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的中医内科学其实是包括除了骨伤科和针灸推拿科之外的全部科的。中医的精华是什么,就是辨证论治,一般上指的是从张仲景撰写的伤寒论开始确立的理法方药体系。此前不成系统的偏方,只能说属于中医大范畴,但是不符合严格的辨证论治范畴。辨证论治大概上可以分为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两大体系,近代中医也有所谓伤寒派和温病派的两大派系划分,古代中医还有好几大派系的,时日久远影响较小。近年火神派,传的很火。
中医的核心公式:
辨证论治=辨证+论治,辨证=体质+病机+症状,论治=调补气血+调补五脏+治疗症状。
这三个公式就概括了中医的精华了(当然不是全部)。
体质可以细分为很多类,但是总而言之,病者的体质可以简单的分为两类,即偏阳或偏阴,或者说偏实与偏虚,这阴阳虚实到底说的是气血偏盛的状态!
气偏盛而血较亏,为阳,为实。血偏盛而气较亏,为阴,为虚。你看阴阳虚实的概念其实很简单。
血指的是津液,包括汗水,血液,胃液等等水分。气其实在中医界目前而言还没有统一的说法,大概上指的是机体的活力,或者暂且理解成津液中的热力。
因此辨证首先需要得到个结论,气偏盛的体质,或者血偏盛的体质。
这结论怎么来的呢?看舌头,把脉。这脉与舌的功夫,首先就是判断体质,看舌和把脉还能进一步进行辨证的其余部分,辨病机和症状。只讲初步的。看舌,如果舌色偏淡白,舌体偏胖大,则是血偏盛,如果舌色偏赤,舌体偏瘦,则是气偏盛。
症状是外部表现出来或自己感觉到的不正常或不舒服的现象,比如咳嗽,比如头痛,比如怕冷,比如便秘,比如失眠等等。中医以前叫证,证状和症状,虽不完全相同,但是很大部分交集的,所以暂且用较通行的症状。
病机是指疾病的变化规律,把握了规律才谈的上治疗。如何把握疾病的规律呢?这里开始引入五行的概念。五行就是用金木水火土五个符号来代表(中医学意义上)机体的组成部分。中医专业名词叫藏象,一般称呼为五脏,中医的五脏与现代医学中的五脏概念不一样,中医的五脏包括西医的五脏,但还包括其他一些组织和机能,因为中医认为这些部分都是紧密联系随时联动的,共同完成某些功能的。
金代表肺,包括肺脏,然后还包括联动的部分:肺主皮毛,大肠为腑,开窍于鼻。
水代表肾,包括肾脏,然后还包括联动的部分:肾主骨,膀胱为腑,开窍于耳。
木代表肝,包括肝脏,然后还包括联动的部分:肝主筋,胆为腑,开窍于目。
火代表心,包括心脏和脑部,然后还包括联动的部分:心主血,小肠为腑,开窍于舌。
土代表脾,包括脾脏,然后还包括联动的部分:脾主肌肉,胃为腑,开窍于口。
古代五行理论内容: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所以金为水之母,水为金之子。其他同理。
中医治病的重大法则是结合藏象学说来表述的: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比如慢性鼻炎的病者来看中医,病者会说主要是鼻子不舒服,医院检查是慢性鼻炎,那中医师先把脉和看舌,对病者的体质有个初步了解(气血偏盛的状态)。然后中医运用五行藏象学说,因为肺开窍于鼻,所以(一般上)慢性鼻炎的病因在肺,肺功能较差,这就是把握到病机了。鼻子和肺都属于呼吸系统!我不学中医也能从鼻联想到肺。
中医这套理论的先进之处,从鼻子不舒服的症状,到肺功能差的病机,然后会产生思维的跃进,那就是借助五行学说,自动推理出治疗法则:肺属金,虚则补其母,土生金,土属脾。所以自动推理出肺功能差需要补脾的治疗法则。
论治的内容。调补五脏,就是刚才说的,如果某脏虚,则补其母,如果某脏实,则泻其子。
调补气血,就是针对体质,气偏盛的状态,就需要补血,如果血偏盛的状态,就需要补气,以达到气血平衡的状态。这里的补血,而是用中药里的补血药,如当归,补气药如人参。
治疗症状就是用中药里对于某些症状特别有效果的药材,比如,苍耳子和辛夷之类对于鼻炎比较有明显效果。综合配方里就会酌情添加。
关于体质与调补气血,现在需要讲完整一点。从最基本的药方开始,暂时称为第一方。党参,当归,甘草。
党参补气,当归补血,甘草调和诸药性并且助于肠胃吸收,称之为国老(可以理解为药际关系的和事老)。
补气是党参,不是人参呢?主要的原因是人参大补元气,实际中大多数病者不需要这么强的药效!
党参和当归,正是比较纯正平和适宜使用的补气补血药,其他补气或补血的药,大多数或偏强或偏弱,或副作用较大,不是那么容易使用。甘草作为和事老必不可少。
第一方就是:党参15,当归10,甘草6。蕴涵了阴阳平衡的道理,药方中补气和补血的分量基本相等的,加了甘草是便于药效调和便于人体吸收的。
论治=调补气血+调补五脏+治疗症状,因此第一方是很基础很重要的,可说是用于几乎所有疾病的治疗。
第一方,是阴阳平衡的,但是病者往往是不平衡的呀!所以,第一方在使用的时候,通常是加减补气和补血的药量比例的。如何加减呢?如果气偏盛,则加补血药的量,如果血偏盛,则加补气药的量。一般气虚的病者,党参可以加到20g,一般血虚的病者,当归可以加到15g,甘草比例不变。当然,严重气虚或血虚还可以加量,以及增加补气和补血药的品种,比如需要大补元气的话增加人参。
比如诊治气虚体质的慢性鼻炎病者(病仅在此,无其他疾病症状者),方可为:党参20当归10甘草6+黄芪10陈皮5+辛夷5苍耳子5。黄芪和陈皮是补脾药。开方因人,因病情而已,药量药味加减,是辨证论治一部分。
你以此方对照一下公式,辨证=辨体质+辨病机+辨症状,论治=调补气血+调补五脏+治疗症状,是否都用上了?以党参当归甘草为药的第一方用以调补气血,也就是体质问题,在此基础上调节五脏的虚实平衡,例中以黄芪陈皮补脾,也就是解决内在的病机问题,也就是所谓的治本,而辛夷苍耳子是治标的,解决外部的症状问题。
这里稍为讲讲治本的问题,前面讲到针对症状是治标,从病机出发调补五脏是治本,认真的读者就会想到,那调补气血属于治标还是治本呢?治本+治标,这样的方法组合能否治病?
首先想想,气血的不平衡是怎么发生的呢?其实,五脏的协调作用出现问题才出现气血的不平衡,因此,这样看来调补五脏的确是治本,慢慢的调补五脏,加以治疗症状的药物,也能治病,但调补气血也是必须的,因为很多病需要强化气血的运行才能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更因为很多病是越快治疗越容易好的,慢慢治疗的话容易发生这样的情况:机体康复的速度比不上疾病发展的速度,而需要迅速发挥药效和免疫力的功能,必然要求气血的迅速运行,所以,这样看来调补气血也是治本的一部分。
中医里药物配方有个君臣佐使的说法,认真说来很复杂,感兴趣的可以找相关资料看看,可以暂且这样简单的理解,前面讲的调补气血,就是君药,调补五脏,就是臣药,治疗症状,就是佐使之药。
中医理论的阴阳五行太抽象。其实,你看到这里,你也能简单明了的说出什么是阴阳五行了吧!
其实,中医里有个八纲的说法,阴阳虚实表里寒热,讲的是一套辨证的方法。阴阳虚实你都了解了,表里呢,其实就是一套简单的层次划分法,将肌肤看作为表面,将脏腑看作为里面,将疾病视为从表到里由外至内逐步发展的(尤其是外感病),寒热呢,其实就是依照人对冷热的感觉,将病性分为燥热感和寒冷感,同时也方便了与药味来对应,比如姜给人带来燥热的感觉,可以驱寒,寒热就这样的意思。
你会发现,八纲的辨证法其实有点简单,因为你刚才学过了五行理论。八纲辨证对于疾病和抗病力的描述是比较朴素直观的一种方法,貌似哪里不对,对了,很关键一点是缺少了整体观念!
八纲辨证告诉了你哪里不舒服,哪类性质的不舒服,以及这个人的体质如何,但是不告诉你病机何在,如何扭转病机重新达到平衡,对于病机的治疗最多只告诉你冷了用热药,热了用凉药,如此而已。
但是现在的科学和你的直觉都知道,人体是复杂的,人体的机能是整体的,比如肝炎病者往往眼睛现黄疸,这样的现象你是有察觉的!所以,在中医理论里五行理论的概念,比之最初的阴阳二分法这样的辨证水平,是很大的一个进步!正是引入五行概念,才建立了人体五大机能联动协调作用的观念模型。正是有了五行概念,中医才进入了注重整体辨证论治的阶段。如果在五行之前的中医,单从寒热表里的水平来辨证论治,是不够准确到位的。
举例来说,西医里,对于慢性鼻炎,能够怎么治疗呢?效果怎么样呢?西医无论如何都导向不出通过增强脾的作用而治疗慢性鼻炎的方案。而慢性鼻炎在西医的治疗效果是很差的,基本上可以说是无效。而中医通过适当的补脾论治,效果是比较不错的。
因此五行概念在中医里,不是像某些说法说的中医导入五行就误入歧途,将朴素的辨证论治(从阴阳二分法到八纲)变成了玄学。
五行将人体机能划分为五大部分,五大部分协调作用循环联动,其作用过程的不平衡将通过气血的偏盛表现出来,具体的哪部分功能较差也将通过症状表现出来。这五大部分就像春秋五霸,此起彼伏,一有势力的不平衡立马出现战斗局面。
以前火神派盛行的时候,很多学火神派方法但未学精通的,多数是掌握了火神派阳虚阴虚的辨证,但是只判断了这点就用补阳(滋阴)的大剂方药,大方向对路,效果却不见得都理想,为什么呢?因为辨证到这一点,充其量只是在调补体质,虽然体质辨证无误,但是对于病机问题(五脏)不去扭转,还未到解决问题的程度的。
阴阳五行讲了,八纲也讲了,再稍为讲点六经吧。
所谓六经辨证,是张仲景的伤寒论中引申出来的,当然,张仲景的原本书中并未提到疾病诊疗的六经辨证方法,他只是将伤寒(一种烈性传染病)按症状分为六类而已,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
其实用前面的观点来看,气偏盛的话则易热,如热于表(腠理),是一类情形,伤寒论有种说法叫做太阳病,但是只能说是接近于,不能简单认为气盛热于表就是等于太阳病。气偏盛,如热于里(脏腑),是一类情形,接近于阳明病。血偏盛则易寒,如寒于腠理,是一类情形,接近于少阴病。血偏盛,如寒于脏腑,是一类情形,接近于太阴病。而血偏胜向气偏胜转化的阶段,是一类情形,接近于厥阴病。气偏胜向血偏胜转化的阶段,是一类情形,接近于少阳病。
这样看,伤寒论也是挺容易理解的吧。等等,你这初学者这样认为对吗?其实伤寒论是中医学研究生的专业,本科生一般只学习经过整理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内科学等等,伤寒论是泛泛而学的,到了研究生阶段才正式研究攻读伤寒论这样的经典噢,或者本科毕业从医以后自己慢慢研究的。前面也讲到了接近这个词,就是说这样气血偏盛的观点来理解伤寒论(的分类法),也是一种假说而已,实际中,一两千年来,伤寒论里面的道理迄今都未定论。所以说,伤寒论是研究生的专业,中医里的高级课程嘛。这也能看到,中医的发展其实起点是很高的,一两千年前就写出了伤寒论这样的(对于治病来说)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经典,古人的理论和实践水平都是非常高的。
你之前未了解过中医或者对中医的了解只限于李时珍最牛的话,伤寒论的地位你是不了解的,怎么说呢?伤寒论可说是中医的圣经吧,或者说是交响乐曲中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吧,如果你称赞一个中医师,说他精通伤寒论或者医术可比张仲景,大多数情况下他会认为这是极高的赞誉。
从感冒的症状说起。普通感冒初期一般来说,皮肤怕冷,鼻塞嚏涕,这些是典型症状,严重一点的会头痛脖子痛等等。想想前面说的五行概念,肺主皮毛,开窍于鼻,怕冷鼻塞都说明了肺气受伤。症状,病机,都找到了,再加上把脉看舌辨体质,那么就很容易论治了。
一般上普通感冒可以这样的思路开方:
气偏虚者,党参20当归6甘草6+黄芪10大枣6+防风10紫苏6。
血偏虚者,党参10当归15甘草6+白芍10柴胡6+防风10荆芥6。
这里给出的是参考方,实际情况中是因人而已因病情而异,体重90斤和体重150斤的肯定药量不一样,刚刚感冒和感冒日久的肯定不一样,经中西医治疗而未愈的病情也不一样。给出点加减法的例子,感冒出汗多而体虚的,可加阿胶5,感冒引起头身痛严重的,可加川芎5。如此等等。
讲了感冒,接着讲讲咳嗽。
咳嗽也是肺系疾病的典型症状了。咳嗽同样也有气盛和血盛之分,另外咳嗽也需注意咳痰与否。
补充点基础知识,便秘一般是大肠部分功能失调造成的,大肠过度吸收了粪便中的水分而造成大便干结,这是症状。现在大家想想,大肠属于什么?对了,大肠是肺之腑,所以问题在于肺,那便秘是大肠的功能欠还是过呢?大肠过度吸收水分,说明这是功能的过度。这是病机了。加上把脉看舌辨体质,辨证功夫就做足了。那论治呢?
病机在于大肠的功能过度,即肺之实证,肺属金,金生水,水属于肾,所以应该治病的关键是调补肾脏,这类药物诸如核桃熟地首乌。治标的药物比如白扁豆火麻仁大黄等,视症状轻重程度而用。一般来说,便秘属于血虚者比较多,但也不排除气虚的。
一般上普通便秘可以这样的思路开方:
气偏虚者,党参20当归10甘草6+生首乌10熟地20+白扁豆15火麻仁15。
血偏虚者,党参15当归15甘草6+生首乌10熟地20+白扁豆15大黄5。
腹泻一般是小肠部分功能失调造成的,小肠不能消化经胃腐化的食物就造成排泄而出,腹泻有经常性的便溏,也有偶然的泻痢,这是症状。跟便秘的思路一样,现在大家想想小肠属于什么?对了,小肠是心之腑,所以问题在于心,那如何判断心之有余还是亏欠呢?心之亏欠则所谓虚火上炎,一般会便秘的,所以腹泻这是心功能的有余了,这是病机了。同样,加上把脉看舌辨体质,其实这一步通常是开始先做的,不过我们这里叙述的方便先讲主要症状了。
病机在于小肠的功能有余,即心之实证,心属火,火生土,土属于脾,所以应该治病的关键是调补脾脏,这类药物诸如白术茯苓木香等。治标的药物比如厚朴木香车前子等,这里提示一下,可考虑与调补脾脏兼容者为佳。一般来说,腹泻属于气虚者比较多,但也不排除血虚的。
一般上普通腹泻可以这样的思路开方:
气偏虚者,党参20当归10甘草6+白术10木香8+厚朴8车前子10。
血偏虚者,党参10当归15甘草6+白术10茯苓8+厚朴8车前子10。
再讲一下慢性咽炎。现代社会生存压力大,很多白领都有慢性咽炎的症状。从前面学过的理论来分析。咽为口之延伸,脾开窍于口,这就找到问题的病之源在于脾了,那么是脾之实证还是虚证呢?因为脾功能在于运化,当运化功能差的时候,就产生了痰粘液,口疮,咽炎,扁桃体发炎等等。那么辨证出脾虚之证。脾属于土,火生土,火属于心。调补心脏的药物大概上有诸如远志丹参太子参等。而对于咽炎的治标药物,大概上有罗汉果胖大海夏枯草等,这慢性咽炎的病者,气虚或血虚的体质都可能出现,不像慢性鼻炎一般上是气虚的体质,需要把脉看舌辨证清楚。症状,病机,体质都辨证清楚了,就可以开始论治了。
一般上普通的慢性咽炎可以这样的思路开方:
气偏虚者,党参20当归10甘草6+远志10太子参15+罗汉果10夏枯草10。
血偏虚者,党参15当归15甘草6+远志10丹参15+罗汉果10胖大海10。
讲了一些最常见病症了,该算入门了,初步理解和运用中医技术了,中医这套技术有个名称叫理法方药。
现在回来讲讲中医历史上第一套理法方药的体系伤寒论。形成这套体系并明确写出来的是张仲景(或许之前或同期也有其他人,但是年代久远兵荒马乱,现代还看得到的就他的著作了),中医里也称其为医圣,他写伤寒论大概在公元205年,你数一数,一千八百多年前。那时候他就发明了这套技术体系了,而这套技术体系至今还能广泛的可靠的应用于治病,后世的医家基本上都是学他的技术体系,然后在此基础上,针对自己当时当地所面临的多发病的治疗特点,有所补充发挥而已。比如李东垣,从兵荒马乱环境中发展出了以主治脾胃为特点的技术体系,叶天士吴鞠通,从大规模时疫中发展出了以主治温病为特点的技术体系,如此等等。
伤寒论技术体系这么有用?首先看写作背景。张仲景也是从时疫诊疗中发展出来的伤寒论,伤寒论可以理解为:伤寒这种疫病的辨证论治方法。当时称的伤寒,是一种大规模急性重症传染病,应该类似于非典或鼠疫,这样的传播性和杀伤力,有的学术观点认为伤寒论应为病毒性出血热,你所知道的埃博拉就是其中一类。
张仲景在面临大量的这种病者的时候,以他的学识经验,边治疗边总结,形成了一套适应疾病发展进程和调节机体抵抗力的法则,对疾病见招拆招,用药调节抵抗力,减轻和反抗疾病的对机体的伤害,延长病者的生存周期,以至病者的抵抗力完全战胜疾病。这是他在治病过程中,应用归纳法总结出来的,所谓见招拆招,所以伤寒论的条文也是警句形式的,张仲景所应用到的辨证论治方法并未以演绎法来阐明,但是这不妨碍后世对伤寒论方法的应用,因为伤寒论虽然未作全面的演绎说明,但是警句式的条文对疾病的描述很精辟,而且当疾病出现论里提到的证的话,对应的药方非常有效。
所以后世艰苦的解读着伤寒论,学习里面的辨证论治方法。每个时期都有医者去研究伤寒论,然后试图创造出一套清晰的解释。这些解释数量上已经千百家了,但是至今未有业界公认的定论。
即使现在时代科学昌明西医发达,伤寒论以及整套中医技术仍然具备巨大价值,因为大多数慢性病的治疗西医还是没什么有效的治疗方法顶多是保守疗法,而中医对很多慢性病的治疗效果可靠,另一方面是对于新型急性传染病,往往西医并不具备明确的治疗方法,而中医可以依据疾病的证来论治,这时候就效果彰显。
再补充一点,中医的价值。现在时代西医虽然很发达,但是对于很多病,疗效却不见得那么可靠。现在西医治疗普通感冒,据说超过百分之五十的概率治疗无效,如果侥幸治好感冒,又很大概率治了感冒得来咳嗽,什么慢性支气管炎之类的频发。另外对于乡野村间,不见得具备什么仪器设备什么药品都备齐,仪器贵重啊不可能每个乡下都购置几千万的仪器啊,几百种西药一过保质期不能用啊,离开仪器和药品,西医无用武之地啊。而中医这时候最能派上用场了,中医望闻问切就可以开方啊,十年前的中药材也可以拿来就用啊,而且基本上五十种中药材就够中医用于全部疾病了。
讲讲伤寒论的方法,伤寒论是一部以警句式的文体讲述方与证的著作。方是药方,证是证象,所谓方证,证就是辨证,方就是论治。
那么就从方证开始吧!
桂枝汤方:桂枝,白芍,大枣,生姜,炙甘草。
证象:恶寒,恶风,发热,汗自出,头脖强痛,鼻鸣干呕,脉浮弱。
应用前面的知识,我们可以辨证论治:皮肤怕冷,鼻鸣干呕,这是感冒的症状啊,头和脖子痛也是讲感冒时候提到的,不同的是发热汗自出,对于除了这点之外的证,应用前面讲的知识都会论治了,可以暂时开个方:
气虚者,党参当归甘草+黄芪,或者不用黄芪而党参加量,头和脖子痛,再+川芎或白芷,
那发热汗出呢?发热汗出,说明是身体在通过发热出汗这种形式抵抗疾病,大家应该有经验,感冒的时候喝点热汤热茶,传统的生姜红糖水或者时尚的可乐姜茶,趁热喝了,出出汗,是否感冒就好了或者顿时感觉好很多了。说明此时发汗是必须的,桂枝就起到增加发汗的作用,当然生姜也有此作用,不过主要是桂枝。白芍是补血兼敛血的,为什么补血,这和我们前面讲的一样嘛,为防止阳性的桂枝发散作用过大,阴阳平衡,即使气虚血胜用药也要加上当归补血,即使血虚气盛用药也要加上党参补气,以免矫枉过正。大枣甘草是调和药性于脾胃吸收的,大枣也有补血的作用。
桂枝的这个作用,中医里叫卫气。就是形容有种像巡逻兵一样周游全身监视抵御疾病的机制。
用我们前面的知识对应一下,可以这样开方:党参15当归15甘草6+桂枝10,
暂且成为时方桂枝汤,这里用当归补血代替白芍,桂枝起到了川芎的作用,并且桂枝生姜一起,发汗明显。
桂枝汤的方义是调节阴阳并鼓舞卫气周行。而时方桂枝汤同样调节阴阳,以桂枝行卫气,另一方面党参补气可助卫气之气,当归的药性活动可助卫气之行。
需要补充一下所谓的中医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根据前面的知识知道,调补体质用的要么补气要么补血,具体来看是补法,补法是基础,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因为虚所以补。但是整体来看又是和法,因为参归草三者综合起来起到调和阴阳的作用。所谓和法,就是调和阴阳,以及调和表里。而调补五脏用的就是典型的补法了。
汗吐下温清消,这几法,其实就是治标的方法。汗出来,吐出来,两便出来,这是中医里驱邪而出的方法,温法,指的是用姜附等热性药使机能亢奋的方法,一般用于机能比较衰弱的情况下,用温法迅速亢奋机能恢复动力,所谓的回阳救逆,大概相当于西医里用激素的意义。清法,指的是用石膏知母等寒性药使机能降低亢奋状态的方法,一般用于机能过度亢奋的情况,用清法迅速降低该机能的亢奋度,减少元气的消耗。消法,消痞化积,就是使用一些能够消散化解积聚和痞块的药物的方法,以前这方法在治病时用的不经常用,你看医案里大多数是汗法下法温法清法,但是现代社会,随着肿瘤等疾病的普及化,这方法慢慢常用起来。
如出现伤风症状,气血即不平衡,卫气营血,卫气就是抵抗力,营血就是后勤。卫气迎面出击,在肌肤表面抵抗风寒,这一动作消耗了很大能量,使身体的能量向气政策倾斜,此时刚患病,总能量还是充足的,气的能量多,相应血的能量减少,这说明需要补血,这样才能气血平衡,维持身体的功能运作。卫气的抗敌斗争,如果在肌肤之间捕获病菌,会通过发汗排出去,伤风症状出现必然是病菌入侵的,因为邪之所腠嘛,为减少卫气的工作量,可以用汗法助一臂之力。
桂枝汤就是这么一个原理。桂枝汤:桂枝,白芍,大枣,生姜,炙甘草。卫气作前锋以驱邪,营血为卫气的后勤,脾胃消化饮食提供能量。所以姜枣草健脾胃,白芍补充营血,桂枝帮助卫气,生姜也有帮助桂枝的作用。
依据上述分析,也可以这样组方:党参10当归15甘草6+桂枝10
以党参甘草健脾胃,当归补充营血,桂枝帮助卫气,党参补气可助卫气之气,当归药性走动可助卫气之行。
这样,你就理解了桂枝汤,这张仲景的第一个方法。
再来看看张仲景的第二个方法。
原文是: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原方:桂枝芍药生姜炙甘草大枣葛根
你一路学来,已经一眼可以看出,桂枝汤+葛根的方义了,对了,就是针对项背强几几的症状,加葛根这味药。也就是说,葛根,就是论治公式中典型的治疗症状部分。你去翻翻药书或者百度一下,葛根的确起到解除颈背肌肉痉挛的作用。
所以,你也可以在刚才的药方基础上,进一步修改成:党参10当归15甘草6+桂枝6葛根12。
认真的读者会发现,看起来论治公式的确是这么用的,但是调补五脏的部分怎么未用上呢?对了,其实中药组方药量是比较微妙的,因病者当前的体质而已,如果甲病者脾之本钱雄厚,那么党参8当归15甘草6+桂枝10是合理的,如果乙病者脾之本钱亏损,那么党参15当归15甘草6+桂枝10是合理的,如果你还不理解,或者你将药方做一下公式变换,党参8当归15甘草6+党参7+桂枝10,明白了?党参这里起到补脾的作用,前面说了,皮肤怕冷病机在肺虚,肺金虚补脾土,补土生金。党参既有抽象的补气作用,也有具体的补脾的作用。当然,你也可以用黄芪,就更符合公式了:党参8当归15甘草6+黄芪12+桂枝10,组方喜欢精简的就用党参既补气也补脾了,组方喜欢繁杂的就加上黄芪。其中道理是一样的,只是用药风格的差异。
仲景第三法: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芍药生姜甘草炙大枣厚朴炙杏仁
这是桂枝汤加上厚朴和杏仁,适用于刚才讲的桂枝汤情形中,又加上病者有容易气喘或哮喘基础病的新情况。
大家都知道,现在慢性病的患者很多很多,即使不到慢性病程度,属于亚健康的就更多了,这些病者有外感的时候,病情与治疗就更复杂了。(外感:轻至感冒,重至埃博拉,中医都称为外感。)厚朴和杏仁,就是治疗症状的。所以用这套简易中医方法,也可以这么组方:
党参当归甘草+党参黄芪+桂枝厚朴杏仁
仲景第四法:桂枝加附子汤;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附子(炮)
用于这样的情形:太阳病发汗太过,遂致汗出不止,恶风,小便难,四肢拘急,难以屈伸者。
你一看就知道这是桂枝汤加上附子,所以也可以(党参当归甘草)+(党参+黄芪)+(桂枝+附子)
那附子是治疗什么症状的呢?你翻药书或百度就知道附子是温阳之药,温阳就是振奋气的作用,气强可以镇血,所以可以用附子来治疗过于发汗以至于汗出不止,甚至津液亏虚到影响小便的程度。
那么为什么还用桂枝?这就是还属于太阳病的提纲内,就是说还有发热怕冷怕风的症状。
仲景第五法:桂枝去芍药汤;桂枝甘草(炙)生姜大枣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你可以看到,这方里不用芍药了,那就是不补血了,那相应的你的组方也跟着变:党参10当归6甘草6+党参黄芪+桂枝10,这里仍然用当归,一方面当归药性除了补血还可以推动血行的作用(其实这就是气的作用),这是治病所需要的,而芍药是偏于补血而不起推动作用的,另一方面为防止治病过程发生的反复,即气虚血盛者(或气盛血虚者)如光偏重于补气(或补血)而过补,导致气血的反向不平衡。
因此你也可以看到,当归的确是非常适宜使用的补血方面的药物,而芍药就不是什么情况下都可以用。
这个方是说当太阳病误下之后的治法,就是仍然发热怕冷,但是增加了脉急促,胸口胀满的症状。脉急促和胸口胀满说明气虚,你想想运动员的脉搏是非常平稳以及比普通人还要缓慢一点的,而普通人如果跑个200米那是怎么情形,脉搏咚咚跳,胸口喘不过气来。
仲景第六法: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甘草生姜三大枣附子(炮)
太阳病,误用下法后,脉促胸满,微恶寒者。
很简单,比上所述,就是增加了一点怕冷的症状,所以加附子。
因此,党参10当归6甘草6+党参黄芪+桂枝10附子3
仲景第七法:桂枝麻黄各半汤;芍药生姜大枣甘草桂枝麻黄杏仁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一日二三度发,面色反有热色,无汗,身痒者。
麻黄是加强发汗的,桂枝麻黄一起用比单用桂枝发汗作用更强,因为无汗身痒的症状,身痒说明卫气与病邪在肌肤间斗争激烈。杏仁,是外感病中治疗咳喘症状的药物。面有热色,说明气盛,所以加芍药补血。
所以你可以这样组方:党参10当归15甘草6+黄芪8+桂枝5麻黄3,视乎情况是否咳喘而加杏仁。
仲景第八法:桂枝二麻黄一汤;芍药生姜甘草大枣桂枝麻黄杏仁
太阳病,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形似疟,一日再发者。
脉洪大说明仍然气盛,所以用芍药补血。发汗了但仍然病邪未退,时不时一阵阵发热或怕冷症状,那仍然发汗,但减少发汗量。所以减少麻黄的用量。
所以你可以这样组方:党参10当归15甘草6+黄芪8+桂枝5麻黄2,视乎情况是否咳喘而加杏仁。
桂枝二麻黄一,说明桂枝应该是麻黄的两倍量,上述桂枝麻黄各半汤说明桂枝和麻黄是等量,但参考方里麻黄是少于桂枝的,这里顾及到麻黄的药性猛,现在的一般人掌握不了,所以保守一点,实际情况中也是看病者体质虚实而定的,不一定说桂枝麻黄各半就是一定用等量,那也不符合辨证论治的法则。
50肩与举例的典型病症不同,所以无法单凭病名症状定位,鼻炎是肺开窍于鼻,典型的病机在肺,咽炎属于口咽部的脾开窍于口,所以可以准确定位。
那是需要具体辨证论治。
仲景第九法:桂枝二越婢一汤:芍药,生姜,大枣,甘草,桂枝,麻黄,石膏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太阳病发热,仍然是气盛血虚的体质,所以芍药补血以平衡气血,姜枣草是和胃的,上述的桂枝,麻黄,石膏,你可以看到,这是在前面桂枝麻黄各半汤上面加上石膏组成的。石膏是清热的寒性药。加上石膏就是为了制约桂枝麻黄的发汗作用。前面知道,气盛是脉洪大有力,如果脉洪大有力是可以发汗的,脉微弱就不可以发汗了,但是病的外邪并未驱除,所以还是需要桂枝麻黄,但是加上石膏,使驱赶外邪的动作刚刚好又不至于汗出的程度,怎么说呢,相当于点到即止。
应用前面的套路,很容易知道对于这样的证象怎么组方:党参10当归15甘草6+桂枝2麻黄2石膏3。
仲景第十法: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芍药生姜大枣甘草白术茯苓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
同理芍药用于气盛血虚的体质状态时补血,姜枣草也和胃。将由桂枝换成了白术和茯苓。白术和茯苓其实与桂枝不算等价交换。白术茯苓是健脾的药物,属于调补五脏的范畴,而桂枝是治疗症状的药物。健脾,这是什么病机呢?脾属土,土生金,金属肺。这就是说,从补脾这点看还是强化肺功能的方剂。肺是主持卫气宣发的,当用桂枝汤对付外感无效时候,就不再用桂枝治标,而是加强肺功能。为什么呢?理论上,桂枝汤是可以应付这种发热强痛无汗的太阳病的,但是用了无效,这说明病者原有基础病,或者属于亚健康,导致桂枝汤想鼓舞卫气驱邪而不效,所以需要加强肺功能,对于桂枝汤原来的方义做出调整,桂枝这味治标药物暂时不用了,转而加强本钱,即肺功能,补脾而强肺。看得出张仲景辨证论治是很牛逼的,看出桂枝汤无效的话,马上转而治本,攘外当先安内,以应付病者肺虚的基础病情况。这也是前面公式中的调补五脏了。你回顾一下一路看来,张仲景一开始是以调补气血+治疗症状为治疗方案的,到后来峰回路转,也加入了调补五脏的组成要素。所以,如果你对一开始就引入调补五脏的参考组方也不必不理解或者鄙视了(从桂枝汤开始是否就觉得,为什么要加入补脾啊,张仲景都只是补血以平衡体质以及治疗症状而已,到现在你才明白,如果病者元气足那是不用补脾,如果病者原就有基础病或亚健康,补脾是必须的,补脾才能强肺,所以,一开始就应用补脾,也是不错的,不一定需要等到发现肺虚才补,何况,古代都是整天日晒雨淋的体力劳动者,那多强壮啊,现代人的体质应该还是较差一点。)
原文中的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通常也是肺脾两虚的表现,以后你慢慢学多了中医知识就知道了。
从张仲景的开始十个方证,我们可以看到辨证论治公式的应用是符合张仲景的法则的。说明这样的公式化方法还算是靠谱的。与这原方对应的组方也简单,你应该不假思索就可以了:党参10当归15甘草6+黄芪10。
大多数感冒发热都有效的小偏方:椒样薄荷10+红茶5+白糖适量,煮水一碗半左右,一次服用大半碗,可间隔3小时服用2次,热饮。这是成年人用量,儿童按体重比例酌减。椒样薄荷有些地方称作粉陈,常用调味品,南方田间野外常见。对薄荷或茶叶过敏,具糖尿病症状不能吃糖的不适应者除外,那得用上真正的中药咯。
万病不离一个寒字,慢性病的人,一般都是内寒外热,这表现在容易上火,特别是牙齿会痛,口红,头发白黄,口臭,脚气,冬天怕冷,夏天怕热,四肢无力,特别握拳没有放射的力量感,给人的感觉就是萎靡不振,这就是中医上所谓的阳虚,整个人没有活力,气短声低。
先看目前的这个情况,人们都是看到了外热的情况,认为要降火清热,其实仅仅看到了外热的表面现象。其实外热是因为内脏的寒气太重,把热的元气逼到外面,元气本来深藏在肾中,元气越充足的人,越收藏的很深,很牢固。不充足,自然被寒气逼,放散到身体的外层。即所谓元阳外越。
如何治疗,首先去寒,寒去元气自回,元气被比喻为龙,龙要回巢是身体自然的现象,去寒当用热,
四逆汤去肾寒,附子理中汤去脾之寒,小青龙汤去肺寒,乌梅丸,当归四逆汤去肝脏之寒,
桂枝干姜汤,白通汤,去心肾之寒,
这些寒气被热化,变成什么呢,水,好像冰化为水一样。如何去水,刚开始用十枣汤,这个药比较狠,叫做决堤行水,还有温柔一点的苓桂术甘汤,真武汤,小青龙汤都是温阳化水配合,一边温阳,一边行水,一般都是后期要做的事情。
寒气一方面化成水,一方面夺路而逃,逃跑的路线是从内到外,从肾到脾到肺到胃再到最外太阳,逃到脾用附子理中,逃到肺,用柴胡桂枝干姜汤,逃到阳明胃用葛根汤,逃到太阳,用麻黄汤,桂枝汤。越往外,身体的感觉越明显,也最难受,这个是身体自然的机理。
但是吃药的时间反而成反比,去肾寒至少3个月,脾也要1个月,后面就快了,太阳只要几副药就够了。好了,寒气去了,水也化干净了,身体就会有变化了,你会发现,牙龈重新长出来了,口不红了,舌体灵活了,耳朵灵敏了,眼睛亮了,头发黑了,手有力气了,耐力加强了,声音洪亮了,喜欢唱歌了,能喝酒了,不晕车了,获得了速度、力量和耐力。身体机能全面提升。
寒,身体之敌人,正气之虚,邪气必然盘踞阴成形,(阳化气,阴成形)表现为肿瘤,癌变,膨胀,疼痛(正气冲击寒气)。
寒气就是邪气,可能是外邪盘踞在身体的正气虚弱之处,也可能是西药,比如点滴把寒邪之气从身体的外层太阳压到太阴肺脾,导致咳嗽,食欲不振,进一步压到肾经,导致失眠,尿毒症,再压,就会到骨髓,奇经八脉,比如白血病就是如此得的,到达于此,已经病入膏肓,非重灸不可排除深层寒气,寒气如同敌人入侵,到达肾脏,基本上身体国土沦陷,正气不能对敌,只能往外跑,表现为身体外层的热,此热乃易位的正气,如果再清热,最后的一点正气无存,身体如同鬼体,阴寒如同冰窟,将不日而亡。
寒邪出逃大致路线
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
寒在厥阴,上热下寒,精气血虚,恶梦连连,治也缓之,去寒补血,乌梅丸,当归四逆所属,治后寒退至太少二阴。
寒在少阴,睡眠质量不好,想睡睡不着,起来仍疲惫,元气外散,阴盛格阳,外强中干,治凭脉象,四逆汤,白通汤,回阳饮。治后寒退太阴。
寒在太阴,运化不力,肥胖,腹泻(因为阳明大肠有寒气,而阳明太阴相表里,葛根汤所主),咳吐清痰(手太阴肺有寒,小青龙汤之所主),太阴统用附子理中,兼少阳症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水邪湿邪,上面用苓桂术甘汤,下面用真武汤(少阴太阴合症),可见太阴症变化多端,土火,土水,土金,土木合症随意治之。治后,寒邪基本从少阳阳明撤退。
寒在少阳,初用柴胡桂枝干姜汤,降少阳火兼治太阴,纯热象不多,治后寒出阳明太阳。
寒在阳明,阳明多气多血,寒邪在此化为热邪,但是阳明太阴表里,通常不会太热,多是寒热交替,表现为大便前硬后软,严重的经年腹泻,葛根汤之所主,几付就可,实在爽,阳明太阳合病,多肌肉酸痛,高热,葛根麻黄汤主之,一副就行,阳明寒不容易退,因为阳明为土,土不容易变迁,阳明寒退,九五之尊,全身寒邪十去**,只待太阳关口。
寒在太阳,气化不利,小便不畅,感冒发烧,温度越高,寒邪出的越多,桂枝汤,麻黄汤所属,一付就行,以防亢龙有悔。太阳寒出,痛苦不堪,然而是黎明之黑暗,如果没有此步,说明体内寒邪还没有排出,行百里半九十,打击寒邪必要全歼,不能姑息养奸。
最后说一下太阳阳明合病必下利,很简单,少阴太阳表里,阳明太阴表里,如果服用四逆理中之类排少阴太阴寒邪者,必然里寒出表,从少阴到太阳则表被闭住,水不能外排,从太阴到阳明,则阳明寒气重,阳明乃大肠,这样,寒气夹水气从大便而出,必然下利,治疗很简单,麻黄附子细辛少阴太阳表里双解或者桂枝加葛根汤几付解太阳阳明,下利必除。
此过程有可能有反复,循环,总之随症而治,三阴基础打好,三阳就容易多了。
此文给出治疗所有慢性病的纲要,学人自当亲身实践,则还自己一个健康的身体,指日可待。发烧要挂水,现在一听挂水就想笑,三阳病虽然又快又猛,但是其实并不重,毕竟寒气在身体的外层,没有在内层三阴。
挂水其实就是盐水加抗生素,消炎的目的就是把寒气从身体的外层逼到身体的内层,好了以后必然表现出,咳嗽,乏力,食欲减退,睡眠变差的三阴症状,三阴症状虽然体察不出来,但却是非常严重的,所谓家贼难防,人的身体本来对外层的东西感觉比较敏锐,但是对内脏的感觉就弱了,这也是大自然的规律。
挂水其实是加重了病情,白血病,糖尿病,高血压其实都是感冒发烧吃西药,挂水的结果,长此以往,身体根本就不会发烧,不会御敌了,因为自身的内脏器官全是寒气,怎么能抵抗外来的寒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