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路志正:木土和合汤治胁痛

(2022-12-08 07:40:45)

国医大师临证经验


时间:2018-04-02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张维骏 高荣林

  国医大师路志正经验方木土和合汤有疏肝解郁,理脾和中功效。主治肝脾失和的胁痛,来源于小柴胡汤和四逆散。由党参12克,柴胡12克,黄芩8克,佛手10克,郁金12克,炒枳实12克,炒白芍15克,炙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4枚组成。小柴胡汤中柴、芩并用,可疏利枢机;柴、芩与姜、夏又成辛开苦降,可宣畅三焦;再配参、枣、草则是扶正祛邪、攻补兼施之剂。四逆散用柴胡疏肝利胆、透达阳郁,枳实降胃导滞、行气散结,二者一升一降,运转枢机,透达阳气;芍药平肝养营,甘草补中益气,二者一柔一缓,调和肝脾。四味相伍,使邪去郁开,气血调畅,清阳得升,四逆自愈。本证虽为邪陷少阴,阳郁不达,而治从肝考,乃因肝木条达,主疏泄气机之故。后世疏肝诸方,如柴胡疏肝散、逍遥散等皆是从本方发展变化而来。

  路志正从临床经验出发,将二方合一,加佛手、郁金疏肝解郁,理气和中,而佛手和郁金亦可单独熬粥以作食疗,药性平和,不伤正气。

  临床加减:肝木横逆、乘犯中焦戊己土,致肝脾不和证或肝气犯胃证,路志正统称之为木土失和,两证均属木旺乘土,均可出现胸胁胀满疼痛、情志抑郁或烦躁易怒等肝郁气滞表现,但因脾胃各有不同生理功能,肝木犯脾土与胃土的临床症状又各有不同。脾主运化,其气主升,因此肝脾不和证除见肝气郁结表现外,兼见腹胀、泄泻等脾运失健之症状;胃主受纳,其气主降,而肝气犯胃证除肝气郁结的症状外,还常伴有胃脘胀满疼痛、呃逆嗳气、吞酸嘈杂、呕吐等胃气上逆的表现。此木土失和,在临床上或单独出现或与他病兼夹并见,必然应有通治之法以应对。

  路志正临证中常说,现代社会大多数人已能做到衣食无忧、生活优越、寒温得适,而与之相应的工作紧张、节奏加快、压力增大、欲望无边所带来的情志问题越来越多了,人们往往急躁易怒,忧思焦虑,时而怒气冲天、时而郁郁寡欢。由此肝气失于疏泄,横逆犯于脾胃,而成木土失和之肝气乘脾或肝气犯胃证。这种情况常出现在西医所称之抑郁状态。临床应用木土和合汤治疗此类患者常获良效。

  验案

  李某,女,57岁。诉左胁刺痛,稍一岔气即发作,达5~6年之久。见噫气连作、频频欲吐,纳食则痛、气上冲胃则呕吐清水,气攻少腹,则得矢气痛止,渴不欲饮,夜卧需以枕压左胁,始能少寐,否则心烦欲吐,通宵难眠,至黎明方减轻,常烦热汗出。

  望诊:面见浮华,目无神采,肌肉瘦削。

  闻诊:语声低微少气,舌淡红无苔。

  脉诊:左手微细欲绝,右沉细无力。

  诊断:胁痛(肝郁气滞,脾胃失调)。

  治则:和肝胆,调脾胃,降逆气。

  方药:柴胡汤与四逆散加减:台党参、竹柴胡、清半夏、陈佛手、炒白术、杭白芍、炒枳壳、紫丹参、明郁金、生姜3片为引。2剂,水煎服。

  二诊:服上药,脘痛大减,睡眠亦增。唯左胁攻刺隐痛,呕吐清水如故,舌淡无苔,脉左沉细濡、右沉弦,治疗以温中降逆,和肝调胃:川朴、佩兰后下、清半夏、茯苓、吴萸、草蔻仁后下、陈佛手、炒枳売、杭芍、川楝子、明郁金、醋香附、黄连。3剂,水煎服。

  三诊:左胁攻刺隐痛大减,呕吐清水亦止,夜卧亦能左侧卧,唯左胁按之欲吐,胃脘仍时隐痛。舌红质淡,脉右沉弦,左细弱。予方药:党参、旋覆花(包)、赭石(先)、清半夏、吴萸、川连、草蔻仁、川楝子、郁金、杭芍、香附、瓦楞子粉包。2剂,水煎服。

  四诊:服上药,呕吐清涎止,能两侧卧。胃脘痛未大作,唯一按左胁仍噫气欲呕,时心悸,不欲饮,舌质紫滞,苔已渐生,为胃气上布之征,左边白腻、右边淡白,脉左沉细、右沉而小弦,拟以温胆汤加味:党参、青竹茹、清半夏、茯苓、陈佛手、竹柴胡、炒白术、炒枳实、草蔻仁(后)、生牡蛎(先)、生甘草、生姜2片为引。10剂,水煎服。

  五诊:诸症均减,左胁按之不再噫气作呕,食欲增,睡眠亦安。面色红润,精力充沛,唯时心悸。舌质红,苔淡白,脉左沉细,较前少有力,右沉弦。方药:青竹茹、清半夏、茯苓、陈佛手、炒白术、炒枳売、生牡蛎(先)、生甘草、越鞠保和丸(包)。

  胁痛致病因素有肝气郁结、瘀血停着、肝胆湿热、肝阴不足等。其病变主要在肝胆。临证所遇胁痛证,多有夹杂,难有单纯如书中所言,此例胁痛,历时5载,证属难调,木郁伤中土,脾胃升降失司,故路志正立足和肝胆,调脾胃,两条主线,取法工稳,堪称胁痛治法之范本。(张维骏 高荣林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胃下垂针治【草根一生】此博文包含图片(2014-11-2808:46:27)[编辑][删除]

 路志正:木土和合汤治胁痛 (2014-11-27 09:27:20)[编辑][删除]
标签: 

宠物

      


标签: 

健康

                          胃下垂针治 <wbr><wbr><wbr> <wbr><wbr><wbr>【草根一生】

  胃下垂属于中医学“胃痛”、“胃缓”、“痞满”、“腹胀”等范畴。主要因为素体脾胃虚弱,或长期饮食失节、劳倦过度等损伤脾胃,脾虚气陷,肌肉不坚,无力托举胃体所致。

http://p.ananas.chaoxing.com/star2/2014-04/1024_0/1398056467346kouxm.jpg 【草根一生】" TITLE="胃下垂针治  【草根一生】" />

 


   中医辨证本病为脾虚气陷,症见形体消瘦,面色无华,心悸眩晕,食少乏力,脘 腹隐痛,坠胀不适,久立、劳累、饮食后加重,平卧后减轻,舌淡、苔薄,脉细弱。若兼见痞满、恶心等为脾气不升,胃失和降;兼见暖气、喜叹息等为肝郁气滞, 克伐脾胃。 

治则:健脾益气、升阳举陷,针灸并用,补法。 

处方:以任脉腧穴和脾、胃的背俞穴为主。 

    中脘  气海  百会  胃俞  脾俞  足三里 

http://p.ananas.chaoxing.com/star2/2014-04/1024_0/1398056922049lidsn.jpg 【草根一生】" TITLE="胃下垂针治  【草根一生】" />

方义:胃下垂病变在胃,故取胃之背俞穴与胃之募穴中脘、下合穴足三里补益胃气;脾俞、气海可健脾益气、补中和胃;百会可益气固脱、升阳举陷。 

加减:痞满、恶心者加公孙、内关和降胃气;暖气、喜叹息者加太冲、期门疏肝理气。

操作:诸穴均常规针刺;主穴均用补法,配穴均用平补平泻法;上腹部和背部穴针后加灸或加拔火罐。 

    其他疗法 

(1)耳针:取胃、脾、交感、皮质下。毫针刺法,也可埋针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2)穴位注射:取穴同针灸处方,每次选1~3穴。取黄芪注射液或生脉注射液,每次每穴注入1ml。 

(3) 穴位埋线:取中脘、脾俞、胃俞、气海、足三里等穴。行常规穴位埋线。2周1次。

葛凤麟点揉尿失禁 【草根一生】

  胃下垂针治【草根一生】此博文包含图片(2014-11-2808:46:27)[编辑][删除] (2014-11-27 19:32:13)[编辑][删除]

 

拍拍打打也养生2膝关节病褥疮尿失禁网球肘腱鞘炎(转)

一、止尿脉、骶侧上下脉

    止尿脉、骶侧上下脉 可以治疗尿失禁、小孩尿床、小便淋漓等症状。

2012年3月7日播出《拍拍打打也养生》2

 

2012年3月7日播出《拍拍打打也养生》2


    其中止尿脉对褥疮也有效。方法是点揉法,每次5-10分钟。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使用这三个脉。

2012年3月7日播出《拍拍打打也养生》2

2012年3月7日播出《拍拍打打也养生》2

五神藏理论与脾主运化的内在联系

 (2017-12-20 05:18:30)[编辑][删除]


刘雷蕾 崔利娜 王韶 孟静岩 天津中医药大学

•五神藏指五脏无形之气者,五神藏理论是以五脏为纲领,并且通过五脏之间的相互协调作用,来具体阐述人的精神意志思维情志。

•精气是神的物质基础,脾主运化是精气血化生的关键,脾运化正常,则气血生化有源,五脏整体协调。

•五脏功能活动是七情产生的物质基础,情志活动可以反映内脏的活动变化,七情过极可以直接影响其所属内脏。

《素问·宣明五气》把神分为神、魂、意、魄、志,并将此五种具体神志活动分属到心、肝、脾、肺、肾五脏,因此中医学中又将五脏称为“五神藏”。神的产生有赖于五脏的整体协调及其共同作用。而脾在五脏中具有核心地位,在神志活动中也有着特殊的作用。且五神藏的物质基础是脾运化而产生的精气血,精气血分藏于五脏之中,故神亦分为五而藏于五脏。因此,脾的运化功能失常则会影响到精气血的形成及输布,进而引起一些神志异常;同样,七情过及又可以作为发病因素,影响脾的运化过程,导致五脏不安。本文通过生理、病理及临床案例共同阐明五神藏理论与脾主运化的内在联系。

五神藏理论及其物质基础

“五神藏”指藏无形之气者,《素问·六节藏象论》中指出:“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神志活动已经成为了藏象学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五神藏理论是以五脏为纲领,并且通过五脏之间的相互协调作用,来具体阐述人的精神意志思维情志。比如《灵枢·本神》中就明确提到:“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就是讲感知觉、思维、注意、记忆、意志、意识、情感等多个过程共同参与神志活动的产生,这些过程分别有所主脏腑,也就是需要各脏腑相互为用来确保神志活动的正常。

论述五脏之神,首先需要从神的产生来看,《素问·六节藏象论》记载:“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脏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即是指人体受天地的五气、五味滋养,气、味又经脏腑气化而产生精血津液,人的精神活动是在精血津液这些物质基础上产生的。《灵枢·本神》对五脏所藏之神物质基础又有具体论述“肝藏血, 血舍魂;脾藏营, 营舍意;心藏脉, 脉舍神;肺藏气, 气舍魄;肾藏精, 精舍志”。可见五脏先天禀赋而来以及生命活动中所产生的精、气、血、津液是“五神”化生的物质基础,且五脏精气血津液充足,则脏腑功能强健,而五神可安藏守舍。

五脏整体主神的理论依据

五脏所藏之魂、神、意、魄、志又非各自独立,而是通过五脏进行统一联系的。明代医家张介宾提出“五行互藏”的概念,且认为五脏中的每一藏又孕含着五脏。补土派李东垣在《脾胃论》中也曾提出“肺之脾胃虚”。明代周之干继承东垣之学,在《慎斋遗书》中又进一步阐述了“心之脾胃,肝之脾胃,肺之脾胃,肾之脾胃,胃脾之脾胃”的观点。可见,五脏之间互有彼此。这反映了中医理论的整体观念。《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以阴阳五行为中心对人体脏腑进行了详细论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优;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这又进一步明确指出神志活动表现于外为喜、怒、思、忧、恐,分别对应心、肝、脾、肺、肾,也遵循五行理论,各情志之间彼此制约。

且在临床中,神志异常的产生机制也是非常复杂,常表现为多种精神活动异常,并不是可以简单的归属于某一藏所藏之神,也进一步说明了神是在五脏整体协调的基础上发挥作用,是五脏分藏之神、魂、魄、意、志整体来主宰神志活动。

五脏主神有赖于脾主运化

首先,精气是神的物质基础,脾主运化是精气血化生的关键。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指出:“气乃神之祖,精乃气之子。气者,精神之根蒂也。大矣哉!积气以成精,积精以全神,必清必静,御之以道,可以为天人矣”,其中的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后天之精由脾胃运化产生,可化生气血,进而充实五脏,使其“形与神俱”。《素问·经脉别论》详细论述了脾胃运化水谷精微的过程“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藏。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营卫气血津液生成的物质基础便是这水谷精微,后经脾胃运化得以藏于五脏。《普济方脏腑总论》记载有“心肺在上,主脉气也;肝肾在下,藏精血也;脾居中州,又所以为精血脉气之养也”。张介宾《景岳全书》也记载“脾胃属土,为水谷之海。凡五脏生成惟此是赖者,在赖其发生之气运而上行。故由胃达脾,由脾达肺而生长万物,滋灌一身”。因此,中焦脾主运化,饮食水谷的消化吸收以及精微物质的输布全有赖于脾,而其他藏,如心肺所藏脉气,肝肾所藏精血皆是由此化生。

其次,脾胃功能正常是五脏和谐的前提条件。《灵枢·本神》指出:“心有所忆谓之意”,《难经·四十二难》又说“脾藏意与智”。意可以清晰地反映特定事物,而不被其余事物干扰,是一切精神活动的帀端,且伴随始终,如土养万物一般。周慎斋指出:“五脏和则能互为生克,相生相克,相制相化,而无过与不及之病,所谓气得其平也。……而以脾为要,盖五脏之气,皆能奉脾土归气于先天之原,万病俱消矣。……胃气为中土之阳,脾气为中土之阴,脾不得胃气之阳,则多下陷,胃不得脾气之阴,则无以转运,而不能输于五脏,脾既不输,则心亦无以奉生而化赤,心不化赤,则心火弱不能制肺金,金既无制,则下降之令不行,于是五脏中失其和平者多矣。”因此,脾运化正常,则气血生化有源,五脏整体协调,神志活动也就不会偏颇。

脾功能异常影响情志活动

既然脾在五神藏中有着核心地位,脾对情志活动的影响也就不容忽视,如《灵枢·本神》记载“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泾溲不利”,即脾病对其他脏腑皆有影响。而且,情志与五脏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对号入座的关系,而是在上文五脏整体主神基础上,存在着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协同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处于中央枢纽关键的脾胃功能发生异常则会影响到其他脏腑及其参与调控的神志活动。

《黄帝内经太素》卷六首篇注释:“脾为四藏之本,意主愁忧。故心在变动为忧,即意之忧也。或在肺志为忧,亦意之忧也。若在肾志为忧,亦是意之忧也。故愁忧所在,皆属脾也”。《甲乙经·精神五脏论》也注解说“脾者土也,四藏皆受成焉。故恐发于肝而成于肾,忧发于脾而成于肝……心之与肺,脾之与心,亦互相成也。故喜变于心而成于肺,思发于脾而成于心,一过其节,二藏俱伤,此经互言其义耳。”可见忧思伤脾,脾伤则可影响肝或心,造成两藏俱伤的结果。又有《灵枢·本神》指出:“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杨上善在《太素》中又解释道:“怵惕,肾来乘心也。思虑,则脾来乘心。二邪乘甚,故伤神也。神为其主,……神伤则五脏皆伤也。”也就是说恐伤肾、思伤脾,二邪都可乘心,伤及心神,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伤则五脏所藏之精液失去统摄,出现流淫不止的现象。五神藏之间彼此关联,又因脾土为中藏,主运化,因此思虑过度常可以见到筋痿、心痹、崩漏、白淫等病,也可引发精神抑郁等神志异常的病证。

七情过及致中焦脾胃受损

中医学的七情学说是由五神藏理论派生而来的。五脏功能活动是七情产生的物质基础,情志活动可以反映内脏的活动变化。宋代医学家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提出“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也”,进一步肯定了七情过极能引起内伤病,而且可直接影响其所属内藏,即陈氏所谓“喜伤心,其气散;怒伤肝,其气出;忧伤肺,其气聚;思伤脾,其气结;悲伤心胞,其气急;恐伤肾,其气怯;惊伤胆,其气乱。”然而,脾胃作为联通上下的中焦脏腑,它的运化功能同时也受到其他四藏的调控,因此,七情所致的各藏疾病都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脾的运化功能。

补土派李东垣认为“喜怒忧愁,损耗元气,资助心火,火胜则乘其土位,此所以病也”“先由喜怒悲忧恐,为五贼所伤,而后胃气不行,劳役饮食继之,则元气乃伤”。可见脾胃内伤病的形成常以精神因素为先导。具体原因之一是七情致病,首先影响的是脏腑气机,而脾胃为气机运转之枢纽,气机逆乱,自然会影响到脾胃的运转。如临床上癫狂症虽病位主要在心肝,也涉及脾胃,而表现出饮食锐减、肢体困乏、善悲欲哭等症状,治疗常用养心汤合越鞠丸加减来健脾益气,养心安神。再者,情志刺激不仅影响脾胃气机,而且伤及脾的运化功能,损伤气血精微的生成和输布。《素问·疏五过论篇》记载:“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离绝菀结,忧恐喜怒,五脏空虚,血气离守”。这些都表明情志内伤是脾胃病发病的重要机制,同时,脾胃病又常伴不同程度的情志改变。

神志病从脾论治医案举证

《灵枢·本神》强调“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五脏藏神”理论常用来指导疾病诊治。而脾胃则因其特殊地位常作为神志病治疗之关键。清代医家黄元御便把调理脾胃作为神志病治疗的基本大法。他在《四圣心源·精神》中指出“阴升阳降,权在中气,中气衰败,升降失职,金木废其收藏,木火郁其生长,此精神所以分离而病作也。培养中气,降肺胃以助金水之收藏,升肝脾以益木火之生长,则精秘而神安矣”。王洪图教授总结出在《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柳选四家医案》三部医案中,利用调理脾胃来治疗的神志病有 70例,占总神志病医案近 50%。

具体到医案中,古方甘麦大枣汤便是一例,《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中记载“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像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甘草小麦大枣汤方:甘草三两,小麦一升,大枣十枚。右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亦补脾气。”分析病机:肺主悲,悲伤欲哭,病位在肺;数欠伸又提示人倦精神不济也,是因为脾阳不振;联系脾主运化,可知此病是因脾精不能运输至肺,而肺脏燥,肺阴虚,故悲伤欲哭。方用甘麦大枣,用意是令脾精上输于肺,充实肺阴,使精血可以贯注百脉,濡养皮毛,从而内外调达,气机舒畅,无抑郁不和之气,悲伤欲哭也就可以治愈。现代临床研究中,吴明阳等总结了李发枝教授治疗抑郁症的经验,指出抑郁症以七情内伤为致病因素,其关键病机在于思虑过度劳伤心神,既可耗伤心血,又可导致脾运化失常,进而气血生化无源,昀终形成心脾两虚,因此,李发枝教授善于运用归脾汤加减治疗抑郁症患者,且疗效显著。

脾主运化在五神藏理论中起着重要作用。作为物质基础供应站和中间枢纽环节,脾的生理病理都与其他四脏息息相关。所谓精化气,气生神,神御形,脾胃运化产生的精微可以充实脏腑气血,使五脏之神有所养,进而维持脏腑形态和功能。因此,在研究五神藏和情志病时,脾胃功能不容忽视。(刘雷蕾 崔利娜 王韶 孟静岩)

路志正从五脏藏神论治不寐

  (2017-12-19 16:11:43)[编辑][删除]

 


卢世秀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 苏凤哲 中国中医科学院

不寐亦称失眠,古称“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瞑”。路志正治疗不寐,主要从五脏藏神的理论着手,尤重视脾胃对五神的影响,认为从病因病机上看,主要有虚、实和虚实夹杂3种情况。虚者为脾虚不运,心肝血虚,神失所养,不寐由生。实者或因气滞,或因湿(痰)阻,影响脾胃气机,扰动心神而不寐。而虚实夹杂,多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与气滞、食滞、湿浊、痰热等邪实并存。辨证分型主要有脾胃虚弱血不养心、脾虚不运痰湿阻滞、脾虚湿阻痰热扰心、胃腑不和心神不宁等。路志正临证常以健脾益气养心、化痰降浊、和胃温胆宁心等法调理中州,以达到安神的目的。

五脏之神、魂、魄、意、志,分别由五脏之气所化生,任何原因使五脏功能失调,皆可引起五神的变化而导致不寐,而五脏之中,路志正尤重视脾(胃)。兹将其从脾胃治不寐的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病机探讨

路志正认为,脾胃居于中焦,上连心肺,旁邻肝胆,下接肾命,是人体阴阳、气血、水火、气机升降之枢纽,交通之要道,故提出了脾胃“持中央以运四旁”的理论。所以脾胃有病,最易影响其他四脏。从五行关系来看,脾(胃)与心和肝的关系较为密切,脾属土,心属火,肝属木,脾与心是母子相生的关系。脾与肝是相克关系,心主血,主神明,肝藏血,主疏泄,二脏与人的精神意识活动关系最为密切,而脾(胃)的病变最易影响心、肝两脏的功能活动,从而出现不寐。从病因病机上看,主要有虚、实和虚实夹杂3种情况。

从虚来说,脾胃属土,主受纳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以养五脏。若脾胃虚弱,运化失职,精微化生无源,则其余四脏皆失其养,心肝血虚,神失所养,不寐由生。诚如清·马培之所云:“脾处中州,为化生气血之脏,脾虚不能布津于胃,子令母虚,神不归舍,彻夜不寐”。从实来说,或因气滞,或因湿(痰)阻,影响脾胃气机,升降失常,或痰湿郁久化热,均可扰动心神,致心神不宁而不寐。另外,饮食不节,嗜食肥甘辛辣,或饱食无度,伤及脾胃,宿食停滞,酿生痰热,痰食阻滞,胃气不和,致心神不安,亦可不寐。如《张氏医通》所云:“脉滑数有力不得卧者,中有宿滞痰火,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也”。而虚实夹杂,多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与气滞、食滞、湿浊、痰热等邪实并存。

分型论治

脾胃虚弱,血不养心:脾胃虚弱,化源不足,气血两虚,心神失养,证见入眠困难,多梦易醒,心悸健忘,头晕目眩,体倦乏力,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细弱等。治宜健脾和胃,养血安神,路志正多用归脾汤或养心汤合酸枣仁汤等化裁,常用药物有:参、芪、白术、茯苓、茯神、小麦、当归、白芍、柏子仁、炒枣仁、五味子、生地、沙参、麦冬、远志、夜交藤、竹半夏等。其用药特点是健脾胃而不壅滞,补心血而不滋腻,用药量少而药性平和,通过健运脾胃、调养气血而达到宁心安神的目的。对于脾胃虚弱,生化无源,致阴血不足、月经不调者,兼用养血调经之法;对于脾胃失和伴肝肾不足者,并用滋补肝肾、交通心肾之法。

脾虚不运,痰湿阻滞:脾胃虚弱,运化失常,湿浊内生,积湿成痰,痰湿壅遏,心神不宁。证见寐而不实,伴头昏沉重,胸闷痰多,嗳气纳呆,腹胀便溏,舌苔白腻,脉濡滑等。治以健脾化湿,宁心安神。路教授常用六君子汤合涤痰汤或温胆汤化裁。药用:党参、白术、茯苓、茯神、竹半夏、枳实、竹茹、胆星、厚朴花、炒杏仁、炒薏苡仁、远志等。路教授对药味的寒热、补泻等性能,常细心斟酌,时刻注意温补脾胃而勿生热,化痰燥湿而不伤阴,故常于方中佐入茵陈、黄芩等以清热,以及炒麦冬、炒白芍等益阴之品。若兼有肝郁者,则兼用素馨花、玫瑰花、合欢花等药。若出现瘀滞之象者,加入竹节参、当归等活血之品。

脾虚湿阻,痰热扰心:宿食停滞,酿生痰热,或脾虚不运,湿浊阻滞,蕴久化热,扰动心神。证见夜寐不安,心烦不宁,心悸易惊,胸闷痰多,脘闷纳呆,恶心口苦,大便不爽,小便色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治当清热化痰,降浊宁心。路志正常用蒿芩清胆汤、小陷胸汤、半夏泻心汤或涤痰汤化裁。药用黄芩、茵陈、青蒿、黄连、竹半夏、竹节参、竹茹、竹沥汁、杏仁、薏苡仁、茯苓等。若热伤阴血,兼有阴血不足,兼见不寐健忘,口燥咽干,面色不华,或手足心热者,常酌选太子参、麦冬、五味子、知母、白芍、山萸肉、生地、炒柏子仁、炒枣仁等,但路志正是在权衡阴伤及湿热二者程度轻重的情况下选择药物并确定用量的。方中也常加入重镇安神之品,如紫石英、生龙牡、珍珠母等。

胃腑不和,心神不宁:饮食不节,肥甘厚味,伤及脾胃,宿食停滞,酿生痰浊,痰食阻滞,胃气不和,致心神不安,证见夜寐不宁,辗转反侧,胃脘胀满,嗳腐吞酸,恶心纳差,舌红苔厚,脉滑或滑数等。治当消食导滞,和胃降浊。路志正常用保和丸、枳术丸、温胆汤等加减化裁,药用炒三仙、莱菔子、枳实、半夏、陈皮、生白术、茯苓、竹茹、厚朴、五谷虫、素馨花、娑罗子等。若食滞生热者,加用黄连、黄芩、茵陈等清热之品。

病案举例

病案一

患者,女,59岁。2008年3月12日初诊。诉不寐1年,近期因工作繁忙,情绪不佳,症状加重,刻下症见:难以入眠,寐而不实,寐中易醒,常在凌晨3时被逆气呛醒,伴泛酸,腹胀便溏,日便1~2次,甚至3~4次,近日便后心悸胸憋,畏寒喜暖,面色萎黄,舌体瘦,舌质暗红,苔薄腻,脉弦细。患者脾胃素虚,运化失常,复因劳累,情绪不佳,气机不畅,则脾胃升降失常。治以健脾益气,理气化浊。药用:太子参15克,莲子肉15克,生白术18克,炒山药15克,姜半夏12克,黄连8克,吴茱萸3克,茯苓30克,素馨花12克,婆罗子10克,白芍12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嘱忌生冷油腻,少食多餐,忌恼怒。药后睡眠改善,诸症减轻,后半夜气逆之症消失。继用上法调理月余,睡眠恢复正常。

本证脾虚、湿浊、肝郁相互影响,患者脾胃素虚,湿浊阻滞,加之情志不畅,致心神不宁,睡眠不安。脾胃虚弱,水湿不运,故腹胀便溏。浊气不降而上逆故气呛泛酸等。故治当健脾和胃、理气化浊。方用四君子汤、左金丸、半夏泻心汤合用,佐疏肝理气之品,兼调气机,故收桴鼓之效。从中可窥路志正临证灵活、审机论治的辨证思想。

病案二

患者,男,51岁。2009年1月20日初诊。诉不寐9个月,自去年4月以来因工作紧张而出现入眠困难、眠后易醒,醒后难寐,每晚服用舒乐安定1片可睡4~5小时,日间头昏沉,记忆力下降,午休时汗出,腹胀便溏30余年,进食油腻或牛奶则加重。舌红苔薄黄腻,脉左弦细右弦滑。患者脾胃素虚,湿浊宿食停滞,气机不畅,致胆胃不和,心神不宁。治疗当健脾和胃、温胆宁心。药用:五爪龙20克,西洋参10克(先煎),炒白术15克,炒山药15克,枳实12克,竹茹12克,竹半夏12克,黄连10克,素馨花12克,藿苏梗各12克,炒柏子仁18克,炒白芍12克,炒防风12克,仙鹤草15克,炒杏仁30克,炒薏苡仁30克,炒生龙牡各30克(先煎)。14剂。水煎服,每日1剂。又用天麻12克,蝉衣10克,珍珠粉5克,黄连5克,广木香8克,炒枣仁20克。共为细末,每次1.5克,冲服,每日2次。连续服用上方41剂,睡眠明显改善,停用舒乐安定后,每夜可睡6~7小时,中午可睡40分钟。

本患者脾胃素虚,湿浊阻滞,气机不畅,胆腑不利,胆胃不和,故食油腻即便溏,精神紧张则症状更重,影响神明则夜不能寐。路志正用健脾化湿、温胆和胃之法,一方面健脾和胃化浊,一方面清利胆之郁热,使脾胃调和,肝胆疏利,神能守舍,故睡眠改善。

小结

 

路志正认为,五脏功能失调皆可引起五神的变化而发生不寐,而五脏之中,尤以脾(胃)脏最为重要。脾胃病变或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心神失养,或中焦失运,蕴湿成痰,痰热扰心等,均可导致心神不宁而不寐。路教授临证常以健脾益气养心、化痰降浊、和胃温胆宁心等法调理中州,以达到安神的目的,充分体现了其重视脾胃的一贯思想。(卢世秀 苏凤哲)

郭立中运用温潜法治疗不寐经验

   (2017-12-26 04:59:59)[编辑][删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