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气血辨治不安腿综合征

(2022-12-08 15:43:30)


时间:2021-01-06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戴美友

不安腿综合征(RLS)是指小腿深部在休息时出现难以忍受的不适,运动、按摩可暂时缓解的一种综合征,又称“不安肢综合征”“不宁腿综合征”等。早在1672年,英国医生ThomasWillis首次描述了不安腿综合征,将该病称为Ekbom综合征。国外流行病学资料表明其患病率为总人口的1%~10%,我国的患病率估计在1.2%~5%,中老年女性多见。

西医认为本病属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具体病因尚未完全阐明,常以镇静类对症治疗为主,但药物副作用较多,且效果不确定,所以患者常常排斥西药治疗。本病在中医理论中属于“胫酸”“血痹”“痹症”“腿挛急”等范畴。明代著名医家薛已在《内科摘要》中记载:“夜间少寐,足内酸热。若酿久不寐,腿内亦然,且兼腿内筋似有抽缩意,致二腿左右频移,展转不安,必至倦极方寐。”此描述酷似现代医学中不安腿综合征的发病症状。中医治疗本病是通过抓住气血不足、血不养筋、血虚风动等病理机制,对证下药,效果显著。举例示之。

高某,女,49岁,2018年11月27日初诊。主诉睡眠时双下肢不适20余年,以左下肢为甚。此病发于患者20年前产后失血过多,后双下肢即感觉难受,尤其在晚上睡眠时感觉双腿无处放置,并伴脚心奇痒,背部也时有瘙痒,医院诊断为不安腿综合征。

就诊时症见面色无华,身体虚弱,易感冒,手脚发凉,失眠多梦,有时心慌,食欲尚可,大小便正常,已绝经3个月,舌暗红苔薄白,脉弦细。

处方:黄芪20克,桂枝15克,白芍20克,牛膝15克,防风12克,鸡血藤30克,何首乌15克,当归15克,白鲜皮15克,苦参12克,石菖蒲15克,山萸肉20克,远志15克,柴胡15克,茯苓20克,淫羊藿15克,仙茅15克,夜交藤30克,川芎15克,知母12克,龙骨15克,炙甘草10克。7剂,水煎服。

经上方加减治疗1月余,诸症消失,患者感觉身体有力,劳动不累,睡眠良好,下肢睡眠时亦无不适,身痒消除,未再感冒,身体恢复正常。

按:不安腿综合征是发生于下肢的一种自发的、难以忍受的痛苦异常感觉。这种异常感觉常常累及患者小腿的深部如肌肉或骨头,尤其以腓肠肌最常见,部分患者大腿或上肢也可以出现,通常为对称性。患者常主诉在下肢深部有蚂蚁爬或虫子咬、瘙痒感、疼痛、刺痛、烧灼感、撕裂感、蠕动感等不适,有时不适感难以形容。这些下肢症状会让患者有一种急迫的想要强烈运动的感觉,故常翻来覆去、到处走动,导致过度活动。久坐或长时间开车也会出现此类症状,活动可以部分或完全缓解症状。该病虽然对生命没有危害,但却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多数用安眠药物治疗无效,患者非常痛苦,一些会产生抑郁症、焦虑症、注意力缺陷、药物依赖等疾病,部分患者甚至会产生自杀的念头。

中医认为“女子以血为本”,气血旺盛才能保证身体各项机能发挥,故临证要辨气血盛衰。本案例辨证为气血不足、肝肾亏损。以黄芪、当归、茯苓、鸡血藤、白芍等补养气血,以牛膝、首乌、淫羊藿、仙茅等补肝肾,以石菖蒲、龙骨、远志、柴胡疏肝解郁、安神定志治其本;以防风、白鲜皮、苦参等祛风止痒治其标。通过对证用药,以补气养血为主,按照“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等理论,标本兼治,结果收到满意疗效。

通过对本病的治疗,可以看出,中医通过辨证,在治疗疑难杂病方面确有显著优势。(戴美友 山东省临沂市国医堂)

不安腿综合症

 (2017-05-05 12:21:31)[编辑][删除]
朴某,女,59岁,两小腿酸麻、胀痛 5 年,夜间尤甚,有时酸痛致醒,需老伴捶按后方可入睡。有慢性腰痛病史,其他情况尚可。查体:腘窝络脉紫黑,舌暗苔薄白,脉沉,尺脉尤甚。患者年事已高,气血已亏,肝肾不足,气血阴液不足,气不足无引血之力,血不足无运行之势,遂因虚至瘀。故该病因气血不足、肝肾亏虚、瘀血阻络所致。足阳明胃经“下循胫外廉”,足太阳膀胱经“贯腨内”,故从病位来看,应责之足阳明、足太阳两经。根据以上辨证辨经,处方以补肝肾、调脾胃、畅经络为主。取足三里、绝骨、承山、委中、肾俞、肝俞、大肠俞等穴,三棱针点刺腘窝紫黑色静脉放血,强通膀胱经的气血。 2诊腰痛缓解,小腿酸麻、胀痛明显减轻。继用毫针治疗,配合腘窝静脉点刺放血,针灸治疗 15次,放血 4 次,症状消失。在治疗过程中配合服用六味地黄丸,早、晚各一丸。 按语:本病归入痹症范畴,“通则不痛,痛则不通”,针灸治痛总的原则是调理气血、畅通经脉。而瘀滞的血络是经脉不通最直观的反应。故《素问·血气形志篇》说: “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但临床症状日久,病情虚实夹杂,应在毫针微通的基础上间断运用放血强通的手法,达到补虚泻实,才能取得理想疗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