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三因健脾胃治浊邪

(2022-12-06 08:39:30)


时间:2021-01-28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刘中勇

  笔者从事中医医疗、教学、科研35年,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与大家共同探讨。

三因制宜

  因地因时制宜

  江西之地多雨水,易有湿浊为患,赣人舌苔大多白腻,故笔者喜在处方中加用茯苓、薏苡仁、藿香、佩兰等,尤其在梅雨季节用之较重。因湿性缠绵,故常嘱患者将茯苓、薏苡仁等作为食疗长期服用。湿邪有内外之分,五脏之中脾最恶湿,人长期感外湿,如没有及时纠正,久而久之,损伤脾阳,化为内湿;而内湿之人如果没有进行调理,又易感外湿,如此外湿、内湿常相互为患。笔者临床发现,祛湿往往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在日常食物中加用祛湿之品有助于增强疗效。

  在江西,尤其是南昌,秋冬季节多风。风善行而数变,易兼夹他邪共同致病。故秋冬季节,赣地心肺疾病患者明显增多。笔者治风喜用天麻,此药既可祛外风又可祛内风,还可降低相关疾病发病率。

  中医治病需注重人与自然相和谐,当人与自然不能相融时则易生病。作为中医师,首先要明白行医之地地域、气候特点,因地因时制宜;同时要懂得“纠偏”,以药物之偏纠地域、气候之偏,促进人与自然和调。

  因人制宜

  不同人性别、年龄、体质等都不同,其中,性别之别尤为突出。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笔者提出“女子症状比病情重,男子病情比症状重”的观点。

  女子多郁,较为敏感,临床中往往症状表现较为明显,而病情并不一定较重。女子疾病大多与情绪有关,与肝关系密切。女子又以肝为先天,肝体阴用阳,一方面滋养肝血对于女性尤为重要;另一方面,肝为刚脏,喜条达恶抑郁,故处方用药要常考虑疏肝,并开导患者日常保持心情舒畅,凡事不可过急过躁。治疗女性患者,特别是中老年女性,常用四逆散透邪解郁,疏肝理脾,助肝归位。

  男子多刚,临床问诊虽然常收到的信息是轻微表现,但通过西医检查和中医望闻问切评估,发现病情往往比症状重。有的急性心肌梗死男性患者,临床表现可能根本没有胸痛症状,只有轻微的气促,甚至没什么表现,直到体检发现“陈旧性心肌梗死”才意识到身体的问题,此类例子临床屡见不鲜。

  在临床上,我们看到症状表现极为痛苦的女性病人,一方面要重视,而另一方面不要慌张,要准确评估病情,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被表面症状迷惑。而接诊男性病人时,要仔细详查,全面考虑,排除重疾,不贻误病情,使病人得到及时治疗。

  中医治病要因人制宜,男女生理、病理特点有异,即使同一人不同年龄阶段也有诸多区别,故临床用药要有导向。

擅用药对

  笔者处方用药常用药对加强疗效。

  相须药对,如苍术、白术,藿香、佩兰常相须为用。相使药对,如石菖蒲燥散,而与性寒清热之郁金相伍,则可避免耗血伤液,使气机顺而宽胸,且助痰浊消散,相使为用治疗痰浊之证。反佐药对,如黄连大苦大寒,肉桂辛甘大热。两药相伍,使心肾相交,水火相济。相畏药对,如半夏、生姜常相畏为用。引经药对,如使用治疗头痛的引经药:阳明经头痛加葛根、白芷;厥阴经头痛加吴茱萸、藁本。引经药对入方对治疗头痛疗效更好。

注重后天

  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任何口服药物都要通过脾胃消化吸收,才能到达病所。笔者临证喜用麦芽、鸡内金、北山楂三味药。一般情况下,除哺乳期妇女外,大多病人皆可用麦芽。偏于积滞者,加鸡内金。鸡内金为化积滞之要药。偏于瘀滞者,加北山楂。山楂除消食外,还有化瘀通滞之效。

  在心血管病科,运用此类药品,还有其他深义。一是该科大多为老年病人,年事已高,大多脾虚,培补脾土对治疗大有裨益。二是心血管病人大多有各种病理产物堵塞的情况,健运脾胃,畅达积滞,通行瘀滞,可提高疏通血管的效率。

浊邪致病

  笔者临证多年,提出“内源性、外源性浊邪”的概念。浊是一类具有浑浊不清、黏滞重着、病程较长、程度较深特性的物质,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一方面,它是人体内气血津液代谢异常且停聚较久的产物(内源性);另一方面,它又是外界不时之气的产物(外源性)。前者包括痰浊、湿浊、脂浊、瘀浊、血浊、气浊、浊毒等;后者主要包括雾浊、水浊、秽浊等。

  近年来,浊邪致病患者数量呈上升趋势,一是社会发展快节奏、工作压力大,很多病人患病早期并不注意,待就诊时,已有较长病程,浊邪胶着体内;二是生活方式改变,抽烟、喝酒已有相当历史,熬夜、夜宵近十年来很流行,浊邪属阴,在夜晚更易集聚,发病较白天重,长时间熬夜、夜宵更容易促进浊邪形成,加上人们常坐办公室,运动较少,故代谢浊邪能力降低。临床观察发现,对于心血管病人来说,夜晚发病的病人往往有器质性病变。从浊论治心血管疾病还需继续研究,有其更加深远的意义。

痰瘀互生

  津液和血都来源于饮食水谷,并能相互资生,相互作用。津液耗损常使气血同时亏虚,而气血亏虚同样会引起津液的不足。痰是津液代谢障碍的产物,瘀血是血液停聚的产物,生理上津血同源互化,病理上痰瘀相互化生。故临床上祛痰必加活血之品,祛瘀必加化痰之物,痰瘀同除,才能达到更好疗效。

风为载体

  风有外风、内风之分,我们平常所说的风主要指外风。风善行而数变,风性主动,风为百病之长,常兼他邪合而伤人,为外邪致病的先导,且风邪袭人致病最多,终岁常有,无孔不入,风邪可以兼夹寒、热、湿而导致疾病。笔者喜把风比喻为“载体”,可以运载寒、热、湿而致病。如果没有这个载体,很多邪气是难以致病的。

  内风也可为载体,如兼夹痰邪而致病。如果没有风邪的存在,其他邪气难以致病,比如湿、痰、瘀均为实性物质,其趋势多下行,致病多在下位,但由于风为载体,可将其载于人体任何部位,会使得病情变得复杂。临床上,笔者除用天麻治内风、外风外,还可用防风、川芎等治外风,羚羊角、钩藤等熄内风。

病人教育

  一般教育

  病人恢复情况很大程度取决于病人自身情况。一是患者依从性,按照医嘱用药者一般恢复较好;二是患者护理情况,有的生活不能很好自理,甚至完全不能自理的病人,护理是否得当是延续患者生存的重要条件;三是叮嘱不同病人有不同的医疗教育,如高血压病人低盐饮食、戒烟限酒、控制情绪;心肌梗死病人卧床休息、控制情绪、畅通二便;心力衰竭患者低盐饮食、控制饮水、坐位休息等。

  科普教育

  通过媒体科普教育,让众多患者受益,2017年3月笔者参加江西电视台《健康之路》高血压中医药防治录制,向百姓普及中医知识。2017年9月先后两次前往江西省委老干部局宣讲《中医对高血压病的防治》《中医对冠心病的防治》普及知识。2018年参加中央电视台《中华医药》的录制,向更多大众科普中医文化。

  中西医并举

  中医的研究对象是事物运动变化的现象,倡导天地人相和,整体思维、辨证论治是中医的核心思想。西医的研究对象是物质实体的结构与功能,注重人体的解剖、生理,以“还原论”思维解决医学问题。中西医虽然是不同思维的医学体系,但其目的是一致的,即解决患者的病痛。临床上,中医重整体与西医重局部的诊治体系可以结合应用。(刘中勇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烧心反酸方  【草根一生】

 重三因健脾胃治浊邪 (2014-11-03 16:36:07)[编辑][删除]
标签: 

杂谈

烧心反酸方 <wbr><wbr> <wbr><wbr>【草根一生】

     龙胆10克  黄芩15克  黄连10克  吴芋10克  连翘15克  柴胡10克  乌贼骨10克  水煎服,一日三次。

辛智科治脾胃病经验(转)【草根一生】

 (2015-09-08 17:28:48)[编辑][删除]
标签: 

健康

陕西省中医医院辛智科教授是陕西省名中医,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40余年,在治疗脾胃病方面积有丰富经验,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本人有幸跟随老师学习,现将辛智科教授对脾胃病的认识及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对脾胃病发病机理的认识
 
中医认为,食物入胃,胃主受纳腐化,脾主吸收输布,脾胃是人体运化、吸收营养的重要器官。脾气主升,主运化,胃主受纳水谷、腐熟消化,主降浊。辛智科教授认为脾胃并居人体之中央,为脏腑气机升降出入的枢纽,升降出入的运行状态全赖气化。脾气升则肝肾之气皆升,胃气降则心肺之气皆降。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为后天之本。升降出入是人体生命之本,如《素问·六微旨大论》所讲:“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有明代张景岳“安五脏以治脾胃”之观点。
 
辛智科教授从脾胃的生理特点出发,运用中医理论,结合临床实践,认为脾胃病发病的机理,多由气化失司、升降失常、气机郁滞、运化无力所致。脾胃病尽管症状不一,病名各异,轻重有别,但其表现形式,都是在升降出入上出了问题,不是太过,便是不及,失之和谐与平衡,此乃脾胃病病机之关键。
 
辨证论治的特色
 
强调升降有度,贵在通和
 
辛智科教授在脾胃病治疗方面紧紧抓住其生理病理特点,从脾胃入手,分清虚实寒热,诊病看人重整体;紧扣病机,注重用药升降有度,降中有升,升中有降,欲降先升,清升浊降,升降得宜;分清主次,通和为贵。具体病种病证治疗中,常以一方为主,执简驭繁,随证施治,加减变化,务求胃腑通畅舒和,升降出入有序。
 
注重审证求因,治疗求本
 
辛智科教授在治疗脾胃病时,问诊细,视角广,既重视脾胃病本身病变,更重视全身病变反应,既重视脾胃病所呈现的主证,也不忽视次症的出现。从情绪变化、饮食习惯、生活环境等方面搜寻有用的辨证线索和用药依据,注重患者全身病态反应所出现的证,力求审证求因,治疗求本,本之于人。从人的整体角度认识和把握脾胃疾病的复杂性、多变性和个体性。很难确切地说哪个方可治疗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胃溃疡等具体病种,临证治疗上更多强调的是随证施治、方证对应,淡化方病对应、专病专方。
 
用药讲究轻灵,慎用虫类
 
在脾胃病组方用药中,辛智科教授讲究轻灵平淡,平淡出奇,中病即止,注重治病用药不伤人不伤胃,时时注意顾护胃气,治疗胃肠病,不用或慎用矿物类和虫类药,慎用大补大泻之药,不滥用活血化瘀药。辛智科教授治疗脾胃病一个鲜明的特点是药简方精讲平衡,脾胃和谐促健康,强调“阴阳自和”“胃气和,则愈”。
 
重视调理饮食,舒畅情志
 
辛智科教授非常重视对脾胃病人饮食的指导和心理疏导。并认为脾胃病根据不同的症状,应少食辛辣、生冷和刺激性食物。饮食规律,不宜过饱和偏食。临证中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解释病症的发展机理,化解患者对病症的恐惧和不安,21nx.com同情患者之苦,鼓励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帮助患者减少或缓解各种身心压力,安养心神,调理脾胃,综合施策,心理、饮食和药物的治疗有机配合,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脾虚食易停滞胃腑,善用消导
 
在脾胃病的临床表现中,不论属于哪类证型,或多或少都伴有伤食停滞、食欲减退、不思饮食或食而无味等症,辛智科教授在方药运用中,常在辨证基础上,善用焦三仙等消导之类药物予以配合治疗,恢复脾胃的吸纳功能,常取得较好的疗效。善食胃气强,太饿伤脾,太饱伤气,食无求饱,贵在能节。正如《吕氏春秋·尽数篇》所言:“食能以时,身必无灾。”

君子致中和”体悟(转)【草根一生】

  (2015-09-16 19:14:03)[编辑][删除]
李美娜 山西中医学院傅山学院11级中医班
 
我跟师山西中医学院白兆芝教授抄方,学到治疗脾胃病知识,尤其是对“君子致中和”这句话有了特别深刻的体会。
 
“君子致中和”是指君子成人之美,具冲和之德。因为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皆为平和之品,不偏不盛,不热不燥,补而不峻,益而无害,取“君子致中和”之义,所以叫做“四君子汤”。“君子致中和”不仅适用于四君子汤,“中和”更是中医几千年传承不衰的精髓。下面是我在临床跟诊的病例之一,里面体现出了白兆芝教授用方的特点——善用经方,随证治之,扶正调平。其经验方“四二调胃汤”和“六四和胃汤”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现举病例说明之。
 
【治疗过程】
 
李某,女,76 岁。2012年12月7日主因“胃脘痛、反酸、矢气半年”初诊,行胃镜检查提示:1.胃多发息肉;2.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结节、糜烂、肠化;3.十二指肠球炎。病理:胃窦轻度浅表性炎症,局部腺体轻度肠化。经过十个月的治疗后,患者感觉明显好转。
 
2013年11月19日再次来诊:自觉脘中时有胀满,嗳气,大便偏干,舌红苔薄脉沉弦。2013年11月20日胃镜示:痘疹性胃炎。
 
方药:养胃消痞汤。太子参15克,麦冬15克,百合30克,乌药10克,白芍12克,浙贝15克,煅瓦楞子30克,丹参15克,莪术10克,鸡内金15克,枳实15克,黄连6克,姜半夏9克,吴茱萸3克,瓜蒌30克,甘草6克。5剂,生姜三片。
 
2013年12月13日三诊:寐增,服药期间仍嗳气,大便尚可,停药则干,舌暗红苔黄根后,脉沉弦。
 
方药:四逆散合左金丸、小陷胸汤。柴胡10克,白芍12克,枳实15克,太子参15克,麦冬15克,瓜蒌30克,黄连6克,姜半夏9克,吴茱萸3克,陈皮10克,浙贝15克,丹参15克,莪术10克,鸡内金15克,郁金15克,甘草6克。5剂,生姜三片。
 
2014年4月11日四诊:仍有脘中不适,嗳气,嘈杂,口干,大便可,有时稀,舌暗红苔白脉沉弦。
 
方药:四二调胃汤合左金丸、乌贝散。太子参15克,柴胡10克,白芍12克,枳实15克,陈皮10克,姜半夏9克,茯苓15克,黄连6克,吴茱萸3克,浙贝15克,乌贼骨30克,公英30克,郁金15克,川楝子6克,甘草6克。5剂,生姜三片。
 
2014年11月4日五诊:目前脘腹中泛酸、嗳气,纳可,大便不成形,舌淡苔白脉沉弦。
 
方药:六四调胃汤合左金丸。太子参15克,白术12克,茯苓15克,陈皮10克,姜半夏9克,柴胡10克,白芍12克,枳实10克,广木香10克,黄连6克,吴茱萸3克,浙贝母15克,煅瓦楞子20克,丹参15克,生龙骨18克,生牡蛎18克,甘草6克。5剂,生姜三片。
 
【分析与体会】
 
脾胃病的病机无非是脾胃虚弱而导致肝郁、气滞、痰阻、血瘀,最后形成肝气犯胃、肝脾不调、肝胃不和、胃失和降、胃火亢盛、胃阴不足、痰热上扰、痰瘀阻络、痰气交阻、脉络痹阻、湿热壅滞、热伤肠络、血热妄行、寒热错杂等证。因此需要鉴别各种证型来进行合理用药。
 
此患者出现炎症、息肉、结节、糜烂、肠化的病机主要气阴不足,痰瘀阻胃。因此治疗原则便是益气养胃、化痰消瘀、活血通络。故用方养胃消痞汤。这是白兆芝教授的自拟方,方中太子参、麦冬、百合滋养胃阴,乌药理气消痞,气行则血行,丹参、莪术活血化瘀,白芍养血缓急止痛,浙贝母、鸡内金化痰消积,与丹参、莪术相配痰瘀并消,加上左金丸的黄连、吴茱萸疏肝解郁,再配伍姜半夏、瓜蒌,与黄连成为小陷胸汤清热涤痰,煅瓦楞子化瘀散结、制酸止痛,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养胃和中、化痰消瘀、理气消痞之功。
 
但后来患者就诊时白兆芝调方为四逆散合左金丸,这是因为患者之后疾病的病机有所变化,在胃阴亏虚的基础上,又出现肝气犯胃、肝脾不调的症状。所以要随证治之,急则治标,故用四逆散疏肝解郁;用左金丸清肝泻火、降逆止呕;小陷胸汤清热涤痰、降气散结,21nx.com三方合用疏肝解郁、清肝泻火、化痰散结、理气消痞,共奏肝脾同调、化痰消瘀之功。但仍需顾及胃阴亏虚的基础病机,因此同时加入太子参、麦冬等益气养胃之品来顾护脾胃,以防清肝泻火太过,损伐脾胃。
 
在临床上我发现白兆芝教授常将四君子汤、六君子汤、四逆散、小柴胡汤、半夏泻心汤、痛泻药方、逍遥散等与二陈汤(半夏、陈皮、茯苓)、金铃子散(元胡、川楝子)、失笑散(五灵脂、蒲黄)、小陷胸汤(半夏、黄连、瓜蒌)、乌贝散(浙贝、乌贼骨)等方相配伍,而达到了意想不到的疗效。其中最常见的代表方就是“四二调胃汤”与“六四和胃汤”。
 
患者2014年4月11日就诊时,白兆芝教授调方为“四二调胃汤”,也就是四逆散与二陈汤的合方,四逆散疏肝解郁、二陈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两者合用加上左金丸、乌贝散疏肝和胃,化痰降逆,制酸止痛。2014年11月4日就诊时又调方为“六四和胃汤”,即六君子汤和四逆散的合方,六君子汤健脾化痰和胃、四逆散疏肝解,两者合用健脾化痰,疏肝和胃。
 
那么为什么要调整为这两个方子?两个方子有着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脾虚肝郁、气滞痰阻,也就是均有肝脾失调,治疗均需疏肝解郁,健脾益气,要肝脾同治。但是临床上什么情况下用四二,什么情况下用六四,就需深刻地剖析两者之间的不同点。四二属于肝气犯胃。它的本质是木旺乘土,即太过,治疗重在疏肝解郁,兼以健脾。而六四属于脾虚肝郁。它的本质是土虚木乘,即不及。治疗重在健脾益气,兼以疏肝。患者4月11日就诊时嘈杂、口干,舌暗红,肝火犯胃的征象较为明显,故用四二,疏肝降火。而11月4日就诊时肝气犯胃并不明显,上火之象尚无,故用六四,健脾益气。在临床上要做到正确运用此二方,需鉴别到底是肝气犯胃还是脾虚肝郁,如此才可做到辨证施治,达到满意的疗效。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肠化生分为小肠型化生(即完全性肠上皮化生)和结肠型化生(即不完全性肠上皮化生)的不同病理。小肠型化生,其上皮分化好,多见于慢性胃炎,随着炎症的发展化生亦加重,可能属于炎症反应的性质;而结肠型化生,其上皮分化差,在肠型胃癌旁黏膜中检出率很高,说明与胃癌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而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四君子汤可以调整胃肠功能,促使处于紊乱状态的胃肠分泌、消化、运动及营养的功能恢复正常,还可以增强机体免疫机能,因此在治疗肠化生的同时还可以预防某些肠化生发生癌变。
 
对于此患者而言,患有胃息肉并伴有结节、糜烂、肠化等,可以判定痰瘀阻络是贯穿始终的病机,因此在不同的疾病阶段,在用药时都需配伍活血化瘀的药物,比如丹参、莪术、五灵脂、蒲黄等。在临床上,如果患者出现胆汁反流的时候,可以用郁金来疏肝利胆、清热化湿、健脾和胃,在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上疗效显著。
 
另外,乌贝散可以制酸止痛,收敛止血。用于胃痛泛酸,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凡确诊为胃酸过多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而证见嗳气反酸 ,胃脘发热 ,饮食胃脘疼痛 ,进食后其痛可自然缓解 ,或伴呕血 ,或伴大便出血 ,或伴脘胀食少等 ,都可用此方。方中乌贼骨味甘涩咸,性微温 ,入肝、肾经 ,具有收敛制酸 ,止痛止血 ,保护胃肠黏膜 ,促使其早日修复的作用 ;浙贝母味苦性寒 ,归肺胃经 ,具有清热散结 ,软坚化痰之功效。因此 ,两药合用,能治疗胃酸过多和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上述养胃消痞汤、四二调胃汤、六四和胃汤这三个方子在临床上用得最多,可以治疗消化系统方面的很多疾病,体现了中医的异病同治,同时三方亦可治疗同一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这又体现了中医的同病异治,更体现了中医中和的思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