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紫癜是一种变应性血管炎,多以起病迅速、皮肤紫癜、关节肿痛、腹痛,或镜下血尿甚至黑便为主要特征。属于中医学“血证”“紫癜风”范畴。笔者通过多年临证,发现此病多因湿热内蕴,复感风邪所致;常用自拟复方中药消风除湿汤(防风、土茯苓、生地黄、鸡血藤、地肤子、白鲜皮、紫草、仙鹤草、蝉蜕、甘草)为主进行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病案一
刘某,男,35岁。患者于14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皮肤散在紫癜,突出于皮肤,反复于多家医院就诊,后于广东省人民医院诊断为过敏性紫癜,予激素治疗后症状逐渐缓解。患者自诉1月前被蚊子叮咬后出现皮肤散在出血点,以双下肢明显,无瘙痒疼痛,无关节疼痛,当时未予重视,后自行消退;后患者因大量饮酒及食用海鲜后,四肢皮肤出血点较前增多,以足踝、膝关节处明显,部分融合成片,全身大关节疼痛,活动不利,肩、膝关节尤甚,遂于2014年5月30日到我院治疗,并被收治入院。
入院症见:全身关节疼痛,活动不利,肩、膝关节尤甚,全身肌肉酸痛,四肢可见大片紫癜,踝部密集成片,臀部可见散在紫癜,头面及躯干无明显紫癜,无瘙痒疼痛,舌暗淡红,苔黄厚腻,脉沉弦涩。入院后查血液分析:中性粒细胞百分数80.8%,血小板397×109/L;γ-谷氨酰转肽酶69U/L;大便隐血(+-);C-反应蛋白55.2mg/L、红细胞沉降率69mm/h;血尿酸490mg/L;24小时尿蛋白:微量总蛋白38mg/L、24小时尿量3.5L。
此为紫癜风和痹病。因其工作繁劳,损伤肝肾,筋骨关节失养则痛;复因饮食不节,嗜酒食及肥甘厚味,湿热内生。湿热流注血脉,迫血妄行,发而为紫斑;湿热流注关节,阻遏气机,则关节沉重而痛。舌质暗红,苔黄厚腻,脉沉弦涩,悉为肝肾阴虚,湿热瘀滞,血热妄行之证。治疗当以补养肝肾,清热祛湿,凉血止血为先,方选消风除湿汤合犀角地黄汤加减。
处方:防风10克,白鲜皮15克,地肤子15克,鸡血藤30克,土茯苓30克,桑寄生30克,鹿衔草15克,肿节风30克,水牛角30克(先煎),生地黄15克,赤芍10克,丹参15克,盐牛膝15克,徐长卿15克,甘草6克。7剂,日1剂,水煎,饭后温服。嘱避风寒、防外感,忌肥甘厚腻、醇酒及辛辣大热之品,适当休息。
复诊(2014年6月6日):患者诉关节疼痛明显缓解;四肢可见紫癜,以脚踝部为甚,密集成片,颜色较前略消退,头面及躯干无明显紫癜,无瘙痒疼痛,自觉疲倦乏力,便秘,舌淡暗,苔黄腻,脉沉。尿检见蛋白尿。此病者有湿热伤气、腑气不通及瘀血阻络表现,治疗当在补益肝肾、清热祛湿的基础上,酌加益气、通腑和祛瘀之品,改用消风除湿汤加减。
处方:防风10克,鸡血藤30克,白鲜皮15克,地肤子15克,大浮萍20克,土茯苓30克,生地黄30克,桑寄生20克,鹿衔草15克,紫草30克,大黄炭15克,黄芪15克,虎杖20克。4剂,日1剂,水煎服,饭后温服。考虑患者目前皮肤紫癜仍有反复,且有明显肾损害,加用泼尼松片20mg/d一周。
三诊(2014年6月13日):患者诉全身皮肤紫癜颜色较前消退,无瘙痒疼痛,无全身关节疼痛;舌淡暗,苔黄腻,脉沉细。尿蛋白消失。患者目前病情较前好转,症状进一步缓解,病情趋于稳定,守上方14剂带药出院。停用激素。
四诊(2014年6月27日):患者紫癜全消,关节不痛,精神、体力良好,二便如常,舌淡红略暗,苔白腻,脉沉细。复查尿组合未见异常。已正常工作。此热去湿孤,肝肾仍虚,瘀血稍见。药已中病,守原法化裁。
处方:防风10克,鸡血藤30克,白鲜皮15克,地肤子15克,徐长卿15克,土茯苓30克,生地黄30克,桑寄生20克,鹿衔草15克,紫草30克,大黄炭15克,黄芪15克,虎杖15克。14剂,日1剂,水煎服,饭后温服,以资巩固。
随访至今超过5年,未见复发。
按:混合型过敏性紫癜常有胃肠和关节及肾脏病变,病情较重且易反复。该患者辨病属紫癜风和痹病,证属肝肾阴虚、湿热瘀滞。治疗补养肝肾,清热祛湿,凉血止血为先,方选消风除湿汤合犀角地黄汤加减。方中白鲜皮、地肤子、土茯苓、徐长卿清热燥湿、祛风解毒、舒筋通络,鹿衔草、桑寄、盐牛膝生祛风湿、强筋骨,肿节风清热凉血、祛风通络,鸡血藤、丹参活血化瘀,水牛角、生地、赤芍清热解毒凉血,甘草调和诸药。首诊取效;二诊续用前方;其后,患者关节疼痛明显好转,则在以补益肝肾,清热祛湿基础上,佐以凉血止血之品;随后病者有湿热伤气、腑气不通及瘀血阻络表现,治疗在补益肝肾、清热祛湿的基础上,酌加益气、通腑和祛瘀之品,改用消风除湿汤加减,患者痊愈。
病案二
王某,男,45岁。2012年9月7日初诊:两年前起反复四肢皮肤瘀斑瘀点,粟粒样,色鲜红到暗红,部分高出皮面,不痒,曾在某西医院住院,经检查诊断为过敏性紫癜混合型,予皮质激素等治疗,患者因激素副作用过大,拒服激素等西药。遂来我院门诊就诊。
刻下症见:双下肢及右上肢可见散在出血点,色鲜红,压之不褪色,无牙龈出血、鼻衄,咽干不痛,下肢关节时痛,纳眠可,大便调,小便黄,舌淡红,苔薄白腻,脉弦。咽喉乳蛾凸出,色淡红。缘患者阴虚血分伏火之躯,复感风热暑湿,内外合邪,风火相煽,灼伤血络,迫血外溢,则发为紫斑。四诊合参,辨证属阴虚血热夹湿,治疗当以清热祛湿,凉血止血为法,以自拟消风除湿汤合二至丸加减。
处方:防风10克,白鲜皮15克,地肤子15克,鸡血藤30克,小蓟30克,地榆炭10克,紫草30克,猫爪草30克,盐牛膝15克,女贞子15克,墨旱莲30克,丹参15克,桑寄生30克,鹿衔草15克,徐长卿15克,甘草6克。21剂,日1剂,水煎温服。
复诊(2012年9月28):全身未见新发皮肤出血点,无齿衄、鼻衄,无明显不适,小便黄,大便调,纳可,咽喉不适,舌质红苔少,脉弦细。咽喉红肿,乳蛾凸出。前方治疗有效,守方化裁,改徐长卿为肿节风以凉血解毒,通络散结。
处方:鸡血藤30克,防风10克,白鲜皮15克,小蓟30克,地榆炭10克,紫草30克,猫爪草30克,盐牛膝15克,女贞子15克,墨旱莲30克,丹参15克,桑寄生30克,大浮萍15克,肿节风30克,甘草6克,21剂。日1剂,水煎温服。
三诊(2012年10月19日):双下肢可见新发出血点,色鲜红,按之不褪色,自觉皮肤干燥,咽部不适,稍疼痛,胸闷脘胀,无气促,纳眠可,二便调,舌红苔薄白,脉弦。咽喉红肿,乳蛾凸出。此为风热伤络之候,患者复感外邪,热邪上犯胸咽,则见胸闷脘胀,咽痛;风热伤络,肌肤失养,则觉皮肤干燥。治以清热解毒利咽,凉血祛风消斑。
处方:防风10克,白鲜皮15克,地肤子15克,鸡血藤30克,小蓟30克,地榆炭10克,紫草30克,猫爪草30克,盐牛膝15克,女贞子15克,墨旱莲30克,丹参15克,大浮萍15克,肿节风30克,甘草6克。21剂,日1剂,水煎温服。
四诊(2012年11月26日):双下肢可见少许散在出血点,色鲜红,胸闷胸痛不适,活动后明显,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咽喉红肿,乳蛾凸出。此为阴虚血热,湿热中阻,气机不畅,则见胸闷痛。治以前方加瓜蒌皮、郁金理气宽胸。
处方:防风10克,白鲜皮15克,地肤子15克,鸡血藤30克,小蓟30克,地榆炭10克,紫草30克,猫爪草30克,盐牛膝15克,女贞子15克,墨旱莲30克,丹参15克,瓜蒌皮15克,郁金15克,肿节风30克,甘草6克。21剂。日1剂,水煎温服。
五诊(2012年12月4日):前胸部稍闷痛较前缓解,双下肢仍可见散在鲜红出血点,自觉皮肤瘙痒,纳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弦。咽喉红肿,乳蛾凸出。尿检见尿隐血(±)。此为湿热中阻之候,治以清热凉血,理气宽胸为法,拟消风除湿汤合二至丸、栝楼薤白汤为主方加减。
处方:防风10克,白鲜皮15克,小蓟30克,鸡血藤30克,地榆炭10克,紫草30克,女贞子15克,墨旱莲30克,丹参15克,肿节风30克,地肤子15克,瓜蒌皮15克,郁金15克,薤白10克,法半夏10克,甘草6克。21剂,日1剂,水煎温服。
六诊(2013年1月9日):双下肢出血点近一周未发,无鼻衄、牙龈出血,口稍干,胃脘胀闷不适,剑突下轻压痛,纳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咽喉微红,乳蛾凸出。现患者出血控制,证属湿热中阻,气机阻滞,治以理气宽胸,清热祛湿为法,前方加黄芩10克以清胃腑之热,21剂,日1剂,水煎温服。
七诊(2013年3月29日):皮肤紫癜未发作,时双髋关节痛,纳可,二便调,舌淡红,苔白,脉沉细。咽喉微红,乳蛾缩小。此为阴虚湿热证,治以清热祛湿,滋阴活血。
处方:鸡血藤30克,防风10克,白鲜皮15克,小蓟30克,紫草30克,女贞子15克,墨旱莲30克,丹参15克,地肤子15克,土茯苓30克,徐长卿15克,桑寄生30克,鹿衔草15克,续断15克,巴戟天10克,甘草6克。21剂,日1剂,水煎温服。
八诊(2013年5月29日):皮肤紫癜未发作,时双髋关节痛,纳可,二便调,舌淡红,苔白,脉沉细。咽喉微红,乳蛾缩小。经查双髋关节MR,未见股骨头坏死征。此为阴虚湿热证,继续给以清热祛湿,滋阴散结。上方去丹参,加鹿衔草15克。21剂,日1剂,水煎温服。
九诊(2013年6月29日):皮肤紫癜未发作,髋关节不痛,纳可,二便调,舌淡红,苔白,脉沉细。咽喉不红,乳蛾缩小。此为阴虚湿热证,继续给以清热祛湿,滋阴填髓。
处方:鸡血藤30克,防风10克,白鲜皮15克,地肤子15克,蝉蜕10克,紫草30克,女贞子15克,墨旱莲30克,猫爪草15克,土茯苓30克,徐长卿15克,桑寄生30克,鹿衔草15克,续断15克,巴戟天10克,甘草6克。21剂,日1剂,水煎温服善后。随访至今5年余,未见复发。
按:治疗过敏性紫癜,避免接触过敏原非常重要;但过敏原常不易查找,或者难以避免接触,导致病情缠绵,病程漫长,甚至长达数十年,需要长期治疗,西药毒副作用较大,故中医药大有可为。本案患者初诊证属阴虚血热夹湿,故治疗以滋阴清热,凉血止血为主,兼以化湿;且此病常易外感风邪,故祛风行血亦为重要。方选二至丸合自拟消风祛湿汤加减,方中以防风、白鲜皮、肿节风、徐长卿祛风除湿散邪于外,地榆炭、紫草凉血止血,鸡血藤、丹参活血化瘀。诸药合用,共奏养阴清热,祛风化湿,活血止血之功。治疗全过程应该贯彻止血,消瘀,宁血,补虚四大法则,随证加减,方能取得良效。(杨洪涌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二至丸
补益肝肾
滋阴止血
摘自2023-9-6中国中医药报
尚学瑞
河南省辉县市中医院
夏至、冬至是我国传统节气中两个标志性节气,合称“二至”。至,意为极、最,二至表示天文上夏天、冬天的极致。有一款中成药叫“二至丸”,是在夏至之日采集旱莲草,在冬至之日采摘女贞子(冬青子),将此二药炮制成丸,用来滋补肝肾,数百年来久用不衰。那么,二至丸有何不同凡响之处?下面一起走近这款中成药。
组成与功效
二至丸的药物组成源于明代吴旻所著《扶寿精方》,原名“女贞丹”。原书载:“冬青子……采去梗叶,酒浸一昼夜,粗布袋擦去皮,晒干为末,待旱莲草出时,采数石捣汁熬浓,丸前末如梧桐子大,每夜酒下百丸,旬日间臀力加倍,发白返黑,健腰膝,强阴不足,能令老者无夜起之劳。”(该书也载方“二至丸”,但名是药非)。随后,《摄生众妙方》照录此方。至同代王三才著《医便》,将此方命名为“二至丸”,并对两药的采集时间、制服法叙述详尽,赞此方“清上补下第一方,价廉而功极大,常服累有奇效”。这一说法影响很大,被之后的《证治准绳》《医方集解》等多种方书收载引用,延续下来。
现行的中成药二至丸就是选用女贞子(蒸)、墨旱莲炮制而成。其主要功效是补益肝肾,滋阴止血,用来治疗肝肾阴虚证,症见眩晕耳鸣、咽干鼻燥、腰膝酸痛、须发早白、目涩、耳鸣、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失眠健忘、鼻衄、齿衄、尿血、崩漏、舌红苔少等。药理研究认为,本药有增强免疫功能、改善血液流变性、保肝、抗衰老、抑制肿瘤等作用,现代多用于早期高血压、神经衰弱、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复发性口疮、肿瘤及女子更年期综合征、功能性子宫出血、月经不调等属于肝肾阴虚者。
中医有“肝肾同源”之说,意即肝血与肾精之间存在着相互滋生的关系。肝肾之阴,息息相通,相互制约,协调平衡,故在病理上也常相互影响。若调养不当,容易导致肝肾阴虚。本方正为肝肾阴虚而设,方中女贞子味甘、性平,入肝、肾经,具有养肝益肾、填精健脑之功,《本草纲目》云其“强阴,健腰膝,明目”,且其补养肝肾而不腻,填精益血而不滞。墨旱莲味甘酸、性寒,入肝、肾经,既可滋补肝肾、益髓填精,又能凉血止血,《本草纲目》载其“乌须发,益肾阴”。二者相合,益下荣上,相得益彰,为平补肝肾、养生保健之良方。清代医家汪昂评价该方“补腰膝,壮筋骨,强阴肾,乌髭发,价廉而功大”。
服法及禁忌
二至丸为黑褐色的水蜜丸,气微、味甘而苦。每瓶60克,口服,一次9克,一日2次。
服药期间,忌不易消化食物。感冒发热病人不宜服用。肝火上炎所致头晕、耳鸣者及实热内盛所致月经过多、色泽鲜红者不适宜。脾胃虚寒腹泻者慎用。如正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辨证分型论治小儿紫癜
(2022-12-17
08:47:36)[编辑][删除]
摘自2022-12-16中国中医药报
高军 朱明馨 王洪强 孙若愚 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
本文所论紫癜,专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该病是临床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临床上西医多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及(或)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长期使用激素有较大的副反应,丙种球蛋白费用昂贵,一时不易推广,免疫抑制剂易损害肝肾功能。中医按照标本缓急的原则,辨证辨病相结合对ITP进行治疗,不仅能显著改善临床出血症状,而且能双向调节免疫功能,抑制抗血小板抗体产生,使血小板破坏减少,血小板计数逐渐恢复正常,长期应用无明显副反应。
臣字门儿科第五代传人孙浩治疗小儿ITP主要从脾气虚弱、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等方面进行论治,同时结合芦荟外治止血,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将其治疗经验简述如下。
病因病机
ITP患儿在发病前常有病毒感染史,病毒感染后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这类抗体可附着于血小板表面,与血小板膜发生交叉反应,从而导致血小板寿命缩短。本病临床表现与“肌衄”“发斑”相似,属于中医血证范畴。
历代医家对此多有阐述。《景岳全书•杂证谟•血证》云:“血本阴精,不宜动也。而动则为病,血为营气,不宜损也,而损则为病。盖动者,多由于火,火盛则逼血妄行;损者,多由于气,气伤则血无以存。”《诸病源候论•血病诸候•九窍四肢出血候》云:“凡荣卫大虚,腑脏伤损,血脉空竭,因而恚怒失节,惊忿过度,暴气逆溢,致令腠理开张,血脉流散也……”
本病如病程延长,反复出血不止,致使营卫大虚,脏腑伤损,则会出现诸多见症。孙浩认为,本病属脾气虚弱者十居八九,属肝肾阴虚、脾肾阳虚者十居一二。
辨证论治
脾气虚弱,统摄无权
此类证候多因小儿脾常不足,或因母乳缺乏,喂养失调,久之资源匮乏,化源亏虚,两不相济,以致统摄无权,血溢于外。症见面色不华、神疲乏力、纳食不馨、紫癜大小不一、偶有鼻衄或齿衄、舌淡、脉细弱等。唐容川在《血证论》谓:“经云‘脾统血’,血之运行上下,全赖乎脾,脾阳虚则不能统血。”故主张以治脾为主。孙浩在临床上常以归脾汤为主治疗本病。药用党参、炙黄芪、茯苓、炙甘草、炒谷芽、陈皮、当归、熟地黄、旱莲草、生白芍等(其中当归气味辛香浓烈,用量宜小;熟地黄与陈皮二味,视患儿饮食情况,用量作适当调整)。一般服药10~15天紫癜即可消失,血小板可逐渐上升。
肝肾阴虚,火伤血络
此证多因患儿素体肾虚肝旺,性急好动,由于出血时间较长,渐至肝肾阴虚,虚火内炽,伤于血络,更令出血不止。症见两颧潮红、五心作热、口唇干红、多喜饮冷、两下肢紫癜较多、鼻衄或齿衄、舌光红无苔、脉细数,治宜滋阴降火。孙浩对此种证候选用知柏地黄丸合大补元煎加减,药用生地黄、牡丹皮、知母、黄柏、玄参、麦冬、龟甲、鳖甲、地骨皮、生白芍、旱莲草、肉桂(补阴配阳,用量宜小)等。
脾肾阳虚,血不归经
此证缘于小儿先后天不足,罹病后反复出血,迁延日久,阴损及阳,乃至阳虚不摄,血不归经,而缓缓溢出。症见面色白,精神不佳,四末欠温,纳少便溏,下肢少腹散见紫癜,舌淡,苔薄白,脉沉弱。《医述•血证》云:“因血不能附气,失于归经者,当温脾、肾二经。”孙浩对此种证候选用参苓白术散、肾气丸二方加减,药用米炒太子参、茯苓、炒白术、焦薏苡仁、炒扁豆、煨白芍、生地黄、山茱萸、炒泽泻、肉桂、熟附子、炙甘草、炮姜炭等。
如果患儿伴有明显齿衄、鼻衄,可以外用芦荟止血。此用芦荟非泻火也,乃止血也。因芦荟质脆易碎,有较强的黏附性,遇水(血)则溶化如胶,可黏住出血处,故能止血。本病病期较长,治疗期亦较长,方药剂型以丸、散为好,服用方便。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用药宜缓宜小,不可大滋大补、大清大温,以免有伤胃气,反生他变。
常用药对
黑桑椹、五味子
黑桑椹,王孟英《随息居饮食谱》谓其“滋肝肾,充血液,止消渴,利关节,解酒毒,祛风湿,聪耳明目,安魂镇魄……”五味子有润肺、滋肾、涩精之功。二药合用具有补肾生髓之功。研究表明补肾活血可调整机体阴阳平衡、调节免疫功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旱莲草、白芍
旱莲草气味俱阴,归肝、肾经,善补肝肾之阴。白芍入肝、脾二经,可补血、益肝脾真阴。药理研究认为旱莲草有提升血小板数量、降低血管通透性的作用。
生地黄、白茅根
生地性味甘寒,直入血分,不仅能凉血止血,且质润多液,善于滋养阴血。白茅根甘寒多液,清热而不燥,凉血止血而不留瘀。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生地黄有升高血小板、降低血管通透性、抑制血小板抗体产生等作用;白茅根含有钾盐,可减轻激素副作用,同时有止血作用。
仙鹤草、藕节
仙鹤草不仅为凉血止血之良药,也是一味补虚佳品,又名脱力草,有强壮作用。藕节有收敛止血之功,兼能清热散瘀,涩中有散,止血而不留瘀。研究认为仙鹤草能使凝血时间缩短、血小板计数增加。
牡丹皮、水牛角
牡丹皮善透阴分之伏火,善清血热而又活血。水牛角可清热、凉血、解毒。现代研究表明,牡丹皮除有明显的抗炎、免疫抑制作用外,还表现为广泛的抗病毒、抗细菌等作用,这种抗炎、抗菌及免疫抑制等多方面的作用,可使机体自身抗体产生明显减少;水牛角煎剂可使凝血时间缩短,血小板数增加。
当归、生地炭
《医宗必读•本草征要》谓当归“能引诸血各归其所当归之经”。生地炭可凉血止血,用于治疗吐血、衄血。现代研究表明,当归可刺激骨髓造血;生地炭提取物可促进血液凝固而有止血作用,炒炭后不仅保留了其止血作用,炭的吸着性亦使止血作用增强。
党参、黄芪
党参具有健脾益肺、养血生津之功。黄芪补中益气,升发阳气。二药常合用以补气摄血。药理实验发现黄芪能刺激骨髓造血,并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提高抗病能力,还有降低血管脆性作用。
典型医案
陈某,男,12岁。患者于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皮肤青紫斑点,鼻衄、齿衄,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心率82次/分,律整,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肝脾未触及,双下肢无浮肿,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无其他慢性病史,肝肾功能正常,血常规:白细胞5.1×109/L,血红蛋白l55g/L,血小板l2×109/L。经某医院骨髓检查诊断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此前治疗上曾使用过肾上腺皮质激素及丙种球蛋白等药物,血小板最高至60×109/L,但随着药物的减停,血小板又随之下降,波动在2×109/L~20×109/L之间,皮肤青紫斑点和齿衄时轻时重。3天前上述症状加重,伴咽干咽痛、食欲不振、夜寐欠安、舌红、苔薄黄、脉缓。查血常规示:血小板16×109/L,余项正常。据其症及舌脉表现,辨证为血证、紫斑,脾不统血,兼感热毒之邪,宜益气摄血治其本,清热解毒治其标。处方:米炒太子参12g,炒白术10g,炙黄芪15g,茯苓12g,连翘10g,牡丹皮6g,生白芍15g,水牛角片15g(先煎),甘草5g。7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齿龈渗血停止,咽痛减轻,咽干,新生皮肤青紫斑点较前减少,复查血小板38×109/L。上方去连翘、牡丹皮,加生地黄12g。14剂,煎服法同前。
后用孙浩经验方统血消癍汤(潞党参10~15g,炙黄芪6~10g,茯苓10~15g,炙黄精10~15g,炙甘草3~5g,炒谷芽10~15g,全当归3~5g,熟地黄5~10g,旱莲草10~15g,生白芍15~20g)调理6个月而愈。
按
ITP患儿病程较长,体虚较甚,治疗时应以扶正固本为主,即使新感外邪也当扶正祛邪。本例患儿来诊时伴有外感热毒之象,故在补益脾气同时酌加连翘以清热解毒。热毒之邪易伤津耗液,二诊时咽干咽痛减轻,故去连翘、牡丹皮,加生地以凉血养阴。后期所用统血消癍汤乃仿归脾汤之意,以补益脾气、统摄血液为主,药用党参、黄芪、黄精、甘草补益脾气,加谷芽运脾和胃,以利补气药的运用。当归、地黄和血养阴,当归能引诸血各归其所当归之经,是治疗血证不可或缺之药,然其气味辛香浓烈,不宜多用。旱莲草、白芍味酸性收,功擅敛阴止血。白芍入肝、脾二经,其功效在于补血、益肝脾真阴,对于因脾不统血、肝不藏血而致各种血证,用之多有良效。本方补而不滞,温而不燥,阴阳相济,寒温平调,适用于小儿之体,并有利有节地发挥治脾的效用,从而达到化源充足、气血调和、血循经行、衄必自止的目的。
黄瑾明治疗小儿厌食症经验
(2022-12-18
05:02:12)[编辑][删除]
时间:2022-12-12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彭锦绣 黄贵华 王粤湘 李美康 李婕 韩海涛 彭霞
国医大师黄瑾明系广西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黄瑾明享誉一方,被人们熟知的是领军壮医药发展,熟练运用壮药、壮医针灸,以及壮医药线点灸等各种壮医特色疗法治疗疑难杂病。黄瑾明临床经验丰富。现将黄瑾明用中医中药治疗小儿厌食症的几点临床经验加以总结,以飨读者。
治疗原则
八字治则:调气、解毒、补虚、祛瘀。调气:主要通过针刺、药线点灸、刺血放血、拔罐等方法调节、激发和通畅人体之气。解毒:主要通过药物外用,如熏洗、敷贴,或药物内服等,使毒邪在体内化解,或从三道二路清除。补虚:擅用外治法,如壮医针刺补法和壮医药线点灸补法以扶助正气;对于气血虚损严重者,主张针灸联合食补和药补。祛瘀:擅长采用针刺和拔罐相结合的方法,最具代表性的方法是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法。祛瘀三要义:是祛除和畅通人体气血之瘀滞,使气血运行通畅,机体得到气血的正常充养;是疏通三道二路,恢复三道二路的畅通和正常功能,使气血运行畅达;是祛瘀生新,祛除瘀滞之气血,使气血畅通均衡,机体脏腑组织充养有源。
治疗方法
壮医药线点灸材料准备:酒精灯、药线(用多种壮药制备药液浸泡过的直径为0.7mm的苎麻线)、火机或火柴。操作手法:整线、持线、点火、施灸。整线即把经浸泡后松散的药线搓紧;持线即右手食指和拇指持药线的一端,露出线头1~2cm;点火即将露出的线端在酒精灯上点燃,如有火苗,必须扑灭,只需线头有圆珠状炭火星即可;施灸即将有炭火星线端对准穴位,顺应手腕和拇指的屈曲动作,拇指指腹稳重而敏捷地将有圆珠状炭火星线头直接点按于穴位上,一按火灭即起为一壮,一般一穴点灸1~3壮。取穴:谷线穴、四缝穴、足三里穴、百会穴。谷线穴:剑突尖端与脐窝连线的中点处,作一条与腹正中线垂直的连线,两端距前正中线4寸,在此横线上均是穴,称为谷线穴。一般将此线分为6等分,每两等分之间和两端各取一穴,共7穴。四缝穴:仰掌伸指,在食指、中指、环指、小指掌面近端指关节横纹中点处。足三里穴: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百会穴:头部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补法:药线炭火星点按于穴位上之后,迅速用手指揉按该穴位数秒,此时有一股热气向穴位深处传导,即为补法。谷线穴、足三里、百会穴用补法。泻法:药线炭火星点按于穴位上之后,不施加任何按压或其他手法,即为泻法。四缝穴用泻法。疗程:四缝穴每次点灸3壮,谷线穴、足三里和百会穴每次点灸3壮;点灸1次/天。5天为1个疗程。
中药口服口服中药方剂主要组成:黄芪10g,防风3g,白术3g,红枣5g,太子参10g,当归3g,甘草3g,茯苓5g,远志1g,酸枣仁5g,柏子仁6g等。水煎服,2~3次/天,5天为1个疗程。
典型医案
医案一罗某某,女,3岁。2012年4月10日初诊。代诉:不思饮食半年有余。患儿近大半年来不思饮食,常发脾气,自己不主动要求进餐,父母在就餐时间催促其进食还啼哭,很不乐意。检查一切正常。拟诊为小儿厌食症,采用壮医药线点灸疗法联合口服中药治疗。取穴:谷线穴、四缝穴、足三里穴、百会穴。
手法:每天点灸3壮,均用补法。当天上午点灸后,患儿中午饭量增加。继续每天点灸1次,并每天口服中药2次,连续治疗5天,以巩固疗效。此后,随访半年,饮食正常。
医案二杨某某,女,5岁。2012年4月15日初诊。代诉:厌食两年。患儿近两年来,饭量极少,每餐仅吃小半碗饭,而且需要近1小时才能吃完。检查未发现异常。拟诊为小儿厌食症,采用壮医药线点灸疗法联合口服中药治疗。取穴:谷线穴、四缝穴、足三里穴、百会穴。
手法:同上。随访3个月,一切恢复正常。
按厌食作为儿科门诊常见的主诉之一,致病原因较多,壮医认为,小儿厌食是由于暑湿之毒阻滞谷道,或机体虚弱,谷道功能不足,谷道的化生和调节枢纽(肝、胆、胰)功能失职,谷道不畅,天、地、人三气不能同步运行所致。治疗首先要调气,气调则谷道畅通,瘀滞之毒易于袪除,气调则化生及调节枢纽脏腑功能易于恢复。若毒邪明显者,应加以解毒;淤滞明显者,酌以祛瘀。气血偏衰明显者,需注意补虚。时时护顾气血,气血充盛,则谷道功能易于恢复。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是在壮医理论指导下,用药线灼灸穴位使药效迅走全身,打通三道两路,使三气同步运行,谷道通畅以疾消健体。本文应用壮医针灸疗法中的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治疗小儿厌食症,是用多种珍贵壮医药材制成药液渗泡过的药线,然后点灸小儿的谷线穴、四缝穴、足三里穴和百会穴,达到了健运脾胃、清热化积、扶正培元、强壮补益、调理气血、提神醒脑、通调谷道的治疗作用。而口服中药如白术等可行气理气、健脾燥湿,茯苓等可加强健脾渗湿的功效,柏子仁、酸枣仁起到宁心安神的作用,甘草健脾和中、诸药调和,起到益气养血、补脾和胃的功效。(彭锦绣
黄贵华 王粤湘 李美康 李婕 韩海涛 彭霞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小儿厌食怎么办 中医专家有答案
时间:2019-11-07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衣晓峰
刘效姬 于海洋 刘璐佳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二胎政策的放开,越来越多的小儿脾胃问题也日益受到大众的关注。其中,小儿厌食症最为常见,临床表现主要以小儿较长时间食欲减退,进食量减少为主,且经常伴有大便不调、精神萎靡、腹痛等症状。小儿一旦出现厌食症状,就会导致免疫力低下、生长发育弛缓等诸多情况,让家长们忧心忡忡,手足无措。
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副主任委员、黑龙江省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王有鹏教授说:小儿脏腑娇嫩,脾胃常虚弱,小儿厌食症的原因与饮食习惯脱不了干系,许多家长往往对儿童较为娇纵,平日经常喂食一些膏粱厚味,诸如肉、蛋、奶、甜食等,长此以往不但增加脾胃的负担,削弱脾胃的运化,而且干扰患儿食欲,阻碍营养吸收。因此,在小儿喂养上应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同时可选用一些简便方法调治。
睡前别喝奶 醒时忌零食
王有鹏指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小儿脾胃功能尚不完善,消化和吸收的能力相对较弱。但众多家长为急求补充营养,使小儿养成睡前喝奶的习惯。因为睡觉时脏器处于休眠状态,若在这时喂养小儿乳制品,则易造成消化不良,影响食物的吸收,损伤脾胃。另外,喜好零食是打乱小儿正常进食的另一关键。由于家长们的娇惯,不少小儿平时有嗜食零食的习惯,到饭点时便抗拒进食。零食中的甜食、油炸膨化食品、辛辣食品均属易生湿热之品,长期进食易滋腻脾气,助湿生热,久而久之,小儿自然食欲下降。王有鹏强调,若患儿在进餐时间抗拒吃饭,则家长应注意避免强迫进食或训斥,小儿若受到惊吓就会出现紧张、哭闹等情绪,愈加抗拒进食,形成恶性循环,久而不愈。
粗粮不可少 蔬菜要吃好
为让厌食患儿的脾胃功能恢复,粗粮和蔬菜是餐桌上的不二之选。王有鹏介绍说,玉米、小米等中含有丰富的粗纤维,能促进食物的消化及吸收;而蔬菜中不仅富含大量的维生素,能提高小儿的免疫力,而且含有钙、铁、锌等矿物质,可有效调节人体酸碱平衡。与此同时,蔬菜中纤维素能刺激胃液的分泌和肠道蠕动,增加患儿食欲,促进体内新陈代谢。
平日多运动 进食要专注
体育锻炼是改善厌食的另一关键要素。王有鹏指出,适当的户外活动能调动人体的气血运行,不仅能增加小儿的自身抵抗力,增强免疫力,而且能促进胃肠运动,增加胃动力。此外,中医认为忧思伤脾,思虑过度或紧张焦虑情绪自然会扰乱脾胃功能,若小儿平素酷爱电子产品,爱玩电子游戏,或养成吃饭看电视的习惯,则脾胃消化功能亦可能会受到影响,进而使食欲减退。因此家长应该督促孩子多参加户外活动,减少电子产品的使用,改善不良习惯。
妙招用得好 家长少烦恼
对于长期厌食的患儿,王有鹏教授介绍说,在调整饮食、克服生活陋习的同时,中医的特色疗法亦对本病有显著疗效。
中医内治法
脾气虚弱
主要是由于病后失养或先天禀赋不足,导致脾胃虚弱。在不思饮食的基础上,常伴有大便溏薄或大便中夹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面色黄暗没有光泽、精神倦怠、身体消瘦等症状。王有鹏推荐可以用些健脾益气类中成药,如参苓白术丸、香砂六君子丸等进行调理。
胃阴不足
主要是因小儿素体阴虚或热病伤津而致胃阴不足,其表现除有食欲不振、食少饮多之外,还伴有大便干燥、手足心热、急躁易怒等症状。王有鹏说,治疗时可用滋阴养胃类中成药,如益胃丸等。
乳食积滞
由于乳食不节,食滞胃脘,积而不化,滞于胃肠所致。其表现为厌食或拒食,伴有恶心、呕吐、大便时干时稀,便味酸臭,口中异味等症状。王有鹏建议在治疗时,可选用消食导滞类中成药,如保和丸、枳实导滞丸等。
按摩推拿法
古代医家有云:“小儿厌食必厌药”,针对服药物困难的患儿,采用中医特色外治法治疗小儿厌食症更为适合。王有鹏介绍,近几年小儿推拿受到广大家长的欢迎,在中医基础理论及针灸推拿学的指导下,可根据患儿体表穴位施以手法,通过疏通经络来达到治病防病的目的。其操作简单便捷,不用辅助仪器,而且无毒副作用,患儿及家长易于接受。将此法运用于小儿厌食症,通常选用捏脊等手法。
捏脊
将患儿置以俯卧位,用拇指桡侧缘顶住皮肤,食中指向前按,三指同时用力,提起皮下脂肪层,从长强(尾骨部)向上提捏至大椎穴。每捏3次提起脊背皮肤1次,重复3~5遍。
腹部推拿
将患儿置以仰卧位,将手放置于患儿腹部,并以脐部为中心作掌揉法以顺时针方向揉腹3~5分钟,之后再沿结肠走向作掌揉法,持续3~5分钟,最后用拇指点揉中脘、天枢1~3分钟。
点揉足三里 让患儿仰卧并双下肢伸直,用拇指指腹放于患儿的一侧足三里处,点揉1~3分钟,同理再操作对侧。
点揉脾俞胃俞穴 将患儿置于俯卧位,用食中指分别放置于脾俞、胃俞处,点揉1~3分钟。然后轻抚患儿背部。
以上方法根据疗效可每次治疗30分钟,连续治疗1~2周。小儿推拿通过促进胃肠的经气循行,从而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胃肠蠕动功能,调节阴阳平衡,对治疗厌食症有很好的疗效。
小儿厌食是现代儿童的高发疾病,王有鹏提醒说,在治病防病的同时,家长务必要严格把控小儿的“饮食习惯关”。中医认为“人以胃气为本”,胃气的盛衰直接关系到小儿的生长发育,因此解决厌食应从保护胃气开始。若厌食患儿久病不愈或出现了严重并发症,就要及时就医,并谨遵医嘱。(衣晓峰
刘效姬 于海洋 刘璐佳)
小儿厌食方【草根一生】
(2015-04-25
20:14:07)[编辑][删除]

布渣叶,太子参各10克,炙甘草,荷叶,薏苡仁各6克。
上药煎熬45分钟后,加入冰糖10克,当茶喝。每日1剂,7天为1疗程。
此方有清热祛湿、开胃醒脾之功,且气味芳香甘甜,颇受小儿喜爱。
消食散 黑胡椒
炒花椒 等分,为面,每次1克,通三焦,消宿食。
孩子上火,熬太子参麦冬粥
(2022-12-19
07:50:19)[编辑][删除]
时间:2020-11-02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谢静
秋冬天气干燥,年幼的孩子容易咳嗽感冒,细嫩的皮肤更易起皮脱屑,同时伴有嘴唇干裂、鼻子出血、大便干硬……这些表现,正符合金代中医大家刘河间所说的“诸涩枯涸,干劲皲揭,皆属于燥”,也就是说,都是“秋燥”惹的祸。防治秋燥,宜养阴润燥。根据一般儿童身体特质,太子参麦冬粥适合日常食疗所用。
取太子参、枸杞、麦冬各12克,粳米50克,太子参、麦冬加水煮30分钟,去渣取汁,再加枸杞及粳米煮粥,分次温服,早晚各吃1次。
方中太子参补益肺脾、益气生津,适用于口干、口燥、津液不足者。与人参、党参、西洋参相比,它的滋补力弱一些,但长处在于药性平和,适宜小儿食用,堪称难得的清补佳品。麦冬有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的功效,《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养阴润肺之上品。枸杞是平补的药物,具有补肾养肝、润肺明目等功效。粳米是大米的一种,质地硬而有韧性,煮后黏性、油性较大,中医认为其能补益脾胃、生津止渴。几味配伍,养阴润燥、益气生津,取药汁煮粥更能补益脾胃,是防治小儿秋燥上火的佳品。(谢静)
皲裂巧用蒜糖膏【草根一生】
(2013-10-10
15:26:37)[编辑][删除]
红糖、蜂蜜、蒜泥等份,调成膏状,每晚睡前,外敷患处,次晨取下,连用半月。
赵炳南治脂溢赵性脱发方【草根一生】
(2013-10-22
09:13:32)[编辑][删除]
透骨草、皂角各30克,水煎外洗,一周两次。
功用:袪脂止痒、祛风袪屑。
治疗:脂溢性皮炎,脂溢性脱发。
禤国维治顽固性脂溢性脱发案
摘自2022-5-27中国中医药报
余丽娟 刘亚梅 广州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李红毅 广东省中医院
脂溢性脱发是青春期后头额、颞、顶部进展缓慢的脱发,是皮肤科常见的难治性疾病之一。临床上患者往往伴有头部皮脂溢出较多、头皮屑多、瘙痒等症状。好发于20~40岁男性,早期表现两侧鬓角至前额发际处不同程度脱发,甚至形成“高额”,前发际线呈M型,随病情发展,头顶部头发成弥漫性脱落,晚期发展至仅枕部及两侧颞部保留少许头发,脱落区皮肤光滑无萎缩,可伴有油腻、瘙痒、脱屑等症状。本病病因不明,西医认为多与遗传、雄性激素水平上升、局部炎症反应等有关,目前国际公认的治疗方法是通过抑制雄激素代谢酶活性或拮抗雄激素与其受体结合起到治疗作用,非那雄胺、米诺地尔等是常用的代表性药物,短期可奏效,但治疗效果难以维持,停药后易复发,兼之脱发、脱屑影响美观,病患身心压力巨大,常致病情反复。本病是皮肤科顽固性、难治性疾病之一。
国医大师禤国维善治皮肤科各种疑难杂症,创立了岭南皮肤病学术流派。在长期临床实践中,禤国维提倡平调阴阳、平补肝肾,运用中西医结合、内外兼顾等方法治疗各种难治性脱发,屡获良效。现将禤国维诊治的一则顽固性脂溢性脱发案例,报道如下。
病例简介
患者,柯某,男,25岁。于2017年5月18日广东省中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诉脱发9年多,伴头皮油腻多年。自诉年少时头发即稀疏,9年前开始脱发,常因脱发问题焦虑不安,曾服用过非那雄胺、米诺地尔等西药,中药多以疏肝活血、清热祛湿化痰之品治疗,疗效均欠佳,其父亦有脱发病史。现额角、头顶头发稀疏,头皮油腻,瘙痒难忍,心烦,纳可,眠差,大便稀溏,2~3次/日,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诊断:(肝肾不足、湿热内蕴型)虫蛀脱发(西医称为脂溢性脱发)。
治疗经过
禤国维认为患者年少时头发稀疏,先天禀赋不足,因脱发久治不愈,致性情急躁,夜卧不安。肾藏精,肝藏血,肝肾同源,精血互生,而发为血之余,赖精血滋养。故认为本患者属先天肾阴本不足,郁结气滞伤肝血,肝肾精血不足,头发失其濡养,加上广州地区气候潮湿炎热,湿热之邪阻塞气机,气机郁滞不畅,血行受阻,兼湿热瘀阻,属典型的虚实夹杂证。治疗上,以平调阴阳、平补肝肾、益气健脾为主,力求滋水益精以涵木,健脾益气以生血,培补后天资先天,兼顾清热祛湿、活血化瘀。
初诊方药
初诊选药:松针15g,昆布15g,女贞子15g,丹参(后下)20g,蔓荆子15g,桑白皮15g,旱莲草20g,侧柏叶15g,生地黄15g,茯苓20g,桑叶15g,薄树芝15g,布渣叶15g,甘草10g,酸枣仁20g,薏苡仁20g。每日1剂,7剂,水煎分两次口服。中成药予固肾健脾生发口服液,每次10mL,每日2次,口服;七叶神安片每次100mg,每日3次,口服;金粟兰搽剂每日外搽头皮,每日2次;茶菊脂溢性洗液外洗,每周2次。患者须注意休息,避免过度紧张和熬夜,少食甜食、油腻、燥热的食物,少食牛肉、羊肉、鲤鱼、鲮鱼、深海鱼、虾蟹、牛羊肉、公鸡、鹅、鸭、榴莲、芒果、菠萝、竹笋、芹菜、韭菜等。本诊以二至丸为主方加减治疗,取其平补肝肾。禤国维取象比类,认为昆布、松针均形似毛发,可“以形补形”,将昆布、松针作为脱发病治疗的特色用药。有研究表明,松针中含有大量的原花青素,具有抗氧化、抗血小板聚集、促毛发生长等功效,可诱导休止期毛发再生;昆布主要含有藻胶酸、各种氨基酸等成分,毛发的主要成分为角质蛋白,亦由多种氨基酸组成,有养发生发之效。
禤国维治疗脂溢性脱发时常配伍丹参、蔓荆子,认为丹参活血通窍,可通利毛窍,促进湿浊瘀毒外排。现代药理学亦证明丹参有明显的加强毛囊营养,抗雄性激素的作用。同时,禤国维认为丹参治疗脱发的有效成分是丹参酮,由于丹参酮是脂溶性的,高温久煎就会被破坏,因此丹参煎煮方法为“后下”。蔓荆子疏风清热,可上行头面部,同时蔓荆子也为脂溶性,可以帮助丹参酮的吸收,因此两者常为药对,有助于引药上行,活血通窍,直达病所。头发油腻者多加用桑白皮、侧柏叶、桑叶清泻肺热,加用生地黄,以达清热凉血、滋阴养发之效。用薄盖灵芝(即薄树芝)取代普通灵芝,为多孔菌科灵芝属的一种真菌,味甘、性平,具有补气安神功效,因薄盖灵芝不仅疗效备增,且口感较好。因南方天气炎热,雨水充沛,易脾虚湿热内生,易腹痛、大便稀溏,故用布渣叶等岭南道地药材,加用茯苓、薏苡仁健脾渗湿。因患者心烦不寐,故加用酸枣仁,柔肝养心安神。禤国维运用此药时,言量大方效,至少用20g,患者如无慢性胃病,出现纳呆、反酸、嗳气等不适,可逐渐用至35g。全方合用,共奏平补肝肾,攻补兼施之效。金粟兰搽剂、茶菊脂溢性洗液外用,共奏祛湿清热、活血生发之功。
二诊方药
5月25日二诊:现额角、头顶头发稀疏,头皮油腻有改善,伴瘙痒,舌偏暗红,苔黄腻,脉弦数。治宜补肾健脾,清热祛湿。方药:
松叶15g,昆布15g,女贞子15g,丹参(后下)20g,北沙参20g,蔓荆子15g,旱莲草20g,蒲公英15g,白芍15g,茯神20g,桑叶15g,薄树芝15g,甘草10g,蕤仁15g,救必应15g。每日1剂,28剂,水煎分两次口服。中成药予固肾健脾生发口服液内服;止痒生发酊每日外搽头皮;茶菊脂溢性洗液、硫黄脂溢性洗液外洗。患者头皮油腻有改善,但舌偏暗红,苔黄腻,脉弦数,湿热之邪仍偏盛,故在原方去布渣叶,生地黄,侧柏叶,桑白皮,薏苡仁,改用蒲公英15g,救必应15g,清热祛湿。患者睡眠改善,故易茯苓为茯神宁心安神。蕤仁与山萸肉相似,性微寒,味甘,可养肝肾之阴,兼明目、疏风散热。
三诊方药
7月13日三诊:患者症状已有好转,继续守方,患者二便已调,故原方去白芍,加用防风祛风止痒。方药:松针15g,昆布15g,女贞子15g,丹参(后下)20g,北沙参20g,蔓荆子15g,旱莲草15g,防风15g,蒲公英15g,茯苓20g,桑叶15g,薄树芝15g,甘草10g,蕤仁15g,救必应15g。每日1剂,28剂,水煎分两次口服。中成药予固肾健脾生发口服液内服;酮康唑洗剂,茶菊脂溢性洗液外洗;西药依巴斯汀片,10mg/次,每日1次,口服。
四诊方药
2018年3月9日四诊:头发较2017年生长稠密,头顶部仍有脱落,但后枕部基本正常。眠差,舌淡暗,苔薄白,脉弦细。中药处方:松叶15g,女贞子15g,丹参(后下)20g,太子参15g,旱莲草20g,玄参15g,防风15g,茯神20g,桑叶15g,薄树芝15g,甘草10g,延胡索20g。每日1剂,28剂,水煎分两次口服。患者因家事焦虑,眠差,去首乌藤,改用延胡索疏肝解郁,活血化瘀,“以通为补”,大剂量可使用至20g,改善睡眠的功能更佳。随访至2018年8月3
日,患者病情稳定,病患处头发稠密生长,恢复良好。
患者经禤国维从2017年5月到2018年3月9个多月的治疗,效果满意,并有效减少头皮屑的产生,缓解头皮瘙痒和油腻等症状,现头发生长稠密,已无油腻,效果甚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