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六神丸

(2022-12-16 04:03:19)

清热解毒 消肿止痛 敛疮生肌
刘小平 湖南省洞口县中医院
摘自2022-12-15中国中医药报
六神丸概括起来有六个神奇的地方:一是药物来源奇特而名贵;二是丸小而效速;三是既可以内服,也能外用;四是处方药物公开,而其剂量和泛丸工艺严格保密;五是以毒攻毒疗效显著,但适用人群需严格限制;六是自六神丸诞生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但老药又能新用,不断发挥价值。近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疫病防治专家委员会发布的《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中医药干预指引》指出,“症见咽痛明显,发热、肌肉酸痛、乏力、或咳嗽者,宜服用具有疏风清热,化湿解表,清热解毒功效的中成药”,并列举了20多种中成药,其中就包括六神丸(胶囊)。下面就来一起了解一下六神丸的神奇之处。
组成及功效
六神丸来源于江苏的百年老字号“雷允上”,由牛黄、雄黄、蟾酥、麝香、珍珠、冰片六味中药配制而成。方中牛黄,清心开窍,清热解毒,具有治疗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痈疔疮毒的作用。珍珠解毒生肌,能治疗口疮咽喉肿痛及糜烂等症。《圣济总录》有用牛黄与珍珠配伍研细末制成珠黄散,吹于咽部治疗咽喉肿烂、口腔溃疡等症的记载,此二药共为君药。蟾酥消肿止痛,解毒除秽,以治疗疔疮痈肿、瘰疬、咽喉肿痛、齿龈疼痛等症。雄黄解毒杀虫燥湿,常用于治疗痈疽疔疮、喉风、喉痹、湿疮、疥疹等症。此两药合用为臣药。佐以冰片、麝香芳香走窜,活血消肿止痛。同时,冰片可使药势上达内透,宋代寇宗奭在《本草衍义》中指出冰片“独行则势弱,佐使则有功”,现代药理研究亦证实,冰片具有促进药物透过血脑屏障(上行)、促进药物透过皮肤黏膜吸收(内透),增加离体心冠状动脉流量,减慢心率等作用(入心)。故冰片又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敛疮生肌之功,是治疗热毒所致烂喉丹痧、喉风喉痈、痈疡疔疮、无名肿毒等症的良药。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咽喉炎、牙周炎、乳腺炎、毛囊炎等感染性疾病,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出血热、带状疱疹、风疹、病毒性肝炎等病毒性疾病,急性肾小球肾炎、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等免疫功能失调性疾病等。
服法与禁忌
本品为直径1mm带黑色光泽的小水丸,味辛辣。口服,一日3次,温开水吞服。一岁每次服1粒,二岁每次服2粒,三岁每次服3~4粒,四岁至八岁每次服5~6粒,九岁至十岁每次服8~9粒,成年人每次服10粒。目前市售的还有胶囊剂,其成分与功效与此相同,请按说明书服用。
外用时将其外敷在皮肤红肿处,取丸十数粒,用冷开水或米醋少许,盛食匙中化散,敷搽四周,每日数次常保潮润,直至肿退为止。如已出脓或已穿烂,切勿再敷。
孕妇及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药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儿童应遵医嘱,且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本品含有麝香,运动员慎用。

“锡类散”方名之由来

 (2022-12-14 04:12:44)[编辑][删除]


时间:2022-11-28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周益新

前几日,与同道好友闲坐论方,谈及锡类散。他言该方消炎解毒、祛腐生肌,可治疗口腔咽喉糜烂肿痛,如同焊锡补锅之用,取象比类,故以名之。但笔者认为,这种解释属望文生义,并非方名之本意。

锡类散方出自清代名医尤在泾《金匮翼》所引其笔友张瑞符治疗咽喉腐烂、唇舌肿痛的经验方,原名烂喉痧方。言:“烂喉痧方,笔友张瑞符传。西牛黄(五厘),冰片(三厘),真珠(三分),人指甲(五厘,男病用女,女病用男),象牙屑(三分,焙),青黛(六分,去灰脚净),壁钱(二十个,焙,土壁砖上者可用,木板上者不可用),共为极细末,吹患处效。”并附记张瑞符事迹于方后,称他“年过五旬,并未生育”,后因广做善事,抚养孤侄,使之成家立业;又将秘藏的效方“烂喉痧方”公之于众,如此积德善举,遂而有子。尤在泾这样写,说明张瑞符将此秘方毫无保留地公之于众,确实是大义之举。

晚清医家王孟英所著《温热经纬》中亦收载此方,并正式为之命名“锡类散”。王孟英在方后加按语曰:“此方尤鹤年附载于《金匮翼》云:张瑞符传此救人而得子,故余名之曰‘锡类散’。功效甚著,不能殚述。”但王孟英收录的方子和尤在泾的原方,虽组成药物没有差异,药物剂量也完全相同,但药物顺序有较大差异。尤在泾方以牛黄为君清热解毒,直入咽喉;以冰片、珍珠为臣,芳香走窜,收溃生肌,共奏辛凉透表、苦寒泻热之功,亦可甘润顾护阴液。王孟英方将象牙屑排在首位,象牙屑的清热解毒之力相较牛黄弱,但消肿生肌之力强。

锡类散并不含锡,王孟英为何给这个方子如此取名呢?锡类一词出自《诗经·大雅·既醉》:“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匮,亏、竭;锡,通赐,表示赐给、赏赐;类,属类,郑笺训为“族类”,尔类即尔辈。这句诗本意为上天赐福,孝顺的子孙后辈层出不穷。《诗经》的注释著作《毛传》记载,“类,善也”,所以“锡类”即为“赐类”,意为赏赐美好的事物。王孟英将烂喉痧方改名为锡类散,一者表彰张瑞符助养遗孤的忠义美德,发扬光大其善举;二者有赐药于众生以救急治病之意。锡类散的命名展现了王孟英“孝亲”“爱民”的儒医风范,为后世留下了通晓典籍、精熟医术、救世济民的大医家形象。该方的命名不同于常见的用主药或主治功效来命名的方法,而是另一种人文命名法。

作为经典名方制剂,锡类散不仅局限于烂喉痧(即西医之猩红热病)的治疗,还被广泛运用于耳鼻喉疾病、热病、妇科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各类疾病的治疗,疗效可靠,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周益新 山西省大同新建康医院)

身体有不适看唇知一二

 六神丸 (2022-12-13 08:36:21)[编辑][删除]


时间:2020-11-26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王少军

  人的口唇表现出不同的形态和颜色,能反映出脏腑疾病,中医称之为“唇诊”。正常人的嘴唇颜色红润有光泽,干湿适度有弹性,一旦身体有问题,嘴唇颜色就会改变。所以早上起床不妨照照镜子,仔细观察一下自己的嘴唇,看看是否有以下几种情况。

  嘴唇为淡白色:提示身体里气血相对匮乏,无法充盈嘴唇显示出红润明亮的颜色。多见于失血过多、乏力困倦或妇女带下、崩漏。

  防治方法:加强摄入营养价值比较高的食物,如鸡蛋、牛奶、鱼肉、牛肉等,避免挑食、节食;每天适度嚼服红枣和带红色内皮的花生;养成良好作息习惯,早睡早起,不要熬夜。

  嘴唇为青黑(紫)色:提示身体里有明显的气滞血瘀状况存在,多见于胸闷、嗳气、胸部偶有刺痛、寒症、痛症等,易罹患急性病,特别是血管性病变,如血管栓塞、中风等。

  防治方法:老陈醋除了有促进肠道蠕动、降低血脂的作用,还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建议每天吃饭时加1~2勺老陈醋,可改善青黑色的嘴唇颜色;如果平时爱抽烟,建议减少吸烟量,最好戒烟;多做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增加运动量。

  嘴唇颜色为深红色或紫红色:提示身体里因能量过剩而产生火,颜色越深代表体内火越大。平时症状表现为热气上冲、眩晕、烦躁或头疼、头晕、牙痛、便秘等。

  防治方法:减少辛辣食物、糖类、鸡肉、羊肉的摄入,这些热性食物会让体内产生更多热量,使体内火气更旺,嘴唇颜色更深。此外,取玄参30克、生地30克、麦冬30克、肉桂2克煎汤饮用,这个方子是古代的名方增液汤加肉桂而成,对于以上不适有明显缓解作用。

  嘴唇周围的皮肤泛起一圈黑色:提示身体里有湿气,同时存在肾气、脾气亏虚的情况。常见不适有食欲下降、消化较差、下肢沉重感、小便多。

  防治方法:尽量少吃甜食、油炸、黏腻、生冷等食品,这些食物都会让身体生湿。饭后不要急于躺下或睡觉,这样会导致体内因食物运输迟缓而产生湿气。肾经和胃脉都起源在脚上,双脚就相当于植物的根一样重要,建议每天用热水泡脚,让热直接从“根”补充到相应脏腑。

  此外,这个季节很多人容易嘴唇干裂。中医认为,嘴唇干裂生疮等问题可能是因为体内燥热伤津、胃火亢进引起的,建议清胃火,滋阴液,用麦门冬、生地等清热益胃生津。平时多喝水、保持饮食均衡。

  另外,在干燥的季节不要用舌头舔嘴唇,唾液中含有多种能够帮助消化的酶,在唇边残留唾液等于在“消化皮肤”,造成唇角发炎。(王少军)

托里透脓法治疗六年脓耳案
摘自2025-3-26中国中医药报
舒占钧 罗永海 潘芳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
孙某,女,60岁,2024年10月11日初诊。主诉:左耳流脓反复发作6年,加重1周。患者2018年因左耳胆脂瘤合并化脓性中耳炎发作,行左耳胆脂瘤手术,此后反复发作,并于2019年出现面神经炎致左侧面瘫,多次行手术治疗。近1周左耳有脓液流出,去某医院复查,仍建议手术治疗,患者拒绝并选择中医治疗。刻下:患者面色萎黄,左耳用纱布包裹,有淡黄色脓液渗出,诉无耳廓及耳道疼痛,左耳听力消失,右耳听力如常,左面部嘴角轻微歪斜,纳差,大便干结,3日一行。舌瘀黯,苔薄腻,右寸脉浮小弦,左寸脉细弦无力。辅助检查:2024年9月核磁提示左侧乳突根治术及鼓室成形术后,左侧慢性中耳乳突炎,术区至左侧耳后皮下感染并脓肿形成。
诊断:西医诊断为左耳胆脂瘤术后,左侧慢性中耳乳突炎合并脓肿。中医诊断为脓耳(气血亏虚)。
治则:益气养血,托里透脓。
方用托里透脓汤加五味消毒饮加减:黄芪30g,升麻20g,炒白术30g,红参片6g,当归12g,皂角刺15g,金银花15g,野菊花10g,蒲公英10g,紫花地丁10g,连翘25g,龙胆6g,酒大黄15g,浮小麦60g,桔梗15g,川芎12g,炙甘草6g。7剂,水煎服。
10月18日二诊:诉左耳中脓液较前减少,纳可,寐稍安,大便日1次。舌瘀黯,苔薄腻,右寸脉浮小弦,左脉细。守原方继服10剂。
11月2日三诊:诉耳中脓液消失。舌淡,苔薄白,右寸脉浮小弦,左脉细。守原方继服14剂。
11月23日四诊:其间前往某医院复查,仍建议手术,因患者耳道未见脓液流出,多次用棉签蘸左耳内,棉签完全干燥,故选择继服中药。舌暗淡,苔薄腻,双侧脉小弦。
2025年1月2日随访:患者停药月余,诸症全消。
按 胆脂瘤又称表皮样囊肿、珍珠瘤,是一种良性肿瘤,但具有一定的侵蚀性和破坏性,好发于脑部和耳部,耳科常见,根据好发部位分为颅内胆脂瘤、外耳道胆脂瘤、中耳胆脂瘤。虽说是良性肿瘤,但它却具有肿瘤的侵蚀性,如胆脂瘤型中耳炎是上皮细胞残留在耳腔,像滚雪球一样快速分裂,越来越大,并压迫损伤周围结构,侵蚀甚至“吃掉”听小骨、鼓膜等。如不及时处理,不仅会造成耳朵流脓、听力下降,还可能造成面瘫嘴歪眼斜等严重后果。目前的治疗方法是通过外科手术去除生长物。
根据本案耳部疼痛、鼓膜穿孔、耳内流脓、听力下降等主要临床表现,属于中医“脓耳”之诊断,其常见病因为外邪侵袭、内毒炽盛,致邪滞耳窍,又因脏腑虚损,正气亏虚,无力托毒外出,终致毒聚于耳窍,肉腐于内。
早在隋代巢元方就已经提到耳疾,《诸病源候论》载:“耳者,宗脉之所聚,肾气之所通。足少阴,肾之经也。劳伤血气,热乘虚也,入于其经,邪随血气至耳,热气聚则生脓汁,故谓之聤耳。”耳内血气亏虚,邪致生脓。《仁斋直指方论》载:“热气乘虚,随脉入耳,聚热不散,脓汁出焉,谓之脓耳。”对于脓耳的因机辨治则更为具体。
而本病的一个特点不仅是肉腐成脓,更为严重的是筋伤骨损,这个特质非常符合《灵枢•痈疽》所讲“热气淳盛,下陷肌肤,筋髓枯,内连五脏,血气竭,当其痈下,筋骨良肉皆无余,故命曰疽。疽者,上之皮夭以坚,状如牛领之皮,痈者,其皮上薄以泽。此其候也”。疽者,筋髓枯,血气竭,发于痈之后,主要是气血脏腑亏虚下的肉腐成脓、筋骨皆损。
宋代医家陈子明在《外科精要》开篇名义:“凡有此病,未要辨问是痈是疽,是虚是实,是冷是热,首先便服内托散、五香连翘汤。”中医外科内治法按照疮疡初起、成脓、溃后三个不同发展阶段,确立消、托、补三个总的治疗原则。而“托法”在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方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用黄芪为主药治疗痈疽的记载,可见“托”法在中医学创立之初就已存在。而《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不足补之”“下者举之”,更是具体指出托补下陷之气以驱邪外出的治疗法则。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所载“托里透脓汤”是托里透脓的集大成方,具有益气托里、透脓解毒之功效。主治侵脑疽,用于痈疮脓成而体虚无力外溃时。其所治与本案脓耳病因病机较为吻合,因患者脓耳6年,经多次手术,气血大亏,外邪仍聚,非托法无以益气,非透法无以排脓。
原方中黄芪、人参、白术、当归补益气血,活血通脉,并托毒于上;山甲、皂刺、白芷通经活络,溃脓于外;升麻,甘草解毒于中;青皮行气消滞,助诸药以增托里透脓及托脓收口之力。尤其方中重用升麻,《神农本草经》载升麻“主解百毒……辟温疾,障邪,毒蛊”,换成现代医学用语,即升麻有抗病毒、抗菌等作用。而其本虽虚,其标确盛,故针对其标,仍需配合清热解毒之剂,因此加入五味消毒散,方中金银花、野菊花清热解毒散结,金银花入肺胃,可解中上焦之热毒,野菊花与龙胆草入肝经,三药相配,又清肝胆之火;蒲公英、紫花地丁增加清热解毒之功,两者相伍,善清血分之热结。
众药和效,将先托后补再消的治则治法体现于一方,起效于一旬,实为中医外科疾病内治之典范。内托作用在于宣泄毒气,使毒气有路可出不攻于内,并且可使用在疾病的早期,此时与是否成脓并无明确的关联。因此灵活应用托法,可充分鼓舞正气,促进邪气消散,可防止邪气入里成为伏邪,对于众多外科痈疽疔疮疾患,不失为一种截断扭转的治疗方法。身体有不适看唇知一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