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旨在介绍梅国强教授运用柴胡类方治疗脾胃病经验,以期指导临床,准确辨证,区别运用柴胡温胆汤、柴胡陷胸汤和柴胡桂枝汤。
梅国强教授执教行医四十多年,熟谙中医经典,善用经方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及各种疑难杂症。梅师言:足少阳属胆经,与肝相表里,而肝脾(胃)关系密切,肝旺易克脾土,胆热易犯胃腑,若能在治疗脾胃之时,兼顾少阳,似胜一筹。小柴胡汤为和解少阳的代表方,梅师常将其与他方相合,名为柴胡类方,用于治疗脾胃病,疗效颇佳。
笔者有幸侍诊,现将笔者所经历的、梅师灵活运用柴胡类方辨治消化系统疾病的经验总结如下。
柴胡温胆汤
小柴胡证见于《伤寒论》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小柴胡汤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升降协调,为千古名方。
温胆汤今临床常用者多据《三因极—病证方论》卷九、卷十之温胆汤,该方主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或异象眩惑,遂致心胆虚慑,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症等等。
梅师将两方相合,名为柴胡温胆汤,其功效不仅是二者之叠加,而且使用更加灵活,适应症甚广。治疗少阳枢机不利,痰热阻滞所形成的脾胃病。梅师在柴胡温胆汤基础上加减得方:柴胡、黄芩、法夏、陈皮、茯苓、竹茹、枳实、黄连、吴萸、乌贼骨、玄胡等。
典型医案 刘某,女,52岁。诉现头晕,失眠,易惊惕,胃脘痞满疼痛,恶心,嗳气,不欲饮食,舌质红,苔白略厚,脉弦缓。
《灵柩·经脉》曰:“三焦,手少阳之脉……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下膈,历络三焦……”《灵柩·经别》记载:“足少阳之正……别者入季胁之间,循胸里,属胆,散之,上肝贯心以挟咽……”可见手足少阳之脉与心包或心联系密切,又足少阳之脉上行头面,则头晕、失眠即可解释。患者惊悸与上述“心胆虚怯,触事易惊”相合。
胃脘痞满疼痛,恶心,嗳气,不欲饮食,此均为湿热阻中,气机不畅所致。故治以和解少阳,化湿清热。梅师根据以上分析,用柴胡温胆汤为主方,加减如下:柴胡10g,黄芩10g,法半夏10g,陈皮10g,茯苓50g,竹茹10g,枳实25g,黄连10g,吴萸6g,乌贼骨15g,玄胡15g,钩藤30g,天麻10g,焦术10g,当归10g,川芎10g。服用7服后复诊,恶心、嗳气消失,头晕、失眠及胃脘痞满疼痛均减轻,饮食好转,舌质红,苔白略厚,脉弦缓。
梅师在上方基础上加枣仁30g,焦三仙各10g,患者治疗月余后症状基本消除,改用丸剂以善其后。
笔者问梅老,何不用柴胡陷胸汤?答曰:此案神志症(如易悸惕与“触事易惊”相同)明显故也。
柴胡陷胸汤
梅师所用柴胡陷胸汤,即小柴胡汤中去参、枣、草、姜;小陷胸汤中加枳实,治疗中焦痰热,兼少阳经气不利者。
《伤寒论》第138条曰:“小结胸病,正在心下……小陷胸汤主之。”痰热阻于心下(胃脘),应有痞结胀满,疼痛,或反酸,或呕恶之类。所云兼少阳经气不利者,是指沿少阳经脉所发生的某些症状,如酸麻疼痛之类,此亦为使用本方之前提条件。
典型医案
周某,女,48岁。诉有慢性胃炎、食管炎病史多年,胃脘及胸骨后灼热胀痛,反酸,纳少,全身关节酸痛,大便3~4日1行,干结,小便黄,苔白略厚,质红,脉缓。
梅师分析如下:胃脘灼热胀痛,反酸,纳少,乃痰热结于胃脘所致,与小结胸证较为吻合。大便3~4日1行、干结,为湿热里结阳明,腑气不通引起。小便黄,苔白略厚,质红,脉缓,亦为痰热之外象。全身关节酸痛是少阳经气不利所致。又胸骨后灼热胀痛,以部位而论,与食管炎相合;从经脉而论,胃与胆之经脉,皆从缺盆,下胸中贯膈,与食管相近,故有内在联系。然则少阳主胸胁,其关系应更为密切。故断曰痰热中阻,少阳经脉不利,又不见神志病状,则用柴胡陷胸汤加减无疑。梅师书方如下:柴胡10g,黄芩10g,法夏10g,全瓜蒌10g,黄连10g,吴萸5g,枳实20g,
炒川楝10g,玄胡10g, 郁金10g,片姜黄10g,乌贼骨15g,刘寄奴10g,徐长卿10g。
2周后复诊:全身关节酸痛及反酸基本消失,胃脘及胸骨后灼热胀痛,苔中根部白厚,质红,脉缓。梅师按照上方将枳实用至25g,另加藿香10g,佩兰10g,加强行气化湿之功。
又服药2周后三诊:胸骨后疼痛减轻,大便干结,2日1次,苔白厚,脉缓。梅师守二诊方去刘寄奴、徐长卿,加甘松10g,以行气化湿、和胃止痛。共治疗两月,患者前述症状基本消失。
柴胡桂枝汤
柴胡桂枝汤出自《伤寒论》第146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去之。”
按张仲景原意,此方为少阳兼太阳表证之主方,梅师认为临床运用柴胡桂枝汤,不必强调有无太阳表证,而以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为典型表现,又伴见少阳、太阳之经气不利引起的头项强痛,或肢体酸麻等者用之最妙。
典型医案
朱某,女,43岁,有胃溃疡史,颈腰椎病史。刻下胃脘胀痛,头项强痛,头晕,腰痛,睡眠不安,大便无规律,苔薄白,质正常,脉弦。
“胃脘胀痛,睡眠不安”与原文的“心下支结,支节烦疼”相应,又见经气不利所致的头项强痛、腰痛,苔薄白、质正常,说明无湿热之邪,不可用柴胡温胆汤、柴胡陷胸汤,而用柴胡桂枝汤加减,治以和解少阳,通络和胃。梅师通过以上分析,书方如下:柴胡10g,黄芩10g,法夏10g,桂枝10g,白芍10g,黄连10g,吴萸6g,玄胡15g,郁金10g,姜黄10g,炒川楝10g,当归10g,川芎10g,刘寄奴20g,徐长卿20g,老鹳草15g。
梅师常用当归、川芎以活血通络,刘寄奴、徐长卿、老鹳草以通经止痛。该患者服药半月后,胃脘胀痛、头项强痛、头晕均消失,久坐则腰痛,睡眠好转,大便1日1行,苔薄白,质正常,脉弦。于是改成膏剂,以求进一步巩固治疗。“胃不和则卧不安”。脾胃病人常兼有睡眠不佳的症状,梅师认为茯苓重用至50g,可有宁心安眠之效。
梅师对于胃脘嘈杂反酸者,黄连配吴萸有左金丸之意;胃痛者,川楝子配玄胡有金铃子散之意;嗳气者,加旋覆花、代赭石以理气降逆;胃纳不佳者,用焦三仙、鸡内金以消食和胃;口干口苦、口中有异味者,加藿香、佩兰以芳香化湿。(高黎
湖北中医药大学)
—成语“顽固不化”释疑
成语顽固不化出自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六回:“卑府从前在那府里,也做过一任知县,地方上的百姓,极其顽固不化。”后来用以表示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形容人十分固执。
学了中医,一看到成语顽固不化,就想到“完谷不化”。“完谷不化”是中医病证名,指那些消化不良导致的腹泻或大便里有未消化的食物的情形。如果把完谷不化误写为顽固不化,我以为也没太大的原则问题,这个成语重在“不化”。食物总是没有被充分消化,没有转化成人体可以吸收的营养物质,即是完谷不化,时间长了,当然可以说是顽固不化。
有些人长期消化不良,大便不是清稀,就是夹有未消化的食物残渣,甚至吃什么拉什么,偶尔大便秘结不通。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顽固的“完谷不化”,用中医的理论来说,主要病机是脾阳虚。《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说,“清气在下,则生飧泻……”意思是清阳之气主升,如果清阳之气衰弱于下,就会大便稀,带有未消化食物(飧泻)。换一句话说,完谷不化的原因是清阳不升,即脾阳虚。
好好的一个人,怎么会脾阳虚呢?其实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长期饮食生冷。只凭喜好,吃喝过于寒冷的饮食,时间久了就会损伤脾胃,引起飧泻。另外,长期把四肢和腹部暴露于寒冷的环境里,使肚腹受凉,四肢受寒,也会损伤脾阳,造成完谷不化。
脾阳受损的症状除了消化不好,动不动就腹泻,大便里经常有未消化的食物,腹痛等外,还会伴有消瘦、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乏力、容易疲倦等表现,时间久了,还会出现抵抗力低下、容易感冒、怕冷等症状。
如果身体出现完谷不化了该怎么办?首先,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以温热饮食为主,即使夏天也不要吃才从冰箱里出来的冰冻饮食。另外要少吃刺激性饮食,少食大鱼大肉等厚腻滋味的饮食,以保护和尽快恢复脾胃功能。第二,随天气冷暧,适时增减衣物,特别要防止肚脐和胃受凉。第三,禁忌寒凉类的饮食,比如西瓜、苦瓜、冬瓜、梨、柿子等,寒凉类的饮食会加重脾虚症状。第四,使用益气健脾饮食调理,比如山药、扁豆、蜂蜜、莲子、大枣肉等都可以适当换着品种和花样吃一些,以起到健脾益气的作用。第五,在饮食调理的情况下情况还不好,可以看中医,辨证使用理中丸、附子理中丸或补中益气丸,都可以对完谷不化有所帮助。最后,就是要注意保持精神愉快,避免过度疲劳、忧愁悲伤、紧张等情绪。(邓玉霞)
廖志峰治疗脾胃病经验
(2022-11-01
15:33:55)[编辑][删除]
时间:2022-10-26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卢雨蓓 田旭东 陈世旺
全国名中医廖志峰是甘肃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曾得董建华、焦树德、祝谌予等全国著名老中医的传授与教导,并跟随甘肃省名医窦伯清、席良辰学习,对窦伯清的益气消瘀理论还是席良辰的平补脾胃理论,都触类旁通,择善而从,逐步形成自己思辨虚实、以衡为治的辨证用方体系。现将廖志峰治疗脾胃病的经验介绍如下。
临证经验
治中焦如衡
廖志峰在临床诊疗中也非常重视脾胃功能的平衡,廖志峰认为:“治中焦如衡”这一治则具体体现于升脾气与降胃气、养胃阴与运脾气、疏肝气与调脾胃等,这种平衡临床诊疗中也可以理解为升降之衡、寒热之衡、补泻之衡、润燥之衡。
升降之衡廖志峰在临证遣方用药时,非常注重升降的平衡,如泄泻者,廖志峰既注重用葛根、柴胡之属升脾阳升清气,又注重用木香、槟榔之类降胃热降浊气;脾胃不和、胃气上逆者,治疗时多在降胃气的同时,再用参草类,补中健脾。
寒热之衡廖志峰亦非常重视脾胃用药中的寒热均衡。兰州地处西北,气候多寒多燥,脾胃虚寒及寒湿内停之证多见,故廖志峰运用温阳健脾之品时,多用干姜、良姜、吴茱萸、香附之属,很少运用附片之类大热之品;对于湿热之证,多用黄连、蒲公英、连翘之属,少用石膏、知母之类大寒之品。
补泻之衡廖志峰于补益脾胃之间亦重视补泻之间的平衡,即使脾胃虚弱、气血双亏、阴阳两虚者,廖志峰在运用补益之剂时,必然加用一些行气消导之剂,并经常提醒弟子们注意体会归脾丸中的木香、一贯煎中的川楝子、补中益气丸中陈皮的用药意旨。
润燥之衡廖志峰针对脾喜燥、胃喜润的生理特性,处方中亦根据辨证不同将健脾行气燥湿及和胃养阴润燥合理平衡运用。燥湿胃苓汤、养阴益胃汤是廖志峰平时非常喜用的2个方剂,廖志峰认为:脾阳虚而寒重者,重在温之,而不宜滋腻;胃阴虚而燥甚者,重在润之,而不宜辛散。百合汤温而不燥,润而不腻,可升可降,随症加减,效果明显。
治中焦重通
在维持脾胃的功能方面,廖志峰非常重视“通”的作用。机体脏腑经络的功能活动,无不依赖气机的升降出入,气机升降的枢纽在于脾胃。脾与胃互为表里,有经络上的络属关系,脾胃的主要功能是受纳和运化水谷精液;在生理上,脾与胃协同升降,完成饮食消化、吸收以及水谷精气的输布。脾为阴土,喜燥恶湿,脾气以升为顺;胃为阳土,喜润恶燥,胃气以降为顺。脾胃之间阴阳互助、燥湿相济、升降相因的气化关系,共同维持脾胃的正常升降功能。脾胃升降失常是脾胃病的根本病机,因此,在辨证治疗时,调畅气机、平衡升降十分关键。调畅气机的关键是升脾气、降胃气、通畅胃腑,兼以疏肝气、宣肺气。“六腑以通为用”,廖志峰尤其重视通畅胃腑,常用泻心汤、枳术丸、保和丸之类方剂和莱菔子、枳壳、砂仁、槟榔、大黄等药物。在通畅胃腑的基础上,廖志峰亦重视疏肝气及宣肺气,因肝病易传脾,脾土易受肝木所克,致肝郁而脾虚;脾土生肺金,肺之宣降又能调畅脾胃气机,宣而布五谷味,降而通调水道,有助于脾之升清。另外,廖志峰还强调:升脾气降胃气亦须通过补脾阳、滋胃阴而实现。脾为阴体而抱阳气,阳升则动;胃为阳体而含阴精,阴静则降。因此,益胃汤、增液汤、补中益气汤、黄芪建中汤、香砂六君子、半夏泻心汤、温胆汤、左金丸、黄土汤、四逆散、玉女煎、参苓白术散亦为廖志峰所常用。廖志峰指出:要先掌握脾胃的正常生理功能,然后根据其受邪的不同、虚实的情况,祛其邪而补其不足,以恢复脾升胃降的正常功能,方能获得好的疗效。
典型医案
医案一
患者,女,58岁,2013年11月8日初诊。诉胃脘胀痛5个月。患者近5个月来胃脘胀痛不适,遇寒加重,伴大便稀溏,偶有反酸、恶心、时有嗳气,舌质暗,苔白腻,脉滑。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史3年,无过敏史,体格检查未见阳性体征。
诊断:(痰湿瘀互结型)胃痞(西医称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治则:健脾化湿,行气消痞。
方药:藿香15g,茯苓20g,陈皮10g,白芍20g,高良姜5g,香附15g,莱菔子20g,丹参20g,檀香5g,砂仁5g,牡蛎5g,甘草5g。1日1服,水煎服。
按本例患者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以胃脘胀痛和溏稀便为主要表现,舌质暗、苔白腻、脉滑、胃脘胀满是萎缩性胃炎的共有症状,属于脾虚而痰湿内停、痰瘀互阻的病例;胃胀遇冷加重、便溏,提示中焦虚寒、脾胃失运;苔白腻提示湿阻中焦;脉滑提示痰湿中阻。治宜温中健脾,祛湿化瘀,行气消痞。方以良附丸、丹参饮合藿朴夏苓汤加减而成,所谓“消痞不理气非其法也,祛痰不理气非其法也”。此方方药对证,以良姜、香附温通之力,加丹参、檀香行气活血之功效,兼以藿香、半夏、茯苓化湿之法。全方以温、行、化并用,痰湿既除则寒瘀易去,对萎缩性胃炎久病兼以湿瘀者,必见卓效。
医案二
患者,女,45岁,2014年1月24日初诊。诉呃逆频作半个月,伴胃脘不适1周。患者半个月前出现呃逆,继而胃脘不适加重,平时有大便不爽等症,面部可见痤疮,舌体胖,舌苔白腻,脉细。患者有慢性胃炎病史,既往体健,生命体征平稳,腹部检查未见阳性体征。
诊断:(脾虚湿重型)呃逆(西医称为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
治则:健脾燥湿,理气降逆。
方药:半夏10g,茯苓20g,陈皮10g,白术20g,厚朴10g,枳壳15g,山药20g,焦神曲20g,檀香5g,干姜5g,党参20g,甘草5g。1日1服,水煎服。
按呃逆是消化道常见病证,可单发,亦可与其他病兼发。呃逆虽是小病,但可连续不断发作,影响正常工作,其证有寒邪内停、有胃火上逆、有气滞瘀阻等。本例患者以呃逆为主症,平时有胃脘不适,这是由于患者脾胃本虚,中枢气机的升降失调,影响中焦脾土运化,湿浊停滞,从而出现呃逆之症。患者舌体胖而有痕、苔白腻、脉细,均是脾虚湿滞之机。因此,以健脾燥湿、升脾气、降胃气为治,方药选用半夏厚朴汤合二陈汤降胃气、化痰湿,同时套用六君子汤方义升脾气,加用檀香梳理气机,从而达到平衡中焦升降的效果。
医案三
患者,男,46岁,2015年10月13日初诊。诉胃脘胀痛反复发作3年。患者胃脘胀痛反复发作,伴有纳差呃逆、泛酸嗳气,素畏寒凉饮食,有时伴胃脘烧灼不适,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诊断:(寒热错杂型)胃脘痛(西医称为消化性溃疡)。
方药:半夏10g,党参15g,黄芩10g,黄连6g,干姜6g,焦山楂15g,炒莱菔子20g,陈皮10g,浙贝母15g,乌贼骨2g,吴茱萸3g,甘草6g。1日1服,水煎服。
按本病例所用方药以半夏泻心汤为基础加减而成。该方以辛开苦降之品调和脾胃,善治一切因脾胃不和而见“心下痞硬、呕而肠鸣”等诸症,加用焦山楂、莱菔子健脾消导,促进胃肠蠕动作用胜于西药促动力药;合用左金丸降逆止呕,和降胃气;加乌贝散抑酸和胃,可明显减轻泛酸及胃脘烧灼感。全方寒热并用,全面调治。(卢雨蓓
田旭东 陈世旺 甘肃省中医院)
胃溃疡小贴士【草根一生】
(2015-07-08
04:40:43)[编辑][删除]
胃溃疡:圆白菜叶3片切小块,用榨汁机搅碎末,挤汁100毫升左右,晚饭前1次饮用,连服一个月。
董德懋老先生:疏肝健脾巧和胃【草根一生】
(2015-09-22
09:14:25)[编辑][删除]
脾为后天之本,如果没有一个好的脾胃,各种各样的病都会找上门来;如果没有一个好的脾胃,治起各种各样的病也会特别费劲,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董德懋老先生在四十年代的北京“四小名医”之首,董老认为,脾胃在整体中具有重要地位,重视调理脾胃,治病以调理脾胃为先务;同时也重视他脏对脾胃的影响。临床上正确掌握脾胃与五脏的辨证关系,调理脾胃以治五脏,或调五脏以治脾胃

气血不足比如疲乏无力、食欲不好、胃胀、肚胀、打嗝放屁多、大便不通等等,原因都是脾气的运行不足造成的,所以说“五脏之气皆源于胃气”。如何了解身体的气血运行是否通畅呢?

五脏里面,董老最重视的就是疏肝健脾和胃法,特别注重肝脾功能在通调气机中的作用,尤其对于肝脾不调证,临床表现现象多在脾胃,而病机多属肝胆。怎样了解气机不畅是否适合董老的这个疏肝健脾和胃法呢?专家给列举了一些症状。

六君子汤加上四逆散的变化用法,用来进行肝脾同调。其中党参、白术、茯苓、甘草是补脾益气的,半夏、陈皮是和胃气的,柴胡、白芍、枳实、甘草是疏肝的,柴胡、枳实理气的基础上加上白芍养肝,又疏又养,甘草是调和的,这样就达到了疏肝、健脾、理气的作用。

如果出现前面的症状,想肝脾都调养一下怎么办呢?可以尝试香砂和胃丸或者香砂养胃丸,这两种药可以达到汤药的一部分药效。和胃丸偏重于理气,功效更强,如果两胁胀痛、心烦急躁较多可以用和胃丸。相反,如果脾胃的运化功能差的话,可以用养胃丸。

失笑散辨【草根一生】
(2015-09-21
19:45:53)[编辑][删除]
蒲黄配五灵脂为失笑散,出自《和剂局方》,为治疗瘀滞疼痛之名方。蒲黄甘平,化瘀止痛,五灵脂苦咸温,活血止痛,化瘀止血。二药合用活血化瘀止痛作用更强。胃痛之处固定不移,且痛有定时,病程时间长,舌紫黯,脉沉涩,用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治疗。胃痛无定处,或痛连两胁,情绪不稳,多属肝气犯胃,则用四逆散合金铃子散,疏肝理气,和胃而达止痛之目的。若正当胃脘,按之疼痛,并伴有瘀血之舌脉者,可用小陷胸汤合失笑散加减治疗。如慢性萎缩性胃炎多为气血不运,黏膜上皮细胞失养所致气滞血瘀,用之亦效。
失笑散,出自《和剂局方》,为治疗瘀滞疼痛之名方。蒲黄甘平,化瘀止痛,五灵脂苦咸温,活血止痛,化瘀止血。二药合用活血化瘀止痛作用更强。胃痛之处固定不移,且痛有定时,病程时间长,舌紫黯,脉沉涩,用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治疗。胃痛无定处,或痛连两胁,情绪不稳,多属肝气犯胃,则用四逆散合金铃子散,疏肝理气,和胃而达止痛之目的。若正当胃脘,按之疼痛,并伴有瘀血之舌脉者,可用小陷胸汤合失笑散加减治疗。如慢性萎缩性胃炎多为气血不运,黏膜上皮细胞失养所致气滞血瘀,用之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