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补肝汤治疗严重多汗

(2022-12-08 15:47:31)


时间:2021-01-29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张艳

  薛某,女,66岁,1954年1月26日,甲午年初之气生。2020年10月29日首诊。

  患者有重症肌无力病史3年余,长期服固定剂量溴吡斯的明维持。从2020年5月份开始出现严重多汗,活动、睡醒均有全身汗出,每天换衣数次,劳倦疲乏,动则气喘,怕风,双膝以下怕冷明显,腹胀气,矢气多,大便不成形。西医诊断:重症肌无力、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舌淡红略暗,苔薄干,舌底略瘀,右脉缓和,左脉细小,左关弱于右关。予大补肝汤。

  处方:桂枝40克,干姜40克,五味子40克,大枣30克(去核),旋覆花12克(包煎),代赭石12克(包煎),淡竹叶12克。7剂,每日1剂,按原方煎服法:以水4斤,煎取1斤半,分为昼3次、夜1次,温服。

  2020年11月7日二诊:患者诉出汗已明显减少,仅睡醒和长距离行走时颈项及前胸有少许汗出,无需更换衣服,疲劳乏力已不明显,双下肢不冷,也不怕风了,腹胀明显减轻,矢气仍多,大便较前成形,舌淡红,苔薄略干,脉象较前有力。守方续服10剂。2周后随访,诸症已基本消失,予膏方调理。

  按:今年是庚子年,主运太商,金运太过,下半年又逢阳明燥金在泉,因此出现燥金克伐风木太过,导致肝虚。

  陶弘景在《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中提到“肝德在散。故经云:以辛补之,以酸泻之”。大补肝汤为“治肝气虚,其人恐惧不安,气自少腹上冲咽,呃声不止,头目苦眩,不能坐起,汗出,心悸,干呕不能食,脉弱而结者方”。患者虽患病多年,但就诊所诉诸症为庚子年三之气后才出现的,正逢金强木弱之季。汗多、怕冷、疲乏无力、腹胀矢气、便溏等症均有肝气不足,脉象也相应表现出左关(厥阴)明显弱于右,症象俱契合大补肝汤。据此可判断,患者诸症之所起,是慢病又遇今年之气运导致,故用大补肝汤原方获得良效。(张艳 广西省柳州市中医医院)

典型案例一

  刘某,男,29岁。初诊:据述初则自汗如沫,年余不止,其他一切如常,唯脉象大而应指有力,苔薄白干。此属气阴两虚。因内火妄动则亢阳逼津液而外泄,也与阳虚自汗者有别,故仿六黄汤法加减治之,以观其效。方药:黄芪皮9g,大生熟地各12g,知柏各6g(盐水炒),川连1.8g(盐水炒),五味子2.4g,当归身9g,生甘草3g,豆衣9g,浮小麦9g,煅龙牡各12g,移山人参4.5g。

  二诊:脉象较和,汗出较减,改为汤丸,以资久服。黄芪皮9g,大生熟地各12g,知柏各6g,川连1.5g,龙牡各15g,五味子1.5g,归身6g,生草3g,浮小麦9g,北沙参9g。另:知柏八味丸180g。

  按:医界习惯以盗汗属阴虚、自汗属阳虚视之,其实未必。盖盗汗、自汗因出汗时间不同而区别之,然寐中窃出之盗汗,亦有属阳虚者,昼间汗出之自汗,亦有属阴虚者,不可划一而论。《景岳全书》中论述颇丰,与俗见大相径庭也。本案自汗,先生即以滋阴清热为主治,切忌胶柱鼓瑟。

  典型案例二

  沈某,男,44岁。初诊:素体虚薄,鼻衄时作,夜梦纷纭,咳嗽盗汗,形色萎黄,脉左弦右濡。气血两虚,阴不平则阳不秘也。方药:北沙参9g,生白芍9g,大生地12g,生石决明15g,粉丹皮9g,甜苦杏仁各9g,炙紫菀6g,冬桑叶9g,豆衣9g,知柏各6g,甘菊花9g,炙龟甲15g。

  二诊:鼻衄盗汗已止,咳嗽见瘥,胃纳渐增,续予调补之治。方药:杭菊花9g,茯神9g,怀小麦9g,豆衣9g,南北沙参各6g,大生地12g,生白芍9g,旱莲草9g,钩藤9g, 冬青子9g。

  三诊:逢劳顿则盗汗复作,宜气血双补,佐以固涩。方药:炙黄芪9g,潞党参9g,五味子3g,生熟地各9g,豆衣9g,浮小麦9g,生白芍9g,女贞子9g,甘杞子9g,煅龙牡各30g。

  四诊:汗渐止,续予补涩。方药:炙黄芪9g,潞党参、北沙参各6g,五味子3g,生熟地各12g,甜冬术9g,全当归9g,生白芍6g,煅牡蛎30g,浮小麦9g,豆衣9g。

  按:本案盗汗,症情错杂,虚实并见,周旋颇不易,数诊而能获效,亦称难能,而方药驳杂亦不可避免矣。然徐观本例用药始末,不离补养气血,益阴而致阳秘之治。

  典型案例三

  周某,女,36岁。初诊:头晕痛,多汗,两手发麻,背痛。肝肾不足,阴虚火浮之象,宜大补阴丸加减。方药:旱莲草9g,豆衣9g,生熟地各12g,女贞子9g,八角胡麻9g,炒杭菊6g,煅牡蛎30g,五味子3g,知柏各4.5g(盐水炒),浮小麦9g。

  二诊:盗汗较差,余如昨,效方续进。方药:豆衣9g,大生地9g,生白芍9g,北沙参9g,浮小麦9g,五味子3g,怀山药9g,炒杭菊6g,女贞子9g,钩藤9g,知柏各4.5g(盐水炒)。

  三诊:头汗甚多,昼夜不止。头为诸阳之首,阳明郁热上蒸,故头汗独多也,宜变法人参白虎汤加减。方药:北沙参9g,潞党参9g,肥知母9g,炒川柏6g,大生地9g,豆衣9g,生甘草9g,瘪桃干9g,糯稻根9g,生石膏30g,浮小麦9g。

  四诊:头汗已止,续予清胃养阴,以免反复。方药:南北沙参各9g,大生熟地各9g,金石斛9g,知柏各4.5g,京元参9g,生白芍9g,豆衣9g,糯稻根9g,瘪桃干9g。

  按:本案头汗为主,属阳明气热,非比阴虚盗汗,故用大补阴丸法无效,服仲景方,则一剂知,二剂已也。(李伯华 张苍 周冬梅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桂枝汤有“汗”与“不汗”两类用法
摘自2025-7-17中国中医药报
张英栋 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施飞壮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
宋本《伤寒论》第12条方后注写道“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且在后文中反复强调必须得汗:“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笔者总结为用5种措施来保证得汗,这是桂枝汤得“汗”的用法。
服桂枝汤必须得汗吗?另一类用法宋本《伤寒论》第387条有明文“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明白无误,不要求得汗。“本条中仲景未要求‘方用前法’,这在《伤寒论》所有运用桂枝汤的条文中,是唯此仅有的。”(李心机《伤寒论疑难解读》)这一“不汗”的桂枝汤用法,是初学者容易忽略的。
桂枝汤“和”与“攻”是两类用法
宋本《伤寒论》第387条原文:“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本条条文用了两个“和”字,明显与桂枝汤经典的“攻表”“发汗”之“攻”法的措词不同。
宋本《伤寒论》第387条的关键在于“吐利止而身痛不休”。吐利虽止,但正气已经大伤,气血阴阳耗伤严重。此时的身痛并非单纯邪气在表之症,更多的是气血不足、肌肤筋脉失于温煦濡养所致,常伴随倦怠疲劳之感。李心机在《伤寒论通释》中指出:“本证身痛含有表邪残留与气血营卫不足两个方面的因素。”此时若强行求汗,就会调动已伤之正气趋向于表,体内正气已伤,强行调动会再伤正气,犯虚虚之戒。
故仲景先圣在此处以“小和之”为法,既不温覆助汗,也不啜粥资汗源,顺其自然。其目的非在发汗祛邪,而重在“外则和表以散残邪,内则和气血以调阴阳”(李心机《伤寒论通释》)。桂枝汤本身“充身”之功在此场景下被精妙运用,针对表里俱不足而邪气几“无”的病症,采取“不汗”之用法,以温和之力“和解其外”。
当桂枝汤的应用场景从太阳中风之表,转向非表病症时,“有汗”的要求便自然隐退。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裴永清在《伤寒论临床应用五十论》中明确点出:“用桂枝汤治里证,治杂病时,在服药方法上绝无桂枝汤治表证时那种‘啜热稀粥’‘温覆’的特殊要求了。”而“这恰恰又是该方更为广泛而重要的功用”。
《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1条:“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於法六十日当有此证。”“这是仲景用桂枝汤原方来调和脾胃,以治妊娠恶阻的实例。医圣尤恐后人一见用桂枝汤便以为是在解表,特在文中注明‘无寒热,名妊娠’六字,说明本证并非表证”(裴永清《伤寒论临床应用五十论》)。“无寒热,名妊娠”六字的强调,正是为了彻底打消后人一见桂枝汤便联想到解表发汗的惯性思维。此时若执于温覆啜粥以求汗,非但无效,反可能扰动气血,于妊娠不利。此处桂枝汤的作用实为调治其里。看来在仲景先圣的诊疗思路中,“表”与“非表”大相径庭,“汗”与“不汗”截然不同。
由此可见,桂枝汤“攻”与“和”、“汗”与“不汗”是两类不同的用法。不同用法背后实则暗含医者对病机的深刻剖析与掌控。
桂枝汤“汗”与“不汗”用法辨别
张仲景在桂枝汤的运用上,对“汗”与“不汗”两类用法的严格区分并非随意而为,而是根植于中医经典的辨证思维,其核心在于对“表”与“非表”(里、虚、杂病)病位的精准辨别。
“表”需汗(祛邪):当外感时,邪气郁于肌表,卫气不和,正气欲祛邪外出而力量不足(如第12条太阳中风),需要借温覆啜粥等服法的力量,助药力鼓荡正气、趋向于外,温充卫气,司开合,得正汗。此“汗”是祛邪外出的途径,是治疗目标之一。
“非表”不需汗(扶正):当病位不在表,或虽在表但正气已虚(如《伤寒论》第387条),或纯属内伤杂病(如《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1条)时,邪气已微或并无外邪,治疗重心在“内则和气血以调阴阳”。若强发其汗,第一本无邪可祛,第二鼓荡正气、趋向于外,调动的同时会对人体的气血阴阳再次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张仲景对此慎之又慎,故去啜粥、温覆等用法,仅“小和之”或直接调治其里。
李心机强调宋本《伤寒论》第387条“既不温覆,也不啜粥”,正是仲景对正气的极度珍惜。裴永清指出,桂枝汤在里证、杂病中无需汗法,也进一步验证仲景诊疗思路中的“表里分治”。
桂枝汤“汗”与“不汗”用法案例
表:汗
案一 孙某,男,39岁。患左半身经常自汗出,而右半身反无汗,界限非常分明。无其他明显不适,脉缓而略浮,舌苔薄白。用桂枝汤。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12枚,炙甘草6克。3剂。
服药后啜热稀粥,得微汗出而愈。(刘渡舟《经方临证指南》)
案二 某男,60岁,患风疹皮肤瘙痒,钻心难忍已数月,伴见汗出、恶风等证,脉浮缓,舌苔白润。此为风邪稽留肌腠……当用解肌祛风之法治疗。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12枚,炙甘草6克。3剂。
服药后喝热稀粥,得微汗出,痒止疹消,皮屑脱落而愈。(刘渡舟《经方临证指南》)
非表:不汗
案一 王右,无表证,脉缓,月事后期而少,时时微恶寒,背部为甚,纳谷减。此为血运迟滞、胃肠虚弱故也,宜桂枝汤以和之……于此有一要点须注意及者,即本案王右服桂枝汤后是否汗出是也。曰:“不汗出,但觉周身温暖而已。”(曹颖甫《经方实验录》)
案二 马某,女,29岁。妊娠二月出现妊娠反应。困倦嗜睡,胃脘嘈杂不适,遇冷则寒栗、遇热则烦躁。情绪无定,疲惫不堪。因此不能上班,误事很多。服桂枝汤二剂后,痛苦减去大半,即日恢复。(门纯德《名方广用》)
案三 《董廷瑶论儿科》载:“小儿厌食症,既无积可消,又胃不受补,数剂桂枝汤能使患儿知饥思食,效出意外。”
非表非里、亦表亦里:“汗”与“不汗”之间
案一 韩某,男,21岁。一冬未干重活。第二年春。因掘土平田,费力太过汗出较多,全身疲劳、肌肉酸痛,口燥咽干。与服桂枝汤一剂后,自觉全身轻快舒适,次日又参加平田整地。一直健康无病。(门纯德《名方广用》)
案二 梁某,男,31岁。自述眼不能睁大,干涩怕光。视物不清,眼科诸法治疗三月不效。见其颜面色黄,体质较差,白睛微红不肿。脉象偏弱等征象。确认为此非急性风火眼病。不能清热泻实,又不宜大补气血。乃属整体……气血不和,影响到局部,使目失所养。令服桂枝汤三剂,时过一周,基本恢复正常。(门纯德《名方广用》)
案三 刘某,男,34岁。下肢患慢性疮痍九月不愈。虽服真人活命饮等清热解毒药多剂不效。余与桂枝汤数剂,十全大补汤数剂,半月而愈。(门纯德《名方广用》)
综上所述,明确的表证对证使用桂枝汤时一定要注意“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的得效指征,这是“汗”的用法;而“用桂枝汤治里证,治杂病时”并不要求得汗,这是“该方更为广泛而重要的功用”,这是“不汗”的用法。辨证时要辨“表”与“非表”,用方时要明“汗”与“不汗”。在学习桂枝汤“汗”与“不汗”两种用法的同时,要知道在面对更复杂情况时,还要“把握住非此非彼,亦此亦彼的疾病状态,从而又形成了‘执两用中’的思维格局”(李心机《伤寒论疑难解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