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治老年口干症验方

(2022-12-19 10:35:50)


时间:2018-06-22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魏忠义

  五味子10g,山药30g,茯苓15g,玄参15g,沙参15g,太子参20g,黄芪20g,麦冬12g,玉竹12g,乌梅15g。用文火水煎2次,再合并2次药汁,早晚各服1次,每日1剂。

  对老年人脾胃阴虚而致的口干症疗效甚好。(魏忠义)

肾气不足脾肾阳虚是老年肾脏病的根本

 (2022-12-20 14:48:45)[编辑][删除]


时间:2020-10-21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林杉

  人体如同一台机器,各个器官如同机器的组成部件,各个部件的正常运行才能保证机器的正常运转。机器的部件有老化的时候,同理人体的器官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出现功能的下降。各种老年疾病随着器官功能减退日益凸显,其中以肾脏最为突出。有研究表明增龄是慢性肾脏病(肾脏病)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很多人认为老年人的肾功能减退是随着年龄增长自然该有的变化。40岁以后,肾功能(肾小球滤过率GFR)会每年以1%~2%的速度减退。老年人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究竟是一种疾病状态,还是一种正常的衰老表现,目前仍存在争议。有不少证据证明这些肾功能的减退,不是都和年龄相关的,而且肾功能减退带来的风险和危害是同样存在的。造成肾小球滤过率降低的因素是和肾功能及结构的异常相关的,如肾血流减少,肾浓缩和酸化功能下降,肾小球和动脉硬化,肾小管萎缩等,这些都是病态的。因此,努力找到影响肾小球滤过率和蛋白尿等的原因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一味以年龄来解释。

  西医对老年肾脏病的认识

  老年人肾脏病临床表现主要以肾小球滤过率减退为主,蛋白尿/白蛋白尿可能并不明显。老年人肾脏病以继发性疾病多见,如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缺血性肾病、肾淀粉样变性等。

  老年人肾小球疾病以膜性肾病、新月体性肾炎多见;而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如IgA肾病等则相对较少。

  目前认为,肾脏随增龄发生的改变与肾血管的变化直接相关,其他可能机制包括全身血流动力学改变、肾毒性物质的长期作用、体液免疫改变及系膜组织过度增生等。在对老年肾脏疾病诊治过程中,应注意先明确肾功能改变是生理性老化还是病理性改变。再确定是肾脏本身疾病引起还是由肾外疾病导致,同时注意有无诱因。还需动态观察病情变化,注意老年的各项生理功能调节、对药物的敏感性等,以减少老年患者各种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同时合理指导老年安全用药,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药物,避免药物滥用,对主要经肾脏代谢的药物,需根据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相应减量或延长给药间隔,必要时检测血药浓度,避免肾毒副作用的发生。

  据2018年老年慢性肾脏病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针对老年肾脏病的治疗提出了以下建议:

  对蛋白尿首先要明确病因并给予积极的治疗。老年人蛋白尿的病因以继发性肾脏病最常见,故应首先明确病因,对合并大量蛋白尿或肾病综合征的老年肾脏病患者,在有条件时应行肾穿刺活组织病理检查。老年患者蛋白尿的处理主要是治疗基础疾病,包括糖尿病、高血压病和肿瘤等;对于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可根据不同的病理类型选择使用糖皮质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治疗,但考虑到老龄、并发症及药物不良反应,与成年人比较,上述药物的使用应谨慎,药物剂量可能要相对减小。

  对老年肾脏病患者高血压进行积极控制,但应注意优选药物、平稳降压。普利/沙坦类降压药(ACEI/ARB) 具有良好的器官保护作用,降压作用平稳,确定无双侧肾动脉狭窄的老年肾脏病患者应优先考虑使用ACEI /ARB,但应从小剂量开始应用,伴有肾功能损伤的患者在初次使用此类药物时,一定要监测血钾和肾功能的变化,长期使用者也不宜骤停,不推荐ACEI和ARB联合使用。

  对肾脏病合并糖尿病的老年人酌情优化血糖控制,根据肾功能选择合适的降糖药物并重视对血管病变的评估。对处于糖尿病前期或早期糖化血红蛋白(HbA1c)> 6.5% 的老年肾脏病患者,应及早开始生活方式管理,可辅以极小低血糖风险且不经肾脏排泄的降糖药物(如伏格列波糖、利格列汀等)。老年肾脏病患者降糖药物的选择原则是既要适宜降低血糖水平又要避免低血糖的发生,降糖药物应根据肾功能调整剂量。不同糖代谢异常水平或不同健康状态下,合并糖尿病的老年肾脏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是不同的:对于预期生存预期10年以上、并发症及伴发疾病较轻者,HbA1c水平应控制在7.5%以下;对预期生存期5年以上、伴有中等程度并发症及伴发疾病者,HbA1c水平可控制在8.0%以下;对于衰弱老年人,HbA1c控制水平可放宽至8.5%以下。

  不建议老年肾脏病患者过度限制蛋白摄入,注意防止营养不良的发生。低蛋白饮食可以明确延缓肾脏病的进展,中国《慢性肾脏病蛋白营养治疗共识》建议:肾脏病1~2期者推荐蛋白质摄入量为0.8g·kg-1·d-1,非糖尿病肾病的肾脏病患者从肾脏病 3期开始低蛋白饮食治疗,而糖尿病肾病患者从GFR下降起即应实施低蛋白饮食治疗。建议蛋白质摄入量<0.6g·kg-1·d-1,其中优质蛋白应占摄入蛋白总量的50% 以上,同时应摄入充足的能量以保证体内蛋白质的合成。

  积极纠正钙、磷代谢紊乱。预防血管钙化和无动力性骨病。建议定期对老年肾脏病 3~5期患者的血清钙、磷及甲状旁腺激素进行共同评估,尤其应重视高磷血症的防治,限制饮食中磷的摄入,但对于老年肾脏病患者,过于严格限制饮食中蛋白(磷的重要来源)摄入可能会诱发营养不良,增加死亡风险。

  中医对老年肾脏病的认识

  脾肾亏虚为本,湿热瘀浊为标。《灵枢·天年》说人生“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宋代虞抟《医学正传》指出:“肾气盛则寿延,肾气衰则寿夭。”肾气盛衰与机体生长壮老已的过程密切相关,肾气盛则机体康健,肾气竭则机体衰亡。所以增龄引起的人体机能变化与中医肾的关系最密切。中医古代文献中并无慢性肾脏病的病名,祖国医学从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及老年人的生理特点等多方面入手,认为老年性慢性肾脏病兼具“虚劳”“肾劳”“肾风”“水肿”“癃闭”“关格”“腰痛”等病的特点。其病变脏腑主要在肾,以“虚”为发病之本,为本虚标实之证,多以脾肾亏虚为本,湿、热、瘀、浊为标。

  病因病机

  湿浊壅滞 久居湿地,冒雨涉水等致湿邪内侵,脾阳被困,或饮食劳倦损及脾气,致脾失转输,水湿不运,泛于肌肤而成水肿。《素问·至真要大论》谓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湿邪困阻,致肺脏肃降功能失司、脾不升清而清浊俱下,故可见脘腹胀满、四肢困重、纳呆、神疲乏力等症状 ;湿邪扰乱下焦,致封藏失职,终致精微物质随尿排出而见蛋白尿。

  湿热中阻 多由湿热内生引起,或为湿热毒邪所致。根据湿与热孰轻孰重的不同,又有湿重于热、热重于湿、湿热并重之分。慢性肾脏病湿热中阻中湿重于热、湿热并重为多见,与肾气亏损一起出现。部分老年人体质虚弱,内生湿热较多,造成水液代谢失常,水湿停聚郁而化热引起。此外,也可见湿热中阻而热重于湿的表现,症以呕吐恶心,大便干结,腰部疼痛,舌苔黄腻,脉象弦滑或滑数为主。

  脾肾气虚 常言道“肾为先天之本”,肾脏藏先天之精,是生命之本原;“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两者因先天、后天的关系相互促进、相互帮助,先天温养激发后天,后天补充培育先天。其次脾气充足才能为肾脏提供所封藏的后天之精。脾脏运化功能是脾气及脾阴、脾阳的协同作用,依赖于肾气及肾阴肾阳的资助和促进,始能健旺;同时肾又主水,并受制于脾脏的运化功能,故二者互相影响。老年肾脏病人脾脏运化失司,肾精无以充养,易导致免疫力低下,久病不愈。

  脾肾阳虚 久病劳欲,以及年老阳气不足,脏腑亏虚,难以抵御外邪,风寒湿邪乘虚侵袭肾脏;亦可随病情迁延由表入里、由上而下,致肾阳受损。肾阳为元阳,主一身之阳气,而阳气是维持生命正常生理活动的重要物质,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肾藏元阴元阳,为先天之本,主气化,主水道,主藏精。著名医家郑钦安先生立论:“肾者,身之本,犹树之根,肾伤则阳泄,水中无火,升气消亡,火灭土崩,人遂死,肾中真阳乃人生一丸红日。”如真阳受损,则肾失气化,开阖不利, 水液溢于肌肤,则为水肿;阳气亏虚,机体失于温煦,可见形寒肢冷,腰膝酸软;封藏失司,肾气不固,精微下泄,蛋白等精微物质随尿而下,临床上表现为大量蛋白尿。

  瘀血内阻 肾络通畅,能升能降,能开能合,肾所藏之精得以施布于全身,以维护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瘀血久留不去,阻碍气机,《金匮要略》指出“血不利则为水”,《血证论》亦有“瘀血流注亦发水肿者乃血变成水之证”之说。可见瘀血内阻妨碍了水液输布,则致水湿内聚;反之水湿亦阻碍血行,造成血瘀水阻的恶性循坏而表现为高脂血症及血液高凝状态。

  肝肾阴虚 部分老年性慢性肾脏病患者合并糖尿病,或者是糖尿病肾病发展而来,病初以肾虚为主。《景岳全书》云:“下消者,下焦病也。小便黄赤,为淋为浊。如膏如脂……其病在肾。”易损及肝,致肝肾阴虚,随着病情进展,可由阴虚向阳虚转化,最终导致阴阳两虚。从病机上分析,肾阴虚与肝阴虚联系密切,《素问·五运行大论》云:“……肾生骨髓,髓生肝。”《医宗必读》云:“乙癸同源,肾肝同治。”肾藏精,肝藏血,精可化血,亦有精血同源之说;肾主水,肝属木,肾水不足,水不涵木,木失水养,致肝阴亏虚;若肝阴先虚,迁延日久,必竭肾水,致肾阴亏虚,肾络失养,可见腰膝酸软。肝主疏泄,肾主藏精,两者相互制约,若肝失疏泄,气郁化火,火盛伤阴,下劫肾阴,使肾失封藏而见尿浊。

  随着病情进展,脾肾阳虚,脏腑气化不利为本病病机之关键,因此临床采取扶正祛邪、攻补兼施的治疗原则,进行辨证论治。

  治法治则

  湿浊壅滞证

  症状:脾胃虚寒, 浊壅中焦, 神疲乏力, 四肢困重, 恶心呕吐, 厌食腹胀, 全身浮肿, 小便量少, 大便秘结或便溏, 舌苔厚腻, 舌淡或形胖, 边有齿痕, 脉沉细或濡细。

  治则:温中泻浊,健脾和胃。

  方药:温脾汤合泻浊解毒方加减。

  组成:制附片(先煎)、紫苏叶、砂仁(后下) 、干姜、黄连、炙甘草、生牡蛎(先煎)等。

  加减:呕吐甚者加姜半夏、便秘者可加制大黄、便溏者可加炒苡仁、怀山药等。

  湿热中阻证

  症状:浊邪犯胃,恶心呕吐,纳呆,腹胀,心烦失眠,口苦口干,或痰多便秘, 小便黄少, 舌质红。舌边尖有齿痕, 苔黄腻或干燥, 脉弦数或滑数。

  治则:解毒降浊,清热化湿。

  方药:黄连温胆汤合泻浊解毒方加减。

  组成:黄连、苏叶、枳实、竹茹、陈皮、制半夏、茯苓、甘草、蒲公英、生姜、生牡蛎(先煎)等 。

  脾肾气虚证

  症状:腰脊酸痛,疲倦乏力,浮肿,纳少或腹胀;大便溏,尿频或夜尿多;舌质淡红,有齿痕,苔薄白;脉细。

  治则:益气健脾, 补肾填精。

  方药:健脾汤合济生肾气丸加减

  组成:党参、白术、茯苓、半夏、陈皮、黄连、吴茱萸、白芍、甘草、熟地黄、炒山药、山茱萸、牡丹皮等。

  脾肾阳虚证

  症状:脾阳虚为主者少气乏力,面色无华,唇甲苍白,腹胀,晨起面睑浮肿,下午脚肿明显,纳呆, 恶心呕吐,尿量减少或水肿,脉濡细,舌淡,苔薄。

  治则:健脾温中, 泻浊解毒。

  方药:理中汤合泻浊解毒方加减。

  组成:党参、黄芪、白术、紫苏叶、干姜、丹参、黄连、炙甘草、砂仁(后下)、生牡蛎(先煎)等。

  瘀血内阻证

  症状:神疲腰酸, 面色无华、晦滞, 四肢不温, 膝软, 浮肿以腰下为主, 纳呆, 泛恶, 呕吐, 少尿或无尿, 或小便清长, 苔薄, 舌质淡或边有齿痕, 舌下络脉迂曲,脉细涩。

  治则:温肾健脾, 活血化瘀。

  方药:济生肾气丸加减。

  组成:肉桂、熟地黄、淮药、山茱萸、茯苓、牛膝、丹皮、黄连、桃仁、红花等。

  肝肾阴虚证

  症状:头晕头痛, 口苦咽干, 渴喜冷饮, 五心烦热, 全身乏力, 腰膝酸软, 大便干结, 尿少色黄, 舌淡, 无苔, 脉沉细或弦细。

  治则:滋补肝肾, 泻浊解毒。

  方药:六味地黄汤合泻浊解毒方加减

  组成:熟地黄、怀山药、丹参、山茱萸、丹皮、茯苓、黄连、苏叶、生牡蛎等。

  治疗中应注意事项

  老年性肾脏病的中医治疗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补虚切忌壅塞 老年人慢性肾衰竭大多由各种慢性肾脏疾患久延所致。病久必将耗损患者的气、血、阴、 阳,因而病者多呈现本虚之体,老年人虚象尤为突出。治疗当以补虚为主,补虚不外乎补益气血,调整阴阳。心、肝、脾、肺、肾五脏虚损皆可出现,然而常见脾、肾、肝脏虚损为多。鉴于老年人固有的生理病理特点和慢性肾衰的病机错综复杂,故在治疗老年人慢性肾衰时,运用补益药,要做到补而不滞,补中有调,补中有通,滋而不腻,在辨证时当辨清气、血、阴、阳何者虚损,而采用相应的益气、补血、养阴、助阳之法。

  泄浊当防伤正 慢性肾衰患者,虽然正虚为本,但邪实不容忽视。因为肾脏疾患后期,由于肺、 脾、肾等脏器功能障碍,三焦气化失司,饮食不能化生津液精微,反而转为浊邪。且由于升降开合失常,精微不摄而漏出,水浊不泄而滞留,浊阴郁滞,气血不畅,从而形成湿浊、水气、血瘀等。所以临床温化湿浊、清利湿热、化气行水、活血化瘀法常常选用。在运用化气利水时防其耗损阴血。在运用活血化瘀时应慎用破血搜剔之品,倘若体虚者用之,会使贫血加重。因为老年性慢性肾衰患者,正虚是本,邪实是标,切不可图一时之快,而舍本求末。

  总之,老年人是各种肾脏疾病的高发人群,在60~69岁的人群中,老年性肾病的患病率达14%,在70岁或70岁以上的人群中超过35%。肾脏的各种功能都随增龄发生不同程度变化,其肾功能减退是细胞组织老化和病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一般情况下,肾脏尚能维持老年人正常的生理活动,但当处于某种应激或疾病状态下,老年肾脏负荷加重,易出现各种异常。因此要重视老年肾病,在老年肾病的诊治过程中,需在病因的基础上考虑老年的生理特点,予以个体化治疗。中医药有其成熟的辨证论治基础,补肾祛邪法可在老年肾脏病的治疗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林杉)

调节脾胃气机治疗老年颤证

  (2022-12-21 09:00:09)[编辑][删除]


时间:2020-12-19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徐健众

  中医学脾胃理论历经长期的实践、发展日臻成熟,尤其是脾胃气机升降理论,在临床应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用脾胃气机升降理论治疗颤证,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颤证是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病,亦称“振掉”“颤振”,“掉”即为肢体震颤摇动之意。《医学纲目》记载:“颤,摇也;振,动也……此证多风热相合,亦有风寒所中,亦有风夹痰湿,治各不同。”西医学中震颤麻痹、肝豆状核变性、小脑病变的姿位性震颤、特发性震颤等,均在此类。

  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颤证患病人群逐年增加。《证治准绳》云:“老年尤多。夫老年阴血不足,水少不能制火,极为难治。”随着年龄增长,脏腑渐衰,正气渐弱,阴阳失调,易受邪气侵扰,易虚易实,易热易寒,多虚实夹杂。故该病病机总为本虚标实,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即为肝肾(气血阴阳)亏虚为本,风、火、痰、瘀为标,随证遣以清热、化痰、散瘀、息风、平肝、温阳、益阴、补血诸法。

  临床发现,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明显改善,人类寿命不断增长,生活习惯不断变化,嗜食厚味,久坐少动,罹患基础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等的老年患者不断增加,为临床诊疗颤证增添了难度,颤证的诊治思路也随之发生变化。

  老年病人,身体机能渐衰,正气不足,患颤证之人,受病之苦,日常活动受到限制,运动减少,饮食失节,常常情绪消极抑郁。《素问·宣明五气篇》云:“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体闲则气馁,即气机运行不畅;情志失调,病程日久,暗耗心神,更可成为虚损之病,更令正气无力推摄,正如张景岳所言“惟安闲柔脆之辈,而苦竭心力,斯为言矣”,故使病情难已。诸因相代,颤证已成为复杂的本虚标实兼有郁滞之证,古方古法为中医之宝库,可以作为我们治疗疾病的准绳,但需要依据现代人们的患病特点进行变通,做到因时、因地、因人、因病综合治之,否则只循古方成药,效果难出。

  老年患者肝肾亏虚,正气虚馁难运,医家当予药物助气之运行。《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脾主升而胃主降,为一身气机“和合”的中心,升降出入皆循脾胃气机斡旋,故需助运脾胃以通达气机。人至年老,气血阴阳不足,肝肾脾胃渐衰,气血生化之源匮乏,则木无涵养,虚风内动;脾胃运化不行,一身之气难以升降,致气机壅滞,痰瘀内生,郁而有化热趋势。风火痰瘀虚错综复杂,体现在老年人病程的各个阶段。张仲景云:“见肝之病,治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此衰所患病,先天之气难以补充,补后天之本可以为功,后天者,脾胃是也。故凡久病、慢病,莫不在脾胃中立其功,以通为补,以补助通,行气补气药物同用,然后才能运一身之正气,补诸身之不足。后世李东垣、黄元御等人更是将脾胃的气机升降,灵活运用在临床诊病中。

  所以,即使颤证,在古代传统治法治则的基础上,仍需要考虑到当今老年人的病机特点,在原本辨证施治的基础上,时刻调理脾胃,助气机运动,使正气从化源至运行均无所碍,病情可待康复。这种思想,亦可以拓展到痿证、虚劳等慢病中。

  老年诸病的治疗,是目前医学界探索的一个重要话题。尤其在慢病治疗中,要尽可能明确诊断,警惕危重疾病的不典型表现,以免产生漏治、误治,耽误病情。依据老年人的病机特点,用药不能过于偏颇,同时剂量不能过大,切不可急于功成。过寒、过热、过于补益均非所宜,当需重视脾胃气机变化,寒热平调,平中有偏,予温凉寒热、补益行气并用,然后调整药量性味,徐徐见功,中病即止。正如蒲辅周云:“宁可再剂,不可过剂。”

  笔者依据对脾胃气机理论的探索,举诊疗医案一则。

  李某,男,88岁,2019年1月17日寻诊,轮椅推入。手足震颤不止半年,住院完善头颅检查未能明确病因,既往“冠心病”病史10年,长期口服二级预防药物。因久治不效,不愿再做西医检查,求诊于门诊。症见手足持续震颤,活动及静止无明显区别,时感头昏,喉间痰着,脑中轰鸣,口气臭秽,善饥欲食,食入难化,夜甚难寐,夜尿甚多,大便正常。舌暗红,苔白腻,脉沉细。

  处方:党参15克,黃芪 30克,茯神15克,白术10克,陈皮15克,姜厚朴15克,枳壳15克,柴胡5克,莪术10克、石菖蒲15克,竹茹15克,胆南星15克,郁金10克,蜈蚣1条、炒僵蚕10克,烫水蛭3克,隔山撬30克,鸡内金15克,川牛膝15克,蜜远志10克,响铃草15克,乌药10克。14剂。水煎服,日1剂。

  按:患者为老年男性,本诸不足,又曾因工作原因食厚味饮酒,退休后赋闲,久患疾病,情绪不佳,从而正气虚馁,化源不足。治风先治血,依据患者病机特点,当从脾胃中见功,予党参、黄芪、白术、茯神健脾;隔山撬、鸡内金、莪术消积导滞;陈皮、枳壳、厚朴、柴胡升降气机;胆南星、竹茹化痰;郁金、石菖蒲、远志通窍;蜈蚣、僵蚕、水蛭、川牛膝等活血祛瘀,予14剂再诊,患者震颤竟未再发。(徐健众 重庆市中医院)

养血息风止痉治疗头部上肢抖动

   (2022-12-20 10:16:05)[编辑][删除]


时间:2020-10-23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赵作伟

  赵某,男,53岁,农民。主因胸部以上摇动2天,于2020年9月21日首诊。患者于2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摇、嘴角抽动、上肢抖动。随即在运城某医院做头部MRI、肝胆、甲状腺B超、化验肝肾功能、血常规等均未发现异常;EKG示心动过缓。因诊断不清未予治疗。2天来抖动发作较前频繁、幅度增大,请中医诊治。患者平时纳食正常,不疲乏,口不干喝水不多。让其上肢前伸时,可见双手大范围扑翼性抖动,前臂平放桌上可见肌肉无规律收缩,不能自止。查见脉沉弱,舌正。神经系统检查,未引出病理反射。

  笔者之前没有遇见过这种病症。思其突然发病、胸部以上部位动摇不定符合风邪“善行数变”“风胜则动”以及“伤于风者,上先受之”的特点,故而究其病因乃风邪为患引起。中医的“风”有外风和内风之分,患者没有恶寒发热、肢体肌肉疼痛等症状,在排除外风致病后,考虑属于内风为患。因肝为“风木之脏”,《内经》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之谓,进一步确定病变脏腑定位在肝。又因“肝藏血”“体阴而用阳”,在排除热极生风和肝阳上亢的情况后,最常见的是由于肝阴(血)不足而引起阴虚风动。故该患的病机应为肝阴不足,阴虚风动。治宜滋阴潜阳,平肝息风。遵中医“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原则,遣当归、白芍补养肝血,生地滋肾阴,因“肝肾同源”,滋肾阴也就是补肝阴,合之使肝血(阴)充足,水能涵木则风自息。患者的主症是肢体抖动,再加大队有息风止痉作用的药物,以消除抖动的症状:桑叶、菊花平肝息风;天麻、钩藤祛风止痉;生龙牡潜阳息风;僵蚕、地龙、蝉脱息风止痉。甘草合白芍乃芍药甘草汤缓急止痉。诸药相合使肝血充足,风息痉止,则肢体抖动应止。所用方药如下:

  当归10g,白芍15g,生地15g,桑叶10g,菊花10g,天麻10g,钩藤15g,僵蚕10g,蝉蜕10g,地龙12g,生龙牡各30g(先煎),炙甘草6g。2剂,水煎服。因对治疗效果缺乏自信,告其药后来复查。然患者未再来。电话询之,告曰:第一天药后晚上肢体抖动就减少,幅度减小,第二剂药后病就再未发,已像好人一样,感觉完全好了。追访至今,病未再复发。(赵作伟 山西省绛县中医院)

夏季烦热口渴来点石斛药膳

 (2024-06-05 14:55:06)[编辑][删除]
夏季烦热口渴 来点石斛药膳
摘自2024-6-3中国中医药报
胡佑志 四川省彭州市中医医院
石斛不仅是一味中药,也是常见的保健滋补佳品。中医认为,石斛味甘、性微寒,入肺、胃、肾经,具有益胃生津、滋阴清热等功效。夏日炎炎,容易伤阴津、伤胃气,出现烦热口渴、口燥咽干、汗出心悸、食少呕逆、视物模糊、腰脚软弱、舌红少津等症状,非常适合食用些石斛药膳进行调理,下面推荐几款食谱。
石斛瘦肉汤
材料:石斛、芦根各15克,猪瘦肉200克,食盐、老抽少许。
做法:石斛、芦根洗净,猪瘦肉洗净切成片,三味一同置于砂锅内,加水约2000毫升,用旺火煮沸后,改小火煮约2小时,放入调料即成。
功效:吃肉喝汤,每日1剂。有养阴清暑、除烦止渴之功,适用于因暑热伤津者、糖尿病阴虚内热者。
石斛花生米
材料:石斛25克,花生米100克,食盐、生姜片适量。
做法:石斛、花生米洗净沥干,放置于砂锅内,加水2000毫升,先放盐、生姜及石斛,待盐溶化后,放入花生米。开火,先旺火煮沸,改小火继续煮约1.5小时即成。
功效:每餐食用花生米20~30粒即可,每日1剂。养阴润燥、清热生津,还具有软化血管的作用,适用于疰夏者,心脑血管患者也可适量食用。
石斛麦地莲煲猪心
材料:石斛、麦冬各15克,生地、莲子各20克,猪心1个,猪瘦肉250克,生姜3片,食盐适量。
做法:猪心切片,猪瘦肉切丝备用。石斛、麦冬、生地、莲子洗净,稍加浸泡,然后与猪心、猪肉、生姜一同置于砂锅内,加清水2000毫升,旺火煮沸,改小火煮约2.5小时,然后加入食盐调味即成。
功效:吃肉喝汤,每日1剂。清热养心,安神除烦,补虚健脑,可用于夏日养心调神。
石斛山药汤
材料:鲤鱼1条(约400克),石斛、玉竹各15克,山药20克,猪瘦肉150克,生姜片、食盐适量。
做法:鲤鱼去鳞、鳃,洗净切块,以生姜片下油锅煎至微黄。猪瘦肉切丝。石斛、玉竹、山药洗净,与鲤鱼、猪肉一同放入砂锅,加清水2000毫升,旺火煮沸,改小火煮约2小时,加入食盐调味即成。
功效:吃肉喝汤,每日1剂。可健脾开胃、养阴生津、补虚壮体。
复发性口腔溃疡治验二则
摘自2025-8-25中国中医药报
何鹏庆 甘肃省酒泉市中医医院
复发性口腔溃疡,又称复发性阿弗他溃疡、复发性阿弗他炎、复发性口疮,是一种常见的口腔黏膜疾病。复发性口腔溃疡以反复出现的、圆形或椭圆形浅表溃疡,伴灼痛为主要特征,具有周期性、复发性、自限性等特征。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与免疫、环境、遗传等因素相关,治疗多以药物治疗为主。复发性口腔溃疡属中医学“口疮”“口糜”范畴,多从虚火、实火两大类型论治,但临床亦多见寒热虚实夹杂者。笔者近日诊治多例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遵循辨证论治之规律,多有效验,兹整理验案二则,与同道共享。
案一
盛某,女,71岁,2025年6月15日就诊。主诉:反复口腔溃疡2年余,再发3天。患者平素体质较佳,2年前开始出现口腔溃疡,开始时未予重视,未系统治疗。自此后口腔溃疡反复发作,溃疡处疼痛难忍,多方求治,迭经中西医治疗而乏效,溃疡反复发作,呈周期性,痛苦难耐。3天前,患者口腔溃疡再发,经介绍来诊。刻下症见:患者神清,精神可,形体壮实,痛苦面容,无明显畏寒怕冷及恶风,时有右侧偏头痛,口干口苦,饮水如常,气短(既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史),胃脘痞满。大便不干,小便黄,夜寐欠佳。舌暗红中裂纹,苔白稍厚腻,边有齿痕。双脉沉弦濡偏实,左关弦实。查体:口腔内可见数个大小不一的溃疡,中央凹陷,周围可见红晕,表面覆有黄白色假膜,伴灼痛。
西医诊断:复发性口腔溃疡。
中医诊断:口糜。
病机:中焦脾胃郁热夹湿,少阳火热内热。
治则:升降脾胃,调和寒热,清泄少阳郁火。
方用甘草泻心汤加味:乌梅30g,干姜15g,黄连片10g,酒黄芩30g,当归20g,花椒5g,干石斛30g,生姜15g,大枣30g,生甘草15g,炙甘草15g,党参片30g,炒苦杏仁15g,茯苓30g,清半夏30g(捣碎)。5剂,水煎分3次温服,每日1剂。嘱患者清淡饮食为宜、规律作息。
6月24日二诊:患者诉服药后,口腔溃疡消失,口干、口苦较前减轻,饮水如常,气短,胃脘痞满消失,二便调,夜寐可。舌红中裂纹,苔白稍厚腻,边有齿痕。双脉沉弦濡偏实,左关弦实较前改善。查体:口腔溃疡已全部愈合。目前少阳郁火仍有,脾胃寒热错杂之象,仍然存在。上方去生姜、大枣、炒苦杏仁,生甘草、炙甘草减为10g,加炒桃仁15g、丹参30g。5剂,服法同前。
7月9日随访:患者诉口腔溃疡再未复发,嘱其清淡饮食为宜,规律作息。
按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述曰:“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起卧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白乍黑;蚀于上部,则声喝(嘎,声音沙哑),甘草泻心汤主之。”后世以此方治疗口腔溃疡、白塞氏综合征等,疗效确切。《伤寒论》第158条述曰:“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伤寒中风,当从汗解,医反用下法虚其肠胃,致邪气入里,而见下利、完谷不化、腹鸣、心下痞满等证,医者又误用下法,致心下痞硬更甚,故用甘草泻心汤以补虚泻热、调和寒热、升降阴阳。据此可见,甘草泻心汤主治胃虚客热之痞。《金匮要略》以甘草泻心汤治“狐惑”,亦当与脾胃失和相关。
本案患者形体壮实,溃疡反复发作,胃脘痞满,双脉沉弦濡偏实,究其病机,当以寒热失调、升降失常之痞为主,故以甘草泻心汤为主,重用甘草以缓急止痛、补虚清热。患者口干口苦,小便黄,舌中裂纹,舌苔白稍厚腻,左关脉弦实,与湿热、胃津亏虚、少阳郁火相关,故以乌梅敛肝,以当归补养肝血,合黄芩、黄连之苦寒以清泻肝经之郁火,以茯苓、杏仁合半夏、生姜以化痰饮,以石斛合大枣以补益津液。
二诊时患者口腔溃疡消失,诸症较前好转,前方去大枣、苦杏仁,加丹参、桃仁以活血清热,守方续服。7月9日随访患者口腔溃疡再未发作。
案二
李某,女,71岁,2025年8月11日就诊。主诉:反复间断性口腔溃疡半年余,再发2天。患者平素体质较佳,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口腔溃疡,自此后口腔溃疡反复发作,伴灼痛难耐,多方求治而乏效,痛苦不堪。2天前,患者口腔溃疡再发来诊。刻下症见:患者神清,精神倦怠,痛苦面容,面色萎黄,无明显畏寒怕冷及恶风,口干口苦,五心烦热,胃脘痞满。二便调,夜寐欠佳。舌淡红苔白厚,显润。双脉弦紧细含数。查体:口腔内可见数个大小不一的溃疡,中央凹陷,周围可见红晕,表面覆有黄白色假膜,灼痛难忍。
西医诊断:复发性口腔溃疡。
中医诊断:口糜。
病机:脾胃寒热错杂,夹郁热。
治则:调和脾胃,清泄火热。
方用甘草泻心汤合乌梅丸加减:乌梅60g,细辛5g,黄连10g,当归15g,人参30g,花椒10g,干姜10g,炙甘草10g,酒黄芩10g,清半夏15g,生甘草10g,干石斛30g,玉竹30g,黑顺片5g(先煎)、肉桂15g(后下)。3剂,水煎分3次温服,每日1剂。
患者灼痛难忍,予以针刺治疗:左合谷、左外关、上星、右外关、右合谷,按照以上顺序行针刺治疗,平补平泻,留针20分钟后起针,患者诉针刺后疼痛明显减轻。
8月6日二诊:患者诉服药后,口腔溃疡消失,口干口苦较前减轻,五心烦热较前减轻,胃脘痞满消失,二便调,夜寐可。舌淡红苔白厚,苔润。双脉弦紧细,左脉弦实。查体:口腔溃疡已全部愈合。从脉症可见,患者当有少阳郁火之象,脾胃寒热错杂之象亦存在。方用乌梅丸合四逆散加减:乌梅60g,细辛6g,黄连片10g,当归15g,人参30g,花椒10g,干姜10g,干石斛30g,生甘草15g,胆南星30g,黑顺片5g(先煎)、北柴胡30g,枳实15g,赤芍30g,肉桂15g(后下)。3剂,服法同前。
8月14日随访:患者诉口腔溃疡再未复发,嘱其清淡饮食为宜,规律作息。
按 乌梅丸见于《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338条述“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后世医家据此多从“蛔厥”认识和解读乌梅丸,现今《方剂学》教材也将乌梅丸划入“驱虫剂”一章,导致厥阴病要方乌梅丸失于其用。乌梅丸除治疗“蛔厥”外,《伤寒论》中亦提及乌梅丸“又主久利”,现代医家也用其治肠易激综合征等,疗效确切。乌梅丸中乌梅渍醋,以酸味缓肝之急,又以人参益气、当归补血,以助肝之体;桂枝、花椒、细辛、附子、干姜之辛热,入少阴、太阴、厥阴三经而升达阳气;黄连、黄柏苦寒以清泻阳热。纵观全方,体现肝胃同治、寒热同调之思路。
本案患者面色萎黄、胃脘痞满,当从脾胃失和之痞证考虑:口干口苦、五心烦热当与肝经郁火有关;舌淡红苔白厚,显润,双脉弦紧细,观其舌脉,可见正虚、寒凝饮停之象。综合考虑,其病机以脾胃寒热错杂,兼郁热有关,符合厥阴病之正虚、寒热夹杂之病机,故以乌梅丸为主治之。因患者存在痞证之机,故合甘草泻心汤。黄柏善清下焦湿热,故去之不用;患者面色萎黄,脾胃津液不足,故以石斛、玉竹以滋养津液。附子、半夏系“十八反”之禁,笔者在临床中遇阳虚而痰凝者用之,无不良反应,但仍需严格把握剂量及药物用法。
因本案患者疼痛明显,笔者在阅读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王文德老师《针道摸象》一书时,留意到其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针刺验方,笔者师其法,按照先左后右之顺序,针刺合谷、外关及上星,合谷、外关以泻法为主,上星以平补平泻法,针后疼痛减轻。上星见于《针灸甲乙经•卷之三》,其曰:“上星一穴,在颅上直鼻中央,入发际一寸陷者中,可容豆,督脉气所发,刺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壮。”上星为督脉要穴,位于前正中线、发际上一寸处,可用治热病汗不出、风眩等多种病症,具有清泻阳热之用,上星与合谷、外关配伍应用,可清泻、透散郁热,学者可参考应用。
二诊时,患者诉口腔溃疡消失,诸症消失,但其左关脉弦实,当考虑肝气郁而化风之象,故以乌梅丸合四逆散加减治之。四逆散,由柴胡、枳实、芍药、生姜组成,为用治阳郁厥逆之佳方,具有疏肝泻热之用。其中枳实、芍药、生姜三味,为敦煌遗书《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小泻肝汤。小泻肝汤主治肝实,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迫急,时干呕者,具有清肝之用。患者左关脉弦实,考虑肝气郁而化风,故用四逆散加胆南星清肝泻热。8月14日随访,再未复发。
上述两则案例是笔者近期诊治口腔溃疡患者中较为典型者,总体来看,二者均具有脾胃寒热失调、少阳(肝胆)火热内郁的特征,笔者灵活应用经方泻心汤法,以甘草泻心汤为主,并加以清肝泻火、补养肝体之味,均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可供临床参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