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蒲公英:清热解毒消肿内外痈毒皆效

(2022-12-11 10:16:49)


燕京刘氏

时间:2020-12-1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王庆国

  蒲公英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蒲公英及多种同属植物的带根全草。性味苦、寒,归肝、胃经。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利湿通淋之效。

  解毒消痈,遑论内外

  蒲公英苦寒泄热散结,甘寒清热解毒,为治热毒疮疡之佳品,又兼通乳之功,故为治乳痈之要药。其治疗各种痈肿热毒均可应用,例如外痈、疔、疖、丹毒,内之肠痈、肺痈、胃痈等皆可配伍应用。其在外者,如五味消毒饮。治乳痈,可以配伍全瓜蒌、金银花、牛蒡子、赤芍、陈皮等;也可单以蒲公英大剂煎服,如配合鲜草捣碎外敷,效果更佳。治肠痈,可以与大黄牡丹皮汤同用,以增强疗效。治疗肺痈吐脓,常与鱼腥草、冬瓜仁、薏苡仁、桔梗、芦根等同用。

  清热利湿,通淋退黄

  蒲公英有清泄湿热之功,故对于湿热下注引起的淋证、黄疸有较好效果。笔者临床上治疗泌尿系感染或结石引起的淋证,多与当归、浙贝母、苦参、瞿麦、天花粉、白茅根、金钱草、车前子等同用而获效;对于湿热黄疸,常将蒲公英加入刘渡舟先生的验方柴胡解毒汤中,方用:柴胡、黄芩、茵陈、凤尾草、土茯苓、重楼、生甘草、蒲公英、连翘,金钱草、鸡内金,获效良多。

  泻火和胃,消退肠化

  随着胃镜的普及,萎缩性胃炎的检出率越来越高,而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非典型性增生,属于癌前期病变,若再伴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则危险性更大。近年来,在深入分析本病病因病机以及现代病理改变的基础上,笔者尝试在辨证论治方中对症加入蒲公英治疗萎缩性胃炎,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使不少患者肠上皮化生逆转、非典型增生消失,幽门螺旋杆菌转阴。之所以在治疗萎缩性胃炎的方剂中加入蒲公英,是基于如下考虑:一,萎缩性胃炎多伴有不同程度的炎变与糜烂,甚至有溃疡形成,提示有胃痈的特点,可以按内痈治疗,故用蒲公英;二,本病多伴有幽门螺旋菌感染,而蒲公英有很好的杀菌消炎作用;三,蒲公英与其他清热解毒药不同,可在泻火的同时安中。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蒲公英有利胆与健胃作用,正如《医林纂要》所说,蒲公英能“补脾和胃,泻火”。基于以上三点,故用之获效。至于治疗之主方,多以仲景泻心剂或柴胡剂为基本方,加入黄芪、当归、三棱、蒲公英等。如治疗一基层公务员,由于工作压力大、饮食不节、生活方式等原因,患萎缩性胃炎、中度肠上皮化生、非典型增生,另兼巴特氏食管炎,经省医院胃镜及病理报告确诊。听说属于癌前期病变,患者及家人紧张万分。刻下症:心下痞满,隐隐作痛,呃逆时作,肠鸣漉漉,大便偏软,日2~3次,舌质淡嫩苔黄白略腻,脉濡软。处方如下:半夏15克,黄连10克,黄芩10克,干姜20克,人参10克,炙甘草15克,大枣15克,益智仁10克,煅牡蛎20克,蒲公英30克,黄芪30克,三棱6克,当归10克。服药14剂后症状明显减轻,前后服用42剂,症状消失,遂以前方加减为水丸服用半年,再作胃镜复查,除浅表性胃炎外,余无他。患者全家高兴万分,多次表示感谢。至今已十余年,无复发。

  蒲公英苦甘寒无毒,可作食用,故临床用量偏大,笔者一般是30克起步,有时用至100克,未见明显副作用。本品用量过大,可致缓泻。(王庆国 北京中医药大学)

蒲公英:清热解毒散滞气 消痈通乳泻胃火

时间:2019-10-31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杨璞

 

  有人说,没吹过蒲公英的童年是不完整的。确实蒲公英给很多人留下了难忘的童年回忆。那团白色的绒毛轻轻一吹,很多烦恼也被吹远吹散,那种简单纯朴的快乐让人记忆犹新,虽然只是短暂的一瞬间。

•营养丰富的野菜,生熟皆美味

  蒲公英有很多别名,比如黄花地丁、婆婆丁。特别是婆婆丁这个名称,颇有怀旧意境,让人联想起外婆的厨艺和久违的美味。很多城里人到农村田野间采摘蒲公英,一来是因为辨识度高,二来是因为口感好。实际上,蒲公英浑身是宝,生吃可以将其的鲜嫩茎叶洗净,沥干蘸酱,略有苦味,鲜美爽口。凉拌也很简单美味:洗净的蒲公英用沸水焯1~2分钟后沥出,用冷水冷却。加辣椒油、味精、盐、香油、醋、蒜泥等拌匀即可食用。有的人喜欢用蒲公英做成馅,把洗净的蒲公英嫩茎叶焯水后剁碎,加作料调成馅包饺子。要注意的是,自己采蒲公英摘时,要避开靠近马路或化工厂区域,并且警惕是否喷洒过农药。

•清热解毒的良药,消痈通乳汁

  药用的蒲公英为菊科植物蒲公英的干燥全草。一般是春至秋季花初开时采挖,除去杂质,洗净,晒干。蒲公英味苦中带甘,性偏寒。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妇科王俊兰副主任中医师介绍说,蒲公英主要有清热解毒、利尿散结等功效。临床上常用来治疗急性乳腺炎、淋巴腺炎、瘰疬、疔毒疮肿、急性结膜炎、感冒发热、急性扁桃体炎、急性支气管炎、尿路感染等。比如元代的中药著作《本草衍义补遗》中记载蒲公英能“化热毒,消恶肿结核,解食毒,散滞气。”民间有些偏方用蒲公英治疗乳汁不通也有道理。比如清代的《医林纂要》记载蒲公英能“补脾和胃,泻火,通乳汁,治噎膈。”《随息居饮食谱》中也记载蒲公英能“通乳益精。”《医林纂要》还提到了蒲公英通乳汁,是“以形用也”。仔细想想,似乎真有些道理。

  蒲公英还可以用于治疗乳痈。明代著名医家缪希雍在其所著的《本草经疏》中做出了精要解释:“蒲公英味甘平,其性无毒。当是入肝入胃,解热凉血之要药。乳痈属肝经,妇人经行后,肝经主事,故主妇人乳痈肿乳毒,并宜生啖之良。”

  蒲公英与一般的降火药不太一样,药性很平和,能泻胃火却不伤胃气,清代名医陈士铎在其所著的《本草新编》中对这种“至贱”的草药给予了重点表扬,还叹息“蒲公英,至贱而有大功,惜世人不知用之。”他指出,胃中之火盛,由于胃中土衰,白虎汤之类的泻火药只会让土更衰。蒲公英虽然也是泻胃火之药,但其气甚平,既能泻火,又不损土,可以长服久服而无碍。

•蒲公英种植要点

  蒲公英是比较常见的野菜,口感较好,食疗作用也多,很受大众欢迎,但是野外采摘的又担心有污染。如果在阳台种上几盆蒲公英,就能有效避免这个烦恼。在阳台上种植蒲公英一般只要阳台光照充足,通风良好。蒲公英种子不用买,郊外出游的时候找找,一般6~7月左右就成熟,种子变褐色基本就能采集。蒲公英春、夏、秋三季都可以播种。种子需均匀地撒在花土上,然后覆盖一层薄土即可,浇透水放在背阴的地方,大概7~15天就可以发芽。因为蒲公英是多年生草本,不用每年都播种,吃的时候剪叶子就可以了,不用连根拔起。(杨璞)

蒲公英治急性乳腺炎

时间:2019-05-08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何钱 何苗

 

  宋某,女,32岁,1996年6月4日初诊。初产后10日,左侧乳房红肿胀痛3日,触之坚实拒按,乳汁点滴不下、胀痛甚为剧烈、恶寒发热、头痛、全身酸胀痛、体温38.8、时有呃逆等,曾用抗生素2日未见效。诊断为乳痈。时值初夏,本地郊外蒲公英生长繁盛,嘱取新鲜蒲公英带根全草250g,清水洗净,用水煎煮得300ml药汁,滤出,加甜酒酿汁水150ml,再煮5分钟,当天分3次热饮之,当晚得微汗出,全身即感觉轻松,头痛也缓,寒热均退,体温37.5,乳房肿痛大为减轻,原方再服2剂,第3日乳房肿痛完全消失,乳汁渐出而愈。

  本例乳痈因乳汁壅滞,湿热内结蕴毒而成。蒲公英甘寒,清热解毒,为治疗疮痈肿毒正药。《新修本草》谓其:“主妇人乳痈肿,水煮饮之及封之。”余认为蒲公英尚有较强止痛作用,此重要药性,知之者较少。本例治方药仅2味(甜酒水不可缺,缺之则疗效大减),而行气透表,清热解毒,利湿化痰,散结消肿,活血止痛之功力已较全面,外科阳证内服消散之法已基本体现,功专力大,若辨证无误,无论乳痈之瘀滞期、化热期、成脓期皆可运用,疗效确切而取效迅速。

  如同时将新鲜蒲公英连根全草与甜酒酿捣绒外敷,疗效当更捷也。(何钱 贵州省江口县人民医院 何苗 贵州中医药大学)

公英偏方 【草根一生】

 (2016-05-09 13:39:08)[编辑][删除]
                                                                                                     蒲公英别名婆婆丁、黄花苗、黄花地丁、奶汁草等,始载于《唐本草》,谓:“蒲公草,叶似苦苣,花黄,断有白汁,人皆啖之。”孙思邈《千金方》作凫公英,苏颂《图经本草》作仆公罂,《本草纲目》载蒲公英于菜部,谓:“地丁,江之南北颇多,他处亦有之,岭南绝无。小科布地,四散而生。茎、叶、花、絮并似苦苣,但小耳,嫩苗可食。”
1.感冒伤风:蒲公英;30克,防风、荆芥各10克,大青叶15克,水煎服。
2.各种炎症:薄公英60克,金银花30克,水煎取汁,加粳米100克煮粥,日服2次,连服3-5日。
3.慢性胃炎:蒲公英30克,猪肚1个,洗净加水炖烂,分两次食用。
4.上消化道出血:蒲公英、地榆等份,烘干。
5.黄胆型肝炎:蒲公英、茵陈、白糖各50克,大枣10枚,共煮粥食,日食1-2次。
6.肺脓肿:蒲公英60克、桔梗10克,鱼腥草20克,白糖适量,水煎服。
7.痔疮出血:蒲公英、地榆各30克,焙干研末,用生姜、大枣汤送服,每次6克。
8.气管炎:干蒲公英60克、鱼腥草40克,焙干研成细末,用蜂蜜水送服,日服3次,每次6克。
9.便秘:鲜蒲公英60克,水煎取50-100毫升,加白糖或蜂蜜适量,日服1剂,连服3-5日。
10.小便淋涩:蒲公英、玉米须各60克,水煎浓汁,加白糖调服。
11.急性乳腺炎:鲜蒲公英60克,水剪服,早晚各服1次,同时将蒲公英捣烂敷患处,蒲公英、忍冬藤各30克,加水及适量黄酒,煎浓汁,日服1剂,分2次服用。
12.跌打损伤:鲜蒲公英适量,洗净捣烂,敷患处。
13.目赤肿痛:鲜蒲公英60-120克,水煎服。
14.油彩皮炎:蒲公英、马齿苋各30克,水煎取汁,冷敷患处。

15 烫伤:鲜蒲公英根洗净,捣烂取汁,置于瓶内约2小时待凝结成糊状备用,使用时将药汁涂于患处,会有清凉感,疼痛立即缓解,每日换药两次,一般使用2天,适用于开水烫伤的红肿期或水疱期。

16 黄水疮:鲜蒲公英捣烂取汁,外涂患处,再将药渣敷于双足心涌泉穴,纱布包扎固定,每日换药数次,连续使用3天。

17 扁平疣:鲜蒲公英洗净捣烂,以白色乳汁擦洗疣部,每日3次,每次10分钟,一般2~5天疣目即脱落;若无鲜品,可用干蒲公英45克加水500毫升煎25分钟,不去药渣,浸洗患处30分钟,每日2次。

18 腮腺炎:鲜蒲公英适量,捣烂,外敷患处,每日2次,一般7天可愈。若无鲜品,以干品研粉,蜜调外敷。

妙用 蒲公英【草根一生】

 蒲公英:清热解毒消肿内外痈毒皆效 (2015-12-07 11:20:14)[编辑][删除]

 

                               

妙用 <wbr><wbr>蒲公英【草根一生】

   蒲公英,异名地丁、黄花地丁、黄花三七等等。蒲公英清热解毒,利尿散结。可以治疗多种急性炎症和瘰疬、疔毒疮肿、感冒发热等。《本草新编》:“蒲公英,至贱而有大功,惜世人不知用之。”

  蒲公英方剂介绍:

  1.《本草纲目》“蒲公英主治妇人乳痈肿,水煮汁饮及封之,立消”。

  2.鲜蒲公英60克,水剪服,早晚各服1次,同时将蒲公英捣烂敷患处,蒲公英、忍冬藤各30克,加水及适量黄酒,煎浓汁,日服1剂,分2次服用。 治疗急性乳腺炎。

  3.蒲公英120g,白菊花15g,煎水熏洗,可治疗各种眼疾,尤其对单纯性结膜炎有独特疗效。

  4.蒲公英30g,黄芩10g,水煎,取汁,熏洗患病眼部,治疗目赤红肿有良效。

  5.蒲公英鲜叶,100克,洗净,凉拌食用,每周2次,可治疗顽固性口腔溃疡。

  6.鲜蒲公英捣烂,贴之。治多年恶疮及蛇蛰肿毒。 

  7.蒲公英30克,防风、荆芥各10克,大青叶15克,水煎服。治感冒伤风 。                         8.薄公英60克,金银花30克,水煎取汁,加粳米100克煮粥。  各种炎症。                         9.蒲公英30克,猪肚1个,洗净加水炖烂,分两次食用。治慢性胃炎:                                10.蒲公英、地榆等份,烘干。每次5克,一日二次, 治上消化道出血。                              11.蒲公英、茵陈、白糖各50克,大枣10枚,共煮粥食,治黄胆型肝炎:。                           12.蒲公英60克、桔梗10克,鱼腥草20克,白糖适量,水煎服。治肺脓肿。                          13.蒲公英、地榆各30克,焙干研末,用生姜、大枣汤送服,每次6克。治痔疮出血。            14.干蒲公英60克、鱼腥草40克,研细末,蜜水送服,日服3次,每次6克。治气管炎。             15.鲜蒲公英60克,水煎取50-100毫升,加白糖或蜂蜜适量,日服1剂。治便秘。                    16.鲜蒲公英适量,洗净捣烂,敷患处。.治跌打损伤。                                                  15.腮腺炎:蒲公英60克,水煎服功捣烂外敷。治腮腺炎 

分清治疔诸“地丁”
摘自2024-3-15中国中医药报
邓力 四川省成都市中草药研究所
有“地丁”之名的中药,多能用于治疗疔疮肿毒,名“丁”治“疔”当不是巧合。《中国药典》(2020年版)收载的“地丁”仅有2种,便是紫花地丁和苦地丁。又有黄花地丁、竹叶地丁虽也为药典收载,入药却不是以“地丁”之名了。另各种地方标准中又有“地丁”入药,如地丁草、甜地丁、广地丁等。以下细说诸“地丁”。
堇菜科紫花地丁。紫花地丁,“紫花”言其花色,有异名“箭头草”(《救荒本草》)、“宝剑草”(《植物名实图考》)、“犁头草”(《河南中草药手册》)等,皆以其叶形为名。据考证,紫花地丁以“堇堇菜”为名始载于《救荒本草》,其云“堇堇菜,一名箭头草”。《植物名实图考》又有记载“犁头草即堇堇菜”,其附图三幅,其中宝剑草者应是本种。而历代本草所载名“紫花地丁”的品种复杂混乱,尚待进一步研究考证。如《本草纲目》引《普济方》云:“乡村篱落生者,夏秋开小白花,如铃儿倒垂,叶微似木香花之叶。此与紫花者相戾,恐别一种也。”又有《植物名实图考》载有两种紫花地丁,却皆非此种。而现药典收载的紫花地丁,来源于堇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紫花地丁的全草,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的功效。紫花地丁历来为治痈肿疮毒之要药,尤善治疔疮,《本草正义》便言“地丁专为痈肿疔毒通用之药”。其清热解毒力佳,多用于各种热毒病证,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疔疮肿毒、痈疽发背、丹毒、毒蛇咬伤等症。有中成药紫花地丁软膏以紫花地丁单方成药,有抗菌消炎的功效,用于一切疖肿、乳腺炎。紫花地丁含有机酸、黄酮、苷类、鞣质等多种有效成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紫花地丁具有抗炎及体外抑菌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体质虚寒者要忌服。
罂粟科苦地丁。苦地丁来源于罂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丁草的全草,有清热解毒、散结消肿的功效。临床常用于治疗时疫感冒、咽喉肿痛、疔疮肿痛、痈疽发背、痄腮丹毒等。中成药复方岗松洗液、感冒清热颗粒、苦金片、蒲地蓝消炎口服液等便有用苦地丁组方入药。苦地丁含有多种生物碱,有抗菌、抗病毒等药理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植物地丁草入药为“苦地丁”,而中药“地丁草”又所言为他,却是来源于堇菜科植物。《甘肃省中药材标准》(2020年版)收载有“地丁草”,来源于堇菜科植物早开堇菜的全草,甘肃省地区习惯以紫花地丁收购,有清热解毒、散结消肿的功效。而《重庆市中药材质量标准》(2022年版)收载的“地丁草”则来源于堇菜科植物长萼堇菜、戟叶堇菜或浅圆齿堇菜的全草。
黄花地丁蒲公英。黄花地丁,即蒲公英,来源于菊科植物蒲公英、碱地蒲公英或同属数种植物的干燥全草,有地丁(《本草衍义》)、婆婆丁(《滇南本草》)、黄花地丁(《本草纲目》)等异名。蒲公英为《中国药典》(2020年版)收载品种,始载于《新修本草》,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的功效,尤擅长消散痈肿、疮,被誉为外科要药,临床常用于疔疮肿毒、乳痈、瘰疬、目赤、咽痛、肺痈、肠痈、湿热黄疸、热淋涩痛等症。蒲公英药食两用,毒理学试验结果表明,蒲公英是一种无毒、食用安全的绿色食品。百姓常用蒲公英炒菜煮汤、熬粥作茶,如用蒲公英和猪肉煮汤,便是一道极美味的药膳,有清热滋补的功效。蒲公英所含的蒲公英黄素是一种天然食用色素,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妆品等。蒲公英含有黄酮、萜类、酚酸类等化合物。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蒲公英在抗炎、抗肿瘤、降血糖、抗真菌、抗病毒、保肝、利胆等方面均有较显著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阳虚外寒、脾胃虚弱者忌用蒲公英。
豆科米口袋甜地丁。甜地丁,以米布袋之名始载于《救荒本草》,来源于豆科植物米口袋、少花米口袋的全草,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的功效〔《安徽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9年)〕。而其他多地的地方规范标准,如《湖北省中药材质量标准》(2018年)收载的甜地丁仅有植物米口袋一个来源。中成药清热解毒片、热毒平颗粒、舌慈解毒口服液等便有以甜地丁组方入药。
龙胆科广地丁。广地丁,来源于龙胆科植物华南龙胆的全草,鲜品捣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广西壮族自治区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07年)〕。《安徽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9年版)则以“龙胆地丁”收载,并载明处方写龙胆地丁、广地丁皆付一物。但是《重庆市中药材质量标准》(2022年)收载的龙胆地丁来源却又有不同,为灰绿龙胆的全草,有清热利湿、解毒消痈的功效。
竹叶地丁瓜子金。竹叶地丁,来源于远志科植物瓜子金的全草,有活血散瘀、化痰止咳的功效〔《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 (2015年版)〕。《中国药典》(2020年版)却是以“瓜子金”收载,能祛痰止咳、活血消肿、解毒止痛,用于咳嗽痰多、咽喉肿痛,跌打损伤、疔疮疖肿、蛇虫咬伤等症。
以上的草本“地丁”极容易混淆,如在甘肃买的“地丁草”,也可能是紫花地丁或苦地丁。而“地丁树”就不容易混淆了,大家熟悉的是其树脂入药为没药,有散瘀定痛、消肿生肌的功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