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热化痰宣泄肺气治疗肺大泡

(2022-12-11 08:43:29)


时间:2020-12-11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戴美友

  肺大泡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肺泡腔内压力升高,肺泡壁破裂,互相融合,在肺组织形成的含气囊腔。肺大泡是一种后天性肺囊肿,一般发生在肺的炎性病变之后。肺大泡有单发也有多发,继发于肺炎或肺结核者常为单发;继发于肺气肿者常为多发,且大泡常与呈气肿样改变的肺组织界限不清。肺大泡病人的症状与大泡数目、大小以及是否伴有基础肺部疾病密切相关。较小的、数目少的单纯肺大泡可无任何症状,有时只是在胸片或CT检查时偶然被发现。体积大或多发性肺大泡可有胸闷、气短等症状。尤其是体积超过一侧胸腔容积1/2的巨型肺大泡,或合并有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病人常会有明显胸闷、气短等症状。大泡内感染可出现肺部感染症状。少数肺大泡病人有咯血和胸痛等症状。

  西医认为,肺大泡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肺部病损,故无有效的药物治疗。手术是唯一的治疗措施,但并非所有的肺大泡病人均需要手术治疗。偶然发现的无症状肺大泡一般勿需治疗,伴有慢性支气管炎或肺气肿的患者,主要治疗原发病变。继发感染时,应用抗生素等。中医认为此病乃肺热气郁,肺气不得宣化而致。通过采用大量入肺经药以清热化痰,宣泄肺气,效果显著。肺热得清,肺气得宣,则咳喘自止,避免肺大泡破裂而产生自发性气胸的可能。中医治疗通过脉症合参,辨证施治,从整体考虑治疗用药,效果显著。今举例示之。

  修某,女,55岁。初诊:感冒1个半月,曾服莲花清瘟颗粒等药治疗好转。现主要咳嗽,少痰,胸部不适,曾咳吐3次粉红色血痰,食欲可,食多后腹胀,小便黄,大便稀,每日6~7次,舌暗红苔黄腻,脉弦滑。

  检查:胸部CT提示“肺大泡”,心电图示右室异常,有早搏。

  既往史:有糖尿病史12年。患者2014年检查为肾病综合症,用百令胶囊等尿蛋白控制。前年曾发生胃胀,被诊断轻微“胃瘫”。肾上腺因病切除39年。

  处方:黄芪20克,桔梗10克,紫菀10克,荆芥10克,陈皮12克,百部10克,黄芩20克,板蓝根30克,公英30克,鱼腥草30克,白及10克,瓜蒌20克,茯苓20克,党参20克,款冬花10克,半夏9克,浙贝10克,羌活10克。14剂。颗粒剂,冲服。

  患者2月后又来诊他病,自述上次服药后效果非常好,咳嗽吐痰均消失,也未再咳血,感觉病情稳定,故未再用药,至今无复发。

  按:该患者虽表现为咳嗽、咳血等肺部疾患,但食后腹胀、大便稀溏且次数较多,反映病人脾胃虚弱,可辨证为肺脾两虚证。患者原发病较多,病情复杂,存在正虚邪实病状。治疗当补肺健脾,化痰止咳,收敛止血为主,方能全面。正合“谨守病机,各司其属”之古训。处方以黄芪、茯苓、党参等补肺健脾,益气补中;黄芩、鱼腥草、板蓝根、公英清泻肺热,瓜蒌、桔梗、紫菀、款冬花、浙贝、陈皮、半夏等化痰降气,润肺止咳。诸药合用,相得益彰,且效不更方,全疗程坚持治疗,疗效突出,也显示出中医在治疗西医比较棘手的疑难杂症方面的优势。(戴美友 山东省临沂国医堂)

北沙参二冬五味子:养阴清肺益胃生津

 (2022-12-11 09:28:03)[编辑][删除]

国医大师刘尚义常用药对辨析与临证应用


时间:2020-12-11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北沙参、天冬、麦冬、五味子为临床常用的养阴清肺、益胃生津药对。

  北沙参为伞形科植物珊瑚菜的干燥根。味甘、微苦,性微寒,归肺、胃经。具有润肺止咳, 养胃生津之功效。

  天冬为百合科植物天门冬的块根。味甘、微苦,性寒。归肺、肾经,具有滋阴润燥,清肺生津之功效。

  麦冬为百合科植物麦冬的干燥块根。味甘、微苦,性微寒。归心、肺、胃经。具有养阴生津,润肺,清心之功效。

  五味子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实。味酸、甘,性微温。归肺、心、肾经。具有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之功效。

  配伍功效

  北沙参泻肺气之热,天冬、麦冬养阴润肺,五味子敛肺、滋肾、生津。《本经逢原》中记载: “补中益肺气者,用以清理脾胃之虚热,则津液复而正气受益矣。洁古言,肺寒用人参,肺热用沙参。好古言,沙参性寒,补五脏之阴,总未达轻虚泄热之义也。” 《本经疏证》曰:“盖天门冬之为物,质柔润,性滋腻。而麦门冬,强阴,益精,保定肺气。” 《长沙药解》云:“清金而生水者,天冬是也。” “麦冬,清凉润泽,凉金泻热,生津除烦、泽枯润燥之上品。” 《本经》:“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羸瘦,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 故四药伍用,相辅相成,相须为用,则清肺润燥,益气生津的功效显著。

  药理作用

  北沙参 具有较弱的解热、镇痛作用,并且有一定的抗炎和抗菌作用;带根皮的北沙参有明显的祛痰作用,欧前胡素有平喘作用;北沙参多糖对应激性和药物性胃溃疡有保护和抑制作用,能使胃酸、胃蛋白酶明显降低,大剂量对胃液量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北沙参煎剂对应激性溃疡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天冬 可使外周血管明显扩张,血压下降,心收缩力加强,有明显的强心作用;天门冬酸钾镁有明显的抗心肌缺血作用;有抑制肿瘤细胞的作用;还有保护胃黏膜的作用;天冬黏液质有促进胃肠腺体分泌的作用;天门冬素有一定的镇咳平喘作用,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 天门冬还具有抗氧化、抗衰老的作用。

  麦冬 麦冬活性多糖可保护心肌细胞,同时具有抑制心肌缺血造成的自由基生成增加和清除氧自由基的作用;麦冬具有改善胰岛信号传导、抗糖尿病作用;麦冬皂苷D通过促进衰老细胞的增殖,修复衰老时的细胞形态,具有抗衰老的作用。襄麦冬提取物对灰葡萄孢菌、终极腐霉、立枯丝核菌的菌丝生长和立枯丝核菌、灰葡萄孢菌、齐整小核菌、终极腐霉、尖镰孢菌黄瓜转化型的孢子萌发均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五味子 五味子素对呼吸有兴奋作用,且五味子对小鼠有明显的镇咳、祛痰作用;对肝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有抗疲劳和抗衰老作用;有显著的升高血压作用及强心作用;有抑制胃酸、抑制溃疡的作用,能促进胃肠道吸收。

  从以上药理作用看,该药对养阴清肺、益胃生津作用与四药祛痰镇咳、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等药理作用有关。

  药对用量

  刘老将北沙参、天冬、麦冬、五味子配伍使用时,其用量比例关系通常为2020203, 常用剂量为北沙参20g、二冬20g和五味子3g。北沙参、二冬运用时,若小儿用药则减半使用。

  临证运用

  肺阴不足或燥热伤肺之干咳少痰,或痨嗽久咳,咽干喑哑等证以及热病伤阴,胃阴不足之口渴咽干、嘈杂干呕。临床常见于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神经衰弱所致的咳嗽,急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消化道疾病。

  严苍山经验,此药对配伍加减治疗肺结核病后,潮热津亏之证。

  程门雪经验,此药对配伍加减治疗肺损及肾、肺阴亏耗,虚风内动而导致肺清不降、头面汗多,神志昏蒙不清。

  毒副作用

  《本经疏证》曰:“麦冬,有热而胃兼有湿滞,即不可施。”

  《本草新编》:“五味子,多用反无功,少用最有效。”(摘自《刘尚义常用药对辨析与临证应用》)

慢阻肺病感疫邪宣肺平喘生机来

 (2022-12-12 08:24:28)[编辑][删除]

中医治疗新冠肺炎医案精选(9)


时间:2020-12-02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周袁申

  基本资料

  刘某,男,68岁,退休人员。既往有慢性阻塞性肺病、肺气肿3年,冠心病多年,2017年曾在某医院行支架植入术;吸烟多年。

  发病过程

  患者于2020年1月6日出现干咳,无痰,无发热,无全身酸痛、乏力、头部闷痛,鼻塞、流涕,无咽痛,无呼吸困难,无盗汗,无心悸,无恶心呕吐、腹泻等不适,未做特殊处理。1月30日在外院就诊,行肺部CT检查,提示支气管肺炎,对症处理后未见好转,2月1日开始出现发热,最高体温38.3。2月2日来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就诊,并行咽拭子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于2月5日收入院治疗。西医诊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病,冠心病。入院后西医常规给予阿比多尔、莫西沙星、利巴韦林抗病毒等治疗。

  入院时生命体征:T 36.9,P 81次/min,R20次/min,BP 119/72mmHg。入院血常规提示白细胞计数4.54×109/L,淋巴细胞百分比19.7%。胸部CT提示支气管肺炎、两肺感染。

  首诊证候

  2月6日(患者入院后第2天)首诊:患者神清,声微懒言,无发热,活动后气促,维持鼻导管吸氧,血氧饱和度仅93%,咳嗽有痰,色白质黏,纳呆,大便1日1次,质软,小便量正常,夜眠稍差。面色萎黄,眼睑略淡白,四末温,腹软,无明显胀满或压痛。舌淡,苔白腻,脉滑。

  辨证论治

  病机诊断:邪毒犯肺,湿热壅肺。

  治则治法:解毒化湿,宣肺平喘。

  处方:麻杏石甘汤合苇茎汤加减。方药有北杏仁10g,炙麻黄5g,石膏20g,瓜蒌皮15g,葶苈子10g,桃仁10g,草果10g,苍术10g,地龙10g,金荞麦20g,茯苓15g,薏苡仁15g,百部20g,前胡10g,甘草10g。

  服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2次,温服。

  随诊过程

  2月10日二诊:患者诉服药后自觉精神有所好转,无发热,气促较前有所减轻,咳痰量增加,色白稍黏,胃纳稍好转,大便正常,睡眠稍差。肢体肤温可。舌仍淡,苔白腻,脉滑。

  处理:效不更方,守方续服。

  2月14日三诊:患者诉服药后症状逐日减轻,感觉良好,无恶寒发热,精神明显好转,活动后气促较前缓解,咳痰色白稍稀,夜间少许咳嗽,胃纳好转,大便可,睡眠略差。舌淡,苔白微腻,脉滑。胸部CT示炎症好转。

  处理:患者咳喘情况较前改善,无恶寒发热,故停用麻黄、石膏;患者毒邪仍存,加用金银花清热解毒;患者夜间咳嗽,结合慢性阻塞性肺病病史,加用地龙解痉平喘。

  处方:北杏仁10g,瓜蒌皮15g,葶苈子10g,桃仁10g,草果10g,苍术10g,地龙10g,金荞麦20g,茯苓15g,薏苡仁15g,百部20g,前胡10g,甘草10g,金银花10g,地龙10g。

  服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2次,温服。

  2月17日四诊:患者情况继续好转,静息状态无明显气促,活动后稍气促,咳痰量减少,胃纳可,大便每日1行,睡眠稍差。舌淡,苔薄白微腻,脉滑。

  处理:效不更方。

  2月22日五诊:患者情况继续好转,精神可,活动后稍气促,血氧饱和度100%,无须吸氧,无明显咳嗽,胃纳可,大便通畅,每日1行,睡眠稍差。舌淡稍暗,苔薄白,脉细。

  处理:患者舌苔变薄,脉象转细,提示邪气已去,正气稍虚弱。改用益气养阴、清热凉血之方。

  处方:西洋参片8g,茯苓20g,丹参15g,赤芍15g,苍术10g,北杏仁10g,甘草10g,前胡10g,葶苈子10g,桃仁10g,淡竹叶10g,芦根30g,桑叶10g,瓜蒌皮20g,地龙10g,白术15g。

  经治疗后,患者连续两次行咽拭子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阴性,于2月25日病愈出院。

  按语

  证候特点:本案例患者早期以咳嗽为主要表现,发病时出现发热、活动后气促情况,故临证所见为气促、倦怠乏力、咳嗽、发热及舌淡,苔白腻、脉滑等湿热蕴肺表现。

  病机分析:患者年事渐高,容易受疫疠邪气侵袭而染病,一开始未能入院获得及时治疗,正邪交争,故见发热;邪胜正伤,导致气虚,故倦怠乏力;外邪侵袭入肺,湿热内生,苔白腻、脉滑则为脾胃运化失司,湿浊邪毒内蕴之象。

  治疗思路:麻杏石甘汤出自《伤寒论》:“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患者病情重,邪胜为主,正气暂未明显亏虚之时,正宜抓住主要矛盾,必当“发汗退邪”。故选用麻杏石甘汤宣肺平喘,先去疫毒。

  临证启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发病及演变规律有其自身特点。根据目前辨证情况,疫毒往往为湿邪,与热邪交蒸,发为本病,因此必须要给疫毒留出路。结合本次疫病特点,先予清热解毒、利湿化痰法,后期邪去正虚,当扶其正,则外邪自去,换来宝贵的生机。(周袁申 广东省中医院援鄂医疗队)

汲取中医药力量助力全球抗疫

  (2022-12-14 08:21:50)[编辑][删除]

摘自2022-12-7中国中医药报
杨春贵 瑞典针灸中医药研究院 闫铮 中华中医药学会
近年来,西方医学在以还原论观点研究人体生理现象与病理现象的过程中不断发展,使得人们普遍认可并使用西医药治疗疾病,而对于传统医学治愈疾病的知识重视不够、储备不足。
中国医学界在学习掌握现代医学的同时,始终不忘传承发展中医药学,丰富延续数千年的中医药临床经验。直到现在,中医经典著作对中医药诊疗,乃至助力全球抗疫,仍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及研究价值。
透过《神农本草经》看药物“七情和合”
《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本草学著作。书中共收录365种药物,多数仍是临床常用药。所论药物适应病症达170多种,对用药剂量、用药时间与疗效等都有具体规定,如“病在胸膈以上者,饭后服药;病在腹以下者,饭前服药;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
该书践行了《黄帝内经》“药有阴阳”的理论。就植物药种类而言,凡以其花、其叶、其枝入药者多属阳,若以其根、其干者入药者则多为阴。书中对中药配伍禁忌,都有严格规则,需要按具体病情、药性和治疗要求予以正确应用,以充分发挥中药疗效并确保服用安全。书中提出中医辨证施治用药的思想,如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等。
《神农本草经》论述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有寒、热、温、凉四气。此外,药有“七情和合”,即把单味中药和两种以上中药之间的配伍关系总结为七个方面,称为药物的“七情”。
单行是指仅用一味中药治病,病情比较单纯,可服用一种针对性强的中药即能获得疗效,如灵芝可提高人体免疫力、补气安神,止咳平喘;何首乌可补益精髓、延年益寿;黄精有补精气、养阴、健脾、润肺、强肾之功效;当归可补血活血、调经止痛;黄芪可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益气固表,利尿,托毒生肌。
行之有效的单方中药,虽简便廉验,便于使用和推广,但是若病情较为复杂,单味中药难以达到既分清主次,又全面兼顾的治疗要求时,便需同时使用两种以上的药物。此时药与药之间就会发生相互作用,如有的能增进原有药效,有的能抑制或消除毒性和烈性,所以要遵守中药配伍原则。
《神农本草经》是中药学理论发展的源头,为中医辨证论治打下坚固的基础。
运用《伤寒杂病论》提炼抗疫名方
人类的发展史,是和各种疾病的斗争史,尤其是各种传染病。据《中国疫病史鉴》记录,从西汉到清末,中国至少发生过300余次瘟疫。中医从很早之前就已经进行流行病的预防,以期能够控制和杜绝流行病的发生,对于急性流行病,中医强调未病先防,固培正气,也因此衍生了许多名医和经典著作,尤其以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和吴又可的《温疫论》对后世的影响最深远。
临床中运用较多的是《伤寒杂病论》,此书成书约在公元200年至210年。“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因此才有这本书的问世。该书总结了前人丰富的实践经验,并结合张仲景自己的临床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在方剂学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创造诸多剂型,记载了112种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其理法方药俱全,是学习中医必读的经典著作。
中医药不仅在古代抗疫有着良好的效果,在现代更是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几十年来,中医药在传染病的防治方面屡建奇功。比如应对“非典”和禽流感疫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能够有效救治患者,疫情很快得到了控制,表明了中医对于疫病的防治是有效甚至高效的。
尤其在抗击新冠肺炎的过程中,中医药更是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清肺排毒汤”等中药方剂成为一大亮点。“清肺排毒汤”是中国中医药专家参考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里的麻杏石甘汤、五苓散、小柴胡汤和射干麻黄汤4个经典名方优化而成的。不仅在国内广泛应用,而且在其他国家疫情暴发且尚没有疫苗的情况下,向全世界推荐使用,让世界人民又一次看到了中医药的力量和智慧。
使用中医药疗法助力全球抗疫
瑞典是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北欧国家,冬季阳光少、气温低、湿气重。瑞典中医药学会根据瑞典新冠肺炎患者的症候表现,采用中国中医药专家确定的治则、方药,汲取国内专家中药处方治疗经验,为瑞典患者辨证施治,对轻、重症患者提供中药服务。
根据瑞典中医药学会不完全统计,用中药治疗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并达到康复的病例近160例。
早在2017年,由瑞典针灸中医药研究院聘请的数位中医药首席专家即与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进行了中西医药合作领域的学术交流。瑞典方面与会专家包括卡罗琳斯卡医学院卫生信息中心主任、世界西医医疗大数据主席萨宾•科赫,世界卫生组织(2017年)综合医疗与世界健康大会组委会主席、卡罗琳斯卡医学院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心科学委员会主席弗雷德里克•托斯伯格,以及卡罗琳斯卡医学院医学系副教授、中国医学科学协调员李奈林等做了学术交流。弗雷德里克•托斯伯格讲解了《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战略(2014—2023年)》,卡罗琳斯卡医学院也十分重视,并已着手开展对传统医学的研究工作。
2019年,第72届世界卫生大会审议通过了《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首次纳入起源于中医药的传统医学章节,西医与传统医学结合对人类健康将带来福音。中药治疗及中医非药物疗法如太极拳等,能够帮助人们减轻或消除新冠感染长期症状,减轻由于工作生活紧张,造成长期心理压力、失眠、抑郁等心理疾病及免疫力下降的问题。值得高兴的是,目前瑞典采用中医药疗法的人越来越多,单味中药制作的保健品种类也不胜枚举。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更是世界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此次抗疫过程中,中国以大国风范,不仅给国内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更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医药疗法的光辉异彩,增强了中医药的国际认同感。未来,让更多人认识中医并享受中医带来的福利,将是我辈中医人持之以恒努力的方向。

易感冒人学三招

   (2022-12-13 09:22:25)[编辑][删除]


时间:2019-11-25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翁淑贤 方宁 张秋霞

  每年冬季,流感相对高发,老人、儿童和体质虚弱者是易感人群。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未病科副主任医师邝秀英提醒,易感人群更应注意未病先防,除了日常的起居、饮食多加防范,以下这三招简单、易学的预防法不妨学一学。

茶饮法

  姜枣茶

  组成:生姜5片,红枣10枚,煎汤,趁热饮。

  功效:温中散寒,适合气虚质、阳虚质、脾胃虚寒人群。

  橘皮茶

  组成:新鲜橘皮50克,冰糖适量,温水冲泡代茶饮。

  功效:健脾化湿、生津理气,适合素体脾虚兼杂痰湿人群。

按摩法

  鼻部按摩

  方法:右手拇指和食指捏住鼻梁,上下按摩50~60次,下止鼻根两侧。用力适度、缓慢,不宜过重过急,早晚各一次。

  功效:疏散风热、通利鼻窍,适于易感冒、患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等人群。

  耳廓按摩

  方法:以拇指和食指合力由上而下按揉耳廓,共5~6 次,最后拉耳垂3下,每日2~3 次。

  功效:耳与脏腑有密切关系,按摩耳穴,对相应脏腑有一定调治作用。耳廓按摩能增强体质,对预防流感有一定辅助作用。

  香疗法

  中医的香疗法是运用芳香药物挥发的药味,作用于口鼻、肌肤、经络穴位。

  感兴趣的人们可咨询中医师,按以下的药物组方,制作简单的中药香囊放在家中帮助疏风驱邪、芳香化湿。

  药物组成:荆芥穗3克、广藿香3克、石菖蒲2克、苍术2克、肉豆蔻2克、薄荷2克、冰片1克。

  材料:香囊布袋或小布袋、绳子、针线等。

  制作:将上述中药剪碎或者研碎,混合备用;缝制1个大小适中的袋子,将混合中药碎放入,缝好袋子;将药包放入小布袋中,用绳子绑紧袋口即可。

  使用方法:将香囊悬挂在室内,或放置于容易闻到香味的地方,香味淡去后可以拆开再更换新药物。

  功效:芳香化湿,适合易感冒人群。 (翁淑贤 方宁 张秋霞)

从开阖枢角度论治病毒性肺炎案
摘自2025-4-23中国中医药报
黄洁春 广东省中医院 熊 苗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甲流属于中医“肺瘅”等范畴。笔者从开阖枢角度诊治一例甲流并发病毒性肺炎患者,效果明显。现整理如下。
郭某,男,92岁,2025年2月2日入院,节气:大寒,运气特点:甲辰年,土运太过,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终之气,主气太阳寒水,客气太阴湿土。发病运气特点:甲辰年,土运太过,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终之气,主气太阳寒水,客气太阴湿土。体质特点:壬申年,木运太过,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终之气,客气厥阴风木,主气太阳寒水。主诉:咳嗽伴发热2天。患者2天气前受凉后出现咳嗽,痰少,以干咳为主,伴发热,最高体温39.5,怕冷,鼻塞流涕,头晕,乏力,无心慌胸闷,无胸痛,无全身酸痛,无关节疼痛等症,遂于2月1日至急诊就诊,当时体温39.5,不适症状同前,完善相关检查。诊断考虑病毒性肺炎、甲流,予口服“复方愈酚喷托那敏糖浆、克感利咽口服液、布洛芬混悬液、磷酸奥司他韦胶囊”治疗,病情好转不明显,现进一步寻求中医药治疗。
刻下:神志清楚,精神尚可,面红,发热,咳嗽,痰少,以干咳为主,鼻塞流涕,少许汗出,头晕,乏力,无心慌胸闷,无胸痛,无全身酸痛,无关节疼痛等症,无腹胀腹痛,口干欲饮,口苦,纳可,眠一般,大便调,小便黄,夜尿2次。舌质红,少津,苔黄厚腻燥,脉弦滑,寸脉浮。查体: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少许湿啰音。心率84次/分,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诊断:中医诊断为肺瘅(太阳少阳合病);西医诊断为病毒性肺炎、甲流。
病机分析:太阳表邪未解,循经入里化热,肺失宣肃。
治则:枢少阳,开太阳,清热祛邪。
方用柴胡桂枝汤加味:柴胡40g,黄芩15g,桂枝15g,炙甘草10g,赤芍15g,大枣15g,党参15g,法半夏20g,龙骨15g,牡蛎15g,生姜15g,大黄后下10g,桑白皮30g。4剂,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温服。
2月6日二诊:患者神清,精神可,面红,头晕,乏力,腹痛腹泻,共解稀水样便8次,便后肛门灼热感,口干欲饮,无发热,无咳嗽咳痰、胸闷胸痛等不适,小便黄,夜尿3次。睡眠一般,梦话多。舌质红,少津,苔薄黄腻,脉弦滑,右寸关明显。查体:心肺无明显异常。复查甲流抗原阴性。病机分析:少阳邪热与在里之湿相结,内迫阳明,火盛而上冲头面,湿热下迫大肠。治法:枢少阳,阖阳明,清热利湿。方用奔豚汤加减:葛根40g,黄芩20g,生姜15g,清半夏20g,赤芍15g,大枣15g,桑白皮30g,炙甘草15g。4剂,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温服。经过治疗,患者病情好转,守方带药出院,门诊随诊,复查相关检查指标均恢复正常,生活正常。
按 患者为老年男性,以“咳嗽伴发热2天”为主诉入院,四诊合参,当属中医学“肺瘅”范畴,证属“太阳少阳证类”。缘患者不慎受凉,外邪侵袭,正邪交争,肺金受邪,发为此病。正邪交争,耗伤正气,故见乏力;风寒之邪袭表,故见鼻塞流涕,汗出,头晕;正邪交争于表,正气欲祛邪外出,故见发热;太阳表邪不解,循经入里化热,少阳枢机不利,表里同病,故见口干口苦;里有郁热,故见小便黄;里热熏蒸头面,故见面红;太阳不开,肺失宣肃,故见咳嗽咳痰;舌质红,少津,苔黄厚腻燥,脉弦滑,寸脉浮,均为太阳不开少阳郁热之象。综上,本病病因为外邪侵袭;病位在太阳、少阳;病机为太阳表邪未解,循经入里化热,肺失宣肃;病性以标实为急。
方选柴胡桂枝汤加味以枢少阳、开太阳,清热祛邪。柴胡桂枝汤条文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下》第146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柴胡桂枝汤,是小柴胡汤合桂枝汤各半组成,方中柴胡、黄芩同用,能和解少阳,以除少阳之邪;桂枝配芍药调和营卫,以解太阳之邪;柴胡、桂枝二药相伍,还可以通阳解表;人参、甘草益气扶正;半夏、生姜和胃降逆;大枣益气补中。同时,患者存在阳明湿热的病机,故在原方基础上,加龙骨、牡蛎以增加右路潜降之力;加大黄以通腑降浊,清热祛湿;加桑白皮以清热泻火、养阴生津。诸药合用,共奏和开太阳、枢少阳、阖阳明之功。服药后,患者热退,诸症皆好转。二诊时,病情好转,病机未发生变化,故守方续进。三诊时,太阳表邪已解,少阳邪热与在里之湿相结,内迫阳明,火盛而上冲头面,湿热而下迫大肠。处方调整为奔豚汤化裁以枢少阳,阖阳明,清热利湿。在病机方面的论述上,《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曰:“师曰: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针对不同病因导致的奔豚病进行论治,仲景分别选取了奔豚汤、桂枝加桂汤以及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三个方。本案选取奔豚汤,条文见《金匮要略•奔肠气病脉证治第八》:“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该方由黄芩、芍药、当归、川芎、甘草、半夏、生姜、葛根、桑白皮(代替甘李根白皮)组成。方中桑白皮、半夏,降气化痰,化饮补津。半夏、生姜,含小半夏汤义,和胃降逆,制化冲逆之寒饮。黄芩、白芍、甘草,含黄芩汤义,降火柔肝,补养津液。葛根、芍药、甘草,合芍药甘草汤格局,柔肝缓急,增津舒筋。案例治疗思路清晰,主次分明,先后有序,疗效显著,临床上有值得借鉴之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