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逆汤临床应用
(2022-12-08 08:38:57)组成:炙甘草二两(6g),干姜一两半(6g),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15g)。
用法: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四逆汤常用于少阴病,虚寒下痢,心肌梗死,休克,胃下垂,高血压等。
少阴病
郝某,女,30岁。月经期间不慎冲水,夜间或发寒战,继即沉沉而睡,人事不省,脉微细欲绝,手足厥逆。当即刺人中、十宣出血,一度苏醒,但不久仍呼呼入睡。
病机:阴寒太盛,阳气大衰,气血凝滞。
方药:大剂四逆汤加减。炮附子25g,北干姜12g,炙甘草12g,水煎,分4次温服,每半小时灌服1次,此为重药缓服办法,如1剂顿服,恐有“脉暴击”之变。服全剂未完,四肢转温,脉回,清醒如初。
虚寒下痢
王某,男,36岁。因夏秋伏阴在内,复纳凉食冷,致寒热伤脾而致腹痛下痢,经旬不愈,有时痛欲汗出,恶寒拘急,四肢厥冷,脉微弦而迟。
病机:寒伤三阴。
治则:温脏散寒。
方药:四逆汤加味。淡附子3g,炮姜1.5g,清炒甘草1.5g,桂枝1.5g,1服即效,2服痊愈。对症发药,虽仅数味,功效立见,用药如用兵,贵精不贵多。
徐某某,男,7个月。1963年8月7日初诊。因母乳不足,每日喂米糊3次,两月前喂米糊过饱,腹胀吐泻,发高烧。西医治疗后,热退,腹泻昼夜达10多次,继续服用西药6天无效,改中医治疗8天,腹泻减至每日4~5次,因小儿服药不便而停药。两天前因受凉腹泻加重,每日7~8次,粪稀薄如蛋花汤,精神萎靡,夜间啼哭不宁,来门诊治疗。当时舌苔白而少津,四肢逆冷。
诊断:(脾肾虚寒,邪热客于胃肠型)泄泻。
方药:本方煎剂(先将制附子1.5g,干姜、甘草各9g,加水350ml,微火煎至150ml,再加入黄连9g,仍用微火煎至80ml,过滤后,加入糖适量,煮沸后备用),每次8ml,4小时1次。次日复诊:精神好转,大便次数减至4~5次,四肢已温,续服3天而愈。最近患儿感冒来所治疗,据家长告知:前次腹泻愈后,迄今未患过泄泻。
心肌梗死
赵某某,男,58岁。胸闷气短年余,服冠心苏合丸可缓解。突然心痛难忍,心神不安,冷汗出,四肢冰冷,神昏欲睡,面色赤,唇紫甲青,四肢逆冷,冷汗不止,下利,臭味不浓,舌质淡,脉微欲绝。西医诊为急性心肌梗死伴休克,中医诊为少阴病,当即针人中、内关,渐有神。急以回阳救逆:制附子18g,干姜10g,炙甘草25g,肉桂3g,急煎,冷服。良久四肢渐温,冷汗消,面色已复常态,口语已利,脉复渐有神。在治疗的10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有23例并发休克,经治无一例死亡。其中亡阳型用四逆汤治疗。认为本方有升压、强心作用,如与生脉散等合用,可解决较长时间用升压药以后,停药血压下降的问题。
休克
李某某,女,69岁。因患肺心病、肺炎、中毒性休克、脱水而住院。神志清,颜面苍白,肺部有湿性啰音,心率92次/分,血压80/50mmHg。经静脉注射四逆注射液2ml,2分钟后上升至90/60mmHg。20分钟后血压上升至100/60mmHg。6小时后血压仍维持在90/50mmHg,并持续2~3小时。在升压同时心跳强有力。抢救麻疹严重病例136例,均属重、逆、险、凶、危、弱之证,西医属于感染性休克,用本方治疗后,仅死亡7例,大大提高了治愈率。
胃下垂
用本方加减,治疗胃下垂7例,服药日数从14~43日不等,患者腹痛、腹胀、嗳气等主要症状均显著减轻或消失,腹部压痛及调线所见之胃张力和胃大弯位置亦有部分改善。加减法:腹痛,加肉桂、樟木子、吴茱萸;腹胀,加枳实、木香、厚朴;嗳气,加山楂、麦芽;恶心,加砂仁,法半夏。
高血压
刘某,女,55岁,高血压病十余年,服滋潜清降药反剧。精神萎靡,步态蹒跚,面赤颧红,彻夜难寐,口干不渴,身着棉衣,四肢逆冷,大汗淋漓,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欲绝。拟四逆汤加味:熟附子9g,干姜6g,炙甘草6g,党参12g,龙骨12g。1剂后手足转温,仍心烦难寐。上方加黄连3g,服3剂,诸症悉除,渐能入睡。
按:四逆汤用于伤寒太阳病误汗伤阳,及阳明、太阴、少阴、厥阴病、霍乱病等证见四肢厥逆,恶寒倦卧,呕吐不渴,腹痛下利,神衰欲寐,舌苔白滑,脉微欲绝者,以及瘟疫、疟疾、厥证、脱证、痛证见有上述症状,属阴证者。现常用于心肌梗死、心衰、急慢性胃肠炎吐泻过多,各种高热大汗所致之虚脱,各种因素所致的休克等属于阳衰阴盛者。
若服药后出现呕吐拒药者,可将药液置凉后服用。本方纯用辛热之品,中病手足温和即止,不可久服。真热假寒者忌用。(朱文元 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中医院)
张英栋用四逆汤治外感案一则解析
摘自2023-5-18中国中医药报
刘宁 山西中医药大学
近日张英栋老师运用经方四逆汤治疗笔者外感病获得速效,现将该医案整理分析如下。
笔者女,26岁,学生,2023年2月26日初诊,主诉:咳嗽、鼻塞、流涕加重1天。笔者于2月25日受风后感冒,表现为恶寒、乏力、汗出明显、呕逆,伴随咳嗽、咳白痰、喘,鼻塞流涕、色白质清,头晕头重,上半身热、下肢冷。2月26日诸症加重,自己诊断为太阳病,拟使用葱白连须4根,沸水泡服。张英栋老师四诊合参进行诊断之后提示:第一,“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的病机本质在“浮”,笔者脉沉与太阳病完全不符。第二,笔者平素小便频数,很容易汗出,康治本《伤寒论》第11条(对应宋本《伤寒论》第29条)谓“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服桂枝汤。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与甘草干姜汤,以复其阳……若重发汗者,四逆汤主之”。桂枝汤是解表方的代表,宋本《伤寒论》91条“救表宜桂枝汤”、164条“解表宜桂枝汤”、372条“攻表宜桂枝汤”皆可佐证;“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服桂枝汤”,此误也,有里虚寒就不能用桂枝汤之类解表。第三,“重发汗者,四逆汤主之”,指很容易出汗或者反复误用了发汗的方法治疗者,用四逆汤。综上所述:本案脉沉、自汗出、小便数、恶寒,并非太阳病,不能用或者说不能单用解表的方法,可以考虑使用四逆汤。张英栋老师遂开具四逆汤为笔者治疗,方药如下:附子15g,干姜15g,生甘草15g。中药颗粒剂,2剂(4袋),嘱每天服用3次,每次1袋。并嘱咐希望服药后达到身体热、不汗出的目标。笔者询问老师是否可用葱白4根泡水送服,老师考虑到笔者平素容易汗出,卫表失司,表里皆不足,故言若控汗效果不好,则去葱白。
笔者当日服四逆汤第1袋(1/2剂)后半小时内喘息消失,咳嗽、咳痰、鼻塞、流涕减轻,无汗,下肢发冷加重,6小时后下肢厥寒,寒热往来持续半小时后,小腿突觉热感向下窜动,并均匀汗出,而后下肢变暖,上半身热、下肢冷症状消失。
2月27日二诊:鼻塞消失,咳嗽、咳痰、流涕减轻大半。老师嘱咐以将息法服药——未达目标、没有不适则每次服药加1袋,四逆汤原方不变。
3月1日三诊:四逆汤服至每次最多3袋,共服四逆汤4剂后,诸症基本消失。老师遵《内经》“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之旨,嘱停药“候气来复”。
按
宋本《伤寒论》第92条“病发热头痛,脉反沉……当救其里,四逆汤方”,是对本案最好的注解。我们可以将人体的卫阳比作自行车外胎,当轮胎内胎气不足的时候,由于轮胎与地面接触面积变大,除了骑车时会吃力,还增加了外胎嵌入碎石、异物的风险,如此使用会导致轮胎过早报废。故需要:第一,及时对内胎充气,保持气压;第二,定时检查轮胎,把潜在漏气的地方补好,以防散气。“充适当的气、尽量使之不漏”是自行车轮胎使用和保养的常识。同理,在人体保养上,也需要“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灵枢•本藏》)。即当机体感受外邪时,应先关注机体内部阳气是否充足,努力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如果以过度耗气为代价散邪外出来减轻症状,即使暂时得安,也会让疾病处于越治越难治的境地。很多同道认为四逆汤只能治疗“四肢厥逆”等危重病症,对于外感却鲜少思及,经本案用药后的实际情况及预后观察可知:里虚不可发表,应补不足之处,四逆汤治疗里阳虚外感的思路是经得起推敲的,张英栋老师总结为“当救其里,当复其阳”。
本案治疗周期仅3天,症状消失较快,效果较佳,并且后遗症状消失得也很快,出汗明显比原来要少。整体治疗符合广汗法“立足长效求速效”的原则。在此之前,笔者对类似症状的认识仅停留在太阳病,通常用葱白泡水、藿香正气水、通宣理肺丸等发散方法解决,服药2周左右症状才会逐渐减轻,但会遗留咳嗽、咳痰数月不消,缠绵难愈,并且出汗越治越多。
因此,学习经方必须回到经典的理论框架才有意义,不能将学习经方浅化为学习零散的、肤浅的用方经验。不仅要博采众方,更要回归经方本身,从整体上理解把握,才能真正用对、用好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