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知都在至真中——《三因司天方》序
(2022-12-18 04:43:43)五运六气是中医学中探讨自然变化的周期性规律及其对人体健康和疾病影响的一门学说,是中华文明道法自然、整体观念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医基本理论的基础和渊源”(方药中语),承载着中医学“天人合一”思想的核心内涵,是中医基本理论的“根”和“魂”。中医理论中处处都是五运六气,人们日用而不知。
由于历史的原因,运气学说长期受到严重误解,成为中医学中传承最为薄弱的部分,严重影响了中医药学的继承发展,三因司天方的濒临失传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三因司天方的十六首方,首载于南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但在此书中并不叫“三因司天方”。有人认为,陈无择根据五运六气学说创造了这十六首方。那么,此十六方是否确为陈无择所创制的呢?晚清名医王旭高云:“运气证治方,载于《三因》书,系陈无择编辑,未知创自何人。”王旭高认为,此十六方乃经陈无择编辑后收录于所著书中,但不是陈无择创制的。王旭高的讲法有一定道理,因为如此重要的方,未见陈无择论述制方思路,也未见陈无择记载临床应用。陈无择之传人王硕的《易简方》中也未提及此十六方。陈无择之后,元代学者吴澄等对此十六方提出质疑,认为:“将各年病候及治方预先排定,让人到了某一年,就千篇一律地都用同一个方去治病,岂不误人!”十六方遂被束之高阁。
“三因司天方”之名出自龙砂医学流派
发源于江苏江阴的龙砂医学姜氏世医独具慧眼,传承并应用了三因司天方。清代乾嘉时期医家缪问曰:“见吾邑姜体乾先生治病神效,读其方必多至二十余品,心窃非之。然人所不能措手者,投剂辄效,殊难窥其底蕴也。后登堂造请,乃出宋板陈无择三因司天方以示。”此为“三因司天方”之名始见。缪问对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的运气十六方详加阐释,著成一书,名《司天方论》,也名《三因司天方》。
对“三因司天方”的名称,缪问有言:“代有哲人,论及司天,皆无所发明致治之理,使学者不欲卒读……滑伯仁云:不通五运六气,遍检方书何济。其推重司天,不綦重耶!”可见其所言之“司天”泛指五运六气,不是“司天在泉”的司天。姜健和缪问讲的“三因”,也不是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里的三因,陈无择讲的“三因”,承继了《金匮要略》“千般疢难,不越三条”的“三因”说,实指内因、外因及不内外因三种致病原因;而姜健和缪问讲的“三因司天方”,原意可能是指《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的司天方。基于他们给予“司天”的特殊概念,我们理解为他们称司天、司人与司病证为“三因”,“三因司天”是一种司天、司人、司病证相配合的整体思维模式。
因家母亲炙于龙砂医家薛文元,故笔者对龙砂医家推崇的五运六气之学和三因司天方笃信不疑。早年临床应用尚无把握时,尝把司天方作为备用,屡获奇效后,感欷如此好方竟未得到后世重视!因而,笔者后来在龙砂医学流派的传承工作中着意推广此十六方。令人欣喜的是,学用者多有取得意外奇效的感概。近年来《中国中医药报》报道了各地医者应用三因司天方的大量验案。如今,三因司天方已然成为中医临床热门方剂。
《黄帝内经》指出,运气有常有变,有胜气、复气,有至而未至、未至而至、至而太过、至而不及等变数,所谓“时有常位而气无必也”。五运六气的临床应用,“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这里所讲的象,不应局限于患者的征象,应综合“天、人、邪”三个方面,司天、司人、司病证。故三因司天方的应用,绝非质疑者所谓“将各年病候及治方预先排定,让人到了某一年,就千篇一律地都用同一个方去治病”这样简单,而是需要注重多因子的综合和动态变化。三因司天十六方提供的仅仅是针对常见运气格局的十六个组方思路。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从正有诗云:“病如不是当年气,看与何年运气同,只向某年求治法,方知都在至真中。”至于有些人刻板教条,不知道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运气原理,那是应用者的问题了。
将理论与临床诊疗经验相结合
2017年12月,北京市中医管理局为培养五运六气人才,设立“北京首批薄弱环节人才项目”,在全市中医临床单位遴选了29位骨干,委托龙砂医学流派传承工作室带教培训,北京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的张丽医生就是其中一位。张丽在学习中迅速脱颖而出,不仅在临床诊疗能力上突飞猛进,而且很快成长为五运六气教学的优秀师资。
据我所知,在学习五运六气之前,张丽作为一名针灸科医生,临床工作以针灸为主,很少使用中药;学习五运六气后,她很快能使用三因司天方诊治各科疾病甚至疑难杂证,在开方用药上实现了从短板到擅长的飞跃,在思维模式上则实现了回归经典。张丽将《黄帝内经》理论与三因司天方的临床诊疗相结合,对三因司天方有了深入的认识,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思考、总结,逐步整理出了三因司天方的临床使用方法,诊疗速度和疗效都得到了迅速提高。她多次在龙砂医学流派举办的五运六气学习班中作三因司天方临床应用的专题讲座,深受广大学员、同道的欢迎与推崇。短短几年,张丽已经成长为龙砂医学流派的主要传承人培养对象,并通过了考核,成为五运六气教学的优秀师资。她的成长源于其奉行“简单、自信、听话、照办”的学习准则,不怀疑、不犹豫、不纠结,坦荡自信,大胆实践,并能深入学习理论,体悟五运六气和三因司天方的原理,实现从“术”向“道”的升华。
现在,张丽将其学习三因司天方的心得和临床应用的经验整理成《三因司天方》一书。该书将十六首三因司天方逐一用《黄帝内经》有关条文解析,并结合临床医案,介绍每一首三因司天方审象握机的方法和临床诊疗要点,思路清晰,指导性强,所附医案真实可信,引人入胜,对临床医生学用三因司天方及五运六气必多裨益。(顾植山
三因司天方审平汤临证治验两则
摘自2023-9-6中国中医药报
宋金岭
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
《黄帝内经》中将金运之年分为太过、平气、不及三种情况,其中平气之年称为审平。金曰从革,语出《尚书•洪范》,引申为变革、肃杀、潜降、收敛、清洁之意。金运不及,则失于杀伐、清肃。
审平汤出自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用于卯酉之年阳明燥金司天、少阴君火在泉,可恢复肺金清肃之能。笔者临证应用审平汤,用“金曰从革”之理诊治疑难病症两例,疗效显著。
案一:交通意外后梦游案
一老翁,年逾七旬,数年前车祸后出现梦游,每月或半月一发,或十天一犯,平素入睡后则噩梦纷纭,询之梦之内容能忆起否?其曰:然。再询之,则曰每梦尽为杀伐抢掠偷盗之事,醒后记忆犹新。刻诊见:身体微丰,体格健壮,言语对答顺畅,二便尚佳,望之舌红苔腻,切之脉浮弦滑。细思此病已患数载,辗转求医,中西杂治,日虽久但效不显。忽由老翁所梦之象,脑海中显出“金曰从革”这句话。所梦之内容多为杀伐之事,正合金之肃杀之象。尚虑其外伤多瘀,且久病多瘀,亦在处方用药之考虑范围。思虑已定,遂处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审平汤、《伤寒论》桃核承气汤。7剂,以观后效。
二诊:服用前述方药,患者欣喜至极,七天之内只寐梦一晚,睡眠非常舒畅,醒后倍感轻松。辨证中的,药已取效,前方继服。
按
患者病起于车祸意外惊吓,根据中医象思维以及外伤瘀血致病两项原因,最终采用了三因司天方审平汤合桃核承气汤。采用中药治疗后诸症明显缓解,直至症状消失。该案例审证求因,能够找到瘀血致病,但是诸多病象难以解释。古人云“医者,意也”,此所谓也。
案二:跌仆后胸痛案
一老妪,年逾八旬,干农活时不慎跌仆,前身着地,之后便感前胸疼痛,难以呼吸,不能转侧。在医院行胸部CT检查未发现异常,遂求诊于中医。患者在门诊坐立不安,表情痛苦,遂针刺合谷穴、内关穴以行气活血、宁心安神。患者面容消瘦,精神尚可,言语清晰。舌质淡,苔薄白,舌底静脉未见明显迂曲,脉弦紧大。细思此患者病情,虽有跌仆病史,却未见明显瘀血征象,可并非无瘀血存在;病症出现在秋季,肺属金、与秋相应,病位在心肺,且年老心神肺魄俱亏,突发跌仆使得神魄涣散。陈无择三因司天方审平汤正与此相应,能使肺金恢复审平之态。此外瘀血之因尚需顾及。遂处以审平汤加苏木治疗。3日后患者诸证明显缓解,呼吸顺畅,偶有前胸隐痛。再处方3剂以善后。
按
审平之年为金运平气之年,《素问•五常政大论》云:“审平之纪,收而不争,杀而无犯,五化宣明……”此段经文明确描述了肺金平和之年的状态。肺金平和,杀伐清肃之性则在可承受范围之内,否则会出现杀伐过度、肺金失调的状态。该患者正值秋季跌仆发病,惊扰肺金,气血失和。方用审平汤平和肺金、濡润肺燥,加一味苏木活血疗伤定痛。此案急则治其标,采用针刺畅通气血,亦体现了中医在治疗急症方面有充分的施展空间。内治、外治结合,病症方能数天内若失。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