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宝和它的兄弟们
(2022-12-04 09:01:55)“丑宝”——牛黄。牛黄为牛胆中的结石,具有清热解毒、镇惊安神、开窍豁痰、清心止痉等作用。多款经典中成药中都含有牛黄,并被作为君药使用,安宫牛黄丸、牛黄清心丸、牛黄降压胶囊、牛黄上清丸、牛黄解毒丸等。那些带有“黄”字的药也多半含有牛黄成分,如西黄丸、珠黄散、片仔癀等,这些药大都是治疗某种或某类疾病的特效药。
牛角,尤其是犀牛角。牛角也是一味难得的中药材,常被作为君药配伍使用。如安宫牛黄丸中就包括牛角粉,但有的厂家会将其标注为“水牛角浓缩粉”,与以前使用的天然犀牛角粉相区分。
犀牛角是极其珍贵的动物药材,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定惊安神等功效。《宋史》载,至和元年(1054年)“京师大疫”时,宋仁宗选派医生到疫区“体问看诊,随证用药”,防止“贫民为庸医所误”。为支持太医院配药,宋仁宗认为不能“贵异物而贱百姓”,就拿出两只犀牛角,其中一只是被誉为无价之宝的通天犀,令太医“碎之”,掺入药中,用于挽救百姓性命。
含有犀牛角浓缩粉的中成药开始以水牛角浓缩粉替代。不但我国把犀牛角视为上等药材,亚洲的伊朗等许多国家都将其作为“灵丹妙药”。
牛胆和牛肝。在中医看来,牛胆具有清肝明目、利胆通肠、解毒消肿的作用,主要治疗风热目疾、腹热渴、黄疸与小儿惊风、便秘、痈肿等。黄牛肝和水牛肝,味甘、性平,有养血、补肝、明目的功效,多用来治疗血虚萎黄、虚劳羸瘦及青盲、雀目等。另外,牛肚(牛胃)、牛肾、牛筋、牛脾、牛脑等都有一定的药用功能。
(韦钦国)
息风清热谁为首 俯首奋蹄数老牛
——诗词中的“牛”及其药用价值
晚天雨霁横雌霓,帘卷一轩月色。纹簟坐苔茵,乘兴高歌饮琼液。
翠瓜冷浸冰壶碧,茶罢风生两腋。四座沸欢声,喜我投壶全中的。
这首《使牛子》是宋代词人曹冠的作品,通过夏日夜晚雨后景色的描写,抒发作者的愉悦心情。牛是最早被人类
老牛入药功效多
“一元大武重犁牛,洁备牲牢好献酬。美可润肠宜用乳,功能去噎必须喉。调中益气脾应健,推故生新痞不留。儿辈风痰筋易搐,南星和胆速寻求。”(清代赵瑾叔《牛》)这首本草诗中,列举了牛的药用价值:牛乳具有补虚损、益肺胃、养血、生津润燥、解毒的功效,可治疗血枯便燥,《本草纲目》载:“(牛乳)治反胃热哕,补益劳损,润大肠,治气痢,除疸黄,老人煮粥甚宜。”牛喉咙具有降逆止呕的功效,用于反胃、呕逆的治疗。牛脾具有健脾开胃、消积除痞的功效,用于脾胃虚弱、食积痞满、痔瘘的治疗。《滇南本草》云:“水牛连贴,健脾开胃,消积,磨宿食,宽中醒脾,有进食之功,消痞满胸胀。”牛胆具有清肝明目、利胆通肠、解毒消肿的功效,用于风热目疾、心腹热渴、黄疸、咳嗽痰多、小儿惊风、便秘、痈肿、痔疮的治疗,《日用本草》载:“(牛胆)治小儿惊风痰热。”
“茅舍松棚隔小桥,碧帘斜挂竹篱腰。猪头煮去和皮擘,牛肉秤来带骨烧。”(宋代华岳《郊饮》)。牛肉具有补脾胃、益气血、强筋骨的功效,可治疗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虚劳羸瘦、腰膝酸软、消渴、吐泻、痞积、水肿等疾患。《本草纲目》载:“韩愗言,牛肉补气,与黄芪同功。观丹溪朱氏倒仓法论而引申触类,则牛之补土可心解矣。”古人还用牛肉熬制成膏,名为“霞天膏”,具有健脾胃、补气血、润燥化痰的功效,用于虚劳羸瘦、中风偏废、痰饮痞积、皮肤痰核的治疗。霞天膏和半夏等药制成的曲剂,名为“霞天曲”,具有润肺健脾、化痰蠲饮的功效,可治疗咳嗽、食积、痰核、癖块。
“燕马易画,吴牛难图。马骨隐细牛骨粗,马毛厚密牛毛疏。粗疏必辨别,细密多模胡。”(宋代梅尧臣《观何君宝画》)看似无用的牛骨,其实也是入药的良材。牛骨具有蠲痹、截疟、敛疮的功效,用于关节炎、泻痢、疟疾、疳疮的治疗。牛骨髓味甘,性温,归肾、心、脾经,具有补血益精、补肾填髓、润肺、止渴、止血、止带的功效,用于精血亏损,虚劳羸瘦、消渴、吐衄、便血、崩漏、带下的治疗,《名医别录》云:“(牛髓)主安五脏,平三焦,温骨髓,补中,续绝,益气,止泄利,消渴,以酒服之。”
“药储固可尔,果录讵用许。先生失膏粱,便腹委败鼓。”(苏轼《食槟榔》)牛皮入药,又名败鼓皮、败鼓牛皮,韩愈说:“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牛皮味咸,性平,具有利水消肿、解毒的功效,用于水肿、腹水、尿少、痈疽疮毒的治疗。早期的阿胶并非驴皮熬制,而是源自牛皮,《唐本草》云:“(阿胶)一名傅致胶,生东平郡,煮牛皮作之。出东阿。”宋代出于保护耕牛、备战等原因,禁止用牛皮熬胶,遂用驴皮代替。后世将黄牛皮熬制的胶称为“黄明胶”,用以和驴皮阿胶区别。黄明胶味甘,性平,归肺、大肠经,具有滋阴润燥、养血止血、活血消肿、解毒的功效,用于虚劳肺痿、咳嗽咯血、吐衄、崩漏、下痢便血、跌打损伤、痈疽疮毒、烧烫伤的治疗。
“破领耕不休,何暇顾羸犊。夜归喘明月,朝出穿深谷。力虽穷田畴,肠未饱刍粟。稼收风雪时,又向寒坡牧。”(宋代梅尧臣《耕牛》)牛除了可以耕田,身上无处不可以入药,一头牛身上出产的药材竟达30余味,如牛血、牛脑、牛鼻、牛齿、牛靥、牛筋、牛肝、牛鞭、牛肺、牛肾等。这其中,尤其以牛黄、水牛角最为著名。
凉肝息风数牛黄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宋代李纲《病牛》)牛黄又被称为丑宝、犀黄,是牛的干燥胆结石,是常用的息风止痉类中药。牛黄在清心凉肝、豁痰开窍、清热解毒方面具有神效,自古便是名贵中药材,有“千金易求,牛黄难得”之说。其实牛黄只是牛的一种病理产物,李时珍说:“牛之黄,牛之病也。故有黄之牛,多病而易死。诸兽皆有黄,人之病黄者亦然。因其病在心及肝胆之间,凝结成黄,故还能治心及肝胆之病。”这期间,还有一段宋代抗金名将宗泽与牛黄的故事。
宋徽宗政和初年,朝廷下令在全国悬赏征集牛黄,以供惠民和剂局配药使用。由于督责苛严,州县百姓只好屠杀耕牛寻取牛黄,但仍达不到要求。各地官员也趁机敛钱,中饱私囊,导致民不聊生。当时宗泽任莱州掖县县令,对前来收购牛黄的朝廷官员说:“从前疫疠流行,牛饮其毒病倒后才生长出牛黄。现在和气流行,耕牛健壮,怎么会有牛黄?”莱州是古代道地牛黄的主要产区,官员却没有收到牛黄,于是弹劾宗泽,宗泽也因此被贬官。但当地群众的财产却得到了保护,后世因此赞扬宗泽的凛然正义,传为美谈。
“丑宝从来价倍常,特牛取出胆中黄。中风可令痰俱豁,辟恶何愁热欲狂。魂摄肝家无从悸,烦清心主免遗忘。中经中府休轻服,入骨搜风莫可当。”(清代赵瑾叔《牛黄》)牛黄味苦、甘,性凉,归心、肝经,具有清心凉肝、豁痰开窍、清热解毒的功效,用于热病神昏、中风窍闭、惊痫抽搐、小儿急惊、咽喉肿烂、口舌生疮、痈疽疔毒的治疗。《神农本草经》将牛黄列为上品,载其“主惊痫,寒热,热盛狂痓”。
“垅上病牛良可悲,皮毛枯杭头角垂。两鼻谽谺只自喘,四蹄屴岌曾不皮。牧童默坐罢牵挽,耕叟拱立徒嗟咨。朝驱暮使气力尽,尔死主人安得知。”(宋代文同《大热见田中病牛》)牛黄有较强的清心凉肝、息风止痉作用,配伍胆南星、朱砂、天竺黄等,可治疗小儿急惊风,壮热神昏,惊厥抽搐;配伍全蝎、钩藤、胆南星等,可治疗痰蒙清窍之癫痫大发作。
“黄牛商,水牛商,驱牛渡淮道路长。淮天喘热淮月黄,老商爱牛视如伤。”(元末杨维桢《牛商行》)牛黄既能清心热,又可豁痰开窍醒神,配伍麝香、冰片、黄连等,可治疗温热病热陷心包及中风、惊风、癫痫等痰热阻闭心窍之神昏谵语、高热烦躁、痰涎壅盛等,如安宫牛黄丸。
“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李白《寻雍尊师隐居》)牛黄有良好的清热解毒作用,配伍黄芩、冰片、大黄等,可治疗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目赤肿痛,如牛黄解毒丸;配伍麝香、乳香、没药等,可治疗痈肿疔疮、瘰疬;牛黄与珍珠为末吹喉,可治疗咽喉肿痛。
清热凉血水牛角
“牛角歌,牛角歌,日暮寒云满碧陂。骑牛下山归曲阿,湖烟湿我蓑。牛角歌,牛角歌,浩浩者水鱼弗过。夷吾向说不我和,呜呼夷吾奈若何。”(宋代陈辅《牛角歌》)水牛角是常用的清热凉血类中药,味苦、咸,性寒,归心、肝经,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定惊的功效,用于热病头痛、高热神昏、发斑发疹、吐血、衄血、瘀热发黄、小儿惊风及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的治疗。
“齐歌初入相,燕阵早横功。欲向桃林下,先过梓树中。在吴频喘月,奔梦屡惊风。不用五丁士,如何九折通。”(唐代李峤《牛》)水牛角能清热凉血、泻火解毒、定惊,配伍石膏、玄参、羚羊角等,可治疗温热病热入营血,高热神昏谵语,惊风抽搐;配伍牛黄、珍珠母、黄芩等,可治疗热病神昏,或中风偏瘫,神志不清;配伍石菖蒲、玄参、郁金等,可治疗血热癫狂。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宋代黄庭坚《牧童诗》)水牛角有清热凉血之功,配伍生地黄、牡丹皮、赤芍等,可治疗血热妄行之斑疹、吐衄;水牛角有清热解毒之功,配伍黄连、黄芩、连翘等,可治疗痈肿疮疡、咽喉肿痛。
“牛生天地间,益物用最大。其功配坤地,彖爻参众卦。血毛类上帝,胖蚃景福介。宗庙及宾客,百礼无不在。引耒刺中田,粒食烝民赖。服箱走四方,竭力任重载。”(宋代司马光《谢胡文学惠水牛图二卷》)(黄新生 河南省武陟县卫生健康委员会)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