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平气和筑牢身心健康基石
摘自2022-11-30中国中医药报
本报记者 衣晓峰 通讯员 张志彪
“气”在中医理论中,这个字的存在感极强。《黄帝内经》曰“百病生于气也”,如肝气郁结,容易诱发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泌尿生殖系统肿瘤等疾病。
气之为病表现各异
什么是气?气是一种活动力很强的精微之物,流行全身,面面俱到;对人体而言,气不仅是维持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而且具有温煦机体、防御外邪、固摄精微的作用。正因为气广泛分布,无处不在,所以无论是外感六淫之邪,还是内伤情志之郁,最先波及的都是气,并逐步影响到血、津液、脏腑、经络,以致气机失调,脏腑经络功能紊乱,最终发病。
张介宾在《类经•疾病类》中提到:“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凡表里虚实,逆顺缓急,无不因气而至,故百病皆生于气。”清代养生大家曹庭栋也曾如是说:“人藉气以充其身,故平日在乎善养,所忌最是怒。怒气一发,则气逆而不顺,窒而不舒;伤我气,即足以伤我身。”从这些观点来看,疾病大多是由于气虚或情志性气机失调、失衡所致。
在临床上,气之为病大致可分为气虚、气滞、气陷、气逆、气闭、气脱等证。今主要介绍以下四种。
气虚
气虚一般分为肺气虚、心气虚、脾气虚、肾气虚等四种。马艳春解释,肺气虚的人多为胸闷气短,需要补肺益气,可用补肺汤滋养;心气虚的人多心悸乏力,宜用七福饮疗;脾气虚的人运化能力弱,宜饮用四君子汤;肾气虚的人,往往腰膝酸软,可用肾气丸。
气滞
气滞是指脏腑、经络之气阻滞不畅,多涉及肝、脾、胃等脏腑。肝郁气滞的人群常表现为两胁疼痛闷胀、食欲不佳、情绪烦躁易怒,可选用柴胡疏肝丸;脾胃气滞的人群经常胃脘疼痛不适、大便秘结不通,用药多以四磨汤或香砂六君丸为首选。
气陷
有气陷的人,往往有下坠感,严重的还会有内脏下垂,如子宫脱垂、胃下垂、脱肛等,此时最适合用补中益气汤,以升举阳气。
气逆
气逆指气升之太过或降之不及。若肺气上逆则引起咳嗽喘促,宜饮服苏子降气汤;胃气上逆则恶心呕吐,可用旋覆代赭汤;肝气上逆形成的头痛眩晕,可服四磨汤。
气血调畅才能不生病
《丹溪心法•六郁》中说:“气血冲和,万病不生。”反过来看,现代人工作、生活压力大,容易导致肝郁气结。马艳春指出,肝主疏泄,以疏通、畅达为顺,不宜抑制、郁结。若肝气郁结,会引起结节、肿块、肿瘤、囊肿、增生的出现。同时肝胆互为表里,肝气不疏,就会瘀塞胆经,让病情逐渐蔓延到身体两侧。
所以,日常生活中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此话意思是清心寡欲,情绪稳定不焦虑,形体劳作不疲劳,顺应气机,每个人能适当地满足自己的愿望,吃什么都觉得甜美,穿什么都很开心,喜爱自己的习惯,不互相攀比,这样才称得上是民风淳朴。这些都对现代人养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莫被不良情绪控制
日常生活中,切不可让不良情绪堆积太多,必须及时宣泄出去,如果压抑太久,势必干扰气血运行,埋下健康隐患。
呼喊、倾诉、痛哭或者接受专业心理咨询师的疏导等,都可以起到宣泄情绪、卸下心理负荷,避免让“心病”演化成各种疾病的作用。
马艳春说,人们若是长期被不良情绪所控制,就容易造成肝郁气滞,变得更不开心。从中医角度看,通肝经有助于疏肝气,通百脉。简单有效的方法首推卧位拉筋法,其具体操作是:身体平躺在床上,双手臂自然伸展放在床面,一条腿向上与地面呈垂直角度,并保持臀部、膝后腘窝、脚后跟在同一直线上,另一条腿屈膝内收,脚踩在床面上。每次持续10~40分钟,之后再以同样的方法换另外一条腿进行拉伸。锻炼时可能会感到酸麻胀痛,但坚持一段时间后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很多疾病均与不良情志有关联,而积极向上的音乐能够安抚人的情绪。马艳春认为,通过音乐,人们可以自我调节,保持心理平衡。好的音乐是人体的疗养师,它能够改善内心的不良情绪,使心情平和,让心境高远。翩翩而来的乐符可以打开束缚内心精神世界的藩篱,使人得以真正地“放飞自我”。
(本文摘编自《中医健康养生》杂志2022年11月刊)
据说在古代,真正好的中医不用针灸或中药,用音乐。一曲终了,病退人安。中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五音疗疾”的理论,《左传》中更说,音乐像药物一样有味道,可以使人百病不生,健康长寿。古代贵族宫廷配备乐队歌者,不纯为了娱乐,还有一项重要作用是用音乐舒神静性、颐养身心。
古代的音乐和现在有所不同,只有五音:角、徵、宫、商、羽。这五个音阶分别被中国传统哲学赋予了五行的属性:木(角)、火(徵)、土(宫)、金(商)、水(羽)。这一点,恰恰被中医利用了。
音乐可以深入人心,在中医心理学中,音乐可以感染、调理情绪,进而影响身体。在聆听中让曲调、情志、脏气共鸣互动,达到动荡血脉、通畅精神和心脉的作用。生理学上,当音乐振动与人体内的生理振动(心率、心律、呼吸、血压、脉搏等)相吻合时,就会产生生理共振、共鸣。这就是“五音疗疾”的身心基础。
“百病生于气”!这个“气”不仅是情绪,五脏的脏气也包含其中。根据每个人自身的身体结构不同,五脏在脏气上的差异,配合不同的音乐,就可以使五音防病、养身。当然,我们并不是用某个音去调理某个脏器,而是运用五行原理,使它们相生、相克,又相互制约,五音搭配组合,适当突出某一种音来调和身体。
在繁体字中,樂、藥、療三字同源,音乐与药物、治疗具有天然的联系。音乐可以舒体悦心,流通气血,宣导经络,与药物治疗一样,对人体有调治的能力。
音乐有归经、升降浮沉、寒热温凉,具有中草药的各种特性。而且音乐需要炮制,同样的乐曲,可以使用不同的配器、节奏、力度、和声等等,彼此配伍,如同中药处方中有君臣佐使的区别一样。
用音乐治疗,也有正治、反治。让情绪兴奋者听平和忧伤的乐曲,是最常用的方法,还可以使乐曲与情绪同步,帮听者宣泄过多的不良情绪,例如以如泣如诉的乐曲带走悲伤、以快节奏的音乐发泄过度兴奋的情绪。
五行:金、木、水、火、土
五脏:肺、肝、肾、心、脾
五音:宫、商、角、徵、羽
五窍:鼻、目、耳、舌、口
中国音乐追求的清、静、淡、远的意境,与中医学提倡顺应自然“恬惔虚无”的法则出一辙。
心脏通常不会偷懒,它一刻不停的搏动完全符合属于火的特性。心脏掌控着精神和血液的循环,然而,现实的生活和工作压力、不断在减少的睡眠、很少运动的身体……无一不在伤害我们的心,所以很容易心脏系统的不适。
心常见不适:失眠、心慌、心胸憋闷、胸痛、烦躁、舌尖部溃疡。
属心的音阶:徵音,相当于简谱中的“5”。徵调式乐曲:热烈欢快,活泼轻松,构成层次分明,性情欢畅的气氛,具有“火”之特性,可入心。
最佳曲目:《紫竹调》。心气需要平和,这首曲子中,运用属于火的徵音和属于水的羽音配合很独特,补水可以使心火不至于过旺,补火又可使水气不至于过凉,利于心脏的功能运转。
最佳欣赏时间:21:00-23:00。中医最讲究睡子午觉,所以一定要在子时之前就要让心气平和下来,过早过晚听都不太合适。
伴茶:准备一杯红茶,略加少量绿茶,可以补益心脏。
肝——五脏中的将军
肝比较喜欢爽朗、豁达。我们如果长期被一些烦恼的事情所困扰,肝就会使我们体内的本该流动的气处于停滞状态,时间稍久,就会逐渐消耗肝的能量,产生种种不适。
肝常见不适:抑郁、易怒、乳房胀痛、口苦、痛经、舌边部溃疡、眼部干涩、胆小、容易受惊吓。
属肝的音阶:角音,相当于简谱中的“3”。角调式乐曲:有大地回春,万物萌生,生机盎然的旋律,曲调亲切爽朗,有“木”之特性,可入肝。
最佳曲目:《胡笳十八拍》。肝顺需要木气练达,这首曲子中属于金的商音元素稍重,刚好可以克制体内过多的木气,同时曲中婉转地配上了较为合适的属于水的羽音,水又可以很好地滋养木气,使之柔软、顺畅。
最佳欣赏时间:19:00-23:00。这是一天中阴气最重的时间,一来可以克制旺盛的肝气,以免过多的肝气演变成火,另外可以利用这个时间旺盛的阴气来滋养肝,使之平衡、正常。
伴茶:准备一杯绿茶,里面少放一些白茶,以起到梳顺肝气的作用。
脾是我们身体里的重要能量来源,身体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几乎都来自脾胃,经过食物的消化吸收,才能转化成能量供应给各个脏器。暴饮暴食、五味过重、思虑过度等都会让我们的脾胃承担过重的负担,而停产。
脾常见不适:腹胀、便稀、肥胖、口唇溃疡、面黄、月经量少色淡、疲乏、胃或子宫下垂。
属脾的音阶: 宫音,相当于简谱中的“1”。宫调式乐曲风格悠扬沉静,淳厚庄重,有如“土”般宽厚结实,可入脾。
最佳曲目:《十面埋伏》。脾气需要温和,这首曲子中运用了比较频促的徵音和宫音,能够很好地刺激我们的脾胃,使之在乐曲的刺激下,有节奏的进行对食物的消化、吸收。
最佳欣赏时间:在进餐时,以及餐后一小时内欣赏,效果比较好。
伴茶:准备一杯黄茶,略加少量红茶,可以温和的调节脾胃功能。
肺——五脏中的宰相
肺在身体里是管理呼吸的器官,全身的血液里携带的氧气都要通过肺对外进行气体交换,然后再输送到全身各处。也正因为肺和外界接触频繁,所以污染的空气、各种灰尘、致病细菌,会在你身体抵抗力稍低的一刹那,占领你的肺。
肺常见不适:咽部溃疡疼痛、咳嗽、鼻塞、气喘、容易感冒、易出汗。
属肺的音阶: 商音,相当于简谱中的“2”。商调式乐曲风格高亢悲壮,铿锵雄伟,具有“金”之特性,可入肺。
最佳曲目:《阳春白雪》。肺气需要滋润,这首曲子曲调高昂,包括属于土的宫音和属于火的徵音,一个助长肺气,一个平衡肺气,再加上属于肺的商音,可以通过音乐把你的肺从里到外彻底梳理一遍。
最佳欣赏时间:15:00-19:00。太阳在这个时间段里开始西下,归于西方金气最重的地方,体内的肺气在这个时段是比较旺盛的,随着曲子的旋律,一呼一吸之间,里应外合,事半功倍。
伴茶:准备一杯白茶,里面少放一些红茶和黄茶,以起到生补肺气,同时清除肺中杂质的效果。
肾在身体的五脏之中,被认为是人体的储蓄机构,我们身体里所有其他脏器产生的能量,在满足日常消耗后,都会把多余的能量转存到肾中,将来身体里的其他器官缺少足够的能量时,通常会从肾中抽调。长此以往,肾中的能量总的来讲还是处于一种匮乏状态。
肾常见不适:面色暗、尿频、腰酸、性欲低、黎明时分腹泻。
属肺的音阶:羽音,相当于简谱中的“6”。羽调式乐曲:风格清纯,凄切哀怨,苍凉柔润,如天垂晶幕,行云流水,具有“水”之特性,可入肾。
最佳曲目:《梅花三弄》。肾气需要蕴藏,这首曲子中舒缓合宜的五音搭配,不经意间运用了五行互生的原理,反复的、逐一的将产生的能量源源不断输送到肾中。一曲听罢,神清气爽,倍感轻松。
最佳欣赏时间:7:00-11:00。这段时间在一天里是气温持续走高的一个过程,人和大自然是相互影响的,在这个时间段,太阳在逐渐高升,体内的肾气也蠢蠢欲动地受着外界的感召,如果此时能够用属于金性质的商音和属于水性质的羽音搭配比较融洽的曲子来促使肾中精气的隆盛。
伴茶:准备一杯黑茶,里面少放一些白茶,以起到五行相生的效果。
【绿茶:五行属木,代表茶有碧螺春、毛尖、毛峰、猴魁、龙井。】
【红茶:五行属火,代表茶有川红功夫、滇红功夫、祁门功夫。】
【黄茶:五行属土,代表茶有霍山雪芽、温州黄汤、君山银针。】
【白茶:五行属金,代表茶有银针白毫、贡眉、白牡丹。】
【黑茶:五行属水,代表茶有普洱茶、湖南黑茶。】
若想催眠:请听《平湖秋月》、舒曼的《梦幻曲》、莫扎特的《催眠曲》、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
欲解抑郁:请听《喜洋洋》、《江南好》;
想除悲怆:请听海顿的《创世纪》、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d小调——悲怆》、贝多芬的《第五交响c
小调——命运》;
振作精神:请听《金蛇狂舞》、《步步高》;
若去烦燥:请听《梅花三弄》、《塞上曲》、《空山鸟语》;
促进食欲:请听《花好月圆》、《青春舞曲》;
为降血压:请听《平湖秋月》、《雨打芭蕉》、《春江花月夜》、《姑苏行》。
一曲洞箫声起,鸣咽缠绵;几处古筝弦响,芳华绝世。万籁俱寂,只余乐音,让我们为之沉醉,为之起舞,为之焕然一新。音乐仿佛迎合了我们身体内某种磁场的共振,直接进入我们的内心,触碰着我们喜怒哀乐的细小纤维。
音乐和人体的神秘响应,来自于两者之间节奏的共鸣。音乐的基础之一便是节律,如果音乐节奏和人体的某些生理节奏和揩,生理共振就产生了。紧接着,我们的皮肤温度、心跳速度、呼吸频率都有可能发生变化,最终产生快乐、兴奋和幸福感。在《同一首歌》的演唱会上,听众们狂热地挥舞荧光棒,便是音乐带来的兴奋迷醉的效应;我们每个人在幼儿时期,听着母亲嘴里哼着摇篮曲安然入睡,便是音乐的安神静心的作用。
音乐是生活赐予人类的特种维生素,一张完美的解压处方上一定会有它。这张处方的第一行应该写下它的原则:选择一种与你当时心境比较契合的音乐,然后 慢慢改变音乐风格,使之与你想要达到的心境相吻合。比如,如果你是一个遭到打击的中年男子,不妨听一听刘德华的《男人哭吧不是罪》,在刘德华抑郁的呐喊中,你能找到类似的心境,从歌声中得到共鸣,让自己彻底放松。然后你可以选择一些稍微平静的曲子,可以是罗大佑的《恋曲1990》,可以是邓丽君的《但愿人长久》,也可以是各轻音乐。最后再慢慢过渡到你喜欢的轻松欢快的曲子上去,这样你的心情会慢慢地由压抑沉痛变得轻松愉快起来。
其实,大自然是一个更大的音乐宝库,人类创作的音乐正是对自然各种音响的复制。金秋时节,漫步在林荫道上,且听风吟,细品鸟语,静谧的自然空间里,连树叶在空中的舞蹈都伴随着音乐的妙响。耳朵带领着心灵,自由地旋转,畅快地呼吸。山间林畔,溪流潺潺,泉水叮咚,静谧祥和的快乐是那样的随处可得。海边沙滩,波涛翻涌,拍击岸石,又带给人一份开阔浪漫的心堵。在自然的音乐之美遍布各处,就是早晨初醒打开窗户听到的第一声鸟鸣,都可以让我们感受到音乐带给人的宁静和清新。
人类是何其不幸,天灾人祸遍布世界,世俗烦恼时刻发生;人类又是何其有幸,享受天然的音乐,生活在大自然的各种宝藏之中。让音乐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瓶复合维生素,时不时拿一颗出来咀嚼一番吧!
呼笑歌哭呻五种声音,并分别对应五脏肝心脾肺肾
发怒爱喊肝火旺
肝气过盛或肝阳上亢的人,常常容易发怒,大呼小叫。肝气郁滞的人常会长吁短叹,发出呼呼声音。这其实是人体一种不自觉的自救功能,通过向外发声来减少肝气郁滞。因此,肝火旺的朋友可多发“嘘”字音,有助于调节情绪,保持内心的平和,以免怒气伤肝。
笑太多耗心气
适度的笑可以疏通心气,增进健康,但笑得过多、过度,则会耗伤心气。如果多笑,多说点话就觉得心慌,气不够用,多为心气虚,要注意保养心气。养心的关键是学会慢生活,放慢节奏。平时常发“呵”字音,可以补心气,对治疗心悸、失眠、健忘也有好处。
唱歌没底脾气虚
若人体脾气旺盛,说话声音就会非常洪亮,唱起歌来也嘹亮,底气足;脾气虚时,说话声音低微,唱起歌来也没底气。其实,唱歌多了、话说多了,也会耗伤脾气,因此,喜欢唱歌的老人要多吃山药、大枣、蜂蜜等补脾益气的食物。平时常读“呼”字音,可以培养脾气,对预防脾虚腹胀、脾胃不和、食欲不振都有好处。
哭泣不止肺气弱
人体肺气强盛时,哭的声音非常洪亮,若肺气虚,哭声会很低微,只能呜咽。悲伤时,哭泣流泪是一种正常宣泄,对健康有利,但如果经常哭,就会损伤肺气,肺主皮毛,肺虚了皮肤也不会好。因此,养肺重在保持情绪开朗。
总是哼唧肾不好
俗话说,无病不呻吟。呻吟是人体在调元气,而元气藏于肾。若平时无病也总是哼哼唧唧地呻吟,就说明肾可能有问题,建议多吃些龙眼、山药等温阳补肾的食物。多念“吹”字音,可缓解腰腿无力、潮热盗汗、头晕耳鸣等表现。
五声对五脏有不同的影响,日常出现这些声音时要关注我们的脏腑健康,时时呵护。
两款药膳改善睡眠
摘自2025-6-13中国中医药报
陈小朝 四川省成都肛肠专科医院 滕莉 贵州中医药大学
失眠是困扰许多人的难题,中医在调和气血、宁心安神方面有其独到之处,以下推荐两种具有改善睡眠质量功效的药膳方。
桑椹百合茉莉饮
材料:桑椹20克,百合20克,茉莉花5克,蜂蜜适量。
做法:所有材料泡水洗净,桑椹、百合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水,小火煎煮成汁后加入茉莉花、蜂蜜调味即成。
功效:补血安神,疏肝解郁。
五味子桂圆粥
材料:白米1杯,五味子5克,桂圆干8个,蜂蜜适量。
做法:白米淘洗干净,去除表面杂质,以保证口感细腻;五味子和桂圆干也分别清洗,以去除灰尘。将白米、五味子、桂圆干一并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采用小火慢煮,可使米粒和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充分释出,汤汁更加浓郁且易于消化,再根据个人口味加入适量蜂蜜,轻轻搅拌均匀即可食用。
功效:养心安神。
药食同源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瑰宝,药食同源的理念告诉我们,食物也有一定的偏性,所以饮食不能偏嗜,正所谓“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中医说药食同源,但也不是可以随便吃,还是要有中医理论的专业指导才行。
药食同源,这是古人的智慧,早在千年前,祖先就已发现有些食物具备药物作用,可以用来防治疾病。“药食同源”,食物除具有营养保健功效之外,也如药材一样,有寒热温凉的属性。所以,我们要分清食物的性质,寒性体质者多吃热性食物,热性体质者多吃寒性食物,以保证身体的健康。
说到饮食滋味,其实很能体现出中医的特点。比如一份拌饭,里面辣椒和桔梗散寒宣肺,鸡蛋和米饭养护脾肺,以运转中土,配上玉竹茶,滋养阴津,刚柔并济,恰可养阴散寒,驱除邪气,在配伍上有加减葳蕤汤之意,即所谓药食同源。
中药可分为上中下三品。以现代来看,上品应为药食同源的养生之药,用量范围较宽;中品应为无毒或小毒的治病之药,用量范围可适度放宽;而下品应为毒剧之药,用量宜慎之又慎。
药物不能代替食物,食物也不能代替药物。虽说药食同源,但不同流,不同用。
枣泥山药糕补血益气,玉竹老鸭汤养阴润燥……山药、玉竹这些出现在《中国药典》中的中药,也是人们的盘中佳肴。
“远古时期很多药物源自食物,实践发展中古人区分食物和药物主要基于其主要功能不同,食物须安全并提供人体的营养,药物则主要用于治疗疾病。有时两者的界限不太清晰,一些食品也具有治疗、养生的作用。”中国药膳研究会会长杨锐说。
对于有些食物来说,它们和药物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它们既是食物,也是药物,这便是“药食同源”的理念。
药食同源有官方依据
杨锐说:“古人对食物功能的认识层次是渐进的。首先是无毒,且能够食用,提供基本营养。然后,发现了食物的其他功能——治疗和养生。”
我国历代对“药食同源”及食药界限的认识是一个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在神农时代药与食不分,无毒者可就,有毒者当避。随着经验的积累,药食才开始分化。在使用火后,人们开始食熟食,烹调加工技术才逐渐发展起来。在食与药分化的同时,食疗与药疗也逐渐区分。
杨锐介绍,春秋以后的许多中医药学古籍,如《黄帝内经》《肘后备急方》《本草经集注》《食疗本草》《太平圣惠方·食治门》《饮膳正要》《食物本草》《食鉴本草》等,都有对“药食两用”物品的大量论述和食疗食养药谱的记载。“药膳”一词出现在东汉时期《后汉书·列女传》中,应该说中医药膳学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翟华强认为,“药食同源”的观念早已融入国人血液中,是国人养生的重要理念之一。
“药食同源”发展到今天,更加规范。杨锐认为,对“药食两用”物品的推出和管理,反映了“药食两用”物品既是食品但又不同于普通食品的特征,其安全性和用法尤为重要。
为此,国家卫生计生委先后公布《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可用于保健食品名单》和《保健食品禁用物品名单》进行规范。在《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中,包括丁香、刀豆、小茴香、山楂、马齿苋、乌梅、木瓜等101种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
可见,“药食同源”有官方的依据和规范,持之有故,网上“伪科学”和“骗局”的谣言不攻自破。
食疗宜遵医嘱
虽然“药食同源”确有依据,但面对种类繁多的药膳,人们应该如何甄选使用呢?对此,杨锐给出了明确的回答:“名单内的药物要合理使用,名单外的药物入膳应当遵照医嘱。”
“今天中医药膳总体分为食疗药膳和食养药膳两大类,前者原则上应在中医师指导下配膳,而向社会推荐的药膳则侧重于安全性有保证的后者。”他说。
杨锐指出,食养和食疗并不完全相同,虽然它们都体现在药食同源的思想中,但食养重在养生保健,食疗重在治疗疾病。食养并不需要像食疗一样严格按照医师配方进食,也不需要坚持服用多个疗程。
部分百姓对药膳食疗的认识存在误区。有时发生不恰当地服用中药,盲目追求食疗效果,导致健康受损的事件。
针对这些现象,杨锐认为:“食药同源并不等于药食同性,更不等于药食同功,不能拿药当饭吃。天天吃顿顿吃,是不是绝对安全,这需要认真评估。”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陈凯先也认为要警惕药食同源药物的滥用。民间有些百姓有错误的养生观念,比如,认为甘草有益,就长期拿来泡茶喝。实际上,久服甘草可导致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一些药材经过正规炮制,可把毒副作用去掉或降低,但百姓却不一定懂得正确的炮制方法。此外,药材的用量也有讲究,超量可能产生副作用。如果不掌握这些中药的特点,盲目食用药物,将适得其反。”陈凯先说。
陈凯先也提醒,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名单,经过了充分检验论证,切勿胡乱食用没有列在清单之内的药材食材。同时,即使清单之内的药材食材也要使用对路,这些药材食材长期食用是否对症、能否达到养生乃至治病的目的,还需要医生指导。
食养要因人而异
不少网友表示,自己的家人看了纪录片后,纷纷拿起笔记本记下片中的食养方。纪录片中播放的食养方能否直接被大众拿来使用呢?
针对大家关心的问题,杨锐说:“食养药物相对来说更加安全。比如日常生活中人们吃的梨、木瓜、羊肉、生姜等都是常见的食养药物。在使用这些物品制作药膳的时候,就更加灵活一些,百姓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搭配使用,进行日常养生。”
杨锐介绍,食养药膳在三因原则的因时、因地两方面有显著体现。“在因时方面,我们会推荐春夏秋冬分别适合进食什么样的食养药膳,不同的时令有不同的食养方。在因地方面,我们会根据南方、北方等地域差异进行推荐,不同的地区也适宜不同的食养方。”
在自行服用食养药膳时,也要注意食物的“寒热”区别。古人会根据观察到的一些现象来给食物分“寒热”,夏天成熟的樱桃是“热”的,秋冬成熟的梨是“寒”的,鸭子吃各种水生物,所以其肉属寒性,而羊肉则是温热的,但是山羊和绵羊的“属性”又不同。杨锐说:“如果不懂得配伍,‘寒温’乱用,就可能达不到养生保健的效果。”
谈到食物的搭配和药物的配伍,北京世纪坛医院中医科主任冯兴中说:“食物可以分出寒、热、温、凉,同时,食物的酸、苦、甘、辛、咸等味道可以对应人体的不同器官。食物是有‘偏性’的,为了更好地达到养生效果,所以需要搭配。”
冯兴中指出,人属于自然的一部分,随着四季的更替,人的机体也会发生变化。因此,在进食食养药膳时,人们可以根据身体需要进行灵活地选择。
杨锐也认为,食养药膳的搭配灵活性更强,百姓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喜好进行搭配,在家里也能制作老少皆宜的食养药膳。但是,在进食食养药膳前,杨锐也建议要对自己的身体和周围的环境、节气有一定的了解,虽然食养药膳安全性有保障,但要想达到强身健体、预防疾病的养生效果,需要更好地了解自身的体质,方能事半功倍。(徐婧)
|
上元夜六首·其一 唐·崔液 玉漏银壶且莫催, 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 何处闻灯不看来? 【诗词今译】 玉漏和银壶你们暂且停下不要催了,宫禁的城门和上面的金锁直到天亮也开着。 谁家的人看到明月还能坐着什么都不做呢?哪里的人听说有花灯会不过来看呢? 【诗词赏析】 《上元夜》是唐代诗人崔液创作的七绝组诗。诗共6首,其中这首“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最著名。 上元夜,指旧历正月十五夜,又称元宵节。我国素有元宵赏灯的风俗。这首古诗是描写当时京城长安元宵赏灯的繁华景象。“玉漏银壶”是计时的器具,古代以漏刻之法计时,具体方法是用铜壶盛水,壶底打通一小孔,壶中立刻度箭,壶中的水逐渐减少,箭上的度数就依次显露,就可按度计时,击鼓报更。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谁家”“何处”这四字把人声鼎沸、车如流水马如龙,灯火闪烁,繁华似锦的京城元宵夜景一语道尽。连用两个诘句,不仅将盛景迷人,令人不得不往的意思表达得灵活传神,而且给人以无限回味的余地,言有尽而意无穷。 【养生解读】 热闹的元宵节,除了吃汤圆,很多民俗活动都为这个隆重的节日增添了几分喜庆与祥和,其中不少元宵节的民俗活动都有养生保健的作用,感兴趣的你不妨留意和亲身体验一下。 猜灯谜:活动颈椎 健脑益智 【民俗导读】如今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平平安安。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功效解读】很多人在元宵节都喜欢观赏花灯,感受节日浓厚的民俗氛围。一般来说,花灯都是挂得比较高,既美观又相对安全。所以很多人一趟花灯赏下来几乎都是保持仰视的姿势,对于经常伏案工作的职场一族来说,这个赏花灯的过程就是一种很好的活动颈椎的过程,随着颈部主动的进行左右仰视运动,颈椎也自然得到了有效放松和锻炼,如果配上猜灯谜,更能增加健脑益智的保健效果。 走百病:舒筋提神 健康身心 【民俗导读】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进行。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渡危,登城,摸钉求子,直到夜半,始归。 【功效解读】 “走百病”是一种最简便、最经济的健身方法。清代名医曹廷栋在《老老恒言》中说:“坐久则络脉滞,步则舒筋而体健,从容展步,则精神足,力倍加爽健。”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走百病”都是值得推广的廉价处方。“走百病”时,上下肢应协调运动,并配合深而均匀的呼吸。场地应选择空气良好、视野开阔、安全的场所,如操场和公园。尽量避免在车流量大的马路及人行道上“走百病”。鞋要舒适合脚,柔软有弹性,以免在长时间快步走时对脚部造成伤害。 对于健康人而言,高于每分钟120步的“走百病”,对身体才有明显的锻炼效果。注意步幅不要太大,步幅太大会引起小腿和臀部肌肉酸痛,导致不必要的损伤。 划旱船:缓解压力 疏经通络 【民俗导读】旱船多在乡村农民家中演出,每逢农历春节,它要从农历正月初一活动到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节),它调演的目的是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大吉大利。 【功效解读】该运动可非常准确的锻炼人体腰背部的肌肉力量和耐力,并可有效地改善腰背部肌肉和覆盖肌肉之上结缔组织的生理活性,使人感觉“如释重负”。从中医学的角度看,腰背部的穴位非常多,比如大椎穴、至阳穴、曲垣穴、腰阳关穴、陶道穴、脊中穴、天宗穴、身柱穴、治喘穴、命门穴、腰俞穴、肝俞穴、肾俞穴等等,几乎涵盖五脏六腑的重要穴位,而练习“划旱船”运动可直接刺这些穴位,有助于通利筋脉,进而达到舒展气机进而防治抑郁的效果。 经常参加室外的划旱船运动,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不现实,因此可以徒手做一些简单的“划旱船”运动,但是需要注意每次进行该运动时前5分钟速度要由慢到快,这样可保证腰背部充分活动而不会受伤。每次划行的力度要安排为小、中、大、小的顺序为宜。(杨璞)
|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