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八法”管控糖尿病肾病
(2022-12-06 08:18:32)南征,1942年1月生,吉林省龙井人,长春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原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糖尿病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首届全国名中医。从医56年,学验俱丰,对糖尿病及其合并症的研究与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出了“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肾病的中医病名,被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核通过并收录进《中医药学名词》。
南征在多年临床实践基础上,结合现代中西医研究糖尿病肾病的新进展,提出了“毒损肾络”病因病机学说和“一则八法”的糖尿病肾病管控机制,不仅得到了中医经典理论的支撑,同时也得到了现代研究及临床实践的验证,丰富和发展了糖尿病肾病中医病因病机理论,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以“一则八法”对糖尿病肾病患者管控,总的原则就是:医生为中心,患者为根本,发挥医生最大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医患和谐,增强患者依从性,实施医生对糖尿病肾病患者严格管控的有效机制,从而实现让这一类慢病患者延缓疾病发展、积极应对疾病、管控疾病、战胜疾病。
“毒损肾络”说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重要和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现代医学对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目前尚未完全阐明。糖尿病数年后,肾脏从肾小球、肾血管到肾间质,几乎均有受累。肾损害一旦发生,出现持续性蛋白尿后,病情不可逆转,往往进行性发展到终末期肾衰,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现代医学尚无可以完全阻断糖尿病发生和发展的有效手段。
中医认为糖尿病肾病与肾虚关系密切,如《圣济总录》中载:“消渴病久,肾气受伤”;《石室秘录》云:“消渴之证,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皆肾水不足也”。南征认为,消渴病日久不愈,失治或治不得法,加之素体肾虚,痰、湿、瘀、郁、热、毒等各种病邪得不到及时化解,一方面可以直接损伤经脉,另一方面病久则传化,毒邪籍其攻冲走窜、耗伤人体津血,常挟痰、瘀、循经入络,波及肾脏,依附、结聚、蕴结于局部,蚕蚀、损伤肾络,同时又聚集为患,致痰瘀毒等再生,形成恶性循环,影响肾络的气血运行和津液的输布,致使肾之血络痪结肿胀,肾体受伤,肾用失职。因此,南征认为糖尿病肾病主要病机为毒损肾络。
毒邪为中医学病因学说中致病因素之一,毒邪盘踞膜原是糖尿病肾病缠绵不愈的原因之一。正如叶天士言“久病入络”,消渴日久不愈,湿浊痰瘀热互结成毒,损伤肾络,而成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肾病后期,邪伏膜络,盘踞膜原,肾体用皆伤,肾中膜原卫气无力祛邪,邪气潜伏,如鸟栖巢,如兽藏穴,营卫所不关,药石所不及,因此病情缠绵不愈。
糖尿病肾病,古代没有与之对应的病名,医家多根据辨证进行治疗。南征认为,糖尿病肾病的可辨为4种证型:
湿浊兼瘀毒证 主要以祛湿化浊、解毒通络为主,主要方剂为消渴肾安汤(药物组成:覆盆子、木蝴蝶、血竭、丹参、草果、槟榔、金荞麦、黄精、紫荆皮、厚朴、土茯苓、黄芪、大黄、榛花等)。
气阴两虚兼瘀毒证 主要以益气养阴、通络解毒为主,主要方剂为《太平圣惠方》生地黄煎、枸杞汤合消渴肾安汤加减。
脾肾阳虚兼瘀毒证 主要以健脾温肾、解毒通络为主,主要方剂为四神丸合消渴肾安汤加减。
肝肾阴虚兼瘀毒证 主要以滋补肝肾、解毒通络为主,主要方剂为一贯煎、地黄生姜煎合消渴肾安汤加减。
“一则八法”管控糖尿病肾病
“一则八法”并非管控糖尿病肾病患者专用,而是针对中医疑难危重病症综合诊疗提出的管控原则,在施行中,会根据病种病情灵活运用。南征将“一则八法”运用于管控糖尿病肾病,取得很好疗效。根据“毒损肾络”是糖尿病肾病主要病机这一特点,南征提出了“益肾解毒通络”这一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根本大法。此法是在解毒、祛毒、化毒基础上,结合叶天士提出的络病治疗以辛味通络法,运用辛味药以通络,配合滋补肝肾、益气养阴之药保肾以固本,共同起到治疗糖尿病肾病益肾、解毒、通络的目的。
“一则”的概念
“一则”,即诊治原则。治疗糖尿病肾病时,不限于气阴两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阴阳两虚、痰瘀浊毒、毒损肾络、邪伏膜原等,根据阴阳、寒热、虚实、表里、气血津液、邪毒、络脉等而辨证求因,审因治人,扶正祛邪,攻补兼施,动静相合,寒热并用,标本兼顾,上下兼治,内外同治,治病治本。
“八法”的内容
所谓“八法”,是“一则”的具体运用的八种方法,拓展了传统中医治疗手段,体现了生理—心理—社会的和谐统一。糖尿病肾病作为一种慢性疑难病,在现代医学尚无良好的治疗措施的背景下,南征根据《黄帝内经》《千金要方》等经典的论述,结合自身五十余年学养经验,打破了传统中医方法的局限,制定了切合本病的八种管控方法,其内容为:
一法:内外同治法
内治法是通过口服药物治疗疾病的方法。内治法在临床上既可单独使用,又可根据病情和外治法配合使用,相得益彰,收到更好的临床疗效。《理瀹骈文》云:“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指出外治法与内治法只是在给药途径上的不同。中医内科疾病的外治法由来已久,本方法具有药少效捷、法简价廉、易于推广等特点。
二法:节食散步法
制定出热量饮食表格,加上禁忌有五:一饮酒,二吸烟,三咸食及面,四甜食,五生冷瓜果。
运动以散步为主,杜绝空腹运动。制定出三餐时间及餐后散步时间。适当进行中医养生保健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等,根据自己的体力采取适当的运动量,注意循序渐进。
三法:养生静卧法
重视养生,要避风寒,保温暖,调情志,避免生病。另外,患者要安心静养,对于不适合运动的患者,建议卧床休息。静,入静守意,静中有动,炼脏腑、经络,提高机体功能的养生法之一。
四法:标本兼顾法
患者为本,医者为标,医生应调动患者之防病、抗病、治病能力,调动患者的精气神,促患者早日康复。内因是关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之理,即标本相得之道。医生应做到“辨证求因、审因治人,治病治本。”以医生为中心,患者为根本,疗效为目标,建立正确的医患关系,达到管理患者,控制疾病的最终目的。
五法:反省醒悟法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黄帝问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黄帝内经》要求辨证求因,第一篇就从“反省”开始,医生告诫患者在吃、喝、便、溺、睡、动、情、测等方面深刻反省,早日康复。
六法:精神养心法
药治病不治神,患者不能只求医生,应同时努力自我调节。医生要尽量消除患者的焦虑、忧愁、恐惧等心理,激发患者内在的正气、正能量和精气神,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使正气战胜邪气,早日达到阴阳平衡,实现康复。
七法:心得日记法
心得日记法,要求患者详细记录每天的“吃、喝、拉、撒、睡、动、情”,以便于医生指导患者进行自我管理,这是慢病管控的一个有效手段。患者按照要求记录血压、血糖监测情况,饮食内容、运动时间、服药情况等,更重要的是记录心理活动、心得体会、疑难问题,想法建议等。这不仅便于医生了解患者的精神和身体状况,还可以帮助患者形成自我监督的良好习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八法:依从教育法
医生经过劝告说服,让患者依从医生用药、饮食、运动、监测等各种教育引导,通过讲清“败、善、便、苦”,达到医患协作,管控疾病的目的。
“一则八法”临床研究
南征课题组在2017年开始对中药联合“一则八法”治疗型糖尿病进行为期三年的临床研究,分为试验组:中药+“一则八法”;对照组:中药+常规教育。
自2017年6月~2019年6月,南征工作室收集门诊病例271例。试验组:137例,男61例,女76例,年龄19~65岁,病程1~25年。
对照组:134例,男63例,女71例,年龄20~62岁,病程1~22年。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疗效判定标准: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制定,综合评定疗效。显效:临床症状积分减少60%,糖化血红蛋白正常或下降≥1%;有效:临床症状积分减少≥30%,糖化血红蛋白下降≥0.5%;无效:临床症状积分无减轻或加重。
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总有效率94.89%,优于对照组的88.06%。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FPG、PBG、HbA1c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但试验组下降优于对照组。
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较本组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中医症状积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其中神疲乏力、五心烦热症状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
在运用纯中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过程中,严格遵守“一则八法”,紧握“毒损肾络”病机关键。方中用大黄、土茯苓、金银花等解毒排毒、除湿通络;黄芪、黄精、覆盆子、枸杞子以益气养阴、滋补肝肾、安和脏腑;白术、豆蔻、砂仁,温健脾阳以助后天运化;根据足少阴肾经“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的生理特点,用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玄参、木蝴蝶利咽解毒;久病入络,丹参、血竭化瘀通络;毒邪深伏膜络,用厚朴、草果、槟榔疏利透达,直捣巢穴,以导邪外出;肾气虚衰,用制附子、补骨脂蒸化肾气。诸药配伍共奏益气养阴、活血化瘀、解毒通络、益肾达邪之意,共解糖尿病肾病血瘀、痰饮、郁浊等互结之毒。在内服中药的基础上配合饮食调控、心得日记等“一则八法”内容,收到了良好的疗效。
本研究证明,“一则八法”是认真管理患者,严格控制疾病的有效管控机制。中医诊治特色为辨证识病,识病求因,审因论治,治病必求于本,医乃仁术,医者仁心。中药联合“一则八法”治疗糖尿病为今后临床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新路径。
南征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创立许多自拟方,并在实践中应用并得到验证。如“消渴安汤”治疗糖尿病共2355例,总有效率78.12%;“消渴肾安汤治”疗糖尿病肾病共1756例,总有效率为79.62%;6”消渴肾衰安汤”,益肾通络解毒导邪法治疗糖尿病尿毒症共1257例,总有效率为68%;“热淋汤”治疗糖尿病合并泌尿系感染1223例,总有效率88.7%;“消渴痛风安汤”以清热解毒,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为法,治疗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共332例,总有效率86.65%。
“一则八法”施治中,均用中药治疗,对于有人提出长期服用中药损伤肝肾的问题,南征课题组在临床病例中做过相应的统计:服汤药时间最长(40岁~80岁)1例;服汤药时间2~13年以上371例;服汤药13年11例;服汤药10~12年30例;服汤药5~9年60例;服汤药3~4年100例;服汤药2年170例。均无肝肾功能损伤病例。(孙健 鲍鹏杰 刘世林 长春中医药大学 李晓峰 吉林省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
南征从毒论治消渴肾病
南征对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和研究颇有建树,针对糖尿病肾病率先提出了“消渴肾病”中医病名。南征主张从毒论治糖尿病肾病,提出“毒损肾络、邪伏膜原”的病机理论,确立了益肾解毒、通络导邪的治疗法则,并创立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经验方“消渴肾安汤”。
国医大师、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教授南征长期从事中医内科教学、临床、科研,学验俱丰,在学术上坚持读经典、做临床,坚持辨证求因、审因论治及中西医综合治疗。尤其对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和研究颇有建树,针对糖尿病肾病率先提出了“消渴肾病”中医病名。南征主张从毒论治糖尿病肾病,提出“毒损肾络、邪伏膜原”的病机理论,确立了益肾解毒、通络导邪的治疗法则,并创立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经验方“消渴肾安汤”。
提出“毒损肾络、邪伏膜原”病机理论
中医古籍中并无与糖尿病肾病相对应的病名记载。南征与国医大师任继学经过大量文献研究,根据《圣济总录》中对“消肾”的阐述,如“消肾,小便白浊如凝脂,形体羸弱”“消渴病久肾气受伤,肾主水,肾气虚衰,气化失常,开阖不利,能为水肿”等,认为本病中医命名应为“消渴肾病”,这对本病病名中医溯源的认识有重要意义。
南征在临床诊治消渴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早在1999年就开始关注毒损肾络与糖尿病肾病机理研究。结合古今相关文献的学习,提出毒损肾络是糖尿病肾病的病机关键,而从解毒通络入手治疗糖尿病肾病取效甚佳。并于2001年首次系统阐述糖尿病肾病“毒损肾络”病机假说——“毒损肾络是糖尿病肾病的病机关键,邪阻肾络,郁久蕴毒,深滞于浮络、孙络、缠络,致肾元亏虚,肾之体用俱病是糖尿病肾病迁延难愈的根本原因。毒、虚并存,正邪交争是糖尿病肾病的基本病理。”
此后,南征在临床中反复验证该假说,并在科研上积极寻找现代医学证据,使其日臻完善,并于2012年提出消渴肾病诊治新论——“消渴日久不愈,散膏(病位,相当于胰腺)损伤,升降出入不行,输布水精失调,布散脂膏失常,三焦气化受阻,脂膏堆积,痰浊、湿热、瘀滞互结成毒邪,其毒邪盘踞伏于膜原,如鸟栖巢,如兽犬藏穴,药石所不及,久伏不出,损伤膜原,随其气迁,毒邪从气街处而入,经咽喉损肾络,肾之体用皆损,肾间动气大伤,气血逆乱而成消渴肾病。”首次将“膜原”“气街”“咽喉”概念引入消渴肾病病机理论中,是对消渴肾病“毒损肾络”病机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南征针对该病机,提出以解毒通络、益肾达邪为治疗大法。随证立法组方,标本兼顾。“毒损肾络、邪伏膜原”病机理论的提出拓宽了中医防治消渴肾病的新思路。
在中医学中,毒邪含义广泛,除“热盛化火成毒”的传统中医学毒邪含义之外,凡是对机体生理功能有不良影响的物质均可称之为“毒”。毒邪不仅指单一、具体的致病因素,更代表着一种病势胶着、顽固不愈的致病因素。糖尿病患病日久,机体产生的痰浊、湿热、瘀滞、水饮等病理产物堆积日久,互结成毒,既是病理产物又是新致病因素。此种毒邪可以随经脉侵入肾络,损伤肾脏。
南征提出糖尿病肾病的致病毒邪可以细分为热毒、湿毒、瘀毒、浊毒,临床中可单独或相兼出现。“肾络”是络脉由经脉支衡别出又逐层细分,纵横交错并遍布全身,分布在肾脏组织间的网络系统,属于络脉系统的一部分。叶天士言:“凡人脏腑之外,必有脉络拘绊,络中乃聚血之地。”国医大师任继学指出,络脉有阴络、阳络、系络、浮络、孙络、缠络等,是一个遍布全身内外如环无端、流注不已的循环系统,是脏腑内外整体性协调联系的重要组织结构。糖尿病肾病引起肾小球弥散性硬化,肾小球是由无数的毛细血管网络组成,这种结构基础与中医学中络脉沿经布散、纵横交错、从大至小成树状、网状分布的特点极其类似,提示肾小球病变与络病的关系密不可分。
糖尿病演变数年后,从肾小球、肾血管到肾间质,几乎均有肾脏受累。一旦发生肾损害,出现持续性蛋白尿则病情不可逆转,往往进行性发展到中末期肾衰。目前现代医学对该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南征认为,糖尿病肾病的病机关键是“毒损肾络”,并贯穿于本病始终。其具体演变过程为素体肾虚,糖尿病病变日久,痰浊、湿热、瘀滞等病理产物在体内日久互结成毒,毒性攻冲走窜,耗人津血,久病入络、久病及肾,循经入络波及肾脏,依附、结聚、蕴结于局部,损伤肾络,同时又聚集为患,导致毒邪再生,形成恶性循环,影响肾络的气血运行和津液的输布,致肾之血络痰结肿胀,肾体受伤,肾用失职,从而形成糖尿病肾病。
创效验方消渴肾安汤
毒损肾络,肾元亏虚,肾之体用俱病是糖尿病肾病迁延难愈的根本原因。因此,益肾解毒、通络导邪是治疗消渴肾病的主要途径。消渴肾安汤是南征在“毒损肾络”病机理论指导下,结合多年临床实践创立的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效验方。
消渴肾安汤药物组成:榛花、酒大黄、土茯苓、黄芪、黄精、覆盆子、金荞麦、紫荆皮、木蝴蝶、甲珠、血竭、丹参、槟榔、草果、厚朴。气阴两虚兼瘀毒证加人参、枸杞子、熟地黄;脾肾阳虚兼瘀毒证加制附子、淫羊藿、紫河车、菟丝子、肉桂、小茴香;肝肾阴虚兼瘀毒证加麦冬、五味子、墨旱莲、熟地黄、沙参、枸杞子、当归、川楝子、生地黄;心肾阳衰证加附子、肉桂、葶苈子;阴阳两虚兼瘀毒证加冬虫夏草、鹿角胶、玉竹;湿浊瘀毒证加藿香、竹茹、姜半夏、白豆蔻;痰浊兼瘀毒证加天竺黄、黄药子、瓜蒌、胆南星;气滞血瘀兼瘀毒证加郁金、虎杖、益母草。
本方独特之处在于选用了《温疫论》达原饮之草果、槟榔、厚朴,充分重视毒邪、膜原、咽喉等在消渴肾病中不可忽视的作用。结合“毒损肾络”病机理论及消渴肾病的发病过程,本方大体可分为以下四类中药。
解毒通络类糖尿病肾病之致病因素为“毒”。中医之“毒”泛指对机体生理功能有不良影响的物质。糖尿病日久,痰、湿、瘀、郁、热等各种病邪不能及时化解,便会循经入络波及肾脏。有鉴于此,南征应用榛花解毒消肿止痛;大黄清热解毒,推陈致新;土茯苓解毒除湿、通利关节。现代研究发现,榛花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酒大黄能显著降低尿素氮,促进尿素和肌酐排出体外,纠正其脂代谢紊乱并减少尿蛋白;土茯苓能降低血肌酐及尿素氮,减轻高尿酸血症的肾损伤,三药相伍为君。
扶正益肾类肾为先天之本、水火之宅,又为一身阴阳之根本,百病所由生。先天禀赋不足,肾元虚疲,加之后天调摄失宜、毒邪伐正,则病势日深。南征认为糖尿病肾病为本虚标实之病,毒邪互结为标,肾体不足为本。在此基础上,运用黄芪益气升阳、扶正抗毒;黄精补气养阴、益肾生血;覆盆子益肾固精、平补肝肾。现代研究发现,黄芪对缓解尿蛋白有一定疗效,黄精能显著抑制血糖过高,覆盆子能抗炎、抗氧化、降血糖,三者共用为臣。
化瘀通络类叶天士言:“百日久恙,血络必伤……经年宿病,病必在络……久则血伤入络。”清代唐容川《血证论》中提到“凡血证,总以祛瘀为要”,糖尿病肾病为糖尿病日久造成肾络损伤,其必有瘀血盘踞成毒损伤肾络,因此,南征应用丹参活血化瘀通络,甲珠以“搜剔”肾络,血竭以散瘀毒。《素问》言“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咽痛”,毒邪侵犯咽喉,循经至肾络,瘀久化热,故又用紫荆皮活血消肿通经,木蝴蝶利咽解毒,金荞麦清热祛瘀解毒,此6味共用为佐使。
导邪通络类南征认为,造成糖尿病肾病缠绵不愈的原因是毒邪盘伏肾络,深滞于肾之浮络、孙络、缠络,其病位最深最下,犹如鸟之栖巢、兽之藏穴,非一般药石所能及,因此治疗本病需要加入导邪一环。明代吴又可《温疫论》记载:“槟榔能消能磨,除伏邪,为疏利之药,厚朴破戾气所结,草果辛烈气雄,除伏邪盘踞,三味协力,直达其巢穴,使邪气溃败。”南征借用此3味加入方中,为导引之药。
消渴肾安汤诸药配伍,共奏益气养阴、活血化瘀、解毒通络、益肾达邪之效,攻补兼施,扶正祛邪,协调五脏气血阴阳,通肾络、解肾毒,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
上下同治、内外并举以截断病势
消渴肾病的治疗与咽喉关系密切。《灵枢·经脉》曰:“肾足少阴之脉……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本病病位在肾,咽喉为足少阴肾经所过之处,是传变的关键,枢机之所在。咽喉上通口鼻,下联肺脏,当外感六淫之邪侵入咽喉,邪气久留,盘踞不除而成毒,日久毒邪循经至肾,肾的封藏功能失司,引起气血逆乱,伤及肾间动气,终伤肾之体用。毒邪久伏膜原,失肾元真气之固护,命门失于温煦,毛脉无固血之力,血液外渗,形成血尿;肾封藏失司,脾失升清之职,精微物质外漏而形成蛋白尿。故利咽解毒以治标,益肾通络以治本。利咽解毒常用药物为金荞麦、木蝴蝶、马勃等。马勃具有清咽利喉、散瘀消肿之功。金荞麦有清热解毒、排脓祛瘀之功,木蝴蝶清肺利咽、疏肝和胃,二药合用清热利咽、解毒通络,为南征运用清咽利喉法治疗消渴肾病常用药对,体现“下病上治”之法。
水毒症是消渴肾病持续恶化的证候表现。南征认为,本病的发生发展主要是由于消渴日久,造成水邪蓄积,湿浊、痰、瘀、毒壅聚,发为水毒症。本病与肺、脾、肾关系密切,以肺脾为标,肾为本,各脏均体用为病,终至衰竭,肝失疏泄、肾元不固而成肾厥之候,治疗应以解毒通络、辟秽泻浊、益肾固元为法,用药方式以灌肠为佳。灌肠药物常用土茯苓、大黄、附子、厚朴、枳实、金银花、牡蛎等,土茯苓用量可达100g,疗效佳。《本草正义》载土茯苓可“利湿祛热毒,解毒降浊”,用量宜大。本灌肠方为大黄附子汤加减,是“温阳泄毒法”的代表。方中大黄为君药,清热解毒,破积滞,通腑降浊,行瘀血;附子为臣药,大辛大热,配合大黄,二者起到寒热并进、攻补兼施的效果,并可温补肾阳,促使浊毒的排出以及血液瘀滞的清除,达到标本兼治、扶正祛邪之功效;枳实行气导滞,助大黄祛瘀血、热毒、湿浊之邪;厚朴具有行腑气、逐浊导滞之功;金银花清气分热,解血分毒;牡蛎能够固精收涩,可清瘀泻滞而无伤肾中精气之虞。诸药合用,可清化湿浊、消瘀导滞,达到解毒通络之效。(刘世林
孙健 长春中医药大学
李延从肝论治糖尿病肾病
摘自2023-2-3中国中医药报
赵大鹏
栾仲秋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顾欣悦 彭泽 刘力嘉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糖尿病肾病属于中医学“消渴”范畴,目前周知的病机为消渴日久,气阴两虚,病损及本,致阴阳两虚,并兼瘀血、湿浊等实邪,病变脏腑主要在肺脾肾脏。但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更迭,肝对糖尿病肾病的影响日趋明显。
全国名中医李延是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教授、主任医师,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各种慢性肾脏疾病,尤其长于从肝论治糖尿病肾病,且临床疗效显著。现就李延从肝论治糖尿病肾病思想及经验简述如下,以飨同道。
临证经验
中医称糖尿病肾病为消渴,从肝论治消渴古代书籍早有记载。如《黄元御医集》中言:“消渴之病,则独责肝木而不责肺金。”《金匮要略心典》记载:“夫厥阴风木之气,能生阳火而烁阴津,津虚火实,脏燥无液,求救于水,则为消渴。”认为糖尿病肾病其制在肝。
肝疏泄失职
李延称糖尿病肾病发病因素中,以肝郁气机失调关系密切,人体的情志活动依赖肝的调达,依气而动,疏泄不畅则郁,郁则气机逆乱、冲和失调,脏腑坏已。木气失疏,遏郁气血,而“百病生于气”。肝气郁结,气血津液疏布失常,肝肾母子相依,肝火下迫,灼劫肾阴,封藏失司,水谷精微外溢,消渴由生。恰如叶天士所言:“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症大病。”
肝藏血失司
李延认为血虚生渴,肝主藏血,若肝藏血失职,肝血不足,不能滋养全身,五脏六腑则失其充养。“肝肾同源”,肝血虚不能滋养肾精,肾精不充,封藏失司,发为消渴病;肝血亏少,津血同源,血亏则津竭,津血化生有碍,难以濡养所需,亦发为消渴。
津亏则虚
李延认为糖尿病肾病的病机,病初多以燥热为主,燥胜则干,易伤津液。加之长期情志失调,肝气郁结,郁而化火,火热炽盛,损伤阴津,日久难复,遂成阴虚,此乃发病之实质。火伤元气,所谓“壮火食气”,元气亏少,气不化津,日久则气伤津耗,造成气阴两虚。
瘀贯始终
李延认为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常始于微而成于瘀,是一种由浅入深、由轻转重的疾病。久病入络,血虚不运或气机郁滞或津液耗伤,皆可导致血液循环受阻形成瘀血。肾病久羁,血络瘀滞常在。
总结上述病因病机,结合多年临证经验,李延认为糖尿病肾病可从肝立治,使郁者舒之,虚者补之,瘀者行之,气机调顺,木气冲和,津液自复,糖尿病肾病治愈。其所拟桃仁红花煎加减方通过疏肝理气、补血柔肝恢复肝脏功能,并配合滋阴、化瘀之法,使津血输布如常,从而延缓病程改善预后。
典型医案
患者,女,54岁,2020年10月7日初诊:2型糖尿病病史15年,长期皮下注射诺和灵(预混30R)总量22iu/d,空腹血糖控制在8.2~10.9mmol/L,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10~12mmol/L。因“间断性双下肢浮肿半年,加重1周”就诊。患者半年来,每于情绪激动后,出现双下肢浮肿症状,严重时影响日常工作及生活。患者平素性情急躁易怒,口干口苦,腰膝酸软,乏力,视物模糊,头晕耳鸣,肢体麻木,入睡困难,尿频量多,大便干。月经初潮15岁,月经周期27~30天,经期7~9天,量多色紫暗有血块,绝经年龄53岁。神志清楚,精神不佳,心情郁闷,面色萎黄,双下肢中度浮肿,舌质暗淡,舌边有瘀点,少苔脉弦细。查双下肢、足背有中度凹陷性浮肿,余无明显阳性体征。
诊断:(气阴两虚兼肝郁型)消渴(西医称为糖尿病肾病期,2型糖尿病)。
治则:补血益气,疏肝化瘀。
方选桃仁红花煎化裁:桃仁10g,红花10g,熟地20g,当归20g,川芎15g,丹参15g,山药25g,黄芪25g,白芍20g,青皮10g,延胡索10g,香附20g,生地15g,每日1服,水煎早晚分服,连服14服。
10月21日二诊:患者双下肢浮肿较前减轻,呈轻度凹陷性浮肿,腰膝酸软缓解,口干口苦好转,肢体麻木不显,失眠明显改善,但头晕耳鸣仍在,上法治疗有效故不更方,但加菊花10g,石决明10g,清肝泻火,给予上方续服10服。
10月31日三诊:患者自觉头晕耳鸣已除,诸症减轻,寐可,二便调,复查尿常规示尿蛋白(-),肌酐86μmmol/L,24h尿蛋白量46mg,糖化血红蛋白5.9%。已达临床痊愈。
按
本案药用桃仁红花煎加减,使气机畅、新血生、瘀血祛,如此疏而不伤正,补而不助邪,得邪去正安之效实为妙也。方中黄芪与山药合用,益气且生津,生地清热生津,祛肝之郁热,如此相配生机得复,水液输布如常;配合红花、桃仁祛瘀通经,畅通水道;丹参专入血分祛瘀生新,以通为用;香附、青皮、延胡索散肝之郁滞,以疏肝气复其功;配合四物汤活血行气调畅气血,使肝气自和,血方归经。全方是益气养阴之品,与疏肝活血之药相配,标本兼治,行疏肝理气、利水活血之功,补而不助邪,使水湿瘀血得清。
“微型癥瘕”病机理论及化瘀散结干预方案
摘自2023-5-17中国中医药报
王世东
肖永华 张耀夫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是糖尿病最常见、最典型的慢性血管神经并发症,也是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致盲的常见原因。吕仁和在长期从事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临床与科研工作中,提出了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微型癥瘕”病机理论,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化瘀散结全程干预方案,验之临床收效甚佳。
“微型癥瘕”病机理论内涵
吕仁和学宗《内经》,认为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即消渴病消瘅期,由消渴期上溢之甘气不能解除,久之则转为陈气,内热进一步消耗气血阴阳、损伤脏腑所致。若陈气不除,复加怒气上逆等,则出现胸中蓄积,致血气逆留,臗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可成为消瘅。因此,消瘅期是消渴病日久,治不得法,热伤气阴,久病入络,在气阴两虚或阴阳俱虚基础上,内热、痰湿、气滞、血瘀互相胶结,形成“微型癥瘕”病变所致。此时病及经络血脉、五体、五脏、六腑、诸窍,故可导致心、脑、肾、眼底和足多种并发症,而发生胸痹心痛、中风痴呆、水肿关格、痿痹、视瞻昏渺等种种变证。
“癥瘕”源于积聚,积者,积累也,有聚有散称为“瘕”,比较易治;不散则为“癥”,癥者,癥结也,治疗则困难。吕仁和认为,起始之“癥瘕”微小,从分子水平起始,到细胞水平,直到肾小球结节性硬化等,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所以,治疗始终应重视化瘀散结治法,以防止癥结发展。
化瘀散结全程干预方案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是在五脏柔弱,久病入络,络脉瘀结的基础上形成的,化瘀散结治法应当贯穿病程始终。吕仁和强调,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时,务必重视分期辨治。如脾瘅期(糖尿病前期)重视少食多动、清解脾热,消渴期(糖尿病期)重视减甘满、清内热、除陈气,消瘅期(并发症期)重视调补气血阴阳,通经络、活血脉、清热毒、保脏腑。
并发症期又可具体细分早、中、晚三期。并发症初期,脏腑损害较轻,脏腑功能可以代偿,可称为“虚损期”。若能有效除陈气,解怒气,清热活血通络,或兼以行气消聚,或兼以化痰散结,则可望不再形成新的癥瘕,消解已经形成之癥瘕,病损尚有望康复。中期,脏腑损害较重,脏腑功能失去代偿,可称为“虚劳期”。需加强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癥散结之力,以保护已经受损的脏器功能。晚期,脏腑功能趋于衰竭,可称为“虚衰期”。此时应中西医结合治疗,以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争取带病延年。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食疗方
摘自2024-4-8中国中医药报
李平 王颖 王艳梅 中日友好医院
糖尿病肾病继发于糖尿病,是因长时期的糖脂代谢紊乱损伤肾脏造成。其食疗方法首先在于节制饮食,少食多餐,降低血糖,减轻胰岛细胞的负担。中医认为,其病机为本虚标实,早期多阴虚燥热,中期多气阴两虚,晚期气血阴阳俱虚。故食疗当选择健脾化湿、益肾活血之品。下面介绍五款食疗方。有肾功能不全者,要注意控制摄入量。
山药汤
山药功能健脾益肾,并能降低血糖,用鲜山药100克水煎,一次服用,山药及汤均食用。或加莲子10枚、莲须10克,同煎内服,并能治糖尿病肾病的蛋白尿。
南瓜粉
南瓜功能补气健脾,南瓜粉每天服30克,有降血糖作用,亦可使尿糖减少。
胡萝卜根山楂汤
胡萝卜根有降血糖作用,山楂能降血脂及血压,以胡萝卜根100克、山楂30克,同煎,去渣,饮水,可用于糖尿病肾病有蛋白尿、血胆固醇高者。
黄芪炖鸡
黄芪功能益气固表、利水消肿,母鸡功能补虚温中、填髓补精。用母鸡一只(重约900~1200克),生黄芪120克,不放盐,共炖煮烂,喝汤吃鸡肉,分3~4次服用。用于糖尿病肾病,有利水消肿、减少尿蛋白和提高血浆蛋白的作用。
芡实煮老鸭
芡实功能健脾固涩,鸭肉功能滋阴养血,以老鸭一只(重约1000克),去毛和内脏,洗净后,放200克芡实入鸭腹内,加葱、姜、黄酒少许和清水适量,用砂锅炖,煮熟肉烂,喝汤吃肉,分3~4次服用,一日一次。用于糖尿病肾病,有利水消肿、减少尿蛋白和提高血浆蛋白作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