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扶阳法认识六淫之暑湿燥火

(2022-12-16 10:53:10)


时间:2020-11-13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赵杰

  感受暑热之邪,耗气伤津,以发热、口渴、疲乏、汗出、尿黄为主要症状,若要细分,暑淫证包括暑伤津气证、暑湿袭表证、暑闭气机证、暑闭心包证,暑热动风证等。

  暑,在《伤寒论》另有别称,中暑即暍病。太阳中热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渴也,即是机体在高温环境下症状的描述,由于血管的扩张,轻症出现头痛、头晕、口渴、多汗等症状,如大量出汗,可出现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表现,严重者电解质紊乱,甚至出现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等重症中暑的表现,治以白虎加桂枝汤加减。而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空气中的水分已接近饱和,机体蒸发水的能力减弱,导致散热障碍而发生中暑。南方夏日高温的条件下空气湿度大,容易导致此类中暑,故暑湿亦常并称,尤以南方为多见。由于高温高湿容易导致中暑,亦可发展为热痉挛,故仲景将痉湿暍一并论述。

  湿,外感湿气,或者体内水液运化失常形成湿浊,阻遏气机或清阳,以出现身体困重、肢体酸痛、腹胀腹泻为主要症候。外湿如淋雨、居处潮湿或冒受雾露感知,此时腠理及皮肤腺体、皮下毛细血管床发生一些相应的变化,以防治湿气的侵入。湿邪可合并其他邪气入侵,如合风侵入即风湿,如合寒气侵入即寒湿,如合热侵入即湿热,即采用祛风散湿,清热利湿等治法。湿邪致病,亦可由肺脾肾阳虚,水液不能正常输布而化为湿邪引起。湿邪致病与太阴病关系密切,经方扶阳法认为太阴证本质上气化不足,表现为细胞机能的低下,病理产物增加。人体的代谢产物需要水溶或者脂溶,当机体气化机能不足,水溶性或者脂溶性代谢产物增多,堆积在组织间液或者淋巴系统中时,即表现为湿气,或机体全身或局部水液代谢失调, 组织细胞含水量过剩, 造成细胞或组织间隙水肿, 渗出增加,亦为湿气,依据其浓度不同,可有水气、水饮、痰浊等等之分别。在水液代谢失调的条件下机能有兴奋或抑制之别,或者代谢产物刺激机体的机能增强或者减低,即为湿热或寒湿。人体大部分由水组成,调节水液代谢障碍是经方常常涉及的方面。

  燥,指外界气候干燥,耗伤阴液,以皮肤、口鼻、咽喉等干燥为主要表现的症候。燥邪分热燥和凉燥,热燥一方面发热,一方面体表循环开放,体液丢失,黏膜腺体的分泌功能下降。而凉燥则是由体表循环收缩,同时黏膜腺体的分泌障碍引起。秋天,气温者容易发生温燥,深秋气凉者容易发生凉燥,亦可出现和表证类似的表现,出现风温或表寒的相似证。同风寒类似,燥也可分外燥和内燥,在治疗上,除了采用滋阴润燥的常规治法,恢复机体腺体的分泌功能亦是治燥的重要手段,腺体机能障碍往往需要干预包绕腺体的毛细血管床,解除血管的痉挛需要用到温热药。另外一方面,固护胃气,恢复气血生化之源,使阴液营血生化充沛,充分的发挥濡养之功能,亦是治燥的重要手段。

  火,外淫主要指指外感火热之邪而发病,内伤主要指或饮食不当,情志过极等原因发病。常见阳热内盛、以发热、口渴、面红、便秘、尿黄等为主要表现。火、热、温邪性质相同,缓急有别,温为热之渐,火为热之极。火热炽盛,气血沸涌,耗气伤津,生风动血,易致肿疡,用药即当益阴破阳。外感火热证与病原微生物或条件致病微生物感染密切相关,其中蕴含不少危重症候,病理上往往表现代谢旺盛、强烈的炎症反应。经方对火热证的治疗往往根据辨证采用阳明类方对治,如白虎承气类方,栀子类方,芩连类方等。但需注意,单纯的火热证极其耗能,往往不能长期存在,在治疗过程中谨防败坏胃气,使病不治。

  六淫致病的核心理论是将人体放在整个大自然中来考察病因、病机并进行辨证施治。外感六淫在很大程度上指异常的自然气候, 其中的有些因素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的生存或生长繁殖,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也是在一定气象条件下更容易侵入人体,所以六淫致病的理论又和条件致病微生物感染密切相关,但是无论是何种微生物感染,机体的应答模式是有限的,六经辨证体系对于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正是基于此种考量,以做到化繁为简的治疗目的。(赵杰 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扶阳法认识六淫之风与寒

时间:2020-11-04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赵杰

  据《左传·昭公·昭公元年》记载,晋侯求医于秦。秦伯使医和视之,医和不仅毫不客气的给出了“疾不可为也,是谓:近女室,疾如蛊。非鬼非食,惑以丧志。良臣将死,天命不佑”的论断,还提出“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淫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的六气致病说。从远古时期的“鬼神致病观”到商周医和的“六气致病说”,开启了中医病因理论由蒙昧到理性的先河。道家提出“道法自然”的天人合一观,强调万物是自然造化的结果,人应顺应自然,与天、地和谐统一。《内经》在继承诸子关于“天人合一”认识的基础上,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气候致病理论,散在不同的篇章论述。直到宋代陈无择首次将使人致病的六气统称为六淫。六淫自此成为中医学病因理论的专门术语。

  六淫是指自然界风、寒、 暑、 湿、 燥、 火六种气候特点,是六种病邪的统称,是中医学最常见的外感病因。

  《伤寒论》以“伤寒”命名有其深刻的原理所在。在经方体系中,以外感病为例,一般病始于太阳,太阳病大体上有伤寒、中风两种。正常情况下,机体感受风或寒邪气后会做出应答,首先即升高体温杀灭病原微生物,即增加产热,减少散热。在减少散热方面,即使体表血管痉挛,汗腺关闭,成为一个标准的麻黄汤证,然而平素腠理疏松的人,筋膜收缩的能力弱,不能协同肌肉等收缩致使汗腺完全关闭,即形成桂枝汤证,而桂枝汤证亦被命名为太阳中风证。麻黄汤证汗腺关闭彻底,血管痉挛到位,称之为太阳伤寒证。

  风是由太阳热辐射引起空气流动的自然现象。由于人是恒温动物,在体表感受风的刺激时,会本能的使皮下毛细、微毛细血管痉挛,腺体关闭,致使散热减少从而保暖。中医学上将凡是引起血管痉挛及腺体闭塞的疾病皆称之风。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代,许多医家以“内风”立论,可谓中风病因学说上的一大转折。但究其根本,外风、内风在病理表现上皆为血管系统及腺体的改变,本质上并无区别。

  对机体而言,涉及血管及腺体病变的情况不胜枚举,故中医学以风命名的疾病很多,如小儿肺风、急惊风,头风,肠风,风湿、风热、风痹、痛风乃至于脑血管病的中风。《黄帝内经》多次提及“风为百病之长”,由此可见一斑。唐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拿出“治诸风方”篇着重笔墨论述诸风致病,并给出续命汤诸方。对于内伤杂病,凡涉及血管及腺体病理改变的疾病,如脑血管病、糖尿病、高血压病、冠心病乃至于抑郁症,皆可在辨证论治的体系下进行祛风治疗,这是中医学基于机体对疾病应答模式的基础上进行的针对性治疗。

  风寒往往相提并论,寒在机体的病理表现为大血管的痉挛。外寒因感受寒冷引起,内寒是没有感受寒冷而血管产生痉挛。内寒是由于有效血液循环的减少,细胞功能下降的虚证,故虚寒往往并存。临床上,虚寒证代表机体功能低下。(赵杰 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扶阳法认识六淫之风与寒

 (2022-12-19 04:53:12)[编辑][删除]


时间:2020-11-04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赵杰

  据《左传·昭公·昭公元年》记载,晋侯求医于秦。秦伯使医和视之,医和不仅毫不客气的给出了“疾不可为也,是谓:近女室,疾如蛊。非鬼非食,惑以丧志。良臣将死,天命不佑”的论断,还提出“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淫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的六气致病说。从远古时期的“鬼神致病观”到商周医和的“六气致病说”,开启了中医病因理论由蒙昧到理性的先河。道家提出“道法自然”的天人合一观,强调万物是自然造化的结果,人应顺应自然,与天、地和谐统一。《内经》在继承诸子关于“天人合一”认识的基础上,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气候致病理论,散在不同的篇章论述。直到宋代陈无择首次将使人致病的六气统称为六淫。六淫自此成为中医学病因理论的专门术语。

  六淫是指自然界风、寒、 暑、 湿、 燥、 火六种气候特点,是六种病邪的统称,是中医学最常见的外感病因。

  《伤寒论》以“伤寒”命名有其深刻的原理所在。在经方体系中,以外感病为例,一般病始于太阳,太阳病大体上有伤寒、中风两种。正常情况下,机体感受风或寒邪气后会做出应答,首先即升高体温杀灭病原微生物,即增加产热,减少散热。在减少散热方面,即使体表血管痉挛,汗腺关闭,成为一个标准的麻黄汤证,然而平素腠理疏松的人,筋膜收缩的能力弱,不能协同肌肉等收缩致使汗腺完全关闭,即形成桂枝汤证,而桂枝汤证亦被命名为太阳中风证。麻黄汤证汗腺关闭彻底,血管痉挛到位,称之为太阳伤寒证。

  风是由太阳热辐射引起空气流动的自然现象。由于人是恒温动物,在体表感受风的刺激时,会本能的使皮下毛细、微毛细血管痉挛,腺体关闭,致使散热减少从而保暖。中医学上将凡是引起血管痉挛及腺体闭塞的疾病皆称之风。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代,许多医家以“内风”立论,可谓中风病因学说上的一大转折。但究其根本,外风、内风在病理表现上皆为血管系统及腺体的改变,本质上并无区别。

  对机体而言,涉及血管及腺体病变的情况不胜枚举,故中医学以风命名的疾病很多,如小儿肺风、急惊风,头风,肠风,风湿、风热、风痹、痛风乃至于脑血管病的中风。《黄帝内经》多次提及“风为百病之长”,由此可见一斑。唐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拿出“治诸风方”篇着重笔墨论述诸风致病,并给出续命汤诸方。对于内伤杂病,凡涉及血管及腺体病理改变的疾病,如脑血管病、糖尿病、高血压病、冠心病乃至于抑郁症,皆可在辨证论治的体系下进行祛风治疗,这是中医学基于机体对疾病应答模式的基础上进行的针对性治疗。

  风寒往往相提并论,寒在机体的病理表现为大血管的痉挛。外寒因感受寒冷引起,内寒是没有感受寒冷而血管产生痉挛。内寒是由于有效血液循环的减少,细胞功能下降的虚证,故虚寒往往并存。临床上,虚寒证代表机体功能低下。(赵杰 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辛凉解表抗流感

  (2022-12-16 11:02:07)[编辑][删除]

【探秘镇院之宝】河北迁安市中医院的培元抗感口服液

时间:2020-11-13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2版  作者:李昌

  流感潜伏期一般为1~4日,起病突然,多有发热,可伴有咽喉痛、咳嗽、头痛、肌肉酸痛、畏寒及全身不适。迁安市中医医院的培元抗感合剂处方是在2003年预防非典用药的基础上进行了加减,方中重用金银花、板蓝根等清热解毒;黄芩、柴胡透表泄热;藿香、防风辛温,助各药发散表邪,透热外出,与辛凉药配伍,可增加辛散透表之力;黄芪扶正祛邪取其益气以御邪内传,使正气旺盛,则邪无内向之机;甘草调和诸药。诸药配伍,共奏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之功,具有较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疫情期间,培元抗感合剂及时应用于密切接触者及疑似病例,对迁安市疫情起到了有效的控制作用,同时通过各方努力,培元抗感合剂不仅可以在迁安市中医医院使用,还可供迁安市中医医院的医共体、医联体等单位使用。(李昌)

抗疫中药说

   (2022-12-19 10:51:25)[编辑][删除]

中医药抗疫征文优秀作品选登(19)


时间:2020-10-3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金利思

  猜猜我是谁?我穿越千年的古风而来,曾伴先祖神农氏走天涯,与竹林名士把酒当歌;曾随扁鹊救死扶伤,跟仲景战瘟疫济苍生;唐代宰相曾为我修典,李时珍寻我翻遍华夏大地;我是四季有花的草木,我是亘古不变的矿石,我是血肉有情的良品;我是良药苦口的黄连、侠骨柔情的三七、千年老妖的银杏……

  流光流转,乙亥岁末,庚子伊春,荆楚新冠,而后席卷全球,在这群逆流而上、口罩蒙面的白衣战士们面前,我又会是谁?中国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疫”的记载,至少已有3500年的历史,又据中国中医科学院最新编辑出版的《中国疫病史鉴》记载,中国至少发生过352次重大流行瘟疫。但从历史上看,中国史上从未发生过类似欧洲黑死病、鼠疫、大流感那样一次性造成数千万人死亡的悲剧,这不单单是我的赫赫战功,更是历代医家血肉相搏的抗疫智慧:张仲景解表散寒,李东垣补中益气,吴又可燥湿解毒,余师愚两清气血,王孟英清热除湿,杨栗山升清降浊……

  这些先贤们的抗疫经验经过凝练,被张伯礼、黄璐琦、仝小林等院士专家带去了“九省通衢”的抗击新冠肺炎前线。如果说中医辨证论治诊断病情制定治疗方案,是战争中的指挥员;护士执行医嘱照料患者,是战争中冲锋在前的战士;而我则是中医手中的秘密武器,制胜法宝。中医专家们按照《黄帝内经》“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的排兵布阵,贯穿了这次新冠肺炎预防、救治和康复全过程。

  第一招“未病先防”,安民心。对大量居家隔离的疑似患者和有发热、乏力等症状的人群,为他们提供通治方治疗,起到了消除症状、防止发病的作用。第二步“已病防变”,减伤亡。让轻型患者第一时间服用中药,防止转为重症,而患者到了重症时,配合西医救治,从而减少死亡。第三是“瘥后防复”,保成果。特别是加强非药物疗法,比如用艾灸加火罐治疗、五禽戏、八段锦等,可有效防止旧病复发或衍生出其他病。据统计,我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7万余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1.5%。临床疗效观察显示,中医药总有效率达90%以上。而我也摇身一变,成了鼎鼎大名的抗疫“三药三方”: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血必净注射液和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宣肺败毒方。

  我是中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以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及康复保健的天然物质,主要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我性寒热温凉平,味酸苦甘辛咸;我有丸散膏丹,亦有注射液、凝胶剂、滴丸;我是全球抗疫中不可缺少的一角,是中医麾下的大将,和广大医护人员一道,组成抗疫战线上的兄弟连,共同守护着每一位患者的健康和医疗安全!(金利思 浙江省温州市中心医院)

战疫赋

    (2022-12-20 07:50:35)[编辑][删除]

中医药抗疫征文优秀作品选登(18)


时间:2020-10-28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马占泽

  忽闻荆桃气暖,睡眼惺忪自醉,昏昏然不知昼夜,怅怅然不明所以,忽而,亮光乍现,继而身处楼巅。眺眼望去,一派凄清场面。

  仙鼠寒战,荆楚发炎。昔日记忆之江城,容貌大变。万人空巷不复,车水马龙何存?熙攘之闹市难寻,鼎沸之人声寂然。人人白布蒙口,疫情阴霾不散。忽现一人咳,继而百人咳、万人嗽,疾人求助医士,乃责华盖之疾变。是疫也,传变之迅疾,夺人之功夫,非寻常之疾患也,前有“非典”之为鉴,恐失治疫之良机。医者连夜呈报,人人谈疫色变。

  不日,国令出:九省通衢闭,人不可出入。此疫,乃人人之疾患,如有外出归家者,须自行隔离半月,无恙者方可还乡。其人若有咳、热、泻、乏诸症,须自就医,报其踪迹,以寻其染者。然国人毋须自疑,健体宽心可矣。是时,恰逢新春,国人闻令后,皆闭门而不出。由此,疫稍稍缓矣。

  然荆楚之疫日盛,在鄂之医、资、床已临尽矣,俄而择九州之医精湛者,急集援鄂;集华夏之资优厚者,直抵荆楚;派海内之技工巧者,驰建火雷。身着白衣白帽者穿入其间,解人苦楚;载物资车架者往来出入,火速驰援;平地万顷,须臾间二神耸立,世人惊叹。举神州上下之力,聚中夏力量之源,得海外诸友邦相助,华夏安然。

  此疫,医染者千计,当为英雄。疾患拭咽易咳,唾染而感之危甚。衣着其身一日而不脱,似雨下般汗,辞亲人忧虑之眸,赴抗击疫情之前线。忘个人之死生、逆人流而驰援、驱疫情之阴霾、安人世之疾恙。古语云:大医精诚。若此者,盖前人所述之大医。悬壶济世,白衣执甲,九死无怨。

  针砭药石,四诊合参,温凉寒热疗人病疾,五味四气助人康健,千载文化积淀,筑疗病活人之基,数辈潜心钻研,护炎黄子孙平安。荆楚之疫,华夏医术展非凡姿态,博采众家之长,古方今用,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三因兼顾疗其病痛,活人无数,标本同治疗人疾苦,愈人万千。

  在鄂之岐黄医者,义胆忠肝,忘个人之疾苦,护一方之平安。发中西结合之号召,挺中医药人之脊梁。令江城樱花重娇艳,珞珈山下袅炊烟,少顷,卿卸下白衣,疲倦之面难掩更甚之笑颜。若此者,真乃吾辈之楷模也。

  忽而天地皑皑白雪,寒英过后,鱼跃河面,绿树吐新,荆楚生机复现,行人熙攘、笑语欢声,波光粼粼,天水一线,在鄂之医者,皆功成而返,欢呼阵阵,阴霾消散。荆楚荆桃花开,飘香十里堤岸,白日光彩依旧,温暖万里河山。

  又闻鸡鸣犬吠,忆梦如真似幻,仰望天际之弥高,望之坤灵之弥远。经疫而不垮,多难而兴邦。今中华之盛世,国泰民安,希明日之华夏,愈加灿烂!

  庚子年春,神游于荆楚,立黄鹤楼巅,视诸般情景,觉醒,有感于斯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