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2-23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甄维帅
二陈汤始见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半夏、橘红各五两,白茯苓三两,炙甘草一两半,生姜七片,乌梅一枚组成,具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的功用,用于治疗“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本方组方严谨,合乎法度,为后世燥湿化痰基础方,被后世尊称为“祛痰之通剂”“祛痰之祖剂”,临床应用范围广、频率高,通过研究二陈汤的源流,可进一步明确二陈汤的功用主治,不独为治痰,有助于临床过程灵活的运用该方剂。
二陈汤溯源
《伤寒杂病论》中有四处可以发现与二陈汤一脉相承的组方思路。
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
如《张氏医通》云:“二陈汤本《内经》半夏汤及《金匮要略》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等方而立,加甘草、陈皮行气,乌梅收津,生姜豁痰,乃理脾胃、治痰湿之专剂也。”小半夏汤由半夏、生姜组成,小半夏加茯苓汤在此基础上加茯苓,《金匮要略》载:“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也,小半夏主之……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治疗水饮为患出现的干呕、眩晕、心悸,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描述比较一致。
半夏厚朴汤 为二陈汤去橘皮、甘草、乌梅,加紫苏、厚朴组成,治疗妇人咽中如有炙脔,痰气互结于咽喉的梅核气。
橘枳姜汤、茯苓杏仁甘草汤
《金匮要略》载:“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二者合方具有理气化饮、消积通痹的作用。
橘皮汤
《金匮要略》曰:“干呕,哕,若手足厥逆者,橘皮汤主之。”组成为“橘皮四两,生姜半斤”,陈皮、生姜有降逆止呕之效。
以上四方在《张氏医通·祖方·二陈汤》条目下均有涉及,张氏认为其同属于二陈汤类方,涉及呕吐、眩晕、心悸、胸痹、梅核气等。
二陈汤衍化
化痰类方
《方剂学》祛痰剂中多数方剂有二陈汤的影子,如涤痰汤(橘红、半夏、茯苓、竹茹、枳实、菖蒲、南星、人参、甘草)、导痰汤(橘红、半夏、茯苓、枳实、南星、甘草)、温胆汤(陈皮、半夏、茯苓、竹茹、枳实、生姜、甘草、大枣)、清气化痰丸(黄芩、瓜蒌仁、半夏、陈皮、南星、生姜、杏仁、枳实、茯苓)、贝母瓜蒌散(贝母、瓜蒌、花粉、茯苓、橘红)、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夏、白术、天麻、橘红、茯苓、甘草、生姜、大枣)、定痫丸(茯苓、茯神、川贝、天麻、丹参、麦冬、陈皮、远志、菖蒲、半夏、全蝎、僵蚕、南星、琥珀、竹沥、生姜、朱砂、甘草)等,健脾化痰的六君子汤(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陈皮、半夏),确实体现了“祛痰之祖剂”的称号,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提到:“二陈汤一身之痰都治管,如要下行,加引下药,在上加引上药……湿痰,用苍术、白术;热痰,用青黛、黄连、黄芩;食积痰,用神曲、麦芽、山楂;风痰,用南星;老痰,用海浮石、半夏、瓜蒌、香附、五倍子。”
消食类方
《丹溪心法》载:“保和丸,治疗一切食积。”方由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陈皮、连翘、莱菔子组成,在二陈汤基础上加山楂、神曲、莱菔子消食,连翘解食积郁热。
降气类方
下气汤:《四圣心源·气滞》载下气汤,组成为甘草二钱、半夏三钱、五味子一钱、茯苓三钱、杏仁三钱、贝母二钱、芍药二钱、橘皮。黄元御写道:“肺胃不降,君相升炎,水不根火,必生下寒,气滞之证,其上宜凉,其下宜暖,凉则金收,暖则收藏,清肺热而降胃逆是其定法。”故组下气汤方,“治滞在胸膈右肋者”,查《神农本草经》中对于陈皮、半夏两味主药均在功效中提到“下气”,因此“下气汤”之名是有一定依据的。现代名医麻瑞亭善用下气汤加减(橘红、半夏、茯苓、甘草、杏仁、白芍、制首乌、丹皮)治疗多种内伤杂病。其实下气汤非《四圣心源》首创,《备急千金药方》载下气汤“治气满腹胀方。半夏(一升)、生姜(一斤)、人参(一两半)、橘皮(三两)……”组成同样是二陈汤类方。通气汤:《外台秘药》曰:“治胸胁气满,每食气噎者。”通气汤由生姜、半夏、橘皮、桂心组成。
宣肺类方
近现代山西名医张大昌将二陈汤类方归于宣剂之下,认为宣可祛郁,以通气也。后世治疗外感咳嗽的六安煎由陈皮、半夏、茯苓、杏仁、白芥子、甘草、生姜,组成,具有宣肺理气、止咳化痰的作用。
解表散寒类方
如治疗外感凉燥的杏苏散(杏仁、苏叶、半夏、陈皮、前胡、枳壳、桔梗、茯苓、生姜、大枣),具有具有轻宣凉燥的作用。如治疗体虚感冒的参苏饮(由人参、紫苏、葛根、半夏、前胡、茯苓、枳壳、桔梗、木香、陈皮、甘草组成),具有益气解表、理气化痰的功效。
中药的性味、升降沉浮是调整气机的根本,明确方剂对人体气机的指向是应用好方剂的基础。二陈汤主体由陈皮、半夏、茯苓、甘草组成,对于前三味主药《神农本草经》载:“橘柚,味辛温,主胸中瘕热逆气,利水谷,久服去臭、下气、通神,一名橘皮……半夏,味辛平,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张,咳逆肠鸣,止汗……茯苓,味甘平,主胸胁逆气,忧恚惊恐,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二陈汤用药性偏温偏燥,味清苦微辛,配合茯苓甘淡之味,具有一定的动性;功效主治上均涉及痞塞不通、寒热不调等症状,陈皮、半夏均提到“下气”的功效。方剂的指向性上二陈汤可以调动人体气机由内达外宣肺解表、由上而下消痰除痞,属轻以祛实、宣以祛郁的范畴,属宣剂、泻剂而非补剂,实证适合,虚人禁用,治疗外感证配合解表药,治疗内伤痰饮、食积证配合消食化痰之药;在其寒热属性上讲偏温燥,治疗外感寒邪或内伤寒湿,不适于湿热证、温热证,如在此基础有热象者要辅以清热泻火通腑之药,二陈汤加减组成的杏苏散、保和丸、黄连温胆汤、六君子汤、六安煎等广泛应用于临床。在虚实方面,二陈汤与四君子汤类方呼应;在寒热方面与小柴胡汤类方呼应。
二陈汤对痰饮致病确有专长,但绝非单为痰饮而设,明析二陈汤的组方思路可以极大丰富二陈汤类方的使用范围。(甄维帅
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人民医院)
《赵洪钧医学真传(续)——方药指迷》·第六章理气今释·第三节理气要方·半夏厚朴汤
二、半夏厚朴汤[1](大七气汤、四七汤、七气汤)
此方首见于《金匮要略》,主治“咽中如有炙脔”,即今所谓“梅核气”。西医称之为,神经性咽炎。
今方剂学教材谓,此方的功用是: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梅核气大多有生气、精神紧张或睡眠不佳等因素。
以下列举此方验案。
案1:梅核气(孙一奎验案)
张溪亭乃眷,喉中耿梗梗有如炙脔,吞之不下,吐之不出。鼻塞头痛,耳常啾啾不安,汗出如雨,心惊胆怯,不敢出门,稍见风即遍身疼,小腹时痛,小水淋涩而疼,脉两寸皆短,两关滑大,右关尤搏指,此“梅核气”症也。以半夏四钱,厚朴一钱,紫苏叶一钱五分,茯苓一钱三分,姜三片。水煎食后服。每用此汤调理多效。(《孙文垣医案·三吴治验》二卷)
洪钧按:此案有典型的“梅核气”症状,但气血俱虚,最好加用补益气血之药。
案2:上半身浮肿伴似有物上冲咽喉(大塚敬节医案)
朋友之妻,妊娠期间发生浮肿,分娩后不久,沿胸部、颈部、颜面,相继浮肿加重,胸不适,今亦苦于呼吸欲止。最为痛苦者,似物自下而上,冲撞咽喉,呼吸阻塞,咳嗽持续不断。咳出则少适,但随
[1]半夏厚朴汤:半夏一升厚朴三两茯苓四两生姜五两干苏叶二两
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伤寒论》)
【按:1两(4帖/1帖)≈13.8g/3.4g;半夏1升≈84 g/21g】
之痛苦又至。从晨起几乎无尿。脸肿大三倍,颈部亦随之严重浮肿。
此参考《金匮要略》“病者苦水,面目身体四肢皆肿,小便不利……”条,给予半夏厚朴汤,服后不足十分钟,物上冲咽喉即止,翌日天将晓时,尿顺利排出,数日痊愈。(《临床应用汉方解说》)
洪钧按:此案覆杯而愈,奇迹也。可见仲景方,只要认证确切,无不神效。只是此中机理,颇难解释。因为倘洪钧见此病,最可能使用补中益气与半夏厚朴汤合剂。
案3:梅核气(吴考槃医案)
赵某,女,32岁。
主诉:咽中如有物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颈转不利,胸闷,脉涩。
辨证:此即《金匮要略》所谓“炙脔”是也。
治法:宜半夏厚朴汤加味。
处方:洗半夏9g,厚朴9g,茯苓12g,苏叶6g,鲜生姜6g,葛根9g,黄药子9g,凤凰衣3g。三帖。
二诊:诸证悉退,嘱怡情悦志,以免复发。原方加绿萼梅5g。三帖。(《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
洪钧按:此案是典型的梅核气,故半夏厚朴汤加味效佳。嘱咐怡情悦志,是因为此证在西医称为神经性咽炎,发病与情志不畅有关。
北京中医药大学 李铮 硕士 作客《养生堂》
很多人都会觉得自己付出了很多而得到的却很少,心里很郁闷。
今天讲张仲景的方子,在《金匮要略》里讲到,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炙脔就是一块烤肉,咽不下去也咳不出来。
现在说的就是梅核气,就是像一个梅核在咽喉,咽不下去也咳不出来。像一个梅核,为什么这个病还要加个气字呢?
中医有精气学说,这个气是看不到的,有质而无形,它的特点就是这样。
气的来源:
1)先天的,一出生就有,这是精气,与这个先天之精,肾中先天之精相互转化。
2)后天脾胃所化生,吃进的食物经过脾胃的运化,布散周身 上输于肺 。
3)呼吸 吸进了空气 氧气.
气分四种:
1)元气 就是先天之气.
2)宗气就是我们饮食水谷,这些水谷精微,脾胃运化以后,,它会分成气血布散全身,在胸中与我们吸入的氧气结合,它对我们发声,说话声音,包括这个气血的运行,心脏的搏动都有关系。
3)卫气 卫主预防,它能够固护肌表 寒邪。 风寒湿邪气,六阴之邪气。
4)营气 行于脉中,它与血液相平行的,它能够营养周身,营卫相协调对睡眠有帮助。
气的作用:
1)温煦 它能够温暖,没有气人就是冷的。
2)推动的作用
3)固摄的作用 卫气除了防御外邪,还有固摄人体的汗,不至于出大汗。
4)中介作用 气介于精血 津液,它在转化过程中起作用。
气的运动,气有升降出入。
气与哪些脏腑有关,首先是肺,它能吸入氧气。第二是脾胃;脾主升清,胃主沉降,胃以通为和
以降为顺。脾胃一升一降就把气机给弄活了。
![[转载]千古名方(5)半夏厚朴汤 [转载]千古名方(5)半夏厚朴汤](//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气一旦运行失常,就出现气的淤阻。首先会对津液
血液的运行产生阻碍,会形成痰饮水湿。痰气交阻在咽喉。气行则血行,气行则津行。
![[转载]千古名方(5)半夏厚朴汤 [转载]千古名方(5)半夏厚朴汤](//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半夏有降逆
和胃 散结的作用。厚朴宽胸
除满行气。这两个药配合理气化痰。茯苓健脾胃。生姜辛散,它能够让卫气宣散开来,生姜还可佐治半夏毒。苏叶能够引经报使,它会起到很好的宣肺理气的作用。
《金匮》蜘蛛散及袋蜘蛛的临床应用(转)【草根一生】
(2015-10-18
19:29:27)[编辑][删除]
《金匮》蜘蛛散及袋蜘蛛的临床应用
《金匮要略》曰:“阴狐疝气者,偏有大小,时时上下,蜘蛛散主之。”对此,后世医家,凡有识者无不称效。如金元刘河间经数十年的临床实践,在其验案中就多处赞谓:蜘蛛散为“疗疝特效方”。《国医月刋》中,有学者在多方研究的基础上,亦强调指出:蜘蛛散治疗孤疝“妙不可言”。然就蜘蛛而言,后世误用者甚多,如有人误作房角之张网蜘蛛,有人误作草本败酱科之蜘蛛香等等。由此,严重影响其功力和作用,以致随年代迁延,采用之人渐少,使治疝良药被弃。后有人患疝气,中西医治疗不效时,经一乡村农民介绍,以单味“袋蜘蛛”治之,数剂即愈。后上方经多例临床验证,证实袋蜘蛛一物,疗疝功专,效力宏伟,可能为金匮蜘蛛散之主要成分。
袋蜘蛛的药用常识:
袋蜘蛛又名口袋虫、壁口袋、土口袋。
形态:酷似张网蜘蛛,呈黑褐色而有光,大如豌豆。足共十只,左右各五,身长;头如蟹,夹曲如钩,长约3毫米,较身尤黑;尻腹尖圆而大,胸腹左右各有一白小点,内富青黄色;尾有两须,形尖,长约3毫米。
特征:作网如口袋,并居其中,网呈灰白色,或灰黑色,长者65~100厘米,短者6~10厘米不等,直如竹筒,底稍尖,袋坚韧厚密如白夹皮纸。在外布网如喇叭,蝇、蚊、虫过则辄出捕食。其跳跃甚速,捕捉时若不将口袋收紧,跳出即不可获。此物味香无毒,画眉鸟甚喜食之。
产地:无论沙土、黄土,壁间屋角,棘从园边皆产。《本草纲目》所载“土蜘蛛”,系生于草间,色花白有毒,非此物也。
性味:性微温,味辛香。
功用:无论疝气偏左偏右,肿大疼痛,或大如碗,或大如杯,或上拘而痛,或下坠而痛,或木硬不痛,皆有效验。
采集:夏秋捕获,开水烫死,晒干备用。
制法:于瓦器或铜器上微火焙干至脆,以气香色黄为度,不可煅,煅则功力减。研为细末,或制成片剂、丸剂、胶囊等,亦可如法制成金匮蜘蛛散。
用法:日服2~3次,每次3克,盐汤送下,重症用烧酒送下。
服药反应:药后睾丸可有短暂气窜感,或觉疼痛加剧,或见轻度恶心、呕吐,自可消失,勿需顾忌。阴囊木硬不知痛痒者,服后即觉疼痛,继之渐软渐消,多服数次自愈。
典型病案
病案1
王某某,男,52岁。患疝10年,屡治不愈,兼感少腹冷痛,时重时轻,甚或冷气上贯于齿,痛连两胁。诊见右侧阴囊肿大如杯,紧若绳缠,舌质晦暗,苔少,脉沉弦。乃属肝经寒闭之证。故以袋蜘蛛散投治。用药一日,其痛若失,又服二日,疝消七、八;再予三日量,顽疾告愈,后未再发。
病案2
张某某,男,37岁。自幼患疝,诸方未效。兼患囊痈,经西医手术而愈,但每因疗疝必发,是故不敢妄治,渐成形容枯黄,体质衰薄,不堪其苦。诊见左侧阴囊大如拳头,胀痛俱有,舌质淡,苔薄腻,脉沉弦。以袋蜘蛛散治之。初服即感阴囊气窜,痛不可忍。且有轻度头昏眼花,恶心欲吐,片刻自消。因衰弱之体,不敢纵用,令日服二次。结果,叠进四日,遂获全功。再以十全大补善后,数年未发。
病案3
赵某某,男,46岁。左侧阴囊硬大如鹅卵,劳动即疼,不劳则木硬,不知痛痒。先以张网蜘蛛(大如蚕豆,头小尻大,腹中有黄水者)熬焦,合肉桂以投,患者连服一周,睾丸稍软,但大小未变。后改用蜘蛛散治之3剂,睾丸小如核桃;5剂,遂获全功。
病案4
张某某,男,47岁。因远途跋涉,屡遭淋雨,致疝日久。其右睾丸硬痛,行步艰难,痛苦难忍。先以败酱科植物蜘蛛香与肉桂研末,令以酒吞服,投药四日,疗效不显,后以袋蜘蛛散令服,3次痛止,7次痊愈。
按:以袋蜘蛛一物,乃治疝良药,系金匮蜘蛛散之主要成分。至于房边屋角之张网蜘蛛颇似,且属同类、同性,但治疝之功则逊也,而败酱科植物蜘蛛香,气香性辛燥,以其通力治寒疝,或亦有效,但多不稳定,且软坚散结之力甚薄,故均不能混而代之。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天津中医师 贾佩琰
疝气止痛贴 【草根一生】
(2015-10-29
11:16:47)[编辑][删除]
http://www.100yangsheng.com/uploads/allimg/130909/1-130Z92320514G.jpg【草根一生】"
TITLE="疝气止痛贴 【草根一生】"
/> 橘核、小茴香各50克,为面。每次适量,黄酒调敷肚脐,每晚1次。
主治:寒疝气痛。
健脾养胃的丁香姜糖
摘自2025-5-26中国中医药报
邓 力 四川省成都市中草药研究所
丁香姜糖以其独特的辛香、醇厚的甜蜜味道,成为药食同源理念的绝佳诠释。这款将丁香的温阳之气与生姜的散寒之力融入糖块中的健康小食。丁香姜糖是一味温和的食疗佳品。生姜、丁香都是常见调味品,是药食同源物质。丁香温中降逆,补肾助阳;生姜解表散寒,温中止呕。二者搭配,与糖共同熬制,形成独特的味觉层次:入口时,糖的清甜率先漫开,紧接着丁香的辛香与生姜的热辣层层渗透,甜与辛的碰撞在口腔中交织,余味绵长而温暖。
丁香姜糖不仅让辛辣之味更易入口,还借助糖的甘缓之性,调和药性,使温中散寒的功效更为温和持久,尤其适合脾胃虚寒、畏寒怕冷的人群食用。适量食用丁香姜糖,不仅能够缓解脾胃虚寒引起的不适症状,还能起到预防感冒、增强免疫力的作用。对于气郁体质的人群来说,丁香姜糖更是一道不可多得的养生佳品,能够帮助理气解郁、调理脾胃功能。
不过,享受这份美味时需谨慎。丁香与生姜均属温热之品,婴幼儿、孕妇及老年人因体质特殊,应慎食丁香姜糖。胃热引起的呃逆或兼有口渴、口苦、口干者不宜食用,热性病及阴虚内热者也应忌食。此外,根据中医“十九畏”原则,丁香不宜与郁金同用。只有科学合理地食用丁香姜糖,才能充分发挥其养生功效。
以下介绍一种丁香姜糖的做法,让我们在享受这份甜蜜滋味的同时,也学会用中医智慧去呵护健康。
丁香姜糖
材料:生姜末30g,丁香粉5g,白糖250g。
做法:1.将白糖放入锅中,加水少许,以文火煎熬至较稠。
2.加入生姜末、丁香粉搅匀。
3.再以文火煎熬至挑呈丝状而不黏手时置冷、切块。
胆石症浅释 【草根一生】
(2016-07-12
17:28:28)[编辑][删除]

胆石症就是胆道系统长了石头,包括胆囊结石与胆管结石两种。据不完全统计,胆结石在人群中的患病率为10%,而胆结石的三大危害为继发胆囊癌,胆汁的长期瘀阻,以及急性感染。
胆囊结石之所以未引起重视,主要原因在症状不够明显,或不典型,易于与其他病症混淆,如胃痛。临床约有30%病人因上腹痛,长期“自诊”或“误诊”,把胆石症误认为胃病,而未得到及时治疗。
胆囊结石为发生在胆囊内的结石,主要见于成人,女性多于男性,40岁后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
肝脏每天分泌1000ml胆汁,随后进入胆囊,胆囊有储存和浓缩胆汁的功能,进食后,胆囊释放胆汁进入十二指肠参与食物消化,如果长期饮食不规律,就会导致胆汁过度浓缩,在胆囊中排不出来,易形成结石。胆结石可分为胆固醇结石、胆色素结石、混合性结石。胆固醇结石常见于城市居住人口,约占80%。因此胆固醇结石又称“城市病”“富贵病”,随着生活质量提高,高胆固醇、高脂肪摄入以及精致饮食,容易导致胆固醇结石,由于此种结石容易坎顿在胆管,引起胆绞痛或急性胆囊炎。而胆色素结石多发生于农村。
胆结石在人群中的患病率为10%,而胆结石的三大危害为继发胆囊癌、胆汁的长期瘀阻以及急性感染。胆囊癌治疗效果很差,5年生存率很低。胆汁的长期瘀阻会导致胆道压力增高,长期胆道压力增高会导致肝细胞萎缩、坏死和急性胆管炎,而急性胆管炎发作则会在1~2小时内置人于死地。急性感染是在瘀阻的基础上引起的细菌感染,如果胆汁排出通畅的话,细菌会顺利排出,但是如果遇到结石等瘀阻的话,细菌则会快速繁殖,导致急性胆囊炎和急性胆管炎或是最糟糕的情况——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可危及生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