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书于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本草专著,记载药物365种,奠定了中药四气五味的药性理论和中药体系。1999年出版的《中华本草》已收载药物近万种。古人在实践中将许多药物根据其性质、作用、形状等各分其味,各归其经,各治其证,各具其名。其中对中药名称的命名,使人感到妙趣横生,耐人寻思。很多中药不但有一个正名,还有多个别名,颇具知识性和趣味性,体现丰富多彩的中药名文化。
以功用立名
以狗脊为例,除了叫金毛狗脊外,别名尚有强膂、扶筋。清代邹澍《本经续疏》中谓:“狗脊之所治,腰背强,是其源;关机缓急、寒湿膝痛,是其流。”“强膂”和“扶筋”就是指的功用。亦曾有人将薄荷称为“冰喉尉”,半夏为“痰宫霹雳”。
以形态立名
如川贝母,陶弘景曰:“形如聚贝子,故名贝母。”本品药用部分为植物鳞茎,两个形似贝子(一种药用小贝壳)的鳞片抱茎聚生,如子附母,因此得名“贝母”之名,主产四川。形态上小下大,所以别名又称“尖贝”。再如,穿山甲炮制后,处方名为“炮甲珠”,是取生穿山甲片用砂拌炒至胖大鼓起,外形如圆珠,呈金黄色。炮后可除其腥臭气味,且有利于有效成分煎出。
以字义立名
如益母草别名“坤草”,取自《易经》中八卦的卦象:“乾天也,故称父。坤地也,故称母。”太子参的别名为“童参”,太子与儿童均指幼小之意。
以字形立名
白僵蚕为蚕蛾科昆虫家蚕的幼虫感染(或人工接种)白僵菌而致死的蚕干燥。蚕字拆开即为“天”“虫”,所以“天虫”就是僵蚕的别名。
以产地立名
白术为菊科植物白术的干燥根茎。主产南方,以浙江省於潜县(今临安县)野生产品最为著名,质量、价格均高于一般栽培白术,特称“於术”,简写成别名“于术”。同理,川连、川断分别指产于四川的道地药材川黄连和川续断。
另如将壁虎称为天龙,全蝎称为全虫,蛇蜕称为龙衣,甘草称为国老等,都是别出心裁,含蓄隽永的创意。
国人为中草药取名的艺术,不但蕴藏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也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才智,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我国古代的医家大多颇具文采,而很多读书人也都精通医道,所以他们取出的中药名形象生动、寓意深刻。
然而,当今也有部分医生故弄玄虚,杜撰一些中药别名,如中支代指熟地,中安代指肉桂,正山代指山药,前仁代指车前子等,只有医生和指定的中药师知晓,真所谓“你知、我知,别人不知”,虽然能防止药方流失,但容易在抓药过程中出错,故不能效仿。
活泛动人、洋洋大观的中药正名及别名,都是诗意的凝结,智慧的升华,是中医药文化的瑰宝。了解并熟悉中药别名,可以加深对中医药古籍的理解,可以顺畅掌握老方笺的精华,更可以方便地学习他人的经验。(单德成
江苏省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中药名趣谈
时间:2020-07-29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王梓薇
我国的中药文化已经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种类繁多,底蕴丰富。有一些中药的命名更是蕴含中华五千年以来的各种文化,十分有趣,现列举一些有趣的中药名。
中药与数字
一点红、两面针、三白草、四季青、五味子、六月雪、七星剑、八月札、九里香、十大功劳叶、百草霜、千日红、万年青。
中药与姓氏
王不留行、黄芪、石决明、朱砂、马桑、叶下珠、田皂角、龙葵、白英、陆英、辛夷花、吉祥草、谷精草、刘寄奴、吴茱萸、罗汉果、金线风、姜黄、徐长卿。
中药与生肖 鼠粘子(牛蒡子)、牛膝、虎杖、菟丝子、龙胆草、蛇床子、马兰草、羊耳菊、猴枣、鸡血藤、狗脊、猪苓。
中药与颜色 红花、白及、黄芩、绿豆、青蒿、赤小豆、紫苏、乌药、黑芝麻。
中药与五味 酸枣仁、甜石莲、苦参、辣蓼草、甘松。
中药与阴阳五行 阴地蕨、阳起石、金银花、木槿花、水杨梅、火麻仁、土当归。
中药与方位 东风菜、南天竹、西河柳、北沙参、人中白。
中药与四季 春砂仁、夏枯草、秋桑叶、冬瓜子。
中药与气象 风茄子、云茯苓、雨伞草、雪里青、雷公藤。 (王梓薇)
闲聊灯谜
巧猜药名
摘自2023-2-2中国中医药报
灯谜,也称春灯、廋辞、弹壁、文虎等,是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娱项目。一条灯谜包含谜面、谜目、谜底三部分,其中“谜目”是指猜射的物类属性,如“猜一字”“打物理名词”“省会”等,今以谜目“猜中药名”灯谜为例,闲聊猜射技法,以供诸位消遣。
会意扣合法
此法借助汉字多意、近义特点,来别解谜面。如谜面“土皇帝”猜中药名,谜底“地龙”,因“土”与“地”近义,“皇帝”与“龙”相通,故得“地龙”;再如诗句“秋尽江南草未凋”猜“冬青”,即“秋尽”之后,会意“冬”来,“草木未凋”扣合“青”意,别有一番滋味。
承启因果法
其主要根据句子的承启、因果关系来推断谜底。如“老骥伏枥”猜“远志”,谜面隐藏了诗句后半句“志在千里”,故而断定为“远志”;类似还有“举头望明月”猜“怀熟地”,谜面让人顺口吟出“低头思故乡”,立得谜底;“沙漠造林”猜“防风”,即造林目的是为了“防风固沙”。
方位造字法
依据谜面方位字提示,对文字偏旁部首进行取舍、拆合重新造字。如“东坡投石月当头”猜“皮硝”,“东”“头”均为方位字,“东坡”即“坡”字东边为“皮”,“当头”即“当”字的头部,与“石、月”重组成“硝”字;又如“八千日”猜“合香”,即“八、千、日”组“合”成“香”,实在绝妙。
名称借代法
如“妇女节前一日”猜“三七”,“儿童节放假”猜“六一散”,用“三八”“六一”借代节名;“天府之宝”猜“川贝”,“西湖秋萸”猜“杭菊”,用“天府”“西湖”借代地名;“孔明怀着赤诚心”猜“卧龙丹”,“昭君出塞”猜“王不留行”,用姓氏、字号、官衔互通来指代特定人物。
数学计算法
如“九九归一”猜“百合”,即“99+1”“合”成“百”;“十个世纪才会面”猜“千年见”,“酸咸苦甘辛”猜“五味子”等,亦复如是。因此,只需简便运算,便能识破迷津。
抵消排除法
如“冰川”猜“寒水石、滑石”这两种中药,巧用“滑”字有“滑落、滑脱”之意,来消除一些字眼,即“寒水石”“滑”落掉“石”后,剩下“寒水”,正好别解“冰川”这一谜面。
此外还有顿读法、漏字法等,在此不再赘述。当然,猜谜有时需多法并用,比如“窗前江水泛春色”猜“空青”,用到方位造型法(“窗前”为“穴”、“江水泛”为“工”,合成“空”)和会意扣合法(“春色”意扣“青”);“二十一天不下雨”猜“旱三七”,用到数学计算法和会意扣合法。
解谜思路如走“曲径”,掌握猜法定能“通幽”。倘若“依法炮制”,依据谜底谋制谜面,道理也是相通的,且不失为一剂“猜制互补”的良方。
(缪贞谊)
元宵佳节,中药灯谜猜起来
(2018-03-05
08:19:47)[编辑][删除]
织女的孩儿——天仙子 匿藏和尚——密陀僧
自我戒备——防己 家喻户晓——贯众
天女散花——降香 红岩——山丹
千里驹—马宝 故乡——熟地
蜀币——川贝 涨潮——胖大海
病入膏肓——没药 一斗——百合
把青春献给祖国——远志 司机——车前子
非同凡响——神曲
(江苏 时乐整理)
传说中“年”是一种会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怪兽,年过好了则灾难自消,好运随之而来。人们千方百计地祈福新年,以期讨个好彩头、逢凶化吉。于是,与之相应的文化习俗就应运而生了。在这当中,防病祛疾、祈求健康则成为头等大事。自古民间盛行元宵节前后“走百病”,尤以明清为盛,一直延续至今。
“走百病”亦称走桥、游百病、遛百病、散百病等,指的是成年妇女在元宵节(或正月十六)之夜成群结队出游,祈求祛除百病、延年益寿、生活安康的文化习俗。明代袁宏道有诗云:“花火每攒骑马客,蜡光先照走桥姬。”清代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记载:“元夕妇女群游,祈免灾咎。前一人持香辟人,曰走百病。凡有桥处,三五相率以过,谓之度厄,俗传曰走桥。”描述的即是元宵节之夜走百病的景象。据专家考证,北京、天津、河北、四川、山东、广东、广西、浙江、福建、陕西、东北地区、云贵、海南、台湾等很多地方的志书中均有“走百病”的记载,彰显了中国人的文化认同与精神融合。
“走百病”的时间选择是很有讲究的,充满诗情画意,饱含文化底蕴。此时为新春之际,又逢月圆,夜间出游,亦为赏月雅事。“走百病”最初有着特定的群体,皆为清一色的成年妇女。明代《走百病上城头》有言:“姐妹元宵结伴游。”明代周用《走百病行》有这样的描述:“都城灯市春头盛,大家小家同节令。诸姨新妇及小姑,相约梳妆走百病。”后来走百病的人群逐步扩大到男女分别结伴而行,即“士女以类夜行”。平日里深居简出的妇女们,一旦有了一个“名正言顺”的自由出行、放飞身心的时机,是绝对不会轻易错过这个吉日良辰的。
“走百病”声势浩大,大街小巷人头攒动、熙来攘往,人们携手连臂,结伴成队出游,蔚为壮观。晚清著名文人甘熙在《白下琐言》中记载:“岁正月既望,城头游人如蚁,箫鼓管乐之声,远近相间”“家家儿女过桥头”“女伴相邀共走桥”。
“走百病”属于重大活动,妇女们自然少不了精心打扮一番,或施粉涂红,或身着节日盛装,足穿绣鞋,但以穿白衣者居多。南宋周密《武林旧事》云:“元夕节物,妇人……衣多尚白,盖月下所宜也。”明代,刘桐、于奕正《帝京景物略》载:“妇女着白绫衫,队而宵行,谓无腰腿诸疾,曰走桥”。夜间服白,对比鲜明,视觉冲击力尤强。明代张宿《走百病》有“白绫衫照月光殊,走过桥来百病无”之句。
“走百病”大体上有一个约定俗成的习惯性线路及地标聚集点,即“桥”与“城墙”。“姐妹牵衣过小桥”“金吾不禁登城头”均为真实写照。人们见桥梁必过,遇城墙则登。有些地方还有过桥数量上的要求,倘若不足,尚需人工搭建,架木为桥。
“走百病”,其距离、时间或长或短。古诗有云:“走遍三桥灯已落。”另外,据说明太祖朱元璋曾允许百姓在正月十六这一天登临城头走百病。南京城墙始建于元朝,明朝竣工,并多次修葺。其中,元朝时,宫城城墙长度约为3.31千米。明朝时,宫城城墙长度约为9.95千米。此外,清人杨燮有一首描述成都妇女元宵夜遍游城墙的诗:“为游百病走周遭,约束簪群总取牢。偏有凤鞋端瘦极,不扶也上女墙高。”成都城墙始建于明朝初期,乾隆年间重修,全长约为22.8千米。假如以成人每小时行走四五千米来推算,环绕一遍南京城墙或者在成都城墙一个“走周遭”下来,其用时之长、消耗之大也是相当可观的。
中医认为,春乃生发之时,是恢复身体元气的最佳时机。户外健步走作为一项全身性的运动,对于放飞身心、养情益智、通畅经络、舒展筋骨和增强新陈代谢是大有裨益的。“走百病”不仅仅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实际效果也是不错的。古人屡有诗赞:“出门不为寻亲友,一走能将百病消”“踏穿街头双绣履,胜似医方二钟水”“走出深闺祛百病,胜到岳阳万丈楼”“上元节夜一宵游,百病消除走未休”。现代人常说“正月十六遛百病,遛了百病不生病”“爬爬城,不腰疼”。
“走百病”融散步、踏春、赏月、健身于一体,可谓一举多得。“走百病”是健康之需、利民之举,是民俗,是传统,更是一种绵延不断的文化情怀。
在中药处方上面,经常会遇到一药多名的情况,如:淫羊藿又名仙灵脾,辛荑花又名木笔花,首乌藤又名夜交藤,等等,还有在中药名前面常冠以产地的,如:杭白菊、云三七、川木通等。常见中药别名如下:
天花粉又名瓜蒌根
川花椒又名红椒、秦椒、蜀椒
辛荑花又名木笔花、迎春花
蕤仁又名白蕤
槐角又名槐实
降真香又名紫金藤
川楝子又名金铃子
诃子又名诃梨勒
公丁香又名鸡舌香
老冰片又名龙脑
银杏又名白果
萹蓄又名扁竹
青木香又名天仙藤
枯黄芩又名片芩、条芩、子芩
破故纸又名补骨脂
淫羊藿又名仙灵脾
香附子又名莎草根
小茴香又名怀香
牛蒡子又名恶实又名鼠粘
蒲公英又名黄花地丁
土茯苓又名饭团、仙遗粮
金银花又名双花、忍冬花
白蔹又名白根
冬瓜又名白瓜
地肤子又名拂手菜
千金子又名续断
淮山药又名薯蓣
胆矾又名石矾
山楂核又名唐球子
丝瓜络又名天罗布
大黄又名将军
生南星又名虎掌
夜明砂又名天鼠矢
泽兰又名千金草、千里菊、孩儿菊
苍术又名山羌
海狗肾又名肭脐
乳香又名薰陆香
穿山甲又名鲮鲤甲
葳蕤又名玉竹
薤白又名晶子
海螵蛸又名乌贼骨
紫菀茸又名女菀
苍耳子又名果耳、卷耳
粉甘草又名国老
鹿衔草又名吴风草
当归又名文无
婴粟壳又名米壳
旱莲草又墨肠草、金陵草、墨斗草
http://img7.ph.126.net/Nu-a391u2ZEUzHX7kDg87A==/2885118511301211427.jpg
蒲松龄(公元1640-1715年),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通晓中医药知识,在《聊斋志异》书中。鹿衔草是蒲松龄根据史籍所载,经过艺术加工后演义而成的温馨故事。
此故事通篇只有七句话,文中有地点、有人物、有故事情节。阐发引岀鹿衔草的来历、功效与主治,反映岀神兽鹿的灵性,更体现了人类的智慧。蒲松龄用寓庄于谐的艺术手法把雌鹿衔草救雄鹿这么严肃而又温馨的故事演义得既形象生动又风趣幽默。
鹿乃东北三宝之一,鹿衔草在东北也有分布,所以蒲松龄把演义的地点定在“关外”。早在辽代,女真人就有“哨鹿”的习俗,至清代“哨鹿”达到相当大的规模。从康熙二十年开始的“木兰秋狝”,成为清代一项重要的国家大典。
清代查慎行《人海记》,卷下《哨鹿》记录:“哨鹿之说,《辽史》已有之,但未详其法,今特志之。每岁于白露后三日,猎者衣鹿衣、戴鹿巾,天未明,潜伏草中,吹木筒作声,牡鹿闻之,以求其偶也。遂踊跃而至,至则利镞加蔫,无得脱者。”蒲松龄有所取舍并借此安排“土人”“戴鹿首”首先登场,“卷叶作声”以引诱鹿群续后纷纷登场,
然后隐藏在草丛中伺机夺取胜利的果实,这是第二句。蒲松龄根据《本草纲目·鹿》“鹿性淫,一牡常交数牝”;为此设计了“牡少而牝多。牡交群牝,千百必遍,既遍遂死”之情节,为下面雌鹿衔草救雄鹿埋下伏笔,这是第三、四句。南北朝刘宋时期刘敬叔《异苑·卷三》记载:“昔有田父耕地值见伤蛇在焉。有一蛇衔草著疮上经日伤蛇走。田父取其草余叶以治疮皆验。本不知草名因以蛇衔为名。”蒲松龄在上述基础上生发开来,只不过将“蛇”换成“鹿”,将“蛇衔草著疮上”改做雌鹿衔草救过度交配的雄鹿。明代《滇南本草》载鹿衔草“添精补髓,延年益寿”,民间医生用它壮阳补肾,治疗阳痿;雄鹿交媾过度而虚脱,雌鹿“分走谷中,衔异草置吻旁以熏之,顷刻复苏。”以此作为第五句。“土人”看到鹿衔来的草有如此之神效,自然不会袖手旁观,立即“鸣金施铳”惊走鹿群,巧妙地获得了起死回生的神草,这是第六、七句。根据上述先在史籍,通过艺术加工,蒲松龄演义岀《鹿衔草》全文:“关外山中多鹿。土人戴鹿首伏草中,卷叶作声,鹿即群至。然牡少而牝多。牡交群牝,千百必遍,既遍遂死。众牝嗅之,知其死,分走谷中,衔异草置吻旁以熏之,顷刻复苏。急鸣金施铳,群鹿惊走。因取其草,可以回生。”
故事没有一字解释鹿衔草的来历,但是雌鹿衔草救雄鹿的情节感人至深,自然流露出鹿衔草的由来;文中无一字提及鹿衔草的功效主治,但是鹿衔草治好了因交媾过度而虚脱的雄鹿,其故事情节自然引出鹿衔草补肾救虚的功效主治。同时也反映了野鹿生病自救的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