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间良药“鬼针草”
摘自2022-11-30中国中医药报
刘小平 湖南省洞口县中医院
我每隔一段时间都去广东小住一阵,夏天的时候,小区外围的小路旁长了很多鬼针草,开着白色的花朵,花心是黄色的,非常美丽。它全草高不过一米,茎是四棱形,叶子边缘有锯齿。
待到秋天再次与这种小草重逢时,它们都已长出了黑色的果实,果实上部具稀疏的瘤状突起和刚毛,顶端有芒刺,具倒刺毛。我伸胳膊扫了一下果实,衣袖上立刻沾满了黑黑的芒刺,正如《本草纲目》所说:“(鬼针草)生池畔,方茎,叶有丫,子作钗脚,着人衣如针。”看着这些鬼针草,我的脑海中浮现出少年时的恶作剧。坐在后面的同学在上课时偷偷把鬼针草放在前排同学的后背上。下课后,被捉弄的同学背上沾着鬼针草走来走去,惹得其他同学哈哈大笑。
鬼针草通过黏附在人们的衣服或动物毛发上扩大传播范围,从而完成其后代的繁殖和播散。它是旱田、菜地里的杂草,与栽培植物争光、争水、争肥,影响农作物的产量。鬼针草也是病虫害的中间传播寄主,农民是很不喜欢它的。
但其实鬼针草是一味乡间良药。鬼针草味苦微寒,功擅清热解毒、散瘀消肿。《全国中草药汇编》云:“清热解毒,祛风活血。主治上呼吸道感染,咽喉肿痛,急性阑尾炎,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胃肠炎,消化不良,风湿关节疼痛,疟疾;外用治疮疖,毒蛇咬伤,跌打肿痛。”秋冬季节,把鬼针草的枝干淘洗干净,剁碎煮水喝,或者用这个水煮鸡蛋吃,可清热败火。
相传古代有位叫吴名异的侠客常年走南闯北为民除害,深受人们爱戴。一天他在深山里不慎扭伤了脚,坐在地上歇息时,无意中看到一只山鸡正嘴叼石子一遍又一遍地摩擦它那流血的爪子,不一会儿便飞走了。吴名异很是惊奇,便走过去拾起山鸡丢下的石子,心想:莫非这褐色的石头能治跌打损伤?于是他学着山鸡,拿起这块石头来回摩擦伤处,很快扭伤之痛便到了缓解。
后来,吴名异就把这种石头研磨成粉末给患者外涂抑或内服,治好了许多跌打损伤、金创(即金属利器造成的创伤)出血及骨折的病人。后来人们便把这种由侠客吴名异发现的药石叫做“吴名异石”,谐音“无名异石”,简称“无名异”,喻义该石“其名虽不扬,功用却非同一般”。
无名异作为中药名最早被记载于南北朝时期的著作《雷公炮炙论》,其别名土子、干子、铁砂、黑石子、炉先生等,是一种结核状的矿石,性味咸、甘,入肾、肝经,有祛瘀止血、消肿止疼、生肌功效的功效,主治跌打损伤、金创出血、痈疽疔疖及水火烫伤等。
樱桃果实成熟时颜色鲜红,玲珑剔透,味美形娇,营养丰富,医疗保健价值颇高,又有“含桃”的别称。樱桃为蔷薇科植物樱桃的果实,被称为“美容果”,素有“百果第一枝”的美誉。采摘酸甜适口的樱桃已是不少人周末自驾游的首选。可您知道吃樱桃的好处以及哪些人不适合吃樱桃吗?
樱桃果实肉厚、多汁,色泽鲜艳,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微量元素,含铁丰富,每百克含铁量最高可达到11.4毫克,同时,樱桃含维生素C,有利于铁的吸收和利用,可预防、改善缺铁性贫血。电脑工作者由于眼睛过久地注视屏幕,会使视网膜上的感光物质消耗过多,如果不能及时补充维生素A和相关营养素,容易导致眼痛、视力下降、畏光等症状,甚至诱发夜盲症。据测定,每100克新鲜樱桃中维生素A的含量比苹果、葡萄等水果高4~5倍,能有效缓解电脑工作者眼部不适的功效。对于女性来说,常吃樱桃能起到美容的作用。樱桃含钾较丰富,适宜低钾血症和中暑患者食用。
樱桃富含花色苷、槲皮素、没食子酸、紫苏醇和褪黑激素等重要的天然保健成分。研究表明,樱桃具有抗病保健功效,包括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提高睡眠质量以及大脑保健等。樱桃对白领容易出现的各种不适症状(如手指关节、手腕、双肩、颈部、背部等部位酸胀疼痛)也有减轻作用。
樱桃不但是保健佳果,而且还是治病的良药。唐代《新修本草》记载:“樱桃,味甘性温,微酸,主调中,益脾气。”《滇南本草》说它“能治一切虚证,大补元气,滋润皮肤”。《本草纲目》言其“调中益脾气,令人好颜色,止泄精,水谷痢”。中医认为,樱桃性温,味甘微酸;入脾、肝经。有补中益气、祛风胜湿、收涩止痛、养颜驻容等作用。内服治虚寒气冷,面色清白,遗精,风湿疼痛,四肢不温,腹泻等,外用治汗斑、冻疮、烧伤等。
据记载,用樱桃治病的方剂很多。古时将樱桃装入坛子,埋入地下,一年后取出,化为汁液。当麻疹流行时,取其汁液给儿童饮用,可预防感染。患汗癣时,将樱桃捣烂取汁涂搽患处,疗效明显。此外,樱桃汁对烧伤有独特功效,将樱桃挤出汁液频繁涂抹烧伤部位,可以止痛,并可防止化脓,避免伤口感染。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樱桃,尤宜适合脾胃虚寒、消化不良、便溏腹泻、瘫痪、风湿腰腿痛、关节炎、体质虚弱、贫血乏力、面色无华者食用。但樱桃性温热,不宜多食,特别是有热性病、虚热咳嗽、便秘及上火的人应忌食;樱桃含铁量在水果中相对较多,故红细胞增多症、高血红蛋白血症者不宜多食;樱桃含钾量高,对于已有高钾血症,或有发生高钾血症潜在风险的人(如肾功能不全,以及服用保钾利尿剂等)不宜食用。需要提醒的是,樱桃核仁含氰甙,水解后产生氢氰酸(可以抑制呼吸酶,造成细胞内窒息,有剧毒),药用时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切莫擅自乱用偏方,以免发生中毒等意外。
樱桃功效
樱桃或樱又名楔荆桃、车厘子等,是某些李属的植物的统称,包括樱桃亚属、酸樱桃亚属、桂樱亚属等。果实可以作为水果食用,色泽鲜艳、晶莹美丽、红如玛瑙,黄如凝脂,营养特别丰富,果实富含糖、蛋白质、维生素及钙、铁、磷、钾等多种元素。主要产地山东烟台。
1、抗贫血
促进血液生成樱桃含铁量高,位于各种水果之首。铁是合成人体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的原料,在人体免疫、蛋白质合成及能量代谢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与大脑及神经功能、衰老过程等有着密切关系。常食樱桃可补充体内对铁元素量的需求,促进血红蛋白再生,既可防治缺铁性贫血,又可增强体质,健脑益智。
2、防治麻疹
麻疹流行时,给小儿饮用樱桃汁能够预防感染。樱桃核则具有发汗透疹解毒的作用。
3、祛风胜湿、杀虫
樱桃性温热,兼具补中益气之功,能祛风除湿,对风湿腰腿疼痛有良效。樱桃树根还具有很强的驱虫、杀虫作用,可驱杀蛔虫、蛲虫、绦虫等。
4、收涩止痛
民间经验表明,樱桃可以治疗烧烫伤,起到收敛止痛,防止伤处起泡化脓的作用。同时樱桃还能治疗轻、重度冻伤。
5、养颜驻容
樱桃营养丰富,所含蛋白质、糖、磷、胡萝卜素、维生素C等均比苹果、梨高,尤其含铁量高,常用樱桃汁涂擦面部及皱纹处,能使面部皮肤红润嫩白,去皱消斑。
6、美白祛斑
樱桃营养丰富,所含蛋白质、糖、磷、胡萝卜素、维生素C等均比苹果、梨高,尤其含铁量高,常用樱桃汁涂擦面部及皱纹处,能使面部皮肤红润嫩白,去皱消斑,可谓美白又祛斑呢。
保健食谱
1.樱桃甜汤:鲜樱桃2000克,白糖1000克。樱桃洗净,加水煎煮20分钟后,再加白糖继熬一、二沸后停火备用。每日服30~40克。此汤具有促进血液再生的功效,可用于辅助治疗缺铁性贫血。
2.冬菇樱桃:水发冬菇80克,鲜樱桃50枚,豌豆苗5O克,白糖、姜汁各适量。水发冬菇、鲜樱桃去杂洗净;豌豆苗去杂和老茎,洗净切段;炒锅烧热,下菜油烧至五成热时,放人冬菇煸炒透,加人姜汁、料酒拌匀,再加酱油、白糖、精盐、鲜汤烧沸后,改为小火煨烧片刻,再把豌豆苗、味精加人锅中,人味后用湿淀粉勾芡,然后放人樱桃,淋上麻油,出锅装盘(菇面向上)即成。此菜具有补中益气,防癌抗癌,降压降脂的功效。适用于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及癌症患者食之。
3、樱桃酒:鲜樱桃500克,米酒1000毫升。樱桃洗净置坛中,加米酒浸泡,密封,每2—3日搅动1次,15~20天即成。每日早晚各饮50毫升(含樱桃8~10枚)。此酒具有祛风胜湿,活血止痛的功效。适用于风湿腰腿疼痛,屈伸不利及冻疮等病症。
4.樱桃酱:樱桃1000克,白砂糖、柠檬汁各适量。选用个大、味酸甜的樱桃,洗净后分别将每个樱桃切一小口,剥去皮,去籽;将果肉和砂糖一起放人锅内,上旺火将其煮沸后转中火煮,撤去浮沫涩汁,再煮;煮至粘稠状时,加入柠檬汁,略煮一下,离火,晾凉即成。此酱具有调中益气,生津止渴的功效。适用于风湿腰膝疼痛,四肢麻木不仁,消渴,烦热等病症。
5.樱桃汁:樱桃80克,冷开水1杯。樱桃洗净后去核,放人果汁机中加冷开水搅成樱桃汁,倒出供饮(可加适量白糖调味)。此汁具有润泽皮肤的作用,可消除皮肤暗疮疤痕。
)
痈疮,即痈疽恶疮,是溃疡的一种,指金黄色葡萄球菌侵害多个毛囊和皮脂腺而发生的感染。常发于头颈后面及背部。中医学认为,痈(疮)是外感六淫,内郁湿热火毒等引起营卫不和,邪热壅聚,经络壅遏,气血凝滞而成。痈疮化脓的病机是“热盛肉腐”。中药治疗主张清热消痈、祛腐生肌等为主。
祛湿红豆薏米粥
“湿”属于中医“六淫”之一,有“外湿”与“内湿”之分,表现为重浊、黏滞、易伤人体阳气的特性。湿气重的人,往往症见头沉如裹、不思饮食、腹胀、口中黏腻、恶心呕吐、大便黏滞不爽、小便浑浊或淋漓不尽、水肿、四肢屈伸不利、嗜睡、畏冷等。
“红豆薏米粥”里说的“红豆”,指的是赤小豆,很多人分不清赤小豆和红小豆,二者虽然同属豇豆属,外形、口味也比较相似,但仔细观察,还是能够区别的。赤小豆身形瘦长,而红小豆颗粒更圆,个头也稍大于赤小豆。二者都有祛湿的效果,但论祛湿、利水、消肿、解毒、排脓的功效,红小豆远不如赤小豆。《本草纲目》中记载:“赤小豆以紧小而赤暗色者入药,其稍大而鲜红色淡者,并不治病。”说的就是赤小豆与红小豆的区别。所以,熬“红豆薏米粥”应用赤小豆。《神农本草经》载赤小豆“主下水,排痈肿脓血”。《药性论》亦载其“消热毒痈肿,散恶血、不尽、烦满。治水肿皮肌胀满”。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赤小豆所含的皂苷具有通便、利尿和消肿作用,能解酒、解毒,对于肾脏病和心脏病,均有一定疗效;所含的叶酸有催乳的功效;具有降血压、降血脂、调节血糖、预防结石、减肥等作用。现代人精神压力大,容易心气虚;饮食不节,运动量少,容易脾虚湿盛。既要去湿,又要补心,还要健脾胃,非赤小豆莫属。
方中的薏米即薏苡仁,有生薏苡仁和炒薏苡仁之分,两者都擅长祛湿。不同之处在于:生薏苡仁偏寒凉,直接煮粥易伤脾。而炒薏苡仁寒性会减少,其祛湿效果比生薏苡仁更好。因此,熬制“红豆薏米粥”应用炒薏苡仁。薏苡仁可以在家自己动手炒,取干净薏苡仁,用文火炒至微黄色、鼓起时取出,放凉,略有焦斑,微香即可,亦可到中药店买炒薏苡仁。
炒薏苡仁、赤小豆都比较难煮,煮粥前可用热水把薏米和赤小豆浸泡1小时后再煮,可使粥易煮烂,释放出所有的营养。在熬制红豆薏米粥时,可加一点芡实,以增强健脾的作用。因为脾主运化,对体内的水液有吸收、转输和布散的作用。要想祛湿,就必须健脾、祛湿一起进行。
薏米红豆芡实粥可按3:2:1的比例投料,粥熟后可适量加冰糖调味食之(糖尿病人忌放糖)。此粥可健脾祛湿、利水消肿、补肾益精。肾脏性水肿、心脏性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患者,以及肥胖症患者不宜服食。
偶翻古籍,发现这样一句话,“香蒲,蒲黄苗也,处处有之,而泰州者为良。”也就是说,香蒲以江苏泰州所产为最好,用中药行业的术语,叫道地药材。
童年记忆中,泰州的香蒲特别多。那时候水塘多,只要有鸭子的地方,一不小心就能看到那香蒲草儿在水袖翩翩了。池塘、河滩、渠旁、潮湿多水之处,香蒲常常成丛、成片地生长,细长细长的蒲苇叶子披着薄晖,齐刷刷地映绿了一塘清水。
香蒲对土壤没有什么要求,生命力旺盛。春初时,香蒲长出嫩嫩的蒲苇叶,尚未出水时是红白色的、茸茸的样子。一到夏天,香蒲丛叶中便有长梗抽出,蒲脑儿花便抱紧梗端,像武士的棒杵。一只绿莹莹的翠鸟,不知是觊觎那棕黄的蒲脑儿花,还是看中了蒲苇叶间嬉戏的鱼儿,停压在一尾蒲苇叶上,被我寻找蒲黄的窸窣声惊飞。
随着城市的建设和扩展,香蒲缺少了立足之地,自然也就很难见到。不过偶尔也能在河边风姿秀逸的水生植物丛中看到香蒲的身影。在绿绿的蒲苇叶的柔衬下,那漂亮圆长的蒲脑儿花也会诱发我横含在唇的欲望,于是像啃羊肉串儿,唇齿轻抿,满嘴都是细花瓣,又粉又面,蛋黄,玉米面,麦叶,还有烤红薯味儿,一股脑在味蕾蔓延,都是淡淡的味道。
我突然想起在兴化吃的板桥宴,当中有一道名叫“蒜香蒲干”的菜。里面的蒲干,其实就是豆腐干,那为什么叫蒲干呢?泰州烹饪大师王晓明先生说,这个豆腐干可不一般,是经过蒲苇叶扎整制作而成,干面上除了蒲苇叶的纹路,还有蒲苇叶的清香呢!我明白了,用中医学的观点,这是食疗的美食。唐代医药学家苏恭编撰的《新修本草》写道:“香蒲,即甘蒲,可作荐者,春初生,用白为菹,亦堪蒸食。”蒜香蒲干是巧用了香蒲益中气而坚齿明目的功效。
其实,在泰州巧用香蒲做的美味不仅仅是蒜香蒲干,更直接的是蒲菜。记得有一年春天,上海的表妹来做客,母亲为她做了一道蒲菜鸡汤,鸡汤里洁白肥嫩的蒲菜至今让我口水连连。母亲说,蒲菜是香蒲在水中部分的嫩嫩的假茎,犹如一根纤细的玉管,清香甘甜,酥脆可口,似有嫩笋之味。“其籁伊何,惟笋及蒲”,《诗经》中早已讲过。“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处玳筵罗列”,北宋词人黄裳在他的词《喜迁莺》中告诉我们,蒲菜在宋朝不仅是普通百姓餐桌上的家常菜,同时也是达官贵人豪华宴席上的上品。
在泰州,每年春初时乡人都会挖出香蒲假根茎食用,可拌、炝、炒、扒、烧、炖、煮、焖、做汤、制馅、熬粥等。母亲有一道深藏不露的拿手好菜——虾扒蒲菜,就是将嫩白如软玉的蒲菜整齐地排列在长盘中,犹如玉女列兵,再将鲜红的虾仁置于其上,象征着将帅,辅以高汤现浇,清香嫩滑,沁人肺腑。其味鲜爽口之独特,就是放在盛宴之上也毫不逊色。
泰州香蒲的药用价值极大。《金匮要略》中的薄香散、《本草汇言》中的治关格不通方都是利用了香蒲味甘性平、入脾肾二经、具有补脾益肾之功。
泰州香蒲的叶子细长、柔韧而馨香,有丝绸的质感,也有棉质的柔软,散发着清凉的香气。人们爱用香蒲叶子编织各种纯手工艺术品以及蒲包、蒲扇和草席等。
如今,要领略泰州香蒲的风姿绰约,大概只有到泰州的溱湖湿地了。漫步蜿蜒延伸的栈道,两旁沼泽里成片的香蒲,清风摇曳,风铃轻吟,浸染湖光,一派静悠。在这里,你可以静观“风蒲猎猎弄轻柔,欲立蜻蜓不自由”的风景;也可以细细回味陆游“未尝满箸蒲芽白,先看堆盘鲙缕红”的美味;还可以想象“智取生辰纲”前香蒲切玉、角黍包金的豪奢端午盛宴;再有“蒲牒写书”的西汉著名司法官路温舒,“蒲鞭示辱”以德从政的刘宽,更有“君当如磐石,妾当如蒲草,蒲草韧如丝,磐石无转移”的爱的誓言。
青翠碧绿、晓叶凝珠,柔韧如丝,波光流连。泰州香蒲,让人徜徉悠然。(江苏
卷柏又名九死还魂草、石柏、岩柏草,为卷柏科植物卷柏的全草。这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春、秋季均可采收,但以春季色绿质嫩者为佳。采得后剪去须根,酌留少许根茎,去净泥土,晒干即可入药。关于卷柏的药用还有一段传说。
相传在昆仑山上,王母娘娘洗澡的天池岸上长着一种能起死回生的仙草。有一年民间大旱,瘟疫流行,成千上万的百姓死亡。住在天池中的龙女,看到人间遭受灾难,十分同情,就把天池岸上的仙草偷偷带到人间为人民治病,普救众生,竟然让成千上万死去的百姓死而复生。龙王知道此事,大发雷霆,一怒之下把龙女打下人间。龙女到人间后,心甘情愿变成还魂草,普救众生。还魂草生命力强,即使保存了几年,只要拿出来浸在水中,当温度适宜时,就又开始生长,故名“还魂草”,即卷柏。
卷柏性温,味辛,入肝经,生用能活血,用于治疗经闭、癥瘕、跌打损伤、腹痛、哮喘等症;炒炭后有止血的功效,用于治疗吐血、便血、尿血、脱肛等症。《本草求真》载:“卷柏,其治有分生熟。生则微寒,力能破血通经,故治癥瘕淋结等症;炙则辛温,能以止血,故治肠红脱肛等症。性与侧柏叶悬殊,治亦稍异,不可不辨。”《神农本草经》言卷柏:“主五脏邪气,女子阴中寒热痛,癥瘕,血闭,绝子。久服轻身,和颜色。”可用于邪气所致的各种病症。卷柏还治血闭、绝子,指女子因血行闭阻而导致的闭经,致使因此而导致的不孕症。
现代研究表明,卷柏含有黄酮、酚性成分、氨基酸、海藻糖等多糖类成分及少量鞣质,临床上与当归、白术、丹皮、白芍、川芎等配伍治妇人血闭成瘕、不育不孕;与小血藤、白花草、地胡椒配伍泡酒饮用,可治腹痛、喘累及吐血;用于食疗,可将卷柏炒焦,与瘦猪肉同炖,喝汤食肉,可治吐血、尿血、便血。临床报道,卷柏还可用于新生婴儿断脐止血。取卷柏叶洗净,烘干研末,高压消毒后贮瓶待用。新生儿在血管钳的帮助下断脐,断端撒上0.5~1克卷柏粉,1~3分钟后松开血管钳,即能达到止血的目的。
常用验方
支气管扩张咯血发病原理多为气火逆乱,血不循经,络伤血溢,随上逆之肺气咳出。清肺泻火,止血生新往往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临证时,加用花蕊石疗效更为明显。
可某,男,61岁。患者咳嗽,痰中带血,色鲜红,历时2月,外院查胸部CT示支气管扩张,求治于中医。刻诊见:舌红、苔薄黄,脉弦数。治则:清金化痰,祛瘀止血。处方:桑白皮20克,地骨皮10克,甘草5克,花蕊石(先煎)15克,杏仁10克,南沙参10克,百部10克,白前10克,川贝母10克,紫苑10克,侧柏叶10克,玉竹10克。7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药后患者来诉,服药后咳血渐减,3剂后咳血痊愈,自行服药1周,以巩固疗效,后未再复发。
内科范围的咯血,主要见于呼吸系统的疾病,如支气管扩张症,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肺炎、肺结核、肺癌等。温热病中的风温、暑温亦会导致咯血。临床常见的症型有燥热伤肺,肝火犯肺,阴虚肺热等。本验案中患者咳嗽,痰中带血,色鲜红,舌红苔薄黄,脉弦数,证属燥热伤肺。予泻白散合桑杏汤加减,治以清泄肺热,宁络止血。方中桑白皮、地骨皮,清泻肺热;沙参、玉竹,养阴清热;杏仁、贝母、紫苑、白前,肃肺止咳;侧柏叶,凉血止血;花蕊石,化瘀止血。花蕊石,其性酸、涩、平、无毒,归肝经,具有化瘀,止血等功效。主治吐血、衄血、便血、崩漏、产妇血晕、死胎、胞衣不下、金疮出血等症。《本草纲目》记载:“花蕊石,其功专于止血,能使血化为水,酸以收之也。而又能下死胎,落胞衣,去恶血,恶血化则胎与胞无阻滞之患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记载花蕊石散可治金刃箭镞伤中,打扑伤损,猫狗咬伤,内损血入脏腑,妇人产后败血不尽,血迷血晕,恶血奔心,胎死腹中,胎衣不下。全方药味精练,配伍整齐,更得花蕊石化血生新,共奏清金化痰,祛瘀止血之功。
|
三七,又称田七,明代著名的药学家李时珍称其为“金不换”。植株属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播种后三至七年挖采而且每株长三个叶柄,每个叶柄生七个叶片,故名三七。其茎、叶、花均可入药。而通常大家所熟知的三七药材则指三七的主根,习惯称“剪口”,侧根称“筋条”。 中医认为,三七归肝、胃经,具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胸腹刺痛,跌扑肿痛等。中成药“云南白药”,即以三七为主要原料制成。《本草纲目》中记载:“三七,止血散血定痛,金刃箭伤、跌扑杖疮、血出不止者,嚼烂涂,或为末掺之,其血即止。亦主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经水不止,产后恶血不下,血运血痛,目赤痈肿,虎咬蛇伤诸病”。三七在治疗出血的同时,兼具补血的作用。《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称人参三七,为中药中之最珍贵者。”三七为中药材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治疗效果“拿捏”的恰到好处,既能补血,又能活血,又能止血,治疗作用既不多也不少,属众多中药材中“难能可贵”者,并被冠以“活血不留瘀,化瘀不伤正”的最高临床药效评价。此种特殊功能类似西方医学中的“双向调节”的药物理论。
|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