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口唇表现出不同的形态和颜色,能反映出脏腑疾病,中医称之为“唇诊”。正常人的嘴唇颜色红润有光泽,干湿适度有弹性,一旦身体有问题,嘴唇颜色就会改变。所以早上起床不妨照照镜子,仔细观察一下自己的嘴唇,看看是否有以下几种情况。
嘴唇为淡白色:提示身体里气血相对匮乏,无法充盈嘴唇显示出红润明亮的颜色。多见于失血过多、乏力困倦或妇女带下、崩漏。
防治方法:加强摄入营养价值比较高的食物,如鸡蛋、牛奶、鱼肉、牛肉等,避免挑食、节食;每天适度嚼服红枣和带红色内皮的花生;养成良好作息习惯,早睡早起,不要熬夜。
嘴唇为青黑(紫)色:提示身体里有明显的气滞血瘀状况存在,多见于胸闷、嗳气、胸部偶有刺痛、寒症、痛症等,易罹患急性病,特别是血管性病变,如血管栓塞、中风等。
防治方法:老陈醋除了有促进肠道蠕动、降低血脂的作用,还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建议每天吃饭时加1~2勺老陈醋,可改善青黑色的嘴唇颜色;如果平时爱抽烟,建议减少吸烟量,最好戒烟;多做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增加运动量。
嘴唇颜色为深红色或紫红色:提示身体里因能量过剩而产生火,颜色越深代表体内火越大。平时症状表现为热气上冲、眩晕、烦躁或头疼、头晕、牙痛、便秘等。
防治方法:减少辛辣食物、糖类、鸡肉、羊肉的摄入,这些热性食物会让体内产生更多热量,使体内火气更旺,嘴唇颜色更深。此外,取玄参30克、生地30克、麦冬30克、肉桂2克煎汤饮用,这个方子是古代的名方增液汤加肉桂而成,对于以上不适有明显缓解作用。
嘴唇周围的皮肤泛起一圈黑色:提示身体里有湿气,同时存在肾气、脾气亏虚的情况。常见不适有食欲下降、消化较差、下肢沉重感、小便多。
防治方法:尽量少吃甜食、油炸、黏腻、生冷等食品,这些食物都会让身体生湿。饭后不要急于躺下或睡觉,这样会导致体内因食物运输迟缓而产生湿气。肾经和胃脉都起源在脚上,双脚就相当于植物的根一样重要,建议每天用热水泡脚,让热直接从“根”补充到相应脏腑。
此外,这个季节很多人容易嘴唇干裂。中医认为,嘴唇干裂生疮等问题可能是因为体内燥热伤津、胃火亢进引起的,建议清胃火,滋阴液,用麦门冬、生地等清热益胃生津。平时多喝水、保持饮食均衡。
另外,在干燥的季节不要用舌头舔嘴唇,唾液中含有多种能够帮助消化的酶,在唇边残留唾液等于在“消化皮肤”,造成唇角发炎。(王少军)
托里透脓法治疗六年脓耳案
摘自2025-3-26中国中医药报
舒占钧 罗永海 潘芳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
孙某,女,60岁,2024年10月11日初诊。主诉:左耳流脓反复发作6年,加重1周。患者2018年因左耳胆脂瘤合并化脓性中耳炎发作,行左耳胆脂瘤手术,此后反复发作,并于2019年出现面神经炎致左侧面瘫,多次行手术治疗。近1周左耳有脓液流出,去某医院复查,仍建议手术治疗,患者拒绝并选择中医治疗。刻下:患者面色萎黄,左耳用纱布包裹,有淡黄色脓液渗出,诉无耳廓及耳道疼痛,左耳听力消失,右耳听力如常,左面部嘴角轻微歪斜,纳差,大便干结,3日一行。舌瘀黯,苔薄腻,右寸脉浮小弦,左寸脉细弦无力。辅助检查:2024年9月核磁提示左侧乳突根治术及鼓室成形术后,左侧慢性中耳乳突炎,术区至左侧耳后皮下感染并脓肿形成。
诊断:西医诊断为左耳胆脂瘤术后,左侧慢性中耳乳突炎合并脓肿。中医诊断为脓耳(气血亏虚)。
治则:益气养血,托里透脓。
方用托里透脓汤加五味消毒饮加减:黄芪30g,升麻20g,炒白术30g,红参片6g,当归12g,皂角刺15g,金银花15g,野菊花10g,蒲公英10g,紫花地丁10g,连翘25g,龙胆6g,酒大黄15g,浮小麦60g,桔梗15g,川芎12g,炙甘草6g。7剂,水煎服。
10月18日二诊:诉左耳中脓液较前减少,纳可,寐稍安,大便日1次。舌瘀黯,苔薄腻,右寸脉浮小弦,左脉细。守原方继服10剂。
11月2日三诊:诉耳中脓液消失。舌淡,苔薄白,右寸脉浮小弦,左脉细。守原方继服14剂。
11月23日四诊:其间前往某医院复查,仍建议手术,因患者耳道未见脓液流出,多次用棉签蘸左耳内,棉签完全干燥,故选择继服中药。舌暗淡,苔薄腻,双侧脉小弦。
2025年1月2日随访:患者停药月余,诸症全消。
按
胆脂瘤又称表皮样囊肿、珍珠瘤,是一种良性肿瘤,但具有一定的侵蚀性和破坏性,好发于脑部和耳部,耳科常见,根据好发部位分为颅内胆脂瘤、外耳道胆脂瘤、中耳胆脂瘤。虽说是良性肿瘤,但它却具有肿瘤的侵蚀性,如胆脂瘤型中耳炎是上皮细胞残留在耳腔,像滚雪球一样快速分裂,越来越大,并压迫损伤周围结构,侵蚀甚至“吃掉”听小骨、鼓膜等。如不及时处理,不仅会造成耳朵流脓、听力下降,还可能造成面瘫嘴歪眼斜等严重后果。目前的治疗方法是通过外科手术去除生长物。
根据本案耳部疼痛、鼓膜穿孔、耳内流脓、听力下降等主要临床表现,属于中医“脓耳”之诊断,其常见病因为外邪侵袭、内毒炽盛,致邪滞耳窍,又因脏腑虚损,正气亏虚,无力托毒外出,终致毒聚于耳窍,肉腐于内。
早在隋代巢元方就已经提到耳疾,《诸病源候论》载:“耳者,宗脉之所聚,肾气之所通。足少阴,肾之经也。劳伤血气,热乘虚也,入于其经,邪随血气至耳,热气聚则生脓汁,故谓之聤耳。”耳内血气亏虚,邪致生脓。《仁斋直指方论》载:“热气乘虚,随脉入耳,聚热不散,脓汁出焉,谓之脓耳。”对于脓耳的因机辨治则更为具体。
而本病的一个特点不仅是肉腐成脓,更为严重的是筋伤骨损,这个特质非常符合《灵枢•痈疽》所讲“热气淳盛,下陷肌肤,筋髓枯,内连五脏,血气竭,当其痈下,筋骨良肉皆无余,故命曰疽。疽者,上之皮夭以坚,状如牛领之皮,痈者,其皮上薄以泽。此其候也”。疽者,筋髓枯,血气竭,发于痈之后,主要是气血脏腑亏虚下的肉腐成脓、筋骨皆损。
宋代医家陈子明在《外科精要》开篇名义:“凡有此病,未要辨问是痈是疽,是虚是实,是冷是热,首先便服内托散、五香连翘汤。”中医外科内治法按照疮疡初起、成脓、溃后三个不同发展阶段,确立消、托、补三个总的治疗原则。而“托法”在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方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用黄芪为主药治疗痈疽的记载,可见“托”法在中医学创立之初就已存在。而《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不足补之”“下者举之”,更是具体指出托补下陷之气以驱邪外出的治疗法则。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所载“托里透脓汤”是托里透脓的集大成方,具有益气托里、透脓解毒之功效。主治侵脑疽,用于痈疮脓成而体虚无力外溃时。其所治与本案脓耳病因病机较为吻合,因患者脓耳6年,经多次手术,气血大亏,外邪仍聚,非托法无以益气,非透法无以排脓。
原方中黄芪、人参、白术、当归补益气血,活血通脉,并托毒于上;山甲、皂刺、白芷通经活络,溃脓于外;升麻,甘草解毒于中;青皮行气消滞,助诸药以增托里透脓及托脓收口之力。尤其方中重用升麻,《神农本草经》载升麻“主解百毒……辟温疾,障邪,毒蛊”,换成现代医学用语,即升麻有抗病毒、抗菌等作用。而其本虽虚,其标确盛,故针对其标,仍需配合清热解毒之剂,因此加入五味消毒散,方中金银花、野菊花清热解毒散结,金银花入肺胃,可解中上焦之热毒,野菊花与龙胆草入肝经,三药相配,又清肝胆之火;蒲公英、紫花地丁增加清热解毒之功,两者相伍,善清血分之热结。
众药和效,将先托后补再消的治则治法体现于一方,起效于一旬,实为中医外科疾病内治之典范。内托作用在于宣泄毒气,使毒气有路可出不攻于内,并且可使用在疾病的早期,此时与是否成脓并无明确的关联。因此灵活应用托法,可充分鼓舞正气,促进邪气消散,可防止邪气入里成为伏邪,对于众多外科痈疽疔疮疾患,不失为一种截断扭转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