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工作首先要讲道地。道地的前提是品种,中药品种来源广泛,植物、动物和矿物都有。
•饮片通过炮制,可以实现增强药物功能、提高临床疗效、改变药物性能、扩大应用范围的作用。
保障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保证中药临床疗效是关键。对此,我认为有两条需要引起大家的重视,第一条是道地药材,第二条是中药饮片炮制。中药质量好疗效好,道地药材是质量的基础,依法炮制是临床疗效的核心。
道地药材是质量基础
中药有几个特点:历史悠久、来源广泛、品种繁多、产区普遍、性状不同、疗效各异。
为什么讲道地药材?任何事物、任何东西都要有道地性。中药工作首先要讲道地。道地的前提是品种,中药品种来源广泛,植物、动物和矿物都有。
道地药材从产地来讲,从东三省到海南岛,从高原到沿海平原,都有各自的特色。道地药材必须在其特定区域生长。
例如,最早橘红是把柚子果实里的白瓤刮掉,剩下的才是橘红。柚子有多种,只有真正的化州柚才能出产化州橘红。《本草纲目》有记载,橘红化痰如神。化州橘红有什么特点?我带学生到当地去看过,柚子果实小,从绿到红一直有毛,称为毛橘红,且只在化州的一个山头长!倘若引种它,往北部一百公里,往西一百公里,尽管也结果子,但是3年以后,果实就没有毛了。
再如,岷当归主要产自甘肃岷县,但并非只要是产自岷县的当归就好,因为全县只有几个乡是道地产区,这几个乡海拔2700米,山多高水多高,只有这个流域适宜当归生长。
依法炮制是疗效核心
原料药材只是质量基础,依法炮制饮片才是疗效的核心。饮片通过炮制,可以实现增强药物功能,提高临床疗效,改变药物性能,扩大应用范围的作用。
中药炮制分为净选、切制和炮制。有些中药炮制时需要加辅料,辅料分为液体辅料和固体辅料。以大黄为例,生大黄淋润至软后,切厚片或小方块,直达下焦,泻下通便。酒大黄是每百斤用黄酒10斤,待酒被吸尽后,用文火炒干,酒大黄具有泻热通便功效,用于治疗口舌生疮。熟大黄的炮制工艺是,每百斤大黄用20斤黄酒,先蒸大黄片,蒸24小时,蒸熟大黄加黄酒闷,再隔水蒸。如此,就不像生大黄泻得那么厉害,熟大黄改性为缓泻了,却增强活血化瘀作用,尤其适合老人和体虚者。大黄炭是将大黄片用武火加热,炒至外表呈焦黑色,泻下作用极微,增加了止血作用。所以,炮制是疗效的核心。
中医药法规定:“国家保护中药饮片传统炮制技术和工艺,支持应用传统工艺炮制中药饮片。”因此,传统炮制工艺不能随便篡改。我举一个例子,胆南星,传统方法是把牛胆汁和生南星放入猪膀胱里,在库房一点点地发酵,至少需要5年才能完成炮制。炮制好胆南星,搁点黄酒,撮成小丸,这是小孩发烧生病时吃的药。现在胆南星的加工方法变了,前后不到3个月。发酵时间短,药效必然受到影响,因此,炮制工艺不能轻易改。
好的药材要有好的炮制。炮制药材,必须符合要求。道地药材所含有效成分够了,疗效才能好。因此,中药加工和使用一定要严格把控药材的质量。
中药材有效没效,重点在原料。道地药材是质量基础,依法炮制是疗效核心。(金世元)
(本文摘编自国医大师金世元在近日召开的京津冀国医堂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上的报告。)
中药临方炮制为何难开展
中药饮片临方炮制技术一直是中医药界引以为自豪的特色技术,同时也是中医“辨证论治”精准用药的直观体现。然而,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医药行业某些配套政策未能及时跟进,能继续坚持和发展中药饮片临方炮制技术的医疗机构越来越少,造成这一“独门绝技”日渐式微。
中药饮片临方炮制,是中医师根据患者病情需要,临时要求对原有的中药饮片进行特殊加工,如炒黄、炒焦、炒炭、打碎、打粉等,或添加黄酒、醋、蜂蜜等辅料进行加工炮制,以达到更加符合病情需要的目的。几千年来,中药饮片临方炮制技术一直薪火传承,既为患者治疗提供了最佳用药方案,同时也推动了中医药学不断发展进步。
笔者认为,中药饮片临方炮制技术逐渐萎缩有如下原因。
首先,中药饮片临方炮制收费和补偿机制未能跟上。一直以来,由于缺乏中药饮片临方炮制收费依据和标准,绝大多数医院中药房开展中药饮片临方炮制工作都是不收费的,相当于免费服务。但在市场经济下,中药饮片临方炮制虽然做到了疗效最大化,但费时、费工、费力,又没有经济收益,这就造成了中药饮片临方炮制工作举步维艰,难以为继。
其次,“医药分家”现象导致中医师不重视中药饮片临方炮制。过去医药不分家,中医师对于处方用药极为讲究,所用中药饮片力求最大程度符合病情需要,因此中药饮片临方炮制必不可少。随着“医药分家”的发展,年轻中医师只专临床工作,对中药知识日渐陌生,对中药炮制更加不求甚解。因为不了解中药炮制的必要性,临床处方用药也不再提出临方炮制需求。没了需求,临方炮制业务更加难以开展了。相应地,中药疗效也就日渐降低了。
再次,掌握中药饮片炮制技术的“老药工”等技术人才越来越少。由于中药饮片炮制加工技术“脏、苦、累”,又得不到合理报酬待遇,年轻人愿意从事这一行工作的越来越少,造成许多中药炮制技术日渐没落甚至消失。相应地,由于缺乏年轻高素质新鲜血液的补充加入,利用现代化高新技术进行炮制技术变革创新能力低下,造成中药饮片炮制技术发展缓慢。随着精通中药炮制技术的“老药工”们日渐衰老离去,能够传承、发扬中药炮制技术特色的年轻一代中药炮制技术人员迟迟不能涌现,造成中药炮制技术日渐趋于没落。
发展中药饮片临方炮制技术,提升中医药“辨证论治”功能、发挥精准用药特色,建议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是中医药主管部门会同价格主管部门尽快制定中药饮片临方炮制加工技术的收费依据和收费标准。各省区市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合理地制定本地区中药临方炮制收费标准。各医疗机构要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充分发挥临方炮制的作用,努力将中药饮片疗效发挥到最大程度。
二是中医院校、医疗机构要举办针对中医专业学生和在职中医师使用临方炮制中药饮片的课程和专门培训。通过讲解中药饮片临方炮制技术的必要性、可行性,加深中医临床专业学生和中医师对中药饮片临方炮制的认识,促进中医师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合理使用最佳中药临方炮制饮片,从而发挥最大疗效。
三是要积极加强中药饮片炮制技术的传承和创新工作。中医药主管部门及中药行业协会要加强中药饮片炮制技术的发掘、整理、传承以及创新应用工作。通过培养专业中药炮制技术人员、举办多层次中药饮片炮制技术培训班、积极开展中药饮片炮制传承创新研究工作,力争将全国各地拥有的优秀中药特色炮制技术传承下来,广泛应用起来。(程华尧)
甘草解毒救急堪任帅才
(2019-10-09
08:48:28)[编辑][删除]
时间:2019-09-23
中医俗称“慢郎中”,而作为在中医临床中岀镜率最高、有“十方九草”之称的甘草又被戏称“胡椒粉”,无论哪种汤中都可撒上一点调和调和。对此邹澍曾说:“诸方必合甘草者,始能曲当病情也”。其实乃委曲求全之结果。几千年以来他似乎默默地秉承着“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恪守着自己做为使药的职责。
尽管在仲景炙甘草汤、甘麦大枣汤、桂甘龙牡汤、芍药甘草汤等方中都是君药,尽管《本经》载其“解毒”,《名医别录》言其“解百药毒”,孙思邈云“甘草解百药毒如汤沃雪”,尽管《本草蒙筌》有治饮馔中毒及砒毒用甘草伴黑豆煮汁,恣饮无虞的记载。但是由于西医对中医临床思维有负迁移,导致包括中医师在内的许多人无法相信甘草能解毒救急,即使对于相信甘草能解毒救急的一部分中医师来说也不愿承担风险,因为西医在急症处理上有优势又稳妥而且成功率高。
最近看到《国医大师邓铁涛》一书中引述解放军157医院黄锐尚军医的两个医案后,才知道甘草解毒救急堪任帅才。
其一:1961年,某山区公社,因吃山荔枝致197人中毒。症见剧烈呕吐,腹痛,腹泻。若采用洗胃、输液、注射抗胆碱药物等治疗,则人力(当时仅3名医护人员参加现场抢救)、物力、财力急救器材都无法解决,只有用中医药方法处理。考虑到“甘草解百药毒如汤沃雪”,于是每人用生甘草9克加水120毫升煮半小时,为首煎,渣再煎一次,两次煎剂混合后,反复温服,每次60~70毫升。对伴有发热者加黄连粉0.6克冲服以清热解毒;脱水较重的5例则加静脉输液。经48小时治疗,全部治愈。
其二:1968年建军节,某兵团400多人聚餐,因吃了节前两天烧的鸭肉,饭后逐渐岀现中毒病人,不到4小时,已达200余人。症见呕吐,腹泻,头晕等。身边医护人员不多,仍如上炮制,结果又全部治愈。
所以国医大师邓铁涛指出:“在急危重症之中,甘草更是元帅之才。”希望临床医生不要轻视甘草当大事,担大任的一面,又要在实践中胆大心细勇于创新,才能摘掉中医“慢郎中”这顶沉重的帽子。(刘小平
湖南省洞口县中医院)
时间:2019-07-05
益母草苦辛而微寒,归心肝二经,长于活血祛瘀而通经,有利水消肿之功。为水肿尿少、急性肾炎水肿、痛经、闭经、恶露不尽等产后瘀阻腹痛诸疾之要药。其子名茺蔚子,擅解郁平肝而以活血祛风之见长。
此药药典规定9~30克,孕妇禁用。益母草对子宫具有兴奋作用,毒性较小,临床超大剂量应用较普通,特别是对于一些疑难病症的治疗。有人服120克以上而无不良反应,也有文献记载服用20~30克发生中毒的案例。可见该药的服用存在着个体差异,故临床应用需遵循剂量递增原则。如需用大剂量,应以20~80克为宜。
《本经》早有益母草治疗“瘾疹痒,可作浴汤”的记载,内服之功亦相近似。国医大师朱良春认为:“益母草的消风止痒作用,全在其能入血行血,盖血活风自散也。”风疹之疾,初起当侧重宣肺,盖肺主皮毛,肺气开,风气去,痒遂止耳。若久发营虚,风热相搏,郁结不解,则痒疹此起彼伏。顽固者痦瘰硬结难消,令人奇痒难忍,甚或心烦不寐。此时当宗“久病多虚”“久病多瘀”之旨,以营虚为本,以瘀热不散、风气不去为标,采用养营、活血、清风之品,方可奏功。朱良春治疗此病常以四物汤为主方(重用生地至30克),伍入益母草、紫草、红花、白鲜皮、白蒺藜、徐长卿等,奏效较捷。有文献记载用益母草60~100克加紫草、紫花地丁、赤芍、丹皮、生甘草,并结合中药外敷药治疗瘾疹,疗效很好。
有记载治疗前列腺肥大用益母草(50克)合丹参、大黄、黄柏、知母、牛膝,有显效。朱良春常用益母草60克为主药治产后高血压。文献记载治疗阴黄腹大如鼓而下肢浮肿者,在退黄方中加入90~120克益母草,取其活血利尿消肿的功效。
笔者常用益母草有以下几种配伍。肾炎水肿尿蛋白者,用大量黄芪合益母草,取其扶正气,化瘀滞,行水湿之功。肝硬化腹水者,用大量益母草合茯苓、猪苓、三棱、莪术活血化瘀而消水肿。血虚、血瘀导致的闭经,用大量益母草合鸡血藤、水蛭、四物汤。血尿者,用大量益母草合小蓟、田七活血止血而不留瘀。大量益母草合代赭石、钩藤、牛膝,降逆活血和血,柔顺肝木而妄动之风得以戢敛;
益母草一般人都能使用,具体用药配伍,要根据辨证的实际情况,切勿套病、套方、套药而误人。(罗华昌 江西省丰城市华康诊所)
牵牛子:消积通便利水逐痰
(2022-10-31
04:25:44)[编辑][删除]
燕京刘氏
时间:2021-07-29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王庆国
牵牛子为旋花科一年生攀缘草本植物裂叶牵牛或圆叶牵牛的种子。味苦性寒,有小毒,归肺与大肠经。有泻下逐水,去积杀虫之效。
水肿腹水
本品苦寒降泄,以攻逐为用,历代本草多将其利水之功作为主要功效,本品既通大便,也通小便,可使水湿之邪从二便排出,适用于水肿、腹水等。其逐水之力较之甘遂、芫花为小,但仍属于峻下逐水之品。陈士铎《本草新编》说“利大小便难,并脚满水肿,极验”“是真正水邪,用牵牛利之,始效验如响”。陈士铎是清代著名的医学大家,其学术传自傅青主,而其书所载之方药,余每每用之,效果如其所述,因而,其对牵牛利水效应的论述,应无可疑。但需要说明的是,牵牛利水是通过其所含的牵牛子苷作用,牵牛子苷在肠内遇到胆汁及肠液分解出牵牛子素,刺激肠道,增进肠蠕动,导致泄下,而且牵牛子能增加菊糖在肾中的排出,提示其可能有利尿作用。另外,牵牛子经煎煮后,对小鼠所致的泻下作用即消失,因而用其利水排便,应以散剂为佳。如《千金方》单用本品研末服之,以小便利为度,治疗水肿。《儒门事亲》禹功散,也是以本品配伍茴香或木香服之,治疗停饮水肿。上述都是以散剂入药。一般来讲,牵牛子所治者,以实性水肿为主,但水湿内停日久,多成本虚标实之候,此时茯苓、猪苓、泽泻等药难以取效,则可以牵牛子与补虚药同用,收到扶正祛邪的效果。如《医学发明》天真丹,以牵牛子与杜仲、肉桂、补骨脂等同用,有温阳利水之效,用于肾虚水肿,而本方用于癃闭也有效验。有报道用牵牛子、刘寄奴、丹参等同用,治疗肝硬化腹水37例,显效20例,好转12例,总有效率达87%。笔者临床上用本品治疗水肿,多用于难治性的肝性或癌性腹水,且正气不甚虚者,常以本品配伍蝼蛄,其中蝼蛄去翅足,本品炒半熟,各等分,每日2次,每次10克,效果颇佳。
积滞便秘
本品苦寒降泄,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其可以刺激肠蠕动导致泻下,故历代方书多用其泻下通便。《本草纲目》曰其“通大肠气秘风秘”,《本草衍义》中用牵牛子、桃仁,以熟蜜和丸,温水送服,治疗大肠风秘,壅热结涩。李时珍曾记载了他自己的两个验案,说明牵牛子的通便功效与机理。其记载曰:“一宗室夫人,年几六十,平时苦肠结病,旬日一行,甚于生产,服养血润燥药则泥膈不快,服硝、黄通利药则若罔知,如此三十余年矣。诊其人体肥,膏粱而多忧郁,日吐酸痰碗许乃宽,又多火病,此乃三焦之气壅滞,有升无降,津液皆化为痰饮,不能下滋肠腑,非血燥比也。润剂滞留,硝、黄徒入血分,不能通气,俱为痰阻,故无效也。乃用牵牛末,皂荚膏丸与服,即便通利。自是但觉肠结,一服就顺,亦不妨食,且复精爽。盖牵牛能走气分,通三焦,气顺则痰逐饮消,上下通快矣。外甥柳乔,素多酒色,病下极胀痛,二便不通,不能坐卧,立哭呻吟者七昼夜。医用通利药不效,遣人叩予,予思此乃湿热之邪在精道,壅胀隧路,病在二阴之间,故前阻小便,后阻大便,病不在大肠、膀胱也。乃用楝实、茴香、穿山甲诸药,入牵牛加倍,水煎服,一服而减,二服而平。”近年来,有报道用本品口服与穴位外贴治疗习惯性便秘,可以参考。笔者治疗顽固性便秘,常用本品1份配伍莱菔子3份,打粉,每服10克,每日2~3次,常获佳效。
痰饮咳喘
本品苦降泄下,长于通泄而能祛痰逐饮,痰饮去则气机调畅,肺气得以宣降,咳喘自平,故常用于治疗咳嗽较重者,尤其对于小儿痰饮咳喘,以丸散治之者居多。如《田氏保婴集》载牛黄夺命散,治小儿肺胀喘满,胸高气急,两肋煽动,陷下作坑,两鼻窍张,闷乱嗽渴,声嘎不鸣,痰涎壅塞者,与大黄、槟榔研末服。观此证此时已呈呼吸衰竭之势,一般药无力回天,只有用此峻药方可有夺命回天之功。《太平圣惠方》葶苈丸,以本品配葶苈子、杏仁、陈皮,治肺脏气实,心胸壅闷,咳嗽喘促,大肠气滞。《御院药方》半夏利膈丸,治内痰上攻,痰实喘满咳嗽,风痰、酒痰、茶痰、食痰、气痰诸痰为苦,导致令手臂、肩背、胸膈俱痛,吐出痰如结核,黑色腥臭者,与皂角、半夏、槟榔等同用。上述成方启迪我们在临床上对于顽痰可以用本品治之。
实证腰痛
早在《日华子本草》中即谓牵牛子能“取腰痛”,此后历代医家临床应用者代不乏人。如《杨氏家藏方》牵牛丸,用牵牛子与延胡索、破故纸研末为丸服用,治冷气流注,腰痛不能俯仰;《杂病广要》趁痛圆,用牵牛子、附子治腰痛;《世医得效方》用青娥丸加牵牛子、续断、桃仁、延胡索治腰痛。更有医家喜以牵牛子用于诸药治腰痛效不佳者,如《世医得效方》中说:“五积散治寒伤肾经,腰痛不可俯仰。每服可加桃仁七料,去皮尖煎。痛甚者加牵牛子少许,熟炒研,特效。有诸药不效者,用甘遂、牵牛,大泻其湿而止,乃湿热甚也。”而张子和治腰痛,尤多随方加入牵牛子一味,以增强疗效。但是需要说明的是,牵牛子以治实性腰痛为宜,如由于气滞、湿阻,或跌仆损伤引起者,不可用于肾虚腰痛,如肾脏亏虚而兼湿滞者,应少用本品,配伍补肾之药为上。
古人认为黑、白丑功效不同,白者属金利肺,黑者属水泻肾,白者通大便,黑者利小便。但是现代研究认为,二者成分没有差异,而且功效一致,故临床上不必区别而用。
历代本草多言本品有毒,但是根据现代药理研究,本品小鼠的半数致死量较大,尤其炒用后达到31克/千克以上,而其起效量,成人每天用6克左右即可,所以本品与大戟、芫花等峻下利水药相比要安全得多。加之其利水作用较茯苓、泽泻强,通便作用较大黄强,如果能在临床上灵活运用,本品还是很大的适用范围,而且药效确切。但是如果过量服用本品,还是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临床应慎用。牵牛子炒后毒性降低,而功效增强,故以炒用为上,一般不作生用。且入丸散剂效佳,而煎剂效减,故临床上笔者多是炒用后为末,汤药冲服。每日用量以3~6克为宜。如果病重或体质壮实者可以适当增加剂量,但不宜超过10克。需要注意的是,本品孕妇忌用,虚人慎用。(王庆国
北京中医药大学)
本草异数牵牛子
时间:2018-09-12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何钱
何苗
牵牛子表面灰黑色者称黑丑,淡黄色者称白丑,每同用之,功效大致相似。性味苦寒,有小毒。归肺、肾、大肠经。功用特殊,有攻痰泻水、通利二便、杀虫去积之效,入药以散剂为宜。其通利二便之功尤为医家乐道,朱良春称之为药中异数。
治疗肾性水肿
20世纪60年代贵阳卢老太肾炎秘方,专治肾性水肿。方用黑白丑粉碎,与生姜、红糖、大量枣肉蒸制,以去黑白丑毒性,存其峻逐水肿的功效。此方攻补兼施,患者服后有大量水泻,水肿迅速消退,不仅治疗实证水肿,对虚象不十分严重的虚性水肿亦有较为理想的消肿效果。
牵牛子苦寒滑利,因其有攻痰泻水、通利二便的功效。笔者也将其运用于肺源性心脏病的治疗。在急性发作期于常规用药的基础上加用牵牛子,以逐肺之痰水,使肺部的感染容易控制,减轻心脏的压力。笔者曾治疗一患者毛某,女,78岁。素有咳喘疾,经常住院,此次就诊因受凉咳嗽、咯痰、心悸、气喘加重,全身浮肿,便秘,尿量较少,医院诊断为肺源性心脏病,肺部细湿啰音。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处方:麻黄6克,杏仁15克,生石膏30克(先煎),牵牛子1.5克(冲服),陈皮9克,炒白术15克,茯苓25克,太子参15克,百合30克,桔梗9克,枳壳9克,葶苈子15克(包煎),甘草5克。服药2剂,患者大便量较多,尿量增多,咳嗽、咯痰、心悸、气喘、全身浮肿减轻,肺部细湿啰音消除。
治疗渗出性胸膜炎
笔者常将牵牛子运用于渗出性胸膜炎的治疗。该病属中医“悬饮”范畴,临床常出现咳嗽、胸痛、盗汗、呼吸困难、甚至不能平卧等症状。特别是喘息气逆难以平卧的患者,寻常方药,殊难速效,当投以峻猛之剂攻下之。笔者曾参照控涎丹、舟车丸而制速效消水丸,由醋制甘遂250克,白芥子250克,牵牛子250克,青皮250克,大枣500克组成,共研末,水泛为丸,每次服3克。若服后泻下稀水样便数次,则隔2~3日后再用,若无效则增加至6克,虚人及胃溃疡病患者禁用,且病情缓解后当予补肺健脾滋肾方继续稳定病情3~6个月。笔者治疗一患者周某,女,45岁。咳嗽、气紧、盗汗、左侧胸痛、不能平卧呼吸1周,伴口渴,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细数略涩。确诊为左侧结核性胸膜炎伴大量积液,投速效消水丸3克。服后患者腹痛较重,旋即腹泻稀水样便7~8次,咳嗽、气紧、左侧胸痛大减,略减分量嘱续服之。继以紫河车、白术、茜草、白及、乌梅、十大功劳、全蝎等补肺健脾益肾之方制散服用而愈。
治疗肝硬化腹水
笔者治疗重度肝硬化腹水,常用贵州名医方消水攻坚丸,有卓效。处方:炙干蟾皮、炒黑丑、急性子、三棱、莪术、川连、大黄、砂仁、广陈皮、阿魏、山楂、茅术各24克,芦荟、全蝎、青皮各9克。研细末,水泛为丸如绿豆大,每服3克,开水送下。
本方用牵牛子和破血消积、软坚利水通便药功效甚强,适用于臌胀气血水淤积腹内,腹面青筋暴露,腹部坚满,按之或可扪及肿大质硬肝脾的患者。然本方攻逐之力强,必结合患者体质及用药后病情观察。若每服3克不应,当渐增分量,若患者虚弱不任攻伐,应随时服补益正气的方药。
恢复胆囊炎患者消化功能
笔者亦注意到,结石性胆囊炎患者常因脾土虚弱,难于健运,必有食积、痰饮、瘀血内生,急性发作阶段尤为明显,因知牵牛逐痰去积利水的功效,故在常规疏肝利胆、健脾和胃用药基础上加用少量本品散剂内服增强疗效。虽非排石之用,然有助于恢复胆囊炎患者的消化吸收能力。
笔者常以黑丑、白丑各等分炒熟研末,以一小撮药与白砂糖少许喂服,治疗偏食、积滞、异嗜症等有良效,殆与其杀虫去积之功有关。
治疗食积
赵法新以牵牛子和诸药为方制枳术消积丸,具消积导滞、通腑泄浊、清泻胃火、理气化瘀、健脾补气的功效,主治食伤脾胃,纳运失司,积热化火而致饱胀、胃痛、吐泻、嗳腐食臭、口臭、口疮、龈肿齿痛、咽喉肿痛、火毒疮疖、痤疮蜂起、大便秘结或胶黏不爽,脉弦细数,舌质红,苔黄厚腻等诸般积热火毒之症。笔者临证屡试不爽,故录于后。处方:莱菔子180克,槟榔60克,枳壳60克,焦三仙各60克,鸡内金60克,牵牛子60克,大黄100克,连翘120克,蒲公英120克,丹皮60克,赤芍60克,三棱50克,莪术50克,白术120克,甘草30克。以山楂、连翘、蒲公英煎浓汁,余药共研末,以药汁泛丸如梧桐子大。每服6~9克,1日2~3次,小儿酌减。(何钱
何苗 贵州省江口县人民医院)
猪苓治水 【草根一生】
(2014-11-03
20:14:14)[编辑][删除]
夏日朝颜朵朵开
摘自2023-6-19中国中医药报
楚林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张湾卫生院
夏日,晨曦里的牵牛花开得正好,花瓣上的露珠还在。日本人最喜种牵牛,因牵牛花只开半日,还美其名曰“朝颜”,即清晨的美丽红颜。在日本,春天看樱花,夏天看朝颜。
中国人极少种牵牛,我所知道的最出名的人只有梅兰芳和齐白石。梅兰芳种牵牛是因去过一次日本,齐白石则是受好友梅兰芳的影响。梅兰芳从日本带回几十个牵牛品种,种了满院。他每天早上和牵牛花比谁起得更早,嗅着花香,侧着身子,仰着头,“卧鱼”的身段就这样跑了出来,变成了那个台上醉酒的杨贵妃,风情万种。齐白石种牵牛更画牵牛,赠给梅兰芳牵牛花的画,还题词:“百本牵牛如斗大,三年无梦到梅家。”瞧这两位,一个把朝颜入戏,一个把朝颜入画,也算是顶级的“朝颜粉”了。
我记忆中的牵牛花,都是野生的,吹着小喇叭,开在童年的篱笆墙上。去年爬山时偶遇已谢的野牵牛花,顺手撸了几粒籽,回来撒进花盆。没想到今年竟然发芽了。先是一片绿,碧绿碧绿的底子,然后就在这底子上织花朵儿,真是朝颜呢,它们凌晨四点钟就绽开了容颜,迎着阳光,这儿一朵,那儿一朵,白色的、红色的、紫色的……小阳台变得绚丽多彩。
到了秋季,牵牛不再开花,种子慢慢成熟。牵牛子一般有两种颜色,黑色的称为黑丑,淡黄白色的称为白丑。黑丑和白丑统称为二丑,二丑均可入药,有泻下逐水、去积杀虫的功效。儿时,我和外祖母一起去摘牵牛子。外祖母边摘边念叨,“牵牛花有牛,牛属丑,所以就是二丑”。“那牵牛花的牛在哪儿呢?”我又问。祖母笑着说:“有人服这二丑治好了病,就会牵着水牛来谢恩呢!”这二丑原来还能换牛啊,我瞪大了眼睛。
摘回家的二丑被祖母晒干,清清爽爽地装进了玻璃瓶。有一次,看到姐姐偷偷选了几粒黑丑,又用玻璃酒瓶碾得碎碎的,调上蛋清,涂在脸上,看起来很滑稽。我告诉姐姐:“这可是二丑呢,你不怕变丑啊?”姐姐不理我,可又怕我告诉妈妈她浪费鸡蛋,只好小声说:“你懂个啥,这能治雀斑。”祖母也会用二丑,只要我们贪吃肚子疼,上下不通时,祖母就会宝贝似地倒出几粒,压碎,混着红砂糖要我们喝下去。我总是不肯喝,怕变丑,可是又经不住红砂糖的诱惑,终于还是喝了下去。
现在,我也会用二丑了。整洁的中药房里,二丑端端正正地栖在小瓷瓶里,等着有缘人。小女孩吃牛排吃得太多,肚子几天不通气,年轻的妈妈牵着她的手来治病。我说,先用几粒二丑吧。妈妈点点头,小女孩脸红扑扑的,瞪着一双乌溜溜的眼睛看着我。她一定在想,这二丑是什么呀?
【中药佳方】肝腹水可靠妙方
【配方】:薏苡仁25克、白扁豆20克、茯苓、泽泻各15克,寒湿者加附子3~15g,肉桂0.5~1.5钱,干姜0.5~1.5钱,【加减】:湿热者加黄芩3~9g,黄连2~5g,知母6-12g;气滞者加香橼3——12g,佛手15-30g,郁金3~9g,血瘀者加玄胡3~5钱,赤芍1.5~3钱,莪术3~15g。
【用法】:水煎,分早、晚服。
【功效】:健脾利湿,治各种臌胀有良效。须知治臌胀宜久服取效而不可求其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