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洪秀珍运用完带汤经验

(2022-12-08 08:20:07)


时间:2021-01-05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雷辉

完带汤,《傅青主女科》方,由土炒白术一两,炒山药一两,人参二钱,酒炒白芍五钱,酒炒车前子三钱,制苍术三钱,甘草一钱,陈皮五分,黑芥穗五分,柴胡六分组成(注:一两约合今30克,一钱约合今3克,一分约合今0.3克)。主治妇人带下病。后世医家多以本方作为妇人带下病主方,无论寒热虚实,均可加减运用。若带下清稀偏寒者,可加鹿角霜、巴戟天、仙茅、仙灵脾等以温固;若带下量大者,加白果、海螵蛸、芡实、金樱子等以收涩;若色黄偏热者,加土茯苓、金刚藤、黄柏、苦参等以清利湿热。

洪秀珍,女,陕西洛南人,师承于商洛郭氏经方流派第四代传人郭池,从医近40年,临床经验丰富,治疗效果显著,深受广大患者推崇。笔者有幸随其临证学习,获益良多,见其将完带汤加味治疗内、妇、皮肤、男科等多种疾病,遂留意收集其所治验案,加以总结分析。

带下病黄褐斑

李某,女,32岁,职员。2019年1月23日初诊,主诉带下色淡黄量多3月余,伴经前少腹胀痛,经来淋漓难尽,腰痛,手足逆冷,夜寐梦多,观其面色萎黄,两颊黄褐斑散发,舌暗苔白,脉细缓。诊断:带下病,证属肝郁脾虚,浊湿下注;治宜健脾祛湿,疏肝行气,方选完带汤加味。

处方:党参10克,炒白术10克,甘草6克,陈皮6克,苍术10克,山药15克,车前子10克,柴胡10克,白芍10克,荆芥6克,鹿角霜10克,海螵蛸15克。14剂,颗粒剂,日两次,开水冲服。

2月23日复诊,诉上症略缓,带下量减,但两颊色斑未淡,于上方去海螵蛸,加玫瑰花10克、白芷10克。14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温服。

3月13日复诊诉,经前腹痛减轻,手足逆冷亦有改善,舌脉同前,于上方去玫瑰花、白芷,加牡蛎15克、肉桂5克、牛膝10克、防风10克。14剂,煎服法同上。

后以完带汤增损2月,带下止,面色红润有光泽,经来通畅。

按:黄带一证,《诸病源候论》谓:“脾脏之色黄,带下黄者,是脾脏虚损,故带下而挟黄色。”验于病家,面色萎黄,带下色淡而量大,当属脾虚无疑。脾气虚而不能荣温四末,故见四肢逆冷。宋代医家陈素庵云:“经欲来而腹痛者,气滞也。”经前腹痛,经来淋漓难尽,知其气滞已成,复挟气虚。辨证属肝郁脾虚、浊湿下注,法宜补脾化湿,疏肝行气。方选完带汤加味,略加鹿角霜、海螵蛸以温摄(涩)之。复诊加减,主要着力于气滞血瘀,故加玫瑰花、白芷之类以疏散之。

痤疮

王某,女,19岁,学生,2019年2月27日初诊,主诉颜面痤疮散发一年余,伴颜面皮肤油腻,经前腹痛,经行则色黯量大,醒后时有汗出,纳减,夜休差,小便频,大便正常。脉细弦。诊断:粉刺;证型:脾虚肝郁,湿热蕴结;治宜健脾疏肝,清热化湿。处以丹栀逍遥散加味14剂,药后觉痛经缓,痤疮略消而变化不显,遂更方为完带汤加味。

处方:党参10克,炒白术10克,甘草6克,陈皮6克,苍术10克,山药15克,车前子10克(布包),柴胡10克,白芍10克,荆芥6克,白芷10克,刺蒺藜10克,连翘12克,苡米15克,防风10克。

后续以完带汤为主。增损月余而痤疮基本消退。

按:本案辨证属脾虚肝郁,湿热蕴结。故首以丹栀逍遥散解郁行气,清热凉血;气行热解,故经来痛减而痤疮略消。然因其脾气素虚,不宜攻伐太过,故更方为完带汤,稍加疏风、清热、化湿之品,以扫余邪。脾气健而湿热清,则肝气不得复郁、湿热不得胶结,气血通利而脉络和畅,故痤疮自消而经来不痛。

阴痒

王某,女,45岁,家务。2019年11月20日来诊,间断阴道瘙痒3年,加重1周,伴腰痛,月经量偏少,挟血块,色淡,经行约3天,双目干涩,口干,乏力,舌暗红苔薄白,脉细弱。诊断:阴痒;证属肝脾不和,湿热下注,治宜疏肝调脾,清利湿热,处以完带汤加味。

党参10克,炒白术10克,甘草6克,陈皮6克,苍术10克,山药15克,车前子10克(布包),柴胡10克,白芍10克,荆芥6克,防风10克,芡实10克,土茯苓15克,川萆薢10克,玫瑰花10克,金蝉花2克。

配合中成药定坤丹2盒,每次3.5克,日2次。14剂后,随访诉阴痒已止。

按:阴痒一证,《校注妇人良方》无论阴中闷痒、阴内痛痒,还是阴内痛痒,均责之于肝脾。《医宗金鉴·卷四十九·妇科心法要诀》云:“妇人阴痒,多因湿热生虫。”可见,前人论治阴痒,多从湿热论治,病位多责之肝脾。本案以阴痒日久,兼见乏力、目涩、腰痛等症,则知脾气亏虚、肝肾已伤,故以完带汤加清热利湿之品,以健脾疏肝,清热利湿,辅以定坤丹填补肝肾之亏。

阴囊潮湿

李某,男,35岁,干部。2019年1月28日初诊,主诉阴囊潮湿半年余,伴尿急,淋漓难尽,小便后会阴部作痛,饮食及睡眠尚可,二便可。舌红苔黄腻,脉弦细。诊断:囊汗。证属脾肾两虚,湿热下注;治宜补肾调脾,渗湿清热,处以知柏地黄汤加味14剂。

3月13日复诊诉,初服上药觉诸症均有缓解,续自购10剂,服后觉效不如前,反添大便溏稀一症,舌尖红苔白,脉弦滑。更方为完带汤加味。

处方:党参10克,炒白术10克,甘草6克,陈皮6克,苍术10克,山药15克,车前子10克(包),柴胡10克,白芍10克,荆芥6克,土茯苓15克,川萆薢15克。14剂,煎服法同上。

后以完带汤为基础方,加减半月而囊汗止。

按:阴囊潮湿一证,中医谓之囊汗。李东垣云:“丹田有热者,必尻臀冷,前阴间冷汗,两丸冷,是邪气乘其本而正气走于经脉中也。”此中论述囊汗虽系丹田伏火,但症见冷汗。沈金鳌谓:“有阴囊汗者,则为肾虚阳衰。”可见前人对于囊汗认识有冷热之别,有因虚因实之异,不可一概而论。

按:本案辨证属肾阴亏虚、肝经湿热,处以知柏地黄汤加萆薢、土茯苓等以滋肾阴、化湿热,初服见效,继服则乏效,且添腹泻一证,苔腻,知其脾胃素虚,复兼肝经湿热下注,故滋阴太过则胃呆而脾不健运。若再施以前法,则南辕北辙矣。须改弦更张,立健脾行气清热化湿法,选完带汤加减,则病续进而至瘳。

傅山制完带汤的立意是“带下具是湿证”。故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黄绳武在《傅青主女科评注》中评论完带汤说:“观其全方,重在一个湿字,其补、散、升、消,都是在为湿邪开路。”方中党参、白术、甘草、陈皮以健脾行气化湿,山药助参、术健脾,苍术、车前子助陈皮除湿,复以柴胡、白芍疏肝气、柔肝体,荆芥穗可升阳除湿。

本方用于带下病,不论寒热虚实,皆疗效可靠;用于痤疮,尤宜于寒热不甚偏重者,完带汤不似清上防风汤、丹栀逍遥散之辛散、燥烈、苦寒;用于阴痒属脾虚肝经湿热下注者,用之效灵;用于囊汗脾虚肝经湿热者,施之亦可取效。

笔者体会,完带汤的运用要点在于抓住肝与脾、湿与热,脾虚则生湿,肝郁则生火。

本方以脾虚湿盛,肝经湿热下注为主要病机,故凡见性情内敛,沉静懒动,颜面、四肢皮肤长疔生疮,前阴(妇人带证、男子囊汗等)瘙痒等属肝脾不调,湿热为患的均可加减运用。本方相对平调,对于寒热偏盛者,则可加减。如寒加鹿角霜、炮姜,寒甚者桂附亦可;风热盛者,加白蒺藜、连翘、防风、薄荷等;湿热盛,可加土茯苓、萆薢、薏米等;湿盛者,可加泽泻、茯苓等;脾气虚弱不能固涩者,可加芡实、莲子、白果等;气滞者,可少加枳壳、玫瑰花、合欢花等。加减之要在于权衡补脾不致壅,化湿不伤阴,行气不耗气,清热不伤脾,疏散不助热。(雷辉 陕西省商洛市中医医院)

何成瑶:身心同调“妇科圣手”

 (2022-12-09 03:37:02)[编辑][删除]

摘自2022-12-8中国中医药报
本报记者 林晓斐
何成瑶,1938年4月生,贵州水城人,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62年毕业于贵阳医学院(现贵州医科大学)医疗专业。从医60年,在治疗妇科经、带、胎、产、杂病方面疗效显著,提出“养精育胞”理论,创“温枢三焦、宁心坚肾”治法,尤擅不孕症和妇科肿瘤诊治,被百姓誉为“妇科圣手”。
“每个生命的诞生,都是一个奇迹。每当看到又有一个家庭在我的帮助下创造了这个奇迹,我都会很满足,很幸福。”这是享誉黔中大地,被誉为“妇科圣手”的国医大师何成瑶从医60年来始终秉持的初心。
对中医学的憧憬源自亲身实践
何成瑶出身书香门第,父亲是贵州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叔父是地质科学家,注重教育的家庭传统为何成瑶日后成为“奇迹的创造者”播下了种子。
在何成瑶的记忆里,祖父非常疼爱她,在她幼年时就亲自教她认字读书。14岁那年读完初一的她,走了4天的山路又坐了1天的客车才到达贵阳清华中学继续求学,支撑她坚定信念的是祖父的那句嘱托:“你是女娃,但也要坚持读书。”
对于医生这个职业,年少的何成瑶很向往。儿时常见一位道医来家中给祖母看病,她总是好奇观察;高考前,她陪伴祖母到贵阳市里的医院看病,医生一袭白衣忙碌的身影让她羡慕不已。在高考后填报志愿时,亲友们都认为何成瑶肯吃苦又细心,适合学医。于是,她欣然选择了贵阳医学院(现贵州医科大学)医疗专业,并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
当时学校开设了中医学概论课等中医课程,学习阴阳五行、经络穴位、中药方剂和内外妇儿等中医药理论,何成瑶很珍视学习中医的那段时光:“当时的课本是南京中医学院编的,现在我还珍藏着。”
在医院见习期间,何成瑶跟诊中医老师,观察老师问诊把脉,每每取得良效,就愈发觉得中医“很神奇,很感兴趣”。
1962年自贵阳医学院毕业后,何成瑶任职于贵州省黔西县人民医院外科妇产科。在早年的临床工作中,何成瑶立足于中医辨证,善于将书本上的中医经方和从民间搜集到的经验方等应用于医疗实践中。她应用乌梅汤中药灌肠法治疗多例儿童蛔虫性肠梗阻,避免了手术,患者均获治愈。她根据报纸上登载的存命汤处方,配合玉真散治愈多例破伤风引起的抽搐。她采用生扯拢等草药调配的接骨方,治疗骨折可缩短愈合时间,被收录于《贵州省接骨验方选》中。何成瑶想:“中医药既经济又有效,有机会我要系统学一学。”
用勤奋铺就中医路之基石
在黔西县人民医院工作十余年后,1974年4月,她调入贵阳中医学院(现贵州中医药大学)工作。当年参加首届开门办学,她主讲了妇产科学,对中医妇科学则需进一步学习才能胜任其教研工作。一年后,系统学中医的机会终于来到她面前。1975年10月,何成瑶被学院选入贵州省政府主办、贵阳中医学院承办的贵州省第三届西学中学习班,系统全面地学习中医。她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在西医基础深厚、工作经验丰富,已是两个孩子妈妈的情况下,何成瑶决定放下过去的成绩,将孩子托付给家人,心无旁骛地开始对中医的钻研。通过研读《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经典医籍和学习其他的十多门中医基础和临床课程,她打下了坚实的中医理论基础。
令她记忆犹新的是,有次在国内有名的伤寒病学专家袁家玑的课堂上,何成瑶觉得《伤寒论》里的六经辨证和《黄帝内经》里的十二经,理解起来有困难,便在课下向袁老师请教。经常提问的她引起了袁家玑的注意,他赞许道:“这个同学勤学好问,很不错。”
何成瑶有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她活学活用《黄帝内经》里的诵、解、别、明、彰五字法,学习经典和相关的中医课程。在学习《方剂学》时,她除了每天早起背方子外,还积极与同学们就方剂的组方配伍、适应症和作用原理等进行讨论以加深理解。
经过11个月的理论学习,何成瑶选择到中医内科实习1个月,并进一步将中西医结合思路应用到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中。
1980年11月,何成瑶到成都中医学院(现成都中医药大学)进修中医妇科,师从川蜀名家卓启墀、刘敏如。当时成都中医学院与其附属医院仅一墙之隔,何成瑶再一次发扬她勤奋好学的精神,在进修期间实现了教学和临床工作双丰收。
在临床方面,她记录了360多例病案,时任成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妇科主任的卓启墀亲自为她做详细批注和修改,从中她学到了很多老师的学术思想,行医逐渐具备了川派风格,在治疗妇科病中,辨证重在调气血、和脾胃、养肝肾,论治重在调理,结合查月经、辨带下、细析胎产等,根据患者生理、病理特点组方配药。
在教学方面,时任成都中医学院教研室主任的刘敏如很欣赏何成瑶的勤奋,批准她在学校听课、参加教研活动,令她有机会较系统地学习中医妇科学,及该科目的教学目的、模式、环节、方法、内容的表达设计和安排,使她受益良多。刘敏如还把自己的教案借给何成瑶,其内容之细致让她钦佩不已,她如获至宝,如饥似渴地学习起来,并将其作为日后教学的重要借鉴。
1981年5月,进修归来的何成瑶在贵州中医学院担纲教学主力之一,讲授中医妇科学。之后,她又发挥所长,在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妇科带头积极研发推广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炎症等疾病的新技术、新项目。1991年,何成瑶被调到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担任妇产科主任,当时该科的中医诊疗工作正在加强中。何成瑶主持修订规章制度,加强中医理论学习,开展医生“请进来走出去”的交流活动,使该科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的诊疗工作得到进一步推动。
锤炼医术医身病更治心病
从医多年来,何成瑶一直坚持对临床工作的精进和医术的锤炼,她诊断讲究求因治本,执简驭繁,术道相参,擅治经带胎产及妇科瘕等疑难诸疾,对不孕症的医治造诣深厚。
何成瑶认为中医的价值、动力、创新等都在临床。因此,在临床上她坚持“四三”路线,追求五个“什么”,常做诊后回顾。“四三”是指三因制宜(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三点跟踪(从病因到病位、病变)、三辨结合(辨病、辨证、辨体质相结合)、三法施治(调理机体、疏导心理、固本扶元)的技术路线,规范、有序地进行诊疗。五个“什么”,即病情辨别的“见什么”,病机找准的“为什么”,病证辨定的“是什么”,治疗攻略的“做什么”,知疗效、积经验的“评什么”。
诊后回顾则是何成瑶提高临床疗效的习惯做法。她接诊过一位36岁的继发性不孕患者,过去十年间曾两次尝试辅助生育术都以失败告终。何成瑶运用整体思维,以补肾为主,辅以疏肝解郁,并以活血化瘀疗法缓解患者输卵管长期慢性炎症。服药20剂,两个月后,患者受孕内环境得到改善,子宫容受性得到提高,竟然成功地自然受孕。尽管这次是宫外孕,但患者因此重燃了自然受孕的信心。待她第三次来就诊,何成瑶又以修复为主的思路组方用药。1个月后就收到了患者的喜讯,她再次怀孕,且各项检查结果正常。何成瑶又为患者开出固肾、益气、养血、安胎之方,药后复查情况良好。
送走患者,何成瑶又如往常一样,翻阅自己记录的患者有关病历,分析一路以来的诊疗思路,得出了诊疗35岁以上、辅助生育术失败的不孕症患者,在坚持养精育胞的同时还需辨证施以补肾行气、活血化痰等治法的临床体会。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她创“养精育胞”理论统领女科证治。“养精”即调养先后之精;“育胞”即调育胞宫;养精之目的在于育胞,育胞之妙全在养精。在“养精育胞”理论指导下,创立“温枢三焦、宁心坚肾”之法,强调精之成在于三焦气化,坚肾不唯补肾,补肾当先宁心,心宁则肾自坚矣。
她主持制定不孕症、胎动不安、盆腔炎、异位妊娠4个妇科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创制调经四方、消炎四方、通阻三方等11个协定方,研发调经助孕膏、温经散寒膏等5个膏方。
何成瑶医身病,更治心病,注重身心同调。在她看来,不孕不育症疗程长,病因复杂,患者往往心理压力大。医生诊治的同时要为患者做心理疏导,帮助患者建立信心。
何成瑶曾接诊过一个原发性不孕患者。她发现,这位患者每次都在其婆婆的陪同下来就诊,总是神情压抑,状态不好。
为此,在一次就诊中,何成瑶请患者的婆婆在诊室外等候,她单独与患者沟通。患者忍不住放声大哭,表示自己结婚已有两三年,迟迟不能怀孕,心理压力非常大。
“你不要想别的,放下心理包袱,放心配合治疗,我们会给你看好的。”何成瑶暖心地安慰她。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这位患者顺利怀孕。她第一时间来到何成瑶的诊室,与她分享这个好消息。见到何成瑶的瞬间,她还是大哭一场。与往日不同,这次她是喜极而泣。
另有一患者婚后5年多,曾怀孕3次,反复自然流产。何成瑶积极地给予其安慰,并晓以保胎知识,按“养精育胞”理论施药三剂。患者心情得到纾解,后来正常怀孕生子,还远道寄来锦旗致谢。
在临床工作中,何成瑶遇到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在与患者的交流中,她总是急患者所急,解患者之难。正如她的演讲《假如我是一个病人》中所言:病人求诊,希望医生帮助自己,而作为医生,就要站在病人的立场,理解病人的需求,才能感同身受,更好地为病人服务。她在一次学术年会上发表了题为《不孕症诊治的人文思考》的论文,从哲学、医学两个范畴讲述了治病特别是治疗不孕症中,给予患者人文关怀的深切体会。
“何医生是送子观音。”何成瑶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让“送子观音”的美誉不胫而走,贵州省各地及北京、上海、江苏等省市和国外的求医者纷纷慕名而来。
终身学习迈向更高境界
何成瑶把每一位患者看作自己的老师。她说:“疾病是考题,诊疗是答卷,疗效是评分,作为医生要向病人交出高质量的临床答案。”“我要准备好随时回答患者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涉及各科知识,所以要有扎实基础,坚持道术结合,要把中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辨证论治理论和临床技术相结合,还要不断学习,并学以致用。”
不断学习,让何成瑶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她说:“疾病谱在发生改变,新技术日新月异,诊疗思路也要相应改变。西医要不断更新,中医也要守正创新。现在中医的研究进展不断,中西医要融合,以达到异曲同工之妙。”她阅读中西医新专著、新教材,上网学习,在学术会议中学习,更虚心向学生学习。
一次,网络上一则蛇床子在妇科方面新用途的报道引起了何成瑶的注意。她进一步翻阅研究进展发现,常作为外用药使用的蛇床子,除清热解毒功效外还能补肾壮阳,在妇科方面有类雌激素作用,此后在为患者调经时,她常用此药,收效卓著。
何成瑶坚持:“辨证论治思路要宽。”诊疗要有多个方案,择优从之。
她示诊有个惯例:有疑难病例,总会先让学生们讲应该如何处理,然后自己再讲。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独立临床能力,又能发现他们的新思路,老师也向学生学习,实现教学相长。
比如,一位45岁的患者在经何成瑶治疗后顺利怀孕生产,再次前来就诊是因为患者得了产后抑郁症,出现烦躁、失眠、大便干燥、食欲不振等阴虚火旺症状。何成瑶先让在场的学生讨论,自己则准备以益阴扶阳法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思路辨治。此时,一位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学员提出“交通心肾”的思路,在益阴扶阳基础上加黄连、肉桂。二药组合出自治疗心肾不交的经方交泰丸,取黄连苦寒,入少阴心经,降心火,不使其炎上;取肉桂辛热,入少阴肾经,暖水脏,不使其润下,可得水火既济之功。何成瑶认为学生的辨证思路非常好,拓宽了大家的视野。她由此总结:“学习不能仅局限于自己从事的专科,应博采众长,跨学科学习。”
何成瑶不断吸取前沿医学知识,向更高的境界迈进,从省级名中医到全国名中医,再到成为国医大师,源于她始终保持终身学习的理念。终身学习也成为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医妇科的科室文化之一。
道术结合推动学科发展
作为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产科的第二任科主任,何成瑶坚持中西医结合的医学发展之路,她不仅仅满足于科室临床工作的发展,还格外注重道术结合以加强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室文化建设。
在人才培养中,何成瑶将自己的学术经验无私地传授给学生,提升了科室的中医妇科诊疗技术水平、学术地位和学术影响力。“树目标、定任务、跟前沿、主临证、求创新、遵规范。”她经常提醒学生,一定要加强对理论基础的积淀,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操作一定要学习好,将来才能传承好、有创新。
作为《中医妇科学》《妇产科学》《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的专任老师,第四、五、六、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第四、五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指导老师,师承博士生导师,几十年来,何成瑶培养学生数以千计,培养贵州省名中医2名,省学科带头人2名,学术经验继承人、师承博士和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等12名。
她原本打算在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结业后就不再招生带教,但为了培养中医妇科高层次骨干人才,更为了推动中医药的传承,何成瑶还是招收了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和第五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学员。
科室后辈们深受鼓舞:“‘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何老这种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无私奉献精神,深深感动了我们。”
为了学科发展她殚精竭虑,在她的努力下,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产科由弱到强,成为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妇产学科翘楚。妇产分科以后的中医妇科,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贵州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获得了“贵州省中医妇科特色治疗、应用与研究科技创新人才团队”称号。该科以中医药对女性生殖轴干预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为研究方向,列出九大方面的若干课题进行研究,在“十三五”优势学科建设期间,获准建设贵州中医药大学女性生殖轴调控研究中心,并获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
何成瑶一直将“大医精诚”作为从医最根本的要求。她认为,医者仁心便是“道”,是救死扶伤,是发扬人道主义关怀精神。医院工作人员说:“何老虽然年过八旬,每周仍然坚持上三个半天门诊,虽然限号50人次,考虑到患者看病难,常加号到六七十人,碰到疑难和典型病例,还要给跟师学生讲解,常到下午近2点才休息。”
受何成瑶“医者仁心”大爱精神的影响,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医妇科对病人遵循“以人为本,患者至上”的服务理念,在和患者的沟通中将心比心,站在患者的角度去思考,帮助、安慰患者,建立了温馨和谐的医患关系。

多囊卵巢綜合症【草根一生】

 (2015-09-11 15:17:25)[编辑][删除]
标签: 

美食

                                                                                                                        多囊卵巢綜合症、肥胖型:  補腎化痰    通絡助孕
陳皮10克       清半夏12克      茯苓15克       膽南星10克       皂角刺6克       仙靈脾10克
枸杞子10克     紫河車10克    巴戟天10克     生山楂20克     白芥子6克       內金30克
蒼術10克        劉寄奴15克    水煎服。

輸卵管積水方【草根一生】

  多囊卵巢綜合症【草根一生】 (2015-09-08 19:20:40)[编辑][删除]
标签: 

健康

                                                     http://img.yiyuanyi.org/article_pic/2010-01-18/1263797198.jpg       輸卵管積水方:健脾利濕      通管助孕
黨參10克      黃苠15克      白術10克      澤瀉15克      當歸15克       川芎10克
生苡仁20克       蜈蚣2條     香附10克      桃仁10克      紅花10克     威靈仙9克
桂枝10克         鱉甲10克       大黃10克     車前子10克
水煎服

月经过多理冲汤【草根一生】

  多囊卵巢綜合症【草根一生】 (2015-09-10 14:56:43)[编辑][删除]
标签: 

健康

                                             http://img10.3lian.com/c1/newpic/12/15/07.jpg                                                                                                                    妇科良方理冲汤,三棱莪术共为将;黄芪党参术山药,花粉内金知母尝。            理冲汤方出《医学衷中参西录》,由党参、白术、黄芪、三棱、莪术、知母、鸡内金、天花粉、生山药、陈醋等组成,具有益气行血、调经祛瘀之功,主治妇女产后血瘀所致恶露不尽,癥瘕积聚,经来量多,淋漓不断,口干烦热,胸闷痞胀,不思饮食。舌质暗红,苔薄黄或太少,脉细数涩。现代医学之子宫肌瘤、卵巢囊肿、葡萄胎、子宫腺肌症、子宫内膜异位证等所致功能性子宫出血、月经过多均可以此方加减治疗。
   中气不足,统摄无权,冲任不固,可导致崩漏。脾主统血,用党参、白术、黄芪补气摄血,调理冲任。产后血瘀则癥瘕积聚而生,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故而经血淋漓不断,或产后恶露不绝,以三棱、莪术消癥瘕破瘀血;天花粉解毒清热,滋阴生津;鸡内金、山药健脾开胃,助气血生化之源;陈醋酸涩收敛助党参、黄芪以止血。

    加减】服之觉闷者,减去白术。觉气弱者,减三棱3克,莪术3克。泻者,以白芍代知母,白术改用12克。热者,加生地、天冬各数克。凉者,知母、花粉各减半,或皆不用。凉甚者,加肉桂6克(捣细冲服),乌附子6克。瘀血坚甚者,加生水蛭6克(不用炙)。若其人坚壮无他病,惟用以消癜瘕积聚者,宜去山药。室女与妇人未产育者,若用此方,三棱、莪术宜斟酌少用,减知母之半,加生地黄数克,以濡血分之枯。若其人血分虽瘀,而未见癜瘕,或月信犹未闭者,虽在已产育之妇人,亦少用三棱、莪术。若病人身体赢弱,脉象虚数者,去三棱、莪术,将鸡内金改用12克,因此药能化瘀血,又不伤气分也。迨气血渐壮,瘀血未尽消者,再用三棱、莪术未晚。若男子劳瘵,三棱、莪术亦宜少用或用鸡内金代之亦可。
  【方论】初拟此方时,原专治产后瘀血成癜瘕,后以治室女月闭血枯亦效,又间用以治男子劳瘵亦效验,大有开胃进食,扶赢起衰之功。《内经》有四乌贼骨一茹芦丸,原是男女并治,为调血补虚之良方。此方窃师《内经》之意也。
从来医者调气行血,习用香附,而不习用三棱、莪术。盖以其能破癜瘕,遂疑其过于猛烈。而不知能破瘢瘕者,三棱、莪术之良能,非二药之性烈于香附也。愚精心考验多年,凡习用之药,皆确知其性情能力。若论耗散气血,香附犹甚于三棱、莪术。若论消磨瘢瘕,十倍香附亦不及三棱、莪术也。且此方中,用三棱、莪术以消冲中瘀血,而即用参、芪诸药,以保护气血,则瘀血去而气血不至伤损。且参、芪能补气,得三棱、莪术以流通之,则补而不滞,而元气愈旺。元气既旺,愈能鼓舞三棱、莪术之力以消瘢瘕,此其所以效也。
经期能吃冰? 别拿身体做试验!
摘自2025-5-26中国中医药报
吴 煜 浙江省中医院
浙江省中医院裘氏妇科学术传承人、妇产科副主任中医师应翩结合临床实践与中医理论作出专业解读,并明确,经期吃冰没有好处。
痛经分两类 不可一概而论
痛经是女性在月经前后出现下腹部疼痛的一种常见现象,常伴有腰酸、乏力、情绪波动等症状。现代医学将其分为两类: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
原发性痛经多发生于青春期女性,起病早,多在初潮后1~2年内发作,无明显器质性疾病。其疼痛主要与月经期前列腺素水平升高、子宫过度收缩、血管痉挛及子宫局部缺血缺氧有关。此类痛经约占所有痛经患者的九成,常在生育后逐渐缓解。
继发性痛经多见于已婚或已育女性,通常与盆腔器质性病变有关,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盆腔炎症等。此类患者的疼痛多呈进行性加重,常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需及早诊治。
寒凝气滞型痛经最常见
痛经分“实证”和“虚证”,包括寒凝血瘀、气滞血瘀、湿热瘀阻、阳虚内寒、气血虚弱、肝肾不足等。
最常见的是寒凝血瘀型,患者多是体质偏寒,平时贪食生冷,经期淋雨、涉水等外感寒邪,导致气血运行受阻,不通则痛,导致痛经。”她举例道,这些人不仅经期疼痛明显,平时也常伴有怕冷、四肢冰凉、舌淡苔白的表现。而气滞血瘀型的痛经则多与情绪波动、压力大相关,常伴有乳房胀痛、易怒等情绪表现;湿热型患者则易出现面部痤疮、口苦、小腹灼热等;体虚者则表现为腰膝酸软、神疲乏力。
“不是所有痛经都是‘宫寒’,我们强调辨证论治,但可以明确的是,无论你是哪种证型,经期吃冰都没有好处。”应翩表示。
“吃着不痛”不代表无害
针对“吃冰不会导致痛经”的说法,应翩从中医经典理论出发进行解释。《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提到:“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冲脉为女性月经之本,与胃经有交会。简单来说,吃冰可能伤及脾胃,从而间接影响月经的规律性与顺畅程度。
“有些人说自己吃了冰也不痛,那不代表没问题,可能是暂时没表现出来,或者你本身就不是寒凝证型。但在临床上,我们确实看到很多年轻女孩,月经期间吃了冷饮后,出现月经推迟、腹痛加重的现象。”她说。
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冷饮摄入与原发性痛经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生冷刺激可诱发子宫平滑肌痉挛,进一步加重缺血缺氧状态,从而引发或加剧疼痛。
中医治痛经有“绝招”
“中医治疗痛经内服中药和多种外治手段。”应翩介绍说,二者协同,能更有效缓解症状、改善体质。
经典方剂金铃子散由元胡、川楝子组成,具行气止痛之效,适用于原发性与继发性痛经,是治疗痛经的常用方之一。气滞血瘀型痛经,可选用裘氏妇科有效经验名方——调经定痛散。虚寒型痛经,则可选用金匮温经汤。如果是湿热瘀阻型,常表现为小腹胀痛、呕吐、身体困重、面部痤疮等,需清热化湿、化瘀止痛,可选浙江省中医院院内制剂如复方忍冬藤口服液进行治疗。阳虚型痛经则以温经散寒、补肾止痛为主,可选用吴茱萸汤。寒热错杂的患者则表现为手脚冰冷、长痘,容易感觉热,这类患者需要更加复杂的治疗。
在外治方面,中医在缓解寒凝血瘀型痛经上尤具特色。耳穴压豆、热敷、艾灸、中药足浴等方法可温经通络、行气活血,促进子宫局部血液循环,从而有效减轻疼痛。
若经期出现小腹冷痛,可采用隔姜灸,该法取新鲜生姜切片,厚约0.3厘米,中心扎孔透气,将艾炷置于姜片上点燃,进行穴位灸治。常用穴位包括关元、气海、中极等。每次灸治15~20分钟,每日1次,连续灸5~7天为一疗程,经前一周开始使用效果更佳。隔姜灸具有温经散寒、行气活血、缓解经痛的功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