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从医五十五载,擅用经方屡起沉疴;撰写《聂氏伤寒学》,在业内具有极大的影响力,是伤寒研究生教育的奠基人之一——
聂惠民,1935年生人,女,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教师。她精研仲景学术,治学严谨,对《伤寒论》六经辨证理论体系与经方运用规律研究深入,形成独具特色的学术思想和诊疗经验,撰写出版数十部有关《伤寒论》的学术著作。从医五十五载,医德高尚,擅用经方,医术精湛。
成长经历
首届入名校,潜心岐黄术
1956年,聂惠民毕业于北京第五女子中学,当年考取了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是该校首届大学生,她的成长经历,也见证了新中国中医药事业发展壮大。聂惠民回忆说,建校伊始,学校条件非常艰苦,甚至没有桌椅,学生们坐着马扎听课,条件比高中时差,而且,从数理化到阴阳五行的跨越,一时让她难以适应。聂惠民幼年丧父,由母亲一人抚养长大,从小母亲常教导她,“做一件事情,就一定要把它做好,干出样来,不然就别干了”,因此,她的性格自幼便是柔中带刚。家境贫寒的她,深知自己能上大学非常不易,因此,这一时的困难并不能让她动摇。
当时学校虽然条件艰苦,但授课的老师,却是来自全国各地名老中医,如秦伯未、任应秋、陈慎吾、董建华、刘渡舟、焦树德等均亲自授课,可谓名家云集,盛况空前。聂惠民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非常努力,认真听课,背诵经典。对于某些一时难懂的理论,潜心琢磨,虚心求教,得到多位名师的亲自点拨,聂惠民学习的兴趣大增,热情高涨,在业余时间也抓住机会学习,聂惠民就曾和几位同学一起,多次到任应秋老师家中聆听任老讲《内经》的“小灶课”,非常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如今回忆起这些往事,聂惠民仍记忆犹新,感慨万千。
聂惠民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伤寒论》最为诸多名家所推崇,称“学不好《伤寒论》就不会看病”,因而她学《伤寒论》十分用心。进入临床实习阶段,聂惠民曾得到秦伯未、刘渡舟、胡希恕、宋向元等诸多名老中医的亲自指导,目睹了很多百治不爽的疑难杂病,在各位名师运用经方治疗后,其病迎刃而解,由衷地感到中医之神奇,也引发了她对《伤寒论》的浓厚兴趣。大学6年间,聂惠民醉心于钻研岐黄医术,毕业时,她成绩优异,掌握了扎实的中医理论和中医临床诊疗技能,更满怀着对中医事业的热爱。
远征黑龙江,磨练中成长
1962年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后,聂惠民分配到刚刚建校的黑龙江中医学院伤寒教研室任教。1963年初上讲台,担任《伤寒论》的主讲和63级2班班主任。聂惠民与学生同学习、同进餐、同劳动,认真备课,准备丰富翔实的教学资料,虚心向各位老师取经,努力讲好每一节课。她虽是初登讲台,但教学效果好,学生们都喜欢听,聂惠民也备受鼓舞,虽然辛苦,但锻炼了“教书与育人”的能力。初次教授《伤寒论》,聂惠民认识到《伤寒论》与临证的密切关系,于是就主动要求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去附属医院出门诊,做到有课上课,无课临床,交叉安排。临证使聂惠民对《伤寒论》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是一种“医教并行”的模式,理论-临证,再理论-再临证,聂惠民从开始教学和临床之初,就这样反复不断地实践着,这样的成长道路使得聂惠民理论基础扎实,临床诊疗水平也不断提升,为聂惠民后来的名医之路,奠定了基础。
文革时期,世事动荡。聂惠民却心无旁骛,潜心于教学。在伤寒学家高仲山的指导和支持下,对《伤寒论》教材进行了大胆改革。《伤寒论》二版教材是按原文顺序进行讲解的,对于初学者,不容易理解。于是在忠实原著的前提下,聂惠民将398条原文按章节编排,以方证归类法编写了《伤寒论》教学大纲,改革了授课方式。在64级学生中试讲后,反响很大,因其教学效果好,受到广大学生的肯定与赞扬。在当时批判大字报铺天盖地的形势下,学生们竟贴出了给她的表扬信。而这种将《伤寒论》进行改编的思路,为聂惠民以后数十年的伤寒教学与研究建构了实用的基础框架。
基层医疗队,中西医并举
1968年,聂惠民加入了黑龙江中医学院的医疗队,到巴彦县兴隆镇卫生院工作。这里没有中医、西医之分,内、妇、儿,门诊、病房、急诊,样样都要参与。聂惠民回忆说,在那种艰苦的条件下,逼得你必须中西医都要用。虽然要用西医西药,虽然要应对大量的抢救治疗,但聂惠民一刻也没有忘记《伤寒论》。在临床上观察到大量仲景在《伤寒论》中所描述的六经病的各种临症表现。一日急诊时遇到抬来一位老翁,患急性肠梗阻,腹胀疼痛,大便不通,由于送医较晚,病情加重,渐渐转危,出现了眼球转动不灵,此即仲景在阳明“三急下”证252条所论“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的病证表现。聂惠民说在临床上见到的病人越多,尤其是危重病人,越会觉得仲景所描述的病人的表现正是临床实际的真实写照。
1974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举办“西学中”班,聂惠民受邀授课。她抓住机会,一边讲授伤寒论,一边向学员中的西医大夫们学习西医技能,积累了中西医学术合作与交流的经验。经过锤炼,聂惠民不仅中医功底逐渐雄厚,西医基础亦日渐扎实。
奉调回母校,担纲授伤寒
1979年2月,聂惠民奉调回到母校北京中医学院伤寒教研室,担任一线主讲教师。系统讲授了本科生、硕士、博士研究生的伤寒论课程。1981年任伤寒教研室副主任、主任,担负着教学、临床、科研工作。
回母校后,聂惠民将其“医教并行”的经验也带到了伤寒教研室。她主动向东直门医院提出申请,安排带教研究生,并与刘渡舟教授首批前往出诊带教。后来又在国医堂门诊部申请一间诊室,作为伤寒教研室的带教之用。实践证明,她倡导的“医教并行”模式,符合《伤寒论》的学术特点,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受益,也能提高了教师的临证水平。
学术成就与贡献
系统阐述《伤寒论》的贡献与价值,提高其学术指导地位
聂惠民首先主张,要提高对《伤寒论》的认识。聂惠民将历代医家在不同时期对《伤寒论》学术地位的认识归纳为三个阶段: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认为《伤寒论》是一部辨治外感热病的专书,将《伤寒论》局限在论治外感热病的范围,未能全面估量此经典医著的实用价值。七十年代以后认为《伤寒论》是伤寒、杂病共论一书。它以六经分证来统摄诸病,又以论病辨明伤寒,非只论伤寒一病,而是一部辨证论治的医学专著。九十年代后,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中医学的发展,在医疗实践中,《伤寒论》广泛地指导着临床各科疾病的辨治,对急症学、预防医学、免疫学以及护理学均有着普遍指导意义。《伤寒论》的理法方药适用于呼吸、循环、消化、泌尿、神经、精神、内分泌等各系统疑难杂病。
基于此,聂惠民撰写并发表“论《伤寒杂病论》对中医临床医学的贡献”“论《伤寒杂病论》的学术成就”等多篇论文,全面阐述了《伤寒论》的学术价值,明确《伤寒论》是一部辨证论治疑难杂病的经典专著,提高了《伤寒论》在现代中医学中的学术地位。
笔耕不辍,撰写《聂氏伤寒学》
聂惠民对于仲景学术研究最为突出的贡献在于将“伤寒学”创立为独立的学科。
她的代表著作《聂氏伤寒学》93万字,是一部全方位研究《伤寒论》的专著,该书以原著为基准,将六经辨证理论体系与理法方药运用规律深入阐发,探索了新的伤寒学术体系,弘扬了仲景学术精粹。内容翔实,见解独到,经验丰富,实用性强,著名伤寒学家刘渡舟教授阅后,题字“惠民教授,贵在创新”予以褒奖。
《聂氏伤寒学》开拓辨证论治疑难杂病和经方多用的新思路,注重临床,融汇古今,勇于创新,将六经辨证体系用于外感病,亦用于疑难杂病及内、外、妇、儿、男等各科病证,紧密结合现代中医临床以“古病新解”“古方新治”,拓宽“伤寒学”的研究范围,开辟应用“伤寒学”的新途径。
《聂氏伤寒学》深受中医界高度重视,其学术价值在于,它提出了“伤寒学”的新理念,铺垫了创立“伤寒学”学科的基础,促进了伤寒学术发展。
聂惠民数十年如一日,笔耕不辍,主编和独立撰写《伤寒论》研究的专著10余部,合编出版著作16部,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可谓著作等身。
教书育人,是伤寒研究生教育的奠基人之一
1979年,伤寒专业刚开始招研究生,聂老作为教研室骨干,协助刘渡舟教授培养研究生。从招生录取、制定培养方案、授课、临床带教,每个环节聂惠民均全程参与。她提出研究生培养模式要突出“熟读经典,跟诊临床”。她不仅协助刘渡舟教授培养了十数名硕博研究生,也为伤寒专业的研究生教育树立了典范,奠定了基础。
1987年聂惠民开始独立招收研究生,30年来共培养博、硕研究生40多人,均已成为中医药事业的骨干。
聂惠民担任教研室主任期间,十分注重教研室的课程审核、教师培训、合理分配师资组建教学班底等工作,总结出独具特色的《伤寒论》教学工作方法,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聂惠民所带出的教学团队使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论》教学成为该校的品牌课程,在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教学中影响卓著。
聂惠民曾主办过两期“全国伤寒论师资进修班”,为全国多所中医院校培养了高级师资人才。经常受邀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多次为高端人才(如首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授课演讲,并多次赴美国、意大利等地讲学,在国际上弘扬仲景学术。
1997年聂惠民被评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教师,并多次获得全国和北京市优秀指导教师奖。她对徒弟严格要求,认真批阅他们的经典学习报告,传道解惑,使弟子们受益匪浅。
创建仲景学说分会
中医事业的发展,为仲景学术的弘扬与传承提供了机遇。1990年前后,聂惠民力主创建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分会,以便于进行《伤寒论》的交流和研究,她的想法得到了刘渡舟教授的大力支持。
在刘渡舟的领导下,聂惠民倾力于筹建工作,经过一番艰苦努力,1991年仲景学说分会成立。聂惠民作为分会的创始人之一,担任首届的副主委兼秘书长,主持分会工作15年,为分会的创建和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临证要诀
先树仁心,方可精术
聂惠民与《伤寒论》的一世情缘铸就了她献身中医事业的奋斗之路。“《伤寒论》究竟有怎样的魅力让您如此追求?”这是聂惠民在美国讲学时,一位美国医生提出的问题,这位医生后来成为聂惠民第一个外国博士研究生。
聂惠民的答案精辟而朴实,《伤寒论》的学术成就举世瞩目,但能够使人毕生追随的首先是仲景先师的高尚品格。早在1800多年前,医圣即在《伤寒论》原序中论及“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从而自身发奋,思求经旨、博采众方,力图济世活人的宗旨昭然明示。
聂惠民认为,医圣仲景最大的贡献,也即《伤寒论》巨大魅力所在,是其所倡导的医者当先正其心、方可精其术,不图为己扬名获利,但求与民除苦消灾的崇高精神。聂惠民时刻在遵循先贤的教诲,践行先贤之道路。
每每提及医圣,聂惠民内心崇拜溢于言表:“张仲景其人、其作,深深印在我的心里,时时刻刻铭记着。看病用的是仲景经方;待病人以仲景医德标准要求自己。”
诊技谨守辨证论治
聂惠民指出,仲景学说开创了辨证论治的先河,是理法方药紧密结合的典范。其辨证,系统全面,察其症、脉及演变,以明病位之所在,证候之属性,邪正之盛衰,演变之趋向,预后之吉凶;其论治,因证立法,因法设方,因方用药,法度严谨,配伍精当,照顾周全。聂惠民概括为“二准、二对”原则:即辨证准,立法准;选对方,用对药。聂惠民临床上尊仲景,崇经方,力倡“取仲景法,严遵经旨,用仲景方,灵活变通”。临床时结合个人之经验,古今结合,其效更宏。如柴胡剂治郁证、苓桂剂治咳喘、陷胸剂治胃病等方面,灵活自如,方简效优,从而探讨出运用经方的规律与特点。
3.望、闻、问、切,“四因”制宜
聂惠民四诊,重点强调脉诊,亦是遵仲景经旨“平脉辨证”之法。《伤寒论》以“XX病脉证并治”为每篇命题,说明诊疾论病是以脉、证、治三者相互结合的。仲景辨证重视“因人、因时、因地”,聂惠民在此基础上增加“因病”制宜,而称“四因制宜”,强调要考虑疾病本身的特点、病因病机病位病性、传变规律等,综合判断,以定论治。
注重“和法”,顾护脾胃
“和法”是《伤寒论》中的基本治则。聂惠民临证擅用和剂,通过调和营卫、调和气血、调和升降、调和脾胃等法,以“和法”治疗六经病证,必使病邪尽除,病愈而不伤正。发表的“论《伤寒论》之和法”一文中,系统阐述了她临床应用和法、和剂的法则和规律。
聂惠民临证注重顾脾胃,强调“治病留人”。她认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因此对各种慢性病、疑难病的治疗,重视对脾胃功能的调护,当伴有食欲不振等,必先调理其脾胃,再治他病;即便是脾胃功能尚调者,亦须时时顾护其胃气。
经方活用,首推合方
聂惠民应用经方,灵活化裁,力倡“合方论治”。她撰写了“论《伤寒杂病论》合方法则的优势”“论《伤寒杂病论》的组方特色与经方创研优势”等多篇学术论文,系统述评经方应用及合方法则,其合方论治理论颇具学术影响力。聂惠民承仲景合方之旨,创新合方之意,探寻合方治疗疑难杂病的优势,开拓合方应用的途径,为经方及经方合方的临症应用开辟了新的思路,也为《伤寒杂病论》指导临床指明了一些新的方向。
痼疾沉疴,经方建功
聂惠民擅用经方治疗疑难杂病,其经方取效验案不胜枚举。曾有一位70岁的辽阳老妇人,其症为舌痛难忍,舌头不敢动,不敢嚼,舌面上半边是溃疡,已溃烂凹陷,舌色鲜红。什么都不敢吃,整日口含冰块,舌痛方能稍缓,患者辗转沈阳、天津、北京等地经中西医治疗均未效,西医院诊断不是舌癌,但也无法治疗。病已两年,痛苦不堪,慕名前来求治,聂惠民取“竹叶石膏汤”化裁,服药7剂后,舌痛明显减轻,老人欣喜异常,治疗3个月以后,舌头溃烂凹下去的部位慢慢恢复正常色泽,舌肌生长平复如常人,病愈后十几年未复发。
伤寒大家聂惠民,55年来在伤寒论领域取得的学术成就,为业内人士所称道,亦为世人所敬仰。她与《伤寒论》的一世情缘却更令人感动。她,已是耄耋之年,仍沉醉于仲景学术,不忘初心,孜孜以求。(张宁
杨志云)
聂惠民传承创新伤寒学五部曲
(2017-03-27
05:51:46)[编辑][删除]
郭华 李献平 北京中医药大学
聂惠民,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首都国医名师,著名的《伤寒论》研究专家。五十五年来致力于《伤寒论》六经辨证理论体系与防治疑难杂病的研究。她对《伤寒论》的探索研究博广精深,对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及理、法、方、药的运用规律具有独到的见解和诊疗技术。她治学严谨,笔耕不辍,撰写并出版《伤寒论》研究方面的学术著作十余部,发表《伤寒论》学术论文数篇。
笔者通过访谈聂惠民教授,介绍了她学识伤寒、讲授伤寒、诊用伤寒、创研伤寒、论写伤寒的传承创新伤寒学五部曲。
学识伤寒
聂惠民是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的首届毕业生。在校学习的六年中,她勤奋努力,认真研读中医四大经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中《伤寒论》尤为诸名家们所推崇,而且授课老师中陈慎吾、刘渡舟、胡希恕等皆为名家,聂惠民有幸得到诸位名家的亲传和指导,在临床见习阶段,目睹诸位名家运用经方解决了诸多疑难杂病,愈来愈感觉到了《伤寒论》的魅力。
1961年,聂惠民得到焦树德带教,焦树德为她经方医案作业写了评语,她把这份作业一直珍藏至今。1999年焦树德为聂惠民的《经方方论荟要》一书作序时,看到这份已经暗黄色的病案纸,焦树德甚为激动。大学毕业后聂惠民到黑龙江中医学院(现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任教时,也认真向前辈学习,虚心向华庭芳、邹德深等老教师请教。
1978年,聂惠民作为教学骨干奉调回母校(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任教后,又得到了时任教研室主任刘渡舟的亲传与指导。聂惠民如饥似渴地向前辈学习,以不断提高自己学术水平。
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学术交流比较活跃,聂惠民虚心向全国的伤寒界名家们求教,如南京的陈亦人、湖北的李培生均对她有过精心指导。1987年陈亦人还将其新著作《伤寒论求是》赠送给她。
聂惠民不仅注重请教名师,交流提高,自己更是勤奋努力,从古籍、文献中学习,汲取知识。学习《伤寒论》后世注家之著作,如王叔和的《脉经》,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方有执的《伤寒论条辨》,尤在泾的《伤寒贯珠集》,柯韵伯的《伤寒来苏集》等,均孜孜不倦,认真研读。研读陈修园的《长沙方歌括》时,聂惠民将学习体会,结合古今临床应用汇集成册,出版了《长沙方歌括白话解》。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为了搜集宝贵的古籍资料,跑遍了北京的各大图书馆,遍寻《伤寒论》相关古籍。当时在戏楼胡同的柏林寺(北京图书馆),珍藏了许多孤本、善本等宝贵书籍,只可阅览,不外借。聂惠民回忆说,那时候,她和丈夫张吉带着午餐,在图书馆一待就是一天,在那里研读、摘抄宝贵的古典医籍,所有的假期和星期日几乎都是在图书馆度过。图书馆管理员们都被聂、张两位教授执着求知的精神所感动。那时候还没有复印、拍照等条件,更没有电脑检索,只能靠手写手抄,自己动手翻书检索,其辛苦和付出真的难以想象。聂惠民硬是凭借着这种勤奋执着、锲而不舍的精神,研究、整理出了大量的宝贵文献,为后来撰写《经方方论荟要》《伤寒论集解》等专著,奠定了基础。
讲授伤寒
聂惠民讲授伤寒历经五十余载,曾为本科生、研究生及各高校中医教师、临床医师等不同层次的学员授课。她主张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受众选择不同教学内容及方式。
1979年,中医院校的研究生教育刚刚起步,聂惠民作为伤寒教研室的教学骨干,协助刘渡舟招收及培养研究生。当时缺少研究生培养的经验和规范。因此,聂惠民从研究生的招生面试、制定培养计划、授课、带教等方面均全程参与,亲力亲为。她提出培养模式要突出“熟读经典,跟诊临床”,并前往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门诊部协商,安排研究生上临床,她亲自带教,不仅协助刘渡舟培养了多名硕博研究生,也为伤寒专业的研究生教育树立了典范,奠定了基础。
1987年以后,聂惠民开始独立招收研究生,对于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规范,她又有了更加系统和深入的主张。她强调培养模式应具备纵深、全面、横向、综合的特点,符合现代医学模式,紧扣《伤寒论》核心内涵,当精论伤寒。
聂惠民经常受邀参加各种学术会议,为高层次人员,如高校中医教师及优秀中医临床工作者讲课。为首届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训,她讲了经方防治疑难病的经验;为全国中医院校伤寒教师培训,她进行了论《伤寒论》理论精髓的核心的主题论述;在第二届中国中医药发展大会“名医学术”论坛,她就《伤寒论》的学术成就做了大会发言,旨在弘扬仲景学术,促进学术创新。
聂惠民在北京中医药大学担任伤寒教研室主任期间,十分注重教研室教师的课程审核、教师培训、合理分配师资、组建教学梯队等工作,并且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独具特色的《伤寒论》教学工作方法,大大提高了《伤寒论》的教学质量。她十分重视年轻教师的培养,亲自牵头主讲,创立了《伤寒论》品牌课程。她所带出的教学团队使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论》教学成为该校的品牌课程,在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教学中影响卓著。
聂惠民担任伤寒教研室主任期间,主办过两期全国伤寒论师资进修班,为全国多所中医院校培养了高级师资人才。她曾多次赴国外讲学,传扬仲景学说,在美国、意大利等国家具有较强的学术影响力。
聂惠民于1997年被评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开始从事师带徒工作。她对徒弟严格要求,亲自检查他们的经典学习报告,认真批阅他们的医案,对理解有误的地方,马上讲解,其弟子们受益匪浅。她作为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培养了多批次学术继承人和传承博士后10余人,她自己培养的博硕研究生(含国际学生)、博士后共计20余人。她的学生、徒弟遍布国内外,均已成为业务骨干,其中有多位博士生导师,再传弟子已数百人。2016年她被南阳仲景书院聘为“仲景国医大师”,八十多岁高龄的她仍在为传承经典做贡献。
诊用伤寒
聂惠民诊用伤寒,可以说有以下几个阶段:
学用经方,初得入门 聂惠民记得自己在大学读书时,老师上课时最常说一句话,只有学好《伤寒论》才能成为名医。仲景的《伤寒论》难道真的这么有用吗?1963年春天,她在出诊时,遇到这样一个病人,21岁的未婚女孩,主诉尿频,一个上午要小便数次,每次尿量都不多。女孩烦恼于其求医的过程,曾去过多家医院就诊,医生都说她没有病,但她就是尿频。聂惠民问她小便时疼不疼,患者说不疼,就是小便憋不住。后诊其脉,脉沉象,舌苔薄白,化验指标均正常。聂惠民想小便频,不顺利,不就是张仲景《伤寒论》第七十一条所说的小便不利吗?张仲景治疗这种小便不利用的是五苓散。于是就用了五苓散原方,先开了三剂,每天一剂。三天之后,患者复诊,面有喜色,说病情减轻,目前小便量多了一点,次数也少了,症状好转。于是续服六剂,后随访痊愈。这是聂惠民第一次运用经方治疗的病人,竟然收到如此意想不到的效果,使她深感张仲景的方简而效神。
习用经方,爱不释手 自从尝到了经方的甜头,聂惠民便愈发热爱《伤寒论》,热爱经方。她善用经方,习用经方,已经到了爱不释手的程度。不论是常见病还是疑难病,她总是用看似平淡的经方,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一位低热八个月之久的高三中学生,历经各种西医检查未见异常,多方求医却始终无法退热。求治于聂惠民,她处方竹叶石膏汤加味,服用两周热退,体温正常。一位男童,患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西医治疗一月余,医疗费已花一万多,嗜酸性粒细胞仍达80%,居高不下,聂惠民以小柴胡汤加减治之,服药7剂后,嗜酸性粒细胞降至27%,治疗三周痊愈。一位女患者食不慎则吐,治疗不效后发展为几乎每顿饭必吐,聂惠民辨证为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服此汤7剂后,呕吐锐减,而后调养病愈。一位女孩,因减肥节食,患上神经性厌食而骨瘦如柴且闭经,聂惠民用大黄虫丸加减化裁,经过近两年的治疗,月经来潮,恢复健康。
痼疾难医,求助伤寒 聂惠民在临床上凡遇到难治疾病,总是求助于《伤寒论》,求助于经方。有一个病例,她永远都不能忘怀。这个患者本身是西医医师,因腹痛,腹泻,早晨一起床就要泻,一泻多次,肚子一疼就要腹泻,一点不能耽搁。长期腹泻使患者消瘦疲乏,手脚发凉,脉沉缓无力。西医的诊断为“节段性小肠炎”,服用多种西药消炎药均不显效,求治过中医亦不见效。故慕名来求治于聂惠民,在诊治时,给患者进行腹诊,她发现患者腹部皮肤上都是花纹,呈紫颜色,按其腹部是柔软的,也没触及有包块。聂惠民于是就问:“你腹部花纹是怎么回事?”患者答曰:“我肚子一疼就得用暖水带,越热我的肚子越好受。”
聂惠民再检视前医所开之药,针对炎症,全都是蒲公英、紫花地丁等清热解毒之品,心里也就明白了不效的原因。从症来看,喜暖喜温,泻下已久,脉沉缓无力。于是以太阴腹泻辨证论治,取仲景之理中汤与四神丸合方化裁治之,三剂症减,守方调治月余而愈。
又有一患者,70岁老妇人,被诊断为“舌癣”。家是东北辽阳的,曾经到沈阳治疗了一段时间,疗效不佳。以后转到天津、北京等地求治,仍不见效。其症为舌疼,什么都不能吃,只能喝一点稀的流食。舌头不敢动,不敢嚼,不吃饭的时候就用冰块含在嘴里,用冰镇着,疼就会缓解一些,舌面上半边是溃疡,已溃烂凹陷,舌色鲜红。西医院检查诊断不是舌癌,没什么好的办法治疗。病已两年,经中西药治疗未见收效。患者痛苦依旧,经人介绍前来求聂惠民诊治。聂惠民辨证论治,求助于《伤寒论》,取经方竹叶石膏汤化裁治之。七剂药吃下去以后,舌面疼痛居然减轻了,经治疗三个月以后,舌头溃烂凹下去的部位慢慢恢复正常色泽,舌肌生长平复,和正常人一样,病愈后十几年未见复发。
在聂惠民从医临证这五十多年中,感受到经方的神奇、多验,真是不可胜数。
创研伤寒
聂惠民始终认为对于《伤寒论》,对于仲景学说,应当本着“要继承、要发扬、要创新、要提高”的四项基本原则来进行研究与创新。她创研伤寒,主要体现在理论、临床与实验研究三方面。
理论研究方面,聂惠民承担原卫生部古典医籍校勘课题,采取对校、本教等方法,逐字校勘,完成《伤寒补亡论校注》;运用文献理论研究方法,采用条文注疏、病证分类、论理发微、专题讨论等方式,进行文献研究,对《伤寒论》全面系统注释、解疑研究,并开展了《伤寒论》类证、类方、类脉的综合研究,如柴胡剂、苓桂剂类方系列。仲景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及病机、方药的探讨为重点,完成了如《伤寒论析义》《经方方论荟要》等有关《伤寒论》等系列医籍。
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方面,聂惠民主要对《伤寒论》理、法、方、药的系统研究,六经辨证论治规律及经方临床运用规律进行了研究,开展了经方治疗中医、西医各种病证的研究,因其擅用经方治疗内、妇、儿科疑难杂病,故亦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有一定规模的临床研究。承担主持多项国家教育部博士点课题,如“经方改善儿童体质的研究”以提高免疫能力,增强体质为研究核心;“经方防治萎缩性胃炎的研究”从经方论治展开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以及“桂枝剂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研究”等,获科技进步奖一项。研制纯中药制剂“健脾金丹”等,取得满意的科研成果。
论写伤寒
聂惠民治学严谨,锲而不舍,中医功底雄厚,在《伤寒论》研究方面,造诣颇深。她擅于总结经验,笔耕不辍,她主编或独立撰写的《伤寒论》研究的系列著作有十余部。这些专著将她50余年研究《伤寒论》与经方应用的学术成就及宝贵经验传授世人,她的创新思维和独到见解,对于经典理论与经方应用于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传承与发展《伤寒论》的宝贵财富。
其中《聂氏伤寒学》《伤寒论与临证》《经方方论荟要》《名医经方验案》等著作,从多个角度、不同学术层面阐述《伤寒论》的丰富内涵,全方位地对《伤寒论》的理论体系、六经辨证体系、经方应用规律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创新提出“伤寒学”的新理念。
她的代表作《聂氏伤寒学》93万字,是研究伤寒论的学术巨著,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临床实用性。本书2002年首次出版受到读者喜爱,其后三次重订,2010年修订为《三订聂氏伤寒学》,受到业界高度评价。著名伤寒学家刘渡舟阅后,题字“惠民教授,贵在创新”予以褒奖。
聂惠民公开发表论文数十篇,分别从理论、临床、科研不同角度,探讨了《伤寒论》的理、法、方、药辨证论治运用规律的应用与研究,如小柴胡汤的系列研究、《伤寒论》的治则与治法、论《伤寒论》合方治则的优势、《伤寒论》治喘诸方的应用、论《伤寒杂病论》对中医临床医学的贡献等,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学术价值。
此外,她参编、合编著作二十余部,如《伤寒挈要》《伤寒论高校教学参考书》《中医脉诊学》等。
五十五年来,聂惠民为弘扬仲景学术锲而不舍,她创立聂氏伤寒学,见解独到,学术价值高,促进了伤寒学科发展。虽已八十三岁高龄,仍严尊经旨,孜孜以求,追求学术,永无止境。(郭华
李献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