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首古代经典名方关键信息发布
本报讯(记者李娜)日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综合和规划财务司公布《古代经典名方关键信息表(25首方剂)》。
《关键信息表》中包含核桃承气汤、芍药甘草汤、半夏泻心汤、真武汤等25首古代经典名方的基本信息、现代对应情况及备注信息。具体包括出处,处方、制法及用法,药味名称,基原及用药部位,炮制规格,折算剂量,用法用量及功能主治。上述信息均用现代习用的规范格式表述。
关键信息表中列出了每首方剂的原方折算剂量,并在表中备注说明了每种方剂的日服用次数建议,应根据临床实际遵医嘱使用。考虑到上述折算剂量系依汉代度量衡直接折算,与当今主流用量存在不符的情况,表中备注在固定原方比例和每服量的基础上,结合安全性评价结果及临床用药实际确定日服总量。
http://image.cntcm.com.cn/data/1/images/2022/0929/16644192693421070_400x400.png
扫描二维码查看《古代经典名方关键信息表(25首方剂)》。
【探秘镇院之宝】河北迁安市中医院的培元抗感口服液
流感潜伏期一般为1~4日,起病突然,多有发热,可伴有咽喉痛、咳嗽、头痛、肌肉酸痛、畏寒及全身不适。迁安市中医医院的培元抗感合剂处方是在2003年预防非典用药的基础上进行了加减,方中重用金银花、板蓝根等清热解毒;黄芩、柴胡透表泄热;藿香、防风辛温,助各药发散表邪,透热外出,与辛凉药配伍,可增加辛散透表之力;黄芪扶正祛邪取其益气以御邪内传,使正气旺盛,则邪无内向之机;甘草调和诸药。诸药配伍,共奏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之功,具有较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疫情期间,培元抗感合剂及时应用于密切接触者及疑似病例,对迁安市疫情起到了有效的控制作用,同时通过各方努力,培元抗感合剂不仅可以在迁安市中医医院使用,还可供迁安市中医医院的医共体、医联体等单位使用。(李昌)
中医药抗疫征文优秀作品选登(19)
猜猜我是谁?我穿越千年的古风而来,曾伴先祖神农氏走天涯,与竹林名士把酒当歌;曾随扁鹊救死扶伤,跟仲景战瘟疫济苍生;唐代宰相曾为我修典,李时珍寻我翻遍华夏大地;我是四季有花的草木,我是亘古不变的矿石,我是血肉有情的良品;我是良药苦口的黄连、侠骨柔情的三七、千年老妖的银杏……
流光流转,乙亥岁末,庚子伊春,荆楚新冠,而后席卷全球,在这群逆流而上、口罩蒙面的白衣战士们面前,我又会是谁?中国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疫”的记载,至少已有3500年的历史,又据中国中医科学院最新编辑出版的《中国疫病史鉴》记载,中国至少发生过352次重大流行瘟疫。但从历史上看,中国史上从未发生过类似欧洲黑死病、鼠疫、大流感那样一次性造成数千万人死亡的悲剧,这不单单是我的赫赫战功,更是历代医家血肉相搏的抗疫智慧:张仲景解表散寒,李东垣补中益气,吴又可燥湿解毒,余师愚两清气血,王孟英清热除湿,杨栗山升清降浊……
这些先贤们的抗疫经验经过凝练,被张伯礼、黄璐琦、仝小林等院士专家带去了“九省通衢”的抗击新冠肺炎前线。如果说中医辨证论治诊断病情制定治疗方案,是战争中的指挥员;护士执行医嘱照料患者,是战争中冲锋在前的战士;而我则是中医手中的秘密武器,制胜法宝。中医专家们按照《黄帝内经》“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的排兵布阵,贯穿了这次新冠肺炎预防、救治和康复全过程。
第一招“未病先防”,安民心。对大量居家隔离的疑似患者和有发热、乏力等症状的人群,为他们提供通治方治疗,起到了消除症状、防止发病的作用。第二步“已病防变”,减伤亡。让轻型患者第一时间服用中药,防止转为重症,而患者到了重症时,配合西医救治,从而减少死亡。第三是“瘥后防复”,保成果。特别是加强非药物疗法,比如用艾灸加火罐治疗、五禽戏、八段锦等,可有效防止旧病复发或衍生出其他病。据统计,我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7万余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1.5%。临床疗效观察显示,中医药总有效率达90%以上。而我也摇身一变,成了鼎鼎大名的抗疫“三药三方”: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血必净注射液和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宣肺败毒方。
我是中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以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及康复保健的天然物质,主要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我性寒热温凉平,味酸苦甘辛咸;我有丸散膏丹,亦有注射液、凝胶剂、滴丸;我是全球抗疫中不可缺少的一角,是中医麾下的大将,和广大医护人员一道,组成抗疫战线上的兄弟连,共同守护着每一位患者的健康和医疗安全!(金利思 浙江省温州市中心医院)
中医药抗疫征文优秀作品选登(18)
忽闻荆桃气暖,睡眼惺忪自醉,昏昏然不知昼夜,怅怅然不明所以,忽而,亮光乍现,继而身处楼巅。眺眼望去,一派凄清场面。
仙鼠寒战,荆楚发炎。昔日记忆之江城,容貌大变。万人空巷不复,车水马龙何存?熙攘之闹市难寻,鼎沸之人声寂然。人人白布蒙口,疫情阴霾不散。忽现一人咳,继而百人咳、万人嗽,疾人求助医士,乃责华盖之疾变。是疫也,传变之迅疾,夺人之功夫,非寻常之疾患也,前有“非典”之为鉴,恐失治疫之良机。医者连夜呈报,人人谈疫色变。
不日,国令出:九省通衢闭,人不可出入。此疫,乃人人之疾患,如有外出归家者,须自行隔离半月,无恙者方可还乡。其人若有咳、热、泻、乏诸症,须自就医,报其踪迹,以寻其染者。然国人毋须自疑,健体宽心可矣。是时,恰逢新春,国人闻令后,皆闭门而不出。由此,疫稍稍缓矣。
然荆楚之疫日盛,在鄂之医、资、床已临尽矣,俄而择九州之医精湛者,急集援鄂;集华夏之资优厚者,直抵荆楚;派海内之技工巧者,驰建火雷。身着白衣白帽者穿入其间,解人苦楚;载物资车架者往来出入,火速驰援;平地万顷,须臾间二神耸立,世人惊叹。举神州上下之力,聚中夏力量之源,得海外诸友邦相助,华夏安然。
此疫,医染者千计,当为英雄。疾患拭咽易咳,唾染而感之危甚。衣着其身一日而不脱,似雨下般汗,辞亲人忧虑之眸,赴抗击疫情之前线。忘个人之死生、逆人流而驰援、驱疫情之阴霾、安人世之疾恙。古语云:大医精诚。若此者,盖前人所述之大医。悬壶济世,白衣执甲,九死无怨。
针砭药石,四诊合参,温凉寒热疗人病疾,五味四气助人康健,千载文化积淀,筑疗病活人之基,数辈潜心钻研,护炎黄子孙平安。荆楚之疫,华夏医术展非凡姿态,博采众家之长,古方今用,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三因兼顾疗其病痛,活人无数,标本同治疗人疾苦,愈人万千。
在鄂之岐黄医者,义胆忠肝,忘个人之疾苦,护一方之平安。发中西结合之号召,挺中医药人之脊梁。令江城樱花重娇艳,珞珈山下袅炊烟,少顷,卿卸下白衣,疲倦之面难掩更甚之笑颜。若此者,真乃吾辈之楷模也。
忽而天地皑皑白雪,寒英过后,鱼跃河面,绿树吐新,荆楚生机复现,行人熙攘、笑语欢声,波光粼粼,天水一线,在鄂之医者,皆功成而返,欢呼阵阵,阴霾消散。荆楚荆桃花开,飘香十里堤岸,白日光彩依旧,温暖万里河山。
又闻鸡鸣犬吠,忆梦如真似幻,仰望天际之弥高,望之坤灵之弥远。经疫而不垮,多难而兴邦。今中华之盛世,国泰民安,希明日之华夏,愈加灿烂!
庚子年春,神游于荆楚,立黄鹤楼巅,视诸般情景,觉醒,有感于斯文。
冬天悄然来临,随着气温骤然下降,此时也进入敛阳、补阳的好时节,阳气虚弱、气血不足的人更应该顺应自然规律,补肾防寒护阳气。冬季究竟该怎么养?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医师韩晓明给出以下五大养阳锦囊。
锦囊一:冬季常晒背
人体腹为阴,背为阳,心肺主之,背部的诸多穴位经络,尤其是最重要的督脉(位于后背正中线上),经常晒晒这些穴位能起到强壮心肺、调理脏腑气血的作用。但是晒太阳也有讲究,如果在阴天,日无光明,无光则阳气不足,阳中带阴,则不可以晒,要选日有光之时,一般上午11点到下午1点晒太阳最佳,此时空气较好,使人感到温暖柔和,时间20分钟到30分钟为宜,同时该时间段属午时,心经最旺,午时阳气最亢盛,午时过后则阴气渐盛,在阴阳交换的时候,宜稍作静养,此时保养心经则事半功倍。因此,在午时若能稍睡片刻,不仅对于养心大有好处,也可使下午工作精力充沛。
锦囊二:常揉三穴位
人体自带“阳气窝”,冬日每天揉一揉以下三个穴位,不仅在疾病治疗方面疗效明显,在补充阳气、强身健体方面也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涌泉穴:涌泉穴的位置位于足底部,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第2、3跖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每天晚上睡觉前可以放松地坐在床上,然后用手掌来回揉搓脚底,最好能够揉搓到脚底发热,然后再用大拇指的指腹位置点按涌泉穴,等到有酸痛感时可以停止换另一只脚,有助缓解手脚冰凉情况。
关元穴:关元穴位于人体“阴脉之海”的任脉,前正中线上,肚脐直下三寸处。古人描绘关元为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可见关元穴的重要性。每天可以关元为圆心,左或右手掌做逆时针及顺时针方向摩动3~5分钟。然后用双手食指指腹重叠在一起,点按穴位20次,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宜,经常按摩能起到补益元气、强身固精、祛寒回阳的效果。
三阴交:此穴为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交会之处,位于小腿内侧。经常用指腹按摩三阴交这个穴位,除可健脾益血外,也可调肝补肾,亦有安神之效。
锦囊三:少食生冷
《遵生八笺·冬季摄生消息论》中指出,“冬月阳气在内,阴气在外,老人多有上热下冷之患。” 立冬后天气逐渐转寒,寒为阴邪,易伤人体阳气,而阳气根源于肾,故寒邪最易中伤肾阳,所以此时要重视养肾、温肾,宜多食温热补肾的食物,以提高人体御寒能力。
肾阴虚者容易出现口干舌燥、小便黄、大便干、精神状态差等症状,需滋阴补肾,可多食枸杞子、银耳等食物;肾阳虚者常常表现为面色苍白、畏寒怕冷、手脚冰凉、精神不振、失眠健忘、腰膝酸软,夜尿频多等,宜补阳益肾,食羊肉、牛肉、桂圆、红枣等滋补品。
锦囊四:强身健体
冬季宜养精蓄锐,避免高强度运动,保存阳气,但也不能不动,最佳选择是进行有氧运动。推荐练习八段锦、太极拳等动作柔和的养生功法,有滋阴助阳、培元补气的功效。与此同时,随着温度的降低,身体各器官的功能,包括肌肉、关节,都处在一个代谢较低的水平,肌肉和韧带也都比较僵硬,所以在运动前应该进行一定时间的准备活动。
锦囊五:拒绝美丽“冻”人
冬季里,有些爱美人士可能会忽视保暖问题,但颈部、背部、腹部、脚切记要重点保暖。可通过穿高领毛衣、围巾避免头颈部受寒;对于女性,腹部温暖是避免痛经的有效方式之一,借助一些动作按摩护肾,如双手搓腰,特别是脊椎两旁的后腰,可以温煦肾阳、畅达气血;足部防寒首先要避免露脚踝,脚上穴位较多,一旦受寒邪侵袭,会导致身体出现不适,有条件的话可以常做足浴并进行按摩。(杨萨飒 罗鑫)
芦苇,古人称之为蒹葭、芦荻。秋冬季是芦苇成熟季节,苇叶渐白,苇穗裹实,芦花绽放,花絮飞舞,似白雪纷纷扬扬。芦花具有药用价值,中医学认为,其性味甘寒,无毒,有止血解毒之功用,可治鼻衄、血崩、吐泻等。《唐本草》认为其“水煮浓汁服,主霍乱”,《本草图经》称其“煮浓汁服,主鱼蟹中毒”。
芦花雪白轻盈,飘落在诗人的案头笔尖上,引得诗人发出万千咏叹。唐代雍裕之的《芦花》诗:“夹岸复连沙,枝枝摇浪花。月明浑似雪,无处认渔家。”月下的芦花别有一番意境。唐代黄滔《别友人》诗:“梦魂空系潇湘岸,烟水茫茫芦苇花。”流露了诗人对芦花的情愫。唐代司马曙的《江村即事》:“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宛如一幅水乡风俗画,清新迷人。宋代张一斋为芦花所陶醉而忘却节令:“忘却芦花丛里宿,起来误作雪天吟。”宋代许玠在《菩萨蛮西风又转芦花雪》中写道:“西风又转芦花雪,故人犹隔关山月。”诗人眼中的芦花承载的是几分浓情和思念。南宋文天祥所写“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以芦花见证世事变迁,故国情怀尽在其中。南宋戴复古的《江村晚眺》诗:“江头落日照平沙,潮退渔船阁岸斜。白鸟一双临水立,见人惊起入芦花。”让人读后平添几分野趣。元代黄庚的《江村即事》:“十分秋风无人管,半属芦花半蓼花。”道出了雪白的芦花和殷红的蓼花竞花,点染了秋光。
“芦花千里雪漫漫。”我爱秋冬,更爱那秋冬里雪白的芦花!(缪士毅 浙江省永嘉县委组织部)
初冬的一天,太阳红火火、暖洋洋的,我和老友孟兄驱车前往沭河东岸野钓。那一弯河汊子野景堪爱,渺渺水面澄碧如镜,成片成片的野菱角依然透着绿意,鸥鹭、野鸭以及叫不上名儿的水鸟翔集于此,相互唱和。更有那一大片深深的芦苇荡,一穗穗芦花在风中轻舞飞扬,几处蒲草塘里,一杆杆蒲棒有的已吐出团团蒲绒。这一泓野水、一片苇蒲令我们着迷,不由哼唱起了歌曲《芦花》:“芦花白、芦花美,花絮满天飞,千丝万缕意绵绵,路上彩云追,追过山,追过水,花飞为了谁?”干脆鱼也不钓,我们在蒲苇深处徜徉拍照。
芦花,又名葭花、芦絮、芦衣、蓬茸,是一味中药材,具有止泻、止血、解毒的功效,生活中有很多妙用。记得小时候听过“芦衣顺母”“鞭打芦花”的故事,讲的是孔子的弟子闵子骞孝行的典故,少年闵子骞冬天穿的棉衣就是用芦花做的。用芦花套做棉衣我没见过,早年间倒是穿过用它做的草鞋“毛翁儿”,就是用青褐色的芦花加上稻草、麻绳编鞋,用盛开的芦花做鞋垫,穿起来不仅轻快和暖、吸汗除臭,还对脚气、鸡眼、跖疣、腱膜炎、冻疮等有缓解作用。后来知道,这得益于芦花的解毒止痛之功。
蒲棒,又名蒲锤、蒲黄、蒲绒、毛蜡烛、水烛,是香蒲科植物的果穗。初生时叫“蒲黄”,可以生吃、做菜;深秋时节长成毛茸茸、黄褐色的蒲棒;秋末冬初,干透的蒲棒稍稍一碰,或者大风一刮,它就变成了“魔术棒”,爆开一大团蒲绒,轻轻一吹,团团蒲绒飘散开来,天女散花一般漫天飞舞,煞是好看。
蒲棒也入药,味甘、微辛,性平,归肺、肝经,具有消炎止血、抑菌退肿、安神助眠的功效,治疗外伤出血的功效显著。小时候家里缺柴少煤,冬日里我常到山上割草捡柴,手脚常常被尖利的荆棘扎破,或者被锋利的镰刀割伤。若有受伤出血,我便到蒲草丛中割下几穗蒲棒,轻轻吹出蒲绒,按在伤口上,不一会血就止住了。而今我也常采集来一些蒲棒,放置在厨房里,做菜时不慎被菜刀划伤,或杀鱼时被鱼刺扎破,用蒲绒按住包扎,止血消炎镇痛,比创可贴还管用。
蒲绒纤维纤细,轻柔滑爽,保暖透气,还有淡淡的芳香,多用来填充坐垫、枕芯。古人很早就知晓此法之妙,明末清初西周生的《醒世姻缘传》中,第十四回有段文字:“只见珍哥猱着头……坐着一把学士方椅,椅上一个拱线边青段心蒲绒垫子。”说的即是蒲绒坐垫。民间因了蒲绒有透气吸汗、镇静安神之功,把蒲绒晾晒干爽,剔除杂质,用以填充枕头。枕着轻柔和暖的蒲绒枕头入睡,顿觉身心舒畅,幽梦自来。
蒲棒长圆圆的,像一只只蜡烛,故又名“水蜡烛”“毛蜡烛”,有一种清新好闻的香味儿,乡下人家常用它蘸了少许油脂用以照明。记忆里秋天的夜晚,母亲燃起的水蜡烛忽明忽暗,袅袅升起的青烟散发出香蒲草一样的香气,它能驱虫避蚊,再凶猛的花蚊子也不敢近身,儿时的一帘幽梦被水蜡烛一波一波的亮光轻轻托起,酣畅而踏实。(刘琪瑞 山东省郯城县人大常委会)
芦花满眼秋
清晨,我在山野间闲走,一不小心误入了芦花深处,仔细一看,原来旁侧的这洼水域是一片茂密的芦苇荡。《诗经》中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这里的蒹葭就是芦苇。芦苇是极其普通的水生植物,其植株高大,茎秆直立,圆锥状的花絮迎风摇曳,野趣横生。
儿时我家居住在广西钟山的一个小水乡,水渠周围、鱼塘边沿,到处都是芦苇。夏天,我们在水边捕鱼时,整排整丛的芦苇随风摇晃,枝叶的摩擦声与水波的冲撞声相应和,蔚为壮观。
芦苇用途很多,可以用来扎篱笆墙、铺房笆,还可入药。芦叶性寒凉,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对口舌生疮、咽喉肿痛都有良好的缓解作用,平时可直接用来煮水喝,能预防各种上火。小时候,每当我上火嗓子疼,母亲便会到河边抽一些鲜芦叶回来,熬水让我喝。芦苇的根是常用的中药芦根,味甘性寒,对于温病发热效果显著,大名鼎鼎的中成药银翘解毒丸中就含有芦根。有一年春天,我发高烧,感觉浑身发烫,母亲采来鲜芦根和鲜竹叶,熬水给我喝。我昏昏沉沉喝下去后,感觉胃里舒服极了,烧也很快退了。
一阵秋风吹来,芦苇紫红色的缨子轻扬。凉爽的风从河对岸吹过来,夹杂着芦苇、河草、水汽的清香。在飒飒秋风里,芦叶黄了,芦花白了。记得有一年秋天,母亲一连几日在村边那口水塘的芦苇丛里出入,采回来一篮一篮的芦花。经太阳晒过的芦花被母亲装在枕套里,做成了一只松松软软的芦花枕。儿时那暖暖的冬梦里,尽是母亲落满芦花的身影。(陆家仕 广西壮族自治区钟山县中医医院)
千里芦花雪漫漫
芦苇,古人称之为蒹葭、芦荻。秋冬季是芦苇成熟季节,苇叶渐白,苇穗裹实,芦花绽放,花絮飞舞,似白雪纷纷扬扬。芦花具有药用价值,中医学认为,其性味甘寒,无毒,有止血解毒之功用,可治鼻衄、血崩、吐泻等。《唐本草》认为其“水煮浓汁服,主霍乱”,《本草图经》称其“煮浓汁服,主鱼蟹中毒”。
芦花雪白轻盈,飘落在诗人的案头笔尖上,引得诗人发出万千咏叹。唐代雍裕之的《芦花》诗:“夹岸复连沙,枝枝摇浪花。月明浑似雪,无处认渔家。”月下的芦花别有一番意境。唐代黄滔《别友人》诗:“梦魂空系潇湘岸,烟水茫茫芦苇花。”流露了诗人对芦花的情愫。唐代司马曙的《江村即事》:“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宛如一幅水乡风俗画,清新迷人。宋代张一斋为芦花所陶醉而忘却节令:“忘却芦花丛里宿,起来误作雪天吟。”宋代许玠在《菩萨蛮西风又转芦花雪》中写道:“西风又转芦花雪,故人犹隔关山月。”诗人眼中的芦花承载的是几分浓情和思念。南宋文天祥所写“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以芦花见证世事变迁,故国情怀尽在其中。南宋戴复古的《江村晚眺》诗:“江头落日照平沙,潮退渔船阁岸斜。白鸟一双临水立,见人惊起入芦花。”让人读后平添几分野趣。元代黄庚的《江村即事》:“十分秋风无人管,半属芦花半蓼花。”道出了雪白的芦花和殷红的蓼花竞花,点染了秋光。
“芦花千里雪漫漫。”我爱秋冬,更爱那秋冬里雪白的芦花!(缪士毅 浙江省永嘉县委组织部)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