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中医药干预指引
(2022-12-18 05:06:5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疫病防治专家委员会 (2022年12月10日)
一、治疗方案
(一)成人治疗方案
1.症见发热、恶风寒、肌肉酸痛、咽干咽痛、乏力、或鼻塞流涕、或咳嗽者,宜服用具有疏风解表功效的中成药,如疏风解毒胶囊(颗粒)、清肺排毒颗粒、散寒化湿颗粒、感冒清热胶囊(颗粒)、荆防颗粒、正柴胡饮颗粒、九味羌活丸(颗粒)、四季感冒片、感冒疏风胶囊(片、颗粒)等。
2.症见咽痛明显,发热、肌肉酸痛、乏力、或咳嗽者,宜服用具有疏风清热,化湿解表,清热解毒功效的中成药,如连花清瘟胶囊(颗粒)、金花清感颗粒、化湿败毒颗粒、宣肺败毒颗粒、热炎宁合剂、银黄清肺胶囊、连花清咳片、六神丸(胶囊)、银翘解毒颗粒、金叶败毒颗粒、蓝芩口服液、复方芩兰口服液、清咽滴丸、喉咽清颗粒、桑菊感冒片、夏桑菊颗粒、痰热清胶囊、双黄连口服液、柴芩清宁胶囊、抗病毒口服液、感冒退热颗粒、消炎退热颗粒、清开灵颗粒、小柴胡颗粒等。
3.症见咳嗽明显者,宜服用具有宣肺止咳功效的中成药,如急支糖浆、咳速停糖浆、宣肺止嗽合剂、通宣理肺丸(颗粒、口服液)、杏苏止咳颗粒、连花清咳片、杏贝止咳颗粒、橘红痰咳液、感冒止咳颗粒等。
4.症见乏力、伴胃肠不适、如呕吐、腹泻者,宜服用具有化湿解表功效的中成药,如藿香正气胶囊(丸、水、口服液)等。伴便秘便干者,可服用防风通圣丸(颗粒)。
5.症见鼻塞流涕明显者,宜服用具有解表通窍功效的中成药,如鼻窦炎口服液、散风通窍滴丸等。
(二)儿童治疗方案
1.症见恶寒发热、肌肉酸痛者,可用小儿柴桂退热颗粒、小儿风热清口服液等。
2.症见发热、咽干咽痛、咳嗽者,可用金振口服液、儿童清肺口服液、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减味小儿化痰散等。
3.症见发热、食少腹胀、口臭、大便酸臭或秘结者,可用健儿清解液、小儿豉翘清热颗粒等。
4.症见咽痛明显者,可用小儿清咽颗粒、开喉剑喷雾剂(儿童型)等。
5.症见咳嗽明显者,可用清宣止咳颗粒、小儿止咳糖浆、小儿清肺止咳片等。
6.症见乏力、纳食不香者,可用醒脾养儿颗粒等。
考虑儿童体质特殊,病情变化迅速,宜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出现病情变化的,需及时就医。
(三)特殊人群如婴幼儿、哺乳期妇女、孕妇、老年人以及合并基础疾病人群
建议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各地医疗机构可利用“互联网+医疗”,开展居家健康指导、健康宣教、用药咨询等服务,指导群众合理使用中医药。
注意:上述中成药选择其中一种,按照说明书剂量服用,一般3~5天或症状消失即停止用药,如症状无缓解或加重,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二、预防方案
(一)药物干预
1.代茶饮:生黄芪9g、金银花5g、广藿香3g。每日一剂,开水泡服,代茶频频饮服。适宜普通人群的预防服用。
2.玉屏风颗粒:每次5克,一天三次。适宜容易体虚感冒、自汗恶风者预防服用。
(二)中医非药物疗法干预
1.功法锻炼:太极拳、八段锦等。
2.穴位按摩
(1)按揉合谷穴
位置:合谷穴位于虎口,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中点。
操作方法:采用拇指按揉法在穴位上操作,右手拇指按揉左手合谷,左手拇指按揉右手合谷。揉动的过程中,以自己感到酸胀为度,带动皮下组织运动,拇指和皮肤之间不能有摩擦。在两侧合谷穴上按揉持续时间各约3~5分钟,每天早晚各做1次。
(2)揉擦迎香穴
位置:迎香穴位于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
操作方法:采用擦法操作,左手擦左侧,右手擦右侧。先擦热双手,握空拳,以两手拇指指间关节背侧,紧贴于鼻梁两侧,上下摩擦;或以中指指腹上下摩擦。上下一次为一拍,可做4个八拍或以发热为度。每天早晚各做1次。
(3)按揉风池穴
位置:风池穴位于后枕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操作方法:采用拇指按揉法操作。双手放在头部两侧,掌心对着耳朵,双手拇指分别按在两侧的风池穴上。揉动的过程中,以自己感到酸胀为度,带动皮下组织运动,手指和皮肤之间不能有摩擦。
3.饮食有节
每日三餐规律进食,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食物多样,保证谷类、优质蛋白质类食物、新鲜蔬菜和水果摄入量,多饮水。如有食欲不振、腹胀、便秘等症状可在医师指导下进行药食两用食品辅助治疗,如萝卜、山药、薏米、藿香、菊花、荷叶、丝瓜、冬瓜等。
药膳,如银耳雪梨百合羹
组成:银耳、雪梨、百合、冰糖。
用法:银耳用温水泡20分钟,将泡好的银耳去根,撕成小块。雪梨去皮核,切成小块。百合掰成小块。将所有原料放入锅内,加入适量的水,烧开后调成小火炖煮20分钟,待锅内汤品炖制稍微粘稠,开大火加入适量冰糖,待冰糖融化后出锅,温食、凉食均可。每周三服。
4.起居有常
作息规律,夜卧早起,保障充分睡眠。顺应气候变化,及时调整衣物和室内温度,注意防寒保暖和节气保健。应避免到人群聚集场所。
5.劳逸有度
运动和休息适度,可适当运用中医功法锻炼,或根据个人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方法。
6.情志畅达
应保持愉快心情,切勿发怒,顺应自然规律,不厌长日,精神外向,对外界事物保持浓厚的兴趣,使气机宣畅,通泄自如。
三、康复方案
(一)中成药康复
1.症见气短、多汗、胸闷、心悸、干咳者,宜服用具有补肺益肾功效的中成药,如生脉饮、金水宝胶囊、蛤蚧定喘胶囊等。
2.症见乏力、纳差、腹胀、便溏者,宜服用具有健脾和胃功效的中成药,如补中益气丸、参芪口服液、潞党参口服液、香砂六君丸等。
3.症见失眠、焦虑、抑郁者,宜服用具有养心安神功效的中成药,如加味逍遥丸、百乐眠、舒肝解郁胶囊等。
(二)中医非药物疗法康复
1.艾灸疗法
常用选穴:大椎、肺俞、上脘、中脘、膈俞、足三里、孔最、肾俞等。
方法:大椎、肺俞与膈俞(或中脘与上脘):用温灸盒灸30分钟;足三里或孔最或肾俞:清艾条温和灸每穴15分钟。
频次:每日1次。选用艾灸疗法时,一般隔2天施灸1次,每穴灸10~15分钟,持续2周;症状明显可交替选用不同穴位每天施灸,5次后休息1~2天,然后继续施灸5次。10次为1个疗程。
2.经穴推拿
(1)穴位按摩:太渊、膻中、中府、肺俞、肾俞、大肠俞、列缺、中脘、足三里等,咳嗽、咽痒、干咳者,可加少商、尺泽等。
方法:以大拇指放置于穴位上,拇指指腹触摸皮肤并稍加按压,小幅度的环转按揉腧穴,以产生酸胀温热感为佳,每次1~3分钟。
(2)经络推拿: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任脉、督脉等。
方法:取坐位或卧位,均匀呼吸。用一手手掌大鱼际沿经络循行方向紧贴皮肤施力作直线往返快速摩擦,可两手掌交替进行,100~120次/分钟(每手摩擦50~60次/分钟),每条经络摩擦1分钟为宜。
3.耳穴压豆
常用耳穴:支气管、肺、肾、内分泌、神门、枕、脾、胃、大肠、交感等。
方法:耳穴压豆是将贴有王不留行籽的耳豆贴敷于相应耳穴并稍加压力,以穴位产生酸麻重胀感或发热为度。贴敷后每天自行按压数次,每次3~4分钟。每次贴压后保留1~2天,取下后让耳穴部位放松一晚,次日再以同样方法贴敷,一般5~6次为1个疗程。
4.拔罐
背腧穴为主,如肺俞、膏肓、脾俞、肾俞、大椎等。
作用:拔罐是简便的中医康复手段,在调节亚健康状态、治疗多种疾病方面有较好效果。
注意事项:拔火罐应注意防止烫伤及引燃易燃物,留罐时间不宜太长,拔罐时如出现四肢发冷、恶心呕吐、心悸、面色苍白、冷汗、头晕等应立即停止,并让患者平卧休息。
5.其他方法
可使用八段锦、太极拳等中医传统功法适当锻炼。
药针灸并用治老年新冠感染
摘自2023-4-24中国中医药报
杨志敏 广东省中医院
新冠病毒感染以发热、干咳、乏力等症状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腹泻等上呼吸道和消化道症状。重症患者多在1周后出现呼吸困难,急危重症者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凝血功能障碍及多功能衰竭。其病机往往寒、热、虚、实兼具,临床症状复杂多样、缠绵难愈,辨证稍有不慎极易误诊误治。笔者通过对患者脉证进行分析,运用中药汤剂联合中医外治法辨治一合并多项基础疾病的老年人感染新冠病毒案,收效较好,现整理分析如下。
患者女,79岁,2022年12月31日初诊。主诉:全身乏力4天。患者于2022年12月28日起出现全身疲倦乏力明显,咽部发痒,咳嗽伴黏稠白痰,自行服用退热西药及中药效果不明显。12月30日自测新冠病毒抗原,显示强阳性,为第二次感染。刻下:恶寒无汗,暂无发热,四末凉,倦怠嗜睡,动则气促,胸闷心悸,头巅顶部呈游走攻窜样疼痛,全身酸痛,大椎穴处、后背部明显,右胁肋部、心前区出现绞痛、刺痛。纳可,稍口苦,口干不欲饮;大便每日1次,量少、成形,排便无力;日间小便正常,夜尿2~3次。舌暗,苔厚黄腻,下眼睑边鲜红,脉浮滑,双寸位外移且稍弱,双关动浊迂曲,左右尺脉细数,脉息比3.1。既往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病史。平素规律服用硝苯地平30mg,每日1次;硫酸氢氯吡格雷25mg,每日1次;倍他乐克25mg,每日1次;单硝酸异山梨酯片20mg,每日2次。血压控制140~160/60~70mmHg。
处方用游气方加减:厚朴24g,生姜24g,清半夏18g,炙甘草12g,人参12g,桂枝12g,黄芩9g,茯苓24g,枳壳12g,苍术12g,杏仁15g,五味子10g。3剂,水煎服,每日1剂。
针刺双侧鱼际、神门、大陵、太溪、阳陵、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艾灸神阙、章门、云门、京门。嘱饮食不可过饱,近期不饮牛奶。
1月2日二诊:药后诸症改善,精神状态较好。现仍怕冷,咳嗽,痰白黄,黏稠难咯。昨日眠差,头部搏动性疼痛,今晨自测血压190/82mmHg,按平素剂量服用降压药后血压仍无下降。查体:舌红,苔微腻,脉象已无浮滑之象,双关动浊改善明显,两部脉偏沉,左寸瘀堵感,右部脉内移、尺弱明显。脉息比2.8。处方用小建中汤合四逆汤加减:桂枝15g,赤芍25g,生姜10g,大枣20g,炙甘草15g,熟附子10g,炮姜10g,五味子10g,红参15g,牡蛎25g。3剂,水煎服,每日1剂。予温和灸神阙、关元、涌泉30分钟,治疗后血压降至143/70mmHg。
1月6日三诊:服药后诸症改善明显,头痛已无,精神状态较佳。自觉寒热交替,早晨易疲倦无力;昨日夜尿10次,影响睡眠;今日下午腹泻4次,呈水样便。查体:舌红,苔黄腻,手足温,脉道内移,脉沉迟、左右寸应指明显;脉息比2.75。处方用小破格救心汤加减:大枣20g,炙甘草15g,熟附子10g,炮姜15g,五味子10g,高丽参10g(另炖),山萸肉20g,砂仁5g,生龙骨25g,生牡蛎25g,磁石20g。6剂,水煎服,每日1剂。
患者服药后全身疲乏感明显改善,无怕风怕冷,脉息比逐步提高,随访至今生活一切正常。
按
初诊时,患者外感风寒邪气,故怕风怕冷;寒性收引,寒邪痹阻经脉,故见全身酸痛、倦怠乏力;邪气从口鼻入肺,肺之宣发肃降不及,故见咽部发痒、咳嗽;脉息比低、嗜睡、排便无力,乃胃气虚弱、气血生化乏源的表现;胃虚则无力推动津液运化,酿生水饮痰浊,水饮停滞于胸膈,致气机升降失常,气机郁而不通,不通则痛,则见胸痹心痛诸症,痰浊壅塞脉道则见双关动浊。同时,患者又可见大便量少且排便无力、舌苔黄厚腻、左右尺脉数等火郁之象。由此可见,患者的病机为外寒困束、气滞于内、寒热错杂。
首诊时选用游气方加减,该方主治“五脏有余寒虚气、劳气、惊忧气”(《小品方•治胸胁痰冷气满诸方》),方中予桂枝驱散表寒;针对里虚水饮冲逆所致胸痹心悸诸症,遵循“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运用清半夏、生姜等温化水饮,茯苓淡渗利湿,搭配苍术健脾燥湿,以去盘踞中焦之痰浊;厚朴、枳壳以行气通腑、梳理气机;五味子酸收补益,搭配杏仁宣发气机,一收一散,调畅气机。针灸则一方面选取《灵枢•五乱》中“气在于心者,取之手少阴,心主之输;气在于肺者,取之手太阴荥,足少阴输”中治疗“心肺气乱”的鱼际、神门、大陵、太溪,以对治患者左右寸外移、胸闷心悸、胸痹心痛等上焦诸症,同时选择足三里、上下巨虚、阳陵泉等胃、大小肠、胆经的下合穴以通腑泄热;另外再选取分属肝、胆、肺经的章门、京门、云门。“门”字用于穴中,一为经络之气行走之门户,二为穴位作用的途径,可枢转经脉之气。肝主疏泄及肺主宣发肃降的生理功能对人体气机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因此艾灸上述穴位亦可推动气机运转,适用于患者局部气机不通所致痛证。待针灸完毕,患者当即表示自觉舒畅、胸闷解除,且在针刺后未再出现胸痹心痛等症状。
二诊时,患者腻苔渐化、脉已无浮滑之象、双关动浊改善提示郁火之象改善。根据李树森老师脉息术理论,患者脉息比为2.8,为明显少气。此时气不能发挥其固摄作用,故患者血压突然升高考虑为气不内守、阳气浮越于上所致。“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百病若少气,必建中为先。因此治疗上选用小建中汤以充养胃气,同时合用四逆汤以急救回阳,温补阳气,加用五味子酸收敛降、牡蛎重镇潜阳。同时艾灸关元、神阙以温补中阳,艾灸涌泉引火归元,使得浮越之阳气归于原位。艾灸后患者觉气机舒畅,血压逐渐趋于平稳,无再次升高。
三诊时,患者诉夜尿增多、多次腹泻,考虑为机体正气来复、驱邪外出之象。因患者为二次感染新冠病毒,且合并多种慢性基础性疾病,故在正气抗邪外出之后出现脉沉、脉息比低、疲倦乏力、动则气喘等正气不及之象,转投小破格救心汤。该方源于已故中医李可的破格救心法,李老认为“凡亡阳阴竭之端倪初露,心衰症状初现急投本方平剂”,处方由四逆汤、参附龙牡救逆汤、来复汤化裁而来,有扶正温阳、敛涩津血之效。
综上,本案中患者因年龄较大又合并多种基础病,在病机上存在风寒束表、胃气虚弱、津血不足等虚实错杂的情况。此时若直投滋腻之品补益气血,不但补之无功,且有加重火热之嫌。对于老年患者而言,其脉象之浮滑、动浊皆属假象,为浊阴僭越、阳不归位的先兆,须尽快消除这一症状。故先予游气方加减,以祛除在表之邪气、解除在里之水湿气滞。邪气去则虚象显露,故二诊选用小建中汤合四逆汤调和气血,温中回阳。阳气渐复,得以驱体内之余邪外出。但由于患者年老体弱,在祛邪过程中出现正气不足之象,故后续以小破格救心汤扶正温阳。纵观全案,合并多种慢性基础病的老年新冠病毒感染者病情反复迁延,常有危急之象,应重视脉诊辨证,细究病机,方能药到病除。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