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3月,刘姓妇人,产后半月患气喘,胸闷腹胀。观其呼吸急促,倦怠乏力,体型肥胖,动则汗出,舌淡苔白,脉虚弱。余认为此乃中气不足之故也。妇人产后气血双亏,脾胃不足,中气不足实属常见。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故而短气胸闷腹胀。急投以补中益气汤加减:党参15克,焦白术15克,升麻5克,炙黄芪18克,柴胡5克,当归15克,陈皮6克,茯苓12克,炒苏子5克,甘草5克。3剂,水煎服。
患者药后气喘未减,腹胀胸闷似有加重。余不解,求教于家父。父诊后改方以二陈汤加减:陈皮9克,半夏9克,茯苓12克,炒苏子5克,炒杏仁10克,葶苈子6克,神曲10克,香附6克,桑白皮9克,浙贝母6克,甘草3克,生姜3片。服后喘息渐平,诸证逐减,后经调理病向愈。
案后,余求解于父,父云:“明此案治疗,首要弄清中医短气与少气之不同。所谓短气者,多由痰饮气滞瘀阻,或体弱久病,真元耗损所致。症状见呼吸急而不续,似喘非喘为特征。”明代医家李中梓有云:“短气者,呼吸虽急而不能接续,似喘而无痰声,亦不抬肩,但肺壅而不下。”短气者可见于多种痰病,临床有虚实之分。其兼形瘦神疲、声低息微、头眩乏力者为虚证,治宜益气,可用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若短气而兼见胸腹胀满,呼吸急促,心胸空闷者,当为实证,可根据痰饮瘀阻、气滞的不同,而用祛痰化瘀行气之法,方用二陈汤、茯苓杏仁甘草汤加减,此案即属此类。
临床也有少气者,中医也称之为气少,实乃由五脏气虚所致。《内径》有云:“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明代医家张景岳也言:“气少者,气少不足以言也。”气少者多脏腑功能减退,五脏气虚,尤以肺气不足、肾气亏损为多见。补益肺气,用玉屏风散加减;兼食欲不振,倦怠懒言,大便溏薄,属中气不足,治以健脾益气,方用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之类;若见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则为肾气虚损,当补肾气为治,方用参芪地黄汤。
听父一席话,余顿悟,后考查文献,知短气、少气之证语出《内经》,如《灵枢·癫狂》篇曰:“少气,身漯漯也,言吸吸也,骨酸体重,懈惰不能动……,短气者……动以气索。”其论可知,短气,少气,乃两种不同症候。
后世医家,多数认为,短气为实,少气为虚。余经临症渐明,认为短气、少气是两种不同的症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治疗亦不尽相同。临症之时当以明辨,免患虚虚实实之误。
任继学:论“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草根一生】
(2015-12-03
19:20:00)[编辑][删除]
http://a4.att.hudong.com/43/66/01300000293660125110667101773.jpg 任继学(1926年~2010年),男,吉林扶余人。第一届国医大师,中医急症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吉林省中医药终身教授,长春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是我的恩师。
曾先后提出肺胀、胆胀、真心痛、脾心痛、厥心痛、时行感冒、虚损性肾衰、急性肾风、慢性肾风等30余种病名及系统的辨证论治理论,对于急性缺血性中风、急性出血性中风等提出“气血逆乱、痰瘀内结、水毒伤害脑髓元神”的病机观,创立了“破血行瘀、泻热醒神、化痰开窍”的治疗原则,创建了较为完整的中医急症医学体系,主编我国中医急症第一部规划教材《中医急诊学》,填补了国内空白,推动了中医急症学术的发展,著有《悬壶漫录》《任继学经验集》等,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
《六节脏象论》曰:“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
王冰释云:“上至心脏,下至于胆,为十一也。然胆者,中正刚断无私偏,故十一藏其决于胆也。”张景岳也释曰:“足少阳半表半里之经,亦曰中正之官,又曰奇恒之府。所以能通达阴阳,而十一藏皆取决乎此也。”张隐庵道:“五脏六腑共为十一藏,胆主甲子,为五运六气之首。胆气升则十一藏之气皆升,故取决于胆也。”
我认为:本文虽仅九字,但意义较深。据其全段经文看,它是结语,谓胆的作用是调节与控制其他脏腑生理功能之平衡。从各家注释可知,胆具有少阳升发之力,为中正之官,能供给各个脏腑功能活动之能。在临床上,从温胆汤治疗一些神经系统功能性疾病效果较好来看,本文所言之胆,既指胆的实质器官,又不仅仅是胆本身所具有的功能。
因此,“取决于胆”的含义主要有二:一是指脑的高级中枢及植物神经而言,如用温胆汤治疗神经功能症和植物神经失调而引起的腹胀,效果满意;二是指胆的气化功能而言,胆为少阳升发之处,通达阴阳,化生万物,故十一藏取决于胆。
弘扬《内经》精蕴 创立风病学说(转)【草根一生】
(2015-12-03
13:54:12)[编辑][删除]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内伤伏气致病学术流派代表性传承人、湖北名中医、鄂州市中医医院朱祥麟主任医师从医50余年,精研《内经》,著成《论内经风病学》一书,已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年2月出版。全书除序言、凡例、导论外,正文分上、下2篇。上篇风病基础,下篇风病证治。书末附有主要参考书目,方剂索引及跋。读后收获颇多,今不揣简陋,向读者推荐,简介如下。
构建基础,为建立风病学说奠基
全书分为上、下二篇。上篇论述风病之内涵与外延,首先明确概念,符合形式逻辑的要求。进而阐明风邪特性及致病特征、发病机制、致病途径及传变规律,风邪伤脏的时间医学思想,《内经》关于风病体征之论述,《内经》风病证候的现代医学认识,《内经》风病预后,《内经》风病预防,《内经》风病治法,《内经》风病风症用药补遗计11章。为建立风病学说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学科建立为实践服务,故下篇风病证治密切结合学科临床,论述外风证治,六淫化风证治,风从内生证治3章。讨论风病风症50余种,内容丰富,叙述详明,将经论与后世临床病例相结合,密切联系古今医案,按语深入。其引申经论,对研究经典及指导医疗实践都具有积极意义。
发挥经旨,倡言六淫化风学说
全书以《内经》有关风论经文为主体,疏爬摘章兼及校勘,征引后世诸如王冰、张仲景、金元四家、张隐庵、张介宾以及历代诸贤有关注解论见,阐述发挥。凡与《内经》风病学说有关之论,引证确切,使学者得以明了经旨。并在此基础上倡言六气皆能化风,五脏病变皆能生风的学术观点。故风病风症之治疗不独责之于风邪,不独责之于肝脏;还应根据证情,求诸六淫,求诸五脏。此论既符合《内经》经旨,亦洽合临床实际。其弘扬经论,补前人之未备,创立风病学说,自成体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厥功大矣。
弘扬中医,遵循自身发展规律
《内经》为中医学奠基,自此以后,历代医家将其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创新纷呈。汉张仲景撰用《素问》《九卷》,著成《伤寒杂病论》,创立六经辨证;金元刘河间据《素问》病机论倡导“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化火”学说,而为寒凉学派,等等。其皆具有临床指导意义,丰富中医学内容,不断推动中医药学向前发展。从今之西医角度看,大凡病毒、病菌等致病,多发为炎症病变,与中医六气化火相类似。而病毒、病菌等致病,又可导致大脑运动神经中枢病变,则表现为六淫皆能化风,五脏病变亦能生风的风病风症。故二者皆符合西医病理学基础。然则中医之火与风,其内涵较西医之炎症与神经病变广泛得多,治疗方法亦丰富得多,故不可同日而语。无论六气化火,抑或六淫化风,其所揭示的是带有普遍规律的病机理论,可以应用于临床各科,具有广泛指导价值。朱祥麟六淫皆能化风,五脏病变皆能生风的倡说是将研究经典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而产生的,其遵循中医自身发展规律之治学方法无疑是正确的,值得大力提倡。其为中医学添砖加瓦的治学精神也是值得景仰的。
总之,该书立论有据,言之成理,学术观点鲜明,发前人所未发。诚如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题词说:“六气皆能化风,五脏病变生风,风为百病之长,风病者夥矣。今祥麟同志精研《内经》,详列风病风症数十条,并系以验案,理论联系实际,多所阐发,颇切实用。阐扬绝学,厥功伟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