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枣仁汤临床治验
酸枣仁汤原方由酸枣仁二升,甘草一两,知母二两,茯苓二两,川芎二两组成。上五味,以水八升,煮酸枣仁得六升,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方中酸枣仁甘酸而平,重用先煎,甘平养血宁心,酸平敛阴柔肝为君药;知母苦寒清热润燥除烦;茯苓甘平,健脾和中宁心安神,与知母同为臣药;川芎辛散入肝,既理气解郁,又配酸枣仁酸收辛散以调肝理血安神为佐药;甘草甘平,缓急和中,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配合,共奏养血安神,清热除烦之功效。故仲景先师谓其“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
顽固性失眠案
刘某某,男,52岁。失眠20余年,加重月余。难以入眠,忧郁叹息,心绪不宁,倦怠神疲,形体瘦弱,怔忡惊悸,心若悬空,舌淡苔薄,脉细而弱。
病机:气郁血虚,神失所养。
治则:理气补血,养心安神。
方药:炒枣仁30g,知母10g,茯苓30g,川芎30g,甘草6g,陈皮10g,首乌30g,丹参20g,水煎服。
服药二剂睡眠好转,共服18剂后痊愈。
夜间惊恐案
马某某,女,46岁。每到夜间惊恐不安,犹被追捕,难以入睡,烦躁怔忡,心跳欲出,历时半月,加重一周。面色苍晦,头晕目眩,神疲乏力,纳呆食少,舌边尖红,苔少,脉沉弦细数。
病机:肝血不足,胆虚神摇。
治则:养血柔肝,益胆宁神。
方药:炒枣仁30g,茯苓30g,知母10g,川芎6g,甘草6g,合欢皮30g,夜交藤30g,生龙牡各30g,丹参24g,首乌30g,水煎服。2剂后心神渐宁,睡眠转佳。
原方继服,每日1剂。半月后惊恐消失,夜能安卧,后经随访健康如常。
夜梦遗精案
黄某某,男28岁。梦中遗精月余,加重2周;每夜必梦,梦交必遗。近一周则尿亦滑精,心悸易惊,头脑空虚,眩晕健忘,精神恍惚,身软无力,两肩酸痛,舌红无苔,脉弦细而数。
病机:阴虚火旺,扰动精室,精血暗耗,心神失养。
治则:滋阴固精,养心安神。
方药:炒枣仁30g,知母12g,川芎30g,茯苓30g,蒺藜30g,生龙牡各30g,芡实15g,莲须10g,黄柏6g,益智仁15g,水煎服。6剂后梦遗止。12剂后诸症愈。
按语
酸枣仁汤乃临床治疗失眠症常用方剂。据药理研究:酸枣仁含有多种脂肪酸及蛋白质,并含两种植物甾醇,还含有酸枣皂甙。生枣仁与炒枣仁均有镇静作用,然生枣仁的作用较弱,但久炒油枯后反失镇静之效,因而可知其镇静作用的有效成分与其油有关。知母含多种甾体皂甙,并含有烟酸,故具有解热、抗菌、镇静作用。配合酸枣仁可降低大脑皮层之过度兴奋,其对神经系统的镇静作用可能与其所含烟酸有关。茯苓含有茯苓酸蛋白质、脂肪、组胺酸、胆硷、麦角甾醇和钾盐等。故具有利尿、养心、镇静和降血糖作用。川芎含有挥发油状生物碱、阿魏酸,酚性物质及内脂故具有解痉、镇静、降压、扩张血管、抑菌等作用。甘草具有解毒、抗过敏、抗炎等作用。
综上所述,酸枣仁汤对神经系统有镇静作用,尤其对大脑皮层兴奋性失调有良好的调节作用。(朱文元 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中医院)
失眠,中医又称“不得卧”“目不瞑”“不寐”等之名。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者彻夜不寐,常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生活、学习和健康。笔者经过多年临床实践,运用中医药根据失眠阶段性临床表现进行辨证论治,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入睡困难责之于肝,治以调肝柔肝为主
有部分失眠证患者主要表现为经常性不能正常入睡,躺在床上翻来覆去久久不能入眠等,中医应从肝论治。如伴有头昏头胀、眼花目眩、心烦不安,舌质红苔黄、脉弦者,应辨证为肝阳上亢,治以平肝潜阳、镇静安神,选用天麻钩藤饮为主方加减;如伴有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口干不欲饮,舌质红苔少、脉细数者,应辨证为肝阴血亏虚,治以养血柔肝、滋阴除烦,选用逍遥散合酸枣仁汤为主方加减;如伴有胸胁胀满、常叹息、忧郁少欢,舌质暗淡苔薄白、脉弦者,应辨证为肝气郁滞,治以疏肝解郁、理气安神,选用柴胡疏肝散为主方加减;如伴有急躁易怒、目赤耳鸣、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而数者,应辨证为肝火旺盛,治以清利肝胆、泻火除烦,选用龙胆泻肝汤为主方加减。
廖某,男,65岁,退休干部。自诉患高血压病10年余,伴入睡困难2年余。患者10年前检查发现患有高血压病,常规服用降压药物,血压控制良好。2年前开始出现晚上入睡困难,上半夜基本不能入睡,在下半夜勉强能睡1~2小时。经多家医院、多名医生诊治,始终未能治愈,后在他人的推荐下来余处诊治。自诉伴见阵发性头昏、心烦、口干口苦,大便时干等。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中医辨证为肝阳上亢,予以平肝潜阳、镇静安神之天麻钩藤饮加减。
处方:天麻10克,钩藤15克,石决明30克,栀子15克,黄芩15克,牛膝12克,杜仲15克,夜交藤15克,桑寄生15克,益母草15克,石菖薄15克,远志6克,甘草3克,3剂。
复诊时自诉躺下后能很快入睡了,头昏心烦也明显好转,唯大便仍干结。二诊在前方基础上去益母草,加酸枣仁15克、郁李仁15克,5剂。1周后患者电话来诉说,共服用8剂后入睡困难基本告愈。
醒后不能再睡责之于脾胃,治以调理脾胃为主
有部分失眠证患者主要表现为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等,中医应从脾胃论治。如伴有头晕目眩、四肢倦怠、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细无力者,应辨证为心脾两虚,治以健脾益气、养心安神,选用归脾汤为主方加减;如伴有食欲不振、食后作胀、消化不良,舌质淡红苔厚、脉濡缓者,应辨证为脾胃失和,治以调理脾胃、消积导滞,选用保和丸为主方加减;如伴有脘腹胀满、嗳气矢气、大便不爽,舌质淡红苔白、脉涩滞者,应辨证为脾胃气滞,治以健脾燥湿、理气和胃,选用香砂六君子汤为主方加减;如伴有胸胁胀满、情绪欠佳、消化不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弦者,应辨证为肝胃不和,治以疏肝理气、健脾和胃,选用柴芍六君汤为主方加减。
黄某,男性,75岁,退休干部。自诉寐而不酣、易于惊醒,醒后不能再寐半年余。半年前出现寐而不酣,大约零晨3点左右就要惊醒,醒后始终不能再入睡,于某日来余处诊治。自诉伴见白昼情绪不良、胸胁胀满、食量减少、食后消化不好。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弦。中医辨证为肝胃不和,予以疏肝理气、健脾和胃之柴芍六君汤加减。
处方:柴胡15克,白芍15克,赤芍15克,枳实15克,香附15克,川芎15克,陈皮15克,党参18克,白术15克,法半夏15克,茯苓15克,焦山楂15克,石菖蒲15克,远志6克,大枣15克,甘草3克。3剂。嘱其每剂自煎3次取汁混匀,服两天,每天3次,每次服100~150毫升。
一周后复诊,自诉效果很好,不易惊醒了,能睡至零晨5点钟左右,胸胁胀满基本消失。仍感食量少、消化不良。原方去香附、赤芍、川芎,加焦曲15克、焦麦芽15克、桔梗12克,又3剂。患者服用药物两周后自我感觉非常好,嘱其可以不再服药治疗,加强自我调节和运动锻炼。
通宵不能入睡责之于心肾,治以滋肾济心为主
有部分失眠证患者主要表现为通宵达旦都不能入睡,中医应从心肾论治。如伴有头晕目眩、腰膝酸软、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少津、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应辨证为心肾不交,治以滋阴降火、交通心肾,选用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为主方加减;如伴心悸气短、潮热盗汗、大便干燥,舌质红少苔、脉细数者,应辨证为心肾阴虚,治以益气滋阴、养心补肾,选用天王补心丹为主方加减;如伴有心烦不安、口舌赤烂、腰酸膝软、男子梦遗、女子月经不调,舌质红苔少、脉细者,应辨证为水亏火炎,治以滋肾水、泻心火,选用六味地黄汤合三黄泻心汤为主方加减;如伴有白昼精神不振、瞌睡连连、面色无华、眼圈发黑,舌质淡苔薄白而干、脉沉细无力者,应辨证为心肾阳虚、虚阳外越,治以温肾补阳、敛阳安神,选用右归丸合桂枝加龙牡汤为主方加减。
唐某,女,52岁,政法干部。自诉通宵不能入睡2年余。患者两年前因小孩生病折磨渐致睡眠不好,始为入睡困难、睡意浅,进而通宵不能入睡,每晚必服艾司唑仑1~2片方能入睡半小时或至1小时。曾在多家医院多次检查均无异常发现,遍寻名院、名医、名方治疗,时好时发,反复不愈,痛苦至极,后在他人的推荐下来余处诊治。自诉伴有白昼精神不振、瞌睡连连、头昏乏力、四肢不温,查见面色无华、眼圈发黑,舌质淡苔薄白而干、脉沉细无力。中医辨证为心肾阳虚、虚阳外越,治以温肾补阳、敛阳安神,选用右归丸合桂枝加龙牡汤为主方加减。
处方:熟地15克,山药15克,山茱萸15克,枸杞子15克,莬丝子15克,鹿角胶15克(烊化),杜仲15克,桂枝15克,当归15克,制附片15克(先煎1小时),白芍15克,煅龙骨15克,煅牡蛎15克,百合15克,大枣15克,炙甘草6克,2剂。嘱其每剂自煎3次取汁混匀,服两天,每天3次,每次服100~150毫升。
四天后患者二诊,诉其精神状况明显提升、四肢不温也明显好转,服药的次晚没有服用镇静剂也能睡上1小时左右。原方再进3剂。
一周后三诊,诉睡眠质量及其他症状明显改善,微感口干。原方去附片、桂枝,加炙黄芪18克、茯苓15克,5剂。
10天后四诊,诉感觉良好,基本告愈。为巩固疗效,嘱其购买补中益气丸和六味地黄丸混合服用,早晚各1次,各服6克左右,连服1个月以上。
睡中噩梦多责之于心胆,治以潜心壮胆为主
有部分失眠证患者其主要表现为入睡较快,但在整个睡眠中梦很多,且噩梦萦绕,醒后惊恐不安、怕生事端,中医应从心胆论治。如伴有醒后胸闷脘痞、泛恶嗳气、头重目眩,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滑数者,应辨证为痰热蒙心,治以清热化痰、和中安神,选用黄连温胆汤为主方加减;如伴有醒后触事易惊、终日惕惕、胆怯心悸,舌淡苔薄白、脉弦细者,应辨证为心胆气虚,治以益气镇惊、安神定志,选用安神定志丸为主方加减;如伴有平素胆小心怯、多愁善感、忧郁易虑,舌质淡红苔白滑、脉细弦或濡缓者,应辨证为胆虚气郁,选用逍遥散合甘麦大枣汤为主方加减。
周某,女,45岁,自由职业。自诉对睡眠有恐惧感、睡眠中噩梦多半年余。患者半年前因其姑父在睡眠中突然离世,后对睡眠产生恐惧心理,晚上不敢进入深睡眠,且在睡眠中噩梦萦绕,常被噩梦惊醒,如此反复折腾。经中、西医治疗,未能根本解决问题,在他人推荐下来余处诊治。查见终日惕惕、胆怯心悸、神情焦虑,舌质淡苔薄白、脉濡缓。中医辨证为心胆气虚,治以益气镇惊、安神定志,选用安神定志丸为主方加减。
处方:党参18克,龙齿18克,石菖蒲15克,远志6克,茯苓15克,茯神木15克,麦冬15克,五味子10克,浮小麦15克,珍珠母15克,磁石15克,大枣15克,甘草3克,2剂。同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予以心理疏导。
四天后复诊,自诉服用了2剂药后,精神大振,当晚就睡了个好觉。原方去磁石、珍珠母,加白术15克、当归15克,又3剂。
1周后患者打来电话说:病好了,不吃药了。(秦木良 重庆市潼南区仁义医院)

|
两寸毫针扎神庭,大幅提插小幅转, |
标签: 健康 |
标签: 健康 |


患者:孙某
主诉:失眠18年
现病史:失眠18年,伴前胸后背撑胀痛,见气打嗝,头晕眼干记忆力下降,左臂麻木。饮食可,大便2至3天一次,小便正常,无汗,手脚冰凉怕冷,心慌闷气心烦易燥。子宫切除10余年,舌淡胖苔薄腻,脉左寸弱,关弦细迟,尺弦细,右寸弱,关弦细,尺弦细。
处方:柔肝合剂:柴胡15g 枳实15g 赤芍15g 炙甘草15g 党参15g 白术15g 干姜15g 茯苓15g 附子15g 细辛10g 大黄15g 桔梗15g 龙骨45g 牡蛎45g 生姜45g(切)
剂量:7剂
治疗效果:3月16号诉3剂后,能一觉睡6个小时,后背撑痛明显减轻,心情好转,续方7剂调理后仍时有打嗝,头脑不清醒,大便溏不成形,给予吴茱萸汤7剂后,随后诸证消,临床治愈。
失眠老偏方。
方法:晚上入睡之前,在枕头边上放置10克切成丝的生姜,让鼻子能够刚好闻到生姜淡淡的香气。
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生姜含姜醇、姜烯、柠檬酸等多种成分,具有缓解疲劳、改善睡眠等作用。
除此之外,还可以同时通过按摩穴位的办法来改善睡眠,即按摩照海穴、申脉穴和三阴交穴。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203/0f931dd809ec47d89c8da400
照海穴位于内踝尖正下方,按压酸痛之处。申脉穴位于外踝尖正下方,按压酸痛之处。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203/e50e430ac6204323874d4433
三阴交穴位于足内踝尖上三寸处,在胫骨边缘的凹陷处。每穴按摩5到10分钟,以酸痛发热为佳,每晚睡前1到2小时进行。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203/ece1bf0f5a85422cb2f5506b
中医认为,照海穴通联阴跷脉,申脉穴通联阳跷脉,刺激这两个穴位,调节阴阳规律转换,增强睡眠质量。而按摩三阴交穴则可以振奋阴气,对阳盛阴衰导致的失眠十分有效。
一、药方
二、用法:每晚睡前1小时,取30克药粉,用小搪瓷碗加清水200毫升,煮1分钟,关火,冷却至温度适宜服下,服用10天。
三、方解
1.茯苓
性味:味甘、淡,性平。
归经:归心、肺、脾、肾经。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主治: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2.酸枣仁
性味:甘,平。
归经:心、脾、肝、胆经。
功能:养肝,宁心,安神,敛汗。
主治:治虚烦不眠,惊悸怔忡,烦渴,虚汗。
3.莲子心
性味:苦,寒。
归经:归心、肾经。
功效:清心安神,交通心肾,涩精止血。
主治:用于热入心包,神昏谵语,心肾不交,失眠遗精,血热吐血。
4.三七
性味:甘、微苦,温。
归经:归肝、胃经。
功效:散瘀止血,消肿定痛。
主治:用于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胸腹刺痛,跌扑肿痛。
四药组合,共凑安眠之功。
1、鲜丹参,鲜酸枣根。水煎,主治失眠、健忘、夜多怪梦。
2、鸡蛋2个,枸杞,红枣10枚。先将枸杞、红枣用水煮30分钟,再将鸡蛋打入共煮至熟。主治失眠、健忘。
3、山楂核。炒焦成炭,捣碎,水煎后加适量白糖,每晚睡前服1剂。主治心悸、失眠。(胃酸过多者忌用)
5、猪心1个,三七、蜂蜜。将猪心洗净,与三七共煮,待猪心熟后加入蜂蜜。吃肉饮汤。
7、酸枣仁粉,绿茶。清晨8时前冲泡绿茶饮服,8时后忌饮茶水。晚上睡前冲服酸枣仁粉10克。凡高血压、心动过速、习惯性便秘及哺乳期妇女慎用。
8、黄连、阿胶、生牡蛎、龟版、柏子仁、生地黄、酸枣仁,水煎服。
|
女性失眠多梦偏方 偏方一 将生姜晒干,为粉末,晚上服用三克,米汤送服。服用之后盖被,微微的出汗,令效果加倍。 偏方二: 将新鲜花生叶以及红豆,加入适量水进行煎煮,服用加入蜂蜜水调味,睡觉之前服用一剂。 偏方三: 将珍珠母、酸枣仁、丹参、郁金、黄连、五味子、甘草以及白芍,为粉末混合在一起,在制作成为珍珠母安眠汤。 偏方四 将人参、党参、归案、鳖甲、龙骨、茯苓以及五味子和石菖蒲准备好,然后一起制作成益脑安神饮。 偏方五:将灵芝浸泡在白酒之中,密封一周。每天两次,每次一杯,对消化不良以及支气管炎等也有效。 偏方六: 将白参研为粉末,加入适量的白酒密封好。每天摇晃一次,半个月之后,晚餐的时候都可以服用一些。 偏方七: 在古代,芦荟就作为一种非常好的安眠药物,安定神经,起到自律神经作用。芦荟酒,每天睡前服用一杯。 芦荟酒 新鲜的芦荟叶切条、酸枣仁、夜交藤、茯神、浸入白酒中,密封好。一周之后服用了。 偏方八 睡觉之前生吃一些大蒜,也可以将大蒜切碎之后用水冲服,起到很好的治疗失眠的作用。 偏方九 血虚导失眠多梦的患者,服用藕粉,蜂蜜一起搅拌均,这样能够很好的令身体恢复健康。 偏方十
将食醋和冷开水一起搅拌均匀,然后在睡觉之前服用,能够很好的促进睡眠质量。 验方一:百合蛋黄饮 原料: 生百合25克蒸熟、蛋黄1个与水200毫升搅匀;、冰糖适量,煮沸后再加水50毫升搅匀,待水再次开后即可,于睡前1小时服用。 验方二:丹核佛片汤 做法: 1.将丹参、佛手煎汤; 2.将核桃仁、白糖捣烂如泥状,加入丹参、佛手汤中,用文火煎煮10分钟即成。每日2次,连服数日。 验方三:桑椹茉莉饮 桑椹20克,、百合20克倒入清水中用中火浓煎后、加茉莉花5克焖10分钟饮用。每日1剂,分早晚服食。 验方四:鲜竹笋方 竹笋50~100克,夏枯草20克,槐花15克。煎水服食。每日一次。 验放五:猪心方 猪心1个,酸枣仁10克,远志15克,当归30克。 做法: 1猪心洗净剖开;将酸枣仁、远志、当归煎煮、料酒,文火煨熟,趁热服食。 每日一次。 治疗失眠的偏方——“百合枣仁茶”。 百合、酸枣仁、莲子、茯苓、红枣、枸杞、龙眼肉(桂圆)、黄精等,助眠补脑,宁心安神。
百合中的百合苷能通过清除人体内热,宁心安神而发挥镇静催眠的作用,对改善睡眠障碍有良好作用。百合提取物还能够促进机体的营养代谢,提高机体抗疲劳、耐缺氧能力,减少影响睡眠的外源性因素。
酸枣仁提取物能够降低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等单胺类神经递质,进而有效改善睡眠质量。同时,酸枣仁提取物还能提高机体耐缺氧能力、抗心律失常和改善心肌缺血,发挥宁心安神的作用。 1.桑葚汤治失眠 材料:桑葚干品40克或鲜品80克。煎水250毫升。 用法:一次或分几次口服,每日1剂,连服5剂为一个疗程。顽固性失眠者,一般需连服2~3个疗程。 适用范围:神经衰弱导致的失眠和习惯性便秘等。 2.百合枸杞汤补肾安神 材料:百合200克,枸杞子25克,冰糖适量。加水500毫升, 大火烧开,加入冰糖,小火煮至糖溶。 用法:每天分1~2次服。一周为一个 疗程。适用于肾阴不足,心悸失眠,腰膝酸软,咳嗽,烦渴等。 3.酸枣仁茶养肾安神 材料:酸枣仁120克炒熟后研成粉末泡茶用。每晚泡茶用10~30克。 适用范围:由心肝血虚引起的心烦不安、心悸怔忡、失眠。 4.麦枣粥抑制焦虑 材料:枣仁30克,小麦60克,粳米100克,大枣6枚。 制作:将小麦、枣仁、大枣洗净装入纱袋,扎紧袋口入锅内,加水烧沸。 转小火煎煮40分钟。取出药袋, 煎汁留锅内加入粳米同煮成粥。一天2~3次,趁热服用。 适用范围:神志不宁、精神恍惚、焦虑、情绪波动较大、失眠者。
生百合汤 材料:生百合100克加水500毫升,文火煎煮后加适量白糖,分两三次服用。 功效:适用于病后余热未清,心阴不足的虚烦失眠。 百合粥 原料:生百合100g,梗米100g。加1000ml水,煮至米烂,日服两次。 适用于心阴不足之虚,烦不眠,还有口干,干咳。 酸枣仁粥 原料:酸枣仁50g,捣碎,浓煎取汁。 用梗米100g,加水煮粥,煮至半熟时,加入酸枣仁汁同煮,至粥成, 趁热服食。 另可根据个人口味加糖。 竹丝鸡炖桂圆 原料:竹丝鸡200g,桂圆肉15g,加清水适量,同时炖2小时 滋血安神、适用于血虚心悸,失眠。 牛奶煮蛋黄 原料:将鲜牛奶250克,鸡蛋黄2个同煮,临睡前服食,可治心烦失眠。 原料:取杞子20克,红枣七枚,鸡蛋两个。共煮,蛋熟去壳再煮一刻钟,吃蛋喝汤,每日一次。 蒸猪心 原料:取猪心1只,,猪心剖开洗净,塞入柏子仁15克,隔水蒸至烂熟,当点心吃。 桂圆酒 原料:取桂圆肉120克,60度白酒一斤浸之。封口摇匀,半月后服用,日服3次,每次两匙。 乌龟汤 原料:取250克乌龟一只。 做法:去甲及内脏,洗净切块,加水煮沸,添进百合30克,大枣30克,再煮至红枣酥软,龟肉烂熟,酌加冰糖调味,吃肉喝汤,一天吃完,经常食用,效果良好。
治疗失眠针:内关、神门、安眠、足三里、后溪。 用王不留行籽贴在耳穴的心、肾、神门、皮质下或脑的穴位。 失眠情况不严重者,可以在家自行用绿豆或凤仙花籽,以胶布贴在耳后的安眠穴。
取仰卧位,左右两手重叠,右手掌心在下,附于脐上,左手掌心放右掌背上,两手均匀用力,顺时针方向旋转摩动。由脐部开始,逐渐扩大范围至全腹。这个方法能消除肠胃积食,让胸膈顺畅,从而促进睡眠。 川椒浴足、搓涌泉穴 睡前用高桶沐足20-30分钟,每次加入川椒粉20克,水要没过脚踝,最好达小腿位置。烫脚时随加热水,先温后热,使足部烫得发红。泡脚后,可按摩一下足底涌泉穴。
1、成药自疗法 (1)安定,2.5-5毫克,睡前服。 (2)速可眠,0.1-0.2克,睡前服。(适合不易入睡者)。 (3)补中益气丸,每次9克,每日2-3次,温水吞服。用于气虚乏力,精神疲倦、舌边齿印、胃口差者。(4)龙胆泻肝丸,每次9克,每日2-3次,温水吞服。用于舌苔厚腻、心烦易怒、小便黄红者。 (5)礞石滚痰丸,每次2克,每日3次,温水吞服。用于喜食油腻、酒、糖而引起的湿热内生、舌苔厚黄、大便硬结、胸口闷胀、梦多而梦景奇怪者。 (6)安神补心丸,每次15粒,每日3次,温水吞服。 (7)养血安神糖浆,每次1-2匙,每日3次。 2、验方自疗法 (1)黄精30克、玉竹30克、决明子9克、川芎3克,每日1帖,分2次煎服。 (2)等量酸枣仁、紫丹参研粉,每次6克,每日2次(下午、晚上各一次),温水吞服。 (3)桑椹子(桑树果,熟者佳)30克,煎汤服。用于年老失眠而大便硬结者。 (4)鲜花生叶30克,分2次煎服,每日1帖。 3、饮食自疗法 (1)莲子肉(去皮带芯)30克,龙眼肉5克,烧制点心或煮粥食用。 (2)猪心1只、大枣10枚,加调料煮食。 (3)鸡蛋黄2枚、川连6克、黄芩10克、白芍12克、生地30克、阿胶10克(另烊),每日1帖,分2次煎服。 (4)红枣30克(撕裂)、淮小麦60克、炙甘草10克,分2次煎服,每日1帖。 (5)葱白8根、大枣15个、白糖5克。用水2碗熬煮成1碗,临睡前1次服完。本方用治神经衰弱失眠症。临睡前用热水烫脚,多泡些时间,水凉再加热水。同时服用此方,疗效更好。 (6)大葱(取白)150克切碎放在小盘内,临睡前把小盘摆在枕头边,便可安然入梦。本方用治神经衰弱失眠症,具有宁心安神之功效。 (7)葱白7根、大枣20枚。加水煎服。本方用治虚劳烦闷不得眠,具有养心安神之功效。 4、外治自疗法 (1)敷脐法:等量珍珠粉、丹参粉、硫磺粉拌匀,再拌适量麻油敷于脐部,外盖塑料薄膜胶布固定,3-5天更换。 (2)按摩穴位法:取涌泉、太溪、失眠三穴,用指端按掐穴位各3-5分钟。如果结合温水洗足后按掐效果更佳。
太溪穴:位于内踝骨后缘与跟腱的中点。失眠穴:位于内踝骨与外踝骨连线,在脚底的中点。涌泉穴:位于前脚掌1/3之处凹陷中。 和胃安眠十法“胃不和则卧不安”,语出《黄帝内经·素问·逆调论》所引《下经》原文,本为表述足阳明胃经“气逆”致喘而不能安卧之意。此句经文,经历代医家的不断补充和发挥,对其认识逐渐统一,提出胃肠疾病与抑郁、焦虑等睡眠障碍相关疾病密切相关。本文将此归纳为“和胃安眠”大法,实证探讨如下。 益气通降法 适于脾胃不和,气机升降失常引起的“卧不安”。《临证指南医案》指出:“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胃疾日久多涉于脾,脾胃运化升降失调,将导致正虚不复,脾胃虚弱,中气亏虚,则升举不能,化源无由则神机失养。症见入睡困难,多梦易醒,心悸健忘,体倦神疲,而色萎黄,纳差不馨,呕恶,舌淡,苔薄白,脉缓弱或滑等。治宜健脾益气,通降和胃,方选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理气降逆法 适于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致胃失和降而致“卧不安”。肝属木,胃属土,胃之和降与肝(胆)之疏泄密切相关。肝气条达则助胃受纳腐熟而降浊阴之气,即“木达则土安”,若肝失于疏泄,肝木乘土,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此即所谓“土虚木乘”。症见胃脘胀闷,功撑作痛,脘痛连胁,每因情志因素而痛作,失眠,嗳气频作,呕恶,大便不畅,舌淡苔薄白,脉弦等。治宜疏肝理气,开郁降胃。方选柴胡疏肝散,或半夏厚朴汤化裁。 化痰降浊法 适宜痰浊内扰而致“卧不安”者。脾与胃同居中焦,以膜相连,升降相因,互为表里,其生理功能分为运化水谷精微及运化水湿两个方面。当脾运化水湿失职而滋生痰浊,脾之升清、胃之降浊功能受到影响,清者难升,浊者不降,滋生痰邪。《丹溪心法》云:“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症见恶心,呕吐清水痰涎,失眠眩晕,胸闷痰多,兼见惊悸,昏蒙,口黏,不思饮食,脘腹胀满,舌苔厚腻,脉弦滑等症。治以化痰降浊为法,方选小半夏汤合旋覆代赭汤化裁。 化瘀通络法 适于胃痛日久入络,瘀血阻滞,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致“卧不安”者。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篇》:“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慢性胃炎等常见胃病,多因情志不舒、饮食不节、嗜食辛辣肥甘、饮酒吸烟、病久失治误诊导致胃纳失常,失于和降,脾胃气虚,生血无源,血行受阻,瘀阻胃脘,久病入络。症见胃脘疼痛,痛有定处而拒按,入夜尤甚,或痛有针刺感,食后痛甚,或见吐血黑便,呕恶或呃逆,失眠,舌质紫黯,脉涩等。清代王清任采用活血化瘀的方法治疗精神疾病和睡眠疾病经验,而立此法治疗失眠意在法中取法。治宜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外,须时时顾护胃气,只有胃能受纳,脾能运化,化生有源,气血运行通畅,疾病更易消除。方用丹参饮合金铃子散化裁。 通腑泄浊法 适宜食滞胃肠而致“卧不安”者。胃疾新发多由饮食不节,暴食多饮,致中州壅滞,停滞胃肠,胃气不能受纳腐熟水谷而气机阻滞不畅,浊气上逆所致。以辗转不寐,嗳腐酸臭,腹满胀痛为主症,兼见厌食暖气、呕恶或呃逆,呕恶酸腐秽气,大便黏滞恶臭,苔厚腻,脉滑数等症。治宜通腑泄浊,和胃降逆,选保和丸为主方。若邪已化热出现口渴、口干等症,可加入黄连、黄芩等泄热通便之品;若出现热结于内,腹满,大便干结,可选用调胃承气汤以导滞通腑,使浊气下行。若由胃中积热上冲,食已即吐,口臭而渴,苔黄脉数者,可选用竹茹汤以清胃降逆。 滋阴降火法 适宜中土阴虚而致“卧不安”者。盖胃喜润恶燥,若热病既久,过服辛燥,损津耗液;或素体胃阴不足,津液亏少所致胃阴不足,濡润失职。《丹溪手镜》为朱丹溪晚年之作,书中曾提出“胃虚则不得眠”的观点。以不寐烦躁、胃脘灼痛为主症,兼见口舌干燥,胃脘嘈杂,暖气吞酸,饱不欲食,大便干结,舌红少苔无津,脉细数等症。治以甘凉濡润之品滋阴降火和胃,选方沙参麦冬汤或一贯煎,另入行气化滞之品,以免滋腻太过滞脾碍胃。 温阳降逆法 适于中阳素虚,脾胃虚寒而致“卧不安”者。多缘素体中阳不足,或过食生冷之物残伤中阳,而寒湿内生,浊阴扰胃所致。以失眠、腹凉绵痛为主症,兼见胃纳失常、气逆于上而令人呕恶纳少,胃痛隐隐,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减,神疲乏力,多寐或失眠,口淡不渴,便溏肢厥,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等。可选用辛甘之品以温阳和胃,方取黄芪建中汤化裁。对于中气下陷致胃失和降,症见身体消瘦,食少便溏,体倦乏力,脘腹如坠,多寐或失眠,舌淡苔薄白,脉虚等。应脾胃同治,升降并调,方用补中益气汤化裁,随证决定升清与降浊力量的轻重。 散寒降浊法 适于寒邪犯胃,胃失和降所致“卧不安”者。胃疾久而多虚,虚而寒侵,脾胃虚寒,健运失司,腐熟失职。症见胃痛暴作,痛势剧烈,脘腹得温则痛减,遇寒则痛增,失眠,口干不渴,喜热饮,苔薄白,脉弦紧,此为实证。治当温中散寒降逆,方选《证治准绳》之正气天香散化裁,可酌加良姜、吴茱萸等温中散寒之品以增强疗效。若肝寒犯胃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致胃脘疼痛,失眠,恶心,干呕吐涎沫,下利,头痛,舌淡苔白,脉紧等症。治宜温中散寒止痛,和胃降逆,方选吴茱萸汤化裁为治。 清利降浊法 适宜中焦湿热中阻致胃失和降而“卧不安”者。湿热证为病甚广,无论外感内伤,均与湿热有密切的联系。近年来,湿热证作为一种临床常见的严重危害人类生活质量的慢性进行性病变过程,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湿热分属阴阳水火是矛盾的统一。湿为阴邪,热为阳邪,湿热为病广泛,累及脏腑之中尤以脾胃为甚。以失眠胸闷、烦热不渴为主症,兼见头重昏蒙如裹,体困乏力,胸闷不饥,脘腹痞胀,面色淡黄,纳呆呕恶,大便黏滞不爽,二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濡数等症。治宜清热利湿,降浊和胃。方选三仁汤化裁或甘露消毒丹加减,随湿与热轻重程度选加清热利湿之品。 辛开苦降法 适于胃病日久寒热虚实夹杂而致“卧不安”者。脾胃系疾病,病因病机大都寒热夹杂,虚实兼有,单纯用温、清、消、补等法难以奏效,所用治法复杂,皆以寒热并用,辛开苦降为原则。此法最早可追溯至医圣张仲景《伤寒论》中泻心汤证,朱丹溪的左金丸、王孟英的连朴饮等,均是对辛开苦降法的补充和发挥。至清代名医叶天士首次提出“辛开苦降”法。临床症见失眠,胃脘疼痛,痞满,呕吐或呃逆,心下支结,纳差,反酸,便溏等,舌红苔黄腻,脉弦数者。治宜辛开苦降法,升清降浊。方选《伤寒论》之半夏泻心汤化裁。 总之,“胃不和”之因种种,不外气虚、气郁、寒凝、痰阻、食积、湿滞、血瘀、阳虚、阴虚等。临床所见失眠属于脾胃系疾患引发者并非绝对,往往表现常寒热兼杂虚实错杂,决非单一表现形式。医者需审病求因,辨证论治,若在提笔处方之际,灵活运用上述“十法”以和胃为治,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呼兴华 李玲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赵奕淇 陕西中医药大学)
12:记忆力持续下降,加速身体衰老:长期失眠或反复发生失眠会使神经中枢的正常功能发生紊乱,造成神经衰弱而引起健忘症。失眠会使人的决策判断能力降低,记忆力下降,涉及灵活性、创造性思维、预测和语言连贯的大脑功能均受损。
13:影响内分泌,破坏人体免疫力:长期睡眠不足影响人体内分泌和许多生物代谢过程,导致脂肪和糖代谢紊乱、大脑皮质功能紊乱及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可能引发静息状态下动脉收缩压或舒张压增高,进而导致高血压。失眠还破坏人体免疫力,导致糖尿病、肥胖、中风、心脏病等疾病。 |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