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草根一生徐福刚博客
草根一生徐福刚博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71,582
  • 关注人气:2,95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如宏从湿毒论治银屑病

(2022-12-11 04:46:49)

摘自2022-12-9中国中医药报
廉凤霞 祝向东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医医院 徐静 宁夏回族医药研究所
全国名中医高如宏是宁夏回族医药研究所主任医师、教授,长期从事中医临床、科研、教学工作,一直致力于皮肤病中医药临床防治和研究工作,尤其是对银屑病、白癜风等难治性皮肤病有独到的认识。银屑病属中医学白疕、松皮癣、白壳疮等范畴。多数学者认为,本病病因病机为血热、血燥、血瘀、血虚,治疗从血论治。高如宏认为,该病由湿毒蕴阻、滞络损肤所致。笔者有幸跟师学习,受益颇深,现将高如宏从湿毒论治银屑病的经验介绍如下。
病因病机
近现代医家提出,银屑病的病因病机大致可归纳为四大学说,即血热说、血燥说、血虚说、血瘀说。其中,张志礼认为血燥与血热皆为本病之起因;朱仁康、赵炳南倡导血热论;顾伯华则认为本病是由营血亏损、生风生燥、肌肤失养而成。
高如宏认为,本病除了以上四大学说外,还与湿毒致病有关。其病因外因多为淋雨涉水,居住潮湿,或感冒夹湿,感受热毒、药毒、虫毒之邪;氤氲熏蒸,阻遏气机,留滞脏腑经络肌肤。内因多由饮食不节,脾胃受损,运化乏力等多因素致病。陈实功《外科正宗》说:“顽癣乃风、热、湿、虫四者为患。发之大小圆斜不一,干湿新久之殊。风癣如云朵,皮肤娇嫩,抓之则起白屑”;陈士铎《洞天奥旨》曰:“白壳疮……皆因毛窍受风湿之邪,而皮肤无气血之润,毒乃附之而生癣矣。”据此,高如宏提出本病病机为湿毒蕴阻,滞络损肤。病性为本虚标实,标实为湿毒之邪蕴阻肌肤;本虚则为正气不足之时,复感湿毒邪气,致气血失和,肌肤失养。病位在肺脾。
湿毒浸淫化热,耗伤气血,外发肌肤,故可见全身出现红色丘疹、斑块;湿毒蕴阻,气血不荣肌肤,肌肤失养,则在红斑上出现多层银白色鳞屑;湿为阴邪,其性黏滞,缠绵难愈,故病情反复,且易复发。湿毒蕴阻肌肤,气血运行受阻,肌肤失养,化燥化火,因此,皮损肥厚成斑块状、蛎壳状。
辨证施治
高如宏认为,本病为正气不足,湿毒蕴阻,滞络损肤,因此治疗应以扶正祛邪为原则。《素问•评热病论》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刺法论》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可见正气充足,则不易感受外邪侵袭,正气不足时,则容易感受外邪。正气与邪气抗争,致使正气虚损,这也是银屑病病情反复不愈的原因。因此,治疗应分辨虚实,据辨证扶正祛邪。高如宏据多年临床经验,提出以下分型:
邪阻肌表 本病好发于春秋季节,西北地区春季多风,冬季风寒隆盛,喜食辛辣刺激、肥甘厚腻食物,致使脾胃运化失健,湿邪内阻,加之不慎感受风寒邪毒,内外合邪,外寒湿邪瘀滞肌肤,气血失和,故皮肤出现红斑、鳞屑。临床表现:发病急,多有扁桃体炎、咽炎病史,咽痛、咽痒,全身出现密集红斑,色鲜红,其上覆有银白色鳞屑,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治以祛风散寒,健脾除湿;方以藿朴夏苓汤加减。
寒湿困脾 《诸病源候论》载:“风湿邪气,客于腠理,复值寒湿,与气血相搏所生。”本型病机为湿浊偏盛,困阻脾胃,升降失司,气机受阻,或复感寒湿,与气血搏结而成。临床表现:病久,反复发作不愈,全身出现散在斑块,以腰背部为多,色暗红,其上覆有较厚的银白色鳞屑,舌质紫暗、苔薄白,脉沉紧。治以温中散寒,运化水湿,方以雷氏芳香化浊方加减。
湿毒蕴肤 《外科集验方•疥癣论》认为,夫疥癣者,皆由脾经湿热及肺气风毒客于肌肤所故也。提出因风毒之邪侵犯于肺、脾两脏,湿热外发于肌肤所致。临床表现:病久,每因饮食辛辣刺激、饮酒后诱发,全身出现散在斑块,以下肢为多,色鲜红,其上覆有较厚的银白色鳞屑,瘙痒明显,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治以清热利湿,解毒散结;方以甘露消毒丹加减。
脾虚湿蕴 脾失健运则可导致气血亏虚,易致阴阳失衡,气血失调,正不胜邪,使病邪久留而不去,病程延长,不易治愈。临床表现:平素纳差、乏力,病久,全身散在斑块,基底色淡红,其上覆有银白色鳞屑,自觉瘙痒,舌质淡红、边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治以健脾燥湿,淡渗分利;方以平胃散合茯苓皮汤加减。
典型医案
陈某,女,33岁,于2012年12月2日初诊,患者患寻常型银屑病5年,形体肥胖,易感冒,病情反复发作,本次主因“全身散在斑块、鳞屑伴瘙痒半月”来门诊就诊。见全身散在斑块,其上覆有银白色鳞屑,黏腻肥厚,自觉瘙痒,无发热、恶寒,无咽痛,无关节疼痛,无脓疱,舌质淡红、舌体胖大、边齿痕、苔薄白,脉沉缓。全身可见散在红斑,覆有银白色鳞屑,刮去鳞屑可见薄膜现象及点状出血。综合患者病史、舌脉及皮疹特点,辨证为脾虚湿蕴,治以健脾燥湿。方药:茯苓、益母草各15g,苍术、白术各12g,生薏苡仁、黄芪各30g,猪苓、通草、制半夏各10g,竹叶、厚朴、陈皮各6g,土茯苓20g。7服,水煎服,服上方后皮疹颜色明显变淡,效不更方,故嘱其再服7服,门诊随诊。

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是“不爱看别人的脸色”。但是您知道吗?咱们自己的脸色一定要看清楚!《养生堂》邀请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教授朱学骏,为您解读身体上的变色龙——皮肤。透过皮肤颜色的变化,不仅可以看出人的情绪是悲是喜,是静是怒,而且能看出身体内部的疾病端倪。看似普通的脸红,可能是由皮肌炎诱发,隐藏已久的乳腺癌,甚至血液病!

[转载]2012年2月23日播出《读懂皮肤的语言》1

专家告诉我们,加入中老年人患了皮肌炎,一定要注意肿瘤。差不多有30%-50%的皮肌炎患者可以先后发生肿瘤病变。具体的致病机理目前在医学上还没有确定结论,但一般来说与免疫力的监视功能有密切关系。如果免疫系统出了问题,就会在肌体上有所表现。专家在几年前回上海探亲时,发现久别未见的舅妈脸色发灰,皮肤科医生的敏感让他马上提醒舅妈去检查,结果及时发现了直肠癌!

红光满面您觉得是好事吗?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红都是身体健康的标志。专家为我们详细区分了需要警惕的红和不需要警惕的红。前者包括心脏病、结核病、发烧、酒糟鼻等,大多为永久性,需要及时找出原因进行治疗。后者包括蒸桑拿、运动过后、情绪激动等,大多为暂时性,从引起发红的环境中离开后即可缓解。

[转载]2012年2月23日播出《读懂皮肤的语言》1
[转载]2012年2月23日播出《读懂皮肤的语言》1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引起的脸色发红需要特别警惕!当我们骨髓中负责产生红细胞的细胞发生异常性的克隆,产生过多的红细胞,人的血色素会上升,超过正常范围(男性为13-17,女性为12-16),此时容易导致血液粘稠度增高,易发生心脑血管疾病或其他血管栓塞疾病。

我们东方人尤其是女性喜欢皮肤白皙,觉得“一白遮百丑”,但专家提醒适当的黑有益于皮肤和身体健康。当紫外线照射时,皮肤基底层上的黑素细胞会产生黑素小体,它们像阳伞一样分布到皮肤角质层的细胞中去,保护皮肤不被晒伤。除此之外,黑色素还能减少皮肤炎症,许多户外工作者比室内工作者皮肤瓷实,偶尔划伤也很少发炎,就是这个道理。

[转载]2012年2月23日播出《读懂皮肤的语言》1

    作为黄种人的我们觉得肤色的黄天经地义,但是专家提醒,如果皮肤过黄且伴随痒,就要警惕肝部病变,因为黄疸病人会产生过多的胆红素,沉积到皮肤里去导致发痒。另外,还有一种黄虽无碍健康,也需要大家在生活中引起注意,一些食物携带的外源性色素会在皮肤的颜色上表现出来,这些食物包括含橙黄素的橙子和橘子,含胡萝卜素的胡萝卜等。

[转载]2012年2月23日播出《读懂皮肤的语言》1

银屑病治验五则

 (2025-07-18 05:23:23)[编辑][删除]
银屑病治验五则
摘自2025-7-17中国中医药报
马建国 马龙 山东省曲阜市第二人民医院 马致远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其特征为红色或棕褐色斑丘疹或斑块,表面覆盖着银白色鳞屑,边界清楚,多半发生于头皮及四肢伸面,少数患者有脓疱性损害或关节炎症状,或是全身皮肤发红、脱屑而呈红皮症。银屑病,中医称为“白疕”,俗称为“牛皮癣”等。本病常迁延难愈,反复发作,使患者生活工作受到很大困扰。马金榜是山东省曲阜市老中医,善治银屑病,在70余年的职业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兹将其治疗银屑病的数例验案,整理介绍如下。
案一
周某,男,51岁,1975年7月3日初诊。头皮、胸、腹、背部、臀部、四肢有较多分布的蚕豆至钱币大小红色皮损,覆银白色鳞屑,有痒感8个月。期间在医院诊断为银屑病,用维生素B12、胎盘组织液注射,银屑灵颗粒等内服,外用肤轻松软膏、凡士林软膏及中药外洗,皮损未见消退。检查:上述部位除白色鳞屑外,皮损肥厚,疹色暗红,触之灼热。口渴咽干,大便稍干。舌质暗红,苔少,脉细缓。
诊断:银屑病。
辨证:病程较久,阴液亏乏,肌肤失润,兼有血瘀。
治则:滋阴润肤,活血化瘀,佐以止痒。
处方:生地20g,玄参15g,沙参15g,麦冬15g,石斛12g,玉竹12g,赤芍15g,丹参15g,泽兰10g,白鲜皮10g,蛇床子10g,甘草9g。9剂,水煎服,日1剂。
7月13日二诊:服药9剂后,口渴咽燥症状明显减轻,大便正常,皮损开始消退,部分变薄、鳞屑减少,疹色由暗红转淡,痒轻。原方生地减为15g,玄参、沙参、麦冬、石斛、玉竹减为9g,赤芍、丹参减为10g,复服12剂。
7月26日三诊:鳞屑性皮疹继续消退,口渴咽干症状已无,余症俱轻。为巩固疗效,方中去生地、玄参、麦冬、玉竹,白鲜皮、蛇床子减为5g。再进9剂,皮疹完全消退,无任何症状。
按 本例病程8个月余,始以西药常规治法,注射、内服、外用,取效不显。据其症状综合辨证为阴津不足,致使肌肤失养干燥,兼有血瘀。故投生地、玄参、沙参、麦冬、石斛、玉竹滋阴清热润燥为主,佐赤芍、丹参活血化瘀,白鲜皮、蛇床子止痒,甘草调和诸药。
案二
卓某,男,31岁,1982年12月15日初诊。周身起绿豆至黄豆大小红色皮疹,以躯干四肢为多,较密集分布,有痒感月余。期间服乙双吗啉胶囊、复方青黛丸、防风通圣丸等中西药物,外用去炎松尿素软膏、醋泡中药(不详),效不显,皮损逐渐增多。检查:皮损上覆有银白色鳞屑,周围呈现红晕,揩去鳞屑后见有出血现象。询其发病前1个月曾患扁桃体炎,虽经治疗,至今仍咽喉干燥。口苦口渴,溲黄便干。舌质红,苔少,脉细滑数。
诊断:银屑病。
辨证:上感后热邪未得及时清解,蕴于血分肌肤。
治则:凉血滋阴,清热泻热。
处方:生地30g,丹皮10g,紫草10g,赤芍10g,知母12g,麦冬12g,黄连10g,天花粉10g,山豆根10g,射干10g,大黄10g,竹叶9g,蝉蜕9g,白鲜皮9g,甘草9g。4剂,水煎服,日1剂。
12月20日二诊:服药4剂后,口苦口渴、咽喉干燥症状有所减轻,未见新皮损,二便趋于正常。方中去大黄、竹叶,生地减为20g,知母、麦冬减为9g,复服8剂。
12月29日三诊:鳞屑性皮损明显开始由上而下消退,肤色由红转淡,口苦、口渴、咽干症状及痒感基本已无。为巩固疗效,患者要求继服,方中去紫草、黄连、天花粉、麦冬,生地易为9g,丹皮、赤芍、知母、山豆根、射干、蝉蜕、白鲜皮、甘草减为6g,继进6剂。
1983年1月10日四诊:皮损全消失。
按 本例患者发病前1个月曾患扁桃体炎,除皮损外,具口苦口渴、咽喉干燥症状,且溲黄便干。据症辨属上呼吸道感染后热邪未得彻底清解,蕴于血分肌肤所发。故以生地、丹皮、紫草、赤芍、知母、麦冬、黄连、天花粉凉血清热润燥,山豆根、射干清热利咽消炎,大黄、竹叶导热下行,蝉蜕、白鲜皮止痒,甘草调和诸药。热邪得以清解,肌肤得润,故皮疹消退。
案三
孔某,女,57岁,1991年4月20日初诊。头皮、躯干、四肢有大小不一红色皮损,痒剧一年半。经中西药物(具体不详)多次内服,外用几种激素类药膏(具体不详),但皮损未见明显消退,仍持续至今。检查:上述部位有钱币至核桃大小皮损数十块,呈不规则分布,皮损肥厚,覆较厚的银白色鳞屑,干燥疏松易剥脱。近数月来时常头晕,肢体倦怠乏力,面色萎黄,口干,二便可。舌质淡,苔少,脉细。
诊断:银屑病。
辨证:阴血不足,肤失润养,兼感风袭。
治则:养血滋阴润肤,佐以软坚疏风。
处方:当归20g,白芍30g,熟地30g,何首乌15g,黄精15g,玉竹12g,桑椹15g,白蒺藜9g,白鲜皮9g,蛇床子9g,丹参20g,皂角刺12g,赤芍12g。12剂,水煎服,日1剂。
5月3日二诊:服药12剂后,面色转润,肢体较前明显有力,头已不晕,口干及痒的症状减轻。皮损开始由厚变薄,鳞屑减少。方中当归减为12g,白芍、熟地减为20g,何首乌、黄精、玉竹、桑椹减为10g,皂刺减为9g,复服10剂。
5月14日三诊:面色红润,口干症状已无,肢体有力,肌肤有润感,皮疹已大部分消退,瘙痒症状基本消失,近觉有口腻纳差。方中去熟地、黄精、白蒺藜、蛇床子,当归减为9g,白芍、丹参减为12g,白鲜皮减为6g,加茯苓10g、陈皮6g,续进8剂。
5月24日四诊:皮损全消,皮肤恢复正常。
按 《外科心法要诀》云:“(白疕)生于皮肤,形如疹疥,色白而痒,搔起白皮,由风邪客于皮肤,血燥不能荣养所致。”本例迁延较长时间未愈,据其皮损肥厚、覆干燥性白色鳞屑,且时常头晕、面色萎黄、肢体倦怠乏力、瘙痒等症状,辨属阴血不足,肤失润养,兼感风袭。故以当归、白芍、熟地、何首乌、黄精、玉竹、桑椹养血滋阴润肤,白蒺藜、白鲜皮、蛇床子祛风止痒,因皮损肥厚故伍入丹参、皂角刺、赤芍活血软坚。为防服药后滞脾妨胃,酌用茯苓、陈皮,健脾益胃。药物互用,相得益彰,使皮损逐渐消退,肌肤正常。
案四
顾某,男,39岁,2002年1月12日初诊。周身发生较多的红色皮疹,上覆银白色鳞屑,以胸、腹、背部、双下肢为重,有痒感3月余。期间某院予中药消银颗粒、复方青黛丸、中药内服(具体不详),外用哈西奈德乳膏、乐肤液、苦参膏外用,但疗效不佳。检查:上述部位部分皮损已相互融合成片,触之皮损灼热,揩去白色鳞屑可见出血现象。述其口渴,溲黄,便干。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诊断:银屑病。
辨证:阴虚血热,肤失润养。
治则:清热凉血,滋阴润肤止痒。
处方:生地30g,丹皮12g,紫草10g,玄参15g,沙参15g,麦冬15g,知母12g,天花粉12g,玉竹12g,大黄10g,竹叶9g,浮萍9g,地肤子9g。6剂,水煎服,日1剂。嘱忌食腥辣之物。
1月19日二诊:服药6剂,皮损由红略有转淡,口渴症状减轻,二便正常。原方去大黄、竹叶,生地减为20g,复服10剂。
1月30日三诊:皮损明显变薄,大部分开始消退,痒轻,肤色趋于正常,口渴症状消失。方中去紫草、玄参、天花粉,生地、丹皮、沙参、麦冬、知母、玉竹减为9g,浮萍、地肤子减为5g,续进10剂。
2月10日四诊:上肢、躯干部皮损已基本消退,痒感已无,唯双小腿处仍有少数皮疹未消退,但已明显变薄。上方去浮萍、地肤子,入牛膝10g、丹参15g,以增其引药下行活血之力,继服7剂。
2月18日五诊:皮损全部消退,留淡白斑。
按 本例皮疹色红,触之灼热,上覆较厚的银白色鳞屑,且具口渴、溲黄便干、舌质红、苔少、脉细数等症状表现。辨证属阴虚血热,肌肤失润。故取生地、丹皮、紫草、玄参、沙参、麦冬、知母、天花粉、玉竹凉血滋阴清热,大黄、竹叶导热下行,浮萍、地肤子止痒。辨证贴切,药症合拍,而收佳效。
案五
尹某,女,52岁,2009年3月24日初诊。头皮、颈项部、躯干、四肢起较多硬币大小红色皮损1年余,上覆较厚的银白色鳞屑,揩去鳞屑可见出血之象,痒感较剧。期间曾服中药(具体不详)、复方青黛丸、消银颗粒、迪银片,注射维生素B12、胎盘组织液,外用数种激素类霜、膏,皮疹未消仍如前状。检查:上述部位可见覆银白色鳞屑性皮疹,揩去鳞屑有出血之象。口渴咽燥,并述近3个月来常午后潮热,失眠多梦。舌质红,苔少,脉数。
诊断:银屑病。
辨证:阴虚内热化燥,肤失润养,而现上述皮损,热扰神明失眠多梦。
治则:滋阴清热润肤,安神止痒。
处方:生地30g,玄参30g,沙参15g,麦冬15g,知母15g,天花粉15g,射干10g,山豆根10g,黄柏10g,地骨皮15g,炒枣仁15g,夜交藤15g,远志10g,白鲜皮12g,蝉蜕9g。10剂,水煎服,日1剂。
4月5日二诊:服药10剂,疹色由红转淡,鳞屑性皮损开始变薄,口渴咽燥痛,午后潮热及瘙痒症状大减,晚间基本能入睡。原方生地、玄参易为15g,沙参、麦冬、知母、天花粉易为10g,射干、山豆根易为6g,炒枣仁、夜交藤、地骨皮、白鲜皮易为9g,复服10剂。
4月16日三诊:口渴咽燥,失眠多梦,午后潮热症状很轻,鳞屑性皮疹由上向下大部分消退,肤色正常,瘙痒症状基本已无。方中去生地、玄参、山豆根,炒枣仁、夜交藤易为10g。续进8剂后,皮损全部消退,留有淡白斑。
按 本例迁延时间较长,始用中西医药物内服外用,效不显著。除鳞屑性皮损外,且具口渴咽燥、下午发热、失眠多梦等症状,辨为阴虚内热化燥,肤失润养。故用生地、玄参、麦冬、知母、天花粉、黄柏、地骨皮滋阴清热润肤,射干、山豆根清利咽喉消炎,炒枣仁、夜交藤、远志安神催眠,白鲜皮、蝉蜕止痒,而收全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