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己茯苓汤有利水健胃强心之效
(2022-12-08 05:13:36)摘自2022-12-7中国中医药报
翟惠奇 广州中医药大学
防己茯苓汤是一首临床上治疗肾系疾病和心系疾病的常用方剂,能益气健脾、温阳利水,具有利水、镇静、降冲气、解拘挛之效。现代研究显示此方能强心、利尿、止痛,适用于坐骨神经痛、慢性心力衰竭、肾病综合征水肿、特发性水肿、妊娠水肿、急性肾小球肾炎、肝硬化腹水等疾病。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谓:“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防己三两,黄芪三两,桂枝三两,茯苓六两,甘草二两。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方中重用茯苓六两以利水,以防己、黄芪并用去水毒;用桂枝一方面温阳化气,促进水毒排出,另一方面降水毒冲逆之气;最后配以小量甘草缓和病情之急迫。故此方重在利水,兼有健胃强心之效。
防己茯苓汤的方证为:四肢水肿或下肢水肿,四肢抽动感或觉皮肤下、肌肉中跳动感,头晕,身体沉重,短气,气冲感,心悸或心下悸动,肌肤松软,舌淡润,脉沉或沉弱。临证使用本方时,需根据患者病症具体情况进行加减,常需合方使用。如遇阴证则可与治疗“振振欲僻地”的真武汤合用;合并瘀血者,可与桂苓丸合用或加红花、桃仁;胃口较差、消化机能衰退者,可合用四君子汤等。在治疗肝硬化性水肿时,笔者常以此方合用活血化瘀中药,常收良效。
防己茯苓汤作为一首固表利水方,在肾炎、肝病、心脏病、神经性痛症、痛风等疾病治疗方面应用广泛,凡见患者面色萎黄、大便溏薄、肢体浮肿、肌肉跳动、心悸、四肢关节肿痛、舌淡润等,均可以本方加减治疗。值得注意的是,本方与防己黄芪汤均为治疗水肿的方剂,但防己黄芪汤用量较小,无桂枝、茯苓而有白术,重点在补气固表、祛风利水,治疗以下肢水肿为主要表现者;防己茯苓汤重用茯苓,兼用桂枝,重在利水,治疗以水毒泛滥、肌肉跳动为主要表现者。二者虽有差别,但亦常合方使用,用于治疗水肿偏甚者,其效颇佳。
以下分享笔者经治的一则医案:患者女,60岁,以周身乏力伴手脚乏力、头晕2年余来诊。刻下:患者怕冷,怕风,易汗出,肌肉力量尚可。检查见糖耐量异常。口干欲饮,胸闷,胸中隐痛,心悸,劳力后加重,心电图检查结果未见明显异常。胃脘部嘈杂,反酸,嗳气,腹胀,大便偏干,小便正常。手脚肿胀,四肢皮肤下有跳动感,伴有四肢不自觉蠕动,容易抽筋。短气,眠差,腰腿痛,心下悸。舌淡暗润,舌体胖大,脉沉缓微弱。此为阳气不足、水气内盛,治疗当以温阳利水为法,处方用真武汤合枳实薤白桂枝汤合防己茯苓汤,具体用药如下:淡附片10g,薤白20g,桂枝20g,枳实15g,茯苓30g,党参25g,生牡蛎30g(先煎),降香10g,杏仁10g,白芍20g,防己15g,黄芪30g,白术15g,生姜15g。5剂,常法煎服。
二诊时患者告知,服药5剂后,手脚肿胀与皮里跳动感消失,怕冷好转,全身乏力感、头晕、胸闷、心悸均好转。但睡眠仍差。舌淡红润,苔薄白,脉沉细弱。上方加酸枣仁20g,7剂。
7天后回访得知,患者服药后诸证好转,又嘱其再服7剂以巩固之。
心悸也可能是心肾不交中医调养有良方
摘自2025-4-23中国中医药报
张莉莉 黑龙江省老年病医院
清晨突感心跳如擂鼓,静坐时胸口慌乱不安,甚至夜间因心悸惊醒……这种被称为“心慌”或“心悸”的症状,困扰着许多中老年人。据统计,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心悸症状发生率较高,其中部分人因未及时干预而发展为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中医临床观察发现,长期心悸者多伴有气血运行失常或脏腑功能失调等问题。那么,如何通过中医方法缓解心悸症状?又该如何从日常调养入手防患于未然?
中医对“心跳加快”的看法
许多人误将心悸简单归结为心脏问题,实则其成因复杂多样。中医将心悸归为“惊悸”“怔忡”范畴,认为其本质是心气不足、心血瘀阻或痰火扰心所致。《黄帝内经》中“心主血脉”“心藏神”的理论,恰能诠释心悸与气血、情志的关联。长期劳神耗血、情绪抑郁或外感邪气,均可致心失所养、神不守舍,引发心中悸动不安。
现代生活中,心悸的诱因更为复杂且多元。长期熬夜、过度劳累造成的阴阳失调,高盐高脂饮食引发的痰湿内蕴,以及更年期女性因激素波动带来的气血紊乱,均是常见诱因。若心悸频繁发作(如每周3次以上)且伴随胸闷、乏力、头晕等症状,需警惕器质性心脏病或心律失常。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心悸可能与心肌缺血、电解质紊乱或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相关;而中医则注重整体辨证,如心脾两虚者多伴食欲不振,心肾不交者常出现失眠多梦。因此,心悸不仅是心脏的“报警信号”,更是全身气血失衡的缩影。
频繁发作需考虑心肾不交
心悸不仅是心脏问题,更是全身脏腑功能失调的预警。中医强调整体观,频繁心悸可能提示心气虚弱、肾精不足或肝郁化火。当心悸持续数周未缓解,并伴随胸痛、呼吸困难、晕厥或下肢水肿时,需高度警惕冠心病、心力衰竭或甲状腺功能亢进。此类疾病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如心衰患者易因心排血量不足导致多器官衰竭;甲亢患者则因代谢亢进加重心脏负担。
需要提醒的是,老年人群及慢性病患者更需关注心悸的潜在风险。老年人因心肾阳气渐衰,易出现心肾不交的症状,表现为心悸与腰膝酸软并存;高血压病患者需避免情绪剧烈波动,以防肝阳上亢诱发心悸;糖尿病患者因气阴两虚,心悸常伴口干多饮。此外,若心悸与潮热盗汗、情绪烦躁并存,可能提示为更年期综合征;若伴随消瘦、手颤,需排查甲状腺疾病。建议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心电图、动态心电监测及中医体质辨识,实现早诊早治。
针灸穴位巧解“心慌”之急
针灸疗法在心悸治疗中备受患者信赖。治疗时,医师常选用内关穴(手厥阴心包经要穴,可宁心安神、宽胸理气)与神门穴(手少阴心经穴位,能调和心血、镇定情绪),配合温和灸法温通心阳。多数患者留针20分钟后即可感到心神安定。若属痰火扰心型心悸,加刺丰隆穴以化痰降浊,通常一个疗程即可显著改善症状。
居家调理推荐采用穴位按摩法:每日早晚以拇指按压膻中穴(宽胸理气)、劳宫穴(清心除烦)各3分钟,配合深呼吸练习,有助于疏通心络、缓解焦虑。临床观察显示,老年患者坚持此法可有效减少心悸发作频率。
需特别提醒:若出现急性心悸或伴随胸痛,应立即就医,切勿自行处理,以免延误病情。
内外兼修才能应对“心慌”
日常调养是防治心慌、心悸的关键。中医历来提倡“治未病”,强调饮食、运动与情志的协调配合。饮食方面,可适量食用桂圆、红枣、莲子等补益心脾之品,同时避免辛辣、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运动方面,推荐太极拳、八段锦等舒缓项目,既能增强心肺功能,又不易耗气过度。但需遵循“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的原则,尤其要避免清晨空腹锻炼,以防低血糖诱发心悸。
情志调摄同样重要。《丹溪心法》指出“血虚则神不安”,长期情绪波动易耗伤心血。临床观察发现,独居老人因孤独、焦虑导致肝郁气滞的情况较为常见。建议老年人通过培养兴趣爱好、参与社交活动等方式舒缓压力。
对于慢性病患者,长期服药期间需定期监测心率、血压等指标,并及时与医生沟通,优化用药方案。
心悸突发自救与急救指南
当心慌、心悸突然发作时,老年人需保持冷静,采取科学的自救措施。建议立即停止活动,选择安静环境坐下或平卧,通过缓慢深呼吸稳定心神。中医认为“调息可宁神”,建议采用深吸气、慢呼气(吸气4秒、呼气6秒)的方式调节自主神经功能,缓解症状。若身边备有速效救心丸或复方丹参滴丸,可舌下含服以应急。
若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需特别注意,部分患者因忽视轻微心悸而延误治疗,最终可能导致心力衰竭。因此,老年人应随身携带病历卡,注明基础疾病和常用药物,便于急救人员快速判断病情。对于独居老人,建议安装紧急呼叫设备,并与家人或社区保持定期联系,确保意外发生时能及时获得援助。
摘自2025-4-23中国中医药报
张莉莉 黑龙江省老年病医院
清晨突感心跳如擂鼓,静坐时胸口慌乱不安,甚至夜间因心悸惊醒……这种被称为“心慌”或“心悸”的症状,困扰着许多中老年人。据统计,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心悸症状发生率较高,其中部分人因未及时干预而发展为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中医临床观察发现,长期心悸者多伴有气血运行失常或脏腑功能失调等问题。那么,如何通过中医方法缓解心悸症状?又该如何从日常调养入手防患于未然?
中医对“心跳加快”的看法
许多人误将心悸简单归结为心脏问题,实则其成因复杂多样。中医将心悸归为“惊悸”“怔忡”范畴,认为其本质是心气不足、心血瘀阻或痰火扰心所致。《黄帝内经》中“心主血脉”“心藏神”的理论,恰能诠释心悸与气血、情志的关联。长期劳神耗血、情绪抑郁或外感邪气,均可致心失所养、神不守舍,引发心中悸动不安。
现代生活中,心悸的诱因更为复杂且多元。长期熬夜、过度劳累造成的阴阳失调,高盐高脂饮食引发的痰湿内蕴,以及更年期女性因激素波动带来的气血紊乱,均是常见诱因。若心悸频繁发作(如每周3次以上)且伴随胸闷、乏力、头晕等症状,需警惕器质性心脏病或心律失常。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心悸可能与心肌缺血、电解质紊乱或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相关;而中医则注重整体辨证,如心脾两虚者多伴食欲不振,心肾不交者常出现失眠多梦。因此,心悸不仅是心脏的“报警信号”,更是全身气血失衡的缩影。
频繁发作需考虑心肾不交
心悸不仅是心脏问题,更是全身脏腑功能失调的预警。中医强调整体观,频繁心悸可能提示心气虚弱、肾精不足或肝郁化火。当心悸持续数周未缓解,并伴随胸痛、呼吸困难、晕厥或下肢水肿时,需高度警惕冠心病、心力衰竭或甲状腺功能亢进。此类疾病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如心衰患者易因心排血量不足导致多器官衰竭;甲亢患者则因代谢亢进加重心脏负担。
需要提醒的是,老年人群及慢性病患者更需关注心悸的潜在风险。老年人因心肾阳气渐衰,易出现心肾不交的症状,表现为心悸与腰膝酸软并存;高血压病患者需避免情绪剧烈波动,以防肝阳上亢诱发心悸;糖尿病患者因气阴两虚,心悸常伴口干多饮。此外,若心悸与潮热盗汗、情绪烦躁并存,可能提示为更年期综合征;若伴随消瘦、手颤,需排查甲状腺疾病。建议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心电图、动态心电监测及中医体质辨识,实现早诊早治。
针灸穴位巧解“心慌”之急
针灸疗法在心悸治疗中备受患者信赖。治疗时,医师常选用内关穴(手厥阴心包经要穴,可宁心安神、宽胸理气)与神门穴(手少阴心经穴位,能调和心血、镇定情绪),配合温和灸法温通心阳。多数患者留针20分钟后即可感到心神安定。若属痰火扰心型心悸,加刺丰隆穴以化痰降浊,通常一个疗程即可显著改善症状。
居家调理推荐采用穴位按摩法:每日早晚以拇指按压膻中穴(宽胸理气)、劳宫穴(清心除烦)各3分钟,配合深呼吸练习,有助于疏通心络、缓解焦虑。临床观察显示,老年患者坚持此法可有效减少心悸发作频率。
需特别提醒:若出现急性心悸或伴随胸痛,应立即就医,切勿自行处理,以免延误病情。
内外兼修才能应对“心慌”
日常调养是防治心慌、心悸的关键。中医历来提倡“治未病”,强调饮食、运动与情志的协调配合。饮食方面,可适量食用桂圆、红枣、莲子等补益心脾之品,同时避免辛辣、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运动方面,推荐太极拳、八段锦等舒缓项目,既能增强心肺功能,又不易耗气过度。但需遵循“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的原则,尤其要避免清晨空腹锻炼,以防低血糖诱发心悸。
情志调摄同样重要。《丹溪心法》指出“血虚则神不安”,长期情绪波动易耗伤心血。临床观察发现,独居老人因孤独、焦虑导致肝郁气滞的情况较为常见。建议老年人通过培养兴趣爱好、参与社交活动等方式舒缓压力。
对于慢性病患者,长期服药期间需定期监测心率、血压等指标,并及时与医生沟通,优化用药方案。
心悸突发自救与急救指南
当心慌、心悸突然发作时,老年人需保持冷静,采取科学的自救措施。建议立即停止活动,选择安静环境坐下或平卧,通过缓慢深呼吸稳定心神。中医认为“调息可宁神”,建议采用深吸气、慢呼气(吸气4秒、呼气6秒)的方式调节自主神经功能,缓解症状。若身边备有速效救心丸或复方丹参滴丸,可舌下含服以应急。
若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需特别注意,部分患者因忽视轻微心悸而延误治疗,最终可能导致心力衰竭。因此,老年人应随身携带病历卡,注明基础疾病和常用药物,便于急救人员快速判断病情。对于独居老人,建议安装紧急呼叫设备,并与家人或社区保持定期联系,确保意外发生时能及时获得援助。
前一篇:高上林运用四逆散治功能性消化不良
后一篇:金石类中药漫议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