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茹古涵今论治血液病

(2022-12-18 14:53:02)


时间:2020-11-06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周永明

  血液病大多属于临床疑难病,证情多变,涉及范围广,治疗难度大,死亡率高,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其中许多疾病曾被人们称为“不治之症”。中医研究血液病的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疗效独特,需要我们不断学习,精于医理,勤于临床,茹古涵今,论治血液病,以丰富的理论、良好的疗效体现中医药治疗血液病的特色优势,展示中医药治疗血液病的学术思想。

  熟读经典 指导临床

  中医药经典著作是中医药学的根基,是对中医药学创立和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中医各家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对中医药学基础理论、临床实践、用药规律的高度概括,融入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丰富内涵。熟读经典,可以学习中医药学的思维方式、理论体系、辨证论治方法,用以指导临床、遣方用药。

  血液病的理论和实践离不开中医药经典的指导。如对血液病出血的治疗,我们从《灵枢·百病始生》“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中悟出了“脾肾气火相关”的理论,采用“健脾益肾、泻火宁络”的治疗方法,用于临床每获良效。临证治病以经典所论为依据,把握中医血液病的学术特点,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丰富和发展中医血液病学。

  师古不泥 推陈出新

  中医血液病的众多医学理论,源于《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从事中医血液病的临床研究,要在学术上恪守“茹古涵今,兼收并蓄,立足临床,重在创新”的治学思想,在临证实践中不墨守成规,不因循守旧,师古而不拘泥,对前贤提出的理论、原则、公式和经方则能通过自身体验和不断总结加以补充或发挥,敢于突破,推陈出新,提出与众不同的新见解,在学术思想上可以别具风格,成为“一家之长”。

  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多以正虚论治,再障的病位虽在于脾肾,然其病机却牵涉到瘀毒邪伏。盖中医学有“正虚容邪”“至虚之处便是容邪之所”之说,再障由于脾肾等脏腑功能的亏损,气血运行的失常,致使机体内的生理或病理产物不能及时排出,蕴积体内而化生瘀毒伏邪。内伏瘀毒之邪久留不去,造成瘀毒在体内累积,累积之邪易与本已失调虚损脏腑之气血相搏结,又加重了脏腑的亏损,阻滞气血的运行,久之形成瘀血邪毒,进一步深入营血、邪毒内陷,灼血伤络,损精耗髓,而致精髓枯涸,血生乏源,从而出现邪实正衰、虚实夹杂之证。因此脾肾亏损是导致阴阳失调、生血障碍的根本原因,而瘀毒邪伏是导致精亏髓枯、气血不生的病理基础。由此我们提出了 “健脾补肾化瘀解毒法”治疗再障的方法,并获得了良好的疗效,据此制定了一整套治疗再障的方案,研制了系列成药,并通过实验研究证实了健脾补肾化瘀解毒法治疗再障的临床疗效和作用机理。

  精于辨证 可治奇难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髓。《黄帝内经》曰:“治病必求其本”,疾病的表现,有常有变,只有抓住疾病的本质,才能辨证求因,审因论治。天下之病,变态虽多,其本则一,天下之方,治法虽多,对证则一。凡治病之道,必确知为寒,则竟散其寒,确知其热,则竟清其热,一拨其本,诸证尽除矣。如寒证给予温散,热证投以清热,病因既除,则一切症状便会消除。

  如一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自诉腰背两胁及骶髂疼痛三年余,西医用VAD等化疗方案治疗4疗程达到部分缓解,但骨痛反复无明显减轻。就诊时患者疼痛难忍,影响行动,面色苍白,低热神疲,摄片示头颅骨、髂骨多处均呈骨质疏松或鼠咬状骨质缺损,伴肋骨骨折、胸腰椎骨质疏松,血红蛋白64g/L,血清单克隆免疫蛋白IgG 62g/L,骨髓浆细胞明显增生占23%,且有形态异常。舌苔薄少润,脉象弦大而数,辨证为肝肾阴虚,痰瘀互阻,经络之气失和,治以补肝肾,兼以化痰瘀、通络脉,药用桑寄生、川断、补骨脂、枸杞子、白芍补益肝肾,温宣痹阻;配赤芍、桃仁、山甲、白花蛇舌草、蜀羊泉活血解毒;陈胆星、桑枝、秦艽、徐长卿等化痰通络,服药二周低热已退,腰胁及背骶部疼痛明显好转,再予原方出入治疗三个月后,血红蛋白升到112g/L,血清单克隆免疫蛋白IgG 36g/L,治疗一年后复查X线摄片见头颅、肋骨等骨质结构已基本正常。

  遣方有道 选药精当

  血液病的诊治当依据辨证,制方严谨,用药精当,方可药到病除,临证还需因人因证而异,不拘门户之见,以疗效为准绳,遣方用药,撷古采今,以轻灵取疗效,以重剂起沉疴,加减化裁。用药宜温而不燥,寒而不偏,滋而不腻,理气而不破气,活血而不动血,当补才补,不滥用补法,以防壅土而滞胃气。即谓读古人之书,宗名家之法,而不必拘泥于原来之方,要师其意以切合具体病情,使之恰到好处,才能对血液病的临证用方具有创新之处,独具匠心。

  如急性白血病之邪毒遏伏上焦气分,证见胸膈烦满,时或呕哕,可仿仲景泻心汤苦辛开降法,然不用黄连干姜,改用青蒿配黄芩取其微苦微辛以清上焦,再合用栀子豉汤、枳壳、陈皮、桔梗等宣畅气机,清化上焦邪毒。对方药配伍的细微差别,用量多少之作用异同,皆要潜心研究,诸如对四逆散、消遥散、越鞠丸主治之异同,附子、肉桂、干姜配伍之差异,黄芩、黄连、黄柏等在应用上的微妙区别,都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临证选药时要考虑到一药多性、一药多用,善调肝木,相和五脏,如肝木克土,病及肝、脾、胃诸脏腑时,尽量选用既有利于疏肝理其血气,又有益于健脾和胃而无伤胃滞脾之弊的药味。肝体阴用阳,性喜调达润养,脾主健运,性喜燥恶湿,选方用药注意到润燥得宜、刚柔相济,随证施治,获取良效。(周永明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


再障性贫血案

 (2017-12-26 04:56:30)[编辑][删除]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由多种原因、多种发病机制导致的造血干细胞和骨髓微环境严重损伤,从而出现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性综合征,以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和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临床以贫血、出血和感染为主要表现。确切病因尚未明确,再障发病可能与化学药物、放射线、病毒感染及遗传因素有关。再障主要见于青壮年,其发病高峰期有2个,即15~25岁的年龄组和60岁以上的老年组,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

根据骨髓衰竭的严重程度和临床病程进展情况分为重型和非重型再障以及急性和慢性再障。慢性再障属于常见的血液系统难治性疾病,目前国际上对慢性再障的治疗尚无有效治疗手段,其中依赖于输血的慢性再障可采用环孢素联合促造血治疗;不依赖于输血的慢性再障可采用环孢素和(或)促造血治疗,通常副作用明显且治疗费用较高,往往令一般患者难以承受。

该病属于中医学“虚劳”“髓劳”“血证”等范畴,主要表现为气血亏虚、脏腑失和,正如《张氏医通》所载:“人之虚,非气即血,五脏六腑莫能外焉。”脾肾亏虚是该病的基本病理机制,脾主统血,主运化,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肾生骨髓,主藏精,精血同源;肝藏血,主疏泄,调畅气机,肝虚气郁亦可影响脾肾的气化功能,从而加重病情,故临床治疗应以健脾补肾为主,滋阴养肝为辅。大量研究证实,健脾补肾中药能改善造血微环境,促进造血干细胞分化、生长,对缓解再障患者临床症状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慢性再障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一个优势病种。现介绍一则本人近期成功治愈的案例,供大家临床参考。

典型病案

患者,男,80岁。2017年11月23日初诊。诉间断乏力4年,加重半月。患者4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周身乏力,双下肢为甚,伴偶有头晕,无呕血黑便,无腹痛腹泻,无胸闷胸痛,未予重视和系统诊治。近半月患者乏力逐渐加重,伴头晕、心慌,无胸痛,活动后明显,在他院诊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特来我院就诊,要求中医保守治疗。刻下症见:乏力,伴头晕,面色苍白,偶有心慌气短、咳嗽咳痰,无发热,偶有牙龈出血,平素性格急躁,口干,间断腹胀,纳差,眠多,大便不成形,夜尿频,2~3次/夜。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弦。

诊断:气血两虚型虚劳。

治法:益气养血,疏肝健脾补肾。

处方:生黄芪60克,当归20克,柴胡10克,黄芩6克,炒枳壳12克,白芍20克,党参15克,炒白术15克,熟地15克,炒山药30克,盐杜仲10克,枸杞子15克,天花粉15克,阿胶10克(烊化),大枣15克,炙甘草6克。日1剂,水煎400毫升,分2次服。

服上方3剂后,患者诉乏力较前减轻,头晕好转,食欲增加,夜尿减少,效不更方,嘱守上方续服1周。12月4日患者诉诸症好转,无特殊不适,嘱守上方再服1周;12月12日基本告愈,嘱定期随访复查。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记载:“男子脉虚沉弦,无寒热,短气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时目瞑,兼衄,少腹满,此为劳使之然。”全面论述了虚劳的脉症,是后世治疗虚劳的重要纲领。劳而伤阳,阳气不足,在面则色白,在肺则呼吸短气,在腹则里急,在肾与膀胱则小便不利、少腹满;劳而伤阴,阴精不能滋养肝目则目暝;兼衄者,阴虚阳浮或阳虚不固皆可致络破衄血也。治疗以益气养血,疏肝健脾补肾为法,方中重用黄芪、当归为君,取当归补血汤之义益气养血;辅以柴胡剂疏肝,党参、白术合四君子汤之义健脾,熟地、山药、杜仲、枸杞等补肾,共奏疏肝健脾补肾、和调脏腑阴阳之旨;大枣、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共为佐使,全方配伍合理,气血同补,脏腑阴阳调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