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案实录
罗某,女,52岁,农民,河南省通许县人,2017年5月21日以“间断性双下肢灼痛3年,加重6个月”为主诉入院。有糖尿病史5年,入院时口服二甲双胍缓释片0.5克、每日2次,空腹血糖在7~9毫摩尔/升之间,餐后血糖未监测。3年前渐现双下肢烧灼样疼痛,曾于当地二甲医院住院治疗,口服α硫辛酸胶囊、甲钴胺胶囊,效果欠佳,6个月前因情绪因素上症渐重,经糖友介绍到我院治疗。症见:双下肢烧灼样疼痛,入夜痛甚,时有挛急,口干多饮,心烦、善太息,小便量多,伴泡沫尿,大便稍干,舌质暗红,苔少,脉沉细。双足背动脉搏动减弱,10克尼龙丝试验阳性,多伦多评分5分。入院后停服上药,5月22日查糖化血红蛋白6.3%,果糖胺3.78毫摩尔/升,空腹血糖7.3毫摩尔/升,早餐后2小时血糖11.2毫摩尔/升。四肢感觉神经定量提示:双下肢重度感觉神经病变,四肢血流多普勒回示:双侧均为中度血管病变。
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辨证:阴虚血瘀证。
治则:滋阴清热、化瘀止痛。
方药:芍药甘草汤合增液汤加减:生白芍30g、赤芍片30克、生地黄30克、玄参片10克、麦门冬30克、北柴胡10克、川芎片10克、醋香附10克、炒枳壳10克、鸡血藤30克、酒地龙30克、川怀牛膝各30克、生甘草6克,日1剂,水煎400毫升,早晚温服;药渣用2500毫升开水浸闷20分钟,温度控制在40摄氏度,熏洗双下肢与双足,浸泡30分钟,日1次。降糖通络片5片(豫药制字Z20120872(汴))、糖尿康片5片(豫药制药Z20120840(汴))、黄连降糖片3片(汴药字68号),均日3次口服。
5月25日:双下肢灼痛、口干多饮症状好转,舌质暗红,苔薄白,脉沉细。10克尼龙丝试验阳性,多伦多评分4分,空腹血糖7.0毫摩尔/升,早餐后2小时血糖10.3毫摩尔/升,上方加生黄芪50克、全当归10克、淡豆豉10克以补气生血、清心除烦,并予持续情绪疏导,继用药渣熏洗腿足。
5月28日:双下肢烧灼样疼痛进一步减轻,舌质红,苔薄白,脉沉细。10克尼龙丝试验阳性,多伦多评分3分。空腹血糖6.2毫摩尔/升,早餐后2小时血糖9.7毫摩尔/升,中药加丹皮10克以凉血散瘀。
6月6日:诸症消失。多伦多评分1分。空腹血糖6.6毫摩尔/升,早餐后2小时血糖8.6毫摩尔/升,肢灼痛、口干消失,血糖稳定达标而出院。
8月20日:肢体感觉正常,血糖控制良好。
医案分析
消渴病痹症的发展是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随着消渴病的发展按照气虚挟瘀或阴虚挟瘀→气阴两虚挟瘀→阴阳两虚挟瘀的规律而演变,本病病位主要在肢体络脉,以气虚、阴虚或气阴两虚为本,表现以肢体络脉失荣为主的虚证证候;以瘀血、痰浊痹阻于络脉为标,表现为以肢体的凉、麻、痛、痿为主症的本虚标实证候,血瘀贯穿于本病的始终。该患者为中年女性,久病消渴,加之平素情绪失调,肝郁化火,灼伤阴津,导致口干多饮;随着病情发展,阴津日亏,阴虚则内热,而津血同源,阴血不足,一则血虚不能濡养筋脉,二则无水行舟致瘀,经脉瘀阻,不通则痛,故表现为肢体烧灼样疼痛,入夜尤甚,血虚则肝失濡养,疏泄不利,则心烦太息,瘀血既成,舌脉症合参,辨为阴虚血瘀证。
用法要旨
酸甘化阴,柔肝养筋,缓急止痛
该患者的病机是以阴津亏虚为本,瘀血阻络为标。患者七七有余,消渴5年,情绪不畅,肝失疏泄,郁久化火,耗伤津液,筋脉失养,发为本病,以肢体灼痛、挛急夜甚为特征,中医认为肝主筋脉,故治疗以滋阴柔肝为主,方用芍药甘草汤合增液汤加味,酸甘化阴,柔肝缓急而止痛,正如《伤寒论》曰:“脚挛急……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
诸症同现,灼痛为主,宣通为用
正所谓“不通则痛,通则不痛”,“瘀者行之,滞者通之”,该患者病程较长,瘀血痹阻,非血肉虫类药物无以奏效,故在芍甘增液汤、鸡血藤、川芎片等“增水行舟、养阴活血”的基础上,重用酒地龙以通经活络,同时加以炒枳壳、醋香附以行气活血,达到宣通止痛的目的。
医患配合,怡情宣教,心理疏导
笔者认为“百病皆由心生,百病皆由心解”,该患者情绪抑郁,应加以情绪疏导,情志舒畅则肝气条达,气机通畅,津血得运,诸病得愈。笔者临证多年,发现糖友合并焦虑或抑郁的不在少数,此种情况,说理劝导,怡情悦志,信心增强,再加以药石调理,多能达事半功倍之效。(庞国明
娄静 王志强)
自拟抑免汤治疗风湿免疫相关性皮损经验
(2018-03-21
08:26:03)[编辑][删除]
王波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风湿免疫相关性皮损复杂多样,临床中以各型红斑狼疮、硬皮病、皮肌炎等的皮肤损害多见。皮损不仅是疾病的临床表现,也是疾病轻重程度的反映。中医辨证多从邪正盛衰、气滞血瘀、经络阻塞、脏腑失和等方面论治。现代医学则多从变态反应、免疫攻击等方面阐述其发病机理。
病因病机
国医大师卢芳教授认为免疫相关性皮肤损害病位在肌肤腠理,基本病机为荣卫不和,皮肉枯腐。《素问·生气通天论》言:“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卫气实则为阳热,阳热则郁火腐肉、生疮起痈、又易耗气伤津,在外则表现为皮损的红肿热痛;卫气虚则腠理冷,津液为之凝滞。荣卫不和,虽有虚实之分,然临床疾病总是虚实夹杂,无法截然分开。荣气实则血热,血热则易妄行;妄行则易留瘀;荣气虚则皮肉不荣,肉枯则为实。外候则有皮温冰冷,但色泽紫暗。然此为皮肉辨证,又需结合脏腑虚实加以辨证,这既是中医注重整体的要求,也是精准辨证的保证。总之,风湿免疫相关性皮损以虚实夹杂为主,纯虚者少,纯实者亦不多。虚者荣卫不足,凝痰留瘀。实者荣卫气实则炼痰滞血,皮肉不荣。虚实为主要矛盾,瘀血、痰浊为病理产物。皮损多形多样。历代医家及近现代医家有将此荣卫虚实理解为火毒热邪、阳虚寒凝者,但执简易繁,是即虚实二字。
治法方药
“同病异治”是中医的一大特色,作为现代中医,既要跳出现代医学疾病诊断的圈子,不能被其禁锢,又要尊重和应用现代医学的优势,为我所用,也要分清中西医之间的区别,论疾病不惟疾病论,辨证论治是我们中医的法宝,异病同治有其深厚的学术根基。国医大师卢芳教授自拟抑免汤凉血生津,化瘀散结,解毒除湿通络,针对免疫相关性皮损药物与病机匹配,方与证契合,丝丝入扣。
荣卫气盛则用地黄、连翘清荣卫之气,且连翘能透热转气,散结消肿,地黄能清热养阴,二药清有余之热,补不足之阴,两君药虽曰清,亦能补,契合免疫相关性皮损的虚实病机。丹皮、赤芍凉血散瘀,凉血则血不瘀,瘀去则无郁热。土大黄凉血止血,虎杖活血祛瘀,清热利湿,一收一散,血水同治,二药兼能泄下,可使邪气从下而走。黄芩,既入气分,亦入血分,气血两清。土黄芪苦寒,祛湿利水,使湿邪从下窍而走。此方总体以清热为主,辅以徐长卿辛温,祛湿通络,使清热不凉遏,清而能通。最终使免疫相关性皮损的热清、阴足、结散、络通,而皮损得愈。
随证加减:卢芳教授很重视引经药的应用,曾用大剂量川芎治疗三叉神经痛,取得了良好疗效,因此,病位在头面时,加川芎引经,直达病所,直捣窠臼,亦可加用蔓荆子;病在上肢者加桑枝,有寒者用桂枝;病在下肢加川牛膝,湿热重者加黄柏、苍术,亦是二妙散之旨。肺主皮毛,皮损表浅,加宣肺、肃肺之品,小剂量麻黄尤为适宜;脾主肌肉,与胃相表里,皮损深凹,在肉者加白芷、葛根;损疮日久不愈,可酌加黄芪,生肌。对于白塞氏溃疡,病在眼加青葙子清肝明目,女贞子养肝明目,病在舌尖多属心,莲子心、淡竹叶引之,舌边者属肝,龙胆草引之。在随证加减中大法以八纲辨证为主,引经药的应用是其重要的特色。
病案举隅
包某,女58岁,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2017年6月3日初诊,主诉系统性红斑狼疮伴持续蛋白尿半年。该患者于2016年12月在哈尔滨某医院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合理服用激素和吗替麦考酚酯,基本病情稳定,激素醋酸泼尼松片减至每日15毫克,吗替麦考酚酯每日2克,脸部红斑明显,色红,尿蛋白(++),血压165/95毫米汞柱,迫于对激素副作用的恐惧,遂来就诊。刻诊脸部蝶形红斑,尿蛋白(++),心烦,乏力,纳差
,大便黏,小便色黄,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既往有胆囊炎手术史,无食物及药物过敏史。
诊断:阴阳毒气血实热证(系统性红斑狼疮)。
治则:清热凉血散瘀、解毒除湿。
自拟抑免汤加减:生地25克,连翘20克,丹皮15克,赤芍15克,土大黄10克,虎杖20克,黄芩10克,徐长卿25克,凌霄花10克,炒白术20克。14服。水煎服。每日1服,早晚分次温服。
2017年6月17日复诊:脸部红斑明显好转,尿蛋白(+),血压150/90毫米汞柱,舌红减轻,苔白泛黄,效不更方,原方加钩藤15克。14服。水煎服。
2017年7月1日三诊:脸部红斑基本消失,尿蛋白(±)。病情基本稳定,激素维持每日10毫克,本方7服为水丸,每次9克,每日口服3次。以巩固疗效。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阴阳动态平衡,病机纯虚纯实者少,抑免汤清热养阴,活血散瘀,除湿通络,使热得清,阴得补,瘀血散,痰湿除,经络通,清热但不凉遏,圆机活法,正符合免疫相关性皮损的虚实病机。临床疗效显著。此例患者病情虽稳定,但脸部红斑经久未消,尿蛋白持续不佳,此即疮毒内陷脾肾,三焦气化不利,肾气清浊不别,精微外泄。抑免汤愈损痊疮,使邪气去,三焦化气,肾气清浊自分,精微得固,尿蛋白检查明显好转,此实为治疗狼疮性肾病的又一大法。(王波)
![[转载]专治“膝盖滑膜炎”一个很神的外用偏方! [转载]专治“膝盖滑膜炎”一个很神的外用偏方!](//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滑膜炎。滑膜积液。
马岳华献方有活血、消炎的功效
![[转载]专治“膝盖滑膜炎”一个很神的外用偏方! [转载]专治“膝盖滑膜炎”一个很神的外用偏方!](//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白芥子治疗膝关节滑膜炎2法如下:
白芥子性味辛温,归肺、胃经,具有通络止痛、利气化痰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对肢体痹痛麻木、跌打损伤、牙痛、中风不语等有效。并能抑菌、抑制前列腺增生,镇咳、祛痰及平喘,可治疗胸胁胀满。
膏敷:适量白芥子为细末,沸水调成糊状,药温40左右时均摊在患处及其周围2~4厘米范围内,药膏厚度约1厘米,1小时后剔除药膏,温水洗净皮肤,每3日1次,病程长者1周1次。药膏外敷超过1小时,部分病人局部皮肤发红,自觉有灼热感,个别病人2天以后面部有痒感,停药后可自行消失。
粉敷:白芥子60克,炒黄后研为细末,装入消毒纱布袋内,先以75%酒精消毒患处,后用生姜涂擦,再用白芥子粉袋覆盖患处,绷带固定,3天换药1次,10次为1个疗程,一般6~10次即可痊愈。
岔气部位多在胁肋部一侧,可由脊柱胸段向前沿肋间隙放射到乳房下缘,或相应肋间隙下缘。主要在呼吸、咳嗽、转身时等情况下,因呼吸肌紧张导致痉挛,牵涉胸背部疼痛或串痛(排除心脏疾患)。
治疗方法:嘱患者采取缓慢侧卧位躺于床上,患侧在上,从脊柱胸段沿肋间疼痛部位,用火罐走向向前给予反复多次闪罐,上至肩胛下缘,下至肋骨游离端,前至肋弓上段,在脊椎膀胱经及督脉处(膈腧、肝腧、胆腧等穴位处)重留罐,胁肋部(日月,期门等穴位处)可以轻留罐、短时间留罐,多1次见效,症状消除(重则可配合木香顺气丸内服或内关穴针刺)。
中医认为岔气属于内伤范畴,脏腑、气血、经络等,因外邪或情志异常,导致功能紊乱,气机升降失常,影响膀胱经、胃经、胆经、肝经、脾经的正常功能。给予拔罐疗法,运用火罐的温通及负压作用,缓解肌肉痉挛,促进血液循环,经络的气血运行通畅,则疼痛自消。
http://58pic.ooopic.com/58pic/22/90/30/64458PICNRu.jpg
灸法就是用艾绒为主要原料,制成一定形状的艾条或艾炷,点燃后对准穴位进行熏灼,通过对局部的温热刺激,达到防治疾病、养生保健的一种传统疗法。早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医书《足臂十一经灸法》《阴阳十一脉灸经》,讲述灸法可以治疗百余种疾病。《黄帝内经》中的“灸焫”就是灸法,《灵枢·官能》篇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阴阳皆虚,火自当之。”说明灸法是针刺法所不能替代的。
艾叶是灸法的主要原料,艾,味辛,性温,气味芳香。我国各地均有生长,而以湖北蕲州生长者良,故称“蕲艾”。艾叶每年五月采择,晒干捣碎,除去杂质,即成艾绒,放于干燥的地方以备使用。以陈艾为好,所以孟子说:“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本草纲目》中说:“艾叶生则微苦太辛,热则微辛太苦,生温、熟热,纯阳也。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和。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认为“治病灸疾,功非小补。”后世学者认为,灸法取之于火,火性热而行速,走而不守,善入脏腑,通达十二经络,调理气血,是医者应当掌握的妙术。综合历代医家的经验,可以将灸法的作用概括为:疏风散寒,调和营卫;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祛寒温中,回阳复脉;升举阳气,密固肌表;清热解毒,消瘀散结;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固摄任冲,理气调经;增补元气,预防疾病。
常用的灸法有两种,即艾条灸法,艾炷灸法。常用的艾条是在艾绒中加入了肉桂、干姜、细辛、白芷、雄黄、苍术、乳香、没药、川椒等药物细末,外用三层板纸卷制封口而成。它的长处是病人可以手拿艾条在病变部位进行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等。艾炷是将纯净的艾绒放在平板上,用手指搓捏成圆锥状,即为艾炷。每点燃一个艾炷为“一壮”;艾炷有大、中、小三种。艾炷可以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方法是先在施灸皮肤上涂少许凡士林,然后将艾炷置于皮肤上点燃,待烧近皮肤时,可用双手轻轻拍打穴位周围,以减轻疼痛感,待灸至一半,皮肤有灼热感时,将艾炷拿掉,在进行第二壮。若连续艾灸多次,至皮肤化脓,乃是化脓灸。另外,还有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面灸、隔附子灸等。
使用灸法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特别是选择穴位要准确,施灸方法要正确。头部穴位一般不宜施灸;凡高热、吐血、抽搐、结核病等,不宜施灸;妇女在妊娠期或月经期,其下腹部、腰骶部、筋腱部,均不宜施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