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进补益肝肾治更年期足跟痛医案解析

(2022-12-09 03:33:08)

摘自2022-12-8中国中医药报
吴力强 江苏省太仓市中医医院
足跟痛,又称“脚跟颓”,是指以足跟一侧或两侧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多种疾病的总称,多由足跟的骨质、关节、滑囊、筋膜等处病变所引起。本病归属于中医学“痹证”范畴,与肝肾亏虚、外伤劳损、风寒湿邪气乘虚而入等密切相关。
近期,笔者跟随南京中医药大学杨进教授抄方学习,见其诊治了一位更年期足跟痛患者,在辨证分析、选方用药等方面均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故与诸同道分享。
患者陆某,女,48岁,2022年8月7日初诊。主诉:足跟痛2周。患者近半月来感觉双足根部疼痛隐隐,行走时尤甚,影响正常生活,遂来求诊。平素时有燥热汗出,焦虑不安,双目干涩,胃纳尚可,大便欠畅,夜寐安,经量偏少,无痛经,末次月经来潮时间为2022年7月20日,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既往有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偏头痛、贫血及失眠等病史。
辨证:肝肾亏虚。
治则:补益肝肾。
处方:生地18g,山萸肉9g,牡丹皮6g,炒山药12g,炒知母10g,黄柏8g,仙灵脾10g,鹿衔草18g,仙茅9g,当归12g,炒白芍18g,女贞子15g,墨旱莲15g,桑葚15g,沙苑子10g,枸杞子12g,泽兰15g。14剂,每日1剂,水煎温服。
9月4日二诊:患者服药后足跟痛未作,眼睛干涩亦明显改善,月经未至,头痛时作,痛无定处,舌脉如前,前法继进。上方去炒山药、女贞子、墨旱莲、桑葚、枸杞子,加川芎20g、炒延胡10g、炒柴胡6g、炒枳实10g、瘪桃干20g。14剂,每日1剂,水煎温服。
2022年11月底回访,患者反馈足跟痛未再发作。
按 本案患者正处于更年期,这个阶段由于雌激素水平减少,女性卵巢的内分泌功能逐渐衰退,容易出现烘热汗出、烦躁易怒、失眠健忘、腰膝酸软、足跟痛等一系列症状,称之为“绝经前后诸证”。杨进认为,“肝藏血、肾藏精”,肝肾亏虚是这一阶段的核心病机。而经后初期,血海空虚,骨髓愈加失于濡养,更容易出现足跟痛。《正骨心法要旨》曰:“筋骨间作痛者,肝肾之气伤也。”所以,病位在肝肾,辨证为肝肾亏虚。
治疗方面,女子以肝为先天,初诊时正处于经后中期,涵养血海、促进血海充盈是治疗的关键,故以当归、芍药、女贞子、墨旱莲、桑葚养血柔肝,护养冲任。肝肾在生理病理上相互联系,取生地、山萸肉、山药、枸杞培补先天,滋水涵木。阴虚则阳浮,配以黄柏、知母苦寒沉降,泻火坚阴。善补阴者,当于阳中求阴,佐以仙茅、仙灵脾平补阴阳。血不足则有瘀滞,取泽兰、鹿衔草,前者走血分,入肝经,利关节,破瘀消肿,行而不峻;后者祛风止痛,补虚益肾,标本兼顾,两药在功效上与本案病机相合。故综合四物汤、二至丸、知柏地黄丸和二仙汤进行化裁,重在补益肝肾,辅以宣痹通络。二诊时,足跟痛缓解,存在心肝气郁证候,养阴药酌情删减,加以理气解郁之品。
杨进还指出,在《叶氏医案存真•卷一》中也有一治疗足跟痛的医案与本案相似,曰:“形弱脉小,腰痹酸软,足跟痛,是下元精血暗亏,未老先衰,方致痿痹。温阳宜柔,勿以桂、附刚愎。”从中可以看出,在肝肾亏虚的病机下遣方用药,注重补阴的同时,常配以少量温阳药以达阳中求阴之效,但宜选用如仙茅、仙灵脾等柔药,勿参入附子、肉桂等刚药。诸多细节之处,尤应多加留意。
治疗足跟痛外用方
摘自2023-4-21中国中医药报
足跟痛也叫跟痛症,起病缓慢,多为一侧发病,主要症状为足跟部的局部疼痛及明显压痛,有时局部红肿;多数患者早起站立时疼痛较重,行走片刻后稍好,但行走过久,疼痛复又加重。该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尤以老年妇女发病者居多。临床发现,足跟痛是由跟骨结节部的前缘骨刺赘生、足脂肪纤维垫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减退、扁平足、急性滑囊炎、跟骨类风湿等病变引起,有些外用验方可取得良效。
方一 取祁艾60克,乌梅10克,放入水中煎出药汁,倒入浴足盆内;再将烧砖烧红放入药液盆内,患足放于蒸汽上熏蒸(要注意预防烫伤)。待药冷至温度适当后,将患足跟底部放于砖块上乘热下压数分钟。每日l~2次,连续7~10天为1个疗程。药液可以反复使用。
方二 取苏木、透骨草、红花、七叶一枝花各30克,加水适量,煎出的汤汁加适量食醋,泡洗患处。
方三 取鲜苍耳叶适量,捣烂敷患处,外用塑料薄膜覆盖,胶布固定,干后换药,不拘次数。如有起泡,可按烫伤处理,愈后再继续使用。一般5~6天见效。 (王荣华)

足跟痛又议

 (2018-06-10 04:44:06)[编辑][删除]

足跟痛的中医辨治


寒湿型:多因感受风寒外邪,或涉水踏路,或居住湿地,足跟疼痛,则至肿胀,下肢沉重,畏寒肢冷,得温痛减,伴乏力,全身酸痛。舌淡白,脉弦紧。药用黄芪30克,续断20克,薏苡仁30克,羌活10克,独活12克,伸筋草24克,木瓜12克,防己12克,鸡血藤30克,苍术10克,茯苓15克,桂枝20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虚损型:年老体弱之人多见足跟疼痛,不敢着地,病程久,行动无力,劳则加重,伴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面色无华。舌质淡,脉弦细。药用鸡血藤30克,山药30克,伸筋草24克,熟地黄18克,牛膝30克,何首乌10克,桑寄生15克,杜仲10克,肉苁蓉10克,山萸肉10克,白芍10克,当归10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损伤型:有外伤史或或奔走跳跃史,痛点以跟腱抵止点的跟骨结节附近为著,呈牵扯样疼痛或刺痛,局部可见肿胀、压痛或跛行。舌暗,苔薄白,脉弦紧。药用牛膝30克,赤芍12克,薏苡仁30克,苏木10克,木瓜10克,当归15克,秦艽10克,桃仁10克,土元6克,红花6克,制乳没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骨刺型:足跟疼痛,多为钝痛或针刺样疼痛,受寒或劳累后加重,不能久行、久立,甚至行走困难。舌淡,苔薄白,脉沉紧。药用牛膝10克,鹿衔草30克,淫羊藿20克,当归10克,鸡血藤30克,肉苁蓉10克,茜草12克,威灵仙10克,熟地黄15克,红花6克,补骨脂10克,骨碎补12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韦良渠)

验方13首

足跟痛是因跟骨足底面所附着的肌肉、韧带随力量不均衡,使骨膜受到牵拉而引起的骨科疾病,现代医学称“跟骨骨膜炎”,又称“跟骨骨刺”。治宜宜肝健脾疏通经络,祛寒以除湿,和血以止痛。

1:处方:牛膝、木瓜、透骨草、嫩桑枝、威灵仙、海藻、昆布各20克,紫苏叶、制川草、草乌各15克,米醋200毫升。

用法:加水3000毫升,浓煎取液1500毫升,加入米醋,趁热先熏洗患处,日洗2次,每次30分钟,10天为一疗程。

疗效:熨洗一疗程,疼痛消失而愈。

2:治足跟痛

处方:吴茱萸、五味子各10克。

用法:药研细末,置患足鞋垫后跟处铺平,上盖两层软布,穿着行走,日换药1次。

疗效:用药5天见效,有效率100%。

3:治跟骨骨刺

内服处方:熟地25克,牛膝、木瓜、杜仲、归尾各9克,汉防己、炙甘草各6克,肉桂3克。

服法:水煎,日1剂,服2次。

外洗处方:皂角60克,人发16克。

用法:药用水煎,去渣取液,浸泡患处,日2次。浸后用三棱针在患足后跟正中线,红白肉际处扎针2.6-3.3厘米深,捻转留针30分钟,日1次。

疗效:内外兼治3-5天,有效率100%

4、甘草芍药方《伤寒论》:甘草芍药各12克。内服。

5、奇方速治脚跟痛(跟骨骨刺)(引自国医圣轩博客)

足少阴肾经脉入跟中,肾虚精怯,经脉失养,加之湿盛气虚,气血失于周流,寒湿痹阻,不通则痛。拟补阳还五合附桂八味,当归四逆加吴茱萸汤合方化裁,下病治上,益气温经,活血通络:

内服方:

生芪120克,当归、附子各30克,九地45克,油桂、川牛膝、木瓜、乳没、通草、细辛、防己、泽泄各10克,吴茱萸(洗)、茯苓各15克,白芍30克,炙(zhi)草15克,化铁丸(槠实子、威灵仙)20克,“炮甲珠6克,象牙屑4克”(研粉热黄酒送下),鲜生姜10片,枣10枚,五剂。

外洗方:

防风、苦参、红花、甘草、透骨草各30克,水1500毫升,煎汁1000毫升,入白酒0.5公斤,微沸,趁热搓洗,浸泡双足。

上法,内外兼治,一日痛缓,二日后可走路,五日后盲目症状消逝。古方化铁丸,软坚散结之力甚强,兼补肝肾;炮甲珠通络,象牙屑善消骨刺。

按:余用此法加减经治各类骨增生病约300余例,效果甚好。只因跟踪方便,难以准确统计。肾主骨,治肾为本。肾四味、骨碎补,培元固本散,善后服之,可以治根。屡用屡效。

5、治疗脚跟痛组方:威灵仙、透骨草、独活各三十克,鸡血藤六十克,玄胡、白芍、川牛膝、乳香、没药各二十克,芒硝(另包)五十克,食醋二百五十毫升。

用法:将前九味药物放锅内,加冷水三千毫升左右,浸泡一小时,煎沸约半小时,然后过滤取汁,倒入盆内,加入芒硝、食醋搅匀。先

用热气熏蒸,待水温不烫时,将患足浸入盆内。若水温下降可再加温。每次熏洗一小时左右。每日两次。每剂药可连用两天。每次熏洗前需

将药液加热。

6、脚跟疼痛。中药熏洗方法简单,易掌握,同时药费便宜。药方组成如下:刘寄奴、海桐皮、苏木、白芷、生大黄、姜黄、羌活、透骨草、赤芍各20克,加水煮沸15分钟。先用蒸气熏,待水温不烫时,双足浸洗30分钟,每日1~2次,第2天药液加热后仍可以用。7~10天为1疗程。脚跟疼痛中药熏洗效果好而且还可以促进局部受损组织的修复,治疗后不易复发。摘自《家庭中医药》2009年第04期作者:秦红松

7、五川灵仙汤(不可内服,只可用于泡脚)

药物组成:川芎20克,川乌20克,川牛膝30克,川断30克,川椒20克,威灵仙30克,木瓜20克,透骨草30克,鸡血藤30克,元胡20克,乳香20克,没药20克,芒硝(另包)50克,食醋250毫升。

方解:方中川乌、川椒、威灵仙、透骨草、鸡血藤祛风散寒,通经活络;元胡、川芎、乳香、没药活血散瘀,行气舒筋;木瓜、川断、川牛膝补肝肾,强筋骨;芒硝软坚散结,消肿止痛;食醋含醋离子,有较强的渗透作用,可助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之力。诸药水煎熏洗,药物作用于局部,渗透肌肤,直达病所,促进气血流通,改善局部血液运行,软化骨刺,促进炎症吸收,从而使症状缓解或消除。

用法:将前12味药加冷水3000毫升,浸泡12小时,煮沸30~40分钟,倒入盆内,加芒硝、食醋搅匀。先用热气熏蒸患处,待水温不烫时浸洗患足。水温下降时可再加热,每次熏洗时间不少于1小时,早晚各1次。1剂药可用两天。

8、足跟痛消散

药物组成:A、桃仁、红花、牛膝、木瓜、制川乌、制草乌、威灵仙、细辛、白芷、伸筋草(熏洗)B、威灵仙、急性子(透骨草)、生乳香、罂粟壳。(外敷)

功能主治:各种原因引发的足跟痛、足跟骨刺引发的各种酸麻肿痛不适。

用法用量:

一、将A号半瓶放入沸水中熏足,至水温可将足入水,然后泡足20分钟擦干。二、取B药粉适量与醋混合,置于容器中加热,5分钟后取出,摊于敷料上3-5毫米厚(敷料可选用纱布、保鲜膜),敷于患处30-40分钟后取下,晾干后,洗净。三、每日一剂6天为一疗程。

方解:所谓足跟痛属于中医“痹症”范畴,多为风、寒、湿等外邪入侵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据此症的特点,足跟痛消散运用辛散温通、舒筋活络、活血止痛的伸筋草、红花、制草乌、制川乌、威灵仙、细辛、白芷组成。威灵仙辛咸温,辛能走散,咸能软坚,文能通络,《药品化义》:“因其力猛,亦能软骨”。乳香调气活血,定痛,追毒,《纲目》:“消痈疽诸毒,托里护心,活血定痛,伸筋”。两方经本研究所发掘、研究以及实践针对足跟痛、跟痛症、足跟骨刺有显著之功效。

临床应用:足跟痛消散适合足跟疼痛、跟骨刺、脚底部酸胀或针刺样疼痛,步履困难。

9、偏方治疗

滋阴活血汤

【组成方法】熟地、鸡血藤各30克,肉苁蓉20克牛膝、白芍、黄芪各15克,黑杜仲、当归各12克,淫羊藿、红花、干姜各9克,木香3克。每日1剂,水煎服。

【功效应用】滋阴补肾,活血祛痛。治疗足跟痛。

【方剂来源】《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补阴汤

【组成用法】熟首乌60克熟地黄30克西杞子15克知母10克黄柏10克怀牛膝15克水煎服。

【功效应用】养阴补肾,壮筋骨。治疗肝肾阴虚型的足跟痛,腰膝酸软。

【方剂来源】《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透骨外洗方

【组成用法】透骨草、寻骨草、老鹤草各30克,黄蒿20克,独活15克,乳香、没药、血蝎各10克。水煎洗足。每日2次,每次10~15分钟,7~10天为1疗程。

【功效应用】活血通络,搜骨止痛。治疗各型跟骨骨刺。

【方剂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二乌摩擦方

【组成用法】川乌、草乌、威灵仙、樟脑、桃仁各30克,独活30克,红花、当归、生大黄、细辛各20克,白芥子50克。研末,以醋调敷,摊纱布上,以患足足跟踩踏。每次10分钟,每日数次,1个月为1疗程。

【功效应用】祛寒化湿,活血止痛。治疗各型跟骨骨刺。

【方剂来源】《常见病简易疗法手册》

10、 内服外乱及灵的手法按摩、反骨理筋等收到立竿见影的结果。内服方组成:熟地15克,补骨脂15克,当归15克,丹参15克,川断12克,白芍15克,黄芪20克,川芎12克,三七粉6克(冲服),独活12克,威灵仙12克,牛膝12克。

附外用洗方:生川乌、生草乌、川芎、三棱、乳喷鼻、没药、牛膝各15克,制马钱女2克,细辛12克。

功能:补肾通络,温经散寒,壮骨柔筋。

11、骨质增生丸

组成:熟地黄2两,鸡血藤1两5钱,骨碎补1两5钱,肉苁蓉1两,鹿衔草1两,淫羊藿1两,莱菔子5钱。

出处:《外伤科学》。

功效:养血,舒筋,壮骨。

主治:肥大性脊椎炎,颈椎病,关节间游离体,骨刺,足跟痛,以及筋骨受伤后未能很好修复,而致经常性痠痛者。

用法用量:每服1-2丸,日2-3次。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3钱。

12、清热固经汤

组成:炙龟板8钱(研粗末,先煎),牡蛎粉5钱(包煎),清阿胶5钱(陈酒炖冲),大生地5钱,地骨皮5钱,焦山栀3钱,生黄芩3钱,地榆片5钱,陈棕炭3钱,生藕节5钱,生甘草8分。

出处:《简明中医妇科学》。

主治:虚热证兼肾阴虚,崩漏量多,色殷红,每日到黄昏更多,有时颧赤,身体瘦弱,皮肤干枯,头眩耳鸣或耳聋,咽喉干燥或干痛,口舌碎痛,牙齿动摇或牙龈痛,或午后潮热,或骨热酸痛,掌心灼热,心悸心烦,夜寐不安,腰膝酸软,足跟痛,夜有梦交,或兼白淫,大便干燥,小溲黄涩,舌质红有裂绞,舌苔花剥,脉象虚数,尺脉虚大。

用法用量:水煎,分2次,食远温服。

13、加减四物汤

组成:生地、白芍、归尾、白术、苍术、黄芩、黄柏、陈皮、牛膝、甘草梢。

出处:《医学集成》卷三。

1.白芷10克,白术10克,防风10克。取棉布一块,将上药包起,方清水浸泡10分钟,另取砖头一块,在砖头平面上出一凹窝,放炉火中烧红,离开火源后向砖的凹窝内倒食醋二两,在把药袋放在醋砖上,随即将患侧足底部踏在药袋上约20分钟即可。每日一剂,连用3~5剂,疼痛即除。此法疗程短,快效,无痛,简便易行。

  2.取川芎15克,生草乌5克。研成极细末,装入同足跟大小的袋内,厚度约0.3~0.5厘米,将药袋垫在患足鞋跟,洒上少许酒精保持湿度,药粉可5~7天更换一次。疼痛消失后,在巩固治疗一周。

 治宜宜肝健脾,疏通经络,祛寒以除湿,和血以止痛。


1:处方:吴茱萸、五味子各10克

用法:药研细末,置患足鞋垫后跟处铺平,上盖两层软布,穿着行走,日换药1次
生白芍120克、生甘草30克,加水1500毫升,煎至500毫升,滤取药液内服。然后将药渣倒入盆内,加入开水3000毫升,搅拌后,熏蒸患足,待水温适宜时再泡洗患足至水凉。每日1次(用药1剂)。


介绍几则成功治疗“脚跟痛”的秘方:

1)取乌梅200克,加水浓煮30分钟,去梅,加白醋100克。待温度适宜,泡脚。

2)用肥猪肉,酒适量。肥猪肉切片,蘸热酒敷患处。

3)取复枯草50克、食醋1000毫升。浸泡2--4小时,然后煮沸15分钟,水汁备用,待稍温后浸泡患处20分钟,先熏后洗,1日2--3次,1剂可用2日。

4)用威灵仙5--10克(捣碎)、陈醋适量。调成膏状,备用。先将患足浸泡热水中5--10分钟,擦干后将药膏敷于足跟,外用布绷带包扎。晚上休息时,可将患足放在热水袋上热敷。每2天换药1次。

5)取五味子12克、乳香12克、牛膝20克、白酒适量。前三味共研细未,调拌白酒,外敷贴患处。

6)用白芍药30克、怀牛膝15克、甘草10克、元茴3粒、白酒及醋各30--50毫升。前3味水煎取汁,分2次温服,药渣加元茴再煎,沸1--2分钟后加入白酒及醋,趁热熏洗患处,每日1剂,7日为1疗程。一般1--2个疗程即愈 。

本文来自:中医五绝网(http://www.wujue.com),详细请参考:http://www.wujue.com/zyzy/zylc/yanfang/201204/50108.html

针刺治疗足跟痛
摘自2023-12-11中国中医药报
蔡晓刚 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中医医院
足跟痛属中医学“痹症”范畴,在《黄帝内经》中被称为“踵痛”,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指出:“脚根颓者脚跟忽痛,不得着也,世俗呼为脚根颓(足跟痛)。”中医学认为足少阴肾经起于足下趾,斜行足心,至内踝后,下入足跟。具有交通一身阴阳之气和调节肌肉运动功能的阴阳跷脉也发源起于足跟。人到中年,肾阴、肾阳虚损,易招寒湿之邪乘虚外侵,凝滞于足部而发病;或慢性劳损致阴阳跷脉气血运行受阻,以致筋骨肌肉失养而发病。
治疗:取太溪穴、大陵穴。患者取舒适仰卧位,常规消毒后取3枚一寸针灸针以15度角由健侧大陵穴进针,针尖分别向食指、中指、小指方向刺入,施以缓慢提插捻转手法。一寸针灸针直刺患侧太溪穴,施以缓慢提插手法,以患者觉有触电感瞬间向足心(小趾)放散、医者可见患者患肢(足)抖动为度。若为双侧疼痛,应同时取双侧穴位。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按 人体经络系统“阴阳相贯,如环无端”“上下相连,左右贯通”。足跟与掌跟形态相像、功能类同,选择位于健侧掌根的大陵穴符合“象思维”腕踝相应取穴,施以合谷刺法,可通过调动脊髓、脑干网状结构、丘脑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及大脑皮质4种途径达到使患者觉患足跟部温热、舒服、疼痛即刻消失的效果。依据“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灵枢•经脉》)取肾经之输穴、原穴。太溪穴为肾气聚会之处,刺之即可填精益髓、补肾强骨,又能疏通经络、调理气血,与大陵穴远近协作、标本同治,迅速取得患者满意疗效。

中医帮你解决足跟痛
摘自2023-12-29中国中医药报
李武强 河南省三门峡武强中医院
俗话说,人老先老腿。足跟痛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许多人认为这不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实则不然,因为足跟足底是人体负重的关键部位,足跟疼痛会给患者带来明显的不适和活动不便。
足跟痛的病因和表现
同样是足跟疼痛,但发病的原因却不尽相同。
跟骨骨刺比较常见,就是发生在足跟底部的骨质增生。从X线片上注意观察,就会发现这些增生的骨赘基本上都是从足跟跟骨的底部偏前的位置向前方生长,而这个位置正是跖腱膜在跟骨的附着点。
跖腱膜从足跟底部的前方延续至足前掌的跖趾关节处,形成了足纵弓的弓弦部分。在我们行走、跑跳的过程中,跖腱膜反复受到牵拉,尤其是跟骨附着点处承受的牵拉应力最大,甚至有时候还会造成损伤,久而久之,就会形成牵拉性的骨赘。而骨赘形成后,与周围的其他软组织无法相互适应,因刺激造成疼痛。
跖腱膜的损伤和炎症会直接造成部分患者感到疼痛。也有因跟骨内压较高而出现的疼痛,以及因跟骨下滑囊炎造成的疼痛。
以上是发生在足跟底部的疼痛,大多属于中老年人退化性疾病。另外,还有发生在跟骨后方的疼痛,主要的病因包括跟腱炎、跟骨粗隆骨骺炎、跟骨后滑囊炎。这些情况,主要发病人群为青少年,常因运动损伤导致。
足跟底部的跟痛症,根据症状我们可以自行做出一些初步诊断。早晨下地疼痛较为严重,活动后可以缓解的,大多是骨质增生。越走越痛的,则有可能是跖腱膜损伤或跖腱膜炎。受力后疼痛加重,局部肿胀、压痛明显的,考虑跟骨下滑囊炎。足跟部胀痛、跳痛,不负重疼痛,甚至夜间疼痛影响睡眠的,要考虑跟骨内高压症。在辅助检查方面,跟骨骨刺通过普通X线片可以发现,滑囊炎和跖腱膜炎通过B超可以诊断,跟骨内高压症则需要磁共振检查来发现造成高压的骨水肿表现。
中医认为,足跟疼痛的病因主要包括肝肾亏虚、肾阳不足、肾阴不足、中气下陷、瘀血阻络几种类型。
以上证型具有不同的表现,可以帮助我们做出判断。肝肾亏虚会伴有腰膝酸软无力,视物昏花;肾阳虚则比较怕冷,精神萎靡不振;肾阴虚则睡眠不佳,甚或手心足心发热,心烦;中气下陷则倦怠乏力,稍作剧烈活动就会上气不接下气,常常打呵欠;瘀血阻络则疼痛较为剧烈,刺痛较为明显。
足跟痛的治疗
足跟痛的治疗包括中医的整体调理和局部治疗。
整体调理 辨证为肝肾亏虚的可以服用健步虎潜丸,肾阳虚的服用右归丸或桂附地黄丸,肾阴虚的服用六味地黄丸或左归丸,中气不足的服用补中益气丸,瘀血阻络的服用木瓜丸。当然,请中医望舌把脉,辨证施治,调理效果更好。
局部治疗 可以采用小针刀、银质针等中医疗法,也可以采用冲击波治疗或注射疗法。采用注射疗法时常会用到类固醇激素,应避免反复大剂量使用,预防肌腱断裂的发生。
足跟痛的自我治疗
这里介绍主要是一些应用在局部,简便易行的方法。
穴位按揉 常用的穴位包括内踝尖上方四横指的三阴交穴,内踝尖和足跟之间的照海穴,足弓最高处的然谷穴,足前掌凹陷处的涌泉穴。盘腿而坐,每个穴位按揉3~5分钟即可。
足底按摩 拿一根鸡蛋粗细的圆木棒,把其放在足下,前后反复滚动,每天一次,15分钟左右。
药物外用 中药川芎打粉,装入小布袋垫于足下,或缝在鞋垫的足跟部位,每周更换一次。
中药外洗 晒干后的凤仙草全草熬水泡洗,或凤眼草熬水泡洗,效果都比较好。这两味中药非常常见,凤仙草是指甲草,凤眼草是臭椿的果实。

跟痛症验方

 (2021-09-24 17:21:11)[编辑][删除]


   【跟痛症】俗称【足跟痛】,指跟骨结节周围由慢性劳损所引起的疼痛,常伴有跟骨结节部骨刺。多发生于中老年人。自1998年以来,笔者应用三粒散外用治疗跟痛症48例,方法简单,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本组48例,年龄42~81岁,平均62岁;其中男性12例,女性36例。左足l8例,右足20例,双足10例。有明显外伤史者21例

    【治疗方法】

    【药物组成】:三粒散由吴茱萸、五味子、花椒3味中药组成。

    【具体方法】:取吴茱萸、五味子、花椒各lOg(此为单足跟痛的药量,如双足跟痛的药量需加倍),共捣成粗末,平摊于洗净的鞋垫之足跟部位,以致密布料覆盖,周边缝严。将鞋垫置于质地柔软的鞋内,穿着行走。7天更换鞋垫1次。一般1次见效,2~3次即可痊愈

    【方解】吴茱萸:为芸香科植物。性热,味辛、苦。功效:散寒止痛、镇痛、升高体温。

    五味子: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的果实。性温,酸、甘。功效:敛肺滋肾,生津敛汗,固精止泻

    花椒:为芸香科植物。性味辛、温,果含挥发油、淄醇、不饱和有机酸,有温暖强壮作用。花椒香气浓,味麻辣而持久,气味芳香,能使血管扩张。

   【治疗结果】疗效评价:治愈:无自觉症状。好转:自觉症状减轻,休息后疼痛缓解。无效:自觉症状无明显改善,或短期内症状复发。

    结果:治愈32例,好转1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8%。

    【体会】三粒散具有消肿、散结、散寒止痛、益肾壮骨作用。三粒散外用治疗中老年人跟痛症可促进病变组织的修复,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加营养物质的供给,使炎性物质及代谢产物被转运,疼痛消失,功能恢复。本疗法操作简单,安全方便,疗效可靠,不易复发

跟腱炎偏方

 (2017-05-30 10:08:04)[编辑][删除]
偏方一:取五味子12克、乳香12克、牛膝20克、白酒适量。前三味共研细未,调拌白酒,外敷贴患处。                                                                                                         偏方二:取乌梅200克,加水浓煮30分钟,去梅,加白醋100克。待温度适宜,泡脚。           偏方三:用白芍药30克、怀牛膝15克、甘草10克、元茴3粒、白酒及醋各30--50毫升。前3味水煎取汁,分2次温服,药渣加元茴再煎,沸1--2分钟后加入白酒及醋,趁热熏洗患处,每日1剂,7日为1疗程。                                                                                                   偏方四:泡脚取复枯草50克、食醋1000毫升。浸泡2--4小时,然后煮沸15分钟,水汁备用,待稍温后浸泡患处20分钟,先熏后洗,1日2--3次,1剂可用2日。                                        偏方五:敷脚用威灵仙5--10克(捣碎)、陈醋适量。调成膏状,备用。先将患足浸泡热水中10分钟,擦干后将药膏敷于足跟后,热敷。每2天换药1次。

白矾食醋液治腰椎骨质增生

 (2019-02-23 04:18:35)[编辑][删除]


  腰椎骨质增生又称骨刺、骨赘,是一种退蜕变后稳定骨关节的代偿结构,由于中老年人的关节长期磨损受累,成为慢性损伤,导致骨刺形成,骨刺刺激或压迫周围组织、神经,影响局部血液循环,使局部充血、水肿、黏连,产生无菌性炎症,炎症产物又刺激骨刺的生长,形成恶性病理循环,表现为功能障碍等。本病多由风寒湿三邪杂至,壅闭经络,侵袭骨脉所致。

  采用白矾食醋液外敷治疗骨质增生,方法简便,疗效满意,具体做法是如下。

  处方:白矾250g,食醋2000mL。将白矾、食醋一同放入沙锅中,用文火煎煮至化,取药液,待药液温度适宜时,用毛巾浸入药液,外敷患处,每日2次,每次25~30分钟,连续敷15日为1个疗程,注意敷时避免烫伤皮肤。

  方中白矾味酸、性寒、收涩,能消痰、燥湿、解毒;食醋味酸苦,性温,散瘀血、消痈肿、强筋,两药合用,能温中散寒、回阳通脉。外敷浸透肌肤能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消除炎症,从而中断了骨刺的病理循环,达到痊愈。

  需要注意的是,少数患者使用过程中,因局部外敷温度高,引起皮肤过敏反应,停药后即可自动消失。(胡佑志 四川省彭州市通济镇姚家村卫生所)

【处方】:熟地20g 威灵仙30g 千年健30g 透骨草30g 沙姜30g 乌梅30g 地风20g 鸡血藤20g 地骨皮20g 怀牛膝20g桃仁15g 红花10g 荆芥10g 防风10g 老陈醋3kg同煎。

   【用法】先熏后洗患处(禁内服),1次/日,1小时/次。每付药可用6次。此方多一付愈病,不愈可加用一付。

   此方对膝关节骨质增生亦有良效…。

洪秀珍运用完带汤经验

 (2022-12-08 08:20:07)[编辑][删除]


时间:2021-01-05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雷辉

完带汤,《傅青主女科》方,由土炒白术一两,炒山药一两,人参二钱,酒炒白芍五钱,酒炒车前子三钱,制苍术三钱,甘草一钱,陈皮五分,黑芥穗五分,柴胡六分组成(注:一两约合今30克,一钱约合今3克,一分约合今0.3克)。主治妇人带下病。后世医家多以本方作为妇人带下病主方,无论寒热虚实,均可加减运用。若带下清稀偏寒者,可加鹿角霜、巴戟天、仙茅、仙灵脾等以温固;若带下量大者,加白果、海螵蛸、芡实、金樱子等以收涩;若色黄偏热者,加土茯苓、金刚藤、黄柏、苦参等以清利湿热。

洪秀珍,女,陕西洛南人,师承于商洛郭氏经方流派第四代传人郭池,从医近40年,临床经验丰富,治疗效果显著,深受广大患者推崇。笔者有幸随其临证学习,获益良多,见其将完带汤加味治疗内、妇、皮肤、男科等多种疾病,遂留意收集其所治验案,加以总结分析。

带下病黄褐斑

李某,女,32岁,职员。2019年1月23日初诊,主诉带下色淡黄量多3月余,伴经前少腹胀痛,经来淋漓难尽,腰痛,手足逆冷,夜寐梦多,观其面色萎黄,两颊黄褐斑散发,舌暗苔白,脉细缓。诊断:带下病,证属肝郁脾虚,浊湿下注;治宜健脾祛湿,疏肝行气,方选完带汤加味。

处方:党参10克,炒白术10克,甘草6克,陈皮6克,苍术10克,山药15克,车前子10克,柴胡10克,白芍10克,荆芥6克,鹿角霜10克,海螵蛸15克。14剂,颗粒剂,日两次,开水冲服。

2月23日复诊,诉上症略缓,带下量减,但两颊色斑未淡,于上方去海螵蛸,加玫瑰花10克、白芷10克。14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温服。

3月13日复诊诉,经前腹痛减轻,手足逆冷亦有改善,舌脉同前,于上方去玫瑰花、白芷,加牡蛎15克、肉桂5克、牛膝10克、防风10克。14剂,煎服法同上。

后以完带汤增损2月,带下止,面色红润有光泽,经来通畅。

按:黄带一证,《诸病源候论》谓:“脾脏之色黄,带下黄者,是脾脏虚损,故带下而挟黄色。”验于病家,面色萎黄,带下色淡而量大,当属脾虚无疑。脾气虚而不能荣温四末,故见四肢逆冷。宋代医家陈素庵云:“经欲来而腹痛者,气滞也。”经前腹痛,经来淋漓难尽,知其气滞已成,复挟气虚。辨证属肝郁脾虚、浊湿下注,法宜补脾化湿,疏肝行气。方选完带汤加味,略加鹿角霜、海螵蛸以温摄(涩)之。复诊加减,主要着力于气滞血瘀,故加玫瑰花、白芷之类以疏散之。

痤疮

王某,女,19岁,学生,2019年2月27日初诊,主诉颜面痤疮散发一年余,伴颜面皮肤油腻,经前腹痛,经行则色黯量大,醒后时有汗出,纳减,夜休差,小便频,大便正常。脉细弦。诊断:粉刺;证型:脾虚肝郁,湿热蕴结;治宜健脾疏肝,清热化湿。处以丹栀逍遥散加味14剂,药后觉痛经缓,痤疮略消而变化不显,遂更方为完带汤加味。

处方:党参10克,炒白术10克,甘草6克,陈皮6克,苍术10克,山药15克,车前子10克(布包),柴胡10克,白芍10克,荆芥6克,白芷10克,刺蒺藜10克,连翘12克,苡米15克,防风10克。

后续以完带汤为主。增损月余而痤疮基本消退。

按:本案辨证属脾虚肝郁,湿热蕴结。故首以丹栀逍遥散解郁行气,清热凉血;气行热解,故经来痛减而痤疮略消。然因其脾气素虚,不宜攻伐太过,故更方为完带汤,稍加疏风、清热、化湿之品,以扫余邪。脾气健而湿热清,则肝气不得复郁、湿热不得胶结,气血通利而脉络和畅,故痤疮自消而经来不痛。

阴痒

王某,女,45岁,家务。2019年11月20日来诊,间断阴道瘙痒3年,加重1周,伴腰痛,月经量偏少,挟血块,色淡,经行约3天,双目干涩,口干,乏力,舌暗红苔薄白,脉细弱。诊断:阴痒;证属肝脾不和,湿热下注,治宜疏肝调脾,清利湿热,处以完带汤加味。

党参10克,炒白术10克,甘草6克,陈皮6克,苍术10克,山药15克,车前子10克(布包),柴胡10克,白芍10克,荆芥6克,防风10克,芡实10克,土茯苓15克,川萆薢10克,玫瑰花10克,金蝉花2克。

配合中成药定坤丹2盒,每次3.5克,日2次。14剂后,随访诉阴痒已止。

按:阴痒一证,《校注妇人良方》无论阴中闷痒、阴内痛痒,还是阴内痛痒,均责之于肝脾。《医宗金鉴·卷四十九·妇科心法要诀》云:“妇人阴痒,多因湿热生虫。”可见,前人论治阴痒,多从湿热论治,病位多责之肝脾。本案以阴痒日久,兼见乏力、目涩、腰痛等症,则知脾气亏虚、肝肾已伤,故以完带汤加清热利湿之品,以健脾疏肝,清热利湿,辅以定坤丹填补肝肾之亏。

阴囊潮湿

李某,男,35岁,干部。2019年1月28日初诊,主诉阴囊潮湿半年余,伴尿急,淋漓难尽,小便后会阴部作痛,饮食及睡眠尚可,二便可。舌红苔黄腻,脉弦细。诊断:囊汗。证属脾肾两虚,湿热下注;治宜补肾调脾,渗湿清热,处以知柏地黄汤加味14剂。

3月13日复诊诉,初服上药觉诸症均有缓解,续自购10剂,服后觉效不如前,反添大便溏稀一症,舌尖红苔白,脉弦滑。更方为完带汤加味。

处方:党参10克,炒白术10克,甘草6克,陈皮6克,苍术10克,山药15克,车前子10克(包),柴胡10克,白芍10克,荆芥6克,土茯苓15克,川萆薢15克。14剂,煎服法同上。

后以完带汤为基础方,加减半月而囊汗止。

按:阴囊潮湿一证,中医谓之囊汗。李东垣云:“丹田有热者,必尻臀冷,前阴间冷汗,两丸冷,是邪气乘其本而正气走于经脉中也。”此中论述囊汗虽系丹田伏火,但症见冷汗。沈金鳌谓:“有阴囊汗者,则为肾虚阳衰。”可见前人对于囊汗认识有冷热之别,有因虚因实之异,不可一概而论。

按:本案辨证属肾阴亏虚、肝经湿热,处以知柏地黄汤加萆薢、土茯苓等以滋肾阴、化湿热,初服见效,继服则乏效,且添腹泻一证,苔腻,知其脾胃素虚,复兼肝经湿热下注,故滋阴太过则胃呆而脾不健运。若再施以前法,则南辕北辙矣。须改弦更张,立健脾行气清热化湿法,选完带汤加减,则病续进而至瘳。

傅山制完带汤的立意是“带下具是湿证”。故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黄绳武在《傅青主女科评注》中评论完带汤说:“观其全方,重在一个湿字,其补、散、升、消,都是在为湿邪开路。”方中党参、白术、甘草、陈皮以健脾行气化湿,山药助参、术健脾,苍术、车前子助陈皮除湿,复以柴胡、白芍疏肝气、柔肝体,荆芥穗可升阳除湿。

本方用于带下病,不论寒热虚实,皆疗效可靠;用于痤疮,尤宜于寒热不甚偏重者,完带汤不似清上防风汤、丹栀逍遥散之辛散、燥烈、苦寒;用于阴痒属脾虚肝经湿热下注者,用之效灵;用于囊汗脾虚肝经湿热者,施之亦可取效。

笔者体会,完带汤的运用要点在于抓住肝与脾、湿与热,脾虚则生湿,肝郁则生火。

本方以脾虚湿盛,肝经湿热下注为主要病机,故凡见性情内敛,沉静懒动,颜面、四肢皮肤长疔生疮,前阴(妇人带证、男子囊汗等)瘙痒等属肝脾不调,湿热为患的均可加减运用。本方相对平调,对于寒热偏盛者,则可加减。如寒加鹿角霜、炮姜,寒甚者桂附亦可;风热盛者,加白蒺藜、连翘、防风、薄荷等;湿热盛,可加土茯苓、萆薢、薏米等;湿盛者,可加泽泻、茯苓等;脾气虚弱不能固涩者,可加芡实、莲子、白果等;气滞者,可少加枳壳、玫瑰花、合欢花等。加减之要在于权衡补脾不致壅,化湿不伤阴,行气不耗气,清热不伤脾,疏散不助热。(雷辉 陕西省商洛市中医医院)

何成瑶:身心同调“妇科圣手”

  (2022-12-09 03:37:02)[编辑][删除]

摘自2022-12-8中国中医药报
本报记者 林晓斐
何成瑶,1938年4月生,贵州水城人,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62年毕业于贵阳医学院(现贵州医科大学)医疗专业。从医60年,在治疗妇科经、带、胎、产、杂病方面疗效显著,提出“养精育胞”理论,创“温枢三焦、宁心坚肾”治法,尤擅不孕症和妇科肿瘤诊治,被百姓誉为“妇科圣手”。
“每个生命的诞生,都是一个奇迹。每当看到又有一个家庭在我的帮助下创造了这个奇迹,我都会很满足,很幸福。”这是享誉黔中大地,被誉为“妇科圣手”的国医大师何成瑶从医60年来始终秉持的初心。
对中医学的憧憬源自亲身实践
何成瑶出身书香门第,父亲是贵州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叔父是地质科学家,注重教育的家庭传统为何成瑶日后成为“奇迹的创造者”播下了种子。
在何成瑶的记忆里,祖父非常疼爱她,在她幼年时就亲自教她认字读书。14岁那年读完初一的她,走了4天的山路又坐了1天的客车才到达贵阳清华中学继续求学,支撑她坚定信念的是祖父的那句嘱托:“你是女娃,但也要坚持读书。”
对于医生这个职业,年少的何成瑶很向往。儿时常见一位道医来家中给祖母看病,她总是好奇观察;高考前,她陪伴祖母到贵阳市里的医院看病,医生一袭白衣忙碌的身影让她羡慕不已。在高考后填报志愿时,亲友们都认为何成瑶肯吃苦又细心,适合学医。于是,她欣然选择了贵阳医学院(现贵州医科大学)医疗专业,并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
当时学校开设了中医学概论课等中医课程,学习阴阳五行、经络穴位、中药方剂和内外妇儿等中医药理论,何成瑶很珍视学习中医的那段时光:“当时的课本是南京中医学院编的,现在我还珍藏着。”
在医院见习期间,何成瑶跟诊中医老师,观察老师问诊把脉,每每取得良效,就愈发觉得中医“很神奇,很感兴趣”。
1962年自贵阳医学院毕业后,何成瑶任职于贵州省黔西县人民医院外科妇产科。在早年的临床工作中,何成瑶立足于中医辨证,善于将书本上的中医经方和从民间搜集到的经验方等应用于医疗实践中。她应用乌梅汤中药灌肠法治疗多例儿童蛔虫性肠梗阻,避免了手术,患者均获治愈。她根据报纸上登载的存命汤处方,配合玉真散治愈多例破伤风引起的抽搐。她采用生扯拢等草药调配的接骨方,治疗骨折可缩短愈合时间,被收录于《贵州省接骨验方选》中。何成瑶想:“中医药既经济又有效,有机会我要系统学一学。”
用勤奋铺就中医路之基石
在黔西县人民医院工作十余年后,1974年4月,她调入贵阳中医学院(现贵州中医药大学)工作。当年参加首届开门办学,她主讲了妇产科学,对中医妇科学则需进一步学习才能胜任其教研工作。一年后,系统学中医的机会终于来到她面前。1975年10月,何成瑶被学院选入贵州省政府主办、贵阳中医学院承办的贵州省第三届西学中学习班,系统全面地学习中医。她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在西医基础深厚、工作经验丰富,已是两个孩子妈妈的情况下,何成瑶决定放下过去的成绩,将孩子托付给家人,心无旁骛地开始对中医的钻研。通过研读《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经典医籍和学习其他的十多门中医基础和临床课程,她打下了坚实的中医理论基础。
令她记忆犹新的是,有次在国内有名的伤寒病学专家袁家玑的课堂上,何成瑶觉得《伤寒论》里的六经辨证和《黄帝内经》里的十二经,理解起来有困难,便在课下向袁老师请教。经常提问的她引起了袁家玑的注意,他赞许道:“这个同学勤学好问,很不错。”
何成瑶有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她活学活用《黄帝内经》里的诵、解、别、明、彰五字法,学习经典和相关的中医课程。在学习《方剂学》时,她除了每天早起背方子外,还积极与同学们就方剂的组方配伍、适应症和作用原理等进行讨论以加深理解。
经过11个月的理论学习,何成瑶选择到中医内科实习1个月,并进一步将中西医结合思路应用到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中。
1980年11月,何成瑶到成都中医学院(现成都中医药大学)进修中医妇科,师从川蜀名家卓启墀、刘敏如。当时成都中医学院与其附属医院仅一墙之隔,何成瑶再一次发扬她勤奋好学的精神,在进修期间实现了教学和临床工作双丰收。
在临床方面,她记录了360多例病案,时任成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妇科主任的卓启墀亲自为她做详细批注和修改,从中她学到了很多老师的学术思想,行医逐渐具备了川派风格,在治疗妇科病中,辨证重在调气血、和脾胃、养肝肾,论治重在调理,结合查月经、辨带下、细析胎产等,根据患者生理、病理特点组方配药。
在教学方面,时任成都中医学院教研室主任的刘敏如很欣赏何成瑶的勤奋,批准她在学校听课、参加教研活动,令她有机会较系统地学习中医妇科学,及该科目的教学目的、模式、环节、方法、内容的表达设计和安排,使她受益良多。刘敏如还把自己的教案借给何成瑶,其内容之细致让她钦佩不已,她如获至宝,如饥似渴地学习起来,并将其作为日后教学的重要借鉴。
1981年5月,进修归来的何成瑶在贵州中医学院担纲教学主力之一,讲授中医妇科学。之后,她又发挥所长,在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妇科带头积极研发推广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炎症等疾病的新技术、新项目。1991年,何成瑶被调到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担任妇产科主任,当时该科的中医诊疗工作正在加强中。何成瑶主持修订规章制度,加强中医理论学习,开展医生“请进来走出去”的交流活动,使该科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的诊疗工作得到进一步推动。
锤炼医术医身病更治心病
从医多年来,何成瑶一直坚持对临床工作的精进和医术的锤炼,她诊断讲究求因治本,执简驭繁,术道相参,擅治经带胎产及妇科瘕等疑难诸疾,对不孕症的医治造诣深厚。
何成瑶认为中医的价值、动力、创新等都在临床。因此,在临床上她坚持“四三”路线,追求五个“什么”,常做诊后回顾。“四三”是指三因制宜(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三点跟踪(从病因到病位、病变)、三辨结合(辨病、辨证、辨体质相结合)、三法施治(调理机体、疏导心理、固本扶元)的技术路线,规范、有序地进行诊疗。五个“什么”,即病情辨别的“见什么”,病机找准的“为什么”,病证辨定的“是什么”,治疗攻略的“做什么”,知疗效、积经验的“评什么”。
诊后回顾则是何成瑶提高临床疗效的习惯做法。她接诊过一位36岁的继发性不孕患者,过去十年间曾两次尝试辅助生育术都以失败告终。何成瑶运用整体思维,以补肾为主,辅以疏肝解郁,并以活血化瘀疗法缓解患者输卵管长期慢性炎症。服药20剂,两个月后,患者受孕内环境得到改善,子宫容受性得到提高,竟然成功地自然受孕。尽管这次是宫外孕,但患者因此重燃了自然受孕的信心。待她第三次来就诊,何成瑶又以修复为主的思路组方用药。1个月后就收到了患者的喜讯,她再次怀孕,且各项检查结果正常。何成瑶又为患者开出固肾、益气、养血、安胎之方,药后复查情况良好。
送走患者,何成瑶又如往常一样,翻阅自己记录的患者有关病历,分析一路以来的诊疗思路,得出了诊疗35岁以上、辅助生育术失败的不孕症患者,在坚持养精育胞的同时还需辨证施以补肾行气、活血化痰等治法的临床体会。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她创“养精育胞”理论统领女科证治。“养精”即调养先后之精;“育胞”即调育胞宫;养精之目的在于育胞,育胞之妙全在养精。在“养精育胞”理论指导下,创立“温枢三焦、宁心坚肾”之法,强调精之成在于三焦气化,坚肾不唯补肾,补肾当先宁心,心宁则肾自坚矣。
她主持制定不孕症、胎动不安、盆腔炎、异位妊娠4个妇科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创制调经四方、消炎四方、通阻三方等11个协定方,研发调经助孕膏、温经散寒膏等5个膏方。
何成瑶医身病,更治心病,注重身心同调。在她看来,不孕不育症疗程长,病因复杂,患者往往心理压力大。医生诊治的同时要为患者做心理疏导,帮助患者建立信心。
何成瑶曾接诊过一个原发性不孕患者。她发现,这位患者每次都在其婆婆的陪同下来就诊,总是神情压抑,状态不好。
为此,在一次就诊中,何成瑶请患者的婆婆在诊室外等候,她单独与患者沟通。患者忍不住放声大哭,表示自己结婚已有两三年,迟迟不能怀孕,心理压力非常大。
“你不要想别的,放下心理包袱,放心配合治疗,我们会给你看好的。”何成瑶暖心地安慰她。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这位患者顺利怀孕。她第一时间来到何成瑶的诊室,与她分享这个好消息。见到何成瑶的瞬间,她还是大哭一场。与往日不同,这次她是喜极而泣。
另有一患者婚后5年多,曾怀孕3次,反复自然流产。何成瑶积极地给予其安慰,并晓以保胎知识,按“养精育胞”理论施药三剂。患者心情得到纾解,后来正常怀孕生子,还远道寄来锦旗致谢。
在临床工作中,何成瑶遇到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在与患者的交流中,她总是急患者所急,解患者之难。正如她的演讲《假如我是一个病人》中所言:病人求诊,希望医生帮助自己,而作为医生,就要站在病人的立场,理解病人的需求,才能感同身受,更好地为病人服务。她在一次学术年会上发表了题为《不孕症诊治的人文思考》的论文,从哲学、医学两个范畴讲述了治病特别是治疗不孕症中,给予患者人文关怀的深切体会。
“何医生是送子观音。”何成瑶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让“送子观音”的美誉不胫而走,贵州省各地及北京、上海、江苏等省市和国外的求医者纷纷慕名而来。
终身学习迈向更高境界
何成瑶把每一位患者看作自己的老师。她说:“疾病是考题,诊疗是答卷,疗效是评分,作为医生要向病人交出高质量的临床答案。”“我要准备好随时回答患者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涉及各科知识,所以要有扎实基础,坚持道术结合,要把中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辨证论治理论和临床技术相结合,还要不断学习,并学以致用。”
不断学习,让何成瑶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她说:“疾病谱在发生改变,新技术日新月异,诊疗思路也要相应改变。西医要不断更新,中医也要守正创新。现在中医的研究进展不断,中西医要融合,以达到异曲同工之妙。”她阅读中西医新专著、新教材,上网学习,在学术会议中学习,更虚心向学生学习。
一次,网络上一则蛇床子在妇科方面新用途的报道引起了何成瑶的注意。她进一步翻阅研究进展发现,常作为外用药使用的蛇床子,除清热解毒功效外还能补肾壮阳,在妇科方面有类雌激素作用,此后在为患者调经时,她常用此药,收效卓著。
何成瑶坚持:“辨证论治思路要宽。”诊疗要有多个方案,择优从之。
她示诊有个惯例:有疑难病例,总会先让学生们讲应该如何处理,然后自己再讲。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独立临床能力,又能发现他们的新思路,老师也向学生学习,实现教学相长。
比如,一位45岁的患者在经何成瑶治疗后顺利怀孕生产,再次前来就诊是因为患者得了产后抑郁症,出现烦躁、失眠、大便干燥、食欲不振等阴虚火旺症状。何成瑶先让在场的学生讨论,自己则准备以益阴扶阳法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思路辨治。此时,一位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学员提出“交通心肾”的思路,在益阴扶阳基础上加黄连、肉桂。二药组合出自治疗心肾不交的经方交泰丸,取黄连苦寒,入少阴心经,降心火,不使其炎上;取肉桂辛热,入少阴肾经,暖水脏,不使其润下,可得水火既济之功。何成瑶认为学生的辨证思路非常好,拓宽了大家的视野。她由此总结:“学习不能仅局限于自己从事的专科,应博采众长,跨学科学习。”
何成瑶不断吸取前沿医学知识,向更高的境界迈进,从省级名中医到全国名中医,再到成为国医大师,源于她始终保持终身学习的理念。终身学习也成为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医妇科的科室文化之一。
道术结合推动学科发展
作为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产科的第二任科主任,何成瑶坚持中西医结合的医学发展之路,她不仅仅满足于科室临床工作的发展,还格外注重道术结合以加强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室文化建设。
在人才培养中,何成瑶将自己的学术经验无私地传授给学生,提升了科室的中医妇科诊疗技术水平、学术地位和学术影响力。“树目标、定任务、跟前沿、主临证、求创新、遵规范。”她经常提醒学生,一定要加强对理论基础的积淀,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操作一定要学习好,将来才能传承好、有创新。
作为《中医妇科学》《妇产科学》《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的专任老师,第四、五、六、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第四、五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指导老师,师承博士生导师,几十年来,何成瑶培养学生数以千计,培养贵州省名中医2名,省学科带头人2名,学术经验继承人、师承博士和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等12名。
她原本打算在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结业后就不再招生带教,但为了培养中医妇科高层次骨干人才,更为了推动中医药的传承,何成瑶还是招收了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和第五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学员。
科室后辈们深受鼓舞:“‘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何老这种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无私奉献精神,深深感动了我们。”
为了学科发展她殚精竭虑,在她的努力下,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产科由弱到强,成为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妇产学科翘楚。妇产分科以后的中医妇科,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贵州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获得了“贵州省中医妇科特色治疗、应用与研究科技创新人才团队”称号。该科以中医药对女性生殖轴干预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为研究方向,列出九大方面的若干课题进行研究,在“十三五”优势学科建设期间,获准建设贵州中医药大学女性生殖轴调控研究中心,并获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
何成瑶一直将“大医精诚”作为从医最根本的要求。她认为,医者仁心便是“道”,是救死扶伤,是发扬人道主义关怀精神。医院工作人员说:“何老虽然年过八旬,每周仍然坚持上三个半天门诊,虽然限号50人次,考虑到患者看病难,常加号到六七十人,碰到疑难和典型病例,还要给跟师学生讲解,常到下午近2点才休息。”
受何成瑶“医者仁心”大爱精神的影响,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医妇科对病人遵循“以人为本,患者至上”的服务理念,在和患者的沟通中将心比心,站在患者的角度去思考,帮助、安慰患者,建立了温馨和谐的医患关系。

 蒲辅周老中医为中医界泰斗,认为痛经多因寒凝血瘀所致,属胞宫有寒,肝气不舒者,治以散寒活血为主,常用以下验方,简单有效,都有红糖在里面,味道应该也不错,可辨证选用。简验便廉,是蒲老在农村常用之的效方。

    茺蔚老姜汤

    茺蔚子(益母草代亦可)1两,煨老生姜1两,红糖2两。

    煎取3碗,分3次热服。治疗经行腹痛,每月行经时服之,多年痛经往往亦愈。

    当归艾叶汤

    当归1两,生艾叶5钱,红糖2两。煎熬取3碗,分3次温服,每月经期服。

    经行腹痛,下腹凉,手足不温,属血寒者。此方为蒲辅周在农村用之有效的经验方,多年痛经、月经不调,服之经痛消失。

    艾附丸

    艾叶、四制香附,等分为细末,红糖熬膏为丸,每次服三钱,开水送下。

    妇科痛经、月经不调,属胞宫有寒,肝气不舒者,用之有效。此方简验便廉,是蒲辅周在农村常用之的效方。

   傅山痛经论治 【草根一生】                                                                                                   痛经历代医家有虚实寒热之论,多以“不通而痛”与“不荣而痛”概括之。《傅青主女科》则以主症立法。将痛经分为经水忽来忽断,时痛时止,经水未来腹先痛,行经后少腹疼痛,经水将来脐下先痛,其临证实用指导明确。又以脏腑立论,强调肝脾肾冲任为病的观点。治则以痛经肝为先,肝调经自和及扶正祛邪的原则。辨证立法明了,临床常可收到很好效果,现辨析如下,与同道共商之。

    经水忽来忽断时痛时止

    忽来忽断者经行不畅也。时痛时止者经脉瘀滞也。傅氏云:“是肝气不舒也……妇人正当行经之时受风之吹,寒之袭,经水之道路为之闭塞。”可见此症主因是肝气不舒,风寒侵袭。

    症状:经水忽来忽断,少腹时有疼痛,甚则痛剧,经期寒热互作,类似感冒,伴头痛作呕,伴乳房胀痛,舌边红少苔,脉滑涩。

    治宜补肝之血,解肝之郁,方以加味四物汤:当归15克,川芎9克,炒白芍15克,熟地30克,焦白术15克,丹皮9克,柴胡3克,元胡3克,甘草3克。

    重用熟地以大补阴血,又妙在治风先和血,血和风自灭。柴胡、白芍、丹皮以宣肝经之风郁,甘草、白术、元胡以利腰脐而和腹痛,入于表里之间,通于经络之内,辨治得法,临证效佳,此常见于原发性痛经。

    经水未来腹先痛

    经行腹痛,痛在经前为热,为实,故傅氏云:“是热结而火不化也。”实则是肝火太旺,“肝属木,其中有火,舒则通畅,郁则不扬,经欲行而肝不应,抑拂其气而痛生。”此症属肝郁火旺之证。

    症状:月经先期而至,血下紫黑块,烦躁易怒,所下经血自觉焚热,经前腹痛拒按,腹痛较甚,伴头痛,口苦口干,舌红少苔,脉左手寸关尺脉数有力。

    治以宣郁通经汤:当归15克,炒白芍15克,丹皮15克,栀子9克,白芥子6克,柴胡3克,黄芩3克,香附3克,郁金3克,甘草3克。

    泻肝之火用丹皮、栀子、黄芩,补肝之血用当归、白芍,解肝之郁用柴胡、郁金,利肝之气以香附、白芥子,加甘草以清热调和群药。本症常见于妇科宫体炎、子宫内膜异位等炎症性痛经。

    行经后小腹疼痛

    经后腹痛多属血虚不荣而痛,傅氏认为是:“肾气之涸乎……肾水虚则水不能生木,而肝木必克脾土,木土相争则气必逆,故尔作痛”,本证实则是肾虚肝郁。

    症状:行经后腹痛绵绵不止,喜按,腰酸无力,白带较多,舌淡苔白,脉沉无力。

    治则当以疏肝气为主,而益以补肾之味,使肝气安,逆气顺疼痛自愈,方用调肝汤:当归9克,炒白芍9克,阿胶9克,山茱萸9克,巴戟天3克,炒山药15克,甘草3克,其中山茱萸、山药、巴戟天补益肾水,当归、白芍、阿胶养血柔肝解郁,甘草以调和群药,此方既可转逆气又善止郁痛,临床常用于体质虚弱及慢性妇科炎症所致之痛经。

    经水将来脐下先痛

    经水将行则痛如刀刺,必与寒凝血瘀有关,傅氏认为:“下焦寒湿相争之故乎。”妇人冲任二脉均喜正气相通,最恶邪气相犯,寒湿客于冲任则经水瘀滞不畅而腹痛生也。此属下元寒湿侵袭,脾肾虚寒之故。

    症状:经前3~5日开始腹痛,痛如刀刺,经血下如黑豆汁,其味腥臭,少腹有冷感,素日白带较多,月经退后而至,舌暗红苔薄白,脉右寸关沉滑或迟缓。

    治以利其湿而温其寒,调冲任理气血。方用温脐化湿汤:焦白术30克,巴戟天15克,炒山药15克,茯苓9克,白果仁5克,炒扁豆9克,莲子30枚。

    白术健脾祛湿以利腰脐之气,巴戟天、白果仁以通任脉,扁豆、茯苓、山药、莲子祛湿以卫冲脉,使寒湿得去,冲任得固,经痛得解。此症多见于原发性痛经及子宫发育不良痛经者。《傅青主女科》以主症明了,贴近临床,用药平和,不妄克伐。对痛经的治疗重肝肾调肝为先,养气血不忘固冲任,标本兼顾,实为临床之典范。

裴正学治疗卵巢囊肿经验(转)【草根一生】

2015-01-11 19:13:32

颉旺军 甘肃省肿瘤医院裴正学名中医工作室

  卵巢囊肿早期常无明显自觉症状,多在妇科检查时发现。囊肿逐渐增大时,可出现下腹部胀痛不适,月经紊乱等症。而病灶较大,长期不愈者,不但影响到妇女经、带、胎、产,而且可发生囊肿蒂扭转、囊肿破裂、继发感染,严重影响女性身心健康。

  病因病机

  裴正学认为卵巢囊肿多与盆腔感染有关,临床多伴见宫颈炎、附件炎、盆腔炎、月经紊乱等一系列症状,感染会引起上皮炎性增生、渗出、包裹等一系列病理变化,从而形成卵巢囊肿。

  该病在临床上多表现有小腹疼痛,小腹不适,白带增多、色黄、有异味,并且可伴有月经失调;常见一侧或双侧小腹可触及球形肿块(囊性或实性),表面光滑,可伴有性交痛。若囊肿逐渐增大至占满盆、腹腔,可出现压迫症状,如尿频、便秘、气急等。当囊肿影响到激素分泌时,可能出现诸如阴道不规则出血等症状、严重则引起不孕。

  此病多由于机体正气不足,风寒湿热诸多之外邪趁势入侵,或亦可因七情、房事、饮食内伤、脏腑失调、气机阻滞而致瘀血、痰饮、湿浊等有形之邪凝聚不散,停结于小腹,渐积而成。因病程较久,机体正气虚弱,气、血、痰、湿互相影响,使气机失调。

  西医治疗主要采用抗生素抗感染、手术治疗或B超下定位穿刺抽取囊液硬化治疗,但多有复发和后遗症,并且对卵巢有不可逆的损伤,可造成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甚至卵巢早衰。由于以上多种弊端,愈来愈多的患者开始寻求和依赖中医中药治疗本病。

  治疗不离活血消癥

  裴正学对《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此为癥痼害……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当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非常重视,认为是治疗本病之圭皋。

  故他辨证论治卵巢囊肿,每型都不离桂枝茯苓丸,具体经验如下。

  肝郁气滞型:小腹有包块,积块不坚,推之可移,时聚时散,或上或下,时感疼痛,痛无定处,小腹胀满,胸闷不舒,精神抑郁,月经不调,舌红,苔薄,脉沉弦。治疗法则:疏肝解郁,行气散结。方药:桂枝茯苓丸合逍遥散加味。

  血瘀阻滞型:小腹有包块,积块坚硬,固定不移,疼痛拒按,肌肤少泽,口干不欲饮,月经延后或淋漓不断,面色晦黯,舌紫黯,苔厚而干,脉沉涩有力。治疗法则:活血破瘀,散结消癥。方药:桂枝茯苓丸合少腹逐瘀汤加减。

  毒热互结型:小腹有包块拒按,下腹及腰骶疼痛,带下量多,色黄或五色杂下,可伴经期提前或延长,经血量多,经前腹痛加重,烦躁易怒,发热口渴,便秘溲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治疗法则:解毒除湿,破瘀消癥。方药:桂枝茯苓丸合桃仁承气汤加减。

  病案举例

  案例1 

  周某,女,36岁,月经过多3月余来诊。

  患者月经过多3月余,伴月经周期缩短,约20~23日1行,经血色黯有块,腰部酸困不适,舌质暗红,苔淡白,脉细弦。妇科彩超示:左侧卵巢囊肿,大小约4.2厘米×3.0厘米。患者不愿行手术治疗,故求治于中医。

  刻诊:气短乏力,面色淡白,舌质黯,有瘀斑,苔少,脉沉细涩。

  西医诊断:卵巢囊肿。中医诊断:癥瘕,证属瘀血内阻胞宫。治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为主,以桃红四物汤加减。

  组方:桃仁10克,红花6克,当归10克,生地12克,白芍10克,川芎6克,桂枝10克,茯苓10克,丹皮6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海藻10克,昆布10克,三七3克(研末冲服),水蛭10克(研末冲服),地鳖虫10克,山慈菇10克,黄药子10克,川断10克,牛膝10克,桑寄生10克,杜仲10克。水煎服,日1剂。

  患者前后服用28剂后,月经基本恢复正常。复查B超示:卵巢囊肿消失,未见异常。

  案例2 

  李某,女,38岁。因少腹疼痛、月经量多半年来诊。

  患者半年来月经延后7~10天,每次经来少腹冷痛,月经量多,有血块,色黯红,白带多,质清稀,手脚冰凉,舌质红,苔白,脉弦紧。妇科彩超:子宫腺肌症,卵巢囊肿。

  诊断:子宫腺肌症,卵巢囊肿,痛经。中医诊断:癥瘕,辨证为寒凝胞宫,气滞血瘀,兼寒湿下注。治宜温经散寒,活血化瘀,方以少腹逐瘀汤加温经汤加减。

  处方:桂枝10克,丹皮6克,茯苓12克,桃仁10克,红花6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川芎6克,干姜6克,小茴香10克,蒲黄10克,五灵脂10克,桂枝10克,吴茱萸10克,阿胶10克,党参10克,延胡索10克,川楝子20克,龙骨15克,牡蛎15克。水煎服,日1剂。

  二诊:患者服用上方14剂后腹痛减轻,四肢渐温,白带减少。上方去生龙牡、吴茱萸,加三棱15克,莪术15克,山慈菇10克,三七3克(研末冲服),水蛭10克(研末冲服)。守方服用3月,月经周期恢复。复查妇科彩超:子宫腺肌症。卵巢囊肿消失,随访半年月经正常。

  案例3

  王某,女,42岁,少腹疼痛1月来诊。

  患者近1月来少腹疼痛明显,腰疼,白带量多色黄,现行经7日,月经量多色暗,经前腹痛加重,夹有大量血块,烦躁易怒,发热口渴,头痛明显,全身不适,便秘溲黄,如感冒症状;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妇科彩超检查提示:右侧卵巢见1个3.2厘米×4.6厘米×5.7厘米囊性占位。因患者不愿接受手术治疗,遂求中西医结合治疗。诊其舌脉:舌质暗红,苔薄白,脉沉涩。

  西医诊断:卵巢囊肿。中医诊断:癥瘕,证属血瘀兼热,治宜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方以桃红四物汤、桂枝茯苓丸、大黄牡丹皮汤加减。

  处方:桃仁10克,红花6克,当归10克,生地12克,川芎6克,桂枝10克,茯苓12克,大黄6克,丹皮10克,白芍10克,三棱15克,莪术15克,海藻15克,昆布15克,山慈茹15克,黄药子10克,三七3克(分冲),水蛭10克(分冲),金银花15克,连翘15克。14剂,水煎服,1日1剂。

  半月后患者复诊,颜面微红。彩超检查示:右侧卵巢见0.8厘米×0.6厘米×1.2厘米囊性占位。自述全身无特殊不适,精神较前明显好转。查:舌红苔黄,脉细数。

  在原方基础上去水蛭、山慈茹、黄药子,加黄连6克,黄芩10克,山栀子10克,蒲公英15克,败酱草15克,生龙牡各15克,乌贼骨15克,以巩固疗效。最终获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