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版《诊疗方案》完善了儿童流感临床表现、并发症等相关内容,增加了流感与“新冠肺炎”的鉴别诊断,进一步规范了流感抗病毒药物使用方法。
在中医治疗方面,2020年版《诊疗方案》在轻症辨证治疗方案中,对“风热犯卫”“热毒袭肺”两种情况的症状、舌脉、基本方药等予以进一步完善。同时还增加了“风寒束表”“表寒里热”两种轻症辨证治疗方案。其中,“风寒束表”的症状为发病初期,恶寒,发热或未发热,无汗,身痛头痛,鼻流清涕。舌质淡红,苔薄而润,脉浮紧。治法应遵循辛温解表。基本方药为麻黄汤加味,炙麻黄6g,炒杏仁10g,桂枝10g,葛根15g,羌活10g,苏叶10g,炙甘草6g。常用中成药包括九味羌活丸(颗粒)、正柴胡饮颗粒、感冒清热颗粒(胶囊)等。“表寒里热”的症状为恶寒,高热,头痛,身体酸痛,咽痛,鼻塞,流涕,口渴。舌质红,苔薄或黄,脉数。治法应遵循解表清里。基本方药为大青龙汤加减,炙麻黄6g,桂枝10g,羌活10g,生石膏(先煎)30g,黄芩15g,知母10g,金银花15g,炙甘草6g。常用中成药包括连花清瘟胶囊、金花清感颗粒等。
在重症辨证治疗方案中,2020年版《诊疗方案》将“热毒壅肺”改为“热毒雍盛”,并对其与“热毒内陷,内闭外脱”情况的症状、舌脉、治法、基本方药等都进行完善与修改。此外,2020年版《诊疗方案》提出,涉及到超药典剂量,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规范使用。如病情有变化,根据实际情况辨证论治。
《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20年版)》中医治疗部分
中医治疗
1.轻症辨证治疗方案
(1)风热犯卫 症状:发病初期,发热或未发热,咽红不适,轻咳少痰,口干。
舌脉:舌质边尖红,苔薄或薄腻,脉浮数。
治法:疏风解表,清热解毒。
基本方药:银翘散加减。 银花15g 连翘15g 桑叶10g 菊花10g 桔梗10g 牛旁子15g 芦根30g 薄荷(后下)6g
荆芥10g 生甘草3g
煎服法:水煎服,1日2次。
加减:苔厚腻加藿香10g、佩兰10g;咳嗽重加杏仁10g、炙枇杷叶10g;腹泻加黄连6g、葛根15g;咽痛重加锦灯笼9g、玄参15g。
常用中成药:疏风解表、清热解毒类,如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颗粒)、清开灵颗粒(胶囊、软胶囊、片)、疏风解毒胶囊、银翘解毒丸(颗粒、胶囊、软胶囊、片)等。
儿童可选儿童抗感颗粒、小儿豉翘清热颗粒等。
(2)风寒束表 症状:发病初期,恶寒,发热或未发热,无汗,身痛头痛,鼻流清涕。 舌脉:舌质淡红,苔薄而润,脉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
基本方药:麻黄汤加味。
炙麻黄6g 炒杏仁10g 桂枝10g 葛根15g 羌活10g 苏叶10g 炙甘草6g
煎服法:水煎服,1日2次。
加减:咳嗽咳痰加前胡10g、紫菀10g、浙贝母10g。
常用中成药:九味羌活丸(颗粒)、正柴胡饮颗粒、感冒清热颗粒(胶囊)等。
(3)表寒里热
症状:恶寒,高热,头痛,身体酸痛,咽痛,鼻塞,流涕,口渴。舌脉:舌质红,苔薄或黄,脉数。
治法:解表清里。
基本方药:大青龙汤加减。
炙麻黄6g 桂枝10g 羌活10g 生石膏(先煎)30g 黄苓15g 知母10g 金银花15g 炙甘草6g
煎服法:水煎服,1日2次。
加减:舌苔腻加藿香10g、苍术10g;咽喉红肿加连翘15g、牛蒡子10g。
常用中成药:连花清瘟胶囊、金花清感颗粒等。
(4)热毒袭肺
症状:高热,咳喘,痰黏、痰黄、咯痰不爽,口渴喜饮,咽痛,目赤。
舌脉:舌质红,苔黄或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宣肺化痰。
基本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减。
炙麻黄9g 杏仁10g 生石膏(先煎)45g 知母10g 浙贝母10g 桔梗10g 黄苓15g 瓜蒌30g 生甘草10g
煎服法:水煎服,1日2次。
加减:便秘加生大黄(后下)6g、厚朴6g。
常用中成药:清热解毒、宣肺止咳类,如连花清瘟胶囊(颗粒)、金花清感颗粒、疏风解毒胶囊、银黄口服液(颗粒、胶囊、片)等。
儿童可选小儿肺热咳喘颗粒(口服液)等。
2.重症辨证治疗方案
(1)毒热壅盛
症状:高热不退,烦躁不安,咳嗽,喘促短气,少痰或无痰,便秘腹胀。
舌脉:舌质红绛,苔黄或腻,脉弦滑数。
治法:解毒清热,通腑泻肺。
基本方药:宣白承气汤加味。
炙麻黄9g 生石膏(先煎)45g 杏仁10g 瓜蒌30g 知母15g 鱼腥草30g 葶苈子15g 黄羊15g 浙贝母10g
生大黄(后下)6g 赤芍15g 丹皮12g
煎服法:水煎服,1日2次;必要时可日服2剂,每6小时口服1次。也可鼻饲或结肠给药。
加减:高热神昏加安宫牛黄丸1丸;喘促重伴有汗出乏力者加西洋参15g、五味子12g。
(2)毒热内陷,内闭外脱
症状:神识昏蒙,唇甲紫暗,呼吸浅促,或咯吐血痰,或咯吐粉红色血水,胸腹灼热,四肢厥冷,汗出,尿少。
舌脉:舌红绛或暗淡,脉微细。
治法:益气固脱,泻热开窍。
基本方药:参附汤加减
生晒参30g 黑顺片(先煎)10g 山萸肉30g 生大黄(后下)10g 生地30g 丹皮12g 炒山栀10g
煎服法:水煎汤送服安宫牛黄丸1丸,1日2次;必要时可日服2剂,每6小时口服1次。也可鼻饲或结肠给药。
3.恢复期辨证治疗方案
气阴两虚,正气未复
症状:神倦乏力,气短,咳嗽,痰少,纳差。
舌脉:舌质淡,少津,苔薄,脉弦细。
治法:益气养阴。
基本方药:沙参麦门冬汤加减。
沙参15g 麦冬15g 五味子10g 浙贝母10g 杏仁10g 青蒿10g 炙枇杷叶10g 焦三仙各10g
煎服法:水煎服,1日2次。
加减:舌苔厚腻加芦根30g、藿香10g、佩兰10g。
注:
1.涉及到超药典剂量,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规范使用。
2.妊娠期妇女发病,治疗参考成人方案,避免使用妊娠禁忌药。
3.儿童用药可参考成人治疗方案,并根据临床实际调整用药。
4.如病情发生变化,根据实际情况辨证论治。
近代曹颖甫应用麻黄汤及其类方治验解析
(2024-06-24
13:49:33)[编辑][删除]
近代曹颖甫应用麻黄汤及其类方治验解析
摘自2024-6-20中国中医药报
毛德西 河南省中医院
麻黄汤是经方中的重要方剂,由于它辛温性烈,被视为发汗峻剂,故其治验较少。近代经方大家曹颖甫对其(包括类方)应用娴熟,读来可信。今举其治验,并加以解析,以飨读者。
所谓麻黄汤及其类方,是以清代•徐灵胎《伤寒论类方》为分类选方。阅读曹颖甫《经方实验录》,书中应用麻黄汤及其类方凡14例,其中麻黄汤治验7例、麻杏石甘汤治验3例、小青龙汤3例、麻黄附子甘草汤1例,这些方子均以麻黄为主药。其他含有麻黄的方子,如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射干麻黄汤等,恕不列述。
麻黄汤治验七例
1.范左。伤寒六七日,形寒发热,无汗而喘,头项腰脊强痛,两脉浮紧,为不传也,麻黄汤主之。
麻黄一钱,桂枝一钱,炙甘草八分,杏仁三钱。
2.黄汉栋。夜行风雪中,冒寒,因而恶寒,时欲呕,脉浮紧,宜麻黄汤。
生麻黄三钱,桂枝三钱,杏仁三钱,生甘草钱半。
服后,汗出,继以桔梗五钱,生甘草三钱,泡汤饮之。愈。
3.如皋姚世琛夫妇。同患伤寒,发热无汗,体痛呕逆,呼吸窒促,乃共以麻黄汤治之。一剂即已,因笃信仲圣之学。
足见有此证,用此方,得此方,消此证,时不分古今,地不分中外,曾无二致也。
4.若华之母。外出回家,急欲睡。遂盖被卧,恶寒甚,覆以重衾,亦不温。口角生疮,而目红,又似热证。腹中和,脉息浮紧有力。温覆已久,汗仍不出,身仍发热。当以天时炎暑,但予麻黄汤。
麻黄二钱,桂枝二钱,杏仁三钱,甘草一钱。
服后,温覆一时,不动声色。再作一剂,麻桂均改为三钱,仍不效。更予一剂,如是续作续投,计天明至中午,连进四剂,了无影响。计无所出,乃请章次公来商。次公按脉察证曰:“先生胆量何其小也?”曰:“加之何?”曰:“当予麻桂各五钱,甘杏如前。”服后,果不满半小时,热作,汗大出,臭气及于屋外,房东来视,掩鼻而立。人立房外内望,见病者被上腾出热气。于是,太阳病罢,随转属阳明,口干渴,脉洪大而烦躁。乃以调胃承气汤下之。此后病症反复,调理月余方愈。
5.某君。十二月起,即患伤寒。延至月余,方诊治。脉浮紧,头痛,恶寒,发热不甚。据云:初得病时,既如是。因予:
麻黄二钱,桂枝二钱,杏仁三钱,甘草一钱。
因其病久胃气弱也,嘱加生姜三片,红枣二枚,急煎热服,盖被而卧。果一刻后,其疾若矢。
6.俞某,住高昌庙维德里一号。伤寒,头项强痛,恶寒,时欲呕,脉紧,宜麻黄汤。
麻黄五钱,桂枝五钱,杏仁三钱,甘草三钱。
服后,无汗出。问其故,缘病者未服药前,误用泻盐下之。致中气内陷,其脉由浮紧转为微细,故服麻黄汤无汗出。
二诊加附子以振心阳,救逆而瘥。
7.余哲生。初诊:微较恶寒,头痛,发热,脉浮小紧,宜麻黄汤。
麻黄三钱,桂枝三钱,生甘草一钱,杏仁三钱。
二诊:汗出,热除,头痛恶寒止,唯大便三日未行,胸闷恶热,脉浮大。宜承气汤。所谓先解其表后攻其里也。
生川军三钱,后入,枳实四钱,川朴二钱,芒硝二钱,冲。
服药后,下两次,病痊愈。
按 《伤寒论》第35条云:“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上述7例,均以恶寒、发热、头痛、脉紧为主症,兼有无汗、欲呕、腰脊强痛等,这些症状与麻黄汤证基本吻合。唯若华之母见“口角生疮,而目红”,此乃恶寒甚,热不出,加之覆以重裘,更使热不透发所致。这在《伤寒论》中亦有类似症状,如第55条云:“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患者服用四剂麻黄汤毫无反应,乃请章次公先生来诊。次公先生认为方药对证,唯剂量太小,随将桂麻加之各五钱,甘杏未改,服之果然汗大出。由于胃肠积热日甚,故见被子热气腾出,屋内臭气熏天;此为太阳病罢转属阳明,口渴、脉洪、烦躁即是明证,后改用调胃承气汤下之而愈。他如俞哲生治验为先表后里之例,这在《伤寒论》中多有论述。
曹氏在《伤寒发微》(曹颖甫《伤寒发微》,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4.10)中对麻黄汤方证进行了解读,他认为麻黄汤证表象虽多,皆由“寒从表郁,则里热无所发泄”所致,故其治疗“要以开泄毛孔,使魄汗外达,为不二法门”。而麻黄汤就是可令肺气外通的代表方药,曹氏称之为“伤寒之圣药也”。
麻杏石甘汤治验三例
1.钟某,初诊,十一月初三日。
伤寒七日,发热无汗,微恶寒,一身尽疼,咯痰不畅,肺气闭塞使然也。痰色黄,中已化热,宜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加浮萍。
麻黄三钱,杏仁五钱,生石膏四钱,青黛四分、同打,甘草三钱,浮萍三钱。
二诊:十一月四日。
昨进麻杏石甘汤加浮萍,汗泄而热稍除,唯咳嗽咯痰不畅,引胸腹而俱痛,脉仍浮紧,仍以前法以泄之。
麻黄三钱五分,生甘草二钱,生石膏六钱,薄荷末一钱、同打,杏仁四钱,桔梗五钱,薏苡仁一两,川朴二钱,苏叶五钱。
服用后,微汗出,一身尽疼悉除,唯于咳嗽时,胸腹尚觉牵痛。原可一剂而愈,时值天时阴雨,故加薏苡仁、厚朴、苏叶以应之。
服用第二方后,微汗出,身热全除,又越一日,病乃全瘥,起床如常人。
2.冯某,十月二十九日。
始而恶寒,发热,无汗,一身尽痛。发热必在暮夜,其病属营,而恶寒发热无汗,则其病属卫,加以咳而咽痛,当由肺热为表寒所束,正以开表为宜。
麻黄三钱,杏仁四钱,生石膏五钱,青黛四分、同打,生甘草二钱,浮萍三钱。
方依证转,病随药除。
3.朱家女婢,发热,请诊治。
予轻剂透发,次日热更甚,未见疹点。续与透发,三日病加剧,群指为猩红热,当急救。细察之,痧已发而不畅,咽喉肿痛,有白腐意,喘声大作,呼吸困难不堪,咯痰不出,身热胸闷,目不能张视,烦躁不得眠,此实烂喉痧之危候。当予:
麻黄钱半,生石膏五钱,杏仁四钱,甘草一钱。
略加芦根、竹茹、蝉翼、蚤休等透发清热化痰之品。服后,即得安睡,痧齐发而明,喉痛渐除。续与调理,三日痊愈。
事后婢女叩谢曰:前我病剧之时,服药(指本方)之后,凉爽万分,不知如何快适云。
按
《伤寒论》第63条云:“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第162条云:“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杏石甘汤为麻黄汤之变方,即由麻黄汤易桂枝为石膏而成。其证是外邪由表入里,蕴郁于肺,肺气郁闭,表虽无大热,而肺热甚焉,故“汗出而喘”,俗称“热喘”。外邪未有不散,故取麻黄、杏仁开泄之,以宣发肺气;里热郁闭,故取石膏辛散之,清热透肺;肺卫之外邪,非麻黄不能发;肺郁之里热,非石膏不能清,另用甘草和中。四味协力,由麻黄汤之温散变为麻杏石甘汤之凉散。一味之差,竟能挽救许多肺热咳喘之危疾。
钟某与冯某所加青黛、浮萍,均因肺热较甚而设。而钟某另加之薏苡仁、川朴、苏叶、桔梗等,因天时阴雨,湿气明显,故加之。朱家女婢,略加芦根、竹茹、蝉翼、蚤休等,均为透发肺气,清热化痰之品。
曹氏高足姜佐景在书中云:“麻杏石甘汤为麻黄汤之反面……二汤中三味相同,所异者,一为桂枝,一为石膏。而后知麻黄汤证为寒实,麻杏石甘汤为热实。攻实虽同,寒热不一。麻黄汤证有喘,麻杏石甘汤亦有喘。其喘虽同,而其喘之因不一……其受寒,则闭;受热,则亦闭。闭者当开,故均用麻杏以开之,甘草以和之;而以桂枝、石膏治其原。于是因寒而闭者开,因热而闭者亦开。仲景制方之旨,于焉大明!”
小青龙汤治验三例
1.张志明先生,住五洲大药房。
初诊:十月十八日。
暑天多水浴,因而致咳,诸药乏效,遇寒则增剧,此为心下有水气,小青龙汤主之。
麻黄钱半,桂枝钱半,白芍二钱,生甘草一钱,细辛钱半,五味子钱半,干姜钱半,姜半夏三钱。
二诊:咳已痊愈,但觉微喘耳,此为余邪,宜三拗汤轻剂。
麻黄六分,杏仁三钱,甘草八分。
张君之尊甫颇精医理,颐居四明。闻君久咳未愈,惧其伤肺,乃买舟来视。及至,则恙已瘳矣。
2.王左。
初诊:二十四年三月五日。
起病于浴后当风,恶寒而咳,一身尽痛,当背尤甚,脉弦,法当先解其表。得汗后,再行攻里。大便七日未行,从缓治。
麻黄三钱,桂枝三钱,杏仁三钱,细辛二钱,干姜三钱,五味子二钱,生甘草一钱,制半夏三钱,白前四钱。
王有疾,必请曹氏诊治,每诊一二次,疾必良已。而此次自觉病重,不知能否速愈?曹氏笑谓无妨,汗出续诊一次即可。
二诊:三月六日。
发汗已,而大便未行,食入口甜,咽肿脘胀,右脉滑大,下之可愈。
生大黄三钱,枳实四钱,厚朴一钱,芒硝三钱、冲。
诊后病者问:明日尚须复诊否?师笑曰:无须再劳驾矣!
后如师言。
3.张挚甫先生。
据函述,悬拟方,无脉案。
麻黄一钱,桂枝钱半,细辛一钱,干姜一钱,白芍钱半,五味子一钱,半夏三钱,生甘草一钱,谷麦芽炒各四钱。
孰知方到后,张君不敢服,仍请赵医调治。先后诸方略略加减,匝月将届,竟未得愈。久之,方获张君续讯,曰弟之咳疾,服赵方终不断根,不得已于五月十四日改服兄方,竟一帖见效,十五日续服一帖,即见断根。
按
三例治验,两例有明显致病因素。张志明因暑天水浴而致咳,系“心下有水气”。王左因浴后当风,恶寒而咳,亦与水气有关。张挚甫则据函信拟方,竟一帖见效,续服一帖“断根”。唯张志明愈后又以三拗汤扫其余邪;王左予小青龙汤去收敛之芍药,加降气祛痰的杏仁与白前,后果然发汗而解;续以大承气汤清泄阳明之腑,如曹氏所言,未再复诊。这就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之实例。
麻黄附子甘草汤治验一例
高公子,5岁。
身无热,亦不恶寒,二便正常。但欲寐,强呼之醒,与之食,食已,又呼呼睡去。脉微细无力。此仲景之所谓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高某明西医,必注射强心针,但仅取效于一时,非根本之图。强请立方。
麻黄一钱,熟附子八分,炙甘草一钱。
恐食不化,略加六神曲、炒麦芽等消食之品。次日复诊,脉略起,睡时略减,当与原方加减。五日,痧疹出,微汗与俱。疹密布全身,稠逾其他痧孩。痧布达五日之久,而胸闷不除,大热不减,当予麻杏石甘汤重剂,始获痊愈。一月后,又微感风寒,复发嗜寐之恙,脉转微细,与前度仿佛。此时,依然以麻黄附子甘草汤轻剂予之,四日而瘥。
按
麻黄附子甘草汤出自《伤寒论》少阴病篇第302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亦见于《金匮要略•水气病》篇:“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此处麻黄附子汤(含甘草)与麻黄附子甘草汤组成相同,唯此方麻黄三两,而彼方二两而已。两条经文相参,可知麻黄附子甘草汤为少阴病水气证而设。言少阴病,必有“脉微细,但欲寐”,此证所见“但欲寐,强呼之醒,与之食,食已,又呼呼睡去,脉微细无力”正与少阴病符合,故取麻黄附子甘草汤而愈。唯病至五日,痧疹出。痧疹即麻疹,由麻疹疫毒所染,多由肺热郁闭、感受疫毒而发。而麻杏石甘汤正可清肺热、祛疫毒,故取之有效。后又复发嗜寐,脉转微细,仍不离少阴病范畴,唯病邪已微,仍取麻黄附子甘草汤轻剂而愈。姜佐景云:“麻黄能开肺气,附子能强心脏,甘草能安肠胃,三者合则为麻黄附子甘草汤。能治虚人之受邪,而力不足以达邪者。”此例夹议夹叙,证治清晰,方药合拍,足可效法。
扶阳法类方要义之麻黄汤证
(2021-01-18
09:24:29)[编辑][删除]
赵杰 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东汉末年,气候巨变,战乱频繁,疫病流行,死亡者甚多。张仲景伤夭横之莫救,乃博采众方,勤求古训,创《伤寒杂病论》。
疫情是触发这部伟大经典被创作的外因,而在两千年后的今天,其方法论与方剂已不仅为外感而设,而是对临床各科都具有普遍的指导价值。在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中医部分,可以看到经方的广泛应用。其中,麻黄类方的应用频率颇高。麻黄类方为什么会被广泛应用?其配伍原则及加减化裁规律如何?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是太阳病的提纲,体现了太阳病证候群中最鲜明的症状和体征。以病毒感染导致的上呼吸道感染为例,机体外感后肾上腺激素分泌导致代谢增快、血流加快,脉位上浮为这一系列病理反应的临床表现。标准情况下,除病毒外,外源性致热源通过宿主细胞产生的内源性致热源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会引起发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上调体温的同时触发外周传出神经从而使外周血管收缩并保证核心体温以抵抗感染,外周血管的收缩导致了寒冷与头项强痛的感觉,而发热刺激物则会导致肌痛、背痛、和腿部的酸痛。对于呼吸系统而言,发热时,酸性代谢产物堆积,刺激呼吸中枢,引起呼吸加深加快,有利于散热而且可以增加氧的吸入,但是长期高热会导致呼吸表浅甚至周期性呼吸,肺部素有慢性炎症的病人因此可能诱发喘症。由于肾上腺素的分泌会抑制胃肠功能,平素胃肠功能障碍的人会出现腹胀等症状,即厚朴麻黄汤证。机体为了使中心体温升高,外周血管收缩连带汗腺关闭,有助于减少散热,即无汗。发热有助于提高组织器官代谢,使免疫增强以对抗感染,但是高热却对各组织器官有损害。此即“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论述的情况。
麻黄汤中退热的主要组合即麻黄配伍桂枝。麻黄中主要成分为麻黄碱,即拟肾上腺素,可以提高机体代谢水平,使分解加速,耗氧增加,在发热时有明显的发汗作用,同时收缩外周血管。而桂枝可扩张血管系统,使体表血流量增加,使散热增加。在麻桂的作用下,机体代谢进一步增加,免疫力得到短暂的提升。同时,麻桂的主要成分皆有抗部分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在增强代谢、提高免疫中消灭感染源,同时使机体表血管舒张,汗腺开放,缓解机体的不适感。杏仁中的氢氰酸有镇咳作用,甘草中的甘草酸有拟皮质激素的作用,可以抗炎,四味药共同组成太阳伤寒证即麻黄汤证的方药组合。
若病原体毒力甚强,如严重的细菌感染时偶尔不能导致机体发热;或者免疫力低下,机体无法产生自然的免疫应答,亦不会产生发热;再或者因免疫力相对低下,发热时间则可推后,如“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之条文描述。若免疫力极度低下,临床症状可没有发热,病情会迅速发展为少阴病,即直中少阴。平素循环系统衰弱,心脏活动能力减弱,血流缓慢,血管紧张度减低即脉微细的体质发生感染性疾病并有外感症状时,可发为麻黄附子甘草汤证;若脉沉而发热者,可发为麻黄细辛附子汤证。即条文“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其中“反发热”是为了强调鉴别诊断。“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则是对上述情况的进一步概括说明,以资鉴别之用。
麻黄汤证,也被称为太阳伤寒表实证,是标准状态下的外感,最常见于平素身体健康之人的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其病发生发展过程各个阶段皆有不同表现。条文“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即是临床根据脉象判断机体对疾病的反应状态是否发生了变化和疾病的发展到了哪个阶段。病原微生物传播途径包括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等,在某些情况下,尿路感染、胃肠道感染也会表现为太阳证或者太阳与阳明合病;肾循环血流对儿茶酚胺极敏感,外感导致机体反射性的产生儿茶酚胺入血,导致血管收缩痉挛会引起肾血流量减少,肾皮质缺血,造成水液代谢障碍造成蓄水证,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则可表现为蓄血证。
六经皆有表证,虚人外感中,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者,或素有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而外感者,其治法各异。上述种种情况,张仲景在其著作中既有集中论述,又有散在论述,以此构成蔚为大观的经方体系。(赵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