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茶调颗粒疏风止痛
(2022-12-03 09:48:59)川芎茶调颗粒源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川芎茶调散。原方组成及服法是:“薄荷叶(不见火)八两,川芎、荆芥(去梗)各四两,细辛(去芦)一两,防风(去芦)一两半,白芷、羌活、甘草(炙)各二两。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后,茶清调下”。原书载其“治丈夫、妇人诸风上攻,头目昏重,偏正头疼,鼻塞声重;伤风壮热,肢体烦疼,肌肉蠕动,膈热痰盛;妇人血风攻注,太阳穴疼,但是感风气,悉皆治之”。可见本方主要针对风邪头痛而设。
中成药川芎茶调颗粒选用川芎茶调散原方,加辅料蔗糖、糊精制成,主要功能是疏风止痛,用于治疗外感风邪头痛,症见偏正头痛或巅顶作痛、目眩鼻塞,或恶风(寒)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现常用于感冒头痛、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慢性鼻窦炎头痛、外伤后遗症头痛等属于外感风邪所致者。
中医论治头痛,强调六经经脉循行部位与头痛的密切关联,选药多结合六经辨证。方中川芎辛温香窜,为血中气药,可上行头目,善于祛风活血而止头痛,为治诸经头痛之要药,尤长于治少阳、厥阴经头痛(头顶或两侧头痛),《丹溪心法》谓“头痛须用川芎”,故为方中君药。薄荷、荆芥辛散上行,助君药疏风止痛,并清利头目,薄荷还可制风药之温燥,并防风邪易化热化燥,共为臣药。羌活、白芷疏风止痛,分别长于治太阳经头痛(后脑连项痛)、阳明经头痛(前额及眉棱骨痛);细辛祛风止痛,善治少阴经头痛(脑痛连齿),并能宣通鼻窍;防风辛散上部风邪;原服法以“茶清调下”,意在苦凉轻清,清上降下,既清利头目,又制风药之温燥与升散,使升中有降,共为佐药。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为使药。全方集众多辛散疏风药于一方,升散中寓清降,体现疏风止痛而不温燥的配伍特点。
服法及禁忌
本药为棕色颗粒,气香,味甜、微苦。每袋装4g,一次1袋,一日2次,饭后用温开水冲服,用茶水冲服更好。目前市售的同成分成药还有散剂、片剂、口服液等剂型,按说明书服用即可。
本药对气虚、血虚之头痛或肝肾阴虚、阳气亢盛、肝风内动之头痛均不适宜。糖尿病患者及其他严重慢性病患者、老人及儿童,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孕妇慎用。如正服用其他药品,使用本药前应咨询医师或药师。
|
|||
疼痛是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不愉快感觉和情感体验,是患者的主观感受。任应秋云:“身体内外发生一种难于忍受的苦楚,叫做痛;痛而带有一些酸感的,叫做疼。”疼痛可发生于患病机体的各个部位,既可出现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中,也可以单独出现。究其病因病机,历代医家多从“不通则痛”、“不荣则痛”、“诸痛属心”论治。 不通则痛 不通则痛是指由于外感之邪、寒凝、气滞、痰阻、血瘀等致经脉闭阻不通,阴阳之气相搏,气血逆乱,攻冲经脉而出现疼痛。 中医学认为人身经脉流行,气血环转,上下内外,无有已时。如是则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得养,病邪不着,则何痛之有?“不通则痛”虽为后世医家之语,而实源于《黄帝内经》,如《素问·举痛论》云:“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此为寒邪客于脉中,气不通则痛。“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亦。”此为热邪客于肠中,煎灼津液,阴虚便不得出而痛。《素问·五脏生成篇》曰:“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凝于足者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为痹厥也。”此为卧起外出,感受风邪,阻滞经脉致痛。《灵枢·五邪》云:“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行善掣,节时脚肿。”此是瘀血阻滞经脉,气血运行不通而痛。临床中刺痛、胀痛、重痛、绞痛、窜痛、固定痛以及外伤性疼痛的病机皆属此类,故可以按照“不通则痛”论治。 不荣则痛 不荣则痛是指因各种原因导致的气、血、阴、阳虚损,使脏腑、经脉失于温煦、滋润、濡养而发生的疼痛。 中医学认为人体经脉正常运行,有赖于阳气的温煦,阴津的滋润。这样才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则痛何来?反之如果气血阴阳虚损,则人体阴平阳秘的和谐状态被破坏,病自来矣。《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云:“血气皆少则无须,感于寒湿则善痹,骨痛爪枯也。”“血气皆少则喜转筋,踵下痛。”这就是指气血虚损,无以濡养、温煦经脉所致的疼痛。《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通。”此是机体血虚不能濡养经脉而导致的疼痛。《素问·举痛论》云:“厥逆上气,阴气竭,阳气未入,故卒痛死不知人”此是阳微阴竭而致痛。临床上空痛、隐痛、痛而喜按者,皆属此类,因此可以按照“不荣则痛”论治。 诸痛属心 诸痛属心是指大多数疼痛可归因于心。中医学认为心主血脉、心主神明,神随血脉布散于周身,正如《灵枢·本神》说:“心藏脉,脉舍神。”《灵枢·营卫生会篇》说:“血者,神气也。”故诸痛属心是通过心主血脉与心主神明实现的。《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说明了心主神明的功能。《黄帝内经素问》云:“心寂则痛微,心躁则痛甚,百端之起,皆自心生,痛痒疮疡,生于心也。”《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均说明痛的产生与心有密切的关系。故临床治疗疼痛性疾病皆可适当选用引药入心经的药物,有助于疗效的提高,尤其是在针灸治疗中对于疼痛性疾病选用心俞,可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故临床中对于应用“不通则痛”、“不荣则痛”的原则治疗的同时,可同时按照“诸痛属心”的原则论治。 总之,疼痛是临床常见的自觉症状之一,其部位可遍及全身,临床治疗中应从治病求本的原则出发,本着“不通则痛”、“不荣则痛”、“诸痛属心”的病因病机进行辨证论治,以提高临床疗效,解除病人痛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