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阴虚症状试试这三组金三角
(2022-12-07 09:46:38)阴虚在男女老少中十分常见,口干嗜饮、口苦口臭、手足发热、烧心、盗汗等是其典型症状。除了天生体质原因,大多与身心压力大、饮食油腻、作息不规律等不良生活习惯密切相关。如何滋阴,日常用好三组“金三角”能起到不错的保健效果,不妨一试。
第一组:石斛、生地黄、麦冬
中医认为,石斛微寒清凉,入胃经,能养胃阴、生津液;入肾经,能滋肾阴、清虚热,为治胃阴不足之要药。生地黄苦寒清泄,味甘质润,入心、肝、肾经,既善滋阴清热而生津,还能润燥滑肠。麦冬甘补质润,苦微寒而清泄,入肺、心、胃经,既养阴生津而润肺益胃,又清养心神而除烦安神,还滋润肠燥而通便。三者煎汤代茶饮,可增强清热保健的功效,适用于热病伤津、口渴欲饮、干燥无津者。
第二组:知母、百合、川贝母
知母苦寒清泄,甘而滋润,擅长滋阴润燥,尤其是清三焦之热而滋润,上能清肺润燥,中能清胃生津,下能滋阴降火,有良好的清热、滋阴、润燥的功效。百合甘润而补,微寒清凉,入肺经,能养阴润肺止咳,善治虚咳劳嗽;入心经能清心除烦、安神定志,治虚烦惊悸、失眠多梦及精神恍惚效果很好。川贝母苦泄甘润,微寒清热,入肺、心经,有清肺化痰、润肺止咳之功,为肺热燥咳及虚劳咳嗽之要药;同时,能开郁散结,治痰热或火郁胸闷。三者煎汤代茶饮,既滋阴润肺、清热化痰,又可安养心神。临床上,常用于治疗阴虚肺燥咳嗽、热病虚热、烦躁不安、坐卧不宁之症。
第三组:枸杞、桑葚、龙眼肉
枸杞甘补质润,平而偏温,归肝、肾、肺经,善滋补肝肾而明目,常用于治疗肝肾阴虚、视力减退等。桑葚甘寒清补,质润滑利,入心、肝、肾经,有滋补阴血的作用,可治疗阴血亏虚诸症,兼润肠通便,对便秘人群来说是不错的食物之一。龙眼肉甘温而补,性不滋腻,入心、脾经,能补心脾、益气血、安心神。三者合用煎汤代茶饮,明目安神养血、生津润燥、滋阴益智、强筋骨、泽肌肤,对血虚体弱、精神萎顿、肠燥便秘者非常有效。(穆元培陈占功)
有的医者,在组方配伍用药中,注意运用“药对” ,即两味药一组,或寒热相伍、或气血相合、或润燥同行、或升降相因。有名的如“徐之才药对”、“施今墨药对”等。还有一种是三味药配成一组,如三足鼎立,互为犄角,这种配伍,比起“药对”来,作用就比较复杂一些,无以名之,姑妄命之曰“角药”。
运用“角药”最早的是医圣张仲景。
《伤寒论》里小青龙汤中的“干姜、细辛、五味子” ,可说是“角药”之滥觞。小青龙汤是治表有邪而内有饮的痰喘咳嗽症之要方,而“姜、辛、味”是方中温肺化饮止咳平喘的主药。《金匮·痰饮咳嗽病篇》论痰饮咳嗽服青龙汤后的几种变局,俱以“姜、辛、味”为主药,或减桂枝,或加半夏、杏仁、大黄,而这三味药却不变,成为治疗痰饮咳嗽症的“角药”。
陈修园曾论小青龙汤说:“干姜以司肺之开,五味以司肺之合,细辛以发动其开合活动之机。小青龙汤中当以此三味为主,故他药皆可加减,此三味则缺一不可。”笔者经验,但凡肺失宣肃之痰喘咳嗽,不论其病机寒热,皆可用此三味为“角药”进行加减组方,唯热咳者加寒凉药如黄芩、生石膏、鱼腥草以监制之,治咳之功有如桴鼓之应。是此三味诚司肺开合枢之要药也。
又如《金匮·妇人杂病篇》“温经汤”中的“当归、川芎、芍药”是妇人调理经血的主药,后世加地黄变为“四物汤”
,成为妇科祖方,在临床广泛应用。
再如“小陷胸汤” ,方中之黄连、半夏、瓜蒌,治痰热聚于膈上,形成胸脘痞痛之结胸证。用黄连清热、半夏化痰、瓜蒌开胸。其中瓜蒌伍半夏,涤痰利膈之力增强;半夏伍黄连,清热化痰效能加大;瓜蒌伍黄连,涤痰泄热之功更著,三药相伍,分则各有其长,合则互借其能,形成组合最佳的“角药”
,配伍成清热涤痰散结的名方。
又如“三物备急丸”
,方中用干姜温中、巴豆辛热峻下、大黄苦寒攻下,三味药配伍形式奇特,它们之间存在着既相须又相畏的关系,因而行气破气、涤荡胃肠壅结的功能甚剧。至后世,中药的配伍研究更加深入,类似的“角药”日臻增多,各具风彩。
其中的姣姣者如“玉屏风散” (《世医得效方》方)治表虚外感自汗及虚人感冒,药用黄芪、白术、防风,用黄芪益气固表,防风祛风解表,白术健脾补气。三味药中有相畏(黄芪、防风)、相须(白术、黄芪)、相使(白术、防风)关系,配伍周密而合节度。黄芪畏防风,解表有节;白术助黄芪,固表益气;白术使防风,固泌脾气。相畏相成,相得益彰,为虚人外感解表固表益气止汗之最佳配伍,所以疗效卓著自有其理。
类似“角药”在中药方剂配伍中俯拾即是,如“三子养亲汤” ,方中用苏子降气行痰、白芥子畅膈除痰、莱菔子消食化痰,运用药物治疗功效的不同侧重点进行配伍。各用所长,互为犄角,协同作战是其特点。
类似的配伍还有,如“焦三仙”等。要之,“角药”的配伍有多种多样的类型,但也并不是任何的三味药相配伍便称之为“角药” ,依愚见认为必须有下列三个条件而占其二者方够条件称之为“角药”:
存在着相须相畏关系者;
存在着相反相成关系者;
存在着协同相辅关系者。
附:验方角药
解表角药
桑叶-羌活-独活——主治外感
柴胡-羌活-板蓝根——主治外感热病
麻黄-生石膏-怀山药——主治外寒内热型感冒
泻下角药
大黄-三七-花蕊石——主治急性脑卒中便秘
桑白皮-木香-莱菔子——主治便秘
附子-大黄-薤白——主治寒性积滞泄泻
苁蓉-白术-枳壳——主治气虚便秘
大黄-牡蛎-昆布——主治水肿、便秘
大黄-西洋参-京菖根——主治尿闭
当归-桃仁-杏仁——主治血虚肠燥便秘
和解角药
茯苓-白术-桂枝——主治眩晕
白术-白芍-黄芩——主治妊娠恶阻
柴胡-黄芩-青蒿——主治外感发热
清热角药
石膏-知母-人参——主治消渴
柴胡-黄芩-僵蚕——主治外感发热
竹茹-桑叶-丝瓜络——主治胎漏
紫草-羚羊角粉-防风——主治红斑狼疮
升麻-鳖甲-紫草——主治紫癜
生地黄-石莲子-白茅根——主治膏淋
丹参-王不留行-连翘——主治乳痈
蝉蜕-白僵蚕-虎杖——主治外感发热
葛根-白蒺藜-地龙——主治头痛
六月雪-七叶一枝花-白花蛇舌草——主治肺热咳嗽
温里角药
吴茱萸-人参-大枣——主治胁痛
麻黄-细辛-附子——主治阳虚外感
盐附子-麻黄-桂枝——主治痹症
补益角药
生黄芪-山药-生地黄——主治消渴
人参-蛤蚧-三七——主治咳嗽
白术-党参-木香——主治胸痹
太子参-黄精-鸡血藤——主治胁痛
太子参-天冬-麦冬——主治心悸
党参-丹参-苦参——主治心悸
石膏-知母-苍术——主治痹症
威灵仙-透骨草-伸筋草——主治痹症
钩藤-鸡血藤-威灵仙——主治痹症
祛痰角药
化橘红-百部-蕺菜——主治咳嗽
鱼腥草-生黄芩-野荞麦根——主治咳嗽
夏枯草-鱼腥草-鹿衔草——主治咳嗽
栝楼-浙贝母-蒲公英——主治奶疮
地龙-白僵蚕-射干——主治咳嗽
浙贝母-栝楼-生牡蛎——主治咳嗽
海浮石-海蛤壳-海藻——主治咳嗽
麻黄-杏仁-桃仁——主治咳嗽
香附-五灵脂-牵牛子——主治哮证
白矾-郁金-茯苓——主治痫症
川芎-石楠叶-石菖蒲——主治虚劳
消导角药
青蒿-大腹皮-神曲炭——主治食积郁热
茵陈-紫河车-三七——主治癥瘕积聚
土鳖虫-蜈蚣-全蝎——主治癥瘕积聚
瓦楞子-三棱-莪术——主治癥瘕积聚
雷丸-龙葵-露蜂房——主治癌肿
治燥角药
太子参-石膏-阿胶——主治温燥咳嗽
桑叶-蝉蜕-胖大海——主治燥咳
涌吐角药
防风-瓜蒂-藜芦——主治痫证
在日常学习及临证时,很多常用的有效方剂都是由三味药物组成,如很经典的方剂小陷胸汤、茵陈蒿汤、生脉饮、丹参饮、玉屏风散等,即《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的“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二,奇之制也”。
即使是药味较多的“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及“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的方剂,几乎在每一方剂中也能找出起主要作用的“三味药组”,如桂枝汤中的桂枝、芍药、甘草,补中益气汤中的黄芪、升麻、柴胡等。仔细揣摩及研究其中的组方意义及配伍规律,可得中医方剂之“三味”矣。
“三味药组”成方
我们曾做了一个粗略的统计,在《伤寒论》所载112首方剂中,有17首是由“三味药组”组成,“三味药组”成方占所有方剂的15.2%;在《金匮要略》所载的205首方剂中,有34首是由“三味药组”组成,“三味药组”成方占所有方剂的16.6%。
其中如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细辛、制附子)、小承气汤及厚朴三物汤(大黄、厚朴、枳实)、调胃承气汤(大黄、芒硝、炙甘草)、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白酒)、甘麦大枣汤(炙甘草、陈小麦、大枣)、茵陈蒿汤(茵陈、栀子、大黄)、栀子柏皮汤(栀子、黄柏、炙甘草)、小陷胸汤(黄连、半夏、瓜蒌)、四逆汤(附子、干姜、炙甘草)、白通汤(附子、干姜、葱白)、薏苡附子败酱散(败酱草、薏苡仁、附子)、三拗汤(麻黄、杏仁、甘草)等。还有后代的许多名方如生脉饮(人参、麦冬、五味子)、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缩泉丸(乌药、山药、益智仁)、失笑散(五灵脂、蒲黄、黄酒或醋)、丹参饮(丹参、檀香、砂仁)、三妙丸(黄柏、苍术、牛膝)、香薷散(香薷、炒扁豆、厚朴)、增液汤(玄参、生地、麦冬)、消瘰丸(玄参、牡蛎、贝母)、三子养亲汤(白芥子、苏子、莱菔子)、牵正散(白附子、僵蚕、全蝎)、玉壶丸(天南星、半夏、天麻)等,不一而足。
分析这些方剂可以发现:一是药味虽简,规矩存焉。如调胃承气汤以大黄苦寒泄热为君药,芒硝润燥软坚、通利大便为臣药,炙甘草调和药性为佐使药,而成缓下热结之剂,主治阳明燥热结实,或大便燥坚痞满不甚、或腑实重证下后邪热宿垢未尽者;瓜蒌薤白白酒汤以瓜蒌开胸涤痰为君药,薤白行气通阳为臣药,白酒通阳行痹、清扬善行以助药势为佐使药,功能通阳散结、行气祛痰,以治胸痹之病……君臣佐使,配合恰当。
二是相互为用,功专效宏。如四逆汤“甘草得姜附,鼓肾阳,温中寒,有水中煖土之功,姜附得甘草,通关节,走四肢,有逐阴回阳之力”(《医宗金鉴》)功成回阳救逆之剂,主治少阴病阴盛阳衰之证;麻黄细辛附子汤以麻黄解表散寒,附子温经助阳,细辛既佐麻黄解表,又助附子温经,三药同用,散中有补,共奏助阳解表之功,用于少阴病兼表证的治疗……三药鼎立,缺一不可。
三是药性相似,方义明确。如三子养亲汤中白芥子利气消痰,苏子降气行痰,莱菔子行气祛痰,主治咳嗽喘逆、痰多胸痞;增液汤中玄参养阴生津、润燥清热,麦冬、生地养阴清热,主治阳明温病、津液不足……三药一义,针对性强。
“三味药组”配方
《内经》中把方剂分为大、小、缓、急、奇、偶、复七类。在药味较多的大方、复方中,虽然药物组成较多、配伍关系较为复杂,但我们也可从中找出其中起重要作用或特殊作用的“骨架”“三味药组”。
其中一类是性味类同,相须为用的“三味药组”。如黄连、黄芩、黄柏三味药均为苦寒之品,均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效,故常相须配方,用于湿热、实热、热毒等证,是以这个“三味药组”无论是在黄连解毒汤中位列君臣,还是在当归六黄汤中职为佐使,都在发挥着苦寒清热的作用(黄连解毒汤中黄连与黄芩、黄柏相配以苦寒清热,黄连泻心火及中焦之火,黄芩泻上焦之火,黄柏泄下焦之火;当归六黄汤中亦黄连、黄芩、黄柏相须为用以清热泻火除烦),可谓“经典组合”“最佳搭档”。
第二类是起着特殊作用的佐使“三味药组”。如麻子仁丸用于治疗肠胃燥热、大便硬、小便数的“脾约证”,其中的“三味药组”大黄、枳实、厚朴(小承气汤)固然起着泄热去实、行气导滞的作用,但方中润肠通便的麻子仁与降气润肠的杏仁和养阴和里的芍药组成的另一“三味药组”,对于本方所起的润肠滋燥、缓下通便的作用更为重要。
又如《景岳全书》之济川煎,肉苁蓉、当归、牛膝固然为君臣,但方中的泽泻“入肾而泄浊”、升麻“欲降而先升”及枳壳“宽肠而下气”的佐使作用,可谓“四两拨千斤”。
还有一类是君药与佐使药组成的“三味药组”,如补中益气汤中的黄芪、升麻、柴胡,方中黄芪补气升阳、益卫固表为君药,升麻、柴胡协助君药升提下陷之阳气为佐使药;《景岳全书》之玉女煎,生石膏清胃火而“泻有余”为君药,麦冬养胃阴以济肾水而“补不足”、牛膝“引热下行”以降上逆之火为佐使药……通过这些佐使药的作用,仿佛使方中各个药物的升降气化都“灵动”起来,“各司其职,上下同心”,共同针对相应病症而发挥治疗作用。
“三味药组”偏方
常用“三味药组”组成的以治疗一些常见病的偏方验方也很多,如白附子、白芷、川芎相配治疗偏头痛,青皮、柴胡、香附相配治疗胁肋胀痛;石膏、白芷、升麻相配或石膏、生地、牛膝相配治疗胃火牙痛;羌活、川芎、细辛相配或羌活、白芷、细辛相配治疗风寒头痛。
葛根、麦冬、天花粉相配或黄连、知母、天花粉相配治疗胃热消渴;穿心莲、大青叶、牛蒡子相配或野菊花、金银花、桔梗相配,或金荞麦、大青叶、牛蒡子相配治疗咽喉肿痛;白前、紫苑、半夏相配治疗肺寒咳嗽;枇杷叶、前胡、桑叶相配治疗风热咳嗽;竹茹、黄芩、瓜蒌相配治疗热痰咳嗽;穿心莲、地骨皮、桑白皮相配治疗肺热咳喘;枇杷叶、桑白皮、沙参相配治疗燥热咳喘;黄芩、桑白皮、地骨皮相配或白前、桑白皮、地骨皮相配,或瓜蒌、知母、浙贝相配治疗肺热咳嗽等。这在有关书籍或相关报道中常常可以看到。
“三味药组”应用
治疗失眠不寐的方剂中就有许多“三味药组”组成的“安眠三联”,如法半夏、夏枯草与珍珠母,酸枣仁、山萸肉与五味子,酸枣仁、夜交藤与合欢花,莲子肉、桂圆肉与茯神,酸枣仁、柏子仁与五味子,人参、灵芝与黄芪,桂枝、炙草与龙骨(或牡蛎),香豉、栀子与连翘等。常用于治疗中老年慢性失眠的燮理阴阳汤即由以下药物组成:法半夏、夏枯草、酸枣仁、山萸肉、五味子、桂枝、生龙牡、夜交藤、合欢花、炙甘草等。
《老子》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东汉·许慎《说文》说:“三,天地之道也”。《汤头歌诀》叙说:“盖古人制方,佐使君臣,配合恰当;从治正治,意义深长。如金科玉律,以为后人楷则。唯在善用者,神而明之,变而通之,如淮阴背水之阵,诸将疑其不合兵法,而不知其正在兵法之中也。”此言得之!
本文来源: 本文中国中医药报官方号,作者贾文魁。由明医公开课整理发表。
《九种体质使用手册》
九种体质
B 型 —— 阳虚体质,怕冷
C 型 —— 阴虚体质,缺水
我们机体的主要成分是水,身体缺水,是件很严重的事,在中医体质学上,身体缺水的人,被称为阴虚体质。 阴虚体质的人,我们一看上去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是体型瘦,胖子不多。阴虚体质的人还有就是性子比较急,做什么事情巴不得一下就做完,说话急,走路急,吃饭也急,什么都快节奏,一股火气。 阴虚了就是机体内水不够了,水不够了就干了,就燥了,燥了就容易起火,就像一口井,要是井里老缺水,就干旱了。所以,水是我们身体滋润的根本,是天下最便宜的奇药。这在中医里怎么讲,水属阴,火属阳,机体保持健康,就要阴阳平衡。在《黄帝内经》中的
“ 素问 • 生气通天论 ”
里讲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阴平阳秘的意思就是阴气平和,阳气固密,阴阳平和协调保持相对平衡,身体才会健康。这是中医学用阴阳学说对人体正常生理状态的一种概括,也是对人体健康状态的一种表述。
D 型 —— 气虚体质,气短
老感觉累,就是气虚了。气虚的人,属于气虚体质。气虚体质用几个简单的词语概括就是疲乏、气短、出汗。大家一起去做什么事情,其他人都觉得不累,就他一个人身上大汗淋漓,觉得上气不接下气,那他就是气虚了。气虚,通俗地说,就是能量好像比别人低弱,比如说,说话没劲,低声低气,他说话别人都要侧着耳朵听,说话音域很低。爬三四层楼就气喘吁吁的,但大家注意这不是哮喘病。
E 型 —— 痰湿体质,体胖
痰湿体质,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是胖乎乎的。我前段时间看了一个人, 190
斤,体型很胖。我描述了他的几个特点:第一是光彩照人,一进门脑门上油乎乎的,弄张纸就能把纸透过来,说明油脂分泌过剩;第二,肚大腰圆,有人胖肚子,有人胖胸,有人胖的是四肢,但腹形肥胖是肥胖里面最重要的一种,是导致疾病的一种肥胖。 光彩照人,肚大腰圆,还有什么?还有如雷贯耳,晚上打呼噜的时候,别人都不敢靠近,夫妇都不敢同床。还有,这种人舌苔很厚,四肢也很沉重。自己拿镜子一看,舌头上糊着厚厚的一层,就像吃了饼干一样腻在舌头上。四肢重到什么程度?连抬起来都费劲。肥胖了就不运动了,不动弹了,然后越来越胖,最后弄得一发不可收拾。这种体质就叫痰湿体质。
F 型 —— 湿热体质,长痘
对于青春痘,相信我们每个人都不陌生,青春痘,顾名思义,是青春的专利,可为什么有些人到了四五十岁还在长呢?这就涉及到了中医体质学上的另一种体质
—— 湿热体质。
。
大家都读过《红楼梦》吧,里面有个林黛玉,你看她那个抑郁的眼神、忧愁的面孔、惆怅的心态,给人感觉很不阳光。她,从中医体质学角度来说,属于典型的气郁体质。
I 型 —— 特禀体质,过敏
过敏,在中医体质学上,属于特禀体质。
|
临床上有许多病人,症状往往千奇百怪,并非书本上记载有证可辨,有方可依,有的病人会查不出什么病,但病人诉说繁多,医者用药很难下手,有时药用下去却难以收效,这种病人攻之不得,补之无益,病人多表现为阴阳俱虚之像,其“补阳则阴竭,补阴则阳脱”。如此病人临症之时,只可治其体,不可治其病。如治一妇人,头晕耳鸣,失眠多梦,目糊,畏寒畏热,形体肥胖,舌淡苔白腻,舌体胖大,病已三载,属阴阳俱虚,乃气虚痰湿体质,以益气汤合温胆汤加减:太子参15g,炙黄芪15g,焦白术12g,柴胡5g,当归15g,竹茹9g,枳实5g,陈皮9g,半夏9g,茯苓15g,甘草5g,生姜3片。服药7服后,诸症减轻,后续原方随症加减,服药60余服,症状消失,停药而愈。 此外有的患者久病痼疾,用药难以顾全,临证之时也只可据体质辨治,使正气足而邪自退。如有一患者,患肾病综合征,全身水肿,食欲不振,小便不利,周身乏力,蛋白尿,此患者脾虚体质明显,治以参苓白术散为基础,加生黄芪30g,升麻5g,葛根6g,柴胡5g。意在健脾化源,升阳益气,药后水肿日渐消退,尿蛋白日渐下降,症状向愈。 临症之时并非所有疾病都从体质辨治,假若慢性病而患感冒,即需治其新感为主。(王金亮) |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1107/340ea19e028347949be4b5d6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