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除湿治疗臭汗症一例
(2022-12-04 03:10:25)苏某,男,16岁,2015年7月7日初诊。诉入夏以来汗出腐臭气味,满身及衣服皆臭,天气愈热,出汗愈臭。常口渴,喜冷饮,小便黄。形体肥胖,身高1.62米,体重80公斤。面部散发粉刺两年余。舌红,苔淡黄较厚。脉滑数。既往无臭汗及狐臭史,家族中也无此类病史。患者既往也没有臭汗史。
诊断:臭汗症。
辨证:湿热蕴结,秽浊毒聚,而成臭汗。
治法:清热解毒,除湿利浊。
方药:黄连解毒汤合平胃散加味:茯苓45g,黄连10g,黄芩20g,黄柏15g,栀子15g,苍术15g,陈皮10g,厚朴20g,泽泻30g,薏苡仁30g,通草6g,桑皮20g。3剂。
7月12日复诊:虽天热出汗,但腐臭气味明显减少,舌苔转白。仍用原方,并针对面部粉刺加银花、蒲公英。3剂。
7月22日三诊:汗出腐臭气味已除,面部散发粉刺仍未完全消散,改用黄连解毒汤加丹参、银花、蒲公英、桔梗、皂刺、天虫、甘草。并嘱其以后应注意少吃肥甘油腻,控制体重,防止炎热之季复发。随访两月,臭汗症未发作。
按:臭汗症是指分泌的汗液有特殊的臭味或汗液经分解后产生臭味。现代医学认为臭汗症与小汗腺和大汗腺分泌的汗液异常有关:小汗腺引起的臭汗症往往与多汗症伴发,常见于足跖和趾间部位,因细菌分解汗液产生臭味。大汗腺受内分泌的影响,在青春期才开始分泌活跃,故大汗腺引起的臭汗症多在青春期出现,到老年可减轻或消失。如腋窝、腹股沟、足部、肛周、外阴、脐窝及女性乳房下方等,以足部和腋窝臭汗症最为常见。腋窝臭汗症俗称狐臭,是一种特殊的刺鼻臭味,夏季更明显。由于细菌与大汗腺的分泌物发生作用产生不饱和脂肪酸导致特殊臭味的形成。大汗腺导致的臭汗症与遗传因素有关,患者大多有家族史。
本例臭汗症是全身出汗皆臭,似非大小汗腺所致的臭汗,既非狐臭,住年也未发生过臭汗。夏季炎热,加之体胖,身体需要散热,出汗是为正常,但出现腐臭味就不正常了。故治疗不在止汗,而在于祛除汗臭的根源。患者炎夏之季出现臭汗,身体肥胖,常口渴喜冷饮。舌苔淡黄而厚,脉滑数。根源是为湿热蕴结于内,酿成秽浊毒邪,炎夏酷热随汗出发越于外而臭,湿热是引起臭汗的根源。故治以清热解毒,除湿利浊,药用黄连解毒汤清热解毒,平胃散去甘草加茯苓、泽泻、薏苡仁、通草、桑皮除湿利浊,使秽浊毒邪随小便而排出,汗臭终除。 (罗碧贵)
好多老人身上常会有一种奇怪的味道,且年龄越大臭味愈浓,当事人虽然感觉不到,但却也给自己和身边人带来苦恼。这种味道称为老人味,亦称“
用中医理论解析老人味
好多老人身上常会有一种奇怪的味道,且年龄越大臭味愈浓,当事人虽然感觉不到,但却也给自己和身边人带来苦恼。这种味道称为老人味,亦称“加龄臭”。那么老人味是如何产生的呢?
一般认为,老人皮肤皱褶多,易藏污纳垢,在细菌滋生、繁殖的地方就会生出臭味;老年男性易小便淋漓、裤子上沾有尿渍,老年妇女常有不同程度的尿失禁及老年性阴道炎,而产生下体异味;老年人肠胃虚弱而积滞,烂牙、虫牙所致口气等,都是老人味的产生来源。
从中医学的角度来,老人味和卫生关系不大,是人体营卫蕴藏、固摄之能渐失,气血、津液逢蒸而败,因败而溢,五脏衰腐之特殊气味渗出于肌表、孔窍而成。也就是说,老人味是人体脏器走向衰败,湿热薰蒸所致,其浓烈程度、味别往往代表着疾患的病程和类别。如似烂苹果味,常属消渴重证;尿臊臭味,多见于水肿晚期,脾肾衰败而湿热浊气内蕴,正衰邪恋之证;酸腐味,是表邪入里化热,热结胃肠,与肠道糟粕互结之阳明实证;腐臭气味,为浊腐疮疡;尸臭气味,多成脏腑衰败之危证等。
虽说老人味意味着邪已入脏,在传统中医理论中属于不治范畴,但也反映出这是疾病甚笃的征兆之一,当引起高度重视。段成式在《酉阳杂俎》曰:“乌鸣地上无好音。人临行,乌鸣而前行,多喜。” 这是说,在病入膏肓即将死亡之际,多数人身上都会有淡淡的腐尸气味,人类多闻不到,但附近喜食腐肉的乌鸦,嗅觉异常的灵敏,即使数公里之外,它也能迅速感知并辨别来源。一旦乌鸦前来某地鸣叫,那就预示着该地某人或某动物将被死神光顾,所以,人们渐将乌鸦当作晦气、不祥之物了。除了乌鸦,小孩鼻子也特别敏锐,人将病危临终之时,一般不懂事的孩子都会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远离。
盖以人身脏腑、气血、津液得生气则香,得败气则臭。王叔和在《脉经》中指出:“人病尸臭,不可近者死。”病人有尸臭气味,常是痈疽、恶疮溃腐所致,久病有尸臭甚者,为脏腑败坏之危症,预后多有不良。
老人味的出现,除注意个人卫生、生活规律、情志稳定外,最主要的,还是建议尽早求治中医,辨证治疗。(曹俣 陕西省西安六君子堂中医馆)”。那么老人味是如何产生的呢?
一般认为,老人皮肤皱褶多,易藏污纳垢,在细菌滋生、繁殖的地方就会生出臭味;老年男性易小便淋漓、裤子上沾有尿渍,老年妇女常有不同程度的尿失禁及老年性阴道炎,而产生下体异味;老年人肠胃虚弱而积滞,烂牙、虫牙所致口气等,都是老人味的产生来源。
从中医学的角度来,老人味和卫生关系不大,是人体营卫蕴藏、固摄之能渐失,气血、津液逢蒸而败,因败而溢,五脏衰腐之特殊气味渗出于肌表、孔窍而成。也就是说,老人味是人体脏器走向衰败,湿热薰蒸所致,其浓烈程度、味别往往代表着疾患的病程和类别。如似烂苹果味,常属消渴重证;尿臊臭味,多见于水肿晚期,脾肾衰败而湿热浊气内蕴,正衰邪恋之证;酸腐味,是表邪入里化热,热结胃肠,与肠道糟粕互结之阳明实证;腐臭气味,为浊腐疮疡;尸臭气味,多成脏腑衰败之危证等。
虽说老人味意味着邪已入脏,在传统中医理论中属于不治范畴,但也反映出这是疾病甚笃的征兆之一,当引起高度重视。段成式在《酉阳杂俎》曰:“乌鸣地上无好音。人临行,乌鸣而前行,多喜。” 这是说,在病入膏肓即将死亡之际,多数人身上都会有淡淡的腐尸气味,人类多闻不到,但附近喜食腐肉的乌鸦,嗅觉异常的灵敏,即使数公里之外,它也能迅速感知并辨别来源。一旦乌鸦前来某地鸣叫,那就预示着该地某人或某动物将被死神光顾,所以,人们渐将乌鸦当作晦气、不祥之物了。除了乌鸦,小孩鼻子也特别敏锐,人将病危临终之时,一般不懂事的孩子都会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远离。
盖以人身脏腑、气血、津液得生气则香,得败气则臭。王叔和在《脉经》中指出:“人病尸臭,不可近者死。”病人有尸臭气味,常是痈疽、恶疮溃腐所致,久病有尸臭甚者,为脏腑败坏之危症,预后多有不良。
老人味的出现,除注意个人卫生、生活规律、情志稳定外,最主要的,还是建议尽早求治中医,辨证治疗。(曹俣 陕西省西安六君子堂中医馆)
今天北京的天气不好,本来都过了清明节了,往年这个时候很热,但是今年却很冷,我们家楼下的玉兰花都开了,在寒风中静静地开放着,整个天空雾蒙蒙的,湿气很重,因此显得阴冷。
所以,这让我非常有冲动讲讲阳气和湿气的关系,因为在下面讲述的一系列的张仲景的去湿的方子的时候,是无处不涉及到湿气和阳气的关系。
我们的老祖宗非常的聪明,他们从大自然中找出很多和人体对应的地方,他们给我们建立了一个天人相应的思考体系,这个思路让我们处处受益。
那么,我们身体中的阳气和湿气是什么关系呢?
这是一个相互影响的关系,就和我们看到的天气一样,当雾气重的时候,遮住了太阳光,我们看不到太阳,因此温度降低了,据说,当年火山喷发,烟雾布满天空,地面很久都见不到太阳光,温度变得很低,结果,恐龙倒霉了,似乎恐龙的消失与此有关,否则现在动物园里关的不应该是老虎而是恐龙。
那么,当太阳光充足的时候,也会把雾气给散去,比如到了中午的时候,一般雾气就散了,到了傍晚的时候又出来。
我们的体内也是这样,水湿和阳气是互相影响的。在我们的体内,阳气就像是太阳,湿气就像是雾气。
有很多患者问我:“我到底是湿气重引起的阳虚呢?还是阳虚引起了湿气重呢?”
如果明白了大自然的状态,我们就明白我们体内的情况了,就是这两者是互相影响的,有的人,先伤了阳气,阳气不足,就像太阳下山了一样,会引起湿气泛滥的;同样,如果湿气重了,就如同大雾天一样,也是遮蔽住阳光的,所以阳气也不足了。
我们的体内,和大自然是对应的,我们的心属火,就像自然界的太阳一样,如果湿气重,那么会严重地影响心阳。
脾属土,也就像大自然中的大地一样,如果湿气泛滥,那么脾阳也会被困住,这和发了洪水的大地一样,土到处都会是湿的,没有办法耕种。
还有就是肾了,这也像大自然一样,我们土地的下面,有地下水,再往下,还有一个火,我们都知道了,如果这个火喷发出来就是火山爆发了,这个火是要藏在地下的,因此,肾也是和大自然对应的,它在土的下面,属水,但是,在水中,还有火,因此中医说,肾是两水夹一火,两边是水,中间是一点火,这个火叫命门之火,水和火在一起,达到平衡,这是古代哲学追求的最佳状态,就是阴阳平衡,这叫水火既济。这样,肾中火不至于过热,水也不至于过寒。
如果体内水湿重了,那么,肾阳也会受影响,肾阳被抑制住以后,则肾中阴阳失去了平衡,阴气就重了。
同样,我们可以反过来想:如果我们心阳不足了,那么,我们体内的水湿也会慢慢地重起来,这是相互的,脾阳不足了,体内的水湿也会重,肾阳不足了,也会出现水湿泛滥的情况。
这就是我们体内的水湿和阳气的关系,明白了这个,大家也就懂了很多养生的道理。
我们的老祖宗早就发现这些问题了,所以创立了很多思路来调整这些情况,具体的方法和思路非常的多,比如去上焦的湿气,去中焦的湿气,去下焦的湿气,振奋心阳、补脾阳、补肾阳等,这在张仲景的经方里面运用得出神入化,如果不明白这个,那么很多病都治不好,明白了,则效如桴鼓。养生也是如此,明白了这个,则可以保持自己的健康状态,不至于到疾病的状态,不明白这些道理,每天早晨起床就喝凉水,那么就是跟自个儿过不去,等有了病了,才明白自己出问题了。
用养生的方法,防治自己进入疾病状态,这是我们古代的治未病的思路,如果大家能做到这些,那么天下会少很多痛苦的。
我在学习张仲景的经方的时候,曾经琢磨过很多的方法,想找出最好的思路,最后,我琢磨出了一种形象的方法,就是用“图像”的方法,其实这也不是我的发明,古人研发中医的时候,就用了这样的方法,叫“取类比象”,与此类似。
我不是很赞成那些死背条文的方法,因为张仲景给我们记录了很多内容,但是并不完全,许叔微就告诉大家,要学习张仲景的思想,别死背,后来缪希雍也警告过大家这事儿,所以我只是理解张仲景这个方子的思路,然后会逐渐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形象的图画,就是关于这个方子的机理的,非常形象的图画,比如,我讲的阳气和湿气的关系,其实完全可以画一个大自然的图像出来,这个思路等我讲到各个方子的思路的时候,会更明显的,到时候大家想象着这个图画,就会更理解这个方子的思路了。
接下来我们会讲述一个张仲景告诉我们的养生思路,那就是,当湿气蒙蔽了我们的心阳的时候,会有什么样的表现,我们该如何识别,以及如何调理。
什么样的舌头是齿痕舌呢?我在我的博客相册里面,贴了两张齿痕舌的照片,是我在医院时拍摄的,一位是男士,一位是女士大家可以看看,这样的照片我的电脑中有几千幅。有一段时间是整天的对着电脑看。
齿痕舌一般多伴有舌体胖大,主脾阳虚弱,水湿内停,但是古代也有人认为是成常人也可以出现的舌象,比如曹炳章在《彩图辨舌指南》中引用《利济外乘》中,就说“无病之舌……并有齿印者……此因无病时各有禀赋之不同,故舌质异也。”但是,我们通过临床研究,发现,的确有很多齿痕舌的人并没有疾病,可是却处于亚健康的状态,所以中医说的气虚、水湿重并非就是有病了,而是体内的气血状态出现了失衡,这在西医看来是无病,但是中医却更加提前地预示了亚健康的状态。
我们在研究中还发现,齿痕舌不仅仅出现在脾虚气虚的人群中,在肝气不舒的人中也很多见,尤其是妇女,经常出现“头胀痛”、“咽喉有堵塞感”、“睡眠不好”、“爱生闷气”、“爱发脾气”等症状,这是肝气不舒的表现,这些内容古代的文献没有揭示,这个内容是我们课题组的 张永涛博士给研究出来,以后中医在看病的时候,就有了更多的依据了。
其实我后来在看舌头的时候,就应用了这个成果,看到女孩子舌体胖大,有齿痕,同时脉弦的,我会直接问她,脾气大吗?或者容易生闷气吗?往往得到的回答是肯定的。
值得注意的是,以往大家都以为齿痕舌的舌质颜色都是淡白的,但是其实很多红舌也有齿痕,这往往是热盛的表现,此时不可冒然补气。
在食疗方面,如果是齿痕舌舌质淡的人(如同照片中的齿痕舌1),在食物的选择中,可以多选择薏米、山药、南瓜、红薯、栗子等食物吃,尽量不要吃生冷瓜果和冷饮,因为会损伤脾阳,导致水湿更重。
如果是女士(如同照片中的齿痕舌2),就要同时考虑是否有肝气不舒的情况,如果是,那么就要在补气之前,疏理肝气,我经常推荐使用玫瑰花,一般茶叶店都有卖的,每次三朵,泡水当茶喝,玫瑰花有理气活血的作用,但是记住要怀孕时不可以用,很多花类的药材都不能在怀孕期间用,因为毕竟是有药性的。
其实齿痕舌我还可以讲好多,今天时间不够了,以后再和大家多聊。
什么样的舌头是淡白舌呢?我在相册里面贴了舌头的照片,各位可以看看,记住这样的舌象,如果自己没有,也可以看看亲戚朋友的。
我先举个几年前的例子,是位女性,年龄还没到四十岁,就闭经了,常常是几个月都不来例假,找了很多医生,开始的时候,西医的黄体酮一用,就有反应,一停,就没动静了,结果是自己都害怕了,她心想,这样下去还得了了,于是就不敢用黄体酮了,中药也吃了一些,通经的,但是没有什么效果。
最后通过朋友找到我,来学校看病,都是好朋友,只能接待,当时我还在读博士,学生宿舍是不让女性上楼的,结果就是在楼门边的接待室看的病。
刚听说这个病情介绍的时候,还没有见到她本人,也觉得棘手,心想这都病了这么久了,也有很多医生看过了,想必要费心思诊断了,可是,等我一看到她,尤其是看到她的舌头的时候,立刻就清晰了治疗思路,因为我看到她的舌头就是淡白舌,舌苔非常的薄,这是个什么情况,这是气血两虚啊,有的医生用通经的方法治疗,此时已经无经可通了,就像河里面已经没有水了,您还挖河道疏通,没有用,就是应该把气血养足了才能再疏通啊。
所以我告诉她,不要着急,要慢慢地养,等气血足了应该会有所改变的。
于是就给她开了调养脾胃的方子,因为中医认为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我现在还记得当时白术用了三十克,其他的药物都印象不深了,当时也没有做笔记,后来似乎加上了些养血的药物,但是我记得很清楚的是告诉她要早睡觉,因为夜里是养阴血的时间。
后来过了段时间,稍微用了点通经的药物,例假就来了,后来一直都有例假,虽然她说每次的量都不大,但是总是有了。
这个患者没有继续治疗下去,可能她工作也忙,自己也不大注意了。
大家看病时间长了,各有心得,有的人见到寒象,会立刻想到温补肾阳,但是我还是从调理脾胃下手的时候多,尤其是女性,我用附子或者肉桂的比较少,用补脾胃的白术、山药、莲子肉、鸡内金、麦芽等时候多。
那么,淡白舌到底是代表身体出现了什么问题呢?其实看了我上面讲的故事,大家会猜到了,淡白舌,就是舌质的颜色比正常人浅淡的舌象,在中医临床中又叫做舌淡。主要是红色的色度值下降,在中医里面,多主虚寒证或气血两虚。传统的中医认为,阳虚证的舌质是淡白的,但是舌体较正常肥大,舌面湿润多津液,舌质有种娇嫩的特点,舌边有齿痕,这样的淡白舌主要出现在阳虚寒证的人身上。
传统的中医还认为,如舌体与正常大小相似,或稍瘦小,舌面虽润而并不多津,则见于气血两虚之证。
但是,在临床中还是要结合其他症状来分析,上述论述有时未免教条,有时情况会出现错位,总之,我们只要把握淡白舌主虚寒证或气血两虚就可以了。
淡白舌按舌色的红、白比例不同,可大致分为两类:较正常人的舌色略淡,但仍可见有红色,虚证尚轻;若舌色枯白,血色全无,连口唇、齿龈均呈苍白色,则虚证较甚。淡白舌的舌苔一般以白苔为主,亦可见有黄苔,也会出现光剥无苔的情况。淡白舌的形成,与贫血、组织水肿、微循环障碍等有关。阳气不足,推动血液运行力量衰减,或生化血液功能减弱,致使血液不能充分运行于舌体而造成淡白舌。淡白舌可见于贫血、慢性肾炎、营养不良、肝硬化腹水、癌症等病。
舌质的颜色,大家一定要记住,有两个极端,偏白的,反映这个人的身体趋向寒的方向,如果偏热的,则反映身体趋向于热。这样就可以知道身体的状态了,这样就可以判断寒热了,遇到淡白舌的时候,一定不能再用寒凉之药,在饮食方面,也不要再服用凉性的,比如绝对不能狂吃西瓜,狂喝冷饮,这都是在毁坏自己的身体啊。
改天和大家多聊聊淡白舌的具体病例。房事过度致病的医案。
小伙子,拍电视的,腰酸,而且这个腰酸很怪,不但白天累了就酸,有时候早晨躺在床上的时候,也会酸。简直是无法忍受。很痛苦,有的时候多坐一个小时都会很难受,甚至开会的时候都坚持不了。斜着依靠在傍边的桌子上跟我说话的,这是无意中的动作,但是反应了他的问题。
坐立的姿势都不正,东倒西歪的,一定斜靠在什么东西上,一般人可能认为这是生活习惯的问题,其实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他们的身体正气不足,有位老中医对我说过:别看有的人很年轻,但是坐在那里没有坐样儿,佝偻着身子;或者歪着身子,靠在桌子上;或者站着的时候身体扭成几段,这样的都是正气亏了的。
所以,坐姿不正,不一定是生活习惯的事情,而很可能反应的是身体的问题。
脉是空豁不耐按的,舌质是红的,那种嫩红,李可老中医的话说是“舌红如柿”。
于是,我就告诫他,说你的体质不是那种很强壮的,要注意房事,不要太频繁,不要放纵,否则最后药物也救不了你的。
根据舌象判断,他的证型是肾阴亏虚,也可以说是肾精亏虚,需要补肾填精,于是开方子,用的是熟地,这是填补肾精的最主要的药,也是滋阴的,然后是枸杞子、龟板。大家看到了,这都是滋补肾阴的药物,但是这样还不能算好了,还有菟丝子、鹿角霜。这是补肾阳的。最后加上了一点砂仁。
大家会奇怪,舌红,这是阴虚的舌象,使用补肾阴的药物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加上补肾阳的药物呢?这里面是有道理的,此时单用补阴或补阳都效果不好,这不是乱说,这个道理我们后边讲。
这个方子服用以后,一副药的时候,他说大致感觉不到酸了,但是还有一点,两副药的时候就不酸了。后来连着服用了几副,就改成金匮肾气丸调理了。但是后来不知道怎么样了,因为彼此都太忙碌了。写这篇博文之前,打了个电话,确认一下,说犯过一次,自己按照原来的方子服了,就好了。
那么,我讲这个医案是想说什么道理呢?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
我们谈完了阴阳的互为消长,就该谈谈阴阳的互根互用了,为什么呢?因为这个道理如果不明白的话,就总是不能理解中医里面的一些根本问题,也不能明白养生中的一些道理。
前面我们说的阴阳互为消长,就是说阴阳是对立的,你长我就消,你消我就长。这二位就像是白天和黑夜一样,总是轮流值班的,阴盛则阳衰,阳盛则阴弱。
但是,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我们中国古代的理论是很全面的,要不怎么说是哲学呢?两个方面都论述到,这叫辩证法,就是说从一个方面来说,阴阳有互为消长的特性,从另一个方面来说,阴阳还是互根互用的。
什么是阴阳互用?就是指一切事物中,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估计您该说了,什么意思?这不是绕口令吗?这不是迷魂阵吗?刚说这两个是对立的,怎么又成为互相依靠,互为根本了?
原来,古人也考虑过这样的事情,您说这白天和黑夜是你强我弱吧,但是它们谁都离不开谁,没见过黑天从此就没有了的,总是白天,搁谁谁都受不了,所有的事情都是这样,我们有上,就有下,如果没有下,就无所谓上;有热就有寒,如果没有寒,那哪来的热呢?如果全世界永远都摄氏40度,全都出汗伸舌头,那大家也永远不知道什么是热,因为压根儿从来没凉快过。从这个角度上看,阴阳就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谁都离不开谁。
这个有阴才有阳,有阳才有阴的特性,就是这种互相依存的特性,我们叫做阴阳的互根,就是互为根基,有我就有你,没你也没我。
那么,什么是阴阳的互用呢?
这个就重要了,这是我们老祖宗总结出来的精华,搁一般人,一定认为这个阴阳分开就完了,但是我们老祖宗认为,在一些物质里面,尤其是一些生命体中,阴阳还是彼此促进的,彼此助长的,这个,就叫做阴阳的互用。
比如说,我们身体中的气和血,气为阳,血为阴,两个似乎是对立的,但是其实是依存的,一个人血流没了,当然也就没气了;如果没气儿了,当然血液也就干涸了,所以很多中医在补血的时候,要加上一点补气的药;补气的时候,加上一点补血的药,这叫气血互生。
这个世界上有男有女,我们把男的都弄火星上去,地球上光剩下女的,完了,下一代没了,放一起才行,才能互相促进,这就叫阴阳互生。我想这事儿古人一定是琢磨过的。
我觉得自己嘴笨,怕没有说清楚,各位就允许我啰嗦一下,再多说几句吧,直到大家认为这是天经地义了为止。
阴阳的互根互用,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看中国哲学,没看懂这个,那大家就甭读了,中国人那种对大自然圆润的理解能力就糟蹋了。
大概的意思就是,阴是从阳中生出来的,阳是从阴中生出来的,《黄帝内经》的话说是:“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
在比如睡觉,白天越兴奋,晚上才能睡的好,白天就总是昏昏欲睡的,晚上也睡眠不好,这在《黄帝内经》叫“昼不精,夜不暝”,有很多人反映,晚上总是睡的不香,我一看他白天,蔫了吧唧的,这是阳气不旺,总是倒在沙发里就眯上眼睛,于是告诉他,赶快出去打球,于是阳气就兴奋了,然后,晚上睡踏实了,这就是阳旺了,阴才能更足。
我给我的父亲治疗帕金森综合征出现的精神症状时候,也是这样的,他白天昏困,晚上睡眠不实,这是阳弱,阴也不足,因为白天阳气用事,晚上阴气用事。于是我给他晚上服用养心安神之药,让阴气得以正常运行,这样白天的阳气也就足了。
受损失的时候也是这样,阳不足了,看似给阴以机会,其实到了一定的程度,阴也会不足的。
这里面最典型的是肾,肾有阴阳,肾阴是主滋养的,肾阳是命门之火,是身体生发的根本,按说这两个是对立的,其实呢,在对立中有统一,如果肾阴损失大了,最后也会累及肾阳,比如说,这个患者开始的时候,是咽干、眼睛干、舌质红,脉细数、五心烦热、腰膝酸软等一派阴虚之象,这是开始,如果阴亏大发了,就把肾阳也消耗了,到时候就舌质淡白了,脉也不那么细了,而是空了,烦热都没有,光剩下浑身畏寒了。此时看上去是阳虚,其实阴阳都虚了。这个时候,有经验的中医知道这个阳虚是怎么来的,其中含着阴虚呢,所以,开方子的时候就会给与照顾。在补阳的同时,加入一些补阴的药物,这叫“从阴引阳”。
这几天连着有几位朋友问我:中医怎么这么复杂?怎么越听你讲越觉得不敢看中医了?
还有的朋友,因为我给治疗好了病,就问:怎么中医这么神?这么快就好了?
那么,中医复杂吗?中医神吗?
答案是:中医不复杂,中医很简单。但是,用对了就疗效如神,用不对就一点都不神。
那么问题又来了:用对、用不对之间的差别到底在哪里呢?我们在看病、养生的过程中怎么来区别呢?
我的回答是:疗效是否好,最关键的一个问题是:要区分阴阳。
我们的老祖宗是十分聪明的,自然界那么复杂,人体那么复杂,疾病那么复杂,怎么分析?我们的老祖宗上来就来了个二分法,直接把事物分为两大类:阴、阳。
这是我们祖先在哲学思维中的聪明之处,这样,事物就可以进行最简单的分类了。
我拿两个被我调理过身体的朋友做例子吧:
有一次,我到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一位Z领导家里作客,刚进屋没多久,他就问我,他们家里有朋友送了很多的蛤蚧,是从东南亚带回来的,他问我这样的蛤蚧能否泡酒,总之现在大家对养生都很重视,我就兴致颇高地帮助他鉴别起蛤蚧来了,刚聊了几句,就听到楼上咳嗽的声音,然后他的儿子下楼来,当时的情景是,一路咳嗽着下楼的。
这个小伙子正在读高中,瘦高的个子,他父亲让他向我问好,他一边咳嗽,一边冲我点头问好。
我很诧异,问:“怎么咳嗽得这么厉害?吃药了吗?”
Z领导告诉我:“该吃的药都吃了,就是这个咳嗽,总是不好,已经有十多天了。”
因为我知道嫂子是搞西药的(她是专业出身),于是就问她,都吃了什么药了。回答是阿莫西林已经吃了好久了,现在什么都不敢吃了。
这时,一家人都看着我,我心里想,反正正好赶上了,就给开个方子吧,于是就要了纸笔,然后问这个小伙子:“有鼻涕吗?什么颜色的?”
小伙子回答:“有,是像水一样清的。”
然后我稍微诊断了一下,心里就有数了,这是个寒邪留滞的证候,此时,只要稍微用一些温热的宣肺药把寒邪选出就可以了。
于是我就开了方子,大致是:防风三克、荆芥三克、紫菀六克、款冬花六克、白前六克、百部三克,四副。
然后告诉他们,用橘子皮切一个,熬药的时候放入。
没想到他们家人性急,说:我们现在就去买药吧!
于是就开着车,载着全家和我马上去了药店,买来了四副药,回来熬药的时候,还特意让我看看橘子的个头,然后就当我的面煮了药。
治疗肺经的药,有个秘诀,那就是量不能大,很多医生喜欢开方子每味药都三十克,实际上有老中医传授过我,说肺经药,要分量清,如果过重,则药过病所,有过这样的例子,就是有的医生开几十克一味的药,治疗肺经的病,毫无效果,结果老中医原方不动,就是每味药都换成了三五克的,结果服用后病立愈。
另外就是治疗肺经病的药(尤其是宣肺解表的药),通常要泡一下,浸透,然后熬的时候时间要短,十分钟一般就可以了,熬时间长了,则味厚入中下焦了。这也是一个诀窍。
结果孩子喝下去药,我就走了,自己也忙,等到第三天的时候,我在和平街北口的南侧的一个饺子馆吃饭,很晚了,记得我当时满身疲惫,突然接到了电话,是Z领导打来的,他告诉我:孩子的药服用一天后,咳嗽立刻减轻,第二天就基本痊愈了。他说:“看来剩下的药不用吃了,留着下次咳嗽再服用吧。”
我忙解释,下次咳嗽一定要开新的药物了,因为病情可能就不同了。
Z领导表示,这次见识到中医的优势了,果然厉害。后来,他对我非常的信任,我在北京中医药大学读博士的时候,他曾经多次到学校来看望我。
那天晚上,我的心里似乎也充满了愉悦的情绪,因为辩证准确,让人少遭受了痛苦。
正如有句话说的: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这个例子里面,我把这个咳嗽确认为寒证,用的几味药全都是温药,所以一丝不悖,结果疗效就是迅速。
第二个例子,是我的一位老患者,是位老太太,她是我一位同学的母亲,同学在外地,所以她很多身体的失调都是找我调理的,效果不错,所以对我很是信赖,这次有病,她并未找我,是偶然再通电话的时候,我听到她有气无力的,而且咳声阵阵,忙问怎么了,她回答,说这几天一直在咳嗽,吃了很多的成药都没有控制住,我一听,立刻问她,咳嗽是否有痰,她回答说有,我又问痰的颜色,她说是黄色的块状痰。
我这就明白了,但是我给老人调理身体一直很谨慎,这和年轻人不同,有的年轻人我通过电话就开方子了,但是对老人我一直不敢,因此还是特意跑到了她的家里,诊了脉,查了舌象,才敢开方子。
我判断她就是外感导致的肺热不清,此时就是要清热利肺。于是就开了方子:双花九克、连翘十二克、公英九克、鱼腥草九克、枇杷叶六克、浙贝九克、杏仁六克、前胡三克。(有点忘记了,大致是这个方子)这个方子里面基本都是凉的药,完全是针对热证的。开完了方子,我告诉她,如果服用两副后不见效果,立刻就去医院检查治疗。
回来后,我还是很忐忑,不知道老人是否能够凭借药力把外邪清掉,结果是第三天我接到电话,说咳嗽很快就被控制住了,这样我才放心。然后这个咳嗽就逐步的好了。
我说这两个例子,就是想说明,我们祖先的两分法是很有效的,寒热,实际上就是阴阳的进一步体现,所以我们的《黄帝内经》里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在中医里面,分析病情的时候,一定要先把大方向定下来,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出大的错误,所以明代大家张景岳在他的巨著《景岳全书》的开篇第二篇文章“阴阳篇”中,就说:“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
火神派的掌门人郑钦安说,看病:“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
我写过那么多的古代医家,要问我最大的感受是什么,那就是:好的医生能够准确地判断阴阳这个大方向,每次作为配角出现的庸医,都是在阴阳这样的大方向上搞错了,所以才沦为庸医。
现在这样的情况也有,我不敢说我自己都诊断正确,但是我能够看到这里面的关键,我当时在考博士之前,就是因为在工作中有切身的感受,只要是好的医生,一律都是辩证准确,患者绕着走的医生,一定是辨证乱七八糟,所以,我在报考博士的时候选择了中医诊断学,我觉得要好好的研究这个学问。我觉得,如果阴阳这样的大方向搞对了,患者是不会受害的,只能向好的方向发展,而大方向搞错了,那么即使你再技巧多端,患者也会受害的。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