。肾阳为元阳,主一身之阳气,而阳气是维持生命正常生理活动的重要物质,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肾藏元阴元阳,为先天之本,主气化,主水道,主藏精。著名医家郑钦安先生立论:“肾者,身之本,犹树之根,肾伤则阳泄,水中无火,升气消亡,火灭土崩,人遂死,肾中真阳乃人生一丸红日。”如真阳受损,则肾失气化,开阖不利, 水液溢于肌肤,则为水肿;阳气亏虚,机体失于温煦,可见形寒肢冷,腰膝酸软;封藏失司,肾气不固,精微下泄,蛋白等精微物质随尿而下,临床上表现为大量蛋白尿。

  瘀血内阻 肾络通畅,能升能降,能开能合,肾所藏之精得以施布于全身,以维护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瘀血久留不去,阻碍气机,《金匮要略》指出“血不利则为水”,《血证论》亦有“瘀血流注亦发水肿者乃血变成水之证”之说。可见瘀血内阻妨碍了水液输布,则致水湿内聚;反之水湿亦阻碍血行,造成血瘀水阻的恶性循坏而表现为高脂血症及血液高凝状态。

  肝肾阴虚 部分老年性慢性肾脏病患者合并糖尿病,或者是糖尿病肾病发展而来,病初以肾虚为主。《景岳全书》云:“下消者,下焦病也。小便黄赤,为淋为浊。如膏如脂……其病在肾。”易损及肝,致肝肾阴虚,随着病情进展,可由阴虚向阳虚转化,最终导致阴阳两虚。从病机上分析,肾阴虚与肝阴虚联系密切,《素问·五运行大论》云:“……肾生骨髓,髓生肝。”《医宗必读》云:“乙癸同源,肾肝同治。”肾藏精,肝藏血,精可化血,亦有精血同源之说;肾主水,肝属木,肾水不足,水不涵木,木失水养,致肝阴亏虚;若肝阴先虚,迁延日久,必竭肾水,致肾阴亏虚,肾络失养,可见腰膝酸软。肝主疏泄,肾主藏精,两者相互制约,若肝失疏泄,气郁化火,火盛伤阴,下劫肾阴,使肾失封藏而见尿浊。

  随着病情进展,脾肾阳虚,脏腑气化不利为本病病机之关键,因此临床采取扶正祛邪、攻补兼施的治疗原则,进行辨证论治。

  治法治则

  湿浊壅滞证

  症状:脾胃虚寒, 浊壅中焦, 神疲乏力, 四肢困重, 恶心呕吐, 厌食腹胀, 全身浮肿, 小便量少, 大便秘结或便溏, 舌苔厚腻, 舌淡或形胖, 边有齿痕, 脉沉细或濡细。

  治则:温中泻浊,健脾和胃。

  方药:温脾汤合泻浊解毒方加减。

  组成:制附片(先煎)、紫苏叶、砂仁(后下) 、干姜、黄连、炙甘草、生牡蛎(先煎)等。

  加减:呕吐甚者加姜半夏、便秘者可加制大黄、便溏者可加炒苡仁、怀山药等。

  湿热中阻证

  症状:浊邪犯胃,恶心呕吐,纳呆,腹胀,心烦失眠,口苦口干,或痰多便秘, 小便黄少, 舌质红。舌边尖有齿痕, 苔黄腻或干燥, 脉弦数或滑数。

  治则:解毒降浊,清热化湿。

  方药:黄连温胆汤合泻浊解毒方加减。

  组成:黄连、苏叶、枳实、竹茹、陈皮、制半夏、茯苓、甘草、蒲公英、生姜、生牡蛎(先煎)等 。

  脾肾气虚证

  症状:腰脊酸痛,疲倦乏力,浮肿,纳少或腹胀;大便溏,尿频或夜尿多;舌质淡红,有齿痕,苔薄白;脉细。

  治则:益气健脾, 补肾填精。

  方药:健脾汤合济生肾气丸加减

  组成:党参、白术、茯苓、半夏、陈皮、黄连、吴茱萸、白芍、甘草、熟地黄、炒山药、山茱萸、牡丹皮等。

  脾肾阳虚证

  症状:脾阳虚为主者少气乏力,面色无华,唇甲苍白,腹胀,晨起面睑浮肿,下午脚肿明显,纳呆, 恶心呕吐,尿量减少或水肿,脉濡细,舌淡,苔薄。

  治则:健脾温中, 泻浊解毒。

  方药:理中汤合泻浊解毒方加减。

  组成:党参、黄芪、白术、紫苏叶、干姜、丹参、黄连、炙甘草、砂仁(后下)、生牡蛎(先煎)等。

  瘀血内阻证

  症状:神疲腰酸, 面色无华、晦滞, 四肢不温, 膝软, 浮肿以腰下为主, 纳呆, 泛恶, 呕吐, 少尿或无尿, 或小便清长, 苔薄, 舌质淡或边有齿痕, 舌下络脉迂曲,脉细涩。

  治则:温肾健脾, 活血化瘀。

  方药:济生肾气丸加减。

  组成:肉桂、熟地黄、淮药、山茱萸、茯苓、牛膝、丹皮、黄连、桃仁、红花等。

  肝肾阴虚证

  症状:头晕头痛, 口苦咽干, 渴喜冷饮, 五心烦热, 全身乏力, 腰膝酸软, 大便干结, 尿少色黄, 舌淡, 无苔, 脉沉细或弦细。

  治则:滋补肝肾, 泻浊解毒。

  方药:六味地黄汤合泻浊解毒方加减

  组成:熟地黄、怀山药、丹参、山茱萸、丹皮、茯苓、黄连、苏叶、生牡蛎等。

  治疗中应注意事项

  老年性肾脏病的中医治疗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补虚切忌壅塞 老年人慢性肾衰竭大多由各种慢性肾脏疾患久延所致。病久必将耗损患者的气、血、阴、 阳,因而病者多呈现本虚之体,老年人虚象尤为突出。治疗当以补虚为主,补虚不外乎补益气血,调整阴阳。心、肝、脾、肺、肾五脏虚损皆可出现,然而常见脾、肾、肝脏虚损为多。鉴于老年人固有的生理病理特点和慢性肾衰的病机错综复杂,故在治疗老年人慢性肾衰时,运用补益药,要做到补而不滞,补中有调,补中有通,滋而不腻,在辨证时当辨清气、血、阴、阳何者虚损,而采用相应的益气、补血、养阴、助阳之法。

  泄浊当防伤正 慢性肾衰患者,虽然正虚为本,但邪实不容忽视。因为肾脏疾患后期,由于肺、 脾、肾等脏器功能障碍,三焦气化失司,饮食不能化生津液精微,反而转为浊邪。且由于升降开合失常,精微不摄而漏出,水浊不泄而滞留,浊阴郁滞,气血不畅,从而形成湿浊、水气、血瘀等。所以临床温化湿浊、清利湿热、化气行水、活血化瘀法常常选用。在运用化气利水时防其耗损阴血。在运用活血化瘀时应慎用破血搜剔之品,倘若体虚者用之,会使贫血加重。因为老年性慢性肾衰患者,正虚是本,邪实是标,切不可图一时之快,而舍本求末。

  总之,老年人是各种肾脏疾病的高发人群,在60~69岁的人群中,老年性肾病的患病率达14%,在70岁或70岁以上的人群中超过35%。肾脏的各种功能都随增龄发生不同程度变化,其肾功能减退是细胞组织老化和病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一般情况下,肾脏尚能维持老年人正常的生理活动,但当处于某种应激或疾病状态下,老年肾脏负荷加重,易出现各种异常。因此要重视老年肾病,在老年肾病的诊治过程中,需在病因的基础上考虑老年的生理特点,予以个体化治疗。中医药有其成熟的辨证论治基础,补肾祛邪法可在老年肾脏病的治疗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林杉)

调节脾胃气机治疗老年颤证

 (2022-12-21 09:00:09)[编辑][删除]


时间:2020-12-19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徐健众

  中医学脾胃理论历经长期的实践、发展日臻成熟,尤其是脾胃气机升降理论,在临床应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用脾胃气机升降理论治疗颤证,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颤证是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病,亦称“振掉”“颤振”,“掉”即为肢体震颤摇动之意。《医学纲目》记载:“颤,摇也;振,动也……此证多风热相合,亦有风寒所中,亦有风夹痰湿,治各不同。”西医学中震颤麻痹、肝豆状核变性、小脑病变的姿位性震颤、特发性震颤等,均在此类。

  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颤证患病人群逐年增加。《证治准绳》云:“老年尤多。夫老年阴血不足,水少不能制火,极为难治。”随着年龄增长,脏腑渐衰,正气渐弱,阴阳失调,易受邪气侵扰,易虚易实,易热易寒,多虚实夹杂。故该病病机总为本虚标实,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即为肝肾(气血阴阳)亏虚为本,风、火、痰、瘀为标,随证遣以清热、化痰、散瘀、息风、平肝、温阳、益阴、补血诸法。

  临床发现,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明显改善,人类寿命不断增长,生活习惯不断变化,嗜食厚味,久坐少动,罹患基础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等的老年患者不断增加,为临床诊疗颤证增添了难度,颤证的诊治思路也随之发生变化。

  老年病人,身体机能渐衰,正气不足,患颤证之人,受病之苦,日常活动受到限制,运动减少,饮食失节,常常情绪消极抑郁。《素问·宣明五气篇》云:“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体闲则气馁,即气机运行不畅;情志失调,病程日久,暗耗心神,更可成为虚损之病,更令正气无力推摄,正如张景岳所言“惟安闲柔脆之辈,而苦竭心力,斯为言矣”,故使病情难已。诸因相代,颤证已成为复杂的本虚标实兼有郁滞之证,古方古法为中医之宝库,可以作为我们治疗疾病的准绳,但需要依据现代人们的患病特点进行变通,做到因时、因地、因人、因病综合治之,否则只循古方成药,效果难出。

  老年患者肝肾亏虚,正气虚馁难运,医家当予药物助气之运行。《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脾主升而胃主降,为一身气机“和合”的中心,升降出入皆循脾胃气机斡旋,故需助运脾胃以通达气机。人至年老,气血阴阳不足,肝肾脾胃渐衰,气血生化之源匮乏,则木无涵养,虚风内动;脾胃运化不行,一身之气难以升降,致气机壅滞,痰瘀内生,郁而有化热趋势。风火痰瘀虚错综复杂,体现在老年人病程的各个阶段。张仲景云:“见肝之病,治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此衰所患病,先天之气难以补充,补后天之本可以为功,后天者,脾胃是也。故凡久病、慢病,莫不在脾胃中立其功,以通为补,以补助通,行气补气药物同用,然后才能运一身之正气,补诸身之不足。后世李东垣、黄元御等人更是将脾胃的气机升降,灵活运用在临床诊病中。

  所以,即使颤证,在古代传统治法治则的基础上,仍需要考虑到当今老年人的病机特点,在原本辨证施治的基础上,时刻调理脾胃,助气机运动,使正气从化源至运行均无所碍,病情可待康复。这种思想,亦可以拓展到痿证、虚劳等慢病中。

  老年诸病的治疗,是目前医学界探索的一个重要话题。尤其在慢病治疗中,要尽可能明确诊断,警惕危重疾病的不典型表现,以免产生漏治、误治,耽误病情。依据老年人的病机特点,用药不能过于偏颇,同时剂量不能过大,切不可急于功成。过寒、过热、过于补益均非所宜,当需重视脾胃气机变化,寒热平调,平中有偏,予温凉寒热、补益行气并用,然后调整药量性味,徐徐见功,中病即止。正如蒲辅周云:“宁可再剂,不可过剂。”

  笔者依据对脾胃气机理论的探索,举诊疗医案一则。

  李某,男,88岁,2019年1月17日寻诊,轮椅推入。手足震颤不止半年,住院完善头颅检查未能明确病因,既往“冠心病”病史10年,长期口服二级预防药物。因久治不效,不愿再做西医检查,求诊于门诊。症见手足持续震颤,活动及静止无明显区别,时感头昏,喉间痰着,脑中轰鸣,口气臭秽,善饥欲食,食入难化,夜甚难寐,夜尿甚多,大便正常。舌暗红,苔白腻,脉沉细。

  处方:党参15克,黃芪 30克,茯神15克,白术10克,陈皮15克,姜厚朴15克,枳壳15克,柴胡5克,莪术10克、石菖蒲15克,竹茹15克,胆南星15克,郁金10克,蜈蚣1条、炒僵蚕10克,烫水蛭3克,隔山撬30克,鸡内金15克,川牛膝15克,蜜远志10克,响铃草15克,乌药10克。14剂。水煎服,日1剂。

  按:患者为老年男性,本诸不足,又曾因工作原因食厚味饮酒,退休后赋闲,久患疾病,情绪不佳,从而正气虚馁,化源不足。治风先治血,依据患者病机特点,当从脾胃中见功,予党参、黄芪、白术、茯神健脾;隔山撬、鸡内金、莪术消积导滞;陈皮、枳壳、厚朴、柴胡升降气机;胆南星、竹茹化痰;郁金、石菖蒲、远志通窍;蜈蚣、僵蚕、水蛭、川牛膝等活血祛瘀,予14剂再诊,患者震颤竟未再发。(徐健众 重庆市中医院)

养血息风止痉治疗头部上肢抖动

  (2022-12-20 10:16:05)[编辑][删除]


时间:2020-10-23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赵作伟

  赵某,男,53岁,农民。主因胸部以上摇动2天,于2020年9月21日首诊。患者于2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摇、嘴角抽动、上肢抖动。随即在运城某医院做头部MRI、肝胆、甲状腺B超、化验肝肾功能、血常规等均未发现异常;EKG示心动过缓。因诊断不清未予治疗。2天来抖动发作较前频繁、幅度增大,请中医诊治。患者平时纳食正常,不疲乏,口不干喝水不多。让其上肢前伸时,可见双手大范围扑翼性抖动,前臂平放桌上可见肌肉无规律收缩,不能自止。查见脉沉弱,舌正。神经系统检查,未引出病理反射。

  笔者之前没有遇见过这种病症。思其突然发病、胸部以上部位动摇不定符合风邪“善行数变”“风胜则动”以及“伤于风者,上先受之”的特点,故而究其病因乃风邪为患引起。中医的“风”有外风和内风之分,患者没有恶寒发热、肢体肌肉疼痛等症状,在排除外风致病后,考虑属于内风为患。因肝为“风木之脏”,《内经》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之谓,进一步确定病变脏腑定位在肝。又因“肝藏血”“体阴而用阳”,在排除热极生风和肝阳上亢的情况后,最常见的是由于肝阴(血)不足而引起阴虚风动。故该患的病机应为肝阴不足,阴虚风动。治宜滋阴潜阳,平肝息风。遵中医“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原则,遣当归、白芍补养肝血,生地滋肾阴,因“肝肾同源”,滋肾阴也就是补肝阴,合之使肝血(阴)充足,水能涵木则风自息。患者的主症是肢体抖动,再加大队有息风止痉作用的药物,以消除抖动的症状:桑叶、菊花平肝息风;天麻、钩藤祛风止痉;生龙牡潜阳息风;僵蚕、地龙、蝉脱息风止痉。甘草合白芍乃芍药甘草汤缓急止痉。诸药相合使肝血充足,风息痉止,则肢体抖动应止。所用方药如下:

  当归10g,白芍15g,生地15g,桑叶10g,菊花10g,天麻10g,钩藤15g,僵蚕10g,蝉蜕10g,地龙12g,生龙牡各30g(先煎),炙甘草6g。2剂,水煎服。因对治疗效果缺乏自信,告其药后来复查。然患者未再来。电话询之,告曰:第一天药后晚上肢体抖动就减少,幅度减小,第二剂药后病就再未发,已像好人一样,感觉完全好了。追访至今,病未再复发。(赵作伟 山西省绛县中医院)

尿酸性肾病的中医食疗方

 (2024-04-14 09:57:02)[编辑][删除]
尿酸性肾病的中医食疗方
摘自2024-4-12中国中医药报
李平 王颖 王艳梅 中日友好医院
尿酸性肾病是由于尿酸升高,尿酸盐沉积于肾组织而引起的肾损害。尿酸性肾病患者饮食应以低嘌呤、多饮水为原则。中医认为,本病不同时期治法亦有区别:初期以瘀血阻滞、湿热下注为主,当予以清热利湿;后期以脾肾亏虚为主,当予以补益脾肾。下面介绍几款适合尿酸肾病患者的食疗方。
土茯苓粥 土茯苓健脾除湿、利关节,用土茯苓60克、粳米100克煮粥同食,每日一次,可使高尿酸血症减轻,预防痛风发作。
百合粥 百合润肺清心,含秋水仙碱,对痛风有一定治疗作用,以百合30克、粳米100克煮粥内服,每日一次,能减轻痛风症状。
木瓜薏苡仁羹 木瓜祛风湿、通经络、壮筋骨,薏苡仁健脾除湿,以木瓜10克、薏苡仁30克同煎,至薏苡仁烂熟后,加白糖一匙,内服,每日一次,可降尿酸,预防痛风发作。
芡实金樱子羹 芡实健脾固涩,金樱子补肾固涩,以芡实30克、金樱子30克同煎,去渣后加白糖一匙或蜂蜜二匙,内服,每日一次,可使尿蛋白减少。

节后尿酸飙升试试喝茶饮揉穴位

  (2024-02-23 09:49:56)[编辑][删除]
节后尿酸飙升 试试喝茶饮揉穴位
摘自2024-2-22中国中医药报
郭仲华 宁夏中医医院暨中医研究院
新春佳节,家人团聚,人们尽情品尝佳肴美酒,不少人却因摄入高嘌呤饮食(如动物内脏、海产品等)过多,导致血尿酸升高,从而诱发痛风急性发作。痛风属于一种代谢紊乱性疾病,因尿酸盐沉积引起剧烈疼痛和炎症反应。中医认为,痛风属痹症范畴,病位在四肢关节,与肝、脾、肾关系密切。本病病因多为过食膏粱厚味,致脾失运化,湿热浊毒内生,肾失分泌清浊之功;或为禀赋不足,外感风、寒、湿之邪,日久郁而化热,凝滞为痰,阻滞经络。预防尿酸飙升,除了饮食控制外,还可采用穴位按揉和中药代茶饮来调理。
品尝三款茶饮
荷叶茶
材料:干荷叶5~10克。
做法:将荷叶撕成碎片,洗净放入杯中,开水冲泡5~10分钟,每日总量15~30克为宜。
功效:凉血止血,清热利湿。《本草纲目》记载其“生发元气,裨助脾胃,涩精滑,散瘀血,消水肿痈肿”。荷叶茶可降低血尿酸和血脂,但脾胃虚弱者应避免饮用或少饮。
茯苓茶
材料:茯苓3~5克。
做法:茯苓洗净,放入杯中,倒入开水适量,泡5~10分钟。每日总量控制在10~15克。
功效:益脾和胃,渗湿利水。《本草纲目》记载其“泻心、小肠、膀胱湿热,利窍行水”。茯苓茶具有缓慢而持久的利尿功效,有助于体内尿酸代谢,但气虚下陷和阴虚火旺者不宜使用。
车前子茶
材料:车前子3~5克。
做法:洗净放入杯中,用开水冲泡10~15分钟。车前子每日总量约9~15克。
功效:利水消肿,清热除痹。《神农本草经》记载其“利水道小便,除湿痹”。车前子茶不仅有利尿作用,对尿酸生成还有抑制作用,但肾虚、内伤劳倦者、精滑不固者应禁用。
按揉四个穴位
阴陵泉
阴陵泉属足太阴脾经,位于小腿内侧,由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形成的凹陷中。按揉此穴可以清热利湿、调理脾胃。
三阴交
三阴交为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交汇处,位于小腿内侧,在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按揉此穴可以起到健脾化湿、滋补肝肾功效。
太溪
太溪是足少阴肾经的原穴,在足内侧,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按摩此穴具有清热利湿、补肾填精功效。
足三里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按揉此穴可燥化脾湿、温中散寒。
上述穴位,每穴按揉约3~5分钟,每日2~3次,用拇指指腹按揉直至有酸胀麻感为宜。每日按揉能够起到补气活血、通络止痛、清热利湿之效果,进而有助于控制尿酸。

国庆节来到了,罗大伦在这里祝福各位朋友,国庆节快乐!

 

很多朋友问我关于肾病的问题,我一直想写,但是一直在忙碌,今天给大家写写,因为这个问题关系很多人、很多家庭的幸福。

我看电视节目,总是看到肾衰的患者,无力透析,无比痛苦,电视记者在尽力向社会求助。

西医认为,所有的慢性肾炎的患者,最后都要进入肾衰阶段。

但是,中医治疗慢性肾炎,是有一定的办法的,我总是想,如果我们在慢性肾炎的阶段,阻止住疾病的发展,不是可以避免那么多家庭的痛苦吗?

 

我自己的家里,我的母亲就曾经患过慢性肾炎,经过我用中医一年的治疗,全部康复,现在成为了家里给妹妹带孩子的主力,每天还唱歌跳舞,这是多么幸福啊,但是,如果不用中医治疗,则是另外一个结局,我妹妹也曾经患过此病,我用两个月给治疗好了,后来生了孩子,现在一切正常,每天和小宝宝在一起,也是非常的幸福。

所以,今天我给大家聊聊慢性肾炎。

首先是:什么时候会得慢性肾炎(我们这里说的慢性肾炎,指的是慢性肾小球肾炎)。

这个答案是很可怕的,慢性肾炎最主要是发生在感冒之后,很多肾病专家甚至建议,每个人在感冒以后,都去做个尿常规检验,来确保自己没有患上肾炎。估计很少有人这么做的,但是,确实大多数的肾炎,都是在一次感冒之后发生的。

西医认为,这是细菌或者病毒(主要是溶血性链球菌),在人体内造成了免疫反应,产生了免疫复合物,来到了肾脏,沉积在肾小球的基底膜等部位,引起了局部病变,这就是肾炎。当然,这是西医的一个主流的学说,还有其他说法,总之,现代医学界也在不断地更新,还有很多不同意此学说的派别存在,很多不懂得医学的人认为现在的西医就是真理了,不对,西医对于一个病常常会有很多种学说,大家都是在做猜测与验证,我们现在采用的只是主流学说的说法。其实很多西医资料中干脆说此病病因尚不明确。

在西医里面,慢性肾炎分成很多种,我就不给大家多说了。

西医对于慢性肾炎的治疗,一般除了激素之外,基本就没有什么有效的方法了。这是不争的事实,西医检验的非常细致,一个患者,可以通过西医给确诊,这是西医的优势,我们必须承认,但是西医在治疗方面,确实不是足的,我去很多西医医院观察,发现他们给患者开的也常常是一些中成药。

 

还有一些其他的病因,比如某些毒物的影响,有些人是用了一些有肾毒性的抗生素,还有使用了有肾毒性的中药(比如关木通)。

 

那么,我们中医是怎么认识慢性肾病的呢?中医认为,这是外感邪毒,留滞体内,潜伏在肾经,导致的疾病。

这里需要给大家介绍一下慢性肾炎症状,大家需要了解一下,自己如何判断,如何去检查,检查哪些项目。

一般如果在急性期,叫急性肾小球肾炎,一般发病比较急,小儿比较多见,具体的症状是感冒过后,发烧,浮肿,尤其是眼睑浮肿严重,尿量改变,有时候尿液变成红色,这就是肉眼血尿了,腰酸腰痛。很多时候血压会升高。如果孩子出现这些问题,就需要去医院验一个尿常规,很简单,就可以发现问题。如果尿中红细胞高、尿蛋白高,主要是尿蛋白高,则可以向肾炎方面分析。现代医学在检验方面比较有优势,一般很快就可以发现问题。

但是如果反复发作 ,最终容易转变成慢性肾炎。

慢性肾炎的症状比较复杂,不容易被发现,所以很多人都是到了肾衰的阶段才发现的。

一般慢性肾炎的症状表现有:浮肿、尿液改变、高血压、头晕、腹胀等,这些症状并不同时出现,这是以症状判断为主的中医的盲区,所以,此时西医的检验手段非常关键,尿常规检查、肾功能检查等都很重要。一般尿中如果出现尿蛋白或者大量变形的红细胞,则高度怀疑此病。

 

以前,其实以往中医治疗肾病的效果是不好的,很多人认为肾炎就是肾虚,因为患者腰酸腰痛,所以大多采用补肾的方法来治疗,很多还用补土的方法,因为浮肿就是水湿泛滥,补土可以祛湿利水。

但是,这样治疗效果很不好,中医对此一直也很困惑,在古代,这个问题也是一大难题。

这个问题最后的解决者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已故温病学家赵绍琴教授。

赵老的家学渊源很深,他的父亲赵文魁先生是清宫太医院的御医,是清宫太医院最后一任院长(院使),民国时期,赵文魁先生让其他出宫的御医比如瞿文楼先生等御医培养赵绍琴,后来托付民国四大名医之一的汪逢春先生培养赵老。汪先生的药方那是一绝,当年汪先生指定一家药店叫鹤年堂抓他的药,鹤年堂的老掌柜曾经对我说过,他说汪老当年特别喜欢赵绍琴,“赵绍琴小孩儿特聪明”,所以汪老很愿意传授。

赵老后来成为了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元老之一,温病学家。

赵老在治疗肾病过程中,发现了几个问题。

第一:腰酸腰痛往往不是虚的,而是湿热阻滞了经络,尤其是肾经,是瘀阻的疼痛,实证多,虚证少。这让赵老开始怀疑,慢性肾炎不应该是虚证,应该是湿热阻滞的实证。

第二:患者的脉往往越往下按越有力气,这应该是实证的表现,说明病邪潜藏很深。

第三:患者往往舌质红,舌苔厚腻,这也是湿热的表现。等等。

总之,赵老开始怀疑传统的治疗慢性肾炎的方式,他认为应该用温病的理论来清透湿热,凉血通络治疗。

 

首先,是祛湿,赵老采用的是祛风祛湿的方法,用防风、荆芥、白芷、独活、藿香、佩兰等药,一般用量很少,防风和荆芥一般必定用,其他是选用的,荆芥往往用炭,赵老用药量很小,一般六克就够了,多了,他认为是助热了。

然后是凉血,赵老往往用炒槐花、生地榆、芦根、白茅根、小蓟等,这是温病中经常用的药物,用量也不大,一般十克左右。赵老认为慢性肾炎是湿热留滞肾经,需要祛湿清热凉血才能解决问题,这和以前大家的补肾的思路大有不同。

然后是活血,这是赵老最绝的地方,他认为此时经络阻滞,需要通开,所以要化去瘀血,无独有偶,现代医学在做病理分析的时候,也是发现肾小球局部的瘀血情况严重。这也是中西医得到同样结论的地方,赵老使用的药物是:丹参、茜草等药,用量也就十克左右。

对于腰酸腰痛,赵老坚决不补肾,他用的是桑枝和丝瓜络,来通经络,效果非常的好,立竿见影。

然后,赵老认为病人的脾胃最是关键,不能因为治病伤了脾胃,于是在方子里面加入了焦三仙各十克,这是一位医学大家的手笔,时时顾护脾胃,保留正气。

这样的方子十分的简单,但是力道很大。

 

赵老治疗肾病有三大法宝,第一,他认为,患者的病是湿热导致的实证,所以不能补肾,所以他基本不让患者服用补肾的药物,其他一切补品都不能使用,要以驱邪为主。

同时,赵老还创造了两个思路,比如要走步,以前一般都让患者卧床,要绝对休息,这是现在西医的通常做法,我自己的母亲患病的时候,曾经在西医医院住院,卧床两个月,最后回家上楼是两个人搀着上的,腿部的肌肉一碰像豆腐一样,毫无力量,这是卧床的结果。

但是赵老认为慢性肾炎是局部瘀阻,所以要活血,散步时候两腿运动,直接带动腰部的血液循环,有利于病的康复,所以赵老让患者每天必须坚持散步一个小时左右。实践证明,走步的患者恢复得就非常的好。

这是赵老以前学习拳法走圈悟出来的道理,他后来自己也每天早晨走步,身体一直非常的好。

 

第三个法宝,以前的西医认为尿里面有蛋白丢失,我们需要多吃蛋白就能补充上,但是赵老早期在东直门医院治病的时候,发现那些条件好能吃肉的患者最后病情都危重了,而只能吃的起粥的人确恢复得很好,于是悟出了需要控制蛋白的摄入,他举例子说:肾脏漏蛋白就好比渔网漏了,我们应该拼命往里面放鱼吗?其实越放渔网会漏洞越大的,我们应该先不放鱼,等把渔网补好了再放鱼。

于是赵老让患者控制吃肉,一般他都让慢性肾炎患者吃素,不能吃豆制品,结果,这样坚持的患者恢复得就好。

后来,西医也开始发现这个问题了,现在很多西医建议控制蛋白的摄入了。

最近,我又看到了西医的临床报告,发现尿蛋白有可能不是病理产物,而可能是病因,就是说,尿蛋白有可能是引起肾病或者加重肾病的原因。西医实验已经证实了这个观点。而这些,都远远地滞后于赵老的发现,赵老早已经去世了。

以前大家认为慢性肾炎不遗传,但是赵老认为这是毒邪深入血分,甚至进入髓分,这叫伏邪,会遗传给孩子。后来,西医也开始发现了很多遗传的现象,后来又研究出了一些遗传基因表达,这也滞后了若干年。所以,一般我会提醒家里有慢性肾病患者的血缘亲属,要注意防护,及时发现问题。

 

但是,在所有的这些理论内容之上,我最佩服的是赵老的境界,一般人,我发现了一些方法,我要保密,自己一个人治疗多好啊,自己多赚钱,但是,赵老是大家,中医大家的想法绝对是高出一格的,赵老从来都不保守,他把自己的心得,全部都写出来,在他的《赵绍琴临床经验辑》中,他把自己的思路和方法全部写出,一点都不加以保留,而且,他把自己的心得全部传给了中医药大学的弟子们,在这里,我看到了李东垣当年对罗天益说的话:这些书传给你,不是为了我李东垣,也不是为了你罗天益,而是为了天下后世的人啊,你一定要传下去,不要让它湮灭了!

 

赵绍琴教授的治疗方法,我的评价是效果非常好的,适用于绝大多数的慢性肾炎,我发现一般女性的效果非常的好,只要坚持治疗,都可以康复,我的母亲就是例子,后来,我母亲又把方子给了一些患者,居然也痊愈了,比如,有一次我母亲在药店,遇到一位妇女,向店员诉说自己的肾病,我母亲就把方子给了她,然后留了电话,告诉她坚持吃,后来,没有多久,这位妇女也康复了。

正因为是这样原因,我母亲一直支持我宣传中医,我母亲常对我念叨一句话,就是“救人啊,比什么都强。”因为她自己从这种痛苦中经历过,所以她深知救人的重要性。

但是,我在给别人调理过程中发现,男性慢性肾炎患者却往往康复较慢,我很长时间里面都不知道为什么,我隐约感觉到了,但是需要证据充分才能发言,现在我收集了一些病例,基本得出的结论是:男性的问题往往出在性欲上,要控制性欲,因为性欲一动,相火即生,这种相火导致湿热难清。所以朱丹溪老人家说的,需要找个安静的地方调养才好。

我有一些这样的例子,有的比较极端,比如有个慢性肾炎的小伙子,整日看黄色网站,甚至参与其中,结果很快导致肾衰,最后换肾。

另外,还有一种肾炎需要注意,就是吃出来的痛风导致的肾炎,这种肾炎需要调理脾胃,去除瘀浊,才能恢复,这是新发现的一个病因,需要治疗痛风的同时,才能恢复。这种病越来越多了,西医认为这种痛风性肾病最后也都是肾衰,所以要引起重视,现在中医也开始研究这个问题了。现在这种肾病的治疗效果还不是很明确。

 

我讲了这么多,主要是希望大家对此引起重视,采用正确的思路治疗,不要一味补肾,不要乱吃偏方,其实有了这些治疗思路,一般中医都可以正确处理的。只有我们把肾病消灭在肾炎阶段,才不至于发展到肾衰,才不至于最终导致那么多的生离死别、人间悲剧发生。

 

如果有肾病朋友,可以自己买赵绍琴教授的书研究一下,如果实在有需要咨询的,北京中医药大学门口的国医堂里面,一些老师在出诊,他们是赵绍琴教授的弟子,比如彭建中老师,杨连柱老师等,他们都是赵绍琴老师的入室弟子,可以找他们咨询。


辨病机论治

 (2018-12-20 11:01:18)[编辑][删除]

 


辨病机论治就是诊断求病机之明,治法以病机而立,方药纠病机之偏,病机是整个临床模式的核心或立足点。所谓理性临床模式,必须对一切临床表现求得何以然的,在中医这个就是病机。

治病求本,本在病机

病机指病证发生、发展、转归的内在机制,也是病证一切临床表现的内在依据。病机内容包括病因的属性和强度,邪正力量对比,人体部位及脏腑经络的功能失调,人体气血、津液、阴阳的制化关系等。这些变化是病证特征的内因,所以都是病机分析的要点,但这些因素存在层次上的差别。

表寒实证,病因是风寒邪毒,所犯病位为体表与肺。医者若如此分析则尚肤浅,然需知表寒实证之所以畏寒、无汗、脉弦紧是由于寒邪收引体表经脉之气机,正阳不能达表所致。风寒表证发热,脉数系卫阳受遏,既不达表又因遏而激奋,形成阳热,此即刘河间所说的怫热(体表的郁热)。肺主皮毛,表闭则肺气痹而不宣,出现咳喘鼻鸣的症状;肺气痹则气不化津则内生痰浊;体表郁热不解激发内阳亢奋则肺胃里热。以上为中医解释表寒证证候特点和向肺胃传变规律的深层病机。据此分析,立法应清解邪毒,辛温疏通卫阳,抑制激亢的郁热和里热。处方:柴葛麻黄汤或柴葛解肌汤加忍冬藤、黄芩、板蓝根等清热解毒药。

充分体现三性原则

疾病是一个过程,病机作为疾病的内质变化因素,也是一个过程,亦即是一连串由因果关系先后衔接形成的病机过程,因其前后相接称为层链。由于在病机变化中会有各种因素加入,故形成复杂的网链,统称为病机链。链的特征即是在过程中形成的结构,其中全面地内涵了人体三性的变化关系,病机链是三性关系的载体。病机辨证会充分地、深刻地、客观地反映三性关系,从而贯彻辨证论治的三性原则。可以说方证对应避开了病机分析,不可能自觉地贯彻三性原则,唯有辨析病机,才能体现中医临床的特色或精髓。

助分清病证变化的主次和关键因素

辨析病机,清晰展现其结构,一定使医者找出导致标本缓急的原因,有利治疗的合理安排。

李某,男,72岁,首诊:2017131日。

脉诊:双手脉缓滑下盛,寸细,关尺依次趋盛,尺部尤盛,呈滑大兼小满,重压下并无余力不尽。

舌诊:苔薄淡黄腻,少津,苔面布纵向细纹,舌红。

主诉:心烦坐卧不安4月余,中脘灼热伴恶心,大腿,髋关节酸楚不宁。外院检查认为心脑血管供血不足,余不详。大便正常。

病机辨证:湿滞互结中焦,气痹化热化燥化风。

处方:柴胡10g,黄芩18g,佩兰10g,茵陈30g,蚕砂15g(包),石斛30g,法半夏10g,厚朴15g,石菖蒲10g,豆豉15g,栀子10g,生山楂15g,莱菔子30g,淡竹叶15g,鱼腥草30g,排风藤15g4剂。

嘱清淡饮食。

此方药后诸症均显减,又加味3剂后病愈。

按:本案患者以心绪失宁、下肢不安、中脘灼热恶心为苦,病位涉及心、四肢、胃。根据病机分析湿滞互结中焦是本为因,心和肢体变化是标为后果,治疗上即治中焦为主,化湿消导、分解痹结、舒畅气机为主法,并没有用安神和通利筋肉的药味,但药尽病消。

为立法处方提供依据

不主张仅凭证象特征治疗疾病,停留在证象上的辨证论治是经验的运用,依病机立法处方,这是理性临床的体现。

中医并非仅仅是经验的集合,而有理论体系。临床上高质量的工作应当做到洞悉病机,知本求源,不受外象左右,则为明智之医。方证对应模式回避病机分析,则势必架空对病证何以产生及方药如何决定的思考,沦为非理性的经验临床。

(重庆市中医院张西俭全国名中医工作室 朱丹平 张旗整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