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3-1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谭洪福
赵某,女,36岁,2021年1月5日来诊。诉左侧颞下颌关节疼痛1天。伴张口受限,左侧头痛,口苦,脉滑软,舌红苔黄,略厚腻。平素纳差,易感冒,体型偏瘦。
诊断: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中医证属脾虚血瘀,上焦湿热。
治疗:健脾活血,清热祛湿。
处方:白术30g,当归15g,元胡15g,川芎15g,赤芍15g,柴胡10g,黄芩15g,薏苡仁15g,夏枯草15g,茯苓15g,菊花10g,薄荷10g,甘草6g。3剂,水煎服,日1剂。
1月9日2诊:服上方2剂颞下颌关节疼痛即止,头痛消除,仍口苦,脉滑软,舌红苔薄白。上方入连翘10g,莱菔子15g。3剂愈。
按: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中医病名为“颊车骱痛”,以单侧或双侧耳颞部疼痛为主要特征。西医尚无特效治疗,多服用消炎镇痛类药物,如布洛芬等,或热敷、理疗。中医认为,本病系外感或内伤导致的面部经筋痹阻,气血运行不畅。颊车穴属足阳明胃经,徐文兵《知己》云:脾胃虚弱者,颊车酸痛,咬合无力。结合本例患者素体消瘦、纳差,亦系脾虚典型表现。故以大剂白术健脾为主,使脾气健运;辅以当归、川芎、赤芍、元胡补血活血止痛。另其口苦、舌苔黄系湿热蕴结,故用黄芩、薏苡仁、茯苓清热祛湿,柴胡、菊花、薄荷、夏枯草清热疏风通络。全方共奏健脾活血、清热祛湿之功,故取良效。(谭洪福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东关社区卫生服务
站)
郭剑华治疗筋伤验案三则
(2022-12-11
04:46:01)[编辑][删除]
摘自2022-12-9中国中医药报
杨晓全 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
全国名中医郭剑华是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主任医师,长期以中医药治疗筋伤。笔者目睹郭剑华以针刺为主,配合推拿、刺血、中药等多种治疗方法,应用于临床,多起沉疴。现举验案数则如下。
医案一
赵某,男,47岁。5年腰痛病史,以隐痛为主,1天前弯腰抬物时用力过大致腰痛加重,休息不能缓解,夜晚疼痛剧烈,在家人搀扶下缓慢步入病房。俯仰转侧困难,翻身屈髋受限,活动时腰臀部牵扯疼痛明显,但无下肢放射痛、牵扯痛等症状。查腰部生理曲度变直,略向右侧弯,腰3~骶1椎右侧肌肉板结且明显高于左侧肌肉,有明显压痛感,直腿抬高试验(-),加强实验(-)。MRI检查显示腰4~5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舌质暗红、舌边有瘀点,脉弦紧。
诊断:(气滞血瘀型)急性腰扭伤。
治疗:用0.30mm×50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先从右侧取腰3~5椎3个夹脊穴加上右侧委中穴,自上而下针刺,得气后摇大针孔出针,再从左侧取腰3~5椎3个夹脊穴及左侧委中穴自上而下行相应手法,术毕嘱患者立即下床活动,前俯后仰左右扭转都灵便自如,疼痛不适之感解除大半。
按
虽然MRI检查提示腰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但无下肢放射痛、牵扯痛及发麻、发凉等阳性体征,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实验均无异常,辨证应属急性腰扭伤。患者有慢性腰痛史,肌肉劳损,局部经络痹阻,不能承受弯腰抬物时所用猛力,致局部血脉破损,离经之血可致瘀,瘀则气滞故胀痛明显,结合舌质脉象,辨证为急性腰扭伤(气滞血瘀型)。治疗时采用行急刺手法且左右皆刺,急刺时急进急出并摇大针孔加强针感。疼痛在右侧,先行右侧针刺以引邪外出,再行左侧针刺以引气左行致左右平衡,以达调和之效。选穴重用夹脊穴同时配合远端取穴,夹脊穴临近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与脏腑密切相关,是体内脏腑与背部体表相连通的点,其联络途径,也是以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的联络为基础,借助于气街径路与上下、左右、前后经脉之气沟通,从而使夹脊穴成为督脉和足太阳经脉气的转输点。定位在足太阳膀胱经,但范围较宽,不局限于某一点,若针对阳性点一一针刺,则漫无目的,所以选用夹脊穴可起到提纲挈领之效。同时,根据上病下治原则和“腰背委中求之”经验用穴,在双侧委中急刺,得气出针以达引气下行之效。
医案二
曾某,女,60岁。2天前受寒后突然出现腰部剧烈胀痛伴右下肢牵扯痛,站立、行走受限,平卧稍缓解,起卧翻身困难,腰背部沉重无比,夜间痛甚,眠差。口服止痛药2天,疼痛无明显改善,弯腰拄拐跛行就诊。摄腰椎CT片示L4~L5、L5~S1椎间盘向右后突出。查腰部生理曲度变直,微向右侧弯,两侧肌肉紧张板结有压痛,右秩边穴压痛(+++),直腿抬高实验(++),双委中穴附近有明显迂曲的静脉鼓出,舌红苔白脉紧。给予双委中三棱针刺络放血,放血后疼痛明显减轻,当夜安静入睡。其后配合针刺腰臀部穴位治疗10天后痊愈。
按
腰部剧烈疼痛伴右下肢牵扯痛,腰背部沉重无比。正如《素问•刺腰痛篇》所述“引项脊尻背如重状”,即痛时牵引项脊尻背,背部如担负着沉重的东西。书中同时提出:“刺其郄中太阳正经出血”,郄中及委中,即在膀胱经合穴委中处,刺出其恶血。为何选委中穴,因“膀胱足太阳之脉……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腘中。”腘中是太阳经下行入膝关节的重要交汇点,经气充足,但两经交汇处又极易阻塞,所以腰痛多伴局部静脉迂曲。对于“引项脊尻背如重状”腰痛,治疗时委中点刺放血可取得显著疗效。而且建议患者最好取站立位放血,使下肢血流压力增大,便于瘀血流出,疗效更佳。
医案三
刘某,女,58岁,2014年2月16日初诊。形体偏胖,好冬泳,1个月前游泳后出现右肘外侧疼痛,休息并热敷后有好转,未给特殊处理,仍继续冬泳,右肘疼痛持续性加重,休息、热敷不能缓解,自购芬必得内服无效,右上肢不能旋转、屈伸、持物不稳,肘部酸痛麻木,难以入眠。查右肘外侧微肿不红,有压痛,以肱骨外上髁部最为明显,屈伸、旋转受限。舌质淡苔白微滑腻,脉浮滑。CR片示右肘部骨质未见明显异常。
诊断:(寒凝经脉,阳气郁痹型)肘痹(西医称为右肱骨外上髁炎)。
治疗先针刺大椎、右侧阿是穴、双侧外关,得气后先留针配合TDP照射30分钟后行针,从大椎穴开始,再阿是、双外关穴,得气后行大幅度提插捻转,再摇大针孔出针,患者术毕即感右侧肘部疼痛明显缓解,旋转、屈伸灵便,手端茶杯已较轻松。
方药给予当归四逆汤加减:当归15g,白芍15g,桂枝12g,桑枝20g,细辛3g,通草10g,羌活12g,甘草10g,大枣10g,生姜3片。水煎取汁,分3次服,每日1服。并嘱暂停冬泳,早晚坚持做八段锦之“双手托天理三焦”功能锻炼操10~15分钟。
2月21日二诊:右肘关节疼痛明显减轻,屈伸、旋转自如,受寒后疼痛有所反复,热敷后可缓解。上方加丹参15g,再服用5服,早晚坚持做八段锦之“双手托天理三焦”,功能锻炼操10~15分钟。
2月28日三诊:右肘关节疼痛基本解除,屈伸、旋转自如,提拿重物无影响,继服上方5服巩固疗效,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
患者年老,阳气衰弱,再加上长期坚持冬泳,寒气趁虚而入,留滞于经络之中,遇邪而诱发,局部经络瘀阻不通,不通则痛,发而为肘痹。治疗当以温经散寒、通络止痛为主。先针刺大椎穴、阿是穴、双侧外关穴,得气留针配合TDP照射,一来给予局部温度、汇集阳气,以对抗寒邪;二来留针候气以聚力诛邪。待正气已足、阳气已盛,开始发起总攻。先取三阳经之总汇大椎穴以振奋卫阳、解表散寒,再取阿是穴定点攻击病邪,最后取双侧外关以引邪外出。全程行针皆用大幅度提插捻转,再摇大针孔出针,以驱邪外出。为防病邪残留,聚而复发,再用当归四逆汤加减治疗断后。当归四逆汤是伤寒厥阴病“血虚肝寒手足冷”之主方。主治素体血虚而又经脉受寒,阳气不能达于四肢末端,营血不能充盈血脉,遂呈手足厥寒、脉细欲绝之症。临床证明凡属素体血虚、寒客经脉为患的疾病,随症加减,均可收到较佳疗效。症状减轻后,守前方加丹参以增强其活血通经、通络止痛之力。八段锦之“双手托天理三焦”对于阳气的升发,肢体的伸展,筋骨的拉伸都有非常好的辅助功效,只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锻炼,可促使颈、肩、肘各部之关节气脉畅通,舒展有力。
郭剑华在临床中十分注重辨病与辨证的有机结合,在辨证准确的前提下,再选择熟练地运用各种方法治疗疾病。在众多方法之中,因其准确、省力、快速、高效的特点,郭剑华善用针刺之术,对于针刺之辨证、选穴及手法也是颇为重视。同时郭剑华也非常重视推拿、艾灸、火罐、刮痧、中药内服、外敷等各种中医非药物与药物治疗相结合手段,并强调各种方法有各自的优势与短板,做到胸中有数才能辨证施治准确。
寒冷冬季如何缓解膝关节疼痛
(2025-01-24
05:00:43)[编辑][删除]
寒冷冬季如何缓解膝关节疼痛
摘自2025-1-23中国中医药报
张锐 甘肃省中医院
一到冬天,老年人容易出现膝关节疼痛,尤其是骨性关节炎患者,症状往往会加重。从中医角度讲,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属于“骨痹”“痹症”的范畴,多与风、寒、湿邪有关。缓解膝关节疼痛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注意保暖。寒冷会刺激关节周围的组织,使疼痛加剧。尽量穿保暖一些的衣裤,必要时佩戴护膝,避免膝关节受寒。
第二,适度运动。比如散步、游泳等,有助于增强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但要避免运动过度,不要长时间跑跳、爬山、爬楼梯等,这些运动会加重膝关节的磨损。
第三,物理疗法。热敷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也可以采用中药外敷、推拿按摩、远红外治疗仪等理疗手段。外敷包药物可用伸筋草10克,透骨草10克,独活10克,生姜10克,桂枝10克,艾叶10克。
第四,补钙。钙是维持骨骼健康的重要元素,日常饮食中要多喝牛奶、多吃豆制品等富含钙的食物,必要时可补充钙剂。
第五,控制体重。体重越大,膝关节承受的压力也就越大,所以适当减重可以缓解膝关节的疼痛。
做到以上五点,可以帮助膝关节安稳度过冬季。当然,如果您的膝关节疼痛较严重且持续时间长,已经影响到日常生活,请及时就医,避免耽误治疗。
黄连温胆汤治疗交感型颈椎病
(2018-03-01
14:16:15)[编辑][删除]
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医科 洪杰斐主任医师
方药:黄连10克,陈皮10克,半夏10克,茯苓15克,竹茹6克,生姜6克,甘草6
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晚上服。连续服用10日为1个疗程。
主治:交感型颈椎病
方解:颈椎病属中医的“痹证”范畴,但交感型颈椎病所表现出来的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视物模糊、心慌等交感神经症状类似于中医的“胆郁痰扰”,故使用黄连温胆汤治疗。方中黄连清心火,能扩张血管、降血压,有抗肾上腺素样作用,能拮抗去甲肾上腺素引起的心律不齐、心率变慢以及心电图的改变。陈皮理气、燥湿化痰,陈皮中含有的橙皮苷,可拮抗肾上腺素引起的血管收缩、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茯苓健脾渗湿,使湿无所聚,则痰无由生。竹茹清热化痰,除烦止呕。枳实破气化痰,生姜止呕,开痰。故该方能显著改善交感型颈椎病的症状,并降低患者的去甲肾上腺素水平。
加载中,请稍候......