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名方冬桃消痈汤
(2022-12-09 15:37:21)张鸿谋,男,1939年出生。1966年毕业于兰州医学院医疗系(现兰州大学医学部),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医院主任医师、教授,甘肃省著名中医,首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他擅长肝内胆管结石、胆囊胆管结石、胆囊炎、胃炎、肾结石、阑尾炎、风湿病关节炎、肿瘤、肠梗阻等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组成:大黄9~15克,牡丹皮9克,生薏米30克,桃仁10克,冬瓜子30克,金银花15克,连翘15克,黄芩10克,芒硝9克。水煎服。
功效:清热解毒,消痈排脓。
主治:急慢性阑尾炎,脓未成者,右下腹部疼痛,腹胀恶心呕吐,发热恶寒,大便不畅。舌质红,舌苔白腻厚,脉浮缓紧弦滑。
用法:水煎服,随煎随服不局时节。每次100毫升,每天1剂。
方解:大黄苦寒,泻火通腑,荡涤肠胃浊毒宿便,为君药;丹皮、桃仁,入血份活血化瘀,清热凉血,桃仁配伍大黄又能润肠通便,化瘀止痛为臣药;金银花、连翘、黄芩清热燥湿,消除胃肠道炎症。金银花含有有机酸和黄酮类成分,可以有效抑制大肠杆菌和葡萄球菌的生长。黄芩含有黄芩甙,萜类化合物,具有清热抗炎抗微生物,抗肿瘤抗氧化作用,为佐药;冬瓜子、芒硝润肠通便,助大黄清泄大肠火毒,为使药。张鸿谋认为急性阑尾炎,首先要区分化脓和未化脓。主要发病见于年轻人,暴饮暴食,饮酒伤凉,胃肠积滞,腐肉化脓形成菌血症。该病治疗重在早发现、早诊断、及时治疗。如能早发现给于中药内服或者灌肠治疗效果很好,这样就可以免于手术之苦。
临床加减:以上治疗仅限于肠痈脓未成者。发热者加生石膏30克、知母20克,清热泻火;腹痛剧烈加元胡、川楝子各10克;大便不下者可以用丹参、大黄各30克,煎汤保留灌肠。腹胀加焦枳实、白术各10克,行气除胀。恶心呕吐者加旋覆花、代赭石各15克包煎,降气止呕。
如果腹腔已经发现脓肿、肠痈穿孔,应及时送急诊手术治疗,不要耽误病情。(甘肃省兰州市展文国诊所展文国整理)
高某,男,40岁。2017年8月26日初诊。患者以腹痛剧烈、呕吐半天就诊。患者突然感觉整个腹部疼痛,并逐渐加重,呕吐胃内容物,前来就诊。既往腹泻。
诊见:发热(体温38.0),腹痛,麦氏点轻微按压痛、拒按、反跳痛,大便溏泄,舌苔薄白,脉细数,有慢性肠炎病史。
诊断:肠痈(脾虚湿阻)。
处方:党参15g,白芍药20g,甘草15g,败酱草15g,牡丹皮10g,厚朴10g。水煎服,每日1剂,温服。服用中药后,患者连续解2次稀溏大便,腹痛稍有缓解。
次日到综合医院通过生化检查、B超等检查,确诊为急性阑尾炎和慢性肠炎。
诊见:体温38.3,麦氏点隐隐作痛、拒按、反跳痛。
处方:党参10g,红藤30g,败酱草15g,牡丹皮10g,桃仁6g,甘草15g。水煎服,每日1剂,温服。治疗3天后,疼痛仅隐隐作痛,食纳不佳,停用静脉用药。给予党参10g,炒山楂10g,半枝莲10g,红藤20g,败酱草10g,牡丹皮10g,甘草10g。水煎服,每日1剂,温服。加减治疗1周后,所有临床症状消失,临床痊愈。
按
经方合用治肠痈验案一则
摘自2021-12-27中国中医药报
何钱 贵州省江口县人民医院
张某,男,68岁。2005年4月16日急诊入某县医院。确诊为急性化脓性阑尾炎伴弥漫性腹膜炎。血常规:白细胞17.8×109/L,中性粒细胞90%。心电图:频发室性早博,前壁心肌缺血。因患者既往有10多年高血压病史,1年多前曾因脑出血住院抢救,基层医院外科手术风险大,西医运用大量抗生素,并延会诊。刻诊:体温39.2,右下腹痛渐波及全腹,腹胀,恶心呕吐,便秘,舌红苔黄腻,脉细数。
辨证:阳明腑实,热盛伤津。
治法:通腑排脓,养阴清热。
处方:大黄牡丹皮汤、薏苡附子败酱散合方加减。药用:生大黄9g,丹皮9g,冬瓜子30g,芒硝10g(分冲),桃仁10g,薏苡仁30g,制附片6g,败酱草15g,大血藤30g,虎杖15g,厚朴9g,玄参15g,麦冬15g,生地30g,莱菔子15g,元胡30g,甘草6g,水煎服。
二诊:上方连服2剂,发热渐退,腹痛、腹胀减轻,恶心呕吐消失,泻下稀便数次,舌红苔黄腻,脉细数,上方减芒硝、元胡,继服7剂。
三诊:腹痛、腹胀消除,舌淡红苔稍黄腻,脉细数。效不更方,继服二诊方7剂。
四诊:舌脉、血常规恢复正常。为防复发,予香砂六君丸、加味逍遥散作汤剂巩固3个月,随访半年,病情稳定。
按
阑尾炎属中医“肠痈”范畴,系饮食不节、寒温不适、暴急奔走、忧思抑郁等因素,致肠道功能失调,传化不利,运化失职,糟粕积滞,蕴湿生热,气血不和,败血浊气壅遏而成。一般而言,余也主张手术治疗,然年高体弱、有手术禁忌证者又当别论。本案病情危急,高热,腹痛,腹胀,恶心呕吐,便秘,舌红苔黄腻,脉细数,证属阳明腑实,热盛伤津,予大黄牡丹皮汤、薏苡附子败酱散合方加减治疗,因药证相符,终获痊愈。
余认为,肠痈者,虽前贤以大黄牡丹皮汤主实,薏苡附子败酱散主虚,然于病情重笃者,多有虚实夹杂之病理,故宜合方治之。唯病情缓解后不宜早进调补之剂,需临床症状消失,舌脉、血常规恢复正常,方可予香砂六君丸、加味逍遥散等方以善其后,则疗效易于巩固。另外,方中大血藤性味苦平,功擅清热解毒,祛腐排脓,活血止痛,为治疗肠痈要药,入煎剂一般用30~50g。
大黄(三两) 栀子(五十) 升麻(二两) 黄芩(三两) 芒硝(一两,别方二两)
上五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四合,去滓,下消绞调,分温三服,快利为度。
治发痈疽兼结实,大小便不通,寒热,已服五痢汤,吐出不得下,大渴烦闷,淡竹叶汤方
淡竹叶(切,四升,去尖) 栝蒌(四两) 通草 前胡 升麻 茯苓 黄芩 知母 甘草(炙) 石膏(末,以上各二两) 生地黄(十两) 芍药(一两) 大黄 黄芪(三两) 当归(一两半) 人参(一两)
上十六味先以水一斗六升,煮竹叶,去叶取九升,纳诸药后煮取三升二合,分四服。三日三夜一快利便止,不必尽汤,汤尽不利,便合取利。
生地黄(十两) 竹叶(四升) 黄芩 黄芪 甘草(炙) 茯苓 麦门冬(去心,以上各三两) 升麻 前胡 知母 芍药(各二两) 栝蒌(四两) 大枣(二十枚,去核) 当归(一两半) 人参(一两)
上十五味,先以水一斗五升,煮竹叶取一斗,去叶,纳诸药,煮取三升六合,分为四服,日三夜一。
治发背乳痈,已服生地黄汤,取利后服此,淡竹叶汤方
淡竹叶(四升) 麦门冬(去心) 黄芪 芍药 干地黄 生姜(以上各三两) 前胡 黄芩 升麻 远志(去心) 栝蒌 大枣(十四枚) 当归(一两)
上十三味先以水一斗八升,煮竹叶、小麦、黄芪、芍药、干地黄、生姜,取一斗,去滓内诸药,再煮,取三升,分温三分(上语煮竹叶、小麦恐是麦门冬,非是小麦也)
治痈疽虚热,生地黄汤方
生地黄(五两) 人参 甘草(炙) 黄芪 芍药 茯苓(各三两) 当归 芎 黄芩 通草(各二两) 大枣(二十枚) 淡竹叶(切成三升)
上十二味先以水二斗煮了水,取一斗五升,去滓,复诸药再煮,取四升八合,一服八合,日三夜再,能顿服为佳。
生地黄(八两) 竹叶(切成三升) 小麦(二升) 黄芪 黄芩 前胡 栝蒌(四两) 通草 芍药 升麻 茯苓 甘草 知母(各二钱) 人参 当归(各一钱)
上十六味先以水二斗,煮竹叶及小麦取一斗二升,去滓,复煮诸药,取四升,分四服,日三夜一。小便利,除通草、茯苓,加麦门冬,腹满加石膏三两,热盛去人参、当归。
治发背,生地黄汤方
生地黄(八两) 人参 甘草(炙) 芍药(各二两) 通草 茯苓 黄芪 黄芩(各三两) 淡竹叶(切二升) 大枣(二十枚) 当归 芎(各一两)
上十二味先以水三斗煮竹叶,取一斗,去滓,内诸药,再煮四升,一服八合,日三夜再。若能每服一升佳。
治痈疽内虚,黄芪汤方
黄芪 人参 甘草(炙) 芍药 当归 生姜(各三两) 大枣(二十枚) 干地黄 茯苓(各二两) 白术(一两) 远志(一两半)
上十一味以水一斗三升,煎取四升,去滓,分温四服。
治痈疽,五味竹叶汤方
竹叶(切,二升) 五味子 前胡 当归 干地黄 人参(各二两) 小麦(二升) 黄芪 黄芩 麦门冬(去心) 生姜(各三两) 甘草(一两半,炙) 升麻(一两) 大枣(十四枚) 桂心(半两)
上十五味先以水二斗煮竹叶、小麦,取一斗,去滓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
远志(去心) 当归 甘草(炙) 桂心 芎(各一两) 黄芪 人参 麦门冬(去心,三两) 茯苓(二两) 干地黄(三两) 生姜(五两) 大枣(十四枚)
上件十三味以东流水一斗,煮取三升二合,分温四服,日三夜一。
白石脂(四两) 龙骨(三两) 当归 桔梗 女萎 黄连(去毛) 甘草(以上各二两) 白头翁(一两) 干姜(二两)
上九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二合,分四服,下住便止,不必尽服。当下未即来日止。
淡竹叶(切三升) 小麦(二升) 干地黄 人参 黄芩 前胡 升麻(各二两) 麦门冬(去心) 生姜 黄芪 芍药(各三两) 大枣(十四枚) 桂心(半两) 远志(半两,去心) 当归(一两) 甘草(炙)
上十六味切,先以水一斗八升,煮竹叶、小麦,取一斗,去滓内诸药。又煮取三升,分二服,羸者分四服,日三夜一。
治痈疽取下后热少退,小便不利,竹叶汤方
淡竹叶(切一升) 小麦(三升) 干地黄(四两) 黄芪 人参 甘草(炙) 芍药 石膏 通草 升麻 黄芩 前胡(各二两) 大枣(十四枚) 麦门冬(三两,去心)
上十四味先以水一斗六升,煮竹叶、小麦取九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三升二合,强即分三服,羸即四服,日三夜一。
治痈疽取利后,热,小便不利,竹叶汤方
竹叶(切,三升) 小麦(二升) 人参 黄芩 前胡 芍药 甘草(炙) 干地黄 当归 桂心 黄芪(三两) 麦门冬(三两,去心) 龙骨 牡蛎(一两,末) 赤蛸螩(三十枚,炒) 大枣(十四枚,去核)
上十六味以水二斗煮竹叶、小麦,取一斗,去滓内诸药,煮取四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治发背痈及乳,兼味竹叶汤方
淡竹叶(切,三升) 小麦(三升) 黄芪 黄芩 五味子 人参 前胡 干地黄 当归(各二两) 大枣(十四枚) 麦门冬(二两,去心) 升麻(一两) 桂心(半两)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三两)
上十五味以水二斗,煮竹叶、小麦,取一斗,去滓内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一日服。
治发背已溃而下不住,白石脂汤
白石脂(四两) 龙骨(三两) 当归(二两) 桔梗(二两) 女萎 白头翁(各四两) 黄连(二两) 干姜(三两)
上八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三合,去滓,服八合,日三夜一。
治发背已溃,大脓汁,虚慑少气力,内补黄芪汤方
黄芪(三两) 干地黄 人参 茯苓(各二两) 当归 芍药 芎 桂心 远志(去心,各一两) 甘草(一两半) 麦门冬(去心,三两) 生姜(五两) 大枣(十四枚)
上十三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二合,去滓,分温四服,日三夜一。
治痈疽内虚热,生地黄汤方
生地黄(五两) 人参 甘草(炙) 芍药 茯苓 芎 通草 黄芩 当归(各二两) 大枣(二十枚) 竹叶(切,三升)
上十二味以水三斗,煮竹、地取半,去滓内诸药,煮取四升,分五服,日三夜二,能服一升可佳。
治发背,黄芪汤方
黄芪 黄芩 远志 麦门冬(去心,二两) 干地黄 人参 芎 甘草(炙) 芍药 当归(各一两) 大枣(二十枚) 生姜(五两) 鸡肶胵(二具,勿去皮) 桑螵蛸(十四枚,炙)
上十四味(口父)咀,以水一斗,先煮取四升五合,一服九合,日三服夜一服。
治炎疽,枳实汤方(甘林所秘不得)
枳实(炙) 夜干升麻 干地黄 黄芩 前胡(各三两) 犀角(一两半) 大黄(二两半) 麝香(半两) 一方用甘草(二两)
上九味(口父)咀,以水九升,煮取分温三服,须瘥也。
治肠痈,大黄汤
肠痈之为病,诊小腹肿,痞坚,按之则痛,或在膀胱左右,其色或赤或白色,坚大如掌热,小便欲调,时色色汗出,时复恶寒。其脉迟坚者未成脓也,可下之,当有血脉数脓成,不可服此方。
大黄(四两) 牡丹(三两) 芥子(半升) 硝石(三合) 桃仁(五十枚,去皮炒,切之)
上五味(口父)咀,以水六升五合,分为两服,脓下无者下血大良。
治背上初欲作疹便服此,大黄汤方
大黄(三两) 栀子(一百枚,去皮) 升麻 黄芩 甘草(炙,三两)
上五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半,分为三服,得快下数行止,不下更服。
治妇人妒乳,辛夷汤方
辛夷(一升,去毛) 大枣(三十枚) 桂(长一尺) 防风(二分) 白术 甘草(一尺,炙) 生姜(二分) 泽兰(一升,切)
上八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治妇人客热乳结肿,或溃或作痈,内补黄芪汤方
黄芪 茯苓(各三两) 芍药(二两) 麦门冬(三两,去心) 甘草(二两,炙) 厚朴(一两,炙) 人参(三两) 生姜(四两) 干地黄(三两)
上九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五服,日三夜二。
治痈肿患热盛,黄芪汤方
黄芪 麦门冬(三两,去心) 黄芩(六分) 栀子(十四枚) 芍药(二两) 栝蒌(二两) 干地黄(一两) 升麻(一两)
上八味锉,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治发痈疽肿溃去脓多,里有虚热,内补黄芪汤方
黄芪 茯苓 桂心 人参 麦门冬(三两,去心) 甘草(六分,炙) 生姜 远志(二两,心) 当归(二两) 五味子 大枣(二十枚)
上十一味切,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分六服,日四夜二。
竹叶(切,二升) 半夏(二两,汤洗) 甘草(二两,炙) 厚朴(三两,炙) 小麦(四升) 生姜(五两) 当归(一两) 麦门冬(二两) 茯苓 桂心(各一两) 黄芩(三两)
上十一味切,以水一斗半,先煮竹叶、小麦取九升,去滓,又煮诸药取二升,分温三服。
竹叶(一握,切) 当归 茯苓 人参 前胡 黄芩 桂心 芍药(各二两) 甘草(三两,炙) 大枣(二十枚) 小麦(一升) 麦门冬(一升,去心)
上十二味切,以水一斗六升,煮竹叶、小麦取一斗一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服,日三。夜重加黄芪二两,胸中恶加生姜六两,下者减芍药、黄芩各六分。如体强羸者以意消息之。
治痈疽后补塞去客热,黄芪汤方
黄芪 生姜 石膏(末) 甘草 芍药 升麻 人参(以上二两) 知母 茯苓(各一两) 桂心(六分) 麦门冬(二两,去心) 大枣(十四枚) 干地黄(一两)
上十三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
来源:医源世界
大血藤性味苦平,归大肠、肝经,功擅清热解毒,祛腐排脓,活血止痛,为外妇科诸多炎性病变及骨科之要药。
急性阑尾炎:《草药新纂》直言其能治“肠痈”;《陕西中草药》云其“抗菌消炎,消肿散结,理气活血……主治阑尾炎”,多用大血藤30~50g与薏苡附子败酱散、大黄牡丹皮汤、大承气汤等祛腐排脓、泻热通腑类方剂同用。
慢性阑尾炎:其根本原因常在消炎治疗不彻底。笔者认为,即使患者临床症状消失、舌脉、血常规检查恢复正常,仍应作善后巩固3个月以上。急性发作时以大血藤配合大黄牡丹皮汤加减,缓解后予香砂六君丸、加味逍遥散等方交替服用,有望治愈。尝治张某,男,68岁,急诊入住某县医院。确诊为急性化脓性阑尾炎伴弥漫性腹膜炎。血常规:白细胞17.8×109/L,中性90%。心电图:频发室性早博;前壁心肌缺血。因患者既往有10多年高血压病史,1年多前曾因脑溢血住院抢救,基层医院外科手术风险大,西医运用大量抗生素,并延会诊。刻诊:高热(39.2),右下腹痛渐波及全腹,腹胀,恶心呕吐,便秘,舌红苔黄腻,脉细数。证属阳明腑实,热盛伤津,宜通腑排脓,养阴清热,予大黄牡丹皮汤、薏苡附子败酱散合方加减。处方:生大黄9g,丹皮9g,冬瓜子30g,芒硝10g(分冲),桃仁10g,薏苡仁30g,制附片6g,败酱草15g,大血藤30g,虎杖15g,厚朴9g,玄参15g,麦冬15g,生地30g,莱菔子15g,元胡30g,甘草6g,水煎服。二诊:连服2剂,发热渐退,腹痛、腹胀减轻,恶心呕吐消失,泻下稀便数次,舌红苔黄腻,脉细数,上方减芒硝、元胡,继服7剂。三诊:腹痛、腹胀消除,舌淡红苔稍黄腻,脉细数,效不更方,继服7剂。四诊:舌脉、血常规恢复正常。为防复发,予香砂六君丸、加味逍遥散作汤剂巩固3个月,随访半年,病情稳定。
盆腔炎:有急、慢性之分。大血藤性味苦平,《陕西中草药》谓其“消肿散结,理气活血……主治月经不调,崩漏”寒证热证皆可运用,与毓麟珠合用治疗盆腔炎效果较好。毓麟珠又名助孕八珍丸、调经毓麟珠,原为治疗妇女不孕而设,然该方有四君(术、参、草、苓)补气健脾;四物(归、地、芍、芎)、菟丝子、杜仲、鹿角霜等,补血养肝、温肾固冲任,较切合本病病机。如魏某,女,26岁,已婚。常左少腹坠胀疼痛,腰酸,月经量较多,有瘀块,经期长,白带多。确诊为左侧附件炎性包块,迄未痊愈。舌淡苔白,脉沉细。处方:大血藤30g,党参15g,苍、白术各15g,茯苓15g,当归10g,川芎10g,白芍12g,生地30g,淫羊藿10g,牛膝炭15g,艾叶炭10g,阿胶12g(烊化),吴茱萸10g,香附10g,元胡20g,鸡血藤25g,茜草10g,贯众炭10g,甘草6g。连服10余剂,诸症大减,上方减苍术、牛膝炭、艾叶炭、吴茱萸、元胡、茜草、贯众炭,加炮山甲、生鳖甲、煅牡蛎,制丸缓图。
肩关节周围炎:多由中年以后气血、肝肾渐虚,加之长期劳累,复因肩部外露受凉,寒凝筋膜所致。大血藤追风止痛,健腰膝,补肾阳,破瘀生新,有一定疗效。如汪某,女,53岁。左侧肩部剧痛,不能内旋、外展、高举,平素怕冷,舌淡苔薄白,脉沉弦。辨证:气血不足,肝肾两亏,风寒湿邪外侵之证。处方:大血藤30g,炙黄芪15g,白术15g,防风10g,生熟地各12g,赤白芍各12g,当归12g,川芎10g,炒桑枝30g,羌活10g,元胡20g,徐长卿15g,淫羊藿15g,甘草6g。连服3剂,疼痛大减,肩关节功能改善。(何钱 何苗)
处方:槐花、海蛤壳各30g,旱莲草、生地黄各15g,浙贝母12g,黄柏、丹皮、枳壳各10g,当归尾6g。每日1剂,文火水煎,分2次温服。
功效:清热凉血,化痔解毒。
主治:痔疮。症见湿毒下注,阴伤血热妄行所引起的肠风下血或便后出血,或便前出血,或粪中夹血,血色鲜红者。
病例验证:汪某,女,57岁。患者就诊前2天,便后发现肛门缘长出一肿块,疼痛难忍,行走受限,自用痔疮膏外敷不见好转,舌红,苔黄,脉弦。肛检见:3点处可见有2cm×2cm大小,椭圆形肿块,表面紫色,质硬,触痛明显,诊断为血栓性外痔。辨证为湿热下注,灼伤脉络,血溢脉外皮下,治以此方煎汤口服,外敷自制消痔四黄膏。嘱其每日便后用双黄鱼马倍汤熏洗,经治5日,肛门肿痛已基本缓解,行走自如。肛检,痔表皮已皱缩,血栓吸收。再嘱其服药3日,同时每日便后继续熏洗、外敷,病愈。肛门缘长出一肿块,疼痛难忍,行走受限,自用痔疮膏外敷不见好转,舌红,苔黄,脉弦。肛检见:3点处可见有2cm×2cm大小,椭圆形肿块,表面紫色,质硬,触痛明显,诊断为血栓性外痔。辨证为湿热下注,灼伤脉络,血溢脉外皮下,治以此方煎汤口服,外敷自制消痔四黄膏。嘱其每日便后用双黄鱼马倍汤熏洗,经治5日,肛门肿痛已基本缓解,行走自如。肛检:痔表皮已皱缩,血栓吸收。再嘱其服药3日,同时每日便后继续熏洗、外敷,病愈。 (韦良渠 整理)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