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医大师梅国强运用柴胡类方治疗脾胃病经验

(2022-12-04 05:04:07)


时间:2021-02-24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高黎

  本文旨在介绍梅国强教授运用柴胡类方治疗脾胃病经验,以期指导临床,准确辨证,区别运用柴胡温胆汤、柴胡陷胸汤和柴胡桂枝汤。

  梅国强教授执教行医四十多年,熟谙中医经典,善用经方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及各种疑难杂症。梅师言:足少阳属胆经,与肝相表里,而肝脾(胃)关系密切,肝旺易克脾土,胆热易犯胃腑,若能在治疗脾胃之时,兼顾少阳,似胜一筹。小柴胡汤为和解少阳的代表方,梅师常将其与他方相合,名为柴胡类方,用于治疗脾胃病,疗效颇佳。

  笔者有幸侍诊,现将笔者所经历的、梅师灵活运用柴胡类方辨治消化系统疾病的经验总结如下。

  柴胡温胆汤

  小柴胡证见于《伤寒论》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小柴胡汤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升降协调,为千古名方。

  温胆汤今临床常用者多据《三因极—病证方论》卷九、卷十之温胆汤,该方主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或异象眩惑,遂致心胆虚慑,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症等等。

  梅师将两方相合,名为柴胡温胆汤,其功效不仅是二者之叠加,而且使用更加灵活,适应症甚广。治疗少阳枢机不利,痰热阻滞所形成的脾胃病。梅师在柴胡温胆汤基础上加减得方:柴胡、黄芩、法夏、陈皮、茯苓、竹茹、枳实、黄连、吴萸、乌贼骨、玄胡等。

  典型医案 刘某,女,52岁。诉现头晕,失眠,易惊惕,胃脘痞满疼痛,恶心,嗳气,不欲饮食,舌质红,苔白略厚,脉弦缓。

  《灵柩·经脉》曰:“三焦,手少阳之脉……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下膈,历络三焦……”《灵柩·经别》记载:“足少阳之正……别者入季胁之间,循胸里,属胆,散之,上肝贯心以挟咽……”可见手足少阳之脉与心包或心联系密切,又足少阳之脉上行头面,则头晕、失眠即可解释。患者惊悸与上述“心胆虚怯,触事易惊”相合。

  胃脘痞满疼痛,恶心,嗳气,不欲饮食,此均为湿热阻中,气机不畅所致。故治以和解少阳,化湿清热。梅师根据以上分析,用柴胡温胆汤为主方,加减如下:柴胡10g,黄芩10g,法半夏10g,陈皮10g,茯苓50g,竹茹10g,枳实25g,黄连10g,吴萸6g,乌贼骨15g,玄胡15g,钩藤30g,天麻10g,焦术10g,当归10g,川芎10g。服用7服后复诊,恶心、嗳气消失,头晕、失眠及胃脘痞满疼痛均减轻,饮食好转,舌质红,苔白略厚,脉弦缓。

  梅师在上方基础上加枣仁30g,焦三仙各10g,患者治疗月余后症状基本消除,改用丸剂以善其后。

  笔者问梅老,何不用柴胡陷胸汤?答曰:此案神志症(如易悸惕与“触事易惊”相同)明显故也。

  柴胡陷胸汤

  梅师所用柴胡陷胸汤,即小柴胡汤中去参、枣、草、姜;小陷胸汤中加枳实,治疗中焦痰热,兼少阳经气不利者。

  《伤寒论》第138条曰:“小结胸病,正在心下……小陷胸汤主之。”痰热阻于心下(胃脘),应有痞结胀满,疼痛,或反酸,或呕恶之类。所云兼少阳经气不利者,是指沿少阳经脉所发生的某些症状,如酸麻疼痛之类,此亦为使用本方之前提条件。

  典型医案 周某,女,48岁。诉有慢性胃炎、食管炎病史多年,胃脘及胸骨后灼热胀痛,反酸,纳少,全身关节酸痛,大便3~4日1行,干结,小便黄,苔白略厚,质红,脉缓。

  梅师分析如下:胃脘灼热胀痛,反酸,纳少,乃痰热结于胃脘所致,与小结胸证较为吻合。大便3~4日1行、干结,为湿热里结阳明,腑气不通引起。小便黄,苔白略厚,质红,脉缓,亦为痰热之外象。全身关节酸痛是少阳经气不利所致。又胸骨后灼热胀痛,以部位而论,与食管炎相合;从经脉而论,胃与胆之经脉,皆从缺盆,下胸中贯膈,与食管相近,故有内在联系。然则少阳主胸胁,其关系应更为密切。故断曰痰热中阻,少阳经脉不利,又不见神志病状,则用柴胡陷胸汤加减无疑。梅师书方如下:柴胡10g,黄芩10g,法夏10g,全瓜蒌10g,黄连10g,吴萸5g,枳实20g, 炒川楝10g,玄胡10g, 郁金10g,片姜黄10g,乌贼骨15g,刘寄奴10g,徐长卿10g。

  2周后复诊:全身关节酸痛及反酸基本消失,胃脘及胸骨后灼热胀痛,苔中根部白厚,质红,脉缓。梅师按照上方将枳实用至25g,另加藿香10g,佩兰10g,加强行气化湿之功。

  又服药2周后三诊:胸骨后疼痛减轻,大便干结,2日1次,苔白厚,脉缓。梅师守二诊方去刘寄奴、徐长卿,加甘松10g,以行气化湿、和胃止痛。共治疗两月,患者前述症状基本消失。

  柴胡桂枝汤

  柴胡桂枝汤出自《伤寒论》第146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去之。”

  按张仲景原意,此方为少阳兼太阳表证之主方,梅师认为临床运用柴胡桂枝汤,不必强调有无太阳表证,而以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为典型表现,又伴见少阳、太阳之经气不利引起的头项强痛,或肢体酸麻等者用之最妙。

  典型医案 朱某,女,43岁,有胃溃疡史,颈腰椎病史。刻下胃脘胀痛,头项强痛,头晕,腰痛,睡眠不安,大便无规律,苔薄白,质正常,脉弦。

  “胃脘胀痛,睡眠不安”与原文的“心下支结,支节烦疼”相应,又见经气不利所致的头项强痛、腰痛,苔薄白、质正常,说明无湿热之邪,不可用柴胡温胆汤、柴胡陷胸汤,而用柴胡桂枝汤加减,治以和解少阳,通络和胃。梅师通过以上分析,书方如下:柴胡10g,黄芩10g,法夏10g,桂枝10g,白芍10g,黄连10g,吴萸6g,玄胡15g,郁金10g,姜黄10g,炒川楝10g,当归10g,川芎10g,刘寄奴20g,徐长卿20g,老鹳草15g。

  梅师常用当归、川芎以活血通络,刘寄奴、徐长卿、老鹳草以通经止痛。该患者服药半月后,胃脘胀痛、头项强痛、头晕均消失,久坐则腰痛,睡眠好转,大便1日1行,苔薄白,质正常,脉弦。于是改成膏剂,以求进一步巩固治疗。“胃不和则卧不安”。脾胃病人常兼有睡眠不佳的症状,梅师认为茯苓重用至50g,可有宁心安眠之效。

  梅师对于胃脘嘈杂反酸者,黄连配吴萸有左金丸之意;胃痛者,川楝子配玄胡有金铃子散之意;嗳气者,加旋覆花、代赭石以理气降逆;胃纳不佳者,用焦三仙、鸡内金以消食和胃;口干口苦、口中有异味者,加藿香、佩兰以芳香化湿。(高黎 湖北中医药大学)

顽固不化与完谷不化

 (2018-05-28 15:02:22)[编辑][删除]


 

—成语“顽固不化”释疑

成语顽固不化出自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六回:“卑府从前在那府里,也做过一任知县,地方上的百姓,极其顽固不化。”后来用以表示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形容人十分固执。

学了中医,一看到成语顽固不化,就想到“完谷不化”。“完谷不化”是中医病证名,指那些消化不良导致的腹泻或大便里有未消化的食物的情形。如果把完谷不化误写为顽固不化,我以为也没太大的原则问题,这个成语重在“不化”。食物总是没有被充分消化,没有转化成人体可以吸收的营养物质,即是完谷不化,时间长了,当然可以说是顽固不化。

有些人长期消化不良,大便不是清稀,就是夹有未消化的食物残渣,甚至吃什么拉什么,偶尔大便秘结不通。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顽固的“完谷不化”,用中医的理论来说,主要病机是脾阳虚。《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说,“清气在下,则生飧泻……”意思是清阳之气主升,如果清阳之气衰弱于下,就会大便稀,带有未消化食物(飧泻)。换一句话说,完谷不化的原因是清阳不升,即脾阳虚。

好好的一个人,怎么会脾阳虚呢?其实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长期饮食生冷。只凭喜好,吃喝过于寒冷的饮食,时间久了就会损伤脾胃,引起飧泻。另外,长期把四肢和腹部暴露于寒冷的环境里,使肚腹受凉,四肢受寒,也会损伤脾阳,造成完谷不化。

脾阳受损的症状除了消化不好,动不动就腹泻,大便里经常有未消化的食物,腹痛等外,还会伴有消瘦、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乏力、容易疲倦等表现,时间久了,还会出现抵抗力低下、容易感冒、怕冷等症状。

如果身体出现完谷不化了该怎么办?首先,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以温热饮食为主,即使夏天也不要吃才从冰箱里出来的冰冻饮食。另外要少吃刺激性饮食,少食大鱼大肉等厚腻滋味的饮食,以保护和尽快恢复脾胃功能。第二,随天气冷暧,适时增减衣物,特别要防止肚脐和胃受凉。第三,禁忌寒凉类的饮食,比如西瓜、苦瓜、冬瓜、梨、柿子等,寒凉类的饮食会加重脾虚症状。第四,使用益气健脾饮食调理,比如山药、扁豆、蜂蜜、莲子、大枣肉等都可以适当换着品种和花样吃一些,以起到健脾益气的作用。第五,在饮食调理的情况下情况还不好,可以看中医,辨证使用理中丸、附子理中丸或补中益气丸,都可以对完谷不化有所帮助。最后,就是要注意保持精神愉快,避免过度疲劳、忧愁悲伤、紧张等情绪。(邓玉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