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人如何认识经脉我们如何认识古人

(2022-12-04 03:30:19)


——从李永明《汉代十一脉到十二经脉转变的解剖依据》谈起

时间:2021-02-25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张树剑

  美国中医药针灸学会李永明教授日前在《中国针灸》发表新作《汉代十一脉到十二经脉转变的解剖依据》(以下简称《依据》),其主要观点同时在英国《解剖学杂志》(Journal of Anatomy)发表,文中提出根据进化解剖学的发现,人群中约10~30%存在遗留正中动脉(persistent median artery),这是古人发现手厥阴经的解剖学基础。此论点是作者的独到见解,体现了作者扎实的中西医知识功底与对针灸学理论深刻的问题意识,以及对基础医学最新进展时刻关注的学术敏锐。该文重新勾起了一个老问题,经脉是如何被发现的,或者说是如何被认识的?以及,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古人?

  古人如何认识经脉

  经脉学说带有一抹天生的神秘感,尤其在非专业领域。其原因是我们过于注重的经脉的“价值”,认为经脉与解剖所见的结构不同,是一套非常特殊的体系,经脉学说是我国古人对医学的重大贡献。这一观念影响下,大家曾经一直致力于“寻找”独立于循环、神经系统的另一个系统。这一想法现在看来是有些天真了。且不说人体是否存在一个依靠目前的解剖学所不能看到的经络系统,即使存在,中国古人又凭什么能够发现?

  事实上,古人对经脉的认识方法首先是基于观察与解剖的,这是任何文明看待人体的最基本的方式之一。在观察的基础上加上想像与推理以构建理论,这是古人经脉理论的基本方法。没有脱离观察的想像,也没有离开经验的理论。基于这一出发点,经脉的本质就呼之欲出了。李永明在《依据》中说:“在没有现代解剖学知识的汉代,古人通过脉诊、体检、问诊、治疗、战伤及‘古代解剖’等方式,一定是先看到和记录那些最显而易见的结构,关注那些对生命和疾病至关重要的系统,而不大可能是首先寻找那些用现代最高级仪器都测不到的所谓‘经络实质’”,这一段话与我心有戚戚焉。我曾经在多次讲座中说过,如果我们剥离我们所知晓的所有现代科学(包括医学)的知识,纯粹基于经验来认识人体,我们读《内经》中关于经脉的叙述,我们能够得到什么认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不会认为《灵枢·经脉》篇中如环无端的十二经脉是独立于血管或神经之外的另外一种组织,因为我们根本就没有血管与神经的概念,而大概率会真切地认为经脉就是人体中的运行气血的通道。从文字本身来看,“脉”字与表示河流的“派” 同源,脉就是人体中的河流。所以,将经脉认为是古人对人体循环系统的初步观察与记录基本上是正确的,只不过经脉理论掺杂了大量想像与思辨的因素。

  《依据》的主要贡献是论证了手厥阴经脉的发现是基于古人对遗留正中动脉的观察,从而找到了帛书的十一脉系统过渡到《内经》的十二脉系统的关键证据。十一脉向十二脉的转变的表现以及手厥阴的意义学界已有诸多探讨,韩健平、赵京生、黄龙祥等学者均有研究,我也对这一问题有过讨论。按我一以贯之的观点,经脉的认识基础首先是经验,而且其命名也是基于经验,帛书的“耳脉”“肩脉”“齿脉”就是以具体的部位命名的。冠以“阴阳”的脉名虽然借用了阴阳理论,存在超于一般经验的意义,但是秦汉时期身体部位本身就是用阴阳命名的,经脉以此为名,也未离开经验太远。阴阳概念中的“太阴”“少阴”“太阳”“少阳”均是相对直观的表达,比较难以理解的是“厥阴”与“阳明”(本文不讨论“阳明”)。据现有研究,足厥阴与前阴关系密切,甚至韩健平先生就认为厥阴脉就是指前阴脉(见韩健平《马王堆古脉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这一观点符合对经脉的直观观察,但是手厥阴一直是个难题。我曾经的观点是基于十二脉理论构建的需要,古人在上肢增加了一条手厥阴,该脉仅有理论价值(见赵京生主编《针灸关键概念术语考论》),但一直心存疑问。《依据》一文的论证初步给我的疑问提供了一个合理的解答,手厥阴本身就是古人观察记录的产物。

  我们如何认识古人

  之所以我们对于经脉总是走向一个有意无意地与现代解剖不相一致的观念,一方面是有一种自高贤的“独到贡献”的心理,另一方面就是我们其实不理解古人。基于自身经验与认知,我们很难能够真切地与古人获得共识,即使是同处于当下,两个生活环境与经历完全不同的人也不可能完全地相互理解。我们经常用现在的经验判断古人的话语,这是很危险的。对于理解古人,我想大约有三个原则,遵循这三点,庶几可以与古人的思想较为接近。

  其一,代入原则。理解古人就是要进入古人所处的时代,这样才能与古人对话,尽可能站在古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将自身局限于古人的知识背景(当然这样说,我假定了我们比古人的知识背景宽阔,事实上古人的知识与我们有很多地方并不交叉,古人的许多关于自然的知识我们未必能够了解)。举例而言,帛书中的经脉十一与《内经》中的经脉十二有一个共通的道理,就是谨奉天道。秦汉时期古人其所持有的观念思想与知识都是基于天道的,这是我们理解古人的一个重要角度。针灸理论中的“九针”“十一脉”“十二脉”“补泻”等,都与此有关。当我们将自身代入《内经》时代,以当时的知识基础去理解“经脉”概念时,当然不会有“是否是西医所说的动脉、静脉或者神经”这样的疑问,经脉系统在“天六地五”这样的观念下会形成十一脉模式,在“经脉十二者,以应十二月”的观念下,就会有十二脉模式了。

  其二,宽容原则。古人的认识有其自身的角度与基础,在我们无法完全能够代入的时候,先持一种宽容的态度。这是英国科学史家劳埃德(G.E.R. Lloyd)提出的一种解读策略(《古代世界的现代思考——透视希腊、中国的科学与文化》),就是在试图理解古人或者异域思想时,要尽可能把其陈述当作是正确的。比如我们经常会对《内经》中的“气”难以理解,如果粗暴地认为古人所说的气不存在,或者简单地理解于一种能量,就失去了气在《内经》中广泛内涵。比较可取的办法是先接受古人的叙述,甚至不作翻译。

  其三,审慎原则。宽容原则也有缺陷,过多的承认时常会带来困惑。人体有十二经脉吗,如果我们固守这一论断,就会造成本文开头所批评的,带我们走向“寻找经络”的迷途。审慎与宽容并不矛盾,以古人心为心,站在古人的角度思考,承认其思考的意义,对于其陈述持以审慎的对待。回到手厥阴的问题,如果我们相信存在一条“手厥阴”,试图找到一条古人所描记的起于胸中延于指端的经脉,是无法完成的,但是我们审慎地相信古人的陈述,从经验出发,思考古人所说的手厥阴“可能是一种什么组织”呢?就可能就会发现遗留正中动脉这一与手厥阴脉很相似的“脉”。不知道李永明先生是否是这一种思想路径。

  《依据》中引用英国解剖学者Shaw V等的观点十分精彩,“马王堆帛书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解剖学图谱,所描述的结构有可能是通过解剖方法获得,帛书类似失传了的古希腊解剖著作”。东方与西方的古人,观察与理解世界的方法原无二致,对于人体而言,解剖与观察永远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方法。(张树剑 山东中医药大学)

——国医大师、临床家熊继柏谈成长之路(九)

 (2019-11-03 04:37:39)[编辑][删除]
古方乃古贤创制之良方,灵活运用古方对于临床大有裨益。本文从国医大师熊继柏教授书稿及临证经验中探析其活用古方的经验,总结出夯实基础、熟谙古方是活用之关键;谨守病机、抓住主症是活用之核心;复发复方、联合增效是活用之良策;以古为基、创制新方是活用之发展。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肖丹 张婷 湖南中医药大学 孙贵香 国医大师熊继柏传承工作室

  
古方乃古代先贤创制之良方,是中医学家临床经验的结晶,是中医理论体系构成的重要部分。千余年来,古今医家积累了数以万计的有效古方,据《中医方剂大辞典》收录的有方名的方剂估算,就有近十万首之多。学好用好古方是提高临床疗效的捷径。然而,学习古方不是要求在临证使用中一成不变,原方照搬,而是学习其中的理、法、药,否则,就成了岳美中老所提出的开方医生。因此,灵活运用古方将对临床大有裨益。
熊继柏教授从中医学徒到国医大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60余载,临证经验丰富,立法遣方严谨,用方始终恪守“每证必有主方,治病必循中医理、法、方、药步骤”“先辨证后选方,强调因证选方,方证合拍”的两大原则。他集中医古方之长,在临床上诊治各种疾病,疗效独特。熊老认为“古方之制,规矩存焉!有是证必用是方,有是方必用是证。非古方难于今用,而在于求古方之旨明求与否。”本文从熊老的书稿和临症经验中,探析他活用古方之经验,为进一步寻求古方之旨,更好地在现今临床上应用古方奠定了基础。
夯实基础,熟谙古方
是活用之关键
古方形成之初大多经过人体实验,继则口耳相传,或著之医籍,又经过重复验证、优胜劣汰,才得以千载流传,而广泛用之于临床实践。熊老年幼即熟读中医经典,背诵方剂达数千首。熊老常说中医生要想上临床,能背诵500首方是基本功之一。因此方剂的背诵不仅仅包括《方剂学》教科书上所收录的一两百首代表方,还有《医宗金鉴》的方、《温病条辨》的方、《傅青主女科》的方、《伤寒杂病论》的方、《医学心悟》的方等,内外妇儿诸科的方剂,都应熟悉和掌握。唯有夯实基础,牢记古方,在临证诊治疾病时,才能“有理有据,有方有名”,从而避免“无方可用”。要活用古方,必须对古方做到不假思索,张口就来,能对古方所涵之理了然于胸,对相似之方与相异之方比较分析,理解古方之妙,初涉临床,一定要有方有法,时日渐久,自能匠心独用。因此,夯实基础、熟谙古方是活用之关键。
谨守病机,首抓主症
是活用之核心
病机是指疾病发生的变化及机理,病机概括了机体内在的病理变化,临床表现尽管可以千变万化,但往往是同一病机的不同反映。而主症是指在疾病某一阶段众多症状中,患者最痛苦、对患者危害最大、能反映疾病本质、代表病机特征的症状。疾病的核心部分就是病机和主症。熊老强调中医治病必须辨证施治,即《内经》所提的“谨守病机”。而辨证的前提就是抓住主症,这是第一要素。比如一个病人如果关节痛,就要按照关节痛这个主症来辨证。熊老认为在千变万化诸多见症中,主症为纲,兼症、变症、夹杂症为目,在辨证之际,首抓主症,再抓他证,探明病机,辨清汤方,灵活用方。如熊老在临证上见胸闷心悸、头晕目眩、恶心呕吐、心烦不眠等症者,常用温胆汤治疗。其病机为痰壅气郁,肝胆失于疏泄,久而化热生火,以致痰、气、火三者交郁。临床仅见一症,或兼见他症,均可考虑用温胆汤加减化裁。多见胸闷胸痛、心悸怔忡、短气等症者,选用十味温胆汤(陈皮、法半夏、枳实、茯苓、竹茹、炙甘草、人参、丹参、酸枣仁、远志);多见头晕头重、目眩、恶心呕吐者,加入天麻构成天麻温胆汤治之;失眠者,常在温胆汤中加入酸枣仁汤等。学习名方之际,要对其病机、辨证、应用之关键了然于胸,才能只常达变,活用古方。
复法复方,联合增效
是活用之良策
临床上单一的病证较少,往往是病情错综复杂,或合病,或并病,或数病同见,或有夹杂证。此时,单一的方子很难照应周全,所以加减化裁以致合方复方的使用在所必然。唐容川在《中西医汇通医经精义》言:“复方重复之义,两证并见,则两方合用;数证相杂,则化合数方而为一方也。”熊老强调“有是证则用是方”,因此在临床上处理复杂疾病、病因病机或者主要矛盾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熊老往往使用合方。如熊老曾在临床上,以金铃子散为基本方,合用大补阴丸治疗会阴胀痛;合用知柏济生汤治疗前列腺炎;合用龙胆泻肝汤治疗睾丸肿痛;合用化肝煎治疗胃脘疼痛;合用丹栀逍遥散治疗乙肝胁痛。熊老指出合方的使用,在遵循辨证论治的前提下,或可两方相辅相成以增强疗效,或可弥补一方之不足,或可扩大应用范围,此乃古方活用之良策。
以古为基,创制新方
是活用之发展
“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临床在于疗效。要有疗效,在于基础扎实。活用古方,基于古方,合理创新,并非空穴来风。熊老在古人之法、前人之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并经过不断地临床实践,创立了几首为数不多的经验方,疗效显著。如辨证为风湿相持的痹症,常用葛根姜黄散(葛根、片姜黄、威灵仙);痰湿阻滞,经络不通所致的久痹顽证者,常用黄芪虫藤饮(黄芪、全蝎、地龙、僵蚕、蜈蚣、海风藤、鸡血藤、络石藤、甘草);头痛头晕者,常用天麻止痉散(天麻、全蝎、僵蚕、蝉蜕);妇科崩漏者,常用三炭三甲饮合独参汤(侧柏炭、地榆炭、蒲黄炭、煅龙骨、炒龟板、乌贼骨、人参)等。熊老之经验方均是在古人制方原则下,结合自身临床经验所创立的,均有充分的医理论证和临床疗效保证,其遣方用药精当,重在解决主要病机,具有一针见血之效,乃古方活用的有效论证。
小结
中医学历来重视汤方,方剂学是连接中医理论与中医临床之间的桥梁,因此,古方的运用至关重要。那么,如何做到到学古而不泥古,古方活用?首先,夯实基础、熟谙古方是活用之关键,这不仅要求熟记古方的用药、原方剂量、煎煮方法等,更要理解原方所蕴含的组方原理,掌握方剂的配伍规律及其配伍变化,熟悉其功用、主治以及临床运用,才能灵活用方。其次,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髓,若古方不辨证,则会病变而方不变,使方不合证,是无的放矢,乱用古方。因此,要辨析病机,方证合拍,随机应变。再次,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的指导下,复方合方的使用,也是活用古方之良策。依古人之法,据前人之方,合理创新,更是活用古方的思路与方法。(肖丹 张婷 孙贵香)

创建非遗保护和传承基地

  (2019-11-03 09:17:43)[编辑][删除]

1975年,吴咸中院士创建了全国第一个中西医结合研究所,1998年又创立了全国首个中西医结合研究院。他的“在高层次上发展中西医结合”的战略构想,中西医结合要经过“兼容共用、优势互补、结合创新”三种形式和三个阶段的科学论述,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应是“海陆空”,而不是“魏蜀吴”的生动比喻已广为学界称道。由此,天津市政府于2007年授予其“天津市重大成就奖”;人力资源部、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9年授予其首届“国医大师”称号。
“国家和天津市政府的鼓励给予我和我的团队以极大的勇气!我开始用这一非遗成果推动对外开放与交流合作。1973年,我率中华医学会代表团访问日本,完成了中日医学交流的破冰之旅,随后与美、德、英、俄等国广泛交流,于1983年正式接收了全国第一批国外的中医留学生和进修生,1985年应聘为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专家咨询团成员,促成国际对话医学赠书项目持续20年之久。”吴咸中为能够成功在全球弘扬祖国中医药非遗振兴不已。
在世界医学舞台上,吴咸中院士通过对中医通里攻下法、活血化瘀法、清热解毒法、理气开郁法的代表方剂和药组的研究揭示了其“胃肠效应”“腹腔效应”和“整体效应”的作用机理,证明下法具有调整胃肠运动功能、清除肠道菌毒、缩小内毒素池、保护肠屏障、抑制过度炎性反应、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等综合作用。同时,也揭示出中医“釜底抽薪、急下存阴”治法的科学内涵,开创了急腹症中西医结合理论研究的一条新途径。

传承中医药国粹是医者责任 

——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吴咸中院士

吴咸中。

  
“人活一生就要对人类作出贡献,更重要的是,医者要将中医药国粹这一中华民族的富贵财富世代传承,造福于人民,肩负为民众健康保驾护航的担当和责任!”
“患者的病痛就是医者和中医药工作者的心痛,为民众解除疾痛是世代传承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正意义所在!中医药国粹的财富不能从我们手中失传!”“我之所以至今仍坚守在诊疗第一线,就是要实现将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给世代后生,为民众安享高质量的生活!”
94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咸中不仅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国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中国中西医结合普通外科奠基人,他所创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和卓越的医学成果铸就了他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学)学术代表人。日前,吴咸中院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倾述了自己的心声。
青年立志从医济世有建树
吴咸中1948年毕业于沈阳医学院(现中国医科大学),后就职于天津市中央医院(现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师从于著名心胸外科专家吴英恺教授和泌尿外科专家虞颂庭教授,专攻普通外科和血管外科。1956年,31岁的吴咸中被任命为外科副主任,1959年起参加卫生部委托天津中医学院(现天津中医药大学)举办的“西学中”离职培训班两年半,学习成绩优异,曾获卫生部颁发的金质奖章。
据吴咸中回忆,20世纪60年代初,他在临床诊疗中看到患急性阑尾炎、急性肠梗阻、急性溃疡病穿孔等疾病的患者与日俱增,且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他便确定以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为主攻方向,先后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与多家医院合作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吴咸中自1964年担任天津市南开医院院长后,在该院创建了全国首家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基地,按照“肯定疗效、总结规律、改革剂型、探讨机理”的总体构想,创立急腹症治疗“八法”,倡导“以法为突破口、抓法求理”的研究思路。自1972年起,他先后主编出版《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手册》《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急腹症方药新解》等专著。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把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确定为中国五项世界领先医学项目之一,为创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多项医学成果凝结非遗亮点
吴咸中院士被人们称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先行者。“通过实行‘兼容、开放、联合’的方针,我们团队专攻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外科)于1989年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重点学科。自此,我立志将‘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在全国推广和传承!”吴咸中告诉记者。
“于是,我及时提出中西医结合、继承与创新结合,在全国首倡‘以法为突破口、抓法求理’的中医理论研究新思路,不断完善中西医结合诊疗急腹症的新体系,改变了手术一统天下的外科治疗模式,努力实现了中医药、手术和微创技术的完美结合,1982年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世界医学领先项目,1984年被国家列为二十项重大成就之一!”“1989年我又提出‘在高层次上进行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战略,以重症胆管炎、重型胰腺炎和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等外科急危重症为主攻方向,对急性阑尾炎、急性重症胆管炎、溃疡病急性穿孔、急性肠梗阻、胆道感染和胆石症、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和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以及急性胰腺炎等几大类急腹症,均制定了分期分型和辨证论治的原则与方法。”吴咸中院士说,相关诊断与治疗方法已被载入《黄家驷外科学》等外科权威著作中,取得国际领先的临床疗效和理论成果。

“仙人揉腹”法

   创建非遗保护和传承基地 (2019-11-04 03:47:23)[编辑][删除]

安喜宏的博客转载了养生之家的博文 

本套揉腹法本名,与一般的局部揉腹方法不同,该方法可以全面的打通中、下二焦,联通整个腹部的经络,健身效果非凡,故此得名“仙人揉腹”。



揉腹保健法又称为“内壮法”,即通过一整套简单有序的轻柔按摩方法,使内脏元气汇聚,气血运行通畅,而达到“内气强壮”的目的。


实践表明,这种“揉腹”的方法非常神妙,操作简便,又治大病。此外,“仙人揉腹”是在睡觉前、起床前进行,既不花钱,也不费什么气力,很容易坚持。有病者治病,无病者保健。


仙人揉腹法动作要领

预备式

在保暖的前提下,脱衣松裤,正身仰卧在床上,最好能够枕在矮枕上,全身放松,凝神静虑,调匀呼吸,舌抵上腭,意守丹田。

第一式:按摩心窝部


两手缓缓上提,在胸前两手中三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对接并按在心窝部位(即胸骨下缘下柔软的部位,俗称心口窝的部位),由右→上→左→下按顺时针方向做圆周运动,按摩 21 次。


再从右向左逆时针按摩 21 次。用两手中三指按在心窝(剑突下凹陷处)部,而后自左向右顺着转圈揉按二十一次,在自右向左反着揉按二十一次。

第二式:回环按摩腹中线及腹两侧

以两手中三指由心窝顺摩而下,即一边顺时针转动按摩一边往下移,移至脐下耻骨联合处(即小腹下部毛际处),再以两手中三指由耻骨处向两边分开,一边按摩一边向上走,两手按摩回到心窝处,两手交接而止。循环做共21次。

用两手中间三指从心窝向下顺揉,一边揉一边走,揉至脐下耻骨处为止。

用两手中间三指从耻骨处分别向两边揉,一边揉一边走,揉至心窝部两手汇合处为止。

第三式:推按腹中线部位  


以两手中三指相接,由心窝腹中线部位推下,直推至耻骨联合处,共21次。

第四式:右手绕脐腹按摩


以右手由右→上→左→下按顺时针方向围绕肚脐摩腹21次。

第五式:左手绕脐腹按摩


以左手由左→上→右→下按逆时针方向围绕肚脐摩腹21次。

第六式:推按左侧胸腹  


左手做叉腰状,置左边胁下腰肾处,大指向前,四指托后,轻轻捏住;右手中三指按在左乳下方部位,然后以此为起点,直推至左侧腹股沟(俗称大腿根)处,连续推按 21 次。

第七式:推按右侧胸腹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XHW8wA6ZKdIcCYmh0TZribgYcu6OpKlpnYgrGWibwoTMmD4uhTwmm75YZ9NsSqCgDMsscZianxBLkU35qvavEzh7Q/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

右手做叉腰状,置右边胁下腰肾处,大指向前,四指托后,轻轻捏住;左手中三指按在左乳下方部位,然后以此为起点,直推至右侧腹股沟(俗称大腿根)处,连续推按 21 次。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ISJDEC8bjUPCC3VgzBI79gAN71HK7ouibjTrJBBibiaQUMEGcWcRVmEB5fRKKcVRMiasHCC75sIu5HG09h6mEWJa8A/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

第八式:盘坐摇转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XHW8wA6ZKdIcCYmh0TZribgYcu6OpKlpns9Pv5VY6ciajnW0icEwuiaDjicFgLBYibVE60DtS6llYSW1mp1FL2WzJF3w/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

做完前面各节后,起身趺坐(亦称双盘)即双足交叠而坐。双盘有困难者,也可采用“单盘”或自然盘坐姿势。


两手拇指尖压住无名指根部横纹,余四肢自然弯曲,分按在两腿膝盖上,双腿十趾也稍弯曲,然后以肩胸部自左向前、由右向后摇转二十一次;完了,再按前法自右向前、由左向后摇转二十一次。


前面的方法如图摇转身体,摇转时,向左即将肩胸摇出左膝,向前即摇扶于膝上,向右即摇出右膝;无论向前弓腰还是向后撤身,都应以摇转充分为准,不能着急用力


 练习次序

将一至七式依次作完为一遍,每次应连作 7 遍。做完后,起身盘坐,按第八式摇转,左右各 21 次。(将前7式所示动作依次做完为一遍。每做此功夫时,连续做七遍完了,就坐起来按第八式所示动作摇转21次)。


凡做此项揉腹功夫,必须集中精力,排除杂念。在放矮枕卧具上平铺席子端正身体仰卧在上面。双脚并齐。足心少许弯曲,手指轻轻揉按,缓缓移动。


照这样清晨睡醒时做功叫早课,中午做功叫午课,晚上临睡时做功叫晚课。通常每日应做早中晚三课,如果遇到事情繁忙的日子,早晚两课必须坚持。开始做此功时,一课做三遍,三天之后一课做五遍,再过三天后一课做七遍。此揉腹功夫男女均适宜,只孕妇不可做。

 注意事项


1、练功前一般要求解开衣裤,以直接揉摩为宜。姿势第一至第八节,以正身仰卧为主。


2、揉腹时必须凝神静虑,动作轻松、柔软、缓慢的的运动,不能用拙力,保持呼吸匀畅,切忌闭气着力。摇转上身时不可过快过急,练功后应自感轻松舒适、无疲劳感为度。


3、依次做完前七节为 1 度,每次可做 2—3 度,最后以第八节摇身毕,初练功者早晚各做一次,不可间断,只要持之以恒,必见成效。每次如认真作,大约需要三十分钟,越慢越好。倘遇有事,早晚两次必不可少。


4、练功期间,由于胃肠臑动增强等生理功能的变化,常会出现腹内作响(肠鸣音)、嗳气、腹中温热或易饥饿等现象,这属正常的练功效应,可顺其自然,无须作任何处理。


5、凡腹内患有恶性肿瘤、内脏出血、腹壁感染及妇女妊娠期间均不宜练此功。


揉腹效验


1、腹部温热:一般认真作到第六到七遍时会感到腹部温暖,这是内气汇聚的表现。


2、胃肠蠕动有声:坚持揉腹,动作熟练后慢慢每次都会出现胃肠蠕动的感觉,有时甚至别人也能听到你肚子“汩汩”的声音,这是内气汇聚后运行通畅的表现。


3、头脑清爽愉快:认真作完揉腹保健法,会感到明显的头脑轻松,疲劳感一下子消失,因为揉腹可以使中焦气健运,清气上升,头脑轻松。


4、排除宿便:揉腹后可能出现大便黑臭、或者拉肚子、肚子疼等表现,这是内气汇聚攻冲宿疾、排出胃肠毒素的表现。


5、食欲改善:胃口变好,消化吸收功能增强。身体瘦弱者体重会增加;虚胖者身体会变得结实,肚子赘肉消失,腹部有弹性,这是元气汇聚充沛的表现。


6、面色光润、身体健壮:坚持锻炼揉腹,面色会变得越来越光彩,皮肤细嫩,身体强壮,因为长期揉腹可以使内脏血运丰富,内分泌协调,内脏元气充盛自然面色红润,身体强壮。


中医学角度看揉腹


中医学认为,“背为阳,腹为阴。”腹部是五脏六腑所居之处,有肝、脾、胃、胆、大肠、小肠、肾、膀胱等脏器分布,因而腹部被喻为:“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


本保健法与普通的揉腹方法不同,不仅将上脘、中脘、下脘三穴打通,而且揉法一直沉到丹田,将中焦和下焦连成一片,通过圈揉和回环晃海,横向联通足阳明胃肠、足太阳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和任脉等.


经脉,使整个腹部的内脏得到运动。使内气迅速汇聚运行,坚持揉腹法,自能“通和上下,分理阴阳,去旧生新,充实五脏,驱外感之诸邪,清内生之百证,补不足,泻有余,消食之道,妙应无穷,有却病延年实效耳。”


本功法属于强壮功法,通过培护脾肾达到补气益精的目的,因此常练此功,有助于治疗肺结核、高血压、神经衰弱、慢性肝炎、遗尿、尿潴留、遗精、阳痿、早泄等虚损性疾病,同时对于女子痛经、月经不调亦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现代医学角度看揉腹

现代医学认为,揉腹可增加腹肌和肠平滑肌的血流量淋巴液循环,增加胃肠内壁肌肉的张力及淋巴系统功能,增强胃肠蠕动,增加消化液的分泌,从而加强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明显地改善大小肠的蠕动功能,可起到排泄作用,防止和消除便秘。


从而有助于防治消化不良、胃炎、胃下垂、胃神经功能紊乱、慢性结肠炎和便秘等疾病。另外,坚持揉腹还可迅速消除积存在腹部的脂肪,有助于防治肥胖症,因为血液大量进入腹腔,因此对高血压病、糖尿病和冠心病等疾病均有不同程度的治疗作用。


此外,揉腹可以产生的“啡肽”类物质,能够迅速缓解大脑疲劳,使人产生愉悦清爽的感觉,非常有助于脑力劳动者恢复疲劳。


提示】随着揉腹天数得增多身体各部的机能都在增强,难免要有性的冲动,这时应有所节制。尤其是中老年人“保精即保命”。要有信仰,使自己的身心有所寄托使自己的身心有所寄,修心修,行善行,积德积,忘我忘。



RECOMMEND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责编 

商务合作江先生(jiang-0701))

投稿信箱:tg@weizy.cn(欢迎您原创投稿)

责任编辑:九歌(微信号:13714982120)

“三根”按摩

    (2019-11-03 14:33:07)[编辑][删除]

 




       所谓“三根”,是指鼻根、耳根、乳根,按摩“三根”,可起通鼻、顺耳、舒心的功效。
 
按摩方法如下:
 
      (1)通鼻:先用双拇指(或中指、食指也可)指背关节在鼻翼两侧的迎香穴上按压1分钟,同时闭嘴用鼻做深呼吸,使鼻腔通畅。然后,沿鼻两侧向上推至内眼角,反复推6~12次。此法具有促进鼻黏膜血液循环、增强鼻腔分泌功能,以及预防感冒、防治鼻炎之功效。
 
      (2)顺耳:先将双手示指和中指并拢,用其指腹在耳垂下凹陷处按压、旋揉6~12次。然后,沿着耳根部上推至耳尖处,反复推6~12次。此法具有理顺耳后经络、增强听力之作用,尚可治耳鸣、耳背及齿痛等症。

      (3)舒心:即舒展心扉。先将双手掌横放于双乳房上,中指指尖相对于膻中穴(位于前胸正中线、两乳头连线的中点)上,用示指和中指在膻中穴上按压、旋揉6~12次。然后,双手掌分别托住两乳房根部,由上而下按摩胸部和乳房6~12次。按摩的范围可以宽一些,动作要轻柔。胸部为宗气聚会之处,膻中穴又称“上气海”,为气之会穴。因此,此法具有顺气、宽胸、舒心之功效。对于防治气喘、胸痛、心悸、心烦及失眠等症也有一定的效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