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金石类中药漫议

(2022-12-08 05:14:33)

摘自2022-12-7中国中医药报
朱光 河南中医药大学
对金石药的态度,一味强调“以毒攻毒”的做法显然不可取,畏之如虎、因噎废食的做法也要不得。较为稳妥者,是在用量、用法保障安全性的前提下,对历代用药经验进行分析研究,有益者自当继承发扬,有害者也不能一弃了之,而应权衡利弊,从中寻求创新突破点。
金石药,泛指一切矿物药,本草文献中包括金、玉、石、卤及水、土等。受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古人把金石视为稳定、坚固、长久甚至永恒的象征。作为药用,因于取象比类的思维模式,金石药常被蒙上一层神秘色彩。兹对此作一粗浅梳理分析。
金石药分类
《山海经》载有朱砂、砒霜等4种金石药,《五十二病方》载有20种金石药。有学者统计,从先秦时期的《神农本草经》至清代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记载矿物总共417种,可药用者约有200种。如《神农本草经》载有“玉石”类药物46味;《本草纲目》将金石类药物分为金石部和石部两类,共有161味。现代的《中药大辞典》收载中药5767种,含矿物药82味;《中华本草》载药89800种,按所含化合物把矿物药分为16类,共有114味。
依据来源、加工方法及所用原料性质等,现今一般将矿物药分为三类:一者为从自然界采集、基本保持原有性状的原矿物药,其中包括石膏、滑石、雄黄、炉甘石、自然铜等矿物,龙骨、石燕等动物化石,以及琥珀等以有机物为主的矿物。二者为矿物原料经加工制成的矿物制品药,如白矾、胆矾等。三者为以多味原矿物药或矿物制品药为原料加工制成的制剂药,如小灵丹、轻粉、红粉等。
若按功能划分,金石药又可分为解毒杀虫药如雄黄、硫黄、白矾等,重镇安神药如朱砂、磁石、琥珀等,利水通淋药如滑石、不灰木等,止血药如大青盐、花蕊石、灶心土等,平肝潜阳药如龙骨、牡蛎、代赭石、石决明等,止泻药如赤石脂、禹余粮等,补阳药如紫石英、阳起石等,涌吐药如胆矾等,及外用药如砒石、硼砂、铅丹、炉甘石、红粉、轻粉等。此外,现代还有根据其主要阳离子种类,把矿物药划分为汞、铁、铝、铜、砷、铅、硅、钙、镁、钠等金属化合物诸类。
金石药特性
古代哲学认为,天地万物均为一气所生,皆是气的表现形式。北宋大儒张载曰:“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此论与《庄子》所言之“通天下一气耳”可谓一脉相承。北宋沈括亦曰:“天地之气,贯穿金石土木,曾无留碍。”“得之自然,非意之所配也。”
在古人眼中,山川河流皆有生命。北宋杜绾在《云林石谱》中曰:“天地至精之气结而为石。”明代吕坤在《呻吟语》里总结道:“天地间万物,都是阴阳两个共成的。其独得于阴者,见阳必避……其独得于阳者,见阴必枯……”至于入药为用,也皆因其生而具有偏性。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一样,金石也生于天地之间,聚日月之精华,凝山川之灵气,禀天气而有寒热温凉,禀地气而有酸苦甘辛咸。其作用机理则一如清代徐灵胎在《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丹砂》所言:“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或取其色,或取其形,或取其质,或取其性情,或取其所生之时,或取其所成之地,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脏腑。”其在《医学源流论》中又云:“得天地之气,成一物之性,各有功能,可以变易血气,以除疾病,此药之力也。”
关于金石药的特性,李时珍有着深刻而独到的认识,如《本草纲目》言:“石者,气之核、土之骨也,大则为山岩,细则为砂尘。其精者,为金为玉;其毒者,为礜为砒。气之凝也,则结而为丹青;气之化也,则液而为矾汞。其变也,或自柔而刚,乳卤成石是也;或自动而静,草木成石是也;飞走含灵之为石,自有情而之无情也;雷震星陨之为石,自无形而成有形也。金石虽若顽物,而造化无穷焉。”
综合历代本草的记述,金石药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强身益寿。相较于草木,金石所汲取的天地之气更为长久、丰厚,因而滋养之力也理应更强。或受此认识的影响,《神农本草经》所载金石类药,主要归为上、中品,大多有“轻身延年”“服之不饥”等功用。如谓滑石“久服轻身,耐饥,长年”;紫石英“久服,温中,轻身延年”;禹余粮“炼饵服之,不饥,轻身延年”;消石“炼之如膏,久服轻身”,等等。此外,与其强健作用有关,许多金石药还有“除邪鬼”“祛鬼魅”“杀蛊毒”等与巫医相关的作用。《本草便读》对此认识到:“凡金石之出于土中者,有美恶之不同。其美者得天地之正气,正能辟邪,故除鬼魅。既得天地之正气,即可无毒。”
二是袪病除疾。金石类药大多质重、性寒、味涩,具有重镇降逆、镇心安神、清泻郁火、以毒制毒、收敛止血、固涩止泻等作用。主治上的显著特点则是善治痼疾怪证,如惊狂、积聚、顽痹、恶疮、百虫、癣疥、噎膈、痰涎等。这类疾病病机复杂,病程较长,非草木轻剂所堪任,须以金石重剂以制之。
历代医药学家通过不断探索,运用传统的药性理论对金石药进行了分析。如石膏,《本草经疏》言:“石膏禀金水之正,得天地至清至寒之气,故其味辛甘,其气大寒而无毒。阴中之阳,可升可降。入足阳明,手太阴、少阳经气分。辛能解肌,甘能缓热,大寒而兼辛甘则能除大热。”《本草经解》则云:“石膏气微寒,秉天初冬寒水之气,入足太阳寒水膀胱经;味辛无毒,得地西方燥金之味,入手太阴肺经、足阳明燥金胃、手阳明燥金大肠经。气味降多于升,阴也。”再如代赭石,《本草崇原》言:“赭石,铁之精也,其色青赤,气味苦寒,禀水石之精,而得木火之化。”《本草经解》则云:“代赭石气寒,禀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少阴肾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气味俱降,阴也。”又如芒硝,《本草经疏》云:“芒硝禀天地至阴极寒之气所生,故味苦辛,性大寒,乃太阴之精。以消物为性,故能消五金八石,况乎五脏之积聚,其能比之金石之坚哉!久热即是邪热,伤寒热邪结中焦,或停饮,食则胃胀闭,少少投之,可立荡除,除邪气者,寒能除热故也。破留血者,咸能软坚,辛能散结也。”其中,类比分析法多有应用,如《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谓:“凡石药皆能明目,石者金气所凝,目之能鉴物,亦金气所成也。又五脏之精皆上注于目,目大小眦属心,丹砂益目中心脏之精。”“五行之中,火能舒光照物,而不能鉴物,惟金之明,乃能鉴物。石体属金,故石药皆能明目。而扁青生于山之有金处,盖金气精华之所结也,又色青属肝,于目疾尤宜。凡草木中,得秋金之气者亦然。”又云“钟乳石体属金,又其象下垂而中空,故能入肺降逆……钟乳即石汁如乳者所溜而成,与乳为类,故能下乳汁也”,等等。
金石药应用
《黄帝内经》中已有使用金石药的实例,如《素问•病能论》有以生铁落为饮治疗怒狂的记述。汉代张仲景对金石药物已有较广泛应用,《伤寒杂病论》中有20味金石药、涉方58首,常用者如石膏、滑石、芒硝、龙骨、赤石脂、矾石等,且组方时还常把几种金石药合用,如硝石与矾石、云母与龙骨、滑石与代赭石、赤石脂与禹余粮、龙骨与铅丹等。风引汤中更是同用龙骨、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等;紫石寒食散方(多认为由后世辑入)同用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钟乳、太乙余粮。
尤需一提的是,在很长历史时期内,长生不老一直是历代帝王追求的目标,随着道教的兴起,这种强烈的意愿更是催生了一股金石丹药养生热。东晋道教理论家、炼丹家和医药学家葛洪即坚信炼制服食金丹可得长生,如《抱朴子内篇》曰:“夫金丹之为物,烧之愈久,变化愈妙。黄金入火,百炼不消,埋之毕天不朽。服此二物,炼人身体,故能令人不老不死。”还引用《玉经》所言:“服金者寿如金,服玉者寿如玉。”此种观点也使金石药的应用误入歧途,最终成为古代养生学发展过程中的一股浊流。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大夫阶层服食“五石散”成为一种时尚,服后的放浪形骸甚而成为一种时髦。这种由五种矿物(葛洪所述为丹砂、雄黄、白矾、曾青、磁石,巢元方则认为是钟乳、硫黄、白石英、紫石英、赤石,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提及的“五石”及《针灸甲乙经•序》中提及的“五石汤”是否相同已不可考)炼制的药饵,服食后可令人全身燥热难耐,“常当寒衣、寒饮、寒食、寒卧,极寒益善”(《诸病源候论》),故又名“寒食散”。而这种燥热过度、峻烈异常的金石之物,并未成为人们养生的灵丹妙药,反给服食者带来极大伤害,一如《晋书•皇甫谧传》所言:“服寒食药,违错节度,辛苦荼毒,于今七年。隆冬裸袒食冰,当暑烦闷,加以咳逆,或若温虐,或类伤寒,浮气流肿,四肢酸重。”甚者还会付出生命的代价,如清代赵翼《廿二史札记》考证记述:唐代统治者盛行服食,至少有六位帝王及多位大臣皆因服丹药中毒而亡。尽管一些有识之士早已认识到其危害,如汉代《古诗十九首》无名氏的“驱车上东门”,即有“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的诗句;一些医家如隋代巢元方、唐代孙思邈等也对其效用提出质疑,如《千金要方》甚至言“宁食野葛,不服五石。明其有大大猛毒,不可不慎也”,然惜未能警醒世人,纠风止弊。明代李时珍对“服金可升仙”的荒谬观点进行了抨击,谓:“岂知血肉之躯,水谷为赖,可能堪此金石重坠之物久在肠胃乎?求生而更丧生,可谓愚也矣。”随着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在付出无数惨痛代价后,人们终于看清了金石丹药的真面目,至明代后期才使其退出了历史舞台。而这段历史使得人们对金石药进行重新审视,对其评价毁誉参半,甚至贬多褒少,其临床应用也大受影响。
临证所用金石类药物多以丸、散剂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似可减缓其毒副作用,如《千金要方》中的磁朱丸(磁石、朱砂、神曲),《和剂局方》中的黑锡丹(黑锡、硫黄、川楝子、胡芦巴、木香、附子、肉豆蔻、补骨脂、沉香、小茴香、阳起石、肉桂),《圣济总录》中的金石散(石灰、铅丹、糯米),《丹溪心法》中的礞石滚痰丸(青礞石、沉香、黄芩、熟大黄),《兰室秘藏》中的安神丸(朱砂、黄连、生地、当归、甘草),《外科全生集》中的白金丸(白矾、郁金),等等。就内服汤剂而言,张仲景之后擅用金石药的医家当首推清末张锡纯。他不仅常用单味金石药治疗急症,如以生赭石治妊娠恶阻、生石膏治砒石中毒、生白矾治热痰顽痰、生硫黄治滑泻、朱砂治霍乱、朴硝治癫狂、滑石治暑温等,还常用金石类对药治疗各科病证,如以代赭石、磁石治妇女崩漏,以石膏、代赭石治阳明腑实证,以朴硝、硝石治砂淋,以磁石、朱砂治痫风,以硼砂、朱砂治瘰疬已溃烂者或诸疮溃破,以龙骨、牡蛎治自汗、多梦、心悸、血淋及膏淋、小便频数、遗精白浊、崩漏、带下诸症。此外,他对石膏悟之至深,偏爱有加,应用也可谓出神入化,甚而被人们称为“石膏先生”。《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有“石膏解”专文,对其应用作了详细的解说,其中不乏溢美之词,如“凉而能散,有透表解肌之力。外感有实热者,放胆用之直胜金丹”“用生石膏以退外感之实热,诚为有一无二之良药”“石膏质重气清,其质重也,可以逐热下行;其气清也,可以逐热上出,外感之热自无存留之地矣”“清阳阳胃腑实热之圣药,无论内伤、外感,用之皆效”等。
随着研究的日益深入,对金石药这种无机化合物的成分逐渐明了,其中的重金属成分等对人体的毒性愈加引起人们的重视。或因于此,当代对金石药的应用大都持审慎态度,主要是借鉴、沿用张仲景、张锡纯的经验,创新点不多,临床报道也较少。如国医大师张学文对磁石的应用颇有心得,认为其禀性中和,无猛悍之气,更有补肾益精之功,与磁疗的作用机理相一致。临证常用于治疗阴虚阳亢之动脉硬化、高血压病、梅尼埃病、更年期综合征,肾不纳气之虚喘,以及失眠等。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郭谦亨临证也较多用金石药,如以紫石英治疗心律不齐,以磁石、赭石调经,以芒硝、礞石、铁落治狂证等。江苏省中医院曾庆琪有用煅龙骨、煅牡蛎治疗早泄,阳起石、紫石英治疗阳痿,琥珀、滑石治疗精浊,赤石脂、花蕊石治疗血精的经验。另有学者根据文献报道,统计出应用于治疗咳嗽、哮喘、支气管炎、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的矿物药有29种。而相关药理研究主要集中在常用矿物药的抗菌、平喘、改善微循环、降血糖、调节肠蠕动、保护胃黏膜作用等方面。
综上所述,中医学对于金石药的运用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但由于时代所限,相关认识存在着不少玄虚、偏差与错误,对其安全性也重视不够、认识不清。现代研究则基本弄清了金石药所含成分,证实了汞、砷、铅等成分及对人体的毒性,也找到了部分取效依据,但同时又发现金石药成分及作用机制的复杂性,且许多本草著作中记述的内容无法加以验证。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对金石药的态度,一味强调“以毒攻毒”的做法显然不可取,畏之如虎、因噎废食的做法也要不得。较为稳妥者,是在用量、用法保障安全性的前提下,对历代用药经验进行分析研究,有益者自当继承发扬,有害者也不能一弃了之,而应权衡利弊,从中寻求创新突破点,近些年以砷剂(砒石所含的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发现即为实例。

天南星

 (2018-12-14 04:55:51)[编辑][删除]

中药诗赏析

一味草生于荒地林下,却得阳明金土之气化。

淡绿佛焰苞秘藏浆果,形如虎掌根似半夏大。

块茎扁球形,质坚实而重。味有麻舌感,入肺肝脾经。

性烈有毒性,以姜汁制用。散结祛风痰,也治破伤风。

(安徽 毛新安)

天南星之内服与外用
摘自2022-1-5中国中医药报
王庆国 北京中医药大学
天南星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天南星、东北天南星的块茎,经白矾与生姜炮制者称制南星,用胆汁炮制者称胆南星。其味苦、辛,性温,有毒,归肺、肝、胆经,有燥湿化痰、祛风止痉之功效。
内服祛湿痰、寒痰、风痰
湿痰壅滞,顽痰喘嗽
本品与半夏均属天南星科植物,其燥湿化痰之功与半夏相似而力猛,尤其燥烈之性较半夏过之尤多,故凡半夏不能治之湿痰顽痰,可以本品治之。如治疗顽痰阻肺,咳喘胸闷,常配半夏、枳实等以助其燥湿化痰,共逐胸中之顽痰。《济生方》导痰汤,由半夏、橘红、茯苓、枳实、天南星、甘草组成,主治一切痰厥,头目眩晕,或痰饮,留食不散,胸膈痞塞,胁肋胀满,头痛吐逆,喘急痰漱,涕唾黏稠,坐卧不安,饮食少思。此方在二陈汤基础上加入天南星、枳实,祛痰之功远较二陈汤为胜。若属痰热咳喘,咯痰黄稠,可与黄芩、瓜蒌等清热化痰药配伍;如属寒痰咳喘,痰涎清稀,可与麻黄、桂枝、细辛等相伍。笔者在临证时遇到用半夏不能祛除之湿痰,辄加天南星5~8g,远较半夏功效为优。
风痰眩晕,癫狂风痫
《本草经疏》曰“半夏治湿痰多,南星主风痰多,是其异也”,《本草汇言》谓“天南星,开结闭,散风痰之药也”。可知本品最善祛风痰,故对于风痰内扰之眩晕、中风、面瘫、癫痫、惊风、破伤风等为对证之品。如风痰壅盛,闭阻清阳,头痛眩晕者,多与半夏、天麻同用,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玉壶丸。对于风痰留滞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可配半夏、白附子、川乌等,如青州白丸子;若属破伤风,则可与防风、白芷、天麻等同用,如玉真散。笔者治疗风痰内扰之精神病患者,多在疏肝解郁、清热祛瘀方中,加入生半夏、制南星、青礞石以祛痰镇惊,取效较快,且疗效确实。对于癫痫患者,也以此法取得了很好疗效。
恶性肿瘤
当今很多医生将天南星用于恶性肿瘤的治疗。如治疗子宫癌,将天南星栓剂置于局部病灶处,配合口服天南星煎汤代茶,每日15g,治疗子宫颈癌105例,总有效率78%;另外,在理气降逆、活血化瘀方药中配伍天南星,治疗食管癌、肺癌30例,22例进食梗阻明显好转,5例病灶明显缩小。笔者在治疗恶性肿瘤时,对于痰瘀互阻患者常加入本品,以增强疗效。
外用消痈毒、喉痹、痰核
痈疽肿痛
天南星外用有消肿止痛作用,对于一般的痈疽疔疮,以生天南星研末醋调外敷即效。另如《圣济总录》天星散,治疗小儿走马牙疳(类似于坏疽性口内炎),蚀透损骨,其症凶险,以天南星大者1枚中间挖孔,安放雄黄一块入孔内,用大麦面裹合,炭火烧令烟尽,取出候冷,入麝香少许同研末,于疮上掺药,每日3次。《圣济总录》载天南星膏,治头面及皮肤生瘤,大者如拳,小者如粟,或软或硬,不痒不痛(似脂肪瘤类),以生南星一枚(洗,切,如无生者,以干者为末),滴醋研细如膏,将小针刺病患处,令气透,将膏药摊贴纸上,如瘤大贴之,觉痒即易,日三五上。此法已试,对于小的粉瘤有效。
痄腮喉痹
本品有消肿止痛作用,治疗腮腺炎及喉痹(扁桃腺炎)有效。有报道,治疗流行性腮腺炎,将生天南星粉浸于食醋中5天,备用。用时以药棉蘸此液外涂患处,每天3~4次。共治疗6例,当天即热退,症状减轻,平均3~4天症状消失。另《中藏经》治疗喉痹,以天南星配僵蚕(俱生用)各等份,研末,以生姜自然汁调一字许,用笔管灌喉中,仍咬干姜皂子大,令涎出即轻。
面瘫跌仆
天南星治疗面神经炎所致面瘫,效果颇奇,用法:以天南星、天麻、钻地风、白僵蚕、白及各7.5g,巴豆5粒,鲜姜500g。上药共研细末,生姜捣碎取汁,与药末混合,敷患侧,7~8小时取下。共治疗430例,病程最短者7天,最长者5年,一般1剂即愈,有效率达90%以上。此法笔者给一发病两年多,久治不愈的患者试过,效佳。另本品治疗跌打损伤有效,有报道以生南星、川断、紫荆皮、白芷、泽兰各500g,生栀子、生川乌、赤芍各1000g,上药共研细末,每300g加凡士林150g、蜂蜜500g,调匀成膏。用时将药膏摊于棉垫或牛皮纸上,外敷患处(如有皮肤破损者,须先用敷料盖住),治疗外伤性软组织损伤2000余例,均于数次后治愈。
胁软骨炎
胁软骨炎以胸骨两侧胁软骨处疼痛为主症,按之疼痛加重,此病缠绵难愈,可用生南星、生草乌、生半夏、狼毒各50g,甘松、山奈各25g,共为细末,分7份,每天用1份,以蛋清调和后外敷。每日换药一次,一般用药7~14天后即可痊愈。如用药期间发生刺激性皮炎,可以等皮炎消失后再敷,或在外敷时加入异丙嗪防止过敏反应。
小儿流涎
小儿口角流涎常导致口周炎,治疗不易。可以天南星30g研末醋调,取适量晚间敷足心涌泉穴,以布条缠扎,每次敷12小时,治疗60余例,一般2~4次即愈。
用药注意
本品与半夏为同科植物,现在野生半夏基本没有入药用,即便是种植的半夏,药房也很少用生者,而且由于炮制过度,药效差强人意。天南星由于临床用量不大,故种植者少,其药效基本保持原貌。笔者在临床祛风痰顽痰,降呕逆,镇静助眠时,常需要加大半夏用量,但由于受药典用量限制,或感觉半夏药效不及时,往往加入制南星代替之,一般用半夏量的1/2左右即可明显提高药效。有时半夏与附子同用,但是受半夏与附子相反的限制,也可以天南星代之。
本品内服入汤剂一般用5~10g,除特殊情况外,一般要用制南星。入丸散剂适量。外用:生品适量,研末醋调或酒调敷。
本品性燥走散而有毒,易伤阴液,故阴虚燥咳、热极生风者及孕妇忌用。本品外用刺激性大,可以导致皮肤发红、刺痛等,时间过长或用量过大会出现局部皮肤起疱、溃烂,故外用时要随时观察局部皮肤变化,及时停用。
误食本品中毒初期可致咽喉烧灼感,口腔黏膜糜烂,甚至坏死脱落,口舌麻木,舌强流涎,咽颊充血,张口困难,口腔糜烂等。中毒过深则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出现心慌、四肢麻木,甚至昏迷窒息,呼吸停止。
本品除常规急救处理外,还可配合中药解毒。例如用生姜汁20ml即服,以后每4小时服生姜汁10ml,或以白矾6g研末,开水调涂。皮肤接触中毒,可用水或稀醋、鞣酸洗涤,局部涂皮质醇激素软膏。

大戟

  (2018-12-21 05:17:13)[编辑][删除]

 

中药诗赏析


一到八月淡紫小花开放,

有人喊你天平一枝香。

圆锥状的根又细又长,

灰褐色种子又圆又光。

在贫瘠的土壤中方显坚强,

爱在心中总有白色乳汁流淌。

其根辛苦,戟人咽喉。

性禀阴毒,入肺脾肾。

无论胸腹积水还是痈肿毒疮,

将军自有一盘棋在心上。

(安徽 毛新安)

海马腾空面接天

 (2019-11-07 03:07:28)[编辑][删除]
图说本草之海洋本草
  
海马,又名水马,是刺鱼目海龙科暖海生数种小型鱼类的统称。海马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名贵中药,具有强身健体、补肾壮阳、舒筋活络、止咳平喘等药用功能。海马除了主要用于制造各种合成药品外,还可以直接服用健体治病。
海马是地球上唯一一种由雄性生育后代的动物。雄海马的腹部长有育子囊。交配期间,雌海马把卵子释放到育子囊里,雄海马负责给这些卵子受精。一直把受精卵放在育子囊里,直到它们发育成形,才把它们释放到海水里。可以说,雄海马是又当爹来又当妈,真不容易。
由于海洋开发滞后,海马诗文出现亦晚,但没耽搁古人利用珍奇的海马写出浪漫妙句,如元代杨显之:“海马儿驮行,藉丝儿牵走。”清代弘历:“苍虬揵鳍海马哭。”清代朱圭:“踏土食火吸海马,不惯高浪连天舂。”清代贡良:“蛟龙得势云垂地,海马腾空面接天。”清代曹家达:“兰灯夜灿海马镜,麝烟朝晕博山炉。”
在药名诗方面,海马的出现经常会增加诗的活跃气氛。如元代孙叔顺:“海马闲骑,则为瘦人参请他医治,背药包的刘寄奴跟随。”明代胡俨:“不闻海马肥羊藿,只恐牵半踏鹿葱。”明代郑文康:“紫苑雕残百草霜,醉骑海马送宾郎。”
此《海马图》,款识为:钝如水马忙若箭,明•桂芳句。又,宋•孔平仲诗云:海中百怪所聚集,海马海人并绘驴。(款识中诗词详细内容略)(刘景曾)

海螺杯自酌椒浆

  (2019-12-01 03:42:54)[编辑][删除]

  
海螺,又名峨螺、凤螺、菠螺、红螺,为骨螺科动物脉红螺、皱红螺的鲜肉。海螺味甘、性凉,入肝经,有清热明目之功,主治目痛、心腹热痛等。
海螺肉是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高钙质的天然动物性保健食品。海螺因味道鲜美,口感宜人而位列海珍,令食客们为之倾倒。如宋代丘葵《吕所盘以诗送茅柴酒与红螺用韵以谢》:“玉液新蒭彻度清,琼肌脱壳有余馨。”
海螺品类繁多,薄者可做海螺号角,如清代成鹫《海螺岩》:“木客鸣鸣吹海螺,谷神踏踏来和歌。”海螺光影灼灼者可雕琢成工艺品,如唐代庄布“美人擎在金盘腹,错认海螺斑碌碌”句,明代苏葵“海螺杯自酌椒浆”句。
综观海螺历史,最负文名的是螺钿。螺钿在商周时即入漆器中,唐宋又大发扬,诗情之盛远超海螺等。如宋徽宗赵佶句“螺钿珠玑宝盒装,琉璃瓮里建芽香。”宋代王绅句“雨过翠色排螺钿,雪后清姿见柏松。”清代吴伟业句“髹漆湘漆香垫几,戗金螺钿酒承舟。”清代黄遵宪句“两旁螺钿椅,有如两翼张。”清代屈大均句“蜇花渔父菜,螺钿海人杯。”清代翁方刚句“红罗褾轴援古编,蝙蝠扇子螺钿筵。”
此《海螺图》,款识为:买须能紫贝,用合对香螺。唐•皮日休句。图中为北方最常见海螺之写真。(刘景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