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火毒论治三叉神经痛

(2022-12-20 04:46:21)


时间:2020-10-28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戴美友

  三叉神经痛是最常见的脑神经疾病,以一侧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疼痛为主要表现,发病呈周期性,骤发、骤停、闪电样、刀割样、烧灼样,难以忍受,说话、洗脸、刷牙、微风拂面或走路皆可诱发。

  三叉神经痛属于中医“偏头风”“面痛”等范畴。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相关记载,如《灵枢·经脉》篇提到了颔痛、颊痛、目外眦痛。后世医家对本病的证候特点有较细致的描绘和较深入的认识,如《医林绳墨》谓:“亦有浮游之火,上攻头目或齿异不定而作痛者。”阐述了本病的病机与症状。《证治准绳》将该病分类曰:“面痛……暴痛多实,久痛多虚。”

  中医学认为三叉神经痛是三阳经筋受邪所致,疼痛的发作特点与风邪善行而数变的特性相似,临床治疗一般遵循以下原则:新病,由外邪引起者,以疏风为主;久病,由痰火瘀血所致者,以清热、涤痰、活血为主。疼痛因闭阻不通所致,故在治疗上应以通经活络为主,如因风邪引起者,宜疏风通络;因寒邪引起者,宜散寒温经;因热邪引起者,宜清热通络;因湿邪引起者,宜除湿通络;因气滞引起者,宜理气活血;因血瘀引起者,宜活血化瘀等。笔者以火毒论治本病常获良效,现举例示之。

  梁某,男,77岁。2019年11月28日初诊:右侧三叉神经痛1年余,开始右颧部疼痛,后到上颌痛,每天发作数次,疼痛时流泪,火灼样痛,被诊断为三叉神经痛,曾多方治疗,效果不明显。既往健康,有时紧张后双手震颤。食欲可,睡眠一般,大小便正常,舌暗红苔白腻,脉弦数。

  处方:鸡血藤30克,龙胆草15克,栀子15克,黄芩15克,柴胡12克,车前子15克,生地30克,泽泻12克,木通12克,甘草15克,当归20克,全蝎6克,僵蚕12克,白附子12克,白芍20克,羌活15克。5剂,水煎服。

  12月3日二诊:自述服药后症减七八分,疼痛夜晚发作3~4次,白天发作5~6次,部位从右眼开始到下颌部,痛时仍流泪,舌暗红苔白,脉弦。上方加钩藤15克,5剂,水煎服,以巩固疗效。随访至今未再复发。

  按:本病顽固,日常发作频率高,病人痛苦异常。本案运用龙胆泻肝汤合牵正散、芍药甘草汤加减清肝泻火,祛风通络,缓急止痛,加鸡血藤、羌活等养血活血,祛风止痛。诸药合用,标本兼治,相得益彰,故取效迅速。(戴美友 山东省临沂国医堂)

川芎茶调散:风寒头痛,吃茶去

 (2024-06-05 16:10:04)[编辑][删除]
川芎茶调散:风寒头痛,吃茶去
摘自2024-6-3中国中医药报
樊经洋 北京中医药大学
川芎茶调散出自宋代的官修医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其药物组成为川芎、羌活、白芷、荆芥、细辛、防风、薄荷、甘草、茶叶。饭后服用,浓茶冲服。书中记载本方“治丈夫、妇人诸风上攻,头目昏重,偏正头疼,鼻塞声重;伤风壮热,肢体烦疼,肌肉蠕动,膈热痰盛,妇人血风攻注,太阳穴疼,但是感风气,悉皆治之。”简单来说,这个药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治头疼。
头疼有很多种,中医的分类就有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外感又分成风寒、风热、风湿,内伤又分成血虚、肝火、痰浊、瘀血等,每一种的治法和思路都不一样。川芎茶调散治疗哪一种呢?它对“着凉受风”的风寒头疼,特别有效。
说起风寒头疼,很多人觉得是寒冬腊月冷风吹出来的病,以前确实是这样。现在不一样了,家家有空调,夏天也容易得这个毛病。有人夏天贪凉,把空调开得特别低,吹着睡觉,结果早上醒来头疼得厉害,鼻子也不通气,可能还打喷嚏,甚至发烧。很多人说这就是感冒了,但是他头疼的感觉最明显,有时候感冒都好了,头疼还老是好不了。这就是川芎茶调散正治的毛病。
名医刘渡舟先生曾治过一个患者,夏天对着风扇吹,结果头疼得厉害,又喘又高烧。送到医院,大夫说是感冒转肺炎,就用消炎药来治。治了五天,烧也退了,也不喘了,可是头疼怎么也好不了,疼得只能用杜冷丁。刘老认为该患者虽然吃完消炎药退烧了,但脉证没变,还是风寒,就用了川芎茶调散。吃到第二剂,头就不疼了。当时的西医医生感叹说:“看来中草药止疼,比杜冷丁要厉害!”
其实川芎茶调散里,有哪味药是用来止疼、用来镇静麻醉的呢?没有的。如果把这个方子套用在肝阳上亢高血压的头疼患者身上,不但止不了疼,还会火上浇油、越来越疼。换句话说,川芎茶调散,止的不是“头疼”这个结果,而是撤去了“风寒”这个原因——风寒导致了头疼,那么把“风”和“寒”驱散了,头疼自然就好了。
这个药的用法很有意思。我们常说丸散膏丹,大部分的药方,或是煎成汤,或是研成散,或是蜜丸水丸,都是从这个药治什么病去考虑,选择最合适的剂型。川芎茶调散,从名字就能看出来,用的是散剂。那为什么必须用清茶来冲调呢?这个不是瞎讲究,茶在这个方子里就像一把钥匙,有很关键的作用。
川芎茶调散一共九味药,要理解茶的用处,就要先看看其他几味药。这几味药都有一个共性,就是都偏于辛温。辛是药的气味,温是药的性质。这里边只有薄荷是偏辛凉的,但是它辛香发散的力量又远远大于凉性,《唐本草》甚至说薄荷是辛温的。太阳一照,冰就融化了;那么人受了风寒,一个就要散寒,一个就是祛风。温暖的东西能散寒,所以要用温热的药。那什么能祛风呢?有辛味的药。风寒邪气侵袭身体,阻滞在头部经络之间,不通就会疼,所以要用温热、辛香、走窜的药,把这些滞留的邪气化解开、发散出去,通了就不疼了。
川芎、羌活、白芷这三个药,分别是治三阳经头疼的三个主力,川芎走头两边,羌活走后脑勺,白芷走前额和眉棱骨,就像几路部队分别包抄,对治这个风寒邪气。荆芥、防风、细辛、薄荷这几味药,治感冒也常用,用它们来帮助三个主力散寒祛风,打外围战。这七味药都是驱贼寇的,那还要有守城门的,所以用甘草来居中调停,保护脾胃。用清茶冲服的秘密,就藏在这些祛风散寒的骄兵悍将身上。
古人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川芎、羌活、细辛这些药,一个比一个勇悍,不勇悍不足以临阵驱贼。可是太勇悍了也有问题,老话说“有病病当之,没病人当之”,这些药辛散力量太大了,就怕它们把贼赶跑了,连带着把良民也劫掠了;怕它们把风寒祛除了,连带着把正气也耗损了。如果说甘草是守城门的,那么清茶就是阵前的监军,冷眼旁观、拧眉瞪眼,把这些骄兵悍将管制住,不让他们劫掠民财、伤害正气。
为什么茶能当得起监军?主要是因为它有两个本事:一个是杀,一个是捧。
什么是“杀”?清茶是凉性的,它能杀辛温燥烈药的威风和余焰,让它们既能祛邪,又不伤正,这就是中医说的“反制”。
什么是“捧”?一味清茶本身就能治头疼。在本草书里,茶的主要功用就是清利头目、引气下行。《千金方》里,就专门用一味清茶来治痰厥头痛。常言说,茶越喝越清醒,酒越喝越昏沉,为什么?因为酒是往上走的,它有发散的力量,少喝可以行气活血、刺激兴奋,喝多了反而动气生火,头脑一热,人就不清醒了。茶恰恰相反,它是往下走的,有沉降的力量,所以刚喝茶不觉得怎么样,越喝越清醒、越喝越兴奋,好多人喝完茶晚上都睡不着觉,它就是通过沉降下行,把浊气引下去,头脑耳目就都清明了。茶治头疼,也是一样的道理。
所以说,清茶调服,在这个治头疼的方子里,是一个很关键的步骤。它既对治这个病,还能监制那些烈性强的药。中医说“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川芎茶调散就是一个很生动的例子。
总结一下,川芎茶调散最主要治疗的,就是受风寒、吹凉风导致的头疼。如果觉得着凉了、马上要感冒,头疼症状特别明显的时候,喝点这个,连带着头疼和感冒就都好了。这个药现在被做成颗粒剂,改名叫“川芎茶调颗粒”,药店就能买到,家里也可以常备。喝的时候,一定记得用绿茶冲服喝下去。
如果头疼不是因为着凉,或者自己判断不清楚,那不要轻易用这个药,需要找中医咨询一下,药可不是随便吃的。因为在中医看来,没有一个方子能治所有的头疼,只有找到那个“因”,才能解决那个疾病的“果”。

神经诸病有名方,芍药钩藤木耳汤

       芍药钩藤木耳汤系已故名医门纯德自拟得意名方。主治阴亏津伤,筋脉拘急,疼痛痉挛等神经系统疾患。包括西医的神经性头痛、坐骨神经痛、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多发性神经炎、肢端静脉痉挛症、癔症、癫痫小发作以及拔牙引起的神经痛等等。多年来我对此方子进行一一重复验证应用,除了没有癫痫、癔症病例外,余皆经得起重复,疗效不菲。
      
 基本方:生白芍30克、钩藤30克、炙甘草9克、全蝎6克(研面冲服)、天麻6克、僵蚕9克、白苣子10克、郁李仁6克、黑木耳15克。
      
二加减;
             1
。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炎、坐骨神经痛加柴胡10克、没药10

            2
 拔牙引起的神经痛加生石膏20克。
            3.
多发性神经炎、末梢血管痉挛,加桑枝15克、乳香9克。
            4.
癔症,加百合30克、麦冬15克、红枣4枚。
            5
。癫痫小发作,加二丑5克、琥珀6克(研面冲服)。
      
三方义:方中以白芍钩藤为主,两药均入肝经,白芍和肝血养肝阴,柔肝而解痉;钩藤疏肝风,调肝气,解痉而止痛。白苣子、郁李仁一苦一甘,甘苦相须,利五脏,疗伤损,破瘀血,润燥结,以通经脉。木耳天麻,一柔一刚,刚柔相济,益精气,濡经络,祛风化痰而止痛。僵蚕全蝎,一缓一急,缓急相的,驱风邪缓拘挛以定痛。甘草调和诸药,延长药效,同芍药配伍,酸甘化阴,养阴益气,缓急而止痛。九味药主辅和谐,标本同治,共通起着濡润经脉,通经活络,解痉而止痛的作用。
     
以上就是门老先生的原方原意,下面就个人的应用经验发表一点浅疏看法 
     
一。本方治疗坐骨神经痛和三叉神经痛时,一般重用全蝎10--20克,蜈蚣2条,同煎,止痛迅速而效高。缺点就是现在蝎子的价钱太贵,盐放的太多,有时用土鳖虫6--10克代替全蝎。三叉神经痛还经常加川芎10--30克,但是风火型的就不能加了,这的医者自己掌握。
    
二。郁李仁这味药药房一般不愿意备用,一是不常用,二是易生虫变质。一般用桃仁代替,效果没有太大的变化。当然有郁李仁就更好了。
    
三。白苣子,对于很多中医人来说是比较陌生的,药房一般没有货。它又叫生菜子、莴苣子。主要的功能就是活血化瘀,利尿通乳。有的药方中用于治疗骨折。实在没有的时候本方可以用当归代替,效果略差一点。
    
四。天麻一般加到10克以上,或颜面冲服。因为现在的草药质量非比从前。
    
五。钩藤有高血压的患者一定要后下,它降压的主要成分在挥发油中。
    
六。肢端动脉痉挛症一般和当归四逆汤并用,特别是寒症,疗效明显。
    
七。此方还可以治疗更年期综合症和失眠,加百合30克、夜交藤30--50克、龙骨牡蛎各30克,热像明显加生地20--50克。
    
门老先生不愧是一代宗师,所自拟的方子一般都味数少药量轻,而功效卓著。并且提倡使用经方和小方治疗疾病,实在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附歌诀:芍药钩藤木耳汤,李白草麻蝎子僵;神经之病皆可治,雷诺癔症亦可痊。

    文章来源:华夏中医论坛  作者:江湖中郎

散偏汤加减治愈5年的头痛
摘自2025-6-11中国中医药报
张 磊 广东省惠州市南同国医馆门诊部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临床特征为反复发作性的、多为单侧的中重度搏动性头痛,常同时伴恶心、呕吐、畏光和畏声等症状。2016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表明,偏头痛是第二大常见的神经系统失能性疾病,与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等存在共病关系,部分研究亦发现其可能增加罹患认知功能障碍和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偏头痛作为临床常见疑难病证,历代医家多从“头风”“脑风”立论。女性的发病率整体比男性高,且易合并焦虑、抑郁等情志疾患。笔者前期曾运用散偏汤加减,从疏肝理气、化痰通络角度治疗一例偏头痛合并巅顶头痛,三诊而愈,现与同道共享。
患者女,36岁,2025年1月29日初诊。主诉:偏头痛、巅顶头痛5年余,加重1年余。患者自诉5年前出现双侧偏头痛、巅顶头痛,加重1年余。肩颈僵硬,睡眠一般,日间头目昏沉。之前情绪低落、爱生闷气,思虑较多。怕冷,腰背疼痛,纳佳,泛酸,口干。月经正常,带下正常。大便不成形,质黏,小便黄,尿频。既往有脑动静脉畸形、子宫囊肿、盆腔囊肿。舌淡红,苔薄白腻,边有齿痕、透明,舌下络脉青紫,脉细弦。
诊断:偏头痛(肝郁气滞,痰瘀阻络)。
治则:疏肝理气、化痰通络。
方用散偏汤加减:川芎30g,炒白芍15g,醋香附10g,柴胡5g,白芷10g,炒芥子10g,郁李仁10,炙甘草5g,升麻5g,生地黄15g,地龙15g,葛根30g,地骨皮15g,藁本15g。7剂,水煎服,日1剂,1日3次。
2月23日二诊:偏头痛缓解过半,太阳穴处抽筋的感觉消失,近期频发右下肢腓肠肌痉挛,大便时不成形,质较黏,余症同前。舌同前,远程脉未诊。守初诊方将炒白芍加至30g,改炙甘草5g为生甘草10g,加细辛5g、蔓荆子10g、全蝎5g。7剂,煎服法同前。
3月7日三诊:头痛缓解,腓肠肌痉挛消失,自诉多年晚上睡觉和早上起床的时候手指末端麻木,自行十宣穴放血后缓解。生孩子之后一直后背发凉,降温的时候必须贴药膏,有寒入骨髓的感觉。反酸。余症同前。舌同前,远程脉未诊。守二诊方将川芎减至20g,炒白芍减至15g,加海螵蛸15g、豨莶草20g、薤白10g。7剂,煎服法同前。
3月29日微信随访:患者诉头痛已愈。
按 患者情志抑郁、脉弦,乃肝失疏泄之象。《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言:“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肝郁横逆犯脾,致脾失健运,湿浊内生。肝气不舒,初则气滞,久则血瘀,气滞血瘀贯穿病程始终。痰湿与瘀血相搏,壅塞络脉,《金匮要略》谓之“血不利则为水”。朱丹溪提出“痰挟瘀血,遂成窠臼”,患者头痛部位固定、舌下络脉青紫,正是痰瘀互结之征。头痛痰湿,必兼气滞,本案头痛伴肩颈僵硬、头目昏沉,乃清阳不升、浊阴上逆之候。患者既见怕冷、背凉等阳虚之象,又现口干、小便黄等阴虚郁热之候,此乃寒热错杂之态。肝郁日久,阳郁化热,灼伤阴液,而痰瘀阻滞又碍阳气布散,形成复杂病机格局。
首诊方以陈士铎《辨证录》散偏汤化裁,融疏肝、化痰、通络之法。疏肝解郁:轻用柴胡5g取其升散之性,合香附10g疏利三焦,取法《本草纲目》“香附利三焦,解六郁”之论。活血通络用川芎30g为君,《本草纲目》云其“上行头目,下行血海”,配伍地龙15g取“虫蚁搜剔”之法,《临证指南医案》云:“取虫蚁迅速飞走诸灵,俾飞者升,走者降。”健脾化痰用葛根30g升清阳,《用药法象》谓其“升阳生津”,合白芥子10g祛皮里膜外之痰,暗含李东垣“升阳益胃”思想。地骨皮15g清透郁热,防痰郁化火。
二诊增白芍至30g,合甘草成芍药甘草汤,正合《伤寒论》“脚挛急,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之旨,缓急解痉疗效显著。加细辛5g通阳开窍,《本草正义》谓其“芳香最烈,故善开结气,宣泄郁滞,而能上达巅顶,通利耳目,旁达百骸,无微不至,内之宣络脉而疏通百节,外之行孔窍而直达肌肤”;全蝎5g搜风剔络,《玉楸药解》称其“穿筋透骨,逐湿除风”,配合地龙增强通络之力;蔓荆子10g清利头目,取《珍珠囊》“蔓荆子,凉诸经血,止头痛”之功,改善血管微循环,增加脑部血流量,改善脑部供血。
三诊加海螵蛸15g制酸护膜;豨莶草20g祛风湿、利筋骨,《本草详节》谓其“入血分,祛风除湿,兼活血之要药,尤妙在走而不泄、香可开脾”;薤白10g通阳散结,取法《金匮要略》栝楼薤白剂治胸痹之意,针对“后背发凉、寒入骨髓”之感。
川芎是本案的关键主药,以活血为主,兼以行气,与葛根、黄芪、丹参并称四大扩张血管药,适用于气滞血瘀诸症;性温而行气止痛,专治寒凝气滞、瘀血内阻的诸痛。治疗瘀血头痛,需重用,其气雄味浊走窜力强,不宜过于重用久服,需佐他药,本案即配伍白芍酸收养阴,既防燥烈伤正,又增止痛之效;亦需中病即止,故在三诊时用量减至20g。
《本草新编》载:“郁李仁,味酸、苦,气平,降也,阴中阳也,无毒。入肝、胆二经,去头风之痛……郁李仁善入肝,以调逆气,故能通达上下,不可不备也。”此案在治疗时有个小插曲,初起患者对笔者不太信任,虽开了处方,但心中存疑,自行去某医院对处方进行了较大的删减增添,其中删除的一味主药就是郁李仁,认为其是通便之用,可有可无,并删减川芎为10g。在笔者的解释沟通后,患者放下疑虑,坚持服用此方。终用疗效回馈了患者的信任和坚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