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和合天下所长调护民众健康——评《中医和调思想与疑难病诊治》

(2022-12-06 04:01:46)


时间:2021-02-08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孙光荣

  贵中尚和,即贵和谐、尚中道,这是中华文化的基因,深深植根于中国古代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中,尤其堪称中医药学理论和实践的基础,在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一直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全国奏响中医药事业大发展“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主旋律之际,坚守中和之道而传承创新中医药的理论和方术,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云南省名中医李庆生教授新著《中医和调思想与疑难病诊治》,就正是这一选择的最新范例。

  一是作者在精读春秋战国至秦汉之际的传统文化与哲学著作的基础上,归纳、提炼出中华传统文化中深具哲理的“和”思想,概括为天地之道、哲思之理、生命生存、修身养性、人文伦理、治国之道、社会安宁七个方面,并系统研究整理了自《黄帝内经》肇始,至民国初年有代表性的相关中医典籍,撮其精要,以辨析中医“和”思想方法的历史源流与主要论点,肯定了中医“和之”“和解”为代表的和法之要,也客观地分析了历代对和法的歧义纷争,为弥合或减少这些纷争,扬长避短,创新发展地提出包括狭义与广义和法之要的“和调”思想方法;系统查询、研究了当代医家及学者关注“和法”及“和”思想的文献,从多个不同角度,较为广泛地探讨和法研究的认识与临床各科的诊治经验,又汇集了作者所秉持的和合天下所长、调护民众健康的宗旨,承续了我国传统文化哲学“和”的思想概念及中医之和、和法的精髓要义,探索、阐释并应用和调之义的临床经验,集中展示如何应用和调思想方法诊治中医疑难病症,由此整理研究并推出了中医和调思想方法,从而明确指出:和是目的与最终状态,调是方法、手段与过程。和调是和与调的辩证对立统一的关系体,可以指导中医的藏象认识、诊断、治疗及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因为,“和”在一定程度上概括并反映了中医药学的本质特征。

  二是此书理论联系实际。一方面溯源畅流、纵横比较,将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与中医和思想、和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综合性研究,传承精华;另一方面将和思想、和方法应用于中医诊治疑难病的临床之中,撰写为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一体化的新专著,致力于守正创新。

  三是作者长期坚持“学科基础在临床、学术生命在疗效”的信念,始终以中医临床疗效为核心,从事中医辨证与辨病论治结合研究及疑难病症诊治工作,具有若干自身特点的思想与认知。在前已出版的《庆生诊治中医疑难病验案集粹》及《庆生诊治中医疑难病医理探真》的基础上,推出本书,较为完整地反映出作者的学术观点与临床经验。

  中医之学,博大精深;中医之道,深邃明远;各家学说,各有千秋。但究其底蕴,本质在于“中和”。所以,我力主中和思想、中和辨治、中和组方,李庆生教授在《中医和调思想与疑难病诊治》中提出“以和为目的与最终状态、以调为手段方法与过程”的和调思想方法,在哲学基础、理论内核、诊断治疗思维、治则治法等方面,均与“中和”相通,可谓异曲同工。(国医大师 孙光荣)

桐君老人与桐君中药文化

 和合天下所长调护民众健康——评《中医和调思想与疑难病诊治》 (2019-11-01 04:57:03)[编辑][删除]


中药鼻祖桐君塑像。

  
在浙江省富春江与分江水交汇处,有一座风景秀丽的小山,因其精致与奇妙,素有“小金山”之称。梁启超曾把他比作“峨眉之一角”,而梁的老师康有为则认为,“峨眉诸峰不及此奇”。这座山,便是桐君山。“桐君山”这个名字的来历,与桐君老人有关。桐君的真实姓氏与生卒已无从考证,相传在黄帝时期,这位老者受黄帝之命,到江南采药求道,行至富春江和分江水交会处的东山时,被这里的青山绿水所吸引,便在山上的桐树下结庐而居,采药治病。他每每采药之后,就在茅草庐内煎药炼丹,研究药理,记录药性,又常常坐在桐树旁,为百姓诊病开药,分文不取。人们问他姓名,老人每每笑而不语,指指身后的桐树,算作回答。于是,人们便尊称这位老者为桐君,所处的东山被称为桐君山,山下的一方水土便叫作桐庐。
桐君老人的故事,流传在桐庐民间的口口相传中,也记载在历史文献典籍中。梁朝陶弘景《本草序》和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桐君,黄帝时人。桐君采集百草,识草木金石性味,定三品药物,著《桐君采药录》。桐君所定处方格律,君(主药)、臣(辅药)、佐(佐药)、使(引药),垂数千年,沿用至今。后世追慕这位上古先贤,尊其为“中药鼻祖”;所在的桐君山,被尊为“药祖圣地”。
历代文人墨客,用诗歌纪念桐君的事迹。元朝方回有诗云“问姓云何但指桐,桐孙终古与无穷。遥知学出神农氏,独欠书传太史公”,俞颐轩“问君君不语,指木是何年”;明朝孙纲有诗云“以桐为姓以庐名,世世代代是隐君”,李恭 “严子钓台青树里,桐君丹灶白云边”, 徐舫“古昔有桐君,结庐憩桐木,问姓即指桐,采药秘仙录”……
北有神农,南有桐君。拥有4000多年历史的桐君中药文化,也是浙派中医非常重要的历史渊源。为了弘扬“悬壶为世人,良药济苍生”的桐君文化,民间自发和政府组织的活动层出不穷。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桐庐县政府举行了数届“华夏中药节”,以中药鼻祖桐君为主题,展示“药祖圣地”浓厚的文化底蕴。2012年开始,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为指导单位,浙江省中医药学会、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主办的华夏药祖养生旅游节,又在桐庐举行。此后,全国性的桐君中药文化高峰论坛和历经23年筹建完成的桐君中医药文化博物馆,让桐君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展现平台和园地。2014年“桐君堂”杯中药材真伪鉴别全国大赛落户桐庐,每两年一届,聚集了全国中药界的精英及专家,成为浙江省颇有影响力的品牌赛事。近日,“桐君堂”杯有奖征集下联和横批活动又在全国展开,将弘扬桐君中药文化推向新的高潮。
这项集中医药文化与楹联文化于一体的活动,由浙江省中医药学会主办、杭州市中医药协会承办、桐君堂药业有限公司协办。以“生地熟地药祖圣地”作为上联,向全国征集下联和横批。上联看似简单,实则形式丰富。浙江省诗词楹联学会常务副会长尚佐文解释,上联属对联中的“机巧联”,即在联语中巧妙地设立一些有难度的关卡。上联比较明显的关卡有两个:一是使用反复手法,重复出现三个“地”字;二是前面四字是两种中药名。此外,还有三重隐含的关卡:一是“生地熟地”,反映了生地黄通过炮制成为熟地黄的动态变化;二是“生地熟地”语义双关,除了药名,还寓含着从陌生地到熟悉地的情感变化,生地、熟地、圣地,三者具有一种递进关系。“作者巧妙地引用了生地和熟地两味中药名,引申出希望全球华人对中药鼻祖桐君文化和药祖圣地从陌生到熟悉,从不了解到了解,从熟知到热爱、保护、传承和弘扬。”“桐君堂”中药团队掌门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桐君中药文化传承人”申屠银洪表示。
活动共收到全球700余位华人的1518幅作品,参赛者来自各行各业,覆盖各个年龄段和多个国家及地区。经形式审查、网络投票、专家评审等环节,评选出最佳下联横批奖1名、优秀下联横批奖10名。夺魁之作“桂心莲心桐君仁心”、横批“悬壶济世”,来自河北邯郸一位年逾古稀的退休老人。尚佐文说,“桂心”“莲心”均为中药名,与“生地”“熟地”相对;“桐君仁心”是桐君中药文化的核心精神,也体现了桐庐地方文化的亮点,与上联对仗工整,尤其是“仁心”对“圣地”,不仅“仁”“圣”为工对,而且使用了“医者仁心”的典故,非常贴切。横批“悬壶济世”,也最符合桐庐百姓对桐君精神的解读。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碧水一条琴。无声诗和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源远流长的桐君中药文化,虽脉承黄帝时期,历经4000多年风霜雪雨与人世沧桑,仍如江水般奔流不息、亘古灿烂,滋养着中华大地。(章关春 杨志云 方敏娟 方正)

名师带徒薪火相传

  桐君老人与桐君中药文化 (2019-11-01 08:29:23)[编辑][删除]

倡导名师带徒,抢救中医学术,是邓铁涛在中医高级人才培养方面独到的做法和见解。1978年,他被评为首批中医学硕士生导师;1986年9月,被遴选为中医内科学博士生导师。1990年10月,他成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之一,这年他74岁。同年12月,国家教育部为表彰邓铁涛对中医教育事业的杰出贡献,给他颁发了荣誉证书。1997年11月广州中医药大学授予他“终身教授”称号。
邓铁涛深感培养临床型名中医的重要性,他一直在为中医界的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奔走呼告。早在1986年1月,邓铁涛就开始撰写《耕耘医话》系列文章,“振兴中医光华夏,意欲耕云播彩霞”。他在文中谈了自己几十年的临床心得及医学见解,在《新中医》第一期起连续刊登。他反复提及“继承名老中医经验,抢救中医学术,已成燃眉之急”“中医学再不花力气去抢救,等现在的老中医老得不行了才想到出钱出力去发掘已经迟了!时不我予,时不再来!”1988年《耕耘集》由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出版,时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的朱杰读后,感触很大。他与国家人事部、卫生部负责人达成共识,以这三家单位联合推广全国名老中医带徒传授制度。1990年10月,首届“全国继承老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拜师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全国首批五百名老中医开始带徒。三年后近千名老中医的学术继承人出师,大批临床型中青年名中医脱颖而出。
2003年,邓铁涛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倡议组织中医大温课。他的建议得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重视并组织实施。该项目称为“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于2003年下半年在全国招收200多名中医。邓铁涛说,他期望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大批临床型名中医,希望他们能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中医药解决急症、疑难病症以至破解世界难题,使中华文化瑰宝中医药事业得以继承、创新,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奖学助学 培育英才
邓铁涛常说为人师者不仅在于教,更重要的在于学,教之所以长流者在其学。作为一名杰出的中医教育家,邓铁涛先后任广东省中医药专科学校、广东省中医进修学校教务主任,广州中医学院教务处副处长等职,一生为中医教学体系和教材建设潜心探索。他说:“《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古典医籍,经过反复多次地实践与教学,对他们价值的认识会不断加深。知识的广度可使我们视野开阔,能帮助克服保守思想,能推动专业知识的深化与发展。”
邓铁涛认为,中医教育首要着力给学子们铸造“医魂”,要把热爱中华文化、热爱中医事业的热诚传承给一代代中医学子。如不铸造医魂,只传授些技术,最终是不会培养出优秀中医学子的。60多年来他从未停止过对青年学生思想的启迪,时时刻刻关注着他们的健康成长。
“振兴中医,需要一大批真才实学的青年中医作为先锋。这些先锋,对中医有执着的爱,掌握中医的系统理论,能用中医药为人民解除痛苦,有科学头脑,有广博知识,决心利用新技术以发展中医学,并在发展中医学中又反过来发展新技术。这不是高不可攀的,就怕决心不大,骨头不硬,方向不明,对祖国、对社会主义、对几千年岐黄之术没有炽热的爱。”这是邓铁涛写给广州中医药大学1982级本科班同学信中推心置腹之言。
1992年10月在广州中医学院设立“邓铁涛奖学金”,奖励在校学习先进分子,2003年设立了广州中医药大学邓铁涛基金,资助中医科研课题研究。
“二十一世纪是中华文化的世纪,是中医腾飞的世纪。”这是邓铁涛几十年前就开始的最大的梦。“中医学的前途,有如万里云天,远大光明,彷徨了几十年的中医可说已走在大路上。我们任重而道远......”斯人已逝,但邓老亲切有力的话语仍在我们的耳边回响嘹亮。邓铁涛为新中国中医药事业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必将载入史册,刻上历史的丰碑!
愿岐黄薪火传承,中医学术生生不息。(方宁 张秋霞 陈坚雄)

高阳台金秋

   名师带徒薪火相传 (2019-11-20 05:01:02)[编辑][删除]

(热烈祝贺2019年《中国中医药报》新闻宣传工作会议在浙江省湖州市顺利召开)

汪正清 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中医医院

发展传承,创新守正,金秋盛会堂堂。
原创精华,互鉴引领康庄。
中西并重征程远,鼓与呼、自信岐黄。
顺民心,绘制蓝图,议定良方。
湖州近有欣荣事,九州宾朋聚,硕果盈舱。
扩大宣传,联盟订制规章。
药材道地医循证,整体观、实干兴邦。
下基层,数据先行,普惠城乡。

有技无德非良医

    (2019-11-18 04:57:01)[编辑][删除]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出版的《冷庐医话》(陆以湉著),在卷一“医鉴”部分记载了几个劣医的案例,发人深省。
一个是苏州曹某,医技远近闻名,但其“声价自高,贫家延请每不至。”一日,一富户人家的女儿病了,安排仆人延请曹医生诊治。仆人看不惯曹医生嫌贫爱富的德行,在介绍姑娘病情时故意谎称此女已嫁并怀孕数月。曹医生来到患者家中,为患者切脉后便说“已孕”。患者家属大惊,为验证曹医生是否胡言,第二天再请其诊治,曹某诊后“复云是孕”。孰知此次躺在帷帐中让他切脉的是富户之子而非其女。此次曹医生诊男为孕,引起众愤,患者家属“叱仆殴之,并饮之以粪”,曹医生“归家谢客,半载不出,声望顿衰。”
谢医生是外疡医(即外科医生),同样“技精药良”,但“居心贪谲,往往乘人之急以为利。”邻村一位男子之母患了疽病,求他诊治时他竟“以其贫拒之”,结果男子其母“疽溃遂死”。男子愤恨于谢某,便持刀刺其腰。回到家中,谢某自己上药敷治,在快要痊愈的时候他将男子诉至县衙。仵作检查伤痕掀他的衣服时,因为“用力重”,致使“衣开皮裂,冒风复溃而卒”。也就是说,因为伤口破伤风,谢医生竟死了。
上述曹某、谢某有良技无良德,见利忘义,害人害己,令人耻笑,留下恶名。《冷庐医话》首卷即刊载这些故事并名为“医鉴”,实有深意,直到今天仍有教育意义。真正的良医不但要有精湛的技术,还要有良好的医德,二者缺一不可。在历史上留下名声的医生,大都二者皆备。(山东 韦钦国)

人活百岁终须死

    高阳台金秋 (2019-11-17 16:27:47)[编辑][删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