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荷为多年生草本,于夏、秋茂盛之时采割地上部分,其呈簇状丛生,不止一茎,叶对出,向周围伸长,所以能四散。枝叶稀被茸毛,色青质轻而芳香,气味辛凉冷冽,故其功专入肝与肺。众草丛生曰薄,生气甚隆;荷意为可堪担负。名薄荷者,《诗经》谓“载驱薄薄”,意在其性锐而轻清,取效颇急。
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称:“薄荷味辛,气清香窜,其内透筋骨,外达肌表,宣通脏腑,贯穿经络,服之能透发凉汗,为温病宜汗解者之要药。”薄荷可搜肝气而抑肺盛,于头目肌表之风热郁而不散者,最能捷效。
温病发汗用薄荷,犹伤寒发汗投麻黄,麻黄入喉而热汗出,热汗能解风寒,是以适于伤寒;薄荷服后得凉汗,凉汗可清温,故宜于温病。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以银翘散(金银花、连翘、苦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苇根)治太阴风温,但热不恶寒而渴;用桑菊饮(桑叶、菊花、苦杏仁、连翘、薄荷、苦桔梗、生甘草、苇根)治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
彭子益治兼恶寒温病,若脉洪虚或脉虚小,发热之后仍兼感寒,于乌梅白糖汤(乌梅、白糖)或三豆饮(黄豆、绿豆、黑豆)中加薄荷者,因兼恶寒之脉,定不纯虚,重按必兼有弦紧收敛之象,藉其清轻凉散,以开卫气之束闭。辛能散滞,凉可清热,故治小儿耳流稠脓之热证,用山药、扁豆、天花粉、生甘草,加薄荷;治肺金热而肝木失养之小儿大便色绿,用天花粉、生甘草,加薄荷;治湿热证之目珠红痛,用栀子、金银花、荆芥、木通,加薄荷。
王怀隐《圣惠方》之薄荷丸(薄荷、皂荚),治瘰疬结成颗块,疼痛穿溃,脓水不绝,不计远近;钱仲阳在《小儿药证直诀》中治五痫,用薄荷煮汤送服五色丸(朱砂、水银、雄黄、铅、珍珠);韩祗和在《伤寒微旨论》中用薄荷汤(薄荷、葛根、人参、炙甘草、防风)治中风;刘昉《幼幼新书》之睡惊丸(天南星、乳香、水银、琥珀、牛黄、白龙脑、青黛),治小儿急、慢惊风,用薄荷煮汤服用。上方皆取薄荷凉能清利、辛可通络、宣风向导之能,其义昭然。
肝气郁滞则胸肋胀闷,薄荷有开郁散气之效,常与柴胡、白芍、当归等药相伍,如古方逍遥散(炙甘草、当归、茯苓、白芍、白术、柴胡、薄荷、生姜)。薄荷味辛性凉,通利六阳之会首,祛诸风热之邪,其芳香通窍,治失音、疗口齿、利咽喉,同川芎达颠顶,能疏散壅滞之热。如朱丹溪立方上清散(川芎、薄荷、荆芥穗、芒硝、石膏、桔梗、冰片),治上焦风热、鼻塞不通、头目不清;张宗良《喉科指掌》之喉科六味汤(桔梗、生甘草、防风、荆芥穗、僵蚕、薄荷)主喉科七十二症。
薄荷可宣毒透疹,常用于风热束表,麻疹初起、隐隐不透,或将出之际,如吴塘的银翘透疹汤(金银花、连翘、 薄荷、
荆芥穗、牛蒡子、鲜生地、大青叶、紫草、丹皮、 苦桔梗、 生甘草、芦根、鲜竹叶)。
陈士铎指出:“薄荷归肝、胆之经,善解半表半里之邪,较柴胡更为轻清,能引药入营卫,又可退热,不但善散风邪,亦专解忧郁,用香附不若用薄荷解郁更神。木得风则条达,薄荷散风,性属风,乃春日之和风。和风,为木之所喜,故得其气,则肝中之热可消,胆中之气遂化。世人之轻薄荷,而不能尽其用,着实令人感慨!”(曹俣
陕西省西安市六君子堂中医馆)
薄荷花开蝶翅翻,风枝露叶弄秋妍。
自怜不及狸奴点,烂醉篱边不用钱。
——宋·陆游《题画薄荷扇》
诗词赏析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这首诗描写了薄荷的花引来一群蝴蝶的翻飞,微风拂弄着枝条,叶子上晶莹的露水随风滑落,这是一片秋天的景象。诗人怜惜自己比不上一只小狸猫,即使喝得酩酊大醉,摔倒在篱笆边也没有人来牵回去。整首诗词形容自己生活落魄,郁郁不得志的悲惨形象,跟前面美丽的秋景形成强烈反差,更突出心中郁结之深,即使薄荷能够疏肝解郁也无济于事。
养生解读
薄荷,又名叫“银丹草”,为唇形科植物,多生于山野湿地河旁,主要以江苏、安徽两省产量最大。《本草纲目》颂曰:“薄荷处处有之。茎叶似荏而尖长,经冬根不死,夏秋采茎叶曝干。古方稀用,或与薤作齑食。近世治风寒为要药,故人家多莳之。又有胡薄荷,与此相类,但味少甘为别。生江浙间,彼人多以作茶饮之,欲呼新罗薄荷。近汴洛僧寺或植一二本者,《天宝单方》所谓连钱草者是也。又有石薄荷,生江南山石间,叶微小,至冬紫色,不闻有别功用。”这里提到了薄荷特点、种类和食用方法。据现代植物学家统计薄荷品种超逾500个,当长到一定高度后,就像藤蔓般匍匐生长,气味不同,功能也有些许不同。最常见的有黑胡椒薄荷和绿薄荷,其余的还有苹果薄荷、橘子薄荷、香水薄荷等,大多是以它独有的香气而命名。我们在挑选鲜薄荷时,以叶多,色鲜绿气味浓者为佳。
薄荷清香怡人,气香无毒,《本草纲目》还记载:“薄荷辛能发散,凉能清利,专于消风散热。”中医学认为,薄荷有解热毒、散风热、疏肝郁、清头目、利咽喉等功效。《新修本草》将薄荷列于菜部,称“亦堪生食”。现在薄荷亦常被用于菜肴、糕点和饮料制作,为食疗常用之品。《食医心镜》中提到:“薄荷煎豉汤,暖酒和饮,煎茶生食,并宜。盖菜之有益者也。”是说薄荷的食用方法很多,可以和豆豉一起煮汤,泡在酒里饮用,或者饮茶的时候用生薄荷当茶点嚼着吃,这样会对身体都很有好处。近代还用鲜薄荷茎经蒸馏而得之芳香油,处方多称“薄荷冰”或“薄荷霜”,功用与薄荷近似。现在的许多清咽润喉的药物或食品中也大多含有薄荷成分。除了食用,薄荷外用另有妙处,夏天如果身上生了痱子、小疮疖,或者被蚊虫叮咬等,用新鲜薄荷捣碎后敷在患处,便会痒痛尽除,顿感清凉舒适。
现代研究表明,薄荷含有薄荷醇,可清新口气,缓解腹痛、胆囊痉挛等,还具有防腐杀菌、利尿、化痰、健胃和助消化等功效。薄荷还可镇静,缓解紧张情绪、提神解郁,小剂量食用还有助于睡眠。
药膳品鉴
薄荷红茶
材料:薄荷叶1克,荷叶1克,祁门红茶3克,冰糖或蜂蜜适量。
做法:准备以上材料,分别把红茶、薄荷叶、荷叶倒入瓷杯中,倒入烧开的泉水或纯净水,放入冰糖或蜂蜜,盖上盖焖一会儿,用茶漏过滤到另一玻璃杯中,即可饮用。
功用:本茶品具有清凉解暑、提神醒脑、暖胃消食的功效。适合于夏季暑热难耐、疲乏困倦、胃口不开的人群引用。冲泡薄荷茶,可掺进其他的花草,茶的味道会更为特别。
薄荷米粥
材料:鲜薄荷叶30克,粳米150克,冰糖适量。
做法:讲薄荷叶和粳米洗净备用。锅中加清水1000毫升,加入洗好的薄荷叶,大火煮开,用中火煎成约800毫升,捞出薄荷叶,水放凉备用。粳米加清水煮粥,待粥将成时加入薄荷汤及少许冰糖,稍煮沸即可。
功用:本药粥具有疏风清热、护胃生津的功效。适合于素有胃病、口干口渴、新感风热的人群食用。
薄荷鸡丝
材料:鲜薄荷120克,鸡胸肉150克,胡萝卜60克,洋葱、杏仁、米醋、糖、生抽、香油各适量。
做法:将胡萝卜洗净切成丝,洋葱切丝,薄荷叶洗净撕成小片,杏仁切碎,备用。鸡胸肉净后,放入锅中,加姜片,煮30分钟,煮的过程中如有浮沫要撇出;煮至鸡肉快熟时,将胡萝卜丝倒入,一起煮约3分钟后关火。将煮好的鸡肉和胡萝卜丝分别捞出来。待鸡肉晾凉一些,将肉撕成丝,然后将洋葱丝、薄荷叶、胡萝卜丝和杏仁碎与鸡丝混合,浇上调料拌匀即可。
功用:本药膳具有清火解暑、解郁疏肝的功效。适合于夏季容易中暑、咽喉疼痛、心情不畅、易上火体质的人群食用。
薄荷鱼卷
材料:薄荷120克,草鱼450克,鸡蛋3个,面包屑180克,植物油、姜、料酒、淀粉、胡椒粉、味精、盐各适量。
做法:鲜薄荷叶洗净切碎,加入精盐、味精拌匀稍腌。将草鱼宰杀,去鳞、内脏及鳃洗净,剔下鱼肉,去刺,片成薄片,加入姜片、精盐、料酒、胡椒粉、味精拌匀腌入味;鸡蛋倒在碗里,加精盐打散;将鱼片放入薄荷叶卷成鱼卷,拍上干淀粉,蘸匀鸡蛋液,滚上一层面包屑即成薄荷鱼卷生坯;炒锅注油烧至四成热,下入薄荷鱼卷生坯炸至金黄色且鱼肉熟透,捞出控油装盘即可。
功用:本药膳具有利咽和胃、清火祛风的功效。适合于咽喉不适、消化不良、容易感冒的人群食用。
薄荷糕
材料:鲜薄荷叶30克,糯米500克,绿豆500克,白糖30克,干桂花适量。
做法:先将绿豆煮至烂熟,加入白糖、桂花和切碎的薄荷叶做成馅备用。把糯米焖熟,放入盒内晾凉,然后用糯米饭包豆沙馅,用木槌压扁即成。
功用:本糕点具有疏风散热、清咽利喉的功效。适合于外感风热、咽喉红痛、迎风流泪、目红眵多的人群食用。(王恒苍 陈永灿)
薄荷验方十则【草根一生】
(2015-03-25
19:30:28)[编辑][删除]

薄荷味辛、性凉,归肺、肝经。具有散风热、清头目、利咽喉、透疹、解郁的功效,用于风热表证、头痛目赤、咽喉肿痛、麻疹不透、陷疹瘙痒、肝郁胁痛等病症。《本草纲目》载:“薄荷,辛能发散,凉能清利,专于消风散热。故头痛、头风、眼目、咽喉、口齿诸病为要药。”《药品化义》载:“薄荷,味辛能散,性凉而清,通利六阳之会首,祛除诸热之风邪。取其性锐而轻清,善行头面,用治失音,疗口齿,清咽喉。取其气香而利窍,善走肌表,用消浮肿,散肌热,除背痛,引表药入营卫以疏结滞之气。”《医学衷中参西录》亦载,薄荷“服之能透发凉汗,为温病宜汗解之要药”。薄荷外用,也有一定消炎、止痛、止痒的功效。薄荷常用量:内服,3~6克,入煎剂宜后下;外用,适量,捣汁或煎汁涂敷。阴虚血燥、肝阳偏亢、表虚汗多者忌服。下面介绍几则薄荷常用验方:
风热感冒:薄荷、金银花、连翘各10克,荆芥3克。水煎服。
外感发热、咽痛:薄荷3克,桑叶、菊花各9克。水煎服。
眼睛红肿:薄荷、夏枯草、菊花、鱼腥草各10克,黄连5克。水煎服。
肝郁气滞之胸闷、胸胁胀痛:薄荷、炙甘草各15克,柴胡、炒当归、白芍、白术、茯苓各30克。共研为末,每次服6克,每日2次,水送服。
头目昏眩、精神不爽、咽干鼻塞:薄荷90克,甘草42克,天花粉8克,荆芥穗、白盐各36克,砂仁3克。上述药材研成粉末,每次3克,每日2次,水送服。
化痰利咽:干薄荷叶捻碎末,拌以白砂糖,炼蜜丸如芡实大,每日3次,每次1丸。
咽喉肿痛:薄荷、生甘草、桔梗各3克,僵蚕9克,荆芥5克,水煎服。
麻疹初期:薄荷、牛蒡子各10克,蝉蜕3克,荆芥5克,水煎服。
预防痱子、疖疮:薄荷、艾叶各50克,煎水洗澡。
火毒生疮:薄荷煎汤频涂。
蜂叮肿胀 薄荷鲜叶贴患处,立即见效。
咽痛痰多 干薄荷叶捻末,拌以白砂糖,炼蜜丸如芡实大,每日3次,每次1丸。
风热感冒 薄荷、金银花、连翘各10克,荆芥3克,水煎服。
麻疹初期 薄荷、牛蒡子各10克,蝉蜕3克,荆芥5克,水煎服。
咽喉肿痛 薄荷、生甘草、桔梗各3克,僵蚕9克,荆芥5克,水煎服。
薄荷
摘自2023-6-19中国中医药报
周超凡 中国中医科学院
利咽透疹性辛凉,风热风温治有方。
清利头目效尤良,疏肝行气胸胁畅。
烈日炎炎薄荷香
摘自2023-6-29中国中医药报
烈日炎炎,热风如薰,我家小院庭前的薄荷生长得郁郁葱葱。摘下一片薄荷叶,用手指揉一揉,一股清凉的香气扑鼻而来,就像吃了好几颗薄荷糖,通体沁凉,爽利极了。
薄荷,又名银丹草、夜息香,是一味常见中药材,可用治风热感冒、头疼、目赤、身热、牙床肿痛等症,外用可治皮肤瘙痒、皮疹和湿疹,它还是治小儿风涎的要药。
薄荷喜欢在河边溪畔湿地生长,野生遍布,盆栽也可,生命力十分旺盛。我们山东五莲的山山水水适合薄荷生长,山里的乡亲也和薄荷结缘,年年岁岁,祖祖辈辈,随手采来,举手之际即可除顽疾,可谓天赐良药。万一被蚊子叮了,蜂子蜇了,采几片薄荷叶子,放在手里揉挤出汁液,擦在患处,立马见效。夏季燥热上火,口苦鼻热,以薄荷代茶泡饮,顿觉清心明目。夏日里烈日当头,无处躲藏,母亲常用薄荷茎叶煮茶熬粥、凉拌菜、蒸馍,给全家人带来清凉。
薄荷,甘愿生长在谷底柳下,不与蒹葭争高低,不和香蒲论短长,独守溪畔,暗自吐芳。此时此刻,我想起了宋代彭汝砺的《薄荷》诗:“神农取辛苦,病客爱清新。寂淡花无色,虚凉药有神。烦心侵冰雪,眩目失埃尘。自是芝兰臭,非同草木春。”
(张西洪)
香疗:愉悦身心 辟秽除疾
摘自2023-6-29中国中医药报
赵银珊 梁永林 甘肃中医药大学
香疗的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有“紫(柴)”“燎”“香”“鬯”(芳香酒)等字的记载,周代就有沐浴兰汤、佩带香囊的习俗。佩香、熏香、用香……在历史长河中,香疗文化渗透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
中医学对香疗也有较深入的探索和应用,如中医使用香疗防疫经历了三个阶段,从先秦时期的防疫起源与积累阶段,到秦汉至唐时期的防疫理论形成与发展阶段,到宋元至明清时期的防疫总结与完善阶段,都促进了香疗文化在中国传统社会的繁荣昌盛。
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芳香类的中药产品也逐步融入到医疗、康养、生活等各个方面,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医香疗的价值。比如香疗有愉心安神之功,有助于舒缓和放松心情,对缓解负面情绪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对疾病的治疗与愈后调理也有积极作用。
以气用事,流通气血
中医香疗遵循中医理论的阴阳学说、整体思维。健康人体应保持“阴平阳秘”,根据中药四气五味的特征,辨证施治,临床应用遵循芳香辟秽、芳香解表、芳香化湿、芳香温通、芳香开窍等治疗原则,调节机体平衡。
中医香疗的主要机理在于“以气用事”,根据中医内病外治理论,皮毛肌腠与五脏六腑相通,药性可直达脏腑。其作用主要体现在芳香辟秽,调节精神情志,改善脾胃功能,促进气血流通等方面。
中医香疗可与归经相关联。中医认为,五气各有所主,唯香气凑脾。湿邪黏腻重浊,缠绵难驱,而芳香气味多辛温香燥,善醒脾助运、舒畅气机、宣化湿浊。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甘松芳香,甚开脾郁,少加入脾胃药中,甚醒脾气”,说的就是芳香气味对脾的作用。
中医香疗亦可结合五行学说。《素问•六节脏象论》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其中,五气指药物与食物的五种气味,即臊气、焦气、香气、腥气、腐气,也称为五臭。而将芳香列入性能理论并做出系统阐述的,首推明代贾所学《药品化义》,该书记载“香能通气,能主散,能醒脾阴,能透心气,能和合五脏”。对应“肝心脾肺肾”五脏系统。临床可在这些理论指导下使用香药。如肝气不疏导致的情绪郁怒,可以选用芳香理气的陈皮、香附、乌药等,使肝气得疏,气机条达,郁怒自然消散。根据五行生克关系,木克土,肝木的疏泄正常可以帮助脾土的运化,在疏肝的同时达到运脾的功效。
中医香疗与藏象学说也有密切联系,芳香药物的香气通过口、鼻、皮毛等孔窍进入体内,再由脏腑之间的联络而作用于全身,平衡气血,调和脏腑,祛病强身。这个理论也得到了现代研究的证实:气味分子可以促进人体免疫球蛋白的产生,提高身体抵抗力,同时能调节全身新陈代谢,平衡自主神经功能。
操作简便,易于推广
中医香疗文化历史悠久,挖掘在疫情的应用具有现实意义,且操作简便,易于普遍推广,被大众接纳。
中医香疗的运用不仅可体现在疫病的预防上,也可以在疫病康复阶段发挥“防复”作用,亦可应用于临床各科的疾病预防。
芳香气味的中药以其芳香走窜之性可作用于口鼻、皮腠、经络而起到“通经走络,开窍醒脾”的作用。现代药理认为其具有消炎、抗过敏、促进代谢、增强免疫力等作用。中医香疗法作为一种安全的补充和代替医疗手段越来越受到重视。它弥补了内服汤药之不足,可广泛地应用于呼吸、心脑血管、消化、内分泌及皮肤等临床各科,尤其长于调理多系统、多器官、多组织的综合病变,具有明显优势。
根据三因制宜的治则,在香疗过程应考虑不同地区、不同气候、不同人的差异性,来选择适宜的香药。如北方冬天多寒,易得风寒病证,可以选用辛温的紫苏、细辛等;南方夏天多闷热,易得湿热病证,可以选用辛凉的金银花、薄荷,化湿的藿香、豆蔻等。
同时需注意,阴虚、气血不足者或妊娠期不宜使用香疗。此外,在日常生活中也应加强锻炼,调节机体内分泌,促进新陈代谢,增强机体免疫力,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薄荷当家 清凉一夏
——诗词中的薄荷及其药用价值
摘自2023-8-14中国中医药报
黄新生 河南省武陟县卫生健康委员会
成礼兮会鼓,传芭兮代舞,姱女倡兮容与。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
这首《九歌•礼魂》是屈原的作品,描写祭祀的最后环节,在美丽女巫的歌声中,男女青年翩翩起舞,传递香草芭。据考证,“芭”便是唇形科植物薄荷。
夏日薄荷最清凉
夏日被蚊虫叮咬后瘙痒难忍,随手摘下一片薄荷叶,搓一下贴到身上,辛凉舒爽,不一会儿瘙痒就消失了。薄荷外用,能起到消炎、止痛、止痒作用。风油精主要成分就是从薄荷中提取的薄荷脑。
薄荷茶是从前夏日最为好喝的饮料。摘几片碧绿的薄荷叶放入粗瓷大碗中,再加入少许白砂糖,将滚烫的开水沏下去,寡淡的开水顿时变为赏心悦目的淡绿色,老屋中也弥散出薄荷的清香。薄荷茶入口清凉,丝丝甘甜,沁人心脾,还具有解暑功能。干一晌农活回家,喝上一碗薄荷茶,解渴又解乏。古代文人也喜欢薄荷茶。宋代名将李纲被流放到海南岛,气候炎热却满目荒凉,想再喝一口薄荷茶解暑而不可得,随手在墙壁上题诗曰:“我亦乘桴向海涯,无人复献雨中花。却愁春梦归吴越,茗饮浓斟薄荷芽。”
嫩薄荷也可当作蔬菜食用。薄荷又名蕃荷菜、升阳菜,在古代许多本草著作中都被列于菜部。薄荷可单独凉拌吃,也可配其他食材烹制,如薄荷鲫鱼汤、薄荷鸡丝,薄荷虾皮。用薄荷佐酒下饭,别有风味。
“薄荷苏产甚芳菲,咬鼠花猫醉失威。泄热驱风清面目,鲜脱发汗转枢机。种分龙脑根偏异,叶似金钱力岂微。症见伤寒和蜜擦,管教舌上去苔衣。”(清代赵瑾叔《本草诗•薄荷》)在炎热的夏季,古代的士大夫还喜欢用薄荷逗猫玩儿。原来,薄荷散发出的气味会刺激猫的神经,使其出现亢奋的状态,如同醉酒一般,因此薄荷又被称为“猫酒”。陆游是一位撸猫达人,不但与猫同吃同住,更喜欢猫的醉态,《赠猫》一诗描写道:“盐裹聘狸奴,常看戏座隅。时时醉薄荷,夜夜占氍毹。”因为薄荷能“克”猫,古人还用薄荷汁外涂治疗猫咬伤。
辛凉薄荷散风热
薄荷以干燥地上部分入药,是常用的发散风热类中药。薄荷味辛、性凉,具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的功效。
“薄荷辛散更清凉,升发能将风热扬。通窍利关头目爽,骨蒸痰气用皆良。”(清代王如鉴《本草约编•薄荷》)薄荷辛散之性较强,是辛凉解表药中最能宣散表邪者,为疏散风热常用之品,在风热感冒和温病卫分证中十分常用。薄荷配伍金银花、连翘、牛蒡子等,可治疗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邪在卫分,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咽痛等症。
“薄荷味辛,最清头目,祛风散热,骨蒸宜服。”(明代龚廷贤《药性歌括四百味•薄荷》)薄荷轻扬升浮、芳香通窍,功善疏散上焦风热,清头目、利咽喉。薄荷配伍川芎、石膏、白芷等,可治疗风热上攻,头痛眩晕;配伍桑叶、菊花、蔓荆子等,可治疗风热上攻之目赤多泪;配伍桔梗、生甘草、僵蚕等,可治疗风热壅盛,咽喉肿痛。
“薄荷辛凉最发汗,清头目解皮风绊,止惊风热劫劳蒸,消食下气除霍乱。”(明代李梴《医学入门•薄荷》)薄荷质轻宣散,有疏散风热、宣毒透疹、祛风止痒之功,配伍蝉蜕、牛蒡子、柽柳等,可治疗风热束表,麻疹不透;配伍荆芥、防风、僵蚕,可治疗风疹瘙痒。
“薄荷道地数苏州,行处常从肝肺投。止嗽去胎安口舌,消风解热展眉头。”(节选自清代朱钥《本草诗笺•薄荷》)薄荷入肝经能疏肝行气,配伍柴胡、白芍、当归等,可治疗肝郁气滞、胸胁胀痛、月经不调,如逍遥丸。薄荷芳香辟秽、化湿和中,配伍香薷、厚朴、金银花等,可治疗夏令感受暑湿秽浊之气导致的脘腹胀痛、呕吐泄泻。《本草纲目》载,薄荷汁和白蜜、姜汁外擦,可治疗舌苔语蹇。薄荷芳香辛散,发汗耗气,体虚多汗者不宜使用。
《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其中的“葭”即芦苇。芦苇的花穗是青褐色,及至芦花盛开,如片片洁白的云絮,远远望去又像飘舞的白雪。
“寒云淡淡天无际,片帆落处沙鸥起。水阔风高日复斜,扁舟独宿芦花里。”(唐代左偃《江上晚泊》)在古代文人的笔下,芦花渲染的意境是清丽优美的,哪怕在漂泊异乡的旅人心头,芦花的一缕温暖也代表家的方向。芦花的美还在于它的画面感,如“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唐代司空曙《江村即事》)诗中描绘了江边宁静优美的野景,表达钓翁闲适超然的心情。
乡人常用芦花和芦絮做“芦花蒲鞋”,我们老家叫做“毛翁儿”。因为打蒲鞋要用蒲草或者稻草,再把毛茸茸的芦花编进去,看上去就像一个小老头儿,故得名。别看这老土笨拙的毛翁鞋,早年间给乡下孩子带来了冬日融融暖意。小孩子冬天滑雪、打雪仗特别费鞋子,但一双“毛翁儿”就能对付一冬,而且穿着暖和舒服,走起路来轻快。
每至深秋初冬,乡人开始“打苇子”,大片大片的苇子割倒后,秋日的农家小院里,巧手的村姑、勤快的大嫂开始编苇席了,那情景颇似老作家孙犁《荷花淀》里描绘的样子,“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苇席不仅可编出粗苇席,还可与高粱秸秆划出的篾片一道,编织出纹理细密、滑爽贴身的花凉席,给要结婚的新人用做“合卺席”。芦苇还是天然的东西建筑材料,过去建房都用芦苇扎把盖屋顶,可防雨防水,经久耐用,再苫上稻草和茅草,这样的草房子冬暖夏凉。芦苇中空的芦管里有一层洁白细腻、通透有韧性的薄膜,可以做笛膜,使音色脆亮悦耳。苇子还是造纸的好材料,它纤维长、滤水性好、平滑度高,是制造优质宣纸的首选。
芦苇的根即芦根,是常用中药,味甘性寒,归肺、胃经,具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透疹等功效,主治热病烦渴、肺热燥咳、内热消渴、疮疡肿毒等。民间有“春饮芦根水,百病不上身”的说法,乡人常用芦根、葛根、白茅根煮水代茶饮用,可生津止渴、清热除烦。
芦苇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不仅给我们带来了诗情画意,还为我们祛除疾患、解除痛苦。就像一首诗里咏赞的,“沼泽河沿尔占先,一身是药助延年。最夸净化水空气,甘作篱笆守蓝天。”(山东
刘琪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