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基于《灵枢》“九宫八风”探讨肺系疾病治疗

(2022-12-10 08:11:14)


时间:2020-12-24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弓雪峰 崔红生 毕伟博 王佳美

  《灵枢》“九宫八风”理论源自《灵枢·九宫八风》,该篇记载了《黄帝内经》162篇唯一示意图,展示中宫无风、“太一”顺时针沿八风所在方位循行,以完成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的流转。“九宫”即中宫与其周边八块等分区域的总称,“八风”是指由四方、四隅(亦称“四正四维”)共八方位而来的风。通过探究“九宫八风”理论的结构与内涵,发现其内应可阐释人体生理病理,外延能展示时空运动规律,具有沟通天人大宇宙、启发中医象思维之重要功能。因此,基于肺系病患者咳、痰、喘、哮等临床特点,总结历代名方及崔红生教授经验用药,创新性地构建“九宫八风”理论相应辨治体系,初步探讨运用该中医经典理论防治呼吸系统疾病的新思路。

  “九宫八风”本意,《说文解字》曰:“宫,室也”。注言:“宫自其围绕言之,则居中谓之宫。”国医大师张灿玾谓其间暗含天神驱北斗车辇而巡视八方行宫之意。《说文解字》曰:“风,八风也”,是指东方明庶风、东南清明风、南方景风、西南涼风、西方阊阖风、西北不周风、北方广莫风、东北融风,该八风名称与《灵枢》《吕氏春秋》所载各不相同。《淮南子·天文训》遵照冬至为始的四十五日为间隔,划分为八风,逐一循环,形成一年四时八节过程。

  细观“八风”内舍之脏腑布局,发现脏(除脾以外)均处于四方(正方位),而腑(小肠、大肠、胃,即所谓的“胃家”)与脾分布于方位图的四隅。十二地支分属五行时,土所主的四者也是均匀穿插于木、火、金、水所主之间,这说明九宫八风图也是中土五行观的具象体现,《素问·玉机真脏论》认为土行主“长养万物”,居于中央,“以灌四傍”,而腑中无胆、膀胱、三焦,也侧面印证此观点。既然“宫”是向心性围绕的趋势,“风”为四面八方来袭之形,结合原文“风从其所居之乡来为实风”、“从其冲后来为虚风”,那么,依据邪正关系之邪实、虚实夹杂、正虚3种不同病机状态,“九宫八风”也应理解为3×3×3不断运行变化的理论模型。

  慢性咳嗽、支气管哮喘等肺系疾病多因内有痼疾、外感引动而发作,常由风邪诱发,且与脏腑气机升降出入失常密切相关。其人寒热倏忽转变,虚实顷刻转化,脏腑相互影响。因此,运动、变化的“九宫八风”理论模型符合肺系疾病的发病特点与临床表现,适宜推广运用于肺系疾病防治过程。

  四方论治

  《灵枢·九宫八风》将此四方取象比类,根据二分二至占卜为封建君臣体系:南方君位,东方相位,西方将位,北方百姓。按照藏象解,南、西、北、东四方分别对应心、肺、肾、肝。南方心火,宜清热宁心,心肺同治;西方肺金,宜清燥润肺,生津降气;北方肾水,宜金水相生,温阳化饮;东方肝木,宜调肝理肺,和畅气机。

  南方大弱风内舍于心,外在于脉,其气主为“热”。邪实:若遇无形邪热郁扰胸膈之实证,则用栀子豉汤,以栀子、淡豆豉清心除烦,清肺化滞,宣透上焦,解忧而荡涤胸中懊恼。虚实夹杂:若患者夜间发热或咳嗽加剧,伴心烦、眠差、口渴,舌红干燥,苔薄少无,提示营阴不足,应当清营泄热,凉血养阴,方用清营汤,以犀角、丹参清热凉血,以银花、连翘、竹叶透热转气,以生地黄、麦冬、玄参养阴生津,防热煎灼。正虚:若证属虚类,患者肝肾真阴被劫,当大补真阴,宁心复脉,养心安神,方用三甲复脉汤,即加减复脉汤益气养血基础上,依据心藏象“咸补甘泻”的苦欲补泻法度,加用龟板、牡蛎、鳖甲以咸补心,并取介类重镇潜阳之意,潜藏上焦心肺虚火。

  西方刚风内客于肺,外在于皮肤,其气主为“燥”。邪实:若患者表现为干咳无痰,低热或无发热,咽干口渴鼻燥,舌红而干,苔薄白,脉浮数;方药选用桑杏汤,以轻宣温燥,凉润止咳。虚实夹杂:刚风其性燥烈,易于伤及阴津,津液失于濡润,出现皮肤、口唇等形体官窍的干燥,日久燥邪伤津耗气,进而气阴两伤,虚实夹杂。此时,可出现气逆而喘、胸满胁痛,舌红干少苔多裂,脉象转为虚大而数;此时治疗宜清宣肺热,润燥生津,益气养阴;可用清燥救肺汤。正虚:若气阴久耗,肺肾两虚,虚火上炎,熏肺灼咽,症见咳嗽、喘息,咽干、咽痛,痰中带血或咯血,五心烦热,舌质红中裂,苔少或无,脉细数,宜滋养肺肾,止咳化痰;方用百合固金汤。

  北方大刚风内舍于肾,外在骨与肩背之膂筋,其气主为“寒”。邪实:若外寒侵袭,患者出现咳嗽、咯痰色白、恶寒、发热、肢节酸痛等临床表现,《伤寒论》辨为“太阳伤寒”,宜解表散寒,方用麻黄汤。虚实夹杂:肺肾两虚,痰湿内生,表现为年迈或素来体虚患者每遇外感后出现咳嗽、喘息、咯痰加重,间或伴呕恶,平素体虚、面色晄白、流水样涕、无发热或低热,依金水相生之理,补养肺肾,方用金水六君煎。正虚:表现为手足冰凉,头晕目眩,面色偏黑,眼睑略肿,甚或伴有双下肢水肿,应温阳化饮,温固下焦,运用真武汤。

  东方婴儿风内舍于肝,外在于筋纽,其气主为“身湿”。我们认为原文 “身湿”并非东南方湿邪重浊而致“体重”之感,而是风邪外袭或接触过敏原后出现鼻塞流涕,喷嚏频作等卡他症状。邪实:可表现为外感后发热、咳嗽、喘息,手足甚至四肢拘挛不舒,伴口苦、胁胀,舌淡苔薄白腻,脉浮弦或濡;方用桑梅过敏煎以柔肝熄风,肃肺降逆。虚实夹杂:血弱气尽,邪正相搏,宜和调枢机,疏肝和胃,扶正祛邪,方用小柴胡汤。正虚:虚损日久,每于吞酸、吐酸后伴发阵咳或刺激性咳嗽,咽喉干痒,胸脘胁痛,舌红少津,脉细弱或虚弦;宜滋养肝肾,益阴止咳为主,配伍疏达肝气之品,方用一贯煎。

  四隅论治

  四隅对应脏腑分别是脾、胃、小肠、大肠,这些“器”即《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谓“至阴之类”,能够传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是人体饮食物摄入、吸收并化生水谷精微的重要通道。以主司水谷纳运转化的一脏三腑作为结构四角,起到重要支撑作用,暗合古人“中土五行”思维,符合“百病皆从脾胃而生”的发病观。

  西南方谋风内舍于脾,外在于肌,其气主“弱”。邪实:咳嗽初期,咯痰色黄质黏或少痰,伴有口中异味、口腔溃疡或耳鸣,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滑。宜清泻脾经郁热,醒脾肃肺止咳,方用泻黄散。虚实夹杂:其后若脾胃清气日渐下陷,浊阴之火乘虚上犯,可表现为气短,咳逆上气,喘息咳唾,痰涎壅盛,伴食欲减退、皮肤干涩、脉象浮涩等虚实夹杂之象;宜升阳举陷,清泻阴火,和调降逆;方用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正虚:若经久不愈,咳嗽无力,咳声低沉,自汗内热,易于感冒,食欲不振,或出现喘息,纳气无力,呼吸困难,声低懒言,大便困难或大便溏薄、甚至肛门下坠感等表现,应补中升阳,甘温除热,方用补中益气汤。

  西北方折风内舍小肠,外在手太阳脉,意即与手太阳小肠经关系密切。邪实:若水饮留结小肠,郁而化热,上犯娇脏,症见胸胁胀满,痰涎壅肺,色白质黏量多,甚至喘息不能平卧,口干舌燥,时伴腹胀,小便不利,脉滑数等;宜泻肺利水,逐饮通便,方用己椒苈黄丸。虚实夹杂:水饮滞于肠腑,津液失于上承,症见头痛发热,自汗口干,咳嗽阵作,痰色白质稀易咯,矢气随咳嗽而作,伴腹部胀满、心下痞满、小便不利、脉象浮弦等,宜行水健脾,理肺止咳;方用五苓散。正虚:小肠虚寒患者症见遇寒诱发咳嗽、喘息,肩背冷痛,伴食欲不振,口中黏腻,大便不爽,甚至伴便脓血或黑水,脉沉弱缓。张元素因手太阳经居于上部,寒邪却易侵袭下部,从而认为小肠无经之“标寒”,其“本寒”即是小肠虚寒,提出:“胃气虚则湿流小肠而水谷不分”,补胃气即“以补小肠之气也”,宜调补胃气,行气理肺,化湿止咳;可用张元素先生小肠虚寒补气方。

  东北方凶风内舍大肠,外在两胁腋下及肢节。由凶风的病位分布可见,主要在胸胁部、腹部及四肢关节分布。根据《素问·咳论》,症状主要为咳嗽引两胁下痛,呈“肝咳”之状。邪实:咳嗽、咯痰伴有口苦、口干、口中异味,腹胀、腹痛,大便干结者,宜疏肝通腑,内泻热结,降逆理肺;方用大柴胡汤。虚实夹杂:若咳嗽以干咳为主,口苦、口干,咽中燥痒,但双下肢冷,大便稀溏或不成形,夜尿频,舌暗红苔薄腻,脉细弦,属于虚实夹杂,寒热互结;治宜和解散寒温阳,生津润燥止咳,方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正虚:遇风、遇凉易作咳,咳嗽无力,咯痰清稀,饮暖水可缓解,伴反复感冒、食欲不振、腹中隐痛、胃脘不适、四肢畏寒等,舌淡胖嫩,苔白水滑,脉细滑,属于虚证,宜解表和中,温胃消痞,散寒止咳,方用桂枝人参汤。

  东南方弱风内舍于胃,外在肌肉,其气主“体重”。说明该邪风致病兼有湿邪为患,头重如裹,手足重滞。邪实:风寒湿邪外袭,外感风寒,内伤湿滞,症见发热恶寒,咳嗽或喘息阵作,咯痰色白质稀,伴头闷胀、痛,胸闷脘痞,腹部冷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舌淡苔白腻,脉浮滑等;治宜解表化湿止咳,理气和中平喘,方用藿香正气散。虚实夹杂:若患者症见咳嗽气短,下肢浮肿,色夭神少,口中不渴,纳呆,大便溏薄,周身欠温,舌淡苔白厚腻,脉象沉细者;治宜温阳健脾理肺,行气利水止咳,方用实脾饮。正虚:若素体脾胃虚弱,咳嗽日久,咽中有痰,色白质黏难咯,声低懒言,气短神疲,伴脘腹胀满,食少便溏,口中异味,舌淡苔腻,脉沉,为虚证表现;治宜健脾和胃,化痰止咳,方用健脾丸。

  “九宫八风”理论是“中静周动”之天地观、“脾主中央”之五行观的体现,是内外合邪致病的病因病机学理念,也是诊断治疗疾病、确立组方原则的重要思维方法。通过追溯“九宫八风”理论源流,我们根据虚实程度及“八风”不同病机状态,分角度、有层次地辨别患者临床表现之殊异。按照脏腑络属及所主之气,“以平为期”,依四方和调藏象气机,据四隅畅通脾胃枢纽,从而使脏腑和调,阴阳平衡,气血和畅,避“八风”之袭,保“九宫”之宁。(弓雪峰 崔红生 毕伟博 王佳美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基于“九宫八风”探讨加味升降散治疗风哮

时间:2021-02-05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弓雪峰 崔红生

  “九宫八风”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篇章,贯穿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过程,反映了动态变化的时空观,其运行规律是通过“太一行宫”逐日迁徙九宫的小周期,累积形成“八风”流转大周期,完成一年周游。“九宫八风”不仅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具有临床指导价值。我们基于“九宫八风”大、小周期的动态运行规律探讨支气管哮喘的治疗思路,提出以加味升降散作为基础方治疗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发现尤其在治疗“风哮”方面疗效较佳。

  “九宫八风”运行规律

  “九宫八风”运行规律全面展示了“太一”围绕中宫渐次巡行周边八宫的大周期与每宫内部逐日迁徙的小周期,符合《洛书》数字布局,从本质而言是“术数”的推演产物。“九”为天地之大数;“八”在《灵枢·九针论》中对应“风”,在人对应四肢八节。“太一”在古代指北极星,大约指向地球北极轴,位置基本固定。《史记正义》记载:“太一,天帝之别名也。”而《灵枢·九宫八风》原文之“太一”行宫规律的描述,更符合北斗七星围绕北极星整体运行的周期。古代天文历法以北极星为参照,以大熊星座北斗七星的斗柄所指方向来厘定节候。综合北极星与北斗运行轨迹,古人将其想象为帝王乘坐着车辇巡察四方,从而令寒暑更易,四时分明。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所学者对比太一九宫式盘与《灵枢·九宫八风》,将“太一行宫”的运行规律分为“太一移日”的大周期与“太一日游”的小周期。“太一移日”自冬至之日始的大周期,即《灵枢·九宫八风》所论“太一常以冬至之日,居叶蛰之宫四十六日……明日复居叶蛰之宫,曰冬至矣”,即从冬至日开始按照“九宫八风图”顺时针顺序围绕“中宫”以“46-46-46-45-46-46-46-45”日共计366日的大周期依次流转于周边八宫方位,期间不再移徙于“中宫”。顺时针观之,大周期表现了从“立春(天留)→春分(仓门)→立夏(阴洛)”的阳气渐升过程,上升核心“仓门”宫对应春分,内舍于肝,升发清阳;从“立夏(阴洛)→夏至(上天)→立秋(玄委)”的由阳转阴过程,内舍脏腑由阳明胃传至少阴心,再至太阴脾,将水谷阳气化为精微阴精;从“立秋(玄委)→秋分(仓果)→立冬(新洛)”的阴气渐降过程,下降核心“仓果”宫对应秋分,内舍于肺,敛降浊阴;从“立冬(新洛)→冬至(叶蛰)→立春(天留)”的由阴转阳过程,内舍脏腑由太阳小肠传至少阴肾,将降泄之浊阴传至阳明大肠,其糟粕随之流逸体外,完成大周期流转全程。简言之,即:左以东方肝气生升为主,上以胃气受纳、运化于脾;右以西方肺气肃降为主,下以小肠受浊、传与大肠。“太一日游”小周期,即《灵枢·九宫八风》曰:“太一日游,以冬至之日,居叶蛰之宫,数所在日,从一处至九日,复反于一,常如是无已,终而复始”。从冬至日起始,依照《新刊补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及洛书九宫之数,以九日为周期运行,期间会移徙于“中宫。”本文将该规律进一步细化阐明,以大周期中的首个46日“叶蛰之宫”为例:第一日居叶蛰,第二日居玄委,第三日居仓门,第四日居阴洛,第五日居招摇,第六日居新洛,第七日居仓果,第八日居天留,第九日居上天,第十日居叶蛰……此后诸宫小周期均符合“叶蛰→玄委→仓门→阴洛→招摇→新洛→仓果→天留→上天”的内部徙宫周期规律。以n为轮转周期数,x为九宫对应《洛书》之数,则对应日序数为(9n+x)。类似于五运六气,临床应该以某年日历与该周期相匹配,以便明确发病或加重之日于具体某一宫,查询其外属、内舍及所主之气,从而指导用药方向。通过原书图例与数学运算,将大、小周期相整合,即发现八宫中复有九宫的复合式运行规律是时间医学的临床运用典范。

  加味升降散治疗风哮

  根据九宫八风中央守位、八宫周游的大周期运行规律,用以指导多种疾病诊治,其四方四隅的对应用药法度各有侧重。因此,不同疾病可将核心病机特点作为中宫,依据周边八宫之“北方叶蛰宫→东方仓门宫→南方上天宫”的上升过程、“南方上天宫→西方仓果宫→北方叶蛰宫”的下降过程、四隅流转过程等所示治法与相应性味的中药进行组合,从而合理处方,本文拟着眼哮喘,以哮喘之“风哮”证型为例进行探析。

  哮喘患者具有哮鸣、气短、胸闷、咳嗽等临床表现,症状与强度可随时间发生变化,并伴有可逆的气流受限。中医将之称作“哮病”,发时喉中哮鸣有声,首都国医名师武维屏教授主张分为风哮、痰哮、瘀血哮、气郁哮及虚哮5种。随着过敏体质人群日益增多,雾霾等环境污染等导致过敏因素加剧,“风哮”证型出现频率逐年升高,其临床表现除喘促、气急、胸闷、气短等典型症状外,还反复发作,时发时止,止如常人,伴有鼻塞、流涕、喷嚏、鼻痒、咽痒等风盛之象;相对应的哮喘表型常为“过敏性哮喘”,多与湿疹、过敏性鼻炎、食物药物过敏史密切联系。

  肺主气司呼吸,肺气宣降失常,升降乖戾,则会生咳、喘、哮诸症。支气管哮喘的中医病机在于膈间“胶固之痰”被内气壅塞、外风触发而引动。武维屏运用调肝理肺思想论治支气管哮喘,重视气机升降出入。武老临证将“风哮”分为“外风”“内风”,其“内风”若有“反复风哮或久病入络”之证,主张“搜风通络”,方用升降散合四逆散;药物常加入蝉蜕、僵蚕等虫类药以搜剔熄风,钩藤、磁石等以平肝镇纳。国医大师王琦依据“体-病-症”三辨模式,运用脱敏调体方(乌梅、防风、灵芝、蝉蜕)合麻杏石甘汤,从而组成脱敏平喘汤治疗过敏性哮喘,酌加地龙、僵蚕,取熄风止痉之意,以改善特禀体质,缓解气道痉挛。因此,提出依照“九宫八风”时空格局之大周期确定主方,小周期指导加减药味,从而精准疏方,治疗哮喘。

  具体至“风哮”范畴,由于可能存在过敏因素,内外之风合邪致病,伏痰结滞闭塞气道,发为哮鸣,需要升降理气机、通腑以宣肺,因而可将“九宫八风”时间规律的理论应用于风哮治疗之中。根据“九宫八风”大周期运行规律,以伏痰夙根的核心病机为中宫,上升过程选择僵蚕、蝉蜕,下降过程选择浙贝、钩藤、桑白皮,四隅之宫运化水谷精微过程选择大黄、姜黄。由此,我们确定风哮主方为“加味升降散”。

  升降散原方由白僵蚕、蝉蜕、广姜黄、川大黄、黄酒、蜜组成,研为细末,所谓君臣佐使引导“六法俱备”。我们既往临床观察表明,支气管哮喘患者经过升降散加减口服治疗后,主要症状及体征、血常规、肺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得以有效控制病情。针对风哮病机,根据武维屏经验调整为加味升降散,去性热之米酒、滋腻之蜂蜜,加入浙贝、钩藤、桑白皮。方中僵蚕味咸辛、性平和,可入肝经以化痰散结,祛风解痉,《神农本草经百种录》曰其“感风而僵,凡风气之疾,皆能治之”,同气相感,“得天地清化之气”;蝉蜕疏风散热,定惊镇痉,此二虫均为节肢动物,取象比类支气管之软骨环结构,质地清灵,《伤寒瘟疫条辨》认为此二药同能“升阳中之清阳”,助力“左升”的上升过程。浙贝味苦性寒,入于肺经,清热散结,化痰止咳;桑白皮清泻肺热,止咳平喘;钩藤味甘性凉,舒筋除眩,下气宽中,平抑肝阳,熄风定惊,三药共奏收敛降逆、平抑亢阳之功,以佐“右降”的下降过程。大黄苦寒,泄热通腑,下气,除痰实、肠间结热;姜黄苦温,可入脾经,行气通经,治心腹结积。水谷精微的正常输布、转化,恰如顺水行舟,有利于确保脾胃作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此方二黄同用,符合“四隅”阴阳互相转化的脾气散精、胃肠降浊流传次序,降阴中之浊阴。对于异体蛋白严重过敏者,方中之僵蚕、蝉蜕应当慎用。

  治疗风哮,当需依照小周期运行规律,若其日在中宫时,应守上方;若在其余八宫时,以各方邪气偏盛及所主脏腑功能与生理特性,在升降散基础上灵活加减。若在南方“上天”宫,伴虚烦不眠、目赤咽痛、舌尖鲜红,宜从心火论治。合以栀子豉汤治大弱风,栀子苦寒,治心烦懊憹而不得眠,淡豆豉苦辛,宣郁除烦以治热郁胸中,共清上焦火热。若在西方“仓果”宫,伴哮鸣、咳嗽、喘息遇风加重,加桑叶、乌梅以治刚风。桑叶甘寒,入肺肝经,疏风清热,清肺泻胃;乌梅酸温,入于肺、肝经,收敛生津。一散一收,相反相成。若在北方“叶蛰”宫,伴呼多吸少、纳气欠深、咯痰味咸、腰酸背困、舌淡苔滑等表现,加熟地、当归、怀牛膝温肾纳气,填精益髓以治大刚风。熟地补肾填精,纳气定喘;当归补血活血,润肠通便,止咳逆上气;怀牛膝下行,补益肝肾,降逆平喘。若在东方“仓门”宫,伴口干或口苦、咽干或咽中不利等表现,加柴胡、黄芩、清半夏取小柴胡汤之意,以疏肝理气化痰,用治婴儿风。柴胡疏肝解郁,和解表里;黄芩清热泻火;清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咳。若在西南方“玄委”宫,伴痰质黄稠、口中黏腻、大便黏滞、舌红苔黄腻等表现,加杏仁、白豆蔻、薏苡仁、藿香等芳香醒脾,清利湿热之品,用治谋风。杏仁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白豆蔻行气温中,散寒燥湿;薏苡仁甘淡利湿,健脾清热;藿香芳香化浊,和胃止呕,脾胃湿困涤除,肺气得以宣降如常。若在西北方“新洛”宫,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等表现,合导赤散(生地、竹叶、川木通、生甘草)清导小肠之火,用治折风。导赤散之中,生地甘凉润燥,凉血滋阴;竹叶清心除烦,淡渗利水;木通清心养阴,利水泻热;生甘草祛痰止咳,清热解毒。全方主治心君火热下移小肠所成水虚火不实之症。若在东北方“天留”宫,伴口中异味、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等表现。此因肺与大肠相表里,肠腑积滞而致浊阴无以降,清阳无以升,肺气壅塞令哮病加重。故合小承气汤(枳实、厚朴、大黄)泻大肠之积滞,用治凶风。枳实破气消积,主上气喘咳;厚朴下气宽中,王好古言其“主肺气胀满,膨而喘咳”;大黄在升降散中已存。全方清泄大肠积热,降泄秽浊以助肺气宣发清阳。若在东南方“阴洛”宫,伴发热、口渴、面红、舌干、脉洪等表现,合白虎汤(石膏、知母、甘草、粳米)清阳明胃火,用治弱风。生石膏清肺胃火,除烦止渴,知母滋阴润燥,甘草和中,粳米健脾和胃,除烦止渴。全方乃“土中泻火而生津液之上剂”,清泄胃腑热邪,脏腑和合,升降相宜。

  “九宫八风”运行规律的大、小周期对于临床具有重要启发与指导意义。在中医药治疗风哮过程中,应重视因时之序,守方之正,依据中央守位、八宫周游的大周期确定中宫为伏痰夙根的核心病机,周边八宫的上升过程选蝉蜕、僵蚕,下降过程择浙贝、钩藤、桑白皮,终以大黄、姜黄通畅四隅,从而立主方为加味升降散;再据小周期中发病或加重之日,结合该日游宫与患者临床表现,随证因时,酌情加减。由此正本清源,融会新知,力求遵经原旨而“守正”,学科交叉以“创新”。(弓雪峰 崔红生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