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浊毒理论看葡萄膜炎的诊治

(2022-12-18 16:22:10)


时间:2020-11-04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王绍坡 孙润雪

  浊毒理论为国医大师李佃贵教授首创提出。李佃贵教授在多年临床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代全球生态环境的变化及疾病谱的深刻变革,提出了“天之浊毒”“地之浊毒”“人之浊毒”等中医新概念和新术语,指导临床多种疾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打破了胃癌前病变不可逆转的理论束缚,显著的疗效使得国内外患者慕名求诊。浊毒既是一种致病因素,又是一种代谢产物。浊毒理论是研究浊毒致病及机体处于浊毒状态时病理变化、演变规律、诊断和治疗的一种中医学说。浊毒是产生疾病的内因,浊毒不除,百病自生。

  葡萄膜炎相当于中医学“瞳神紧小”“瞳神干缺”的范畴。《原机启微》中对该病做了形象的描述,说:“其病神水紧小,渐小而又小,积渐之至,竟如菜子许。”《银海精微》中记载:“金井不圆,上下东西如锯齿,萹缺参差,久则渐渐细小,视物蒙蒙,难辨人物,相牵俱损。”该病常发于青壮年,反复发病,缠绵难愈,严重者可继发他病,如白内障、青光眼等,影响患者视力,甚至可以造成失明,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西医治疗葡萄膜炎多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而激素副作用较大,使机体抵抗力降低,而且在减量过程中,容易出现反复发作或病情加重,使得治疗困难。

  病因病机

  中医常见葡萄膜炎发病诱因为情志不畅、饮食不节、不良生活习惯及全身疾病的影响。肝开窍于目,肝经连目系,情志不畅、气机郁滞、气滞血瘀、日久凝滞为浊毒,浊毒滞留目系,而发生瞳神紧小的病证。瞳神紧小的病因不外饮食不节、饮食过饱或膏粱厚味,内伤脾胃,脾胃运化减弱,水湿内停,聚湿生痰,日久化瘀,水湿、痰饮、血瘀相互凝滞而成浊毒,浊毒内蕴中焦,导致中焦气机不畅、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浊毒侵犯而发病。不良生活习惯在葡萄膜炎中多见于过度用眼导致的眼疲劳,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电视、手机、电脑等视频终端产品的广泛使用,以致用眼过度导致眼睛疲劳,可以破坏机体相对平衡的免疫状况而诱发本病。现代人生活方式及节奏的改变,熬夜是另一个常见原因,长期熬夜,睡眠不足,可以导致生物钟紊乱,诱发免疫性炎症复发。

  现代医学认为葡萄膜炎是指发生在虹膜、睫状体、脉络膜的炎症,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主要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原因两大类,可由感染、损伤或免疫等多种因素引起,是眼科一种常见的疾病,好发于20~50岁的青壮年、身体内有细菌或病毒等病原体感染者、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者、患有眼部外伤者。本病的发病部位为葡萄膜,葡萄膜富含血管,又有血管膜之称,葡萄膜血流量大,血流速度缓慢,血液中的致病性抗原物质易在此处沉淀,所以是容易发生炎症的部位。另外葡萄膜有排泄眼中废物和有毒物质的作用,眼内炎性渗出物及有毒物质均经过葡萄膜的静脉系统排出眼球外,以维持眼球内外血供平衡。

  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病部位在血络,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出:“络乃聚血之所。”因人体眼球内血液总量的90%在葡萄膜,其中70%在脉络膜毛细血管层,所以葡萄膜为聚血之所,相当于中医的络脉。唐容川著有《血证论》,其中提到络脉相当于血液循环系统,尤其能体现微循环。林柳燕认为络脉的西医学概念可能与微循环障碍、微小血管病变等有关。因葡萄膜血流缓慢,易致浊毒物质滞留,因此本病为浊毒滞留于血络而发病。与其血液流变异常有关,薛雄燕对80例萄膜炎病人的研究发现血液黏度(ηb)、微循环滞留时间(MST)两项指标的增高最为显著,红细胞压积(HCT)有较显著的增高,血栓形成系数(TFL)明显升高,血液还原黏度(ηr)、血浆黏度(ηp)、纤维蛋白原(PFC)以及血细胞聚集系数(VAI)等四项指标都有平均44%的阳性率,血流变异常使血流阻力增大,浊毒物质不易排出体外而发病。因此,我们认为葡萄膜炎的致病因素为浊毒滞留,病变部位在络脉,在血络,病机关键为浊毒在络。

  治则治法

  根据浊毒理论治疗原则及治法结合本病的发病特点,自拟凉血解毒通脉汤治疗本病,其基本的药物组成为:生地、知母、生石膏、玄参、紫草、牡丹皮、金银花、黄连、黄柏、赤芍、丹参、当归、甘草。方中生地、知母具有清热凉血的功效,紫草、玄参具有凉血解毒的功效,共为君药;生石膏、金银花、黄连、黄柏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的功效,共为臣药;赤芍、丹参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当归具有活血止痛的功效,牡丹皮具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功效,共为佐药;甘草具有清解百毒的功效,而且可调和诸药,作为使药。全方共奏凉血解毒通脉的功效。其中方中金银花、玄参、当归、甘草四味药为四妙勇安汤的药物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止痛的功效,此方临床上常常用于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静脉炎、下肢深静脉栓塞等血管性疾病,而本病为血管膜之病,亦为眼部血管炎症类疾病,取用四妙勇安汤之意治疗本病有异曲同工之处。

  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生地黄具有对抗地塞米松对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抑制作用,并能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合成,能减少激素的副作用。知母具有解热、抗炎、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口服知母可拮抗正常人服用地塞米松对清晨血皮质醇分泌高峰的抑制,可明显减轻长期口服激素产生的副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玄参环烯醚萜苷起刺激免疫活性成分作用,可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金银花为清热解毒的良药,现代研究证明其含有绿原酸、木犀草素等药理活性成分,对多种致病菌及病毒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另外还可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活血化瘀药物能扩张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加血流量,抑制和解除血小板聚集现象,从而提高血液的流动性,增加组织的血液灌注,既有利于炎性渗出物的吸收,也能增强机体的新陈代谢及抗病能力,因炎症及瘀滞的减轻而能缓解疼痛的症状。活血化瘀药物具有改善人体免疫功能的药物有牡丹皮、丹参、赤芍、当归等。

  综上所述,凉血解毒通脉汤不仅具有凉血解毒、活血通脉的功效,而且具有激素样作用,可以减少外源性激素的用量,减少激素依赖性及激素的毒副作用,还具有通过调节整体免疫功能而达到增强人体免疫的功效,从根本上治疗本病,可以有效缩短病程,减少激素用量,减少患者病情的反复发作,临床治疗本病疗效显著,但其作用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王绍坡 孙润雪 河北省中医院)

葡萄膜炎浊毒证辨治

时间:2019-02-13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王绍坡 叶凤红

  葡萄膜炎属于中医学“瞳神紧小”及“瞳神干缺”范畴,瞳神紧小是指黄仁受邪,以瞳神持续缩小,展缩不灵,多伴有抱轮红赤、黑睛内壁沉着物、神水混浊及视力下降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眼病。本病若失治、误治,特别是不及时散瞳,极易造成黄仁后黏连,导致瞳神干缺或其他眼病,引起失明。瞳神干缺是指瞳神紧小症失治、误治,导致黄仁与其后晶珠发生黏连,瞳神失去正圆,边缘参差不齐,形如锯齿或花瓣,且伴有视力下降的内障眼病。

  病因病机

  结合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压力的增加,恣食肥甘厚味、饮酒过度,情志等因素,其常见病因有情志不畅,肝气不舒,肝失疏泄,易外感浊毒之邪,循肝经上扰于目,蒸灼黄仁及神水,发为本病;或因恣食肥甘厚味,脾胃积热,日久致浊毒内蕴,熏蒸黄仁及神水,发为本病;或因劳累熬夜,或病程已久,浊毒伤及肝肾,肝肾阴虚,津液受损,虚火蒸灼黄仁及神水,发为本病。

  辨证论治

  本病常见浊毒证型有外感浊毒、浊毒内蕴及浊毒伤阴。

  外感浊毒

  症状:起病较急、视物模糊、畏光、流泪、抱轮红赤、目珠坠痛、神水混浊、黄仁肿胀、纹理不清、瞳神紧小或展缩不灵等。

  治则:疏风解毒。

  方药:自拟疏风解毒汤:金银花、菊花、蒲公英、决明子、牡丹皮、荆芥、防风。

  浊毒内蕴

  症状:视物模糊、抱轮混赤、目珠珠痛拒按、神水混浊、黄仁肿胀、纹理不清、瞳神缩小、展缩不灵、可见神膏内细尘状混浊、舌红、苔黄、脉数等。

  治则:化浊解毒。

  方药:自拟化浊解毒汤:柴胡、黄芩、黄连、赤芍、牡丹皮、荆芥、防风。

  浊毒伤阴

  症状:病势较缓,或病至后期,视物昏花、眼干涩不适、白睛不红或微红、神水混浊、瞳神干缺、舌红、苔少、脉细数等。

  治则:滋阴解毒。

  方药:自拟滋阴解毒汤:生地、知母、天花粉、玄参、牡丹皮、荆芥、防风。(王绍坡 叶凤红 河北省中医院)

从《卖眼药图》看宋代中医文化

 (2022-12-17 04:59:13)[编辑][删除]

摘自2022-12-16中国中医药报
韩晓雯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展陈的《卖眼药图》摹本。
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医史展厅里,展陈着一幅《卖眼药图》,画上有两个人,左边的人头戴黑色高帽,身背布袋,他的帽子上、布袋上都装饰着眼睛的图案,身上还挂有大大小小数十只眼睛。他上身前倾,手里拿着一瓶眼药,正要递给右边的人。右边的人则用手指着右眼,示意有眼病。
这幅画的原件是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南宋杂剧《眼药酸》册页,描绘的是戏剧中的场景,所以画中人夸张的装束便也可以理解了。为何叫眼药酸呢?酸是宋代官本杂剧的角色名称,一般指秀才士子,咬文嚼墨却不太懂人情世故,画中这位医生便是位儒医。这幅册页是为宣传杂剧而画,可见广告画在南宋时期就已经出现,比西方公认最早的印刷广告——1473年英国出版商威廉•凯克斯顿为宣传宗教内容的书籍而印制的广告,还早了几百年。
画中最吸引眼球的就是这位医生略显怪异的造型,前后挂满绘有眼睛的幌子,显示了他眼科郎中的身份。宋代各行各业的服装都有一定的“规格”,《东京梦华录》卷五“民俗”条载:“其卖药卖卦,皆具冠带,至于乞丐者,亦有规格。稍以懈怠,众所不容。其士农工商,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眼科医生在宋代时期已是专门的职业,在绘画作品中,以眼睛装饰表明身份的医生形象并不少见。南宋李嵩所画的数件《货郎图》,画中货郎脖子上就套着一圈眼睛。山西右玉宝宁寺元代水陆画中,左列第五十七幅所画的是“往古九流百家诸士艺术众”,即社会上的各行从业者,其中上排左边有一位老郎中,黑袍黑帽,帽子上贴着眼睛圆牌,身上挂着眼睛招牌,背着的包袱上也装饰着大眼睛。他和各种工匠一起四处游走,寻找主顾。这些走街串巷的游医,并不见得是专门的眼科医生,而更多的是用这种引人注目的眼睛造型的广告标志吸引路人,使人们一望便知其身份,以招揽生意。
还有学者指出,眼睛与医生治病的方式有关。“望闻问切”四诊法中,“望”位于首位,是最重要的诊断手段,所用到的就是眼睛。所以,眼睛图案的象征意义逐渐从眼科医生扩大成为所有医生的标志。
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伴高热治验一则
摘自2025-8-27中国中医药报
廖成荣 重庆市垫江县中医院
化脓性扁桃体炎是一种喉咙急性感染疾病,常发作突然且发展迅速,容易反复发作,属于常见的呼吸道感染类型之一。近年来,笔者采取抓主症、合理选择主方并合方使用,治疗本病常常能够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总结验案一例如下。
李某,男,34岁,2025年7月16日首诊。主诉:全身酸痛6天,反复高热1天。6天前,患者无诱因出现全身酸痛、咽痛,伴口干、四肢乏力,偶有咳嗽,无咽痒,无咳痰,无寒战、发热,无鼻塞、流涕,无潮热、盗汗等不适,未引起重视。1天前,患者在上述症状基础上出现高热,遂于某诊所就诊,测体温38.5,予以肌肉注射药物(具体不详),约1小时后体温恢复正常。后反复发热,最高体温达40,多次口服布洛芬退热,均效果不佳,故来求诊。刻诊:精神萎靡,反复高热,咽痛剧烈,肌肉酸痛,口干,乏力,无咳嗽。纳食差,睡眠差,大便干结,小便黄。舌质淡,边有齿痕,舌苔薄黄腻,脉弦细。查体:体温39.7。咽部黏膜充血,扁桃体度肿大,表面有白色脓点。肺部查体未见异常。2025年7月16日胸片提示:双肺及心影未见明显异常。
西医诊断: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
中医诊断:乳蛾(热毒炽盛,克于咽喉)。
治法: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祛脓退热。
方用银翘马勃散合升降散合五根汤加减:金银花30g,连翘30g,马勃9g,炒牛蒡子9g,射干9g,葛根30g,白茅根30g,芦根30g,板蓝根30g,藿香12g,红花6g,熟大黄6g,川贝母3g,蝉蜕9g,僵蚕12g,姜黄15g。3剂,每日1剂,水煎服。
7月21日二诊:7月16日服药2次,当晚即觉咽痛减轻,次日体温完全恢复正常。询知长期大便不成型,时有胃脘胀满,睡眠欠佳,容易汗出,咽部不利。舌质淡,边有齿痕,舌苔薄黄,脉弦细。辨证为脾虚湿盛、余毒克咽,治当健脾燥湿止泻、清解咽部余热。方用柴芍六君子汤、理中汤合升降散加减:北柴胡12g,白芍15g,党参片30g,麸炒白术18g,茯苓24g,甘草片6g,干姜12g,陈皮12g,姜半夏15g,麸炒薏苡仁30g,金银花18g,连翘18g,蝉蜕6g,炒僵蚕9g,炒酸枣仁18g,浮小麦30g。5剂,每日1剂,水煎服。
7月31日电话随访,未再出现咽部不利,且胃脘胀满消失,大便逐渐成形。告愈。
按 就诊时患者处于高热状态,且咽痛剧烈,伴有肌肉酸痛、口干、乏力等,查体时发现咽部黏膜充血,扁桃体肿大、表面有白色脓点,如何快速缓解症状成为当务之急。主方选用银翘马勃散、升降散、五根汤加减调治。《温病条辨》载:“湿温喉阻咽痛,银翘马勃散主之。”方中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散结消肿;马勃、牛蒡子疏散风热、解毒利咽;射干解热毒、利咽喉。诸药合用,功达解毒利咽之效,尤其以风热湿邪郁而上攻咽喉者为佳。本例患者咽痛、苔腻,故而选用。
升降散出自《伤寒瘟疫条辨》。原方由僵蚕(酒炒)、蝉蜕、姜黄、生大黄4味药组成,有升清降浊、散风清热、解毒透邪之功,主治温病“表里三焦大热,其证不可名状”者。方中僵蚕息风止痉、通络止痛、化痰散结;蝉蜕疏散风热、利咽透疹、明目退翳、解痉;姜黄破血行气、通经止痛;大黄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本例患者高热、咽痛、大便不通,存在“表里三焦大热”,故而选用。
五根汤出自《疼痛妙方绝技精粹》一书,具体由葛根、板蓝根、山豆根、白茅根、芦根、藿香、红花、大黄组成,具有解毒利咽、祛邪退热之功。方中芦根、白茅根、葛根发汗解肌、养阴生津;板蓝根、山豆根凉血利咽、清热解毒;藿香芳香化浊;热邪壅滞,易于结聚,内炽于大肠,外克于咽喉,而加重病势,故选用小剂量红花活血通络、祛瘀止痛,选用小剂量大黄釜底抽薪以泻下攻积、荡涤积滞。本例患者高热、咽痛、口干、大便干结,故而选用。因药房缺山豆根,故而未用而选加川贝母清热散结。三方合用,合力而治。
药用对症,故服药当晚咽痛即觉减轻,次日体温完全恢复正常。二诊时患者诉长期大便不成形,更加佐证首诊大便干结为热滞肠道之实。辨证为脾虚湿盛、余毒克咽,主方选用柴芍六君子汤、理中汤、升降散以健脾燥湿止泻、清解咽部余热。方中柴胡、白芍疏肝畅达气机;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健脾燥湿;加干姜、炒薏苡仁取理中汤之意温中止泻;加金银花、连翘、蝉蜕、僵蚕取升降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